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杯子創意設計的高清圖片展示
大家平時肯定要用到杯子,杯子也不只是用來喝水,也非常有裝飾效果。一些設計非常棒的杯子觀賞來也非常好。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杯子創意設計的高清圖片展示,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杯子創意設計的高清圖片 杯子創意設計的圖片展現 茶杯杯型種類
盞
1、盞: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盞,建盞。
事實上,從宋朝開始,盞成為喝茶的專用器具,也意味著喝茶這件事開始從生活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享受層面。
杯
2、壓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於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於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3、撇口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胎薄,胎質細潤,這個形狀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見的,茶湯入口的圓潤度高於上一個,但比較真實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於上一個,總體感覺比較自然和真實。
4、“折腰”杯: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於《晉書`陶潛傳》。在此以後,“不為五斗米折腰”成為有骨氣的代稱。折腰杯高度大小適中,聚香,聚味,也貼合手部曲線。
下次老闆請你喝茶的時候,記得要看清楚是不是折腰杯呀。
5、六方杯:任何一個喜歡收藏汝窯口杯之人,應該對六方是沒有免疫力的。形狀大小適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線面清爽,稜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來更加圓潤。六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
掌櫃比較喜歡這種六方帶點曲面的六方杯,有方有圓。
6、蓮瓣杯:施以汝釉,區別於撇口杯杯型是杯口點綴的小小蓮瓣,宛如新生。古樸典雅、光潤有度、實用大方。杯體開片如魚鱗、蟬翼狀,久用之後,茶色會上著於裂紋處,形成變幻莫測、美麗絕倫的花紋。
7、斗笠杯:斗笠,一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雅,燒成難度高,於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取杯品茶,若姜尚之於渭水,於山水間心懷天下,於平凡中窺大智之道。
8、圓融杯:肚子略外鼓,口徑略內收,但也比較真實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顯更好一些,綜合口感是最好的。
這個杯子好,大肚能容。
9、方斗杯:流行於明代嘉靖時期的一種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時製作方形器,不似圓器那樣能利用陶車的旋轉,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藝比較特殊,需要將坯泥製成片狀粘接而成。由於工藝復雜,技術局限,嘉靖時期方斗杯多不規整。清康熙時期,出現一種提梁式方斗杯。杯內有一橫梁,將兩側內壁連接起來,由此加強了方斗杯在燒制過程中的強度,使器形十分規整。
這個大口杯的優點在於,茶湯入口時感覺最圓潤。但是這是物理學的原理造成,由於開口大,高度低,液體的表面張力最大,而不是茶湯本身的圓潤。從聚香和聚味的程度來說,這個杯子是最低的。
10、耳杯:亦稱“羽觴”。酒具。系仿漢代漆制羽觴,器身呈橢圓形,兩側有對稱的小耳,故名。流行於東漢至兩晉、南北朝,品種有綠釉陶、青瓷等。
這種杯子已經很少見了,大概在古裝電視劇上還能看到一些。
11、雞缸杯:敞口,淺腹,卧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
12、爵杯: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13、高足杯: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鬥彩等。
14、雞心杯:造型為敞口,口以下內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圓渦狀,底心凸起雞心形,故名。 系明代產品,永樂時景德鎮窯燒制有青花雞心杯和白釉雞心杯兩種,現均有傳世品。
15、卧足杯: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16、羅漢杯:創作靈感來源於傳統羅漢缸,以佛教十八羅漢為主題,採用純手工拉坯製作,並獨創性地將粉彩工藝手法與釉下五彩工藝相結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細膩,粉潤、柔和的畫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瑩光亮、潤澤飽滿的水份感以及安全無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觀賞、收藏與實用為一體的藝術珍品。
17、鈴鐺杯:也稱仰鍾杯、金鍾杯、磐式杯,流行於明清時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由此而得名。
明成化、嘉靖、萬曆時期有白釉、鬥彩、青花等品種,發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這種杯子目前在市場上也是最多見的了。
18、馬蹄杯:流行於明清。敞口,斜削腹,內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鬥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碗
19、高足碗: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紅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瞧這字眼嚼的...
