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手機拍關於民族團結的照片怎麼拍
會畫畫不,你可以用畫作來表達,比如你在網上找一張關於民族團結的圖片,自己再畫下來,然後自己拿著畫,用手機照一張。
❷ 中華民族一家親素材
我國自古以來是 多民族的國家,全國共有56個兄弟民族勞動、戰斗、生活在這片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各個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並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盡管各個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矛盾與不和,發生過沖突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中華各民族之所以能夠融合成為團結的整體,並經歷幾千年的變故與動盪而永不分離,根本原因就是愛國主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著作用。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礎。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指引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趕走了帝國主義侵略者才誕生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結果。
社會主義祖國的成立,使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發生了質的變化,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視,實現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在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共同斗爭中。各民族之間交往與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大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民族的聯合和國家的統一,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盡管在新中國建立以前,總的說來這種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統一也只是相對的,仍保留著某種封建割據狀態。但是,它畢竟給人民帶來和平建設的環境,減少了某些民族統治者為爭權奪利而挑起民族仇殺的機會,排除了分裂時期許多人為的障礙,為各族人民順利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從而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和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抵禦外來侵略的力量。因此,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必然表現為為維護統一、反對分裂而斗爭。古代史上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次大分裂以後又分別重歸於 的事實,是中華民族偉大向心力的生動表現。漢族的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滿族的康熙帝,都為中國的統一建立了不朽功績。
到了近代,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更支撐著我國各族人民的愛國力量,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同帝國主義肢解中國領土、破壞民族團結的陰謀;同民族敗類的分裂主義活動,展開了英勇的斗爭。歷史一再證明,反對分裂,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我國人民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國際上的敵對勢力,一直蓄意挑撥我國各兄弟民族之間的親密關系,企圖分裂、肢解我們統一的社會主義祖國。極少數民族分裂主義分子,也極力鼓吹民族獨立,脫離社會主義祖國這個大家庭。他們分裂陰謀雖然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全國各族 的反對,不可能得逞,但他們的破壞活動也決不會停止。在當前世界上許多地方民族沖突加劇,民族戰亂不斷的情況下,我們每個人都要從中華民族的大局出發,從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維護我國多民族統一的傳統出發,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作斗爭。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由於我國各民族已經形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因而民族發生分裂,必然引起社會動盪,甚至導致戰爭發生,這樣對國家、對民族、對每個人都會帶來損失乃至災難。相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環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民族團結就發展,民族分裂就倒退,這也是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所得出的結論。
❸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間素材
湘西這塊大地孕育了一個美麗的民族——土家族,很多人覺得她很神秘,今天我就為大家來揭開這層面紗。同時也是承接古代之文化,符合現代之形式。
土家族歷史
全國土家族人口為5704223人。
主要聚居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連地區。
