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朝《仕女圖》中仕女的特點
唐朝《仕女圖》中仕女的特點如下:
1、外貌與衣著:細紗衣輕浮透明,肌膚豐韻、白凈。頭飾閃亮。多層烘然、罩染、分染相結合和以色代線的手法都開啟唐代工筆人物的新風。最重要的一點是唐人比較突出侍女體態的豐腴,由於那時以胖為美。
2、神態:唐代仕女畫的作者大都對宮廷貴族婦女生活非常熟悉,因此對族婦人及侍女的氣質神態把握精確,通過對人動作細節的描寫描寫,表現也唐代人物畫最重的以形寫神的藝術特點。
3、藝術特點:用墨設色都表現出唐代人物畫的精髓,用筆纖細而又不缺彈性,設色清麗艷明對質感的描畫把握非常貼切到位。
(1)仕女圖片頭像唯美擴展閱讀:
仕女圖發展於兩晉時期,輝煌於唐代。縱觀歷史,仕女畫從起源、形成到發展。經歷了二千多年漫長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為人們今天的繪畫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仕女圖名作有以下這些:
1、《簪花仕女圖》
唐代畫家周昉作。畫面描繪仕女們的閑適生活。她們用筆朴實。氣韻古雅華麗奢艷在庭院中遊玩,動作悠閑、拈花、拍蝶、戲犬、賞鶴、徐行、懶坐、無所事事,侍女們持扇相從。
其賦色技巧,層次明晰,面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輕紗的透亮松軟,皮膚的潤潤光澤,都畫得肖似,表現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和概括能力。
2、《韓熙載夜宴圖》
是顧閎中奉南唐後主李煜之命,夜至韓熙載的宅第窺視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畫卷里,韓熙載雖放浪形骸,但始終雙眉緊鎖,難掩憂心忡忡。桌案都比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過渡時期,琵琶簫鼓、秀墩床榻,室內的陳設器物無不體現了時代的特點。
❷ 李若彤分享宋代仕女圖仿妝穿古裝清麗脫俗,她是否還是你記憶中的姑姑
李若彤香港著名女演員,曾因為精湛的演技給觀眾帶來了許多印象深刻的經典角色。而李若彤也有許多代表作品像《神鵰俠侶》《天龍八部》《楊門女將》等等,都讓觀眾對其深深著迷。更是因為飾演小龍女一角色,受到許多粉絲的喜愛親切地稱她為姑姑。
圖片中的李若彤時而做出要飛天的動作,時而抬頭看向遠處的方向。可以說她的面龐依舊沒有變,還是記憶中的樣子。而此次的妝造更是出圈深受漢服界人士的喜愛,表示李若彤姐姐此次的裝扮真的十分用心。此次照片中宋制衣服的穿法以及妝造都十分符合,發型做的也非常精緻。受到了漢服界小夥伴們的認可和贊美,而李若彤的容顏更是讓許多人紛紛驚嘆。為什麼還是記憶中的模樣,轉眼還是那個身穿白衣恍若神仙的小龍女姑姑。
❸ 怎麼畫仕女圖呢,如何起筆
如何畫仕女圖,即工筆畫古裝人物
分步閱讀
會畫國畫的女人,總是精緻又優雅,高貴如鑽石,讓人仰慕而珍惜。
如果你想學習國畫,零基礎,照我的方法就可以畫出唯美的仕女圖了!!
五分鍾閱讀文章,一小時繪畫,仕女圖完成!
唯美如仕女圖,她們總是楊柳細腰,香眼桃腮,朱紅的小嘴彷彿滴出鮮血,現在你腦子里已經有她們的模樣了,那麼我們開始吧!
