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川博物館古董資料
「四川博物院」。現有館藏文物30萬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書畫、佛教造像、少數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現代革命文物皆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四川省博物館的藏品是經過幾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積累而成的。1941年,原館長馮漢驥教授主持發掘前蜀永陵,開啟了四川省博物館文物收藏的先河。 建國後,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當時擔負著四川地區主要考古任務的我館在幾十年的田野工作中獲得了大量文物資料,豐富了館藏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
1951年
在資陽黃鱔溪發現了「資陽人」古人類頭骨化石,後又在漢源富林、資陽鯉魚橋、銅梁縣西廓水庫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和遺物。四川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遍及全川主採集點已發現300多處,其中以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巫山大溪遺址最具代表。該遺址1955年初次發掘,後又經歷了兩次發掘,從200餘座墓葬出土了1250餘件石器、陶器、骨器等物。它的發現,使長江中游地區以紅陶為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得以命名,並為認識兩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打下了基礎。 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考古取得了較大成果,出土的實物證明,巴蜀地區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區域,同時又與中原及周邊地區存在廣泛的文化聯系。1956年,我館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新繁水觀音商周時代遺址,出土了三角援戈長 矛、空首斧等青銅器是研究早期巴蜀文化與戰國的巴蜀文化承接關系的重要物證,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1957年、1959年兩次試掘中,出土了陶 、豆形器、缽、平底罐、紡輪及銅戈等物,為研究早期的蜀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1959年和1980年在彭州市蒙陽鎮瓦瓦街,兩次發現西周早期銅器窖藏,出土了40餘件青銅器,其中獸面象首紋銅罍、羊首耳渦紋銅罍、牛紋銅罍不僅形體碩大,造型和紋飾也十分精美,堪稱重器。其與北方所出形似而色質有別,應為蜀仿中原器型而造。兩件銅觶的內底分別銘有「覃父癸」和「牧正父已」,字體與中原地區出土的銅器銘文相同,應為中原傳入。蟠龍蓋饕餮紋罍,其形制、紋飾基本與1973年在遼寧喀左出土的1件商周銅罍相同,亦應為中原文化之物。
1965年
在成都百花潭戰國墓中出土的「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通體用金屬嵌錯出豐富的圖案,從上至下共四層,第一層為「習射、採桑」、第二層為「宴樂、弋射」;第三層為「水陸攻戰」;第四層為「獰獵」及裝飾圖案,成為戰國時期的戰爭、生產等方面的全景圖,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1972年在郫縣獨柏樹出土了一件有代表性的虎紋銅戈,上鑄一組銘文,類似符號也見於巴蜀其它銅器,這種尚未被解讀符號被稱為「巴蜀圖語」,可能是甲骨、金文系統以外流行於巴蜀地區一種文字元號。1954年在廣元市寶輪鎮清理出土9座戰國時期的船棺墓,共出土銅器29件及陶器、漆器。在巴式劍上,有「巴蜀圖語」,其時代與重慶巴縣冬筍壩晚期船棺墓相同。 般棺葬的發掘,從地下證明了「巴蜀文化」的存在。此外在成都白馬寺、峨嵋符溪、成都琉璃廠等地也出土大量戰國時期的巴蜀青銅器。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巴人墓中,出土了銅鉦、錯錫銅缶、嵌錯雲水紋銅壺、虎紐錞於等。其中14枚鈕鍾組成的一套編鍾是音樂考古的最大成果。《樂書》載:「倍七音而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這套編鍾各鍾的尺寸正是依次遞減。其上還有精細錯金紋飾,筍 上有巴族常有的符號,文化內涵有楚文化的某些因素。應是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
1980年
從新都縣馬家鄉戰國木槨墓的腰坑中出土青銅器188件,禮器的形制、紋飾多與楚器相似,說明蜀楚文化的交流。兵器、工具等九件、五件成組並鑄有類似族徽的符號。從九器的組合以及銅印上的鐸象徵王權來看,它又明顯具有中原的影響。說明戰國中期,蜀文化與其它文化的整合加劇了,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172號戰國墓出土鼎、釜、甑、罍等銅器50餘件,另還有相當數量的金、銀器,其中,銅器上亦有「巴蜀圖語」。從工藝來看,它不僅受中原影響,也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秦漢時期,四川自秦並巴蜀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迅速具有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先進的水利工程,形成以成都平原為中心,自流灌溉、沃野千里的「天府」20世紀50年代以來,巴蜀地區已發掘漢墓2000餘座,出土的大量文物,成為我們研究漢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思想觀念和信仰習俗等方面重要的資料。 