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下棋圖片素材大全
擴展閱讀
可愛少女跳舞動態圖片 2025-09-20 18:25:59

下棋圖片素材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3-13 17:02:05

① 看圖聯想,你能聯想到什麼

第一張圖片聯想出的是街頭巷尾的象棋攤、屬群眾體育娛樂;

第二張圖片聯想出的是象棋賽事(但不是頂級的,那樣會分男女)、屬體育競技項目;

② 簡單又漂亮的體育小報圖片素材

好看的體育小報圖片

體育小報內容:我愛你跆拳道

我是一個外表看上去比較柔弱的小女孩。我的興趣愛好很廣泛:讀書、畫畫、樂器、舞蹈、唱歌、武術、下棋^樣樣精通。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武術之——跆拳道了。

我七八歲就開始學習跆拳道了。剛開始,我並不是很喜歡跆拳道,甚至有點討厭它。爸爸認為我從小身體弱,為了不讓我做個“嬌滴滴的小公主”,把我逼上了“梁山”——跆拳道館。沒想到這一舉動,竟“陰差陽錯”的使我愛上了跆拳道。

剛上第一節跆拳道課時,我害怕極了,生怕教練把我“吃”了。一到道館,我看到了一張張和藹可親的臉,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夥伴們,頓時輕鬆了不少。隨後,葛教練給了我一身潔白的道服,我換上後,站在鏡子前,呵!整個人像變了個人似的,多有氣質啊,既酷又不失優雅!“氣質、干凈、整潔”就是跆拳道給我的第一印象。剛開始的幾節課完全超出我的意料,這幾節課上學的都是基礎動作,對我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我的韌帶很好,做得動作都很標准,因此教練經常表揚我,我也漸漸愛上了跆拳道。我對媽媽說:“媽媽,我一定會考到跆拳道的最高等級——黑帶九段!和我們館長一樣成為韓國國技院里的一員!”我以熟練的動作順利地考上了黃帶。隨著級數的升高,我上了競技班,要學的動作也越來越難。每節競技課上一個動作練上幾百遍是習以為常的事。課後,常常累得汗流浹背、腰酸背痛、嗓子沙啞^“累”便是跆拳道給我留下的第二印象。

記得一次藍紅帶考級,前面的動作我都胸有成竹。可是,到了擊破時,我的臉色一下子就難看起來,因為這次要用手擊破三塊木板,一塊木板就厚一點五厘米,三塊木板就相當於一塊厚四點五厘米的實心木板,還要用轉身腿法用五次擊破九塊木板!我不安地排著隊,心“砰砰”直跳^短暫的煎熬後,輪到我了!我用力一擊,木板“毫發無損”,我的手卻已“漲紅了臉”。我不禁想打退堂鼓了,手心直冒汗。這時,我想起了跆拳道精神: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對啊,百折不屈,我怎能“一折就屈”?想到這里,我鼓起勇氣,運足了全身之力猛地一擊,“啪”的一聲,木板碎了,我興奮不已,乘勝追擊,把木板一個個擊破了。“益友”就是跆拳道留給我的第三印象。在一次錦標賽上,我和一個胖胖的男生打實戰。我連連使出組合腿法,“殺”了他一個措手不及,防不勝防。最終,我獲得了一枚銀牌,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我在這次小收獲的背後也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集訓時,每節課都要繞道館跑八、九十圈,但我非但沒有覺得苦,反而愛上了它。因為它不但鍛煉了我的身體,還磨練了我的意志。“良師”是跆拳道留給我的第四印象^

跆拳道,你鍛煉了我的毅力,你是我的良師益友,你用“酸甜苦辣”伴我成長。你我已有五年情緣了,如今,我已紅黑帶了,我會加倍努力,實現這個跆拳道夢想。我的生活因有你的陪伴而多姿多彩,我——愛——你,跆——拳——道!

體育小報資料:體育論文範文實例

一、什麼是體育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時所表現的身心統一,協調配合的才能。心理學研究表明,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術與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影響一個人活動效果的基本因素。

按能力的性質,可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動中必須具備、廣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注意能力等等。特殊能力是相對於一般能力來講的,它是指入在進行某項專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音樂、繪畫、色彩的鑒別及體育的運動能力等。

體育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識、技術、技能和智力構成的一種個性身心品質的綜合體。這一綜合體,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出來,就是能順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體育活動的實踐

大學生體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學體育的質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突破單位純運動技術教學,加強培養體育能力,適應現代社會進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個大學生的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能夠自行培育,鍛煉和養護的能力。如何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能力,是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從事的`體育活動愈多樣,掌握的知識愈豐富,體育能力發展就愈全面;體育技能的訓練愈復雜,體育能力就越能提高。