工具/原料
毛筆
國畫顏料(有基本顏色即可)
調色盤
紙張
方法/步驟
准備好一卷國畫紙,裁剪成你喜歡的大小吧。如果你想要不同的形狀,圓形和扇子形都很別致哦。
描線 。下載一張仕女圖圖片,或買一本書,把仕女圖描下來!下圖是小編自己描的哦,給親做參考。(可以先用鉛筆畫,再用毛筆蘸墨描一遍。描的時候,要全神貫注,一氣呵成,控制好水分。)
分染。你一定在想這么快就到染色啦,沒錯,就是這么容易!用淡漠對頭發反復染色,由淺入深,一定到自然哦
統染。依據皮膚,服飾,背景,由淺入深,多次渲染。控制好整個圖的基調。然後注意把衣服的轉折處重點染色,會為你的水墨畫增色不少。這樣大體就完成了。
調整。所有的顏色都塗好了,細節也畫完整了。現在對眉眼,手鐲等,進行進一步刻畫,讓它們成為你的畫里的亮點!
來自網路經驗
仕女圖亦稱「仕女畫」,是以中國封建社會中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繪畫。一種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畫面以仕女為主題。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瓷器。宋元時期仕女圖較為罕見,這與當時花鳥畫盛行有很大的關系。
明清時期是仕女圖[1]的發展時期。明代早期由於當時青花原料的限制,仕女圖並不多見。明中期的仕女圖多反映貴族婦女的生活,雖然為數不多,卻對後來仕女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成化朝仕女雖不甚精細,但頗有古意。明晚期仕女圖大量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現狀。清代仕女圖尤為盛行,但歷朝風格各不相同,如順治仕女的衣帶飄然,康熙仕女的妙筆傳神,乾隆仕女的精細寫照,無不具有獨特的時代特色。
圖片來自網路圖片
❹ 仕女圖該怎麼看看不出來美,求指點啊,,,古人真的長那樣
這個問題說來話長。
你覺得仕女圖不美大概是因為覺得她們都是單眼皮吧。縱觀整個仕女圖的發展,從魏晉時期到明清,雖然仕女的體態發生了變化,但是面部特徵很少變,尤其是眼睛,基本都是單眼皮。這就缺和跟我們今天的審美觀有很大的鋒薯出入,所以我們覺得看著別扭,不美。
那麼為什麼仕女圖里的仕女都是單眼皮呢?這是有原因的。
秦漢時期,包括之前,中國人漢族血統比較純正,是典型的蒙古人種。蒙古人種的典型特徵就是單眼皮丹鳳眼。所以這一時期形成的中國人典型的審美觀就是丹鳳眼單眼皮好看。
魏晉時期開始,由於不同種族的通婚什麼的,漢族的遺傳結銀扮者構發生了變化,逐漸出現了雙眼皮。
而此時,請記住,我們的審美觀是沒有發生變化的。
所以在畫仕女圖的時候,因為它不是人物肖像畫,不需要尊重事實,所以畫家多是以當時的審美觀為標准來作畫的。所以仕女圖中的仕女幾乎都是丹鳳眼單眼皮。
那麼中國人的這種審美觀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
大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此時西方的審美觀完全凌駕於中國傳統審美觀之上。這一變化是有史料可考的。這一時期的畫作開始展現出中西相融的態勢。
之後隨著中西文化的愈加深入交融,我們的審美觀完全轉化了。
所以現在都以大眼睛雙眼皮為美了。
說了挺多,希望你能看懂,希望可以幫到你。
❺ 古典宮廷妃嬪宮女的圖片有嗎用來做頭像的,請幫一下挑些好的,優雅些最好.
x行判核嗎鏈配?棚沖指
❻ 清郎世寧的雍正十二美人圖片名稱每張圖的名稱及寓意
十二美人圖常被誤解為是雍正後妃圖,朱家溍先生據內務府雍正朝檔案考證,其"只是美人絹畫十二張而已。"因此,將其更名為《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
燭下縫衣-清風徐徐,紅燭搖曳,仕女勤於女紅,在燭光下行針走線.女紅包括紡織、刺綉、縫紉等,古代隸屬於衡量女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中的"婦功",是評價女子品行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因此,女子們無論貧富貴賤,均以擅女紅為能事.此圖中女子蘭指輕拈,針線穿行,低眉落目,若有所思.明窗外一隻紅色的蝙蝠飛舞在翠竹間,"鴻福將至"的吉祥寓意巧妙地蘊涵在圖畫之中.