四川漢代的畫像磚,畫像石(石棺)以及陶俑以品種數量多,分布范圍廣,題材豐富多彩,雕塑精美著稱於世,也是四川美術發展史上繼三星堆青銅器群後又一座高峰。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水閘附近發現高達2.9米的李冰石像,從紀年可知造成公元168年。 四川省漢代崖墓多,出土的畫像石棺佔全國像石棺的90%以上。我館1974年在郫縣新勝鄉發掘的「宴樂百戲」石棺四面滿二,前後檔為雙闕和伏羲、女媧,左右一則是宴樂、樂舞、雜技,另一側為漫衍、角抵、水嬉。1974年同在新勝鄉出土的龍虎戲璧石棺蓋,圖中驕龍猛虎極富動感,龍虎上方刻牛郎織女,似為我國已見最早的牛郎織女圖。 四川漢代石棺是以傑出的雕刻藝術,成為古代雕塑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畫像磚與畫像石、石闕並稱為四川漢代藝術的三大頂峰。它以分布地域廣、時間連續性強以及藝術形式的變化多樣聞名於世。我館從成都彭州市、新都縣、大邑縣、彭山縣、德陽市、什邡市等地發掘和收集各類題材的畫像磚數百種,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它所透示的思想和樸素美。它反映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為可貴的是把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作為美的事物來表現,從而構成一幅長的漢代的社會風俗畫。四川漢代畫像磚誇張變形的造型、力量、動感構成了其古拙的美學風貌,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更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瑰寶。 漢代陶俑有灰陶、紅陶、釉陶,多為模製,也有捏提塑或兩都兼有。其題材廣泛,有說唱、庖廚、樂舞、侍者、勞作、部曲,還與車馬、樓房、禽獸等,四川東漢陶俑具有單純、質朴的美,它不求細部的刻劃,更多地運用誇張的手法追求神似。 南北朝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1953年在成都西郊萬佛寺遺址了石刻造像200餘件,年代自梁至唐。造像雖多殘缺不全,仍為研究這一時期佛像造像和四川石刻藝術發展史的重要資料。如梁普通四年、梁中大同三年石刻造像龕都是南朝佛像造像的精品,從萬佛寺石刻藝術表現手法的活潑與雋逸,可以看到它與四川漢代石刻藝術的承傳關系。另我館所藏南齊永明元年造像,為四川造像中有年號之最早者。1957年在廣元市寶輪鎮清理了32座南北朝墓,出土陶器76件,銅器24件,青瓷器30件及一些鐵器、錢幣等物。另外,在郫縣出土的有銘文的銅弩機以及「成漢」墓出土的陶俑。都是這一時期重要的實物資料。 唐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重要的發現,當推我館建館之最,馮漢驥教授於1942年主持發掘的前蜀永陵,出土有玉哀冊、謚寶、玉大帶和一些銀器,王建石像、棺床上所刻24使樂像,為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傑作,也是音樂史研究的重要資料。1971年清理後蜀和陵(孟知祥和妻福慶長公主合葬墓);1974年清理晉暉墓;1977清理張虔釗墓,都出土了一定數量的文物,為兩蜀史提供珍貴物證。
1959年
在德陽孝泉鎮窖藏出土銀器32件,在萬縣唐冉常才墓發現青瓷百餘件。蜀瓷的遺存的發掘,也是這一時期考古工作的特點。唐宋時期,四川瓷窯星羅棋布,燒造地區極廣。1953年廣元瓷窯鋪古窯,1976年彭州市瓷峰窯以及邛崍市邛窯、成都市琉璃窯的考古成果都反映出宋代四川制瓷發展的水平。 元代文化遺存,有1956年成都保和鄉元墓。清理的四座墓中,出土陶俑及瓶香爐等30餘件。1974年簡陽市東溪園藝場元墓出土青釉、影青、白釉、黑釉等各類瓷器525件,青銅器60餘件,硯台17方,從產自不同地方的瓷器,可以看出四川與各地的商貿活動。 明清考古成就主要有1955年在成都白馬寺6號明墓出土隨葬俑82件,瓷器20餘件,部分金、銀飾品。1970年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明蜀王朱椿長子朱悅廉墓,墓中出土各類彩俑500餘件,儼然一個儀仗方陣1974年在平武縣古城鄉發掘王璽家族墓,出土金器129件,銀器49件,其中王瀚妻朱氏墓所出鏤雕人物金發式,分三層雕樓台亭閣及40餘人的樂舞表演,做工細膩,層次豐富,堪稱明代工藝美術中的精品。此外,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區發掘多處明代太監墓,出土了大量陶、瓷器。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有14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貴文化遺產,這也是我館藏品的一大特色。館藏僅彝、藏、羌族的文物就有6000餘件。彝族漆器集彩繪、雕刻、鑲嵌、堆漆等工藝,造型和色彩都極具民族特色。藏族的金銀器、木板經書、鎏金藏戲面目等,是藏文化寶庫中的奇葩。我館收藏的金銅佛像和唐卡不僅數量多,品質亦精,其中《格薩爾王畫傳》為全國罕見。1978年,我館茂汶城關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考古發掘,出土各類文物1400餘件,為研究羌族的文化淵源提供了依據,此外羌綉、羌笛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 四川省博物館所藏歷代法書名畫位居全國前列,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唐棣的《攜琴遠眺圖》、文徵明的《高人名園圖》、唐寅的《虛閣晚涼圖》、八大山人、石濤的巨幅山水……,件件珠璣,數百件張大千的畫作,更是為世人關注。 此外,四川省博物館的近現代文物、歷代錢幣、民俗文物也極具特色。本書所選文物只是館藏的極小部分,但它已展示出四川歷史文化的豐厚和博大。撫卷追昔我們應向為四川文博事業的繁榮做出巨大貢獻的幾代考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川省博物館原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現已遷至浣花南路251號,浣花溪公園旁。一期工程已於2008年12月10日通過工程驗收,現在二期已修建完成,2009年5月1日已對外開放。
