① 古代喪葬禮儀,古人死後為何要在口中放置東西呢
古代喪葬禮儀,古人死後要在口中放置東西這主要有三個說法。第一,他的親人希望死者死後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夠榮華富貴,過得比前世更加的好。第二,他的親人希望死者能夠保持屍身不腐,尤其是玉器類的東西到死者口中那是壓舌。第三,死者生前的願望,因為有說法死後口含東西能夠破繭重生。
普通人家的家族雖然沒辦法像世家豪族和皇室一樣風光大葬但是給死者辦得葬禮也是很有體面的,古人注重孝道,並不會因為一個人死了就隨意的丟棄。在有條件的人家在死者死後還有在他的口中放置一些貴重的東西,這種在古代叫做“口含”,普通人家一般沒有什麼貴重的東西,可能會放銅板類的,但是在富貴人家就會放金銀財寶。《周禮》一書中就記載了:大喪共飯玉、珞玉、贈玉。古人不忍心人死後空口而去,於是會讓他死後口中放置東西東西表示一種吉祥。
② 舉例(漢字)說說我國古代的喪葬習俗
喪葬,指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它是舉行喪事,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喪葬以祭祀、緬懷等感情為基礎,民間喪葬形式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興起、承續、發展、積累而成的喪葬文化和習俗。喪葬既成文化,與傳統的孝道祭祖、死者為大、思想感情有關,目的是前傳後教而約定俗成。也就是說,對死者毫無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喪葬。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殯葬制度的改革,長期形成的喪葬形式也在不斷注入新的內容。
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說「入棺」、「收殮」。安葬,俗說「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
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男丁)穿孝服由吹鼓樂師導引到平時吃水的井裡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裡或塘里,俗稱「買水」。將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澡,俗稱「抹三下」。在縣城,買水之前,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抬著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稱「游材」。入殮後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富人死後,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月至數年,俗稱「存枋」。窮人死後,只要日子相合,擇日即葬。
出殯:滿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稱「燒香」,先兒孫後親朋按輩分大小依次燒香磕頭。祭奠後,兒孫及兒媳孫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飯,俗稱「食材(財)飯」。食材飯時,要請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飯,酒斟二巡,飯盛二次量少。隨意食菜,每碗吃一點。主持人要說些吉利話。出殯時,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繩,持孝杖棍。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接著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城市、集鎮走出街口)「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向送葬的親朋叩首。謝孝後,孝子才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築墳。墳築好後,有喝彩、撒糧米習俗。
出殯的當天晚上請道士念經一至七天,超度亡靈,俗說「做歸山燈」。第二天,孝女、孝婦等穿孝服,首次上墳,俗說「攔山神」、「扌羅兩朝」。
辦喪事:對內親要派專人報喪。親朋好友要先送禮,再參加弔祭、送葬、吃飯。喪飯兩餐(正餐),一葷一素,入殮時食素,俗說「歸棺飯」、「齋飯」;出殯時食葷,俗說「出葬飯」。
舊時安葬後,有的孝子還會晝夜在靈堂或墳前守護一段時間,俗說「守孝」。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有哪些
(一)葬法
葬法是指遺體安葬的方法。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等。