~(≧▽≦)/~啦啦啦歡迎追問,熱烈求採納!!!
❼ 傅小石《仕女》圖現在市場價大概是多少
按平尺計算,目前,他的作品最低也在3000千元以上。按圖片大小估計你的這幅仕女圖可在2-4萬間。
❽ 一個古代女人,沒有臉,手上拿著葫蘆的名畫是什麼
怎樣解讀《雍正十二美人圖》?
94 人關注3 條評論
寫告乎族回答
知乎用戶
對於在網路上以cosplay 大佬著稱的雍正皇帝來說,古裝行樂圖是在最頃沖普通不過的繪畫題材了。他不僅親自下場做模特,還常常讓畫師將妻、子繪入圖中。其中,流傳度最廣的作品就要數《十二美人圖》了。
圖1 十二美人圖
這套作品由12張長184cm寬89cm的畫像組成,描繪的是一名漢裝女子一年四季的日常起居。有的專家認為,這套圖是從圓明園深柳讀書堂的圍屏上面拆下來的,原本的形態是屏風;還有的專家認為,這套圖並不是屏風畫,只不過是尺寸恰好與屏風畫的記載相同。至於畫中人的身份,則更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想像中的仕女,有人說是孝敬皇後,還有人說是雍親王妃……就連畫中的女子究竟是一人還是幾人,說法都莫衷一是。既然定論暫不可得,那麼我們不妨先將這些問題懸置起來,從繪畫的語境與修辭出發,不帶預設地審視這套作品的內容和意涵。
一、有傷風化?——論藝術品的功用
繪畫作為藝術,其核心實際上是一種關系:觀賞者與藝術品進行互動,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或情感體驗。因此,對藝術品的考察與評論,不能忽視其文化語境、呈現形式,以及觀賞者與它之間的交流方式。出於此種理由,我們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這些畫是否為屏風,存放的地點在哪裡。
1984年,朱家溍先生在整理資料時發現,《十二美人圖》的尺寸以及裝裱方式與檔案所載的深柳讀書堂圍屏上的美人畫完全相同,可以認定為同一物品。對於該觀點的質疑主要來自林姝女士。她認為,做成屏風的美人圖很多,並不能確定此圖就為彼圖。誠然,圍屏美人圖屬於常見題材,但尺寸及裝裱方式完全相同,又未免過於巧合,更何況現在並未發現還有其他相同尺寸的文物存在,因此可以斷定,這套作品就是檔案中所記載的深柳讀書堂美人圖屏。
深柳讀書堂,始建於康熙末年,位於圓明園福海西岸。胤禛在《園景十二詠》中這樣描繪它:
鬱郁千株柳,陰陰覆草堂。
飄絲拂硯石,飛絮點琴床。
鶯囀春枝暖,蟬鳴柳葉涼。
夜來窗月影,掩映簡編香。
在另一首詩《柳月》中,胤禛這樣描繪樓外垂柳:
鴛鴦樓外柳條長,斜掛如鉤吐練光。
恰似妝台風鬢亂,青絲閑理玉梳涼。
相對於蘭、竹等具有士大夫特質的植物,柳樹風姿綽約,獨具女性氣質,因此被許多與女性襪弊有關的詞彙所吸納,如「柳腰」「柳眉」「蒲柳之姿」。藝術史家巫鴻就曾指出,深柳讀書堂是具有女性特質的「女性空間」,為主人營造出一種「不受干擾的私密之感」。此處,我們不妨徵引胤禛的另一首詩,來說明這種女性空間給他帶來的寧靜與親密:
綺窗罷撫紫瓊琴,香燼金爐鶴夢沉。
多事草偏名醒醉,可人花解結同心。
風翻曲沼千層碧,雲過重檐一霎陰。
欄外有情雙蛺蝶,翩翩飛入海棠深。
與前詩一樣,這首詩同樣使用陰涼與鳴琴等意象來表現私密與愜意,所不同的是,用詞更為大膽露骨,直接揭示了作者與女性交往所獲的情感滿足。
放到這個背景去考量,我們不難理解,將十二美人圍屏安置於此,非但不是有傷風化,簡直可謂得其所哉。它與其所在的地點共同構建了和諧統一的空間,為作為觀賞者的胤禛提供了撫慰心靈的私密空間。
二、缺席的在場——《十二美人圖》的性質及創作意圖