編輯本段新館館舍
四川省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新館(以下簡稱川博新館)位於成都市青華路與浣花南路十字路口西南側,北鄰青華路,南面為規劃的圖書館,東鄰浣花南路,西側是規劃的白鷺洲公元,川博新館正好處在青羊宮到杜甫草堂之間,屬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保護區,川博新館規劃總用地58603.52㎡。 該項目是四川省重點文化項目,也是新世界四川文化的形象工程,巴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一定程度上講,川博新館將成為今後研究巴蜀歷史、傳統及文化、感知和把握未來的文化中心。
編輯本段新館陳列
綜述
目前四川省博物館館藏文物達26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99餘件,將輪流在館內展出。新館首次布展文物達3000餘件。展示中心共計15個陳列館,除去4個臨時展館(用於與兄弟博物館的交流性短期展出),其餘均為主題性陳列館。
第一層 蜀風漢韻館
展廳復原漢崖墓造型 第一層共計5個陳列館,除去3個臨時展館,《蜀風漢韻——四川漢代陶石藝術展》占據了兩個館,分為粗獷古樸、氣勢撼人的石刻藝術,多姿多彩、神韻俱佳的陶塑藝術,以形傳神、風情盡現的畫像磚藝術三部分,共展出文物200餘件。
第二層:青銅館,大風堂,書畫精品,瓷器館
四川省博物館藏品
從博物館位於青華路的正大門拾階而上,正好進入展示中心的第二層。 ●巴蜀青銅館:分竹瓦煙雲、馬家王氣、百花流芳、涪陵遺韻、羊子余暉五個部分,共展出自西周至戰國文物共271件(套)。 ●大風堂:「大風堂」為張大千作品的專門陳列館。省博物館是國內藏有張大千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展廳分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寫意畫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共展出文物90餘件。 ●中國書畫精品館:展示省博物館所藏歷代書畫精品,分為唐宋元、明、清、近現代四個部分,共計113件(套)文物,包括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唐寅的《虛閣晚涼圖》、石濤的巨幅山水等。 ●瓷器館:該館主題為「泥與火的藝術」,將陳列展示歷年來出土的蜀瓷。分摶泥為陶、寓巧於拙;質朴自然、魅力盡現;群芳爭艷、瓷苑薈萃三部分。自新石器時代至清末,時間跨越了數千年,充分展示了四川各個歷史時期出土的陶瓷珍品以及部分傳世的精品。
第三層:藏佛之光、萬佛寺石刻等
第三層的樓梯從南面進入。位於左後側的室外平台,將建成咖啡廳,供遊客休閑使用。 ●藏佛之光:分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藏傳佛教聖殿、藏傳佛教繪畫藝術和典籍四部分,共展出文物200餘件,大多數都是第一次對外公開展出。 ●萬佛寺石刻館:分南北朝造像、唐代造像、五代造像、四川其它地區石刻造像四個部分,共展出自南北朝至五代石刻造像65件,以萬佛寺石刻造像為主。 ●古風雅韻——工藝美術館:館藏工藝美術精品展分玉器、金銀器、竹木 四川省博物館藏品
牙角器、漆器、皮影、鼻煙壺、蜀綉、古琴等十一類,共展出文物252件。時間跨度早至商代,晚至清末民初。它們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也是生活中的實用之物,其造型獨特、色彩絢麗、雕飾華美,堪稱藝術瑰寶。 ●大山回響:該館為四川各少數民族文物專題館,分為山裡彝家、羌寨人家、高原藏族、錦簇苗鄉四部分,所陳列的200餘件展品是從館藏7000多件民族文物中精選出來的。 ●百年回眸:該館將通過圖片、文字及實物,展現四川一百年來的歷史。
Ⅱ 商丘柘城伯崗發現石棺古墓
通過"熱搜頭條",我們發現在河南伯崗鎮發掘出一具石棺墓。據報料該石棺是拓城縣某農婦在挖化糞池時發現的,並及時報告當地相關部門。於7月4號當天進行開棺挖掘工作,現場趕來了眾多的圍觀群眾,無疑向舉行一場盛大的觀摩會。
這種場面不由讓我們浮想起熱門電視《鬼吹燈》中的盜墓漆黑場景、圍觀的人群也不怕工作人員在開棺的時候,蹦出一個千年的怪物出來,或者是什麼專愛寄生在人身體的飛蟲,想起來怪瘮人的。反正我是不敢目睹這種場面的,也許是電視場景的一種過度渲染吧!
經過,幾個多小時的細致挖掘與開棺清理,並剔除一層層細微的黃土。除了一些盤根錯節的樹根外,棺材內更是一無所有。哪怕是一些陪葬物品,也可以讓圍觀群眾一飽眼福啊!
據查考:
柘城一名始於戰國,屬楚國。據《太平寰宇記》:「邑有柘溝,以此名縣。」柘溝應是以當地廣泛生長柘樹為名。秦置柘縣,隋改柘城縣。那從棺類看到的樹根就不足為奇了,從石棺類型可看出不是什麼貴族人士。
柘城縣屬河南省商丘市,位於河南省東部豫東平原,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商人商業發祥聖地商丘市西南部,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
六千多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安葬於柘城;夏朝時,柘城稱「株野」;商朝時名「秋地」;西周時期為「三恪」之一的陳國開國之都;戰國時大部分屬楚國。
