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什麼高顏值茶壺推薦可以簡單描述一下嗎
喝茶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而如果能再有一把別致的茶壺當然更加美好,今天就給大家整理了幾款簡約獨特的高顏值三界泡茶壺,希望你能喜歡。
一、活力四射玻璃泡茶壺
這是一款很適合泡茶的玻璃水壺,長濾網的設計很好地解決了茶水分離的問題,平常不想用濾網的時候也可以直接取下來,非常的方便。壺身用的是高硼硅玻璃材質,溫差耐受150℃,熱沖冷泡都行,容量也很大,用來養生泡茶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這款茶壺的壺型是比較偏復古中式的風格,特色的提梁把手運用了徽派建築的靈感,將復古中國風巧妙的融合,顏值持續在線。不銹鋼耐高溫壺身,電陶爐、電磁爐這些加熱器具都能用, v 型壺嘴,倒水的時候出水很利落,有黑白兩色,無論怎麼搭配都好看。
以上就是我的四款推薦,希望對你的茶壺選擇有所幫助與參考,也希望提高你的喝茶體驗。
『貳』 茶道的唯美圖片
大家應該想要欣賞一些關於茶道唯美的圖片吧!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唯美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唯美圖片
茶道的唯美圖片1 茶道的唯美圖片2 茶道的唯美圖片3 茶道的唯美圖片4 茶道與宗教的關系
一)、儒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孔孟荀之儒家思想,基本特徵是無神論的世界觀,是對現實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它以心理和倫理相結合為核心和基礎,強調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滿足,而不是禁慾性的官能壓抑。茶雖然給人以刺激,使人興奮,但人們對它是樂而不亂,嗜而敬之,品茶時需要安詳靜謐的心境,清雅簡朴的環境,情恰和諧的茶友,精美協調的茶具,客來敬茶,以茶留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禮儀。尊君、重禮、尊老愛幼,廉儉育德,和藹待人。仁義禮信是儒家的道德觀念。中庸之道是濡家處世信條。唐代劉貞亮講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驅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嘗滋味,以茶可道 ,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以茶樹禮仁。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樹禮仁四德就是講發揮中庸原則,協調人際關系。中國茶道的精神是儉、清、和、敬、靜。即廉儉朴實,心地純潔,和睦相處,和誠處世,敬愛為人。這些無不與儒家思想相吻合。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已達2000多年,歷來作為我國人民待人處世的基本准則。這也是儒家思想貫串於茶 文化 之中,始終居於核心地位,並規定影響著茶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茶道 二)、道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老莊之道思想,強調自然,超凡脫俗,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和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欲求長生不死,變化飛升,不信天命,不信業界,以生為樂,在靜觀默察 中,清靜無為,坐忘虛心,以素樸人性與諸物本性自然契合。道教戒酒戒殺生,要求靜坐息心,無思無慮,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離不開茶。道教發詳地在巴蜀,其形成時期,巴蜀的 飲茶 習俗已廣為傳開,因此茶成了成仙的靈葯,西漢壺居士《食忌》中說“苦荼 ,久食羽化”。南朝齊梁時道家人物陶弘景在其《雜錄》中說: “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啟服之”。丹丘子是一位仙人。盧仝七碗茶詩“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說明茶與道教關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飛到天上,羽化成仙了。中國人這種神仙觀念是別的民族所沒有的。反映在茶文化中,“樂生”精神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強調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國茶道沒有嚴謹的規范,其道理也在於此。因為自然之道乃變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法無法,有生命的無秩序。喝茶的時候忘記了茶的存在,快樂自足,泡茶不拘於規矩,品茗不拘於特定的環境。一切順其自然,因勢而異。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清與淡,要求心無雜念,忘卻自我和現實世界的存在,追求虛無飄渺的極樂幻境,淡泊人生,無所追求,以脫塵世苦海。這個清淡精神就是源出於道家思想的,茶生於天地之間,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來源於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選用泉水,高山流水,一杯在手,給人以一種將自身溶於秀麗山川感覺,天人合一。飄然欲仙。茶之本性清淡幽雅,這是與道家思想十分貼近的。因此道家十分愛茶,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們平日的樂事。同時,宮觀道士不但自己以飲茶為樂,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以茶作析禱、祭獻、齋戒的供品。