立足現實,著眼終生,依據體育發展身體,增強體質這一本質特徵;制定出構成體育運動能力的六種基本成份,即:1、身體鍛煉能力;2、運動能力;3、開拓創新能力;4、組織管理能力;5、保健能力;6、運用體育環境和條件能力。

二、身體鍛練能力的培養

隨著我國政治和體育的社會化,終身化,經濟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地經常地進行身體鍛煉,這就給高校體育提出培養大學生具備能獨立地進行體育鍛煉能力的問題,使他們畢業走上社會後,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身體鍛煉,並充當家庭和社會的指導者。為此,就必須在大學體育中加強對他們身體鍛煉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對大學生本人的事,也是關繫到增強中華民族體質和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素養的大事。大學生身體鍛煉能力,是指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科學鍛煉的理論和方法,結合環境和自身條件加以創新,培養成獨立地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抓。

1、自學:培養學生明確體育鍛煉的意義,學習有關體育知識和方法,能夠結合環境和自身條件,制定鍛煉計劃和方法,能夠結合環境和自身條件,制定鍛煉計劃和方案,堅持經常持久地鍛煉。並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2、自煉:即能把所學到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方法,綜合運用到體育鍛煉實踐中去,使自煉活動成為日常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調:即學生在身體鍛煉的活動中,能夠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運動負荷,運動強度及運動的時間、並能進行自我調節。

4、自控:指執行鍛煉計劃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體鍛煉效果自我評價基礎上不斷修正並實施鍛煉計劃的能力。

其中,培養自學能力是主要的,但是,不可忽視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補充的關系,教學中必須有意識的全面培養。

三、運動能力的培養

運動能力,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前提下,所獲得從事各種運動的本領。運動能力是反映體育運動總體特徵的一種能力,是鍛煉身體和參加勞動,軍事活動及各種文化活動的基礎,培養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應貫穿體育課程的始末,教學中應考慮:

1、不斷改進體育課的教學方法,切忌“滿堂灌”,多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同時也要避免運動教學走過場或只重學生技術,而不顧學生實際鍛煉的情況,這幾種教學方法都不利於提高運動能力。

2、要創造良好的運動環境提供足夠的體育設施,使每個學生有條件、有興趣、有可能參加運動的機會,以發展他們的運動能力。

3、學生要主動、積極地參加運動,這對提高運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學生在做練習時,教師應及時進行指導,多給予鼓勵,盡量避免學生站在運動場上。

四、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

發展學生個性與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培養學生開拓創新思想和能力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在體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是獨立的行為活動,體育課教學有著較廣闊的大地。學生在較廣闊的領域中學習技術、技能,進行各種身體活動、游戲競賽,並通過人與人的頻繁交往,人的興趣、性格和氣質等個性心理特徵容易表現出來,這對培養和發展良好的個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強調培養和提高學生個性心理素質的同時,學校的體育活動與競賽應廣泛開展,提倡廣大學生的參與、拼搏、進取精神,使他們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人才。

五、組織和管理能力的培養

組織管理能力是指在組織群體活動時,能向一個共同目標奮斗,按照明確的計劃,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協調地進行工作,並達到預期目的的能力。

有許多的運動項目是集體進行的,集體活動都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在體育教學中,既要訓練學生在運動中與同伴協調合作,加強紀律觀念,又要訓練學生學會做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工作,要使學生有組織管理的知識和意識,還必須具備組織管理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在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中的一些組織管理事務,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讓他們自己去做,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同時,盡可能讓學生承擔校辦運動會的各項工作事務。對於系或年級所承辦的運動會,應讓學生去組織和承擔,教師可在一旁指導,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組織與管理的能力,使他們能更快地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

六、保健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的培養,是體育教學中的一項任務,而且,也是增強體質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教養的程度和社會的良好風尚。在我們的國家裡,每個人都應該有講究衛生自我保健的行為和習慣,為此,教學中必須做到:

1、教師必須做學生的表率,同時要認真地傳授給學生衛生保健的知識,還要訓練學生養成講究衛生的習慣。

2、要使學生自己能運用所學的課程知識,掌握和控制運動量,運動負荷,防止在教學中產生傷害事故,同時,還必須培養和提高學生在做練習時的自我保護的能力。

3、要注意運動場地的環境衛生,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利於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七、運用體育環境和條件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能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為他們今後走上社會打下良好基礎。教學中應善於引導和教育學生,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場地器材的具體情況變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地充分利用,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同時,應教會學生一至二套如韻律操、啞鈴操等健身運動,使他們今後在有限的場地、器械條件下能進行體育鍛煉。