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有南部和北部2個方言。由於和漢族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絕大多數人使用漢語。使用土家語的人也多通漢語。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後喜種植果木花草。每個自然村寨多為同姓同宗,一戶人家居住一棟房子。房屋有吊腳樓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樓房,式樣不一。土家族的服飾男女有別,婦女穿左襟大褂,滾花邊,衣長而肥,袖大而短,無領,身著圍腰,褲腳鑲花邊,腳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頭帕,戴銀飾。男子穿領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歡對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褲子,白布褲腰,褲腳短,頭包白帕或花帕。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主要節日有過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陽等。土家族人使用漢文。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 0 0 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帶繁衍生息,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五溪蠻」。宋代以後被稱為「土丁」、「土民」、「土兵」等。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民族識別,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民族,並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後還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長陽、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縣。土家族受漢族影響較大,農業生產發達、經濟發展迅速、文化教育先進。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區自然風光秀麗,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遺產,張家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早在兩千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定居於湘西、鄂西一帶地區,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為開發我國的湘西、鄂西山區作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建立了2個自治州和9個自治縣,土家族人民享受到了當家作主的民族平等權利。
土家族人民勤勞勇敢,富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明朝嘉慶年間,湘西土家族苗族官兵數千人被調赴東南沿海參加抗擊倭寇入侵,獲得王江涇大捷,被譽為「東南戰功第一」。鴉片戰爭中,土家族愛國將領陳連升及其子陳舉鵬鎮守沙角炮台,英勇抗擊英軍入侵 ,父子壯烈殉國。1928-1935年間,土家族人民在賀龍、任弼時的領導下,為創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犧牲和卓越貢獻。
土家族文化藝術絢麗多彩。「西蘭卡普」和「擺手舞」被稱為土家旎人民的藝術之花。「西蘭卡普」又名「土家織錦」,是土家族民間的傳統工藝,以其色彩斑斕、織工精巧而聞名於世。「擺手舞」是土家族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舞姿灑脫,風格粗獷,深受群眾喜愛。「打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間器樂演奏,用四件打擊和吹奏樂器能演奏二百多套曲牌,被譽為「土家族的交響樂」。
白虎是土家人的圖騰。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戰時所持的(釒享)釺、戈、劍上面,都鑄鏤有虎頭形或鏤刻有虎形花紋。如今小孩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蓋「貓腳」花衾被;門頂雕白虎、門環鑄虎頭。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家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社巴」節和「趕年」節。社巴節在「歲正月」舉行,從農歷正月初三到初七,人們穿著節日盛裝,歡聚在擺手堂前,舉行盛大的擺手舞會,祭祀祖先,祈祖先,祈祝豐年。「趕年」節俗稱過「趕年」,即趕在農歷正月初一的前一天過年,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場面同樣隆重熱烈,充滿祥和歡樂。土家族群眾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本民族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種獨立語言,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文化
黔東北土家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造就並形成了自己的文學藝術。文學有書有文學和口頭文學之分,以口頭文學最為豐富多采,有歌謠、傳說故事,還有音樂舞蹈、戲劇等。
歌謠
歌謠是土家族口頭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極為豐富,反映了歷史事件、階級斗爭、生產勞動、生活習俗、男女愛情、社會禮儀等。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為山歌、薅草鑼鼓、擺手歌、喪歌和哭嫁歌等類。山歌,結構簡單朴實、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的,唱時首數不限。形式有獨唱、盤唱、合唱、內容有抒情歌、敘事歌、神歌及較為古老的歌謠。這些歌謠語言朴實、感情真摯細膩,歌詞優美動聽。