20、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故名。
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圖片上看不出來大小,事實上它比類似形狀的杯子要大多了。
21、孔明碗:由兩只碗粘合而成,兩碗間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稱孔明碗,亦稱諸葛碗。
始於北宋龍泉窯,明代景德鎮有燒制。現在隔熱杯的結構就是從這來的,孔明不愧是孔明。
猜你喜歡:
1. 杯子簡筆畫圖片大全
2. 紙杯子手工製作圖片大全
3. 靜物杯子素描畫圖片作品欣賞
4. 紅色禮服設計圖欣賞唯美高清
5. 用杯子做的手工圖片大全
⑵ 古人贊美艾草唯美詩詞(八首艾草詩詞)
如果要說,有一種植物,與我們的兩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相關,大家能想得到嗎?其實,它就是我們最最常見的一種植物,艾草。在清明節,我們會吃用艾草汁製作的青團,也叫清明團子;在端午節,我們會在門上插艾草與菖蒲,用以驅蟲和驅邪。我們吃青團的歷史相對較短,但我們使用艾草的歷史則長得多。
1. 《詩經 釆葛》,佚名
詩歌里最早與艾草產生關系,就得從中國詩歌的源頭說起,對了,中國的第一部詩歌集里就提到了艾草。《詩經 釆葛》里寫到: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這裡面說到了三種植物,除了「葛」與艾草關系不大,其他兩種都是艾草的一種,「蕭」,蒿的一種,即艾蒿。在古代農業還不發達的時期,女子負責採集食物,因此,有「采葛」做食物;而「采蕭」和「采艾」,很有可能在很早,中華***就有把艾草作為中草葯的歷史。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常用的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還跟艾草有這么緊密的關系。
2.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蘇軾
宋代大文豪蘇軾很喜歡雨後天晴,艾草豐茂的景色。大雨過後,艾草更顯得綠油油,一片生機盎然。他在《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中寫到: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風來蒿艾氣如薰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柔軟的青草和長得齊刷刷的莎草經過雨洗後,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後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路上沒有一絲灰塵,空氣特別清新。在這種情況下,詩人不禁想到,「何時收拾耦耕身」,我什麼時候才能抽身歸田呢?
「風來蒿艾氣如薰」,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草、艾草的熏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是詩人熟悉的味道,因此他「使君元是此中人」,我雖身為使君,但當年其實是農夫出身。
的確,在農村生活過,對艾草的清香再熟悉不過!
3. 《宮詞》,和凝
應該是比較早,在端午節門口插艾條的風俗就已經開始了。五代詩人和凝的《宮詞》就忠實的記錄了端午節這一習俗,不管是平民百姓家,還是達官貴人家,上至皇宮內院,都有在端午節門口插艾條的風俗:
綉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唇。
平明朝下誇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綉額朱門插艾人」,這里的「朱門」當然是指豪門貴族家的紅漆大門,五月的艾草成條,雖然沒有蘭草鮮花的香氣,但是已經成為風俗,有如人高的艾草,香氣可以祛除空氣中的濕氣和蚊蟲,又像人一樣守護家園。
除此之外,門口插艾條還有辟邪的功能,這其實跟過年家家戶戶貼門神的道理一樣,端午節插艾草和菖蒲,起到辟邪的效果。
4. 《阮郎歸·門兒高掛艾人兒》,無名氏
到了唐宋,在端午節,艾草相關物品則更加豐富了,除了門口插艾草人,還有艾草符,艾草香囊等等。宋代無名氏的《阮郎歸·門兒高掛艾人兒》就描寫了一個在端午佳節,身上各種艾草物品和其他節日物品的女孩:
門兒高掛艾人兒。鵝兒粉撲兒。
結兒綴著小符兒。蛇兒百索兒。
紗帕子,玉環兒。孩兒畫扇兒。
奴兒自是豆娘兒。今朝正及時。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女孩站在門前,門上插著艾人兒;衣服上掛著各種艾符香囊。其他的,有臂上纏著辟蛇的五彩絲,手裡拿著夏天的紗手絹,帶著通透的鐲子,拿著扇子,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這里的艾草掛在門口,艾草香囊掛在身上,清涼涼,美端端夏日小娘子。
多麼濃重的節日氣氛啊!多麼可愛的女孩啊!