秦朝時開始置縣,以邑有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自古盛產柘絲而得名「柘縣」,至隋朝時定名為「柘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縣治歷史,這里是華夏朱氏、胡氏、陳氏宗親發祥的根脈。
也許是封建時期邊關的某位志士,受重傷行軍至此而傷重身亡,被好心的庄戶人家用石棺埋於此地己近幾千年,如今偶被今人發觀此石棺也不得而知。
(部分圖片文字來源於網路)
Ⅲ 這張圖片是誰
圖塔卡蒙的黃金面具啊!埃及最著名的法老,具體你自己查吧!
請看一下具體資料:
【人物簡介】
圖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法老(公元前1341-前1323年),人們對他最多的印象,莫過於那張獨具一格的22斤重金色面具。他原來的名字叫「圖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後改為圖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說明他的信仰從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轉變。圖坦卡蒙並不是在古埃及歷史上功績最為卓著的法老,但卻是在今天最為聞名的埃及法老王。(圖為圖坦卡蒙相貌)
【發現】
圖坦卡蒙為現代西方人廣為熟知是因為他的墳墓在三千年的時間內從未被盜,直到被英國探險家哈瓦德·卡特 (Howard Carter)在卡爾納馮伯爵(Lord Carnarvon)的支持下發現他的墓葬,並挖掘出大量珍寶,從而震驚了西方世界。
當圖坦卡蒙登基時,大金字塔就已經有1250年的歷史了。他死時只有19歲,他的墓未被人盜過,因為他修建的金字塔在他死時還沒修好,被後來的宰相阿伊看中,圖坦卡蒙只是葬在一個很小的地方,所以他的墓是唯一沒被盜過的。
整座墓由前室、墓室、耳室及庫室組成。除墓室外,所有的地方都放滿了傢具、器皿、箱匣等各類器物,其中包括墓主人的寶庫。墓中的每件器物,都以金銀珠玉裝飾而成。在墓室中還發現了兩尊真人大小的烏木鍍金雕像,學者們認為這就是圖坦卡蒙的形象。這兩尊雕像生動逼真、栩栩如生,充分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想像力。在8年的挖掘過程中,人們在墓中發現了2000多件文物,墓中奇珍異寶非常豐富。
圖坦卡蒙的石棺與陪葬品原本是他一個祖先要用的。因為誰也沒想到他這么早死,臨時來不及特別為他准備,只好先拿別人的給他用了。圖坦卡蒙著名的黃金面具大約重10.23公斤。圖坦卡蒙的木乃伊由三個人形棺與三個外廓層層保護,每一個的大小恰好卡進另一個,手工技藝相當精細。最內一層的人形棺由22K金打造,重110.9公斤,依當前市價來算大約是150萬美金。最外一層的外廓大到可以當中型汽車的車庫。圖坦卡蒙的墳墓中有一個個人小型急救箱,裡面除了一些急救葯品外,還有綳帶跟類似骨折時用的吊帶。據卡特估算,圖坦卡蒙的墓中大約有350公升的珍貴油品,大多存放在一些石頭瓶里。圖坦卡蒙並不孤單,他墳墓里還有兩個流產的女嬰陪他。
圖坦卡蒙是個時尚男士,酷愛流行。在他墳墓中發現的大批衣物,衣物旁還有一個依他體型而作成的木型模特兒。另外還發現了圖坦卡蒙洗禮時用的圍巾,質料好,手工又細。圖坦卡蒙大約有100雙鞋,有用皮做的,有用木頭做的,也有用柳條編的,甚至還有用黃金做的。在圖坦卡蒙墓中大約有30多種品牌的酒,其中有一種是「圖坦卡蒙牌葡萄酒」,上面還標有年份,葡萄產地跟製造商。圖坦卡蒙墓中有30隻回力棒。在古代回力棒是用來打獵的。除了金棺和金面具外,往往被人提及的大件是皇後給法王身體塗油的王座、兩尊如真人大小的木雕哨兵和雪花石膏箱。其中的雪花石膏箱最耐人尋味, 4個雪花石膏罐子,蓋子是圖坦卡蒙頭像,裡面放了什麼?罐子里竟然放著小法老的肝、肺、胃和腸子。
卡特花了大約五年的時間來挖掘圖坦卡蒙的墳墓,花了八年時間清理他,以及花了將近十年為墳墓里發現的約5000件左右的陪葬品編目。不過在他有生之年,他從未把這些驚人發現與整理結果印製發行。
【還原的歷史】
圖坦卡蒙出生於大約公元前1341年。他的父親是著名的改革法老阿肯納頓(又稱詩人法老)。母親阿肯納頓的親姊妹。在幼年生母就去世,由王後納夫蒂蒂撫養。納夫蒂蒂十分喜愛他,視其如己出,並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安荷森納姆比他大四歲)許配給圖坦卡蒙。他在阿肯納頓國王的新皇都中長大。阿肯納頓國王反對埃及傳統神靈阿蒙,而信奉新神靈太陽神阿頓,還把皇宮從舊都底比斯遷移出來。
圖坦卡蒙是和阿肯那吞的女兒結婚,阿肯那吞曾經進行過一次宗教改革,樹立阿吞(日輪神)為主神,削減寺廟,減少崇拜的神,以削弱宗教勢力。但是阿肯納頓冒進的改革深深觸動了舊勢力的權益,在阿肯納頓時期整個國家上下都處於動亂之中。圖坦卡蒙即位後,實際大權在其祖母,太皇太後泰伊的手中。在泰伊的干預下進行了舊教復辟,重新樹立阿蒙神,恢復寺廟,並把首都遷回底比斯。圖坦卡蒙的名字也由圖坦阿頓(阿頓神的僕人)改為圖坦卡蒙(阿蒙神的僕人)。同時他的父親阿肯納頓被宣布為「罪人」,他的名字應該從所有人的記憶中抹去,所以「阿肯納頓」的字樣都要從建築物上被清除。
【關於圖坦卡蒙的死因】
結合一些文獻史料的記載和出土的壁畫文物大體可以得知 :由於圖坦卡蒙登基時年紀非常小,只能同老臣阿伊共掌大權。他在19歲時突然死去。接下來,老臣阿伊繼承了王位。
對圖坦卡蒙的死,歷史上沒有任何記錄。雖然考古學家在對他的木乃伊進行的檢驗時,發現他的頭上有一處受傷的痕跡,但在他死以前已經部分治癒,可能是意外受傷,但也不排除被暗殺的可能,因為根據X光照片顯示,他頭顱後的下方有一個暗點,表示他的後腦可能有被重擊的慢性創傷。而他的繼任者力圖抹去歷史對他的記載,所以在他墳墓被發掘以前,歷史很少有對他的記載。
據《星期日泰晤士報》26日報道,考古學界最持久的謎團——埃及少年法老圖坦卡蒙離奇死亡之謎終於揭開。上周,考古學家對圖坦卡蒙木乃伊進行了進一步更詳細的檢測發現,並推翻了之前學術界認為圖坦卡蒙木死於的結論。
自從83年前圖坦卡蒙的陵墓被發現以來,關於這位少年埃及法老的死因,考古學界就一直有種種猜測,研究人員認為他可能是因為爭奪繼承權問題而被隨後繼承他的同胞阿伊殺害。由於60年代對圖坦卡蒙進行醫學檢查和X光檢測的結果表明其頭骨有一處骨折,所以阿伊一直被懷疑是謀殺者。但是,上周對圖坦卡蒙木乃伊的進一步更詳細的檢測發現,最初的懷疑是錯誤的,阿伊並非兇手。