1、土葬,是我國古代通用的形式,不僅漢族以土葬為主,古代匈奴、突厥、回紇等民族也以土葬為主要葬式。方法是用棺木盛屍,挖葬穴,將棺木深埋於土中,並以丘為標記。土葬的墓穴形制多樣,最常見的是長方形土坑,也有「亞」字形的,腰坑放殉葬者及陪葬品。地下築室墓穴多為皇宮、貴族使用,棺木放於室中。土葬與農業發展有關,農業地進步及與此相關的親土、戀土、入土為安意識支撐並推動了土葬的發展,成為漢民族的代表葬法。中國古代有女媧持黃土造人的神話傳說,人們普遍認為人既由土而成,死後還應回到土中去。而民間傳說中的陰曹地府,也與土葬是相一致的。苗族有多次採取「復葬」的方法,即一次土葬後待棺木朽爛後再備新棺,裝骨復葬,俗稱「翻屍」,直至撿不出屍骨為止。回族依照宗教禮俗,至今還沿用土葬。到客家人居住的梅縣地區旅行的外地人,常常被那些建於山腰或築於田野的一座座形狀奇特的墳地所吸引。在漢民族中,客家人的喪葬習俗和墳地建造很有特點,他們實行二次拾骨葬。客家人素有重孝道、敬祖先的傳統。他們對治喪安葬禮的習俗特別重視。年過花甲的老人,身體尚健,晚輩便要為之准備其死後穿著的壽衣、用物和棺材。老人看著用大杉木製作的棺材,為自已過世之後有了長眠的卧具和歸宿而欣慰。他們一高興,精神愈發健旺,身板更加硬朗。不過,生老病死終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當老人病危彌留之際,兒孫要依俗將他抬至上廳堂,放在臨時支搭起來的木床上,鋪席置枕,日夜守護伺候。待老人咽氣去世(客家人俗稱「過身」),遺屬立即下跪痛哭,並從河裡提回清水為之洗臉、擦身、穿上壽衣,在族人的幫助下,遺屬在上廳堂設靈堂,並四齣向親友報喪。親友聞訊立即前來弔唁,遺屬舉行隆重的家祭。最後選擇吉日,在吹鼓手的哀樂聲和飄飄揚揚的銘旌、挽幛中,出殯送葬。四名壯漢抬著靈柩,送到附近山上事先挖好的墓穴里埋葬。因客家人多住山區,死者皆葬於山上,於是俗稱安葬死者為「還山」。與別地安葬逝者要堆墳、立墓碑不同,客家人第一次只是草草埋葬死者,既不起塋,也不豎墓碑,而是在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後,再舉行隆重的改葬儀式。就是民俗學家所稱的「二次拾骨葬,」或日「二次葬」。遣屬擇定改葬的風水寶地後,便於農歷八月初一(福建有的地區是大寒前後)請來安葬師傅,在焚香祭奠之後便掘墓開棺。若見土色黑濕,遺骸將靡,即在油紙雨傘的遮蓋下,一一撿拾遺骨,並用山茶油拭擦乾凈。此謂把長眠地下的先人「牽起來」。隨後,將遺骨按人體的結構,屈肢裝人俗稱「金盎」的缸狀陶瓮里。這叫「撿金」。最後,將寫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圓蓋,反扣在金盎上,用磚塊,三合土等砌建永久性的墳地,客家人稱之為「做地」。客家墳地,大多依山勢斜坡而築,後高前低,前後合圍,其形狀宛若羅圈形的靠背椅。對此,有人認為,將逝者安葬其中,好似讓祖先安坐在向陽背風的安樂椅上,甚為安詳穩當。有人則認為,客家墳地的構築,酷似客家民居圍龍屋:碑石後面安葬了「金盎」的穹隆形墳室,圍龍屋的「上廳堂」;碑前及碑側左右築造的插香燃燭的蠟燭庵,似圍龍屋的左右「橫屋」;碑前擺放供品的祭台,猶如圍龍屋前面的「曬坪」;墳前挖築的半圓形墓塘,宛若圍龍屋前的池塘;而墳後築造的半圓形墳頭,正像圍龍屋背後的「後龍山」,是象徵承接「龍脈」之處。由此可見,客家人繼承著「人死靈魂在,事死如事生」的古老觀念,並因此煞費苦心地長眠地下的先人,設計了酷似其生前居住的圍龍屋狀的墳地。值得一提的還有碑石的謚稱。依照慣例,男性墓主稱「公」,女性墓主則尊為「孺人」。孺人本是古代對大夫、官員的母親或妻子的尊稱,而客家婦女不論貧富貴賤,死後皆稱為孺人。據說,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幼帝趙昊時,幸得一群打柴的客家婦女機智地救下了趙昊。為表彰這一「功績」,特許客家婦女死後皆謚稱為「孺人」。關於客家人二次拾骨葬的由來,有人認為,這與客家人本為中原居民,後因躲避戰亂而不斷的南遷有關。他們不論遷往何處,必由男子用陶罐裝上祖先遺骨同行,待定居後再擇地另行安葬,以免遠徙他方,無法返回故里祭墳。其實,二次撿骨葬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葬俗之一。戰國時期的《列子》及《隋書》等史籍,都記載了古代荊楚地區的一些二次撿骨葬習俗。近代以來,東北鄂溫克、達斡爾、赫哲族的一些獵人從及薩滿死後,常用樺樹皮或葦席包裹遺體,放置在木架或高高的樹杈上,待兩三年之後,屍體腐爛了,再撿拾遺骨,裝棺埋葬。而南方的廣西壯族,廣東、廣西瑤族,雲南苗族以及福建、浙江畲族,都有二次撿骨葬習俗。先用棺木土葬死者,過了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後,挖墓開棺,先從腳骨開始依次往上撿骨,並順序裝入陶瓮,蓋上圓蓋,再修永久性墳地埋葬。至於用陶罐陶瓮為葬具埋葬死者,其歷史就更為久遠了。考古發掘資料表明,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人,已用陶瓮來埋葬未成年死者。而本為中原居民的客家人,卻一直傳承著6000年前的古老葬俗。客家人行二次葬時,還看重是否能為祖宗墳塋覓得風水寶地,並認為這對子孫後代的興旺發達關系甚大。所謂風水寶地,據說要義有三:一是要有龍勢,即山嶺的脈絡,發脈雄壯,奔騰有勢,落頸俊秀靈活,結基豐實、寬敞。龍勢主人丁興旺。二是要有局,即對景羅列各峰,灣環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應為基地所用。局主功名。三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面有對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沖基地,而是水口回環帶水。水主財路。為此,從前行二次葬時,將先入遺骨裝入金盎,若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於山間岩穴或田頭地坎,以待日後安葬。這種暫時寄存「金盎」,俗稱「寄岩子」。對客家人的二次葬,社會賢達和有識之士,早已有過批評。今天,安居樂業的客家人,不再遷徙流離了。為此,摒除舊俗,推行火化等殯葬改革顯得十分重要。