③ 古代中國在竹林中喝茶下象棋的圖片

④ 象棋是怎麼擺的圖片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1]
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中國象棋在中國的群眾中基礎遠遠超過圍棋,是普及最廣的棋類項目,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象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圓形棋子共有32個,紅黑二色各有16個棋子,擺放和活動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先把對方的將(帥)「將死」的一方獲勝。
中國象棋是一種古老的棋類游戲,大約有兩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非物質文化經典產物,藝術價值泛屬於整個人類文明進化史的一個分枝。
大象戲是在北宋民間流行過的一種古代棋戲。它實際上是北宋時期象棋形制的一個變種。
很早的象棋譜
起源傳說
中國象棋起源於中國[2]。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國際象棋也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3]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制,以5人為伍),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
漢劉向《說苑·善說》亦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意即勸孟,不妨也像「燕」國一樣,斗象棋觀歌舞,逍遙一二。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三、起源於舜的時期。傳說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為人懶惰,好玩耍。現代學者常任俠《中印藝術因緣》一書中說:「象因桀驁不馴,舜把他禁居起來,又恐他寂寞,所以為他製作棋局,使他有所娛樂。因其名象,故稱象棋。」[4]
四、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肇淛《五雜組》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五、起源於春秋時期。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產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稱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不過,象棋也可能是因為棋子是由象牙製成而得名。[5]
共7張
象棋各時期棋具
六、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七、起源於楚漢相爭時期。象棋的棋盤的中間寫著「楚河漢界」,因此許多人都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可信。也傳說是韓信發明的。清梁同書《淵深海闊象棋譜序》:「又聞象棋始於韓信,朱子雲博局紅也。」現代周家森《象棋源流考》:「韓信伐趙時,作象棋和葉子戲以如士卒,因年終士卒思鄉,一得博具,則相聚共戲,錢財輸盡,樂而忘歸。」[6]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7]
產生背景
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中國,國家戰亂紛揚,烽火狼煙四起,象棋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軍事戰爭與體育競賽相比較,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相似之處。例如,都是以獲得勝利為最終目的,對抗過程都是通過技戰術進行表現。既有謀略主旨,又有戰術手段。象棋作為模擬古代戰爭的智力游戲,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盤上演繹著金戈鐵馬、兵戎相見。棋盤上的車、馬、炮、兵就是古代的戰車、戰馬、火炮(或者投石車)和士兵的象徵。相比其他體育運動項目,象棋與古代軍事有著最為直接的內在聯系,其戰略思想和戰術特徵受到了古代軍事思想的影響。
隨著時代變遷,象棋日趨完善的同時,也不離軍事戰爭和兵法的宗旨,有很多棋局精妙的戰術構思及戰術組合都諳合兵法之道。在排局古譜中,如《淵深海闊》、《梅花譜》、《橘中秘》、《適情雅趣》等等,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三十六計、三國演繹典故和戰爭名稱等命名的,它們不僅構思精巧,與所命名的歷史典故名稱也十分契合。
一、六博——象棋的萌芽時期
迄今所知,我國最古老的棋戲是六博和圍棋,並稱博弈。春秋以前的圍棋活動已無從查證,據可靠的記載,遲至春秋時期才有人以弈喻事。六博的出現比圍棋略早,《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曾跟進公下了三天六博棋角勝負,至春秋時代博弈已並行於世。《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認為空閑時行六博下圍棋是有益有娛樂活動,比無所事事要好。可見孔子時代,博弈已成為日常游戲的一部分。六博亦作六簿。《楚辭·招魂》說:「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可知六博亦即簿,蓖蔽象棋,這是我國象棋一名的最早出典。自先秦至唐,各種博戲多有涌現,盛行於世,可以找到若干中國象棋萌芽的諸因子,因此,可將這一時期稱之為象棋史上的萌芽時期。
文獻所記載最早的六博是兩位君主,商代的帝武乙和穆王滿。《史記·殷本紀》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謬辱之」;《穆大子傳》載:「(穆王)北入郵,與井公博。三日而決」,上述記載雖然並不一定可靠,但這樣的傳說至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西漢或戰國時的人都認為六博的產生早於春秋時代,是十分久遠的事。而據研究表明,秦代六博棋是象棋的鼻祖。
《莊子·駢拇篇》有「博塞以游」之語,對此成玄英疏雲:「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可見塞戲是由六博發展而來,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擲骰行棋。從西漢墓中出土的塞戲棋具看,棋盤的形制與六博大致相同。[9]塞戲在春秋戰國時已十分流行。而到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