最新研究表示:圖坦卡蒙死於謀殺。兇手是他最親近的人:艾。艾是圖坦卡蒙最親近的侍從,是這個年輕男孩的大臣。職務為日輪神牧師。可後來信奉老教:阿蒙。最後謀殺圖坦卡蒙,並且利用王後想要孩子的心理,迫使王後嫁給了他。王後當上了法老王,他就成了王室的親戚,有了繼承權。最後,殺掉王後,繼承了法老王的地位。(謀殺經過:法老王是殘疾人,得了一種病。這種病人只要在腦後輕輕給他一擊,就會死亡)
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去世時只有19歲左右。他在埃及盧克索帝王谷的狹小陵墓於上世紀20年代被發現。英國研究人員後來對他的木乃伊進行X射線掃描,發現死者腦顱中有碎骨,因此推斷圖坦卡蒙可能是遭到謀殺,突然死亡。
但埃及放射學專家27日報告新發現,推翻了這一論斷。報告說,圖坦卡蒙死前不久大腿骨折,雖然並不致命,卻很可能發生感染,導致這位年輕法老早亡。
骨折又感染
開羅大學放射學專家阿什拉夫·薩利姆27日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放射學會年會上公布了最近對圖坦卡蒙木乃伊進行放射學檢查的結果。報告說,檢查證實木乃伊大腿部位有一處骨折,可能是圖坦卡蒙在去世前不久受傷的痕跡。
圖坦卡蒙是古埃及歷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法老。他8歲登上王位,公元前1352年去世,死時只有19歲左右。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1922年在埃及歷史名城盧克索附近的帝王谷發現了圖坦卡蒙陵墓。
墓中隨葬品十分豐富,包括著名的金面罩,但陵墓空間卻相對狹小。考古學家推斷,圖坦卡蒙可能突然死亡,倉促下葬,將就「挪用」了別人的陵寢。
英國利物浦大學專家1968年對圖坦卡蒙木乃伊進行X射線掃描,在死者顱腔中發現了碎骨。這一發現為圖坦卡蒙的死因又添迷霧,研究人員懷疑圖坦卡蒙頭部遭到猛擊,遇害身亡。
這種猜測與圖坦卡蒙時代政局不穩的歷史背景相符。一些人猜測,圖坦卡蒙逐漸長大,謀求更多自主權,與其宰相發生沖突,遇害早亡。還有一種猜測是:一位曾指責圖坦卡蒙言語不敬的高級神職人員可能有謀殺嫌疑。
腦顱沒創傷
薩利姆的研究團隊此次掃描圖坦卡蒙木乃伊,使用了計算機X射線斷層造影術(CT),遠比英國研究人員1968年使用的技術復雜。通過這次檢查,研究人員取得大約1900張不同角度的斷面造像,相當於對木乃伊進行三維「透視」。
薩利姆27日公布的報告說:「沒有證據表明他在去世前腦顱或胸部受過劇烈創傷,但大腿骨可能有一處骨折,也許是這導致了他的死亡。」
薩利姆說,大腿骨折可能同時導致創傷外露,引發感染,最終導致法老死亡。專家猜測圖坦卡蒙在打獵時意外受傷。
薩利姆還發現,圖坦卡蒙的木乃伊「眼下保存狀況相當危險,遺體已經分成了幾部分,其中一些部件不見了」。
造成圖坦卡蒙遺體受損的原因可能有幾種,既可能是在製造木乃伊過程中受損,也可能是考古人員1922年發掘陵墓、將木乃伊從墓中移出的過程中搬運不慎,造成損壞。薩利姆傾向於後一種可能性。
薩利姆也在圖坦卡蒙木乃伊顱腔中發現了碎骨。他解釋說,這塊碎骨與死者頸椎部位缺失的第一塊椎骨吻合,「我們認為,在卡特團隊移除金面罩的過程中,法老脊椎的第一塊椎骨被弄折,位置移動。金面罩與死者遺體黏結相當牢固」。
就公21世紀發達科技技術,先進的X光技術應用,由五名世界上最頂尖的法醫官(包括聯邦法庭現任法醫官)經全面檢查圖坦卡蒙的木乃伊後,法醫官們證實:由於身體發育的情況,年輕人在頭部發育並不完善,所以年輕人的頭骨都有一條裂縫,這是年輕人的特別的生理特徵。所以排除頭部受傷致死的的猜疑;而是由於腿部的受傷而致死的。而根據歷史記載的文獻表明:那時圖坦卡蒙親自帶隊穿過尼羅河與敵人對戰,這場戰爭雖然勝利了,但是在對戰的過程中,圖坦卡蒙被敵人用斧頭對著膝蓋下方砍了一刀,雖然這一刀在現代醫術上只是簡單地縫上幾針就會痊癒,但在幾千年前的古埃及,那就是致命的傷,法老回到了皇宮,就慢慢地等到血都流干,然後傷口壞死長出壞繭,就這樣年輕的法老死去了。
【關於法老的詛咒】
在古埃及法老王圖坦卡蒙的陵墓上鐫刻著這樣一行墓誌銘:「誰要是干擾了法老的安寧,死亡就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數十年來,經過各類電影和小說的大肆渲染,「法老咒語」越傳越邪乎,不僅令盜墓者望而卻步,也令眾多考古學家和觀光客憂心忡忡。
刻在圖坦卡蒙(Tutankhamen)墓上的咒語,聲稱要報復擅闖他陵墓的人。1922年11月26日下午,以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為首的一個探險隊打開了這個沉睡幾千年的古墓。1923年4月23日,也就是打開法老墓室6個月後,參與此次探險的科學家羅德·卡納馮勛爵(Lord Carnarvon )神秘死去,這使許多人聯想起那個詛咒,媒體和公眾也紛紛開始關注,甚至連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福爾摩斯探案》一書的作者柯南·道爾(Conan Doyle)也稱他很相信這古老詛咒的存在。
墓穴中的法老受到打擾,他復仇的怒火引發了一連串的神秘災禍。在卡納馮勛爵死後不久,探險隊的另一名成員阿瑟·梅斯(Arthur Mace)被人發現昏死在開羅一家賓館的房間里。接著,看望過勛爵並進入到墓室的勛爵好友喬治·古爾德(George Gould)因高燒不退而死去。而試圖藉助X射線技術確定法老死因的科學家阿奇博爾德·里德(Archibald Reid),在剛回倫敦開始分析收集到的數據時也撒手人寰。離奇的事情還包括不祥的徵兆——就在卡納馮勛爵死的當天,開羅發生全城大停電,勛爵的狗也在英國死去。
日前,一組埃及科學家將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木乃伊從「帝王谷」墳墓中移出,做了CT掃描,試圖解開這名少年國王的死亡之謎。然而據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哈瓦斯披露,進行CT掃描的當天,發生了許多怪事。盡管這些也許純屬巧合,但卻令他無法對流傳了大半個世紀的「法老的詛咒」加以輕視。