2、火葬,是將屍體裝殮後,用火焚化,保存骨灰。此葬法先行於少數民族。《後漢書》載:「羌人死則燒其屍」。《南史·林邑傳》記:「死者焚之中野,謂之火葬」。《隋書》中的《赤土傳》、《石國傳》都有縱火焚屍習俗的記載。佛教傳入我國以後,佛教徙實行火葬,對漢族產生了影響,漢族在宋代已有了火葬習俗,《宋史·禮志》中曾有記載。江南一些地方建有「化人亭」,專門用來進行火葬。元代,火葬更為盛行。據《馬可波羅游記》載,京、冀、晉、江、浙、巴蜀等均有「人死焚其屍」之俗。由於火葬與儒家禮教不合,因此元、明、清三朝都有禁止漢族火葬的法令。火禁在漢族中較為少見,只是在少數民族中沿襲。直到現在,雖然政府倡導火葬,但民間仍不習慣,總以為土葬安生。城市的安葬習俗已徹底得到了改變,大多實行火葬。這里既有政府法令的效用,環境的限制,也有人們信仰習俗轉變的因素。農村,特別是經濟落後的地方,要完全實行火葬還要有一個過程。1956年4月27日,中央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會議休息時,秘書遞給毛澤東主席一個摺子,摺子的內容是倡導實行火葬的。倡議書曰:「實行火葬不佔用耕地,不需用棺木,可以節約裝殮和埋葬的費用……」倡議書提出國家機關人員如贊成火葬可在後面簽名。毛澤東看完摺子後,連聲稱好,並第一個簽了名。時參加會議的有15人簽了名。1958年2月,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的黃敬去世後,按本人意願實行火花。他是第一個實行火化的高級幹部。1960年6年1日,國家領導人林伯渠(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一個接受火葬。黨和國家領導人、高級幹部帶頭實行火葬,使火葬在全城市得以實施。
3、水葬,在我國不普遍,康藏地區有此葬法。人死後,由喇嘛誦經,然後投入江河中,也有的盛於木匣中,到江河急流處打碎木匣,沉屍於江河中。沿海地區有將棺木置於海灘,利用潮漲沖入大海而水葬的。水葬也用於處理特殊死亡,如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漢族,過去對得傳染病而死的人實行水葬。雲南傣族對暴死、難產死、凶死者實行水葬。由於水葬污染水域,各朝各代都力求革除。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變化。1988年4月26日,廣東率先舉行海葬儀式,一艘大船載著420盒先人骨灰,在導航輪引導,海軍軍艦的護送下駛向珠江口外海域,在哀樂聲中家屬們把骨灰撒向大海。整個儀式嚴肅穆。新式海葬由於經濟、衛生、方便、具有紀意義,在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逐漸得到了推廣。
4、天葬,又稱露天葬、鳥葬、風葬。少數民族中這種葬法最多。《隋書·契丹傳》載:「父母死,以其屍置於小樹之上,經三年後,乃取其骨而焚之」。《唐書·肅慎傳》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屍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記載。藏族多實行天葬,人死後,請喇嘛念經,擇定送葬日期。送葬時,用牛馱屍到天葬場後,先把屍體放在葬台上,然後在葬台附近燒松柏香堆,濃煙升起,通知神鷹到來,神鷹習慣見煙飛來尋食。此時,操持天葬者將屍體從背面剖開。如果死者是僧徙,下刀時,先在背肉上劃個有宗教意義的花紋。接著剖腹、取出內臟、切肉、剝去頭皮、割掉頭顱,把肉切成小塊,堆放一旁,再搗碎骨頭,攔以糌粑,捏成一團。然後先把骨團喂鷲鷹,再喂其肉。如果骨頭沒喂家,得再一塊不剩地揀起,燒成灰,撒向四方。總之,要一點不剩地把死人處理掉,這樣,死者就「升天」去了。天葬場周圍山上的鷲鷹,除了吃屍體以外,不傷害任何幼小動物,被稱之為「神鳥」,受到藏族人的保護,獵人絕對不能捕殺。藏族人把屍骨喂神鳥,神鳥吃完後飛到高山之巔屙屢,這樣死者便可投胎到高貴人家。
5、樹葬,也稱風葬。東北鄂溫克人實行樹葬,人死後,將屍體包裹後掛於樹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憑風吹日曬,待皮肉爛掉後拾骨埋葬。
6、崖葬,也稱岩葬,流行於西南少數民族中。此葬法是將棺木安放在通風的岩洞里,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懸棺葬是利用天然崖洞或絕壁上的平台,有的在峭壁上鑿孔打樁,將棺木放在上面。福建、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中曾流行縣棺葬。當地俗稱「掛岩子」。懸棺葬是中國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葬俗,其中以福建懸棺葬的年代最為久遠,大約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於年代久遠遺留下來的懸棺已不多見,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絕壁上還能看到一處虹橋板。懸棺遺跡最多的是四川珙縣麻糖壩。這種喪葬禮制的產生和形成,是與當地人民的靈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開的。採用懸棺安葬死者,是為了保護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把死者懸葬在臨江河的絕壁上,可以使死者繼續用他的智慧和權威,保護和監視他的子孫和臣民。