自檔案發現伊始,這套圖就被定性為「仕女圖」或「美人畫」。首先,我們應釐清仕女圖/美人畫的歷史源流、創作原則與基本修辭,再來探討該作品是否屬於這一范疇。
仕女畫/美人圖是中國繪畫的傳統類別。唐以前,專門表現女性的繪畫很多,其中不乏顧愷之、張萱、周文矩等名家手筆。然而進入宋代,女性題材的地位急劇下降,被米芾貶斥為「不入清玩」,文人畫家幾乎不願染指。美人畫,是明代之後對具有視覺吸引力的女性畫像的流行稱謂,它發端於早先描繪貴族女子「閨閣之態」的仕女圖,但更重要的是要進行「批量生產」,從而廣泛流傳。
所謂「批量生產」,不單指印刷術帶來的巨大發行量,更指人物的千人一面。所有美人,無論其歷史背景、家庭出身、個性才情有何不同,全都按照大眾趣味進行處理,就好比今天的「網紅臉」,雖可欣賞其美貌,但又令人轉瞬即忘。巫鴻曾說:「瀏覽這些作品,一個強烈的印象是,『歷史性』和『寫實性』不但不是他們的創作目的,甚至可以說是被有意否定和排除的對象。」 Pacteau也說:「『真實女性』的缺席,是美人屬性的必要支持。」
反觀《十二美人圖》,我們不難發現,畫作是完全寫實的。首先,畫中的作為背景出現的各色傢具、器物是真實存在的,其中還有不少至今仍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例如:鈞窯花盆、汝窯水仙盆、嘉靖款蒜頭瓶、宣德款僧帽壺等。
圖2 器物背景的寫實性
既然背景寫實,人物也應該是現實存在的。將圖片放到最大(故宮網站上可以點擊放大),仔細甄別畫中人的面目,我們就會發現,這十二張畫中的女子應為同一人,而造成氣質、年齡差異的,只不過是服飾和妝容(特別是腮紅)。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甄別時應將關注點放在臉型、眼皮、人中、耳廓和耳垂上,而眉毛、唇形這種形態可以通過化妝改變的地方,則不能提供決定性的信息。
圖3 十二美人面目比較
對比頭像可知,畫中女子的相貌特徵為:鵝蛋臉、細長眼、雙眼皮、鼻長直、人中較長、耳廓較小但耳垂較大。十二幅畫像中,相同的眼皮、鼻樑、耳廓和耳骨特徵,將畫中女子的身份鎖定為同一個人。
退一萬步說,假設胤禛要求畫師根據實景想像一個具有類似特徵的女人畫出來,畫師也不可能想到要把這十二張畫像中所有女人的耳骨畫得完全一致。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地得出結論:這套作品是對照實景、真人繪制的寫實性作品,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仕女圖或美人圖。(本文為方便指代,暫且延用「美人圖」「美人」的稱謂。)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既然不是傳統意義上以娛人耳目為目的的美人圖,這部作品的創作意圖是什麼?胤禛作為創作者之一,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不少人從「香草美人」這一母題出發來回答這個問題。畫中女子眉目低垂,舉手投足間似乎帶著一種難以排遣的清愁。與之形成照映的,是胤禛親筆題寫在畫中的閨怨詩。比如其中一首這樣寫道:「自負天生傾國姿,小窗寂寞度佳時。豈無世上風流子,一點芳心未許知。」
圖4 胤禛親筆題寫的閨怨詩
閨怨,常被中國傳統士大夫借用,以表達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一組閨怨詩,由胤禛親自寫出,配以狀似孤獨幽怨的美人,會不會是胤禛借美人以自況,抒發才華不被皇父賞識的苦悶呢?
