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頤和園的著名建築
1、昆明湖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一蓬萊、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
2、東宮門
東宮門區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官門內。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
3、大戲樓
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於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
4、佛香閣
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 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咸豐十年(1 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5、排雲殿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 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 繚繞的仙山瓊閣中, 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6、智慧海
智慧海是萬壽山頂最高處一座宗教建築,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拱券結構組成。建築外層全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 藍色的琉璃瓦蓋頂,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干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 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
㈡ 頤和園的資料和圖片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全園佔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約佔四分之三。
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的建築格局:
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
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
㈢ 冬天去昆明旅行有哪些好玩的
冬天去昆明旅行好玩的地方:
1、石林
石林是來昆明旅遊必到的一個景點,而且算是昆明名氣最大的一個景點,被人們冠予「天下第一奇觀」的美譽。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峰、石芽、落水洞、地下河遍布,峰林幻化成各種形態,劍狀、塔狀、蘑菇狀等等,千奇百怪美輪美奐。平時常規的遊玩石林多指大小石林。
2、滇池
滇池是昆明非常值得一去的景點,這里有許多紅嘴鷗在你身邊飛翔,隨手一拍都是一張人與鳥的風景大片,滇池又稱昆明湖,是雲南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湖面煙波浩渺,十分壯闊,遊玩昆明的遊客大多會到這里來看一眼。可以在湖邊漫步、乘船游湖,冬季還能喂鳥;也可以登上龍門俯瞰滇池,讓人心曠神怡。
3、翠湖公園
翠湖公園是昆明很受歡迎的一個免費公園,裡面景色優美,有時候在這還能見到許多紅嘴鷗,非常適合拍照,秋天是賞楓好時節,翠湖公園從十月下旬開始,楓樹就會慢慢變紅,從金黃相間的楓葉到深紅的楓葉也許只是一夜之間。這里的紅楓林層層疊疊,與湖水交相輝映,形成唯美的秋日畫卷。每年立冬時分,成千上萬只紅嘴鷗會從北方飛來在此越冬,這個時候是翠湖公園最熱鬧的時候。
昆明的特色美食
(1)米線:雲南米線種類繁多,比如蒙自過橋米線、涼米線、小鍋米線、豆花米線、羊肉湯米線等。熱門店:建新園、橋香園、文山早點、33號口罐小鍋米線、鐵朋小鍋米線、娘子情過橋米線、小人橋豆花米線、新迎傳統豆花米線等。
(2)餌塊/餌絲:大救駕、燒餌塊,都是昆明人的心頭愛。熱門店:英鳳燒餌塊、文山荷鮮居、雲平風味園(推薦鮮奶米哺)。
(3)汽鍋雞:雲南特色菜,滋補美味。熱門店:福照樓、雲海餚雲南菜。
㈣ 寒假裡的新鮮事 頤和園
你好!
寒假裡的頤和園:
早晨六點鍾清醒。房間內乾燥的暖氣,讓人輾轉反側。自小生活在南方的孩子,終究還是不適應北方冬日的乾燥。
撩開窗簾的間隙,整個世界灰濛蒙一片。灰色的樹干,一條條突兀的劃破了畫面的美好。有叫著的大喜鵲,不時從樹梢略過。
這樣的景象,是北方冬日典型的樣子。蕭索,寡淡。不由得揉揉眼睛,昨日的晴空萬里,碧璽一般的美,竟然恍如隔世。
我是多麼的幸運,多年未來帝都。這一次可以待這么久,第二日便是遇見晴朗。而更慶幸的是,在那樣明朗的冬日裡,前往頤和園,邂逅了一場暖冬之下的靜謐之美。
那麼安靜,那麼唯美。
准備去頤和園的時候,北京的朋友說,可能要失望。頤和園,summerpalace。炎炎夏日,才是能夠充分體現出她的美好。有些將信將疑,依然信步前往。
婉拒了無數導游票販的盛情邀請,一個人跨越宮門。頤和園,那麼大,那麼美。不曾奢望能夠看遍每一個角落,記錄下每一處風景。我只是想要看看昆明湖。因為昆明二字的親切,因為自小在文中讀來關於頤和園的描述,令人無限嚮往。
走進頤和園,跨越大雄寶殿。第一眼看見的便是昆明湖與叢林中掩映的萬壽山。這幅畫面,在腦海中出現過無數次。
這是頤和園的標志性建築,也是這座皇家園林的全部寫照:山水相伴,福壽相依。遠山如黛,碧波浩淼。
即使是嚴冬,暖日之下佛香閣依舊呈現出金色的光輝。這樣的景緻,仿若在天明清朗的深秋還會出現。此刻得以相見,真是幸運。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也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整個湖面約220公頃,佔了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來頤和園看山水,除了萬壽山的俊美之外,幾乎所有的視角都離不開這汪碧水。