二、象戲——象棋的雛形時期
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象戲的首次記載出現在二十四史。《北史》卷十,天和四年有「五月己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講說」,《周書》卷五所記相同。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唐代中期,象戲進一步向現制象棋靠攏。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據《梁公九諫》記載,武則天竟做了一個與天神大羅天女下象棋的夢,還被天女戰敗,此夢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夢下棋,必與她平日嬉戲象棋入迷有關;[10]汝南人岑順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晚上,夢見金象國與天那國兩軍交戰,請岑順觀戰。金象國的軍師向其國王匯報作戰計劃:「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六甲次第不乖行」。岑順夢醒後,其家人在屋內發掘出一座古墓,「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秤,皆以金銅成形」,這才知道夢中那位軍師所言,「乃象戲行馬之勢也」。從這則故事可以知道,寶應年間的象戲已有將、車、馬、卒等兵種,而且車、馬、卒的步法與現在已沒什麼兩樣,而將可以滿盤行走又類似今天國際象棋中的王。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象棋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後來又參照我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為90個點。這種象戲被稱為「寶應象棋」,至今日本還將它作為象棋的代稱。
三、宋代象棋——象棋的發展和定型時期
象棋
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葯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帶有九宮的棋盤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其他棋類的棋子種類並將其中三個兵升級成一個士及兩個炮,以符合當時人的趣味。另外宋晁無咎的「廣象棋」有棋子32個,與現代象棋棋子總數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盤上有沒有河界。宋、元期間的《事林廣記》刊載了兩局象棋的全盤著法。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7]
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面的「將」改為「帥」。明清時期,象棋有了很大的發展,並涌現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論述象棋的專著。明代象棋專著有《金鵬十八變》、《夢入神機》、《橘中秘》等,而由徐芝精選的《適情雅趣》是象棋古譜中最系統、完整、實用的一種。《橘中秘》譜多為和棋,個別排局已經涉及古代象棋規則問題,利用規則當中的「將」、「殺」等戰術手段而達到和棋的目的。不難看出,在明代,象棋技術水平和技術理論的發展己經開始趨向精細化,棋手和愛好者對象棋的要求也不再僅僅滿足在排局構思巧妙和殺法精彩的層面。象棋的理論發展與技戰術融合又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清代是中國象棋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名譜眾多。有關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韜元機略》、《心武殘篇》、《竹香齋象戲譜》、《百變象棋譜》等。其中王再越著《梅花譜》是中國象棋史上一部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棋譜,它因戰例豐富、變化精微而著稱,[10]開創了迄今三百餘年「馬炮爭雄」的歷史篇章。不僅如此,象棋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會、野馬操田、千里獨行和蚯蚓降龍」也都是在清代完成的。這四個排局各具特色,但都是圍繞車、馬、炮、兵相互配合而展開,這些排局迄今為止仍然是公認的難度最高,最為復雜的。可以說清代是古代象棋發展理論和技術戰術水平達到巔峰的歷史階段。[8]
近代象棋
經過封建社會的洗禮,象棋作為「藝」的一種,形成了特有的行業「江湖」。特別是進入民國時期,很多象棋高手在酒肆茶樓靠下「彩棋」為生。這種「彩棋」就是通過下棋贏得一些「彩金」的博彩,來糊口謀生。這些彩棋名目繁多,有讓先,讓子,甚至於讓雙馬、讓士象等等。在下棋的過程中也暗藏玄機,有的人其中這種文化現象的溯源,可以從古代的巫、醫、百戲算起,行當也涉及「五花八門」。象棋江湖比較其他的江湖門派來說,同樣具有流動性和欺騙性。所謂流動性,可以解釋為當年的象棋棋手通常通過尋訪名師、名士,高手過招而成名,以地域為界,劃分門派。而欺騙性,一方面是下棋的棋手故意隱藏自己的水平,俗稱「釣魚」,待彩金達到滿意的程度再一舉得之。另外還有合作配合的,我們至今仍然偶爾能看到的街頭擺「江湖殘局」的人,用大家看似簡單但實際復雜的棋局來誘使愛好者下注騙錢。這些手段總歸是不夠光明正大,難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朗朗乾坤,早已放不下一張棋桌,為了謀生,象棋棋手「淪落江湖」也是難免的。
當時象棋水平最高,棋風盛的地方是華北、華東和華南三個地區,而北京、上海和廣州就分別成為了活躍地區當中的核心,其中香港的象棋高手也常聚集在廣州,棋手對弈的場所也多在茶樓進行。民國時期,北京出了著名棋手張德魁、那健庭等,上海以謝俠遜最有影響力,而廣東則以黃松軒、鍾珍和曾展鴻「粵東三鳳」為代表。當時棋手多有綽號,例如:「揚州三傑」、「棋壇趙子龍」、「二十八宿」、「無敵中炮」等等,既有以地域門派為標簽,也有以棋藝風格來取名的,象棋高手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個相對既流動又固定的小環境,象棋江湖名不虛傳,有一定的社會影響。雖然棋手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的認可,但是象棋行業的生命力在困頓的條件下也顯示出了特有的張力。在這個階段,象棋的賽事活動多以擂台賽和循環賽的形式進行,為建國以後的象棋競賽形式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