答案是否定的。畫面中雖然只有女子一人出現,但男主人的存在感非常強,乃至我們可以這樣總結:這套作品,實際上是只有一個人出現的雙人畫。 這一點,要從中國繪畫約定俗成的修辭手法談起。
補圖 簪花仕女圖(局部)
中國畫家常常利用動植物與女性之間的親密關系,來暗喻她們之間的類同。例如《簪花仕女圖》中深宮女子的空虛與孤寂,就由伴隨她們身邊的形單影只的動物暗示出來。而《十二美人圖》,則通過成雙成對的植物、動物,傳遞出了截然相反的信息。
圖5 成雙成對的動植物
並蒂蓮,自古以來都被用作浪漫愛情的象徵,胤禛本人歌詠蓮花的詩中,就有「折花休采葉,留使蔭鴛鴦」一句;雙喜鵲,簡稱雙喜,暗示美滿幸福的婚姻;成雙成對的蝴蝶(圖中共兩對四隻),寓意愛情,胤禛的情詩裡面也用到了這一意象;就連嬉戲的金魚和貓咪,都要成雙成對。
圖6 結同心
我們前文曾引用過胤禛的詩句:「可人花解結同心。」同心結,表示夫妻恩愛,永結同心。美人手持或佩戴蚩尤環、同心佩,暗示了作者/贊助人對美滿婚姻的期許。渾天儀這種天文器具,常常出現在貴族的家居裝飾中,但不是作為科學研究之用,而是取其同心和美之意。
以上這些,還只是對男主人存在的暗示,直接指示其存在的,是胤禛親筆題寫的懸掛在屋內的書法作品。其中一幅的落款為「破塵居士」,這正是胤禛在雍親王時期的別號。在另一幅託名米芾(元章)的書法作品中,雍親王用白描的手法表達了自己對畫中女子的靜觀式欣賞:「櫻桃小口柳腰枝,斜倚春風半懶時。一種心情費消遣,緗編欲展又凝思。」在條幅下方展開的書卷中,赫然出現了《金縷衣》《青溪小姑歌》一類表達男女之情的經典詩句。兩相映照,其中的內涵顯而易見。
圖7 出現在畫中的書法作品及情詩
對於畫中人與胤禛的關系,更為露骨的揭示出現在「消夏賞蝶」一圖中。花瓶中插著的,是帶有「宜男」含義的萱草;女子手中拿著的,是象徵「多子」的葫蘆。這就說明,胤禛作為畫作的贊助人,所求的不只是夫妻和美,自然還有多子多福。
圖8 宜男之萱草,多子之葫蘆
分析到這里,該套作品的創作意圖似乎已經十分清晰:祈求夫妻相愛、永結同心,並誕育子女,多子多福。這種祈福性質的創作意圖,也可以通過背景中的蝙蝠、萬壽圖、佛手等得到印證。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詩經》中祝福婚姻的名句:「鴛鴦於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圖9 萬壽圖、蝙蝠(福)、佛手