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堤上桃柳成行。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
由於島堤分隔,湖面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灧水光,呈現一派富於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
因是冬日,昆明湖上已是結下了厚厚的冰層。近岸的地方,冰較薄,因為天氣的回暖而化開了,剛好行程冰水相容的景緻。樹影影印下來,彷彿從冰面上生長出來,延伸入水中一般。
冰與水的交融,大自然造就的曲線,那麼唯美。
澄凈的天空,光潔的湖面,黃色的冬木。整個世界靜靜的,絲毫感覺不到堤岸上遊人如織。
一直喜歡這一幅畫面。園林,亭台,樓閣,堤岸,遊船,湖水,冰面,枯樹。還有如洗般的碧空和金色般溫暖的陽光。那麼飽滿,那麼動人。
側過一個角度,鏡頭可以收入倒影,卻又遺失了蜿蜒的西堤。那麼遺憾,這個時候真想念還躺在櫃台里的廣角鏡頭。
雖是冬日,冰封了大半個湖面。臨近岸邊的區域,還是水波盪漾的。
這難得的晴空,大夥要不繞著湖邊行走,充分感受陽光的恩賜。要麼乾脆跳到冰上,嬉戲打鬧,一派樂活景象。
光影下,熠熠生輝的冰面。無數次被晃得睜不開雙眼,卻又偏偏喜歡這陽光下的絢爛。
遊船的生意依舊照常開展,碼頭停靠了大量的船隻。溜達了整個下午,從日明守到黃昏。沒有看到一隻小船從湖面上劃過的漣漪。
雖是如此。依舊能夠想像出夏日的勝景:碧波盪漾,船隻如畫中游,整個湖面歡笑聲聲不斷。
此時此刻,不如卸下那些幻想。將心停泊在這片潔凈的湖上,靜謐的安享一個冬日的午後。
萬壽山下有一小島,名知春島。將西堤與湖心的知春島相連的,是一座紅色的棧橋,名「知春橋」。島上坐落著一座重檐四角攢尖頂的彩繪木構方亭,名「知春亭」。知春亭畔疊岸綴石,植桃栽柳,每至「五九、六九」之際,此處冰融水泛,一派嫩綠嬌紅,早早就向人們報告春的消息。
知春亭不但是頤和園賞春的好地方,還具有特殊的優越之處。從近處觀賞,重檐攢尖頂的知春亭,暢朗秀麗,與連接雙島的木橋和東岸聳立的文昌閣一起,構成了一組水陸相諧的清爽景觀。遠處從南向北看,知春亭成為使畫面豐富起來的近景,使得湖東北的天際線飽滿豐富,疏朗中顯得厚實。從北向南望,知春亭小島遮住了平淡的東堤,增加了湖面的層次。與北面的「玉瀾堂」、「日夕佳樓」、「水木自親」等臨湖建築,組成了一個環抱狀寧靜港灣,給遼闊的昆明湖前湖水面平添了一種親切祥和的氣氛。
比起作為景觀,知春亭的觀景作用更為卓越,是遠觀全園景物的極佳視角。立於知春亭遠眺,能從極豁朗的大弧度環眺三面,北面蔥郁凌霄的萬壽山、佛香閣,西面秀麗的長堤以及玉泉山、西山嵐影,南面的龍王廟、十七孔橋、廓如亭,視線橫掃過去,形成了2000多米長,恰似中國畫長卷式的天然風景構圖立體畫面。這個觀景點在整個頤和園可謂獨一無二,無可替代。
紅色棧橋,連接了湖面與長堤。
紅色與綠色。這兩個永遠相對立的色彩,在北京永遠是相得益彰的美。
知春亭,本身也是極富美感的一處景觀。站在橋上遠眺,詩畫般的風景,是每個遊人都忍不住停下來的理由。
一方,煙波浩淼。十七孔橋的娟秀,若隱若現。一方,遠山如黛,佛香閣的俊美,挺拔而立。逆著光,那麼安靜。
㈤ 誰有昆明湖的資料
昆 明 湖 的 前 身 叫 瓮 山 泊 。瓮 山 泊 因 地 處 北 京 西 郊 ,又 被 人 們 稱 為 西 湖 。因 為 這 一 帶 風 景 優 美 ,山 水 俱 佳 , 明 朝 一 些 詩 人 常 把 西 湖 周 圍 地 區 的 自 然 風 光 描 繪 成 " 宛 如 江 南 風 景 "," 一 郡 之 盛 觀 ". 乾 隆 在 昆 明 湖 泛 舟 的 詩 中 寫 到 " 何 處 燕 山 最 暢 情 ,無 雙 風 月 屬 昆 明 。"
頤 和 園 的 昆 明 湖 , 是 北 京 近 郊 最 吸 引 人 的 水 域 . 昆 明 湖 根 據 水 域 的 分 割 狀 況 , 可 分 為 三 個 部 分 , 即 大 湖 、西 湖 和 後 湖 . 其 中 西 湖 又 可 分 為 南 北 兩個 區 域 ,後 湖 也 可 分 為 後 湖 和 諧 趣 園 湖 兩 部 分,但 主 要水 面 集 中 在 大 湖 。昆 明 湖 總 面 積 有 3000 畝 之 闊 ,比 北 京 市 內 的 五 個 北 海 還 要 大 。水 域 廣 闊 ,景 色 秀 麗 ,每 年 夏 秋 季 節 ,大 量 游 人 紛 紛 而 至 。人 們 在 昆 明 湖 泛 舟 消 暑 ,微 風 拂 面,微 波 漣 漪 。西 望玉 峰 寶 塔, 立 於 青 山 之 上 ,北 看 佛 香 高 閣 ,處 於 翠 柏 之 間 。遠 山 近 水 , 詩 情 畫 意 ,使 人 暑 意 頓 消 。當 人 們 在 風 和 日 麗 的 夏 秋 之 際,立 於 岸 邊,放 眼 觀 看, 湖 面 上 汽 艇 、畫 舫 ,載 著 中 外 賓 客 環 湖 游 覽 ,條 條小 船 ,乘 著 游 客 劃 槳 而 航 ,笑 聲 水 聲 ,相互交織,橋、島、殿、閣 ,倒 映 水 中 ,湖 面 上 生 氣 勃 勃 ,呈 現 出 一 幅 壯 麗 的 畫 面 。
㈥ 頤和園萬壽山的介紹
頤和園萬壽山:
1、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即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
2、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環境幽雅,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3、萬壽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閣為中心,形成了一組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築群。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寶雲閣。登臨山頂,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6)昆明湖圖片唯美擴展閱讀:
頤和園其他景區:
1、東宮門區: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
2、後山後湖景區:位於頤和園最北部,建築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3、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
㈦ 描寫頤和園景色好句有哪些
描寫頤和園景色好句有:
1、昆明湖
昆明湖周圍綠樹成蔭,景色宜人,湖水清澈,真令人心曠神怡。
2、佛香閣
站在佛香閣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牆。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上慢慢的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城樓和城裡的白塔。
3、慈禧屋
一進頤和園,走過一條長長的路,便可以看見慈禧太後所住的屋子,穿過屋子,不知走了多久,就踏入了聞名遐邇的長廊。
正如書上所說,長廊果然名不虛傳。長廊上的壁畫足有數千幅,每一幅都不一樣,有〈西遊記〉;有〈紅樓夢〉;有〈三國演義〉;有〈西廂記〉
4、萬壽山
抬頭一看,只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
長廊曲曲折折,每一邊都有花朵簇擁著,而且品種也很多,什麼月季、玫瑰、牡丹……數不勝數。又繞了幾個彎,就看見了萬壽山。
遠望過去,萬壽山被水環繞,好似日月潭,但沒有日月潭的奇美,只有簡朴的美,卻給人一種朴實無華的感覺,我在心裡贊嘆道:真美啊!萬壽山上有一座金塔,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把萬壽山點綴得更加美麗了……
㈧ 頤和園景點介紹和圖片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淀區,距北京城區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佔地約290公頃。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圖片說明:昆明湖、銅牛頭)
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前身清漪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水面約佔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後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1949年之後政府不斷撥款修繕,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准則。頤和園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有聲有色。
頤和園景區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古樹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的地方。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游覽區。也可分為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以長廊沿線、後山、西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後們澄懷散志、休閑娛樂的苑園游覽區。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重廊復殿,層疊上升,貫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踞山面湖,統領全園。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佔全園面積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島,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蜿蜒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閱看耕織圖畫柔桑拂面,豳風如畫,乾隆皇帝曾在此閱看耕織活畫,極具水鄉村野情趣。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彷彿置身於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復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圖片說明:仁壽殿)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築非常好。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多年以來,頤和園管理處以「文化建園 」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推進頤和園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環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觀為頤和園的核心保護內容,建立了完整的頤和園保護管理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頤和園加快了建設和保護的步伐,先後投入巨資恢復了四大部洲、蘇州街、景明樓、澹寧堂、耕織圖等景區,積極參與周邊環境改造,延續頤和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恢復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設了國內園林系統內最先進的文昌院博物館。
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徵。
㈨ 頤和園昆明湖介紹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宏大又最瑰麗的古典園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所組成.頤和園位於北京城西北10 公里外, 昆明湖位於此園萬壽山的南麓.萬壽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脈, 向東伸出, 相對高度60 余米, 形成抱湖之勢.湖的西方, 西山高峰聳峙.湖的東南方緊接北京平原, 這個湖恰處在西山山麓洪積扇與沖積平原之間的過渡帶上.