薅草鑼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一種勞動歌謠,又稱「挖土歌」、「山鑼鼓」、「合音鑼鼓」等。歌詞由引子、請神、揚歌、送神四個部分組成,引子、請神和送神都有較固定的唱詞,揚歌是歌的主要內容、多即興而作,隨編隨唱。也有較為固定的內容,如歷史故事、小說和民間傳說。歌曲鏗鏘有力,朴實大方,肯有民歌鮮明開朗風格,起著協調生產勞動以及助興取樂的作用。據傳,古代人們還以歌助威,驅趕野獸。
擺手歌:「擺手」來源於祭祀土王的禮儀歌舞,「改土歸流」後,逐漸演變為頌春調年歌舞。喪歌是舉行喪葬儀式時為表達哀思唱的歌,其內容除了固定的唱詞,如「孟宗哭竹」、「王化買父」等外,還有些是根據當時社會現實和死者生平即興編唱,句子長短不一。哭嫁歌,在民間廣泛流行,內容大都是描寫姑娘出嫁時對親人的懷念,有的還反映了對包辦婚姻的不滿。
哭嫁歌:土家人的哭嫁歌和歷史上土家婦女受包辦婚姻的悲慘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包辦婚姻給土家姑娘帶來莫大的痛苦。哭嫁歌就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土家姑娘哭嫁時,要向親人、向祖宗哭訴自己的不幸,長期相沿,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自由抒情歌體。哭嫁歌有辭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哥嫂、哭梳頭、哭穿露水衣,哭吃爺娘飯、哭百客、哭上轎等,其中不少歌詞,反映現實深刻,感情強烈誠摯,語言真切自然,句式靈活,頗富有思想性歌詞兩句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韻,每句可換韻腳。
山歌:土家人喜歡唱山歌。其形式簡單朴實,一般多為一句七字,四句一首。唱時首數不拘,總是觸景生情,即興而雖。或歌唱生活,或歌唱年景,或歌唱理想中的未來。可以說是歌的海洋。
儀式歌:土家人立新屋要唱「上樑歌」,釘大門在唱「開門歌」,喪場要唱「散花歌」(又叫散花文)。這些儀式歌都是歌唱吉祥、幸福的。它反映了土冢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民間傳說
黔東北土家族的傳說故事,內容豐富,數量也多,大致可分為四大類:歷史傳說,英雄人物故事,與大自然作斗爭故事,神事。
歷史傳說中,以《還人頭願》故事流傳最廣,故事敘述了由「殺人祭白虎」轉變為「梯瑪」在額頭上劃口子以血代替殺人的經過。《香火與財神》描述了土家族人民至今還供奉的求財四官司神的原因。傳說嚴、羅、冉、唐四人逃來印江,因燒沉香木取暖,香煙飄到南天門里,感動了玉帝,玉帝賜他們四塊金磚,並封其執掌民間生財致富的官職,因此在黔東北地區,特別是印江一帶的土家族,家家戶戶的香火上都貼「酉溪顯化求財有感四官神主」或「酉溪顯化嚴羅冉唐四官神位」,以求保佑。此外,還有與歷史事件有關的題材,如反映清初吳三桂反清故事的《落印潭和馬腳跡》等。
還有諸多英雄人物傳說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歷史上不畏強暴,不怕艱辛,用智慧和力量戰勝各種邪惡,反抗剝削壓迫的斗爭事跡。
與大自然作斗爭故事,渴望獲得糧食豐收的《狗尾草》;與貫黔東北土家族地區的烏江作斗爭、發明了船漿、船纖的《烏江纖夫號子》;與野獸作斗爭的《猴子屁股為什麼無毛》、《土家小姐智斗「毛手桿」》以及與人類疾病作斗爭的《烏家姊妹》和《九個仙女和九條懶龍的故事》等等。
神話有《金刀峽的來歷》、《菩薩為什麼飛到梵凈山來》、《太子石的來歷》、《九個仙女和九條懶龍的故事》等,有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要求平等,反對富人壓迫窮人;有的表現了土家族人民反對封建王朝,謳歌人民的偉大力量;有的描述了土家族地區風景優美的靈山寶地。
音樂舞蹈
音樂有勞動號子、山歌、神歌。演唱時有的還須樂器伴奏,有的邊唱邊舞。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如鑼、鈸、鼓,其次是吹奏樂器,如嗩吶,有的地方還吹木葉。以「打溜子」最為聞名,它由小鑼、大鑼、頭鈸、二鈸、鼓五件樂器組成,有的伴以嗩吶和以小鑼為總指揮。「打溜子」的曲牌甚多,據不完全統計有150多種。擺手舞是其傳統歌舞,稱為「舍巴」,來源於古代「巴渝舞」,商末武王伐紂時,軍中的巴人作戰時手持堅銳的兵 器,邊舞邊進,勇不可擋。由此便發展成為一種擺手舞 。現在,擺手從內容上發生根本變化,涉及土家人生產 、生活的各方面。過去是正月初三至十五日舉行。跳舞時一人有圓圈舞蹈,有薅秧、插秧、扯草和古代打仗、獰獵、宮衙朝拜土王等生產生活動作,舞姿矯健,粗獷豪放,富有濃郁的土家族民族風采。八寶銅鈴舞則別具一格,是建國前土家族由「梯瑪」主持向祖先「解錢」的一種祭祀舞蹈,分坐舞和立舞兩種。舉行時「梯瑪」身穿八幅羅裙,頭包紅絲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寶銅鈴,動作古樸原始。此外,還有梅山舞、跳馬舞、龍燈舞、蚌殼舞等,過去在土家族中也很流行。
戲曲
戲劇有儺戲、花燈戲和木偶戲等。木偶戲傳入較晚,大約在清末才傳入黔東北地區。花燈戲較早,巳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儺戲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由於它是以「壇」為單位進行活動的,故又稱「儺壇戲」或「儺堂戲」。按其發展,大致可分為儺祭、儺舞和儺戲三個階段,以儺祭最為古老、原始,主要是從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以求驅鬼除邪,消災延壽,祈禱平安。儺舞不僅有供祭儀式,還伴之有娛樂舞蹈動作。儺戲則為較高層次,演出時有固定的場地,甚至還要搭成檯子,每個戲都有場次,而且有很多唱本,如《安安送米》、《雪山放羊》、《柳毅傳書》、《仁貴征東》、《揚家將》、《三國》、《封神》等。這些唱本戲目多以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為內容。據《沿河縣志》記載,「跳一日者謂之『跳神』,三日者謂之『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謂之『大儺』,城鄉均染此習」。儺戲的扮演者頭蒙紅布,身穿法衣,面戴臉殼(群眾習慣稱為「臉子」,即面具,其譜有:報福三郎、土地、先峰小姐、唐氏太婆、甘生、秦童、歪嘴老娘、笑和尚、開山先鋒、判官、押兵仙師、關帝、周倉等二十多個),時而揮刀舞槍,時而吹牛角弄牌帶。首先是「開壇」,酬神請神,舉行一定的祭祀儀式。其次是「開洞」,這是整個活動的主要部分,開洞有「正戲」和「外戲」之屬於較雛型的戲劇,按照劇目一場一場地登台表演。「掃壇」是演出結束時,祭祀列位神仙,然後一一送回天府神界。每個壇設有一名「掌壇師」,負責主持每次活動,一個壇少則三四人,多則十多人組成,這些人被稱為「土老師」,土家語叫「梯瑪」,他們既是宗教的活動者,又是扮演者,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為土家族人民所尊敬。從事儺戲演出活動者也非常普遍,僅據德江縣不完全統計,全縣就有六十多壇,演員達三百多人。