7、復合葬,是採用多種形式的葬儀。《北史·高東傳》記有將死者下半身埋於地下,而上半身不掩,是風葬與土葬的結合。《北史·林邑傳》記載了先火葬後水葬的葬儀。有些民族和地區採用火葬,大多也是先火葬後土葬,如土族、藏族等多用此復合葬法。網上紀念
此外,還有親人分食屍體的腹葬,不給死者穿衣的裸葬,以及葯物存屍等。葯物存屍應該說不屬於葬法,而是處理屍體的古法。埃及的木乃伊即是,我國西藏高僧多用此法,即用特製香料塗身,存於瓮中,俗稱肉身喇嘛。
③ 古代死了人的家裡、靈堂上掛的那些白色的布條叫什麼不是魂幡
是喪幡。
古代一般喪禮不在靈堂里,而是臨時搭建靈棚,喪幡在靈棚外側,共有三根喪幡,大的有三丈六,白布包裹,帆長一丈四,寬七尺。
左右各有一白布條,七尺長九寸寬,在靈棚的中間,這叫下馬幡,就是來吊嗓的人看見它就要下馬了,右邊就是整儀幡高有二丈一帆長五尺寬三尺,左右白條四尺寬二尺一寸。
見幡整儀就是把身上帶的飾品拿下來,一般在那有洗臉的盆還有人在那迎候,女人要把頭梳好准備帶孝。
還有一個就是落淚幡,不過它很小,高一丈七帆長七尺寬三尺,左右白條一尺三寸,看見他就要哭出聲來(以便門口的鼓樂通知守孝人准備行禮,女客要來陪哭,就是要一起哭),丫鬟會在那把哭的人攙進去。
(3)古代喪事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古代喪葬步驟
1、 報喪
孝男孝女跪請家族長輩主持喪事。請陰陽先生擇定大殮成服扶樞還山吉期,然後印發「訃聞」,派人遍告親友。如喪母,須及時向「外家」報喪。接訃告者須給報喪人吃紅蛋。
2、大殮、成服
由「八仙」(抬柩者)給逝者蓋棺,釘棺,稱「大殮」。「母死怕外家,父死怕叔伯」。母死,大殮前必先讓外家過目。
大殮後移柩大門外,上鋪紅氈,但不得著地。「八仙」在靈掌前給孝子孝孫披麻戴孝,叫「成服」。喪屬須反穿衣服,孝子腰圍稻草繩,手持「孝杖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
3、安靈、堂奠
廳中設靈堂,由孝子當天跪寫靈牌。親友弔唁,須攜「奠儀」、(用白紙包)、輓聯、香燭、冥鏹等物。孝子孝孫跪地號哭謝吊,無人攙扶不得起身。堂奠又叫「家堂祭」。
吹班在下廳奏哀樂,孝男、宗族、戚族、外家、生前友好等順序隨禮生唱贊進行祭奠,喪屬在孝幔內跪謝。
4、超度
請僧人、道士為死者念經誦咒,行「燒官錢」、「沐浴」等儀式以超度亡魂,俗稱「做半夜光」。有錢人家則夜以繼日請僧道做法事,稱「做齋」,有的長達七日七夜。
④ 為什麼辦喪事要用仙鶴圖
你好,辦喪事用仙鶴圖應該是取於駕鶴西遊的意思。也象徵著壽終正寢,長壽的意思。
⑤ 中國古代與現代喪事的風俗習慣對比。
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 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 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准。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 人死之後,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
2、報喪。 死老咽氣後,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
3、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4、守鋪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老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卧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5、擱棺。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樞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擱棺 "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 使擱棺,時間也不長。
6、居喪。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後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 ;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系的遠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發,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 、進寺廟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不吉。