據報道,埃及考古和醫學界專家日前通過X射線先對古埃及18王朝時期的少年法老圖坦卡蒙的木乃伊進行了CT掃描,再用電腦將這些掃描圖合成三維立體影像,從而確定圖坦卡蒙的死因,並確定他死亡時的實際年齡。
然而,在他們為圖坦卡蒙的木乃伊進行CT掃描的當天,負責這項任務的10人研究小組遇上了一連串的「怪事」:他們當天來回「帝王谷」的汽車差點遭遇了一場奪命的車禍,科學家們都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而在進行CT掃描實驗時,負責CT掃描的計算機卻突然無緣無故「罷工」達兩小時之久,最後科學家好不容易讓計算機重新啟動,進行了15分鍾的掃描工作。此外,在為木乃伊進行CT掃描當天,埃及「帝王谷」中突然狂風大作,黃沙漫天,這突如其來的狂風讓從不信邪的科學家們也感到「十分古怪」,不得不聯想到「法老的詛咒」。
圖坦卡蒙的木乃伊自1922年在「帝王谷」被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發現以來,第四次被科學家進行詳細的檢查。從1922年以來,圍繞圖坦卡蒙的木乃伊發生了許多神秘的死亡事件,首先是卡特的贊助人卡那馮爵士在進入圖坦卡蒙的陵墓後沒多久,就突然暴斃,據稱是被蚊蟲叮咬,死於感染;隨後參觀陵墓者尤埃爾落水溺死;卡特的助手皮切爾也不明身亡,皮切爾的父親則跳樓自殺,送葬汽車又軋死了一名8歲兒童。
但事實上,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了,第一批進入圖坦卡蒙墓地的人員中非正常死亡的只佔5%而已,如果說有什麼異常的東西,大概是因為空間的密閉,墓穴中的病菌不能與外界的空氣共同進化,從而形成了獨立的的進化體,是人類並未接觸過的,並且也無法抵抗的。而其他的所謂的法老的詛咒而引起的事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杜撰出來的。
【真正的死因 】
研究人員對數具千年木乃伊實施脫氧核糖核酸(DNA)等檢測後揭開埃及圖坦卡蒙法老的身世之謎,同時認定這名少年法老死於瘧疾和腿部骨折引起的並發症。
法老曾有兄妹聯姻
這項研究由埃及古文物最高管理委員會秘書長扎希·哈瓦斯領隊,多國研究人員參與,歷時數年。研究報告定於1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周刊上。
圖坦卡蒙法老又稱圖坦王。他約公元前1333年成為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法老時年僅10歲,在位9年,死時不滿20歲。
考古人員1922年在埃及南部金斯河谷墓穴發現圖坦卡蒙法老木乃伊。當時木乃伊身上遍鋪珠寶飾物,還有一張做工精美的金面具。
研究人員對圖坦卡蒙法老和其他數具木乃伊實施DNA檢測和電腦斷層掃描後認定,圖坦卡蒙的祖父是阿蒙霍特普法老三世,父親是埃赫那頓法老,後者因改革古埃及眾神崇拜傳統、強制推行太陽神「一神獨尊」而著名。
研究人員檢測圖坦卡蒙法老母親的木乃伊後發現,她是圖坦卡蒙父親的姐妹。兄妹聯姻常見於埃及法老。
自考古人員發現圖坦卡蒙法老木乃伊以來,研究者一直試圖解開他的死亡之謎。先前有人推測他死於謀殺,有人認為他從戰車上跌落而死或被馬踢死,還有人猜測他罹患敗血症或脂肪栓塞而死。
圖坦卡蒙生前疾病纏身
掃描結果顯示,圖坦卡蒙生前「疾病纏身」,脊柱嚴重彎曲,腿腳不便,一條腿骨折;DNA檢測結果顯示,圖坦卡蒙生前得過瘧疾並患有多種遺傳性疾病。結合最新檢測結果和先前研究成果,研究人員認定,圖坦卡蒙死於嚴重的瘧疾和並發症。
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史學博士霍華德·馬克爾說,圖坦卡蒙父母近親結婚可能是導致他罹患一些遺傳性疾病的原因。
哈瓦斯說,在埃及古代圖畫中,圖坦卡蒙坐在戰車上射箭,而不是站著射箭,這個細節不尋常。考古人員在他墓中發現大量陪葬拐杖,「起初我們認為那是權力的象徵。但他顯然用過那些拐杖。他幾乎難以站立。」
【真正死因】
新華網開羅電(記者 陳公正 馮康)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扎希·哈瓦斯17日公布了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木乃伊的DNA及CT檢查結果,稱圖坦卡蒙為「詩人法老」阿肯納頓之子,極有可能死於瘧疾而非謀殺。 哈瓦斯在埃及博物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DNA檢查結果表明,圖坦卡蒙的父親是著名法老阿孟霍特普三世之子阿肯納頓,母親則是葬於阿孟霍特普三世墓中的一名「年輕女子」,姓名不詳。在圖坦卡蒙墓中發現的兩個死胎木乃伊的DNA與他本人的DNA相當吻合,很可能是其後代,而一具編號KV21A的女性木乃伊與這兩個死胎的DNA近似,這名女性很可能是圖坦卡蒙的妻子安克蘇娜蒙。 此前,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圖坦卡蒙的父親是阿孟霍特普三世;也有考古學家說,圖坦卡蒙是阿肯納頓的繼任法老之子。 此外,研究人員在圖坦卡蒙木乃伊內發現了瘧原蟲的DNA,CT掃描還表明圖坦卡蒙因骨頭壞死而跛足。研究小組綜合這些檢查結果認為,「圖坦卡蒙的死因極有可能是瘧疾以及隨之而來的身體虛弱」,而不是一些專家認為的謀殺。 這項研究歷時兩年,是歷史上首次用DNA測試方法研究木乃伊,研究由哈瓦斯牽頭,埃及、德國及義大利專家參加。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志》上。 圖坦卡蒙生活在公元前14世紀,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末期法老,約8歲或9歲時登基,19歲時神秘去世。圖坦卡蒙墓1922年由英國考古學家卡特發現,發現時墓室未遭受過盜墓者洗劫,陪葬品保存完好,其中包括著名的圖坦卡蒙金面罩。這個面罩重11公斤,工藝精美,現為埃及博物館鎮館之寶,也是埃及旅遊標志,鐫刻在1元面值的埃鎊硬幣背面。據埃及文物部門的決定,面罩被永久禁止出國展出。 圖坦卡蒙的木乃伊經過修復整理,目前保存在埃及南部盧克索帝王谷一個帶有空調裝置的玻璃櫃內並公開展出。
【關於陪葬品的展出】
圖坦卡蒙的陪葬品現多收藏於埃及開羅博物館。(有條件可以去看 哦!)