三)、佛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由於佛教修行,強調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加上佛教要求信徒坐禪,靜坐息心,無思無慮,入半睡狀態,因茶有破睡之功,故有僧家提倡“以茶代酒”,以飲茶防打瞌睡。終使僧人飲茶成風,甚至達到“唯茶 是求”地步,由於佛教盛行,僧人“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以至世人爭相仿效,飲茶遂成風俗。發展至唐朝,飲茶已是“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了。可見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方面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思想追求純和境界,“外息諸緣,內心無端,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之要義是不藉助任何東西,不追求任何東西,不被任何東西所滯累 ,在一種絕對的虛靜狀態中,直接進入禪的境界,專心靜慮,頓悟成佛。這種思想與中國老莊之道教思想“清靜無為,心如死灰”很相似。茶的本性質朴、清淡、純和,與佛教精神有相通之處,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它勢必規定和影響著中國茶道精神內涵。中國茶道追求清、靜、和、虛,要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這些茶道精神是源出了佛家思想的。
茶道的內容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 思維方式 ,審美情趣,藝術 想像力 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綜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於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叄』 整套茶具圖片大全茶具名稱
整套茶具圖片大全茶具名稱
整套茶具圖片大全茶具名稱,生活中不少人都是比較喜歡喝茶的 ,而且泡茶可以很簡單,一壺一杯就可以享受茶的魅力,泡茶也可以很講究,一桌講究的茶席更能為喝茶增添幾分味道,下面看看整套茶具圖片大全茶具名稱。
整套茶具圖片大全茶具名稱1
1、茶具套裝泡茶器:泡茶器的定義是只要能泡出茶來的器具,分別是茶壺、蓋碗等。
2、茶具套裝煮水器:鐵壺、泥壺、爐等。
3、茶具套裝茶葉罐:材質有陶瓷、玻璃、金屬,其中密封保鮮效果最好當屬金屬純錫制茶葉罐。
4、茶具套裝茶海:又稱茶盅或公道杯。形狀似無柄的敞口茶壺。因烏龍茶的沖泡非常講究時間,就是幾秒十幾秒之差,也會使得茶湯質量大大改變。
5、茶具套裝茶慮:過濾茶葉罐碎末的器皿。
6、茶具套裝茶盤:又稱茶船就是盛放茶壺、茶杯、茶道組、茶寵乃至茶食的淺底器皿;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形狀可方可圓或作扇形。
7、茶具套裝茶道配件:茶夾、茶刀、茶荷、茶針等,統稱茶道六君子,組合方式可以根據需求不同,做不同搭配。
8、茶具套裝輔助用具:茶洗、杯托、茶席、壺承、茶巾。
01茶杯
茶杯的種類、大小應有盡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來更流行邊喝茶邊聞茶香的聞香杯。根據茶壺的形狀、色澤,選擇適當的茶杯,搭配起來也頗具美感。為便於欣賞茶湯顏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內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淺色。對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適,"入口"順暢。
02茶漏
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03蓋碗
蓋碗或稱蓋杯,分為茶碗、碗蓋、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於碗內,沖水,加蓋五~六分鍾後飲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沖一次。
04茶盤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銹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05茶則
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06茶挾
又稱茶筷,茶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07茶巾
茶巾又稱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08茶針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
09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目前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
10茶葉罐
儲存茶葉的罐子,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銹鋼、錫合金及陶瓷。
11茶船
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茶壺里塞入茶葉,沖入沸開水,倒入茶船後,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溫壺。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又稱茶池或壺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盛熱水燙杯、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保溫。