7、弔唁。 弔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弔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弔唁時,與死者 關系的遠近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盡快上路奔喪。臨到家 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親朋友鄰,雖不致於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 一些。
8、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陰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並不是每一個人死後都能進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他請僧眾念經禮懺或者放焰口救度惡鬼,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 天堂。相對於神來說,是迎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相對於死者親友,是送別死者的靈魂進 入天堂。因此,這個儀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9、出殯。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出殯之前,先要 辭靈。先裝"餡食罐",把最後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里,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後 埋在棺材前頭。然後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後用新笤帚、 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
10.落葬。 到達墓地後,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掃去腳印,然後 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由喪主鏟土掩棺,並堆土成墳堆。
11.居喪。 在親人去世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 思念。這就是居喪。居喪之禮節,對於孝子要求更嚴。在古時候,孝子要居喪三年。為什麼 是三年呢?因為按慣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因此,父母死後,孝子應 服喪三年,以示回報。
⑥ 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6)古代喪事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
⑦ 中國古代喪葬都有什麼儀式
針對不同民族 不同地區 風俗習慣的差別很大 正所謂「十里不同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盪盪,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葬禮程序的實例
設某人享年81歲,男性,軍人出身,子孫滿堂。
更衣,著軍裝,穿壽鞋。身蓋黃綢,面蒙白綢巾。
衣服上的紐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帶將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結」
初步整容:五官復位,口內置金元寶或一枚硬幣。左手握一隻金元寶(均為仿製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屍體用紅線綁好,主要是手、腳。家若有貓、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屍體。(以免死者靈魂被附於動物身上)運至殯儀館。
家設簡易靈堂
遺像:已事先准備好放大照片一張,購專用像框一個。置黑綢帶。
供桌供奉:五穀一碗(用五樣谷類),香爐一個,備香若干,時鮮水果、糕點舊式也供奉米飯一滿碗,上插筷子一雙,供大饅頭,等。
明燈:采購喪葬物品:黑紗、白花、白布、紅布、燒紙、瓦盆(底部有孔)、
紙活:公雞、白幡、紙馬(女用紙牛)、別墅、金銀庫逝世當日晚,由家屬在瓦盆內燒紙,親友來訪亦燒。第二天,到派出所辦理注銷戶口手續。第三天,出殯。
家屬著裝
直系晚輩血親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其他親屬戴黑紗。孫輩在白孝帶上和黑紗上縫一小塊紅布。其他來賓戴白花。
准備的物品:幾日燒的紙灰用紙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幣、一寸照片兩張。