5. 《灼艾》,范成大
艾草的一大重要功能是作為中草葯,其中一味叫「艾炙」,古代也叫「灼艾」,看樣子,很多詩人很喜歡這種中醫療法。宋代詩人范成大就特別喜歡「艾炙」,還特意寫詩贊嘆其功效,他在《灼艾》一詩中寫到:
血忌詳涓日,尻神謹避方。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謝去群巫祝,勝如幾葯湯。
起來成獨笑,一病攪千忙。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他說,「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艾炙」真的是一種治病的偏方,我們按照古代流傳下來的方法,在相關穴位上「艾炙」,真的能葯到病除。
「謝去群巫祝,勝如幾葯湯」,這「艾炙」真的神了,我再也不用巫祝給我跳大神,也比幾副湯葯管用得多。
「起來成獨笑」,一次「艾炙」完成,我起身,馬上神清氣爽,放聲大笑!
真的是中醫中葯神奇無比!
6. 《灼艾》,方岳
宋代詩人方岳的「艾炙」過程特別有趣,由於詩人在「艾炙」的過程中不小心,導致「艾炙」火苗燒到了其他物品,甚至是書籍,真是讓人貽笑大方。方岳在《灼艾》一詩中幽默的描述了這件事情:
人生不滿百,憂患況中年。
藜莧工為崇,參苓那得錢。
不虞波及晉,聊復火攻燕。
一笑遭秦厄,殘書累腹便。
藜莧工為崇,參苓那得錢
「人生不滿百,憂患況中年」,人生不過百年,但過了中年以後,身上的疾病就特別多。「參苓那得錢」,想吃人參茯苓,可惜沒那麼多錢;使用「艾炙」,還是比較經濟有效的一種療法。
「不虞波及晉,聊復火攻燕」,可笑的是,詩人在「艾炙」的時候,不慎燒到其他物品,所以詩人說到,「不虞波及晉」,意想不到,殃及無辜;更想不到的是,居然「聊復火攻燕」。這里詩人把「艾炙」的時候燒到其他物品,說成「波及晉」,「火攻燕」,使用了戰國時期的古詩來幽默描述了這件事。
最後,詩人說,「一笑遭秦厄,殘書累腹便」,是把書籍給燒著了,非常幽默!
7. 《臂疼醫令灼艾戲成》,鄭清之
事實上,灼艾的功效雖好,但過程卻疼痛難忍,很多詩人都不堪其苦。宋代詩人鄭清之在《臂疼醫令灼艾戲成》就描述了這種痛苦:
幻體當如泡影觀,法身清凈本堅完。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
詩人痛苦難忍,「幻體當如泡影觀」,身體到處傷痕累累,就像虛幻一般,到處是灼燒過的痕跡。雖然外表傷痕累累,如「幻體」一般,但「法身」,本身是好的。
「四千八萬陀羅臂,艾炷教君何處安」,「灼艾」的過程就是,讓胳膊疼痛難忍,就如同有「四千八萬」個手臂的陀羅一樣,這些手臂都無處安放,痛不欲生。
這個過程,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8. 《竹枝詞》,褚人獲
青團的出現,要相對晚得多,大概到了明清時期,才逐漸成形。寒食節大約在清明前一兩日,古時每年此時,都會有一個隆重的「改火」儀式,簡單來講,即在寒食節前,將「舊火」熄滅,清明時再點燃「新火」,新舊交替之間,有幾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團就這樣出現了。清代小說家褚人獲在《竹枝詞》中這一描寫青團:
髻少烏雲步少蓮,布衫漿簇靛痕鮮。
青團黃粽爭相買,挖出荷包盡白錢。
青團黃粽爭相買,挖出荷包盡白錢
「髻少烏雲步少蓮,布衫漿簇靛痕鮮」,是描述人們的服裝打扮,這里不細說。「青團黃粽爭相買」,市上賣青團和黃粽的生意很好,被人們爭相買,也花盡了人們錢包里所有的白銀。
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青團的做法,「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挖出荷包盡白錢」,可見人們對青團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