昆明湖是一個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這里是西山山麓拱積扇前緣由泉水匯集成的一塊沼澤低地.公元1153 年, 金定都燕京 (改稱中都) 後, 金主完顏亮看中這塊鳳水寶地, 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宮.到金章宗時, 更從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腳下, 使它成為一處貯水地, 稱金水河.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 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應京都漕運之需, 水利學家郭守敬導引昌平縣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當時金山改稱瓮山, 湖泊就改名瓮山泊, 水面比原先擴大.明代, 白浮村泉水渠道 (白浮堰) 失修, 水源枯竭, 瓮山泊面積縮小.清代乾隆時鑿深了瓮山泊並加以擴充, 成為面積比明代時擴大兩倍的巨浸, 始名昆明湖.這一命名, 是乾隆帝採用的漢武帝在長安都城鑿昆明池操練水師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當時, 湖面主要向東西面面發展, 有計劃地把原來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閨在湖中, 便成了湖內西堤及三島.挖出的泥土移堆於萬壽山上, 使這座原來校低矮的山丘大為增高.在昆明湖濱和萬壽山上, 歷代都曾修建許多官苑建築, 清乾隆時, 營建規模超過前代, 建成了宏大的清漪園.萬壽山清漪園和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 還有暢春園、圓明園, 都是當時以西山群峰為屏障而營建的大規模園林, 統稱為」三山五園」.清滴園最後建成千1764年, 耗白銀480 多萬兩.1860 年, 英法聯軍攻人北京, 清漪園被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重建此園, 並改名頤和園.後屢經變故, 到解放前, 這座古考的園林已趨蕭條.解放後大力修耷此園, 並疏浚了昆明湖, 使之煥然一新.
昆明湖背山面城, 北寬南窄, 向南延長, 形狀像人的心臟.湖周長約15公里, 面積紂為2.2 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區密雲水庫等建成之前, 昆明湖是北京城內外的最大湖泊.它湖面廣闊, 水色清碧, 平均深度1.5 米, 最深處約3 米.湖面部有一座長堤, 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縱貫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為三部分: 西堤以東是南沏, 水面最廣, 偎山帶景, 是現在的游覽中心區;西堤以西, 北部稱西湖, 南部為調節水流的養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橋, 造型優美, 形態各異.其中一座用漢白玉雕砌的玉帶橋, 橋拱高聳, 遠望如一條玉帶.湖區三個部分都有一島, 象徵蓬萊三島.其中, 南湖島風景最優美, 它的面積達16 余畝, 島上有涵虛堂和龍玉廟等古建築, 據說涵虛堂的造型頗像武昌的黃鶴樓, 原有三層閣樓, 當年清代帝後曾在樓上觀看湖年水師操練.從島上高處向外眺望, 湖光山色盡收眼下.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橋橫跨在南湖島和東岸之間.橋長150 米, 像一條長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盧溝橋之作, 橋上每個石攔住頂部都雕有形態各異的石獅, 顯得精緻、雄偉和美觀.
十七孔橋東頭湖岸上矗立著一座全國最大的八角亭, 附近蹲卧著一座如真牛一樣大小的鑄造精美的銅牛, 昂首豎耳, 若有所聞而回首驚顧的神態, 非常優美生動, 原取神牛鎮水之意, 現為珍貴文物.