要帶的物品:靈堂內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證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殯前,將遺像放在頭車前面,長子率眾晚輩血親跪於車前,將瓦盆舉過頭頂,說:「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將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兩次。將紙公雞置於頭車,意為「金雞引路」。長子(或長孫)上頭車,持幡。
車隊的每輛車上都貼有標志。為死者年齡。該死者為81歲,加一天歲,一地歲。則車號為83。逝者為男性則貼在車的左後側,若為女性則貼在車的右後側。
也有的地方有撒紙錢的習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為「買路錢」,也有的地方遇過橋時,將紙錢放在橋上,用石頭壓好。 靈車起頭後一般不停車,在遇紅燈前,司機算好時間,緩緩前行,在遠處等待,當信號變為綠燈時加速通過。
車至殯儀館前,將紙公雞拋出車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雞)
進入殯儀館後:
領取屍體,辦理火化手續。
在辦火化手續之前,選好骨灰盒和一小型靈位牌。靈位牌可請工作人員代寫。注意男、女的寫法:先考、先妣。屍體取出後舉行「開光」儀式。屍體從冷藏櫃內取出時,長子抱頭,其他人抱身,將屍體放到停屍車上。如需要移動時,仍是長子在屍體頭部。開光前將屍體身上的紅線剪開,將燒紙灰放入紙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內,再將屍體放入紙棺。意為子女給的上路錢。
殯儀員指導孝子(長子或長孫)開光。孝子持一棉簽,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為開光。意為使其身體各功能復活。開光順序是從頭到腳,依次為頭、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腳。殯儀員說一句,孝子復述一句,然後在該部位上擦一下。例:開鼻光,聞花香;……開右手光,寫文章;開左手光,抓錢糧;開腳光,腳踏蓮花登開堂。開光辭男女略有不同。
開光時,家屬不能哭,更不能將眼淚落在屍體身上。開光後,將屍體交給工作人員化妝。
舉行悼念儀式或告別儀式。儀式前要向司儀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擬好),主要來賓的名單,將一張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給工作人員。儀式結束後,屍體火化。同時,在長子的帶領下,舉行祭奠儀式和燒東西。
將遺像和靈位版供奉好,擺上五穀和水果、糕點,共五樣(有的地方是四樣),放鮮花、白酒、香煙等。長子先上香一箸,然後按輩份依次上香。按先長後幼、先近後遠的順序。
燒東西。先燒紙幾張,然後將死者的衣物等燒掉,再將供品都燒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後「燒七時」再燒。
燒東西時,將帶來的白酒灑在衣物上,以助燃。燒完東西,葬禮結束,將白花,孝帶除去。直系親屬改帶黑紗。
除留下少數幾人外,其他人去吃喪宴。喪宴廳外備幾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從殯儀館回來的人在進入宴會廳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塊糖。
喪宴開始前,家屬列隊,殯儀員主持。主持宣布:家屬對各位親朋來參加葬禮表示感謝,給大家鞠躬,然後由家屬代表講話。主要內容是感謝,略備薄酒,請大家享用。
喪宴進行中,主要晚輩血親要到各桌敬酒。
領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幣七枚,擺成北斗星狀。然後選大塊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後一快應是頭蓋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張。
骨灰寄存,結束。
⑧ 遠古三代之喪葬習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後入殮。「殮」的儀式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給屍體裹上衣衾,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要盡量做得好,有的富貴人家是用珍貴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還要油漆彩畫。辦喪事要隆重,舉行數日甚至十幾日的弔唁祭奠活動,還要請和尚道士念經,為的是讓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盪盪,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 ,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