三、所謂伊人——畫中女子身份考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十二美人圖中》的女子,應與胤禛存在夫妻關系。接下來需要探討的就是她究竟是其中的哪一位。
畫中的署名「破塵居士」,以及款識「壺中天」「圓明主人」,暗示了作品的成畫時間在康熙末年胤禛受封親王並獲賜圓明園之後。在這一時期,其府內較為重要的女性有:嫡妃那拉氏(孝敬憲皇後)、側妃年氏(敦肅皇貴妃)、側妃李氏(齊妃)、格格鈕鈷祿氏(孝聖憲皇後)。現在存有明確畫像的,是那拉氏和鈕鈷祿氏。我們不妨從這兩位的畫像入手,逐一排查。
圖10 「美人」與孝敬皇後那拉氏面部比較
首先來看那拉氏。觀察對比圖可以發現:那拉氏下頜飽滿,「美人」下顎較瘦;那拉氏為內雙眼皮,「美人」為外雙眼皮;那拉氏耳廓外緣較窄、耳垂較小,「美人」耳廓外緣較寬、耳垂較大;那拉氏氣質沉穩威嚴,「美人」氣質溫柔,有書卷氣。因此,畫中人並非那拉氏。(耳飾、服裝的民族風格不在考察之列,因為胤禛也有很多漢裝行樂圖,故而不應通過服裝來斷定民族。)
圖10 「美人」與孝聖皇後鈕鈷祿氏面部比較
再來看鈕鈷祿氏。觀察對比圖可知:鈕鈷祿氏臉型偏扁,嘴部骨骼突出,「美人」臉型較長,嘴部骨骼平坦;鈕鈷祿氏鼻子較短,且鼻孔向外,「美人」鼻子細長,且向內生長;鈕鈷祿氏耳廓中部有一塊耳骨向外突出,超出外緣,「美人」耳廓中部完全內陷;氣質方面,鈕鈷祿氏質朴慈愛,「美人」氣質溫柔,有書卷氣。因此,畫中人亦非鈕鈷祿氏。
既然有確定畫像的人都被排除在外,我們只能從文獻入手進行推測。在原始文獻的搜集和考證方面,林姝女士的論文最為全面翔實。下面就以該文為依據,整理《十二美人圖》存放地點的變更情況:
簡而言之,《十二美人圖》最初作為圍屏擺放在深柳讀書堂,雍正十年被拆下裝裱。乾隆年初供奉於雍和宮後殿,九年轉移至雍和宮綏成殿正中的佛塔中秘密存放,直至同治元年金塔失火才重見天日。
值得注意的有兩點。(1)乾隆七年,弘歷要求將雍和宮供奉的御容移至宮內供奉,而此時《十二美人圖》並沒有隨御容移至宮中,這就說明《十二美人圖》並不屬於皇帝皇後的畫像(即御容)。(2)乾隆九年,雍和宮綏成殿改建完成,其中安放金塔五座。中塔放入《大般若經》、胤禛塑像一座及《十二美人圖》,但只有《大般若經》記入檔案,而塑像及畫像則是秘密放入,沒有任何記載,直至同治元年失火之後才被人發現。如果《十二美人圖》屬於仕女圖一類的玩器,應該放入專門存放玩器的右塔,而不是中塔,因而《十二美人圖》不是仕女圖。它與胤禛塑像一同被放入中塔,就意味著畫像上的女子確有其人。以上這兩點推論,恰恰與前文對畫像的技術性分析相吻合。
那麼,這個不是皇後又確有其人的重要女性是誰呢?