12茶海
茶海又稱茶盅或公道杯。茶壺內之茶湯浸泡至適當濃度後,茶湯倒至茶海,再分倒於各小茶杯內,以求茶湯濃度之均勻。亦可於茶海上覆一濾網,以濾去茶渣、茶末。沒有專用的茶海時,也可以用茶壺充當。其大致功用為:盛放泡好之茶湯,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湯濃度相若,沉澱茶渣。
13茶匙
茶匙又稱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整套茶具圖片大全茶具名稱2
聞香杯
細高身,陶瓷質,因為杯深口小,香氣不容易散失,而且由於沒有口唇沾染杯口,茶香格外純正,用來嗅聞留存杯底的茶香非常合適,常用於烏龍茶湯的聞香。台式烏龍茶中,聞香杯常和品飲杯配套使用。
品飲杯
各種材質的小杯,用壺和蓋碗泡好的茶湯,倒入小杯品飲,一般為三小口的量,所謂「三口一個品」。其中以品飲濃濃的工夫茶的小杯最小,僅半個乒乓球大;而品飲清淡的綠茶等的杯子可以適當大一點,會使人比較有滿足感;品飲普洱茶的杯子不但要適當大一點,杯壁還要厚實古樸一點,可以襯托普洱的凝重和粗獷。茶杯的內壁最好是素瓷,能比較好地襯托欣賞茶湯的色澤。
不同材質、款式、大小的杯子會對茶湯的滋味產生不同的影響,你如果用不同杯子來嘗試同一種茶湯就會感覺出其中細微的差別。
茶盅
陶瓷或玻璃質,泡好的茶先出湯注入此杯,既可以避免茶葉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產生苦澀味,又可以使茶湯濃淡均勻,故又稱公道杯。最讓人賞心悅目的是玻璃的公道杯,透過杯壁欣賞清澈的茶湯,不管是一甌春水般的綠茶,還是亮麗的紅茶湯,都在品味前先滿足了人們「好色」的天性。
但多經一道公道杯,茶湯的溫度和滋味多少會有改變,所以有些老茶客寧願用「巡城」、「點兵」方式直接分茶。
公道杯在泡綠茶時,還可以作為泡茶前晾湯用。
茶杯托
墊放小茶杯的托,有各種材質。日常生活中許多信手拈來的東西都可以做茶杯托,比如舊時民間的糕餅模子,當中凹進去的部分正好無比妥帖地放上茶杯。
泡茶盤
又稱茶海茶池,泡茶時放置茶具時用,有各種材質。
如果是石材陶瓷等硬質材料,為避免不小心磕壞壺杯,可以在盤上墊上竹簾、麻布或者絲瓜絡。泡茶盤常分為兩層,上層可以漏水,下層則是積水的盤子,使用和清洗很方便。
奉茶盤
放置盛裝茶湯的杯子給客人奉茶時用的托盤,一般以竹木等輕巧材質做成,奉茶盤可以使你端著茶和茶點時,避免被茶湯燙著手的狼狽,顯得悠閑而從容。
水盂
傾倒廢水或茶渣等用,也可以在泡工夫茶時作為承接壺、蓋碗的容器,還可以用來作為茶席花器。可以用書房中的筆洗、廚房中的大碗代替。
茶濾
過濾茶渣,使茶湯清澈。初學者出湯時用茶濾很容易獲得清澈的茶湯,老茶客們則會發現,當你的心足夠靜、手足夠穩的時候,倒出的茶湯只有很少茶渣,「心有多靜,茶有多清」。這時你不妨省略掉茶濾,畢竟茶湯多經過一道茶濾,溫度、香味滋味多少會有些變化。
茶荷
素色淺碟,鑒賞干茶用。常用陶瓷製成,也可以剖開一節竹子,甚至截取一段大王椰的葉柄基部,簡單打磨一下,自製茶荷。
茶道具組
茶則、茶夾、茶漏、茶簪、茶撥常常一起裝在一個筒里,方便使用,稱為茶道具組。
茶則(匙):從茶罐中舀取茶葉用的器具。
茶夾:洗小杯時夾取杯子,或泡加料茶時夾取各種配料用。
茶漏:投茶時置於壺口,使茶葉方便入壺。
茶簪(茶針、茶通):通壺嘴用。
茶撥:把茶葉從茶荷中撥到茶壺或蓋碗中。
茶簪和茶撥可以合二為一:一頭尖的做茶簪用,另一頭做成寬扁形就可做茶撥用。
有時我們信手截取兩段青竹枝,很容易就代替了茶夾和茶撥。
杯夾:用它可便於將小杯子放入茶托,避免手碰到杯口。
整套茶具圖片大全茶具名稱3
茶具28件的名稱及圖片包括:茶盤、茶荷、茶則、茶匙、茶針、茶巾、茶葉罐、茶漏、茶夾、茶壺、茶桶、茶導、養壺筆、茶墊、茶寵、聞香杯、蓋碗、茶海(也就是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4個)、茶洗、茶勺、杯叉、煮水器。
茶匙:茶匙的形狀像湯匙,也因此而得名,其主要用途是挖取茶壺內泡過的茶葉,也可用於向茶罐內挖去干茶。由於茶葉沖泡過後會緊緊塞滿茶壺,而且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所以人們常使用茶匙。
茶荷:茶荷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的用具,除了置茶的功用,還具有賞茶功能。茶荷多數為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如果沒有茶荷時,我們也可以採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即可。
茶盤:用來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的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銹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茶葉罐:儲存茶葉的罐子,最好密閉不透光,且沒有異味,常見的茶葉罐材質有馬口鐵、不銹鋼、錫合金及陶瓷等,因不同茶葉類型而酌情選用。
茶則:在茶道中,把茶從茶罐中取出置於茶荷或茶壺時,需要用茶則來置取。茶則現在多為銅、鐵、竹做材料加工。
養壺筆:外形像又短又粗的毛筆,筆把的造型多種多樣,多為竹木雕刻製成,可以用來刷養壺與茶寵。
茶巾: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在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船底部的水擦乾,也可擦拭滴落桌面的茶水。
茶寵:茶寵,亦是茶玩,多數使用紫砂泥製作,造型各異,增加泡茶的情趣。
茶夾: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人們還用它來夾著茶杯清洗,既防燙傷又干凈衛生。
茶漏:在置茶時將茶漏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茶筒:盛裝茶具的器具,裡面放置茶匙、茶針、茶漏、茶夾、茶則。
煮水器:煮水的茶具,品種樣式較多,可根據具體情況購買。
茶針: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以便水流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