Ⅳ 請問這張圖片是誰的作品或出處急
這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
畫者生平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是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全才。他不僅是天才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哲學家和音樂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工程師等等。500多年來,人們一談起人類的文化進步,就會提及其中燦爛輝煌的一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就要聯想到達·芬奇的豐功偉績。
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後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後人。
人們過分地喜愛她。無止境地探討她那難以覺察的、轉瞬即逝然而亘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列奧納多,惟有列奧納多,上帝一樣的智慧,才能採集那麼多美的元素,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於是,美、智慧、永恆,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既願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了,無數醉心繪事的人,都為這一重矛盾所困擾。
這是一個神話,它與達·芬奇無關,完全是後人製造的。神話像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無限膨脹,最終連神話的製造者也被吞沒。如今,蒙娜麗莎坐在盧浮宮一處顯要的位置,隔著厚厚的防彈玻璃,每天以我們熟知的、神秘而永恆的微笑迎候數以萬計的來訪者。這些朝聖般的觀眾心中裝著各式疑問,他們渴望通過這一張溫柔嫻靜的臉龐讀出答案,然而離開時卻將更多的問題帶走。問題是五花八門,許多與蒙娜麗莎並無關系。有人會問:蒙娜麗莎究竟是畫中人的名字,還是微笑的別稱?畫中人究竟是銀行家喬.貢多的妻子,還是伊薩貝爾王妃?此畫確有真人模特,還是憑想像畫成?畫中人物沒有眉毛,這是當年佛羅倫薩的審美時尚,還是像某人所說,其人正在懷孕,是妊娠反應?畫中人是否剛經歷流產的傷痛,所穿衣裳是喪服?蒙娜麗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嗎?難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蒙娜麗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達.芬奇本人?問題越問越離奇,距離畫本身越來越遙遠,不僅無助於解讀該畫,反而將人不斷引向迷途。
其實,有些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蒙娜麗莎》的褻瀆,只是提問者尚未覺察。蒙娜麗莎是男是女,這還用得著問嗎?任何一個對性別有感知的人都不該對此產生疑問,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問題。有人說蒙娜麗莎給人的感覺是中性的,至少她不會給人產生性的誘惑。試問,難道惟有性感才能構成女性美嗎?如此,一幅肖像畫與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區別?無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於女性特徵;或者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阻隔,但這並不等於連性別都分辯不出。對於顯而易見的事實還要發出荒唐的疑問,若不是別有用心也是無聊之極了。面對一幅分明令人愉悅的肖像卻偏要說甚麼面部麻痹症,這簡直令人憤慨。蒙娜麗莎表情是僵化的嗎?瞬間的表情被定格就說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頂。微笑是難以描述的,專注中不自覺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帶嘲諷的微笑,那是每個人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無疑問的。至於有人感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因而斷定此畫不是以真人為模特,而是完全憑想像畫成,這種論斷也純屬多餘。人們驚嘆達.芬奇卓越的繪畫技巧:畫中人由面部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包括衣著穿戴,每一處都那麼真實可感,幾乎伸手可及,這是憑空想像無法完成的。倘若沒有真實人物作參照,達.芬奇縱然有天大的才氣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要問,畫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麼遙遠和不辯深意,那是其人所獨有的嗎?為什麼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答。每一個了解繪畫的人都懂得,肖像畫並不等同於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畫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對象間的互動;畫家將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鑄進了畫中人物,這樣觀眾從畫面上讀到的肯定比真實人物要豐富的多。我們了解了達.芬奇的生平,認識了他在諸多領域的非凡造詣之後,上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麼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妻子、叫什麼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達·芬奇全部藝術才情的匯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個超乎常規限定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為達.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說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就顯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過電腦技術將達.芬奇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作以對照,發現兩者的基本結構驚人地相似,於是斷定該畫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其實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於吻合,當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畫中人與真實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總有相似之處,並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異卻是微小的;更何況每一個畫家描繪他人時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形象帶進畫面,因為畫家對自己最熟悉;這點想來達.芬奇也不會例外。說到這些,其餘的問題也就無須解釋了。如果我們多讀一些畫,多接觸一些畫家,那麼不著邊際的問題就不會提出來了。
駁斥了上述一些問題,不是說圍繞《蒙娜麗莎》的研究都是無意義。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後人探討。對於《蒙娜麗莎》人們過分熟悉,很難再產生新鮮感;然而醉心於此畫的人,卻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奧妙怕是只可意會了。《蒙娜麗莎》不但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簡直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而當它失而復得時,則舉國歡騰,其盛況不啻於國家重獲新生。法國人莫非忘記了,《蒙娜麗莎》本不該屬於他們。在蒙娜麗莎的故鄉義大利,擁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寶藏;卻不曾擁有《蒙娜麗莎》,不能不說是巨大遺憾。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她的迷戀就令人詫異: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後便滿面春風,原先的煩惱盪然無存;而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可謂是曾經滄海了,可他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鍾,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懾力,難道不是有一種神秘的無形力量在驅動么?