由銅牛處循岸往北, 湖東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後, 此處得春氣之先, 亭畔桃紅柳綠, 最早向人們報知春的消息, 亭因此得名.從知春亭向北望萬壽山景色, 最為鮮明.
在湖北岸與萬壽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長廊是我國南北園林中最長又最富於藝術性的游廊.東起樂壽堂的邀月門, 穿過排雲門, 直達萬壽山西端的石丈亭, 全長728 米, 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長廊的每根仿樑上都有彩畫, 有山水人物, 有花卉翎毛, 800 余幅畫面溢彩流金, 令人贊嘆不已.長廊蜿蜒曲折, 穿花拂柳, 聯殿通閣, 猶如一條綵帶.在長廊中漫步觀湖, 步移景換, 變化萬千.
昆明湖西堤西部水域內的北部湖中, 有團城島, 南部湖中有藻鑒堂.島上原有的建築, 都於1860 年燒毀.藻鑒堂西北的暢觀堂, 地勢較高, 可東眺頤和園全園景色.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漸收攏, 東堤和西堤在南端匯合於綉漪橋.昆明湖水便從這座橋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長河之中.
在昆明湖的西北, 萬壽山西麓岸邊, 有一隻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體用巨大的石塊雕造而成, 上建兩層艙樓, 窗上鑲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觀.
由清晏舫向北, 穿過蔣橋、萬字河、半壁橋, 便折入後山後湖.後山後湖俗稱蘇州河, 別有一番江南景色.這里, 碧水瀠回, 古松參天, 饒有幽趣.後山的建築在1860 年和1900 年兩次遭侵略著破壞後, 多半隻剩下荒台廢基, 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寶塔, 仍然屹立在綠樹叢中.
從昆明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向北, 經過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 通往萬壽山腰的德輝殿、佛香閣, 直至山頂的智慧海, 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這條前山中軸線上的建築金碧輝煌, 氣勢宏偉.萬壽山上的景福閣、千峰彩翠、意遲雲在、重翠亭、福蔭軒、寫秋軒、邵窩殿、畫中游、湖山真意等樓台亭閣, 各具妙趣.登臨這些樓台亭閣, 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後山中軸線上的香岩宗印之閣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 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廟, 它的前方, 是一座橫跨後湖的三孔長橋, 橋北便是頤和園的北宮門.橋兩側的後湖沿岸便是當年買賣街的遺址.這條街又名蘇州街, 如今已經重新整修恢復, 再現江南民俗風情與水鄉風光.
昆明湖後湖的東端有眺遠齋、諧趣園.眺遠齋地勢較高, 面對牆外的街道, 據說慈禧每年農歷四月初八, 在此觀看百姓到妙峰山去趕會, 所以也叫」看會樓」.園中之園的諧趣園, 是乾隆時仿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的, 原名惠山園.園內一池碧水, 亭亭蓮葉, 環岸有用百間游廊連接起來的十三座樓台亭閣, 凌架於湖心的飲綠水榭, 傳說為慈禧釣魚取樂的地方.諧趣園內, 竹影拂欄, 泉流緩緩, 具有江南園林特色.
昆明湖和萬壽山組合成絢麗多姿的頤和園.在這一片激光山色之間, 點綴著許多殿、堂、樓、閣、廊、榭、亭、橋等精美的建築.從亭台樓閣的設計到花木的配置, 從山間的曲徑到形式多樣的橋梁, 從地形的運用到假山的堆造, 布局得宜, 渾然一體.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恰巧把頤和園西部圍牆遮擋起來, 從而取消了園子西部的界線.如果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近景的話, 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 西山群峰便是遠景.顯得山外有山, 景外有景, 水闊天空, 層次分明, 融匯成一片壯麗的景色.如果登上萬壽山頂俯瞰昆明湖, 視界廣闊, 煙波浩渺, 遠處西山淡雅, 東面高樓排空, 宛如置身於畫卷之中, 令人目酣神醉.
昆明湖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後因萬壽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稱瓮山泊。元代定都北京後,為興漕運,經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發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為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穀,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勝,酷似江南風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譽。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清乾隆建清漪園時,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模,並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練武演操。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繞流萬壽山後山腳下的溪河,稱為後湖。
給你張照片http://www.jsdj.com/luyou/lyzy/bjyiheyuan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