工藝美術
黔東北土家族的工藝美術豐富多采,較突出的有紡織、印染、刺綉、剪紙、編織、雕刻、繪畫等,其中,「西蘭卡普」更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西蘭卡普」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深色的錦線為經線,各種色彩的粗絲 、棉、毛絨線為緯線,進行手工挑織。它色彩艷麗,圖案新穎,多達幾百種。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獸、家什器具、鮮花百草;二是幾何圖案,最常 見的是「卍」字圖,單八勾、雙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圖 案,如喜、福、壽等。整體效果古樸典雅,層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奪目。 「西蘭卡普」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在土家族習俗中,土家姑娘從十一、二歲起就開始 學習彩織。姑娘結婚時必須有自己織出的打花鋪蓋作嫁妝。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裡總是起早貪黑,精心製作她心愛的打花鋪蓋。關於打花鋪蓋的來歷,在土家族地區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遠古時代,有一位心靈手巧,穿針走線,織了有100 種花朵圖案的西蘭卡 普。後來,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誣陷她夜裡出門私會, 敗壞了門風,挑唆其哥,將她殘害了。噩耗傳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懷念她,把她織的彩錦,取名打花鋪蓋。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妝。現在打花鋪蓋均用三塊西蘭卡普綴連而成。 剪紙多用於刺綉臨拓、貼牆、門、窗和燈籠,或蓋禮品,其花樣有鯉魚跳龍門、蝴蝶戲花、鳳凰穿牡丹等等,格調古樸,神奇多姿,栩栩如生。紡織多以竹為原料,以背簍、提籃、蘿蔸等最為普遍,印江的傘和思南的斗笠最負盛名。建築藝術雖受漢文化影響,但仍保留有本民族的風格。雕刻有的以石雕見長,有的也以木雕著稱,如梵凈山佛寺建築中的雕刻、繪畫技藝都十分精湛。
開心的羊 2004-12-12 03:18
土家族禮節習俗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
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於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土家人的油茶湯,製作十分考究。先將茶葉、粉絲、黃豆等物,用油炸過,加煮熟的臘肉粒、豆腐顆和玉米泡,再加蔥花、姜米等佐料,摻上燒沸的油湯,吃起來清香爽口:泅茶湯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療飢醒酒,許多人四季不離,每日必飲。它是土家人待客的傳統民族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朴,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樑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穀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穀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後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背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後,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 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達13個。在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於各民族交錯雜居,長期的經濟交流、文化交往,風俗相染、語言相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創造了這里獨特的文明史。
走進土家苗寨,翠竹嶺下,古樹叢中,可見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進得吊腳樓,主人熱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湯,冬暖身,夏消暑,讓人倦意頓消。倘若遇上「哭嫁」、「跳喪」,盡可領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戀情、生死觀。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趕秋」等節日,更是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頗具古風。
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刺綉,苗家臘染,堪稱一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薅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意真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甘飴,如沐春風。
姐兒想郎真想郎,
煮米忘記濾米湯,
喂豬跑去抱茅草,
喂牛又去撮豬糠,
魂魄丟在郎身上。
也有以郎開頭的情歌:
郎在山上耨高梁,
姐兒在河下洗衣裳。
耨兩下高梁望一下姐,
洗兩下衣裳望一下郎,
棒頭捶在岩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