有些問題是難以回答的,我們先從《蒙娜麗莎》自身來認識。舉世公認的真跡現藏盧浮宮,那是流傳有序的。當年達.芬奇遷居法國,身邊就帶著這幅畫;達.芬奇死後,《蒙娜麗莎》即為法國王室所擁有;盧浮宮建成後,此畫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們不解,現今看到的《蒙娜麗莎》與當初描述的不盡相同。莫非已經過他人做手腳了?的確,我們今天看到的畫與當年達.芬奇初畫的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據說,當年拿破崙得到《蒙娜麗莎》,為了將它裝進現成的鏡框,裁去了畫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畫上兩側有石柱,現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見一點柱礎。按說拿破崙給此畫造成了極大破壞,可我們今天卻不會這么認為。在今人看來,《蒙娜麗莎》的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後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又很好地烘託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相反,兩側增加了立柱反倒覺得構圖沉悶,視野欠開闊,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單純。拿破崙戎馬一生,未曾對藝術有過特殊的關注,卻在美術史上留下了顯著的一筆,真是不可思議。看來神聖也不見得是不可動搖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些青綠色相,色彩簡潔而沉靜,樸素而凝重。我們以為畫向來如此,其實不然。據達.芬奇同時代人對此畫的描述,當時的畫是色彩鮮艷,調子明快的,什麼時候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呢?當年法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塗了過多的光油;歷經數百年光陰,光油變成了暗褐色,像我們目前看到的色彩;畫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蛛網般的細密紋理。保存狀況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們寧願承認當今的《蒙娜麗莎》。單純渾厚的色調與人物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飾、迷濛的背景將人物臉龐及雙手襯托得響亮動人;而均勻的裂紋則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氣息,讓我們欣賞她時帶上更多的崇敬與神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復原先明麗的色彩;只是擔心技術不過關,怕損傷畫面。其實,倘若真的修復了,我們反倒會覺得陌生以至難以接受。
臨摹名畫是一種喜愛的表現,《蒙娜麗莎》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臨本。且不說今人的臨摹,僅在達.芬奇時代就有好幾個版本的《蒙娜麗莎》,那多半是達.芬奇的學生或助手臨的。有幾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過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幅《蒙娜麗莎》,和盧浮宮的原作極為相似,只是構圖略大一些,露出左右兩側的石柱(原作構圖本來如此)。畫上的蒙娜麗莎秀麗、清純,更具人間氣息。專門研究《蒙娜麗莎》的學者雷特認為這幅也是達.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該作表現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於盧浮宮那幅大約作於1513年。達.芬奇到了晚年技藝愈加爐火純青,但多年過去,蒙娜麗莎已不再年輕,而多了些許成熟與深沉。這種說法頗耐人尋味,但畢竟只是推測,難以得到證實。多數人對此持否定意見,反對者認為:達.芬奇一生中創作的繪畫屈指可數,他從未重復過自己的作品。不過,這種論斷也缺乏說服力,達.芬奇本人就曾經畫過兩幅同樣的《岩間聖母》 。既如此,那麼他留下兩幅《蒙娜麗莎》也非絕對不可能。據稱達.芬奇畫《蒙娜麗莎》前後耗費了四年時間或更久,那他在這其間畫過一幅或多幅變體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真偽鑒定會有專人去考據,而我們將新澤西州的《蒙娜麗莎》與盧浮宮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賞是別有趣味的。兩幅畫看去幾乎一模一樣,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者風格截然不同。新澤西的蒙娜麗莎看去更活潑些,嫻靜溫柔中透出靚麗與清新;人物動態是平靜自然的,毫無刻意臨摹的那種拘謹與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穩,卻與該畫的氣氛極為協調。無疑,這是一幅佳作,但與原作相比就顯得單薄了。當我們面對《蒙娜麗莎》原作時,不會有驚艷之感;那不是一位絕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輕。蒙娜麗莎的手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手。
但是,我們會長久端詳著畫面,不忍轉移視線。我們首先會被那絕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層層退暈呈現出豐富的空間以及逼真的質感,無界線的形體轉折及色彩變化,比同時代人領先了幾個世紀。真正讓人驚嘆的還不是技巧,那時隱時現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銷魂。那笑容太淺淡了,離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畫,無論距離多遠,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僅體現在翹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臉上每一部分肌膚,甚至畫面的各個角落,以至觀者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同時,內心也裝滿了微笑。面對真跡的感受是別處無法取代的,盧浮宮的《蒙娜麗莎》註定會被永久保存。
《蒙娜麗莎》就這樣占據著人們的心靈。幾個世紀過去了,蒙娜麗莎幾乎成了一項法則,為無數藝術家所遵循。然而在藝術界,有了法則的設立者,就會有顛覆者。20世紀是藝術走向自由與多元的世紀,許多原本神聖的法則都發生了動搖。且看《蒙娜麗莎》近一個世紀的遭遇:先是杜桑用鉛筆在她那美麗的臉上畫上小鬍子和山羊須,並題上L.H.O.O.Q字母;而後攝影師哈爾斯曼將蒙娜麗莎的臉龐換成了達利那怪異的面容:鼓瞪的雙目,翹過眉毛的鬍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滿錢幣;再是南美畫家博特羅將蒙娜麗莎畫得肥胖無比,臉部像是充氣球幾乎占滿畫面而手卻小得幾乎看不見。此後衍化風盛行,各式各樣的「蒙娜麗莎」紛紛出籠。裁剪了的蒙娜麗莎、肢解了的蒙娜麗莎、污損的蒙娜麗莎甚至燒毀的蒙娜麗莎都成了獨立的藝術創造;還有人將蒙娜麗莎置換成動物頭像,讓人哭笑不得。隨著衍化的普及,具有經濟頭腦的企業家看中了《蒙娜麗莎》的商業價值,於是蒙娜麗莎搖身一變,成了商品推銷員。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品經「蒙娜麗莎」之手而身價倍增。蒙娜麗莎或握滑鼠,或持飲料,或叼煙卷,或著泳裝,或披婚紗,形象千奇百怪。無論人們贊嘆其想像獨特,還是因其歪曲名畫而不齒,廣告卻因此為人注目,商家藉此達到了促銷的目的。與此同時,還有不少人喜愛裝扮蒙娜麗莎,有的國家還舉辦「蒙娜麗莎模仿大賽」,獲獎的女士總是無比榮幸。正因有了此類活動,某些男士也產生了裝扮蒙娜麗莎的念頭,有人還真的實踐了,男士扮演的「蒙娜麗莎」讓人看了實在是忍俊不禁。
關於《蒙娜麗莎》還有一個傳說。公元前817年,古埃及有一個叫哈歌布蘇的女祭祀,非常美麗,可以預測未來。她為了給法老祈福並獲得永生,她自願被做成木乃伊,葬在胡夫金字塔的石棺中。2003年,考古隊開啟了她的石棺,可裡面什麼也沒有!他們還發現,墓室牆上的古老文字,是女祭祀給自己留下的預言:她在300年後會復活,然後會有一個來自芬奇鎮的畫家萊昂納多把她的微笑畫下來,難道這正是達·芬奇畫中的蒙娜麗莎?!這種說法很離奇,但願在不久的將來,真相會讓我們釋懷。
這都是近些年的事情。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文化快餐統治的世界裡,再神聖的經典也擺脫不了被解構的命運。對此我們很難做出評判,也許我們會為設計家天才的創意而贊賞有加,或因玩世者褻瀆神聖而憤慨不已;然而,這都是確實的存在,我們除了承認別無他途。幾百年來,《蒙娜麗莎》受到太多的贊譽,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載力;當人們對它的推崇達到了飽和,不再有更新的創意時,歪曲、嘲弄和揶揄就應運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專門研究和品評《蒙娜麗莎》的文章或專著不斷問世,包括各種推斷與猜測;就這樣,一幅畫成了一門學科,許多人願意耗費畢生的精力。未來的科學研究也許會為我們解答許多關於此畫的疑問,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啞謎般索然乏味。畢竟,《蒙娜麗莎》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肖像,我們帶著虔誠,也帶著無需解答的疑問去欣賞她,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