最合理的推測是:敦肅皇貴妃年氏。
根據《雍正朝起居注》《大清會典則例》《永憲錄》等史料的記載,年氏於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薨逝於圓明園,於該處停靈五日後奉移至阜成門外的十里庄殯宮暫安,直至乾隆三年才與世宗、孝敬皇後一同入葬泰陵。從雍正三年到雍正十三年的十年間,胤禛都沒有想過將她葬入妃園寢,只想等待泰陵主體工程完工後葬入本陵。經查,年氏是清代第一位按照丈夫本意與其同葬帝陵的皇貴妃(此前皇貴妃只可葬入妃園寢),自結婚至病故十餘年包攬府內生育。這種超然的地位,加上年氏所生之子福惠在雍正朝的諸多特殊待遇,恰恰說明,胤禛很可能將年氏作為妻子看待。此外,畫中女子舉手投足間的書卷氣,也符合年氏出身於科舉世家的基本背景。
至於齊妃李氏,經查生於康熙十五年,比胤禛大兩歲。在康熙末年該畫作成畫之時,她已年屆四十,這一點與畫像中女子的年齡(二十餘歲)不符,因而排除。
綜上,《十二美人圖》中女子的身份,很可能就是年氏。至於被「秘密放入」而不是大張旗鼓的祭拜,大概也是因為年氏並非皇後,身份尷尬,而又有先帝事先安排吧。
這種推測的思路如下,尚有待進一步考察。
《大般若經》是大乘空宗般若學派的經典,為何會安放在一個藏傳佛教(大乘密宗)寺院的佛塔中?胤禛似乎屬於禪宗,禪宗吸收了一部分般若學派的教義,所以胤禛本人看過這部經典的可能性很大。
根據內務府檔案,雍正十三年四月十六日,海望向胤禛奏報了將雍和宮改建為廟宇的財務問題,可見,胤禛生前就有將雍和宮改建為廟的意願,但未必是要改為(乾隆所希望建造的)藏傳佛教廟宇。
因此,一種合理的推測就是,胤禛在決意將雍和宮改為廟宇之時,就已經准備好了供奉於此廟的東西。弘歷、弘晝可能就是根據胤禛原有的安排來布置佛塔的。
四、結論
《十二美人圖》並非娛人耳目的仕女圖,畫中女子確有其人,應為敦肅皇貴妃年氏。圖屏與四周的景色、器物一同構成了可供贊助者胤禛安心休憩的私密空間,其繪制意圖是祈求婚姻美滿、多子多福。
彩蛋:情侶照。左圖:《十二美人圖·博古幽思》,右圖《雍正行樂圖》。
這種表情叫閨怨凄苦嗎?分明是沒事偷著樂嘛
主要參考資料:
巫鴻《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
林姝《美人歟?後妃乎?十二美人圖為雍親王妃像考》
本文首發於lofter:鴛鴦於飛——《十二美人圖》淺析
編輯於 2021-04-05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589
喜歡 98
分享
❾ 李若彤分享出宋代仕女圖仿妝寫真,有讓你掀起一場回憶殺嗎
李若彤在個人社交賬號上,分享了宋代仕女圖仿妝寫真,看到這些照片後,在我腦海里掀起了一場回憶殺。對照這些美麗圖片,搜索著腦海里那些熟悉又喜歡角色,將李若彤曾經飾演過小龍女和王語嫣,瞬間“調出來”進行對比,看看這些圖片服飾裝扮,和哪個角色更加貼近一些。
作為一名90後,我個人從小看著李若彤電視劇長大,《天龍八部》和《神鵰俠侶》也是我個人,最喜歡兩部武俠作品。有意思的是,不論是李若彤還是劉亦菲,兩人都飾演了相同角色,也創下了經典古裝美女造型。
精緻的妝容,搭配宋朝服飾,看上去還是那麼美麗動人。如果讓此刻的她,再次演繹兩部作品中片段,我想依然會帶給我們驚艷和震撼。
❿ 唐朝仕女圖的相關介紹
全畫分四段,構思立意別出心裁,表現的是帆辯貴族婦女的閑游生活。每段中心人物並非同一個人,但又顯示了從戲犬、漫步到賞花、采蝶的連慣性場景變化,生動地傳達出了貴族仕女這種養尊處優、無所事事嫌轎轎、游戲於花蝶鶴犬之間的心理狀態。
此圖用線古拙,流潤,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色彩的運用,大膽使用朱紅芹肆、粉白,完善地烘托出了美女的溫柔麗質。
周昉是唐代中期馳譽丹青的人物畫家之一,擅長描繪「綾羅人物」,即體態豐肥、姿態華麗的貴族婦女,世稱「周家祥」。
仕女圖 清 焦秉貞 絹本設色 30.2cm×21.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落日西沉,夏荷盛開,湖光山色中,仕女們劃船悠遊。此畫設色濃艷,用線纖柔,脂粉尤濃,匠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