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地球
地球求助編輯網路名片地球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查看詞條圖冊目錄名稱來源詞語解釋詞義相關內容軌道參數特徵參數大氣參數質量溫度電性形狀結構地球運動1.自轉2.公轉時代劃分地球年齡地球衛星地球演化環境地球環境內部環境地球人口地球未來世界地球日展開名稱來源詞語解釋詞義相關內容軌道參數特徵參數大氣參數質量溫度電性形狀結構地球運動1.自轉2.公轉時代劃分地球年齡地球衛星地球演化環境地球環境內部環境地球人口地球未來世界地球日展開編輯本段名稱來源地球這個名字來源於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從球體哲學上「完美性」和數學上的「均衡性」提出「地球」這個名稱和概念。
西方人常稱地球為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
壯麗唯美的地球景觀稱呼地球為世界。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5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後的10億年內。從那以後,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臭氧層形成。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
地球由地核到大氣截面圖(部分按照比例)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周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地球的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1、人類所居住的這個行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公里(1天文單位),在太陽系行星中排第三位,它的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位於宇宙中的位置:銀河系—獵戶旋臂—太陽系—地月系——地球。
2、指全世界: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清·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3、地球是一個兩極略扁的不規則橢球體。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周長為4萬千米,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地球從原始的太陽星雲中積聚形成一個行星到現在的時間。目前對地球年齡的最佳估計值為45.5億年通常所說的地球年齡是指它的天文年齡。地球的天文年齡是指地球開始形成到現在的時間,這個時間同地球起源的假說有密切關系。
詞義亦作「地毬」。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形
地球位置圖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是個三軸橢球體。周圍有大氣層包圍著,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
相關內容三國·徐整《三五歷記》:「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
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談地球各國之幅員者,向以俄國第一,英國第二,中國第三,美國第四,巴西第五。」
馮雪峰《寓言·鳥和山林的大火》:「地面也畢畢卜卜
地球的衛星影像(16張)地響著,好像地球也在破裂。」
編輯本段軌道參數
遠日點距離152,097,701.0 km(1.016 710 333 5 AU)近日點距離147,098,074.0 km(0.983 289 891 2 AU)軌道半長軸149,597,887.5 km(1.000 000 112 4 AU)軌道半短軸149,576,999.826 km(0.999 860 486 9 AU)軌道周長924,375,700.0 km(6.179 069 900 7 AU)軌道偏心率0.016 710 219平均公轉速度29.783 km/s(107,218 km/h)最大公轉速度30.287 km/s(109,033 km/h)最小公轉速度29.291 km/s(105,448 km/h)軌道傾角0(7.25°至太陽赤道)升交點赤經348.739 36°近日點輻角114.207 83°衛星1個(月球)特徵參數
橢圓率0.003 352 9平均半徑6,372.797 km赤道半徑6,378.137 km兩極半徑6,356.752 km縱橫比0.996 647 1赤道圓周長40,075.13 km子午圈圓周長40,007.86 km平均圓周長40,041.47 km表面積510,067.866 km^2陸地面積148,939,100 km^2(29.2 %)水域面積361,126,400 km^2(70.8 %)體積1.083 207 3×10^12 km^3質量5.9742×10^24 kg平均密度5,515.3 kg/m^3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9.780 1 m/s^2(0.997 32 g)宇宙速度11.186 km/s(39,600 km/h)恆星日0.997 258 d(23.934 h)赤道旋轉速率465.11 m/s軸傾斜23.439 281°北極赤經未定義赤緯+90°反照率0.367平均表面溫度287 K(14 ℃)最大表面溫度331 K(57.7 ℃)最小表面溫度184 K(-89.2 ℃)大氣參數
大氣壓強101.3 kPa(海平面)氮78.084%氧20.946%氬0.934%二氧化碳0.0381%編輯本段質量卡文迪許認為地球的質量約為5.96×10^24千克地球的赤道半徑ra=
星體(5張)6378137m≈6378km,極半徑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對稱,平均半徑r=6371km。在赤道某海平面處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在北極某海平面處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標准值g=9.807m/s,地球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恆星日),即T=8.616×10^4s。
如果把地球看成質量均勻,並且忽略其它天體的影響,可以通過如下途徑計算地球的質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對質量為m的物體的引力等於物體的重力與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力之和,則為5.984×10^24kg
方法二、在北極,不考慮地球自轉,則計算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質量均勻的球體,忽略自轉影響,半徑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標准值。則為
1959年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第一張地球照片5.965×10^24kg
月地距離r月地=3.844×10^5km,月球公轉周期為27天7小時43分11秒(恆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質點,設月球質量為m月。
方法四、為6.220×10^24kg
溫度地核的溫度大約是6880℃,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6000℃)要高。地球上最高溫度發生在氫彈爆炸中。一次爆炸能達到100000000℃,這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16667倍,比太陽核心的溫度(1400萬攝氏度)高多了。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裡?北半球的「冷極」在西伯利亞東部的奧伊米亞康,1961年1月的最低溫度是–71℃。南半球的「冷極」在南極大陸,1960年8月24日氣溫為–88.3℃。
電性帶負電原因:地球自西向東旋
自然災害(20張)轉,而地磁場外部是從磁北極指向磁南極(即南極指向北極),所成的環形電流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帶負電的。
形狀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規則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兩邊寬的不規則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約長6378.137Km,這點差別與地球的平均半徑相比,十分微小,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仍可將它視為一個規則球體。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製作一個半徑為1米的地球儀,那麼赤道半徑僅僅比極半徑長了大約3毫米,憑著人的肉眼是難以察覺出來的,因此在製作地球儀時總是將它做成規則球體。
圓形的地球結構直到17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
地球內部構造剖面圖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由空間拍到的圖片應具有合理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40 ~ 400 上地幔
400 ~ 650過渡區域
650 ~2700 下地幔
2700 ~ 2890 '' layer D"層
2890 ~ 5150 外核
5150 ~ 6378 內核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
地球(19張)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2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我們知道這些金屬都來自於地震;上地幔的樣本到達了地表,就像火山噴出岩漿,但地球的大部分還是難以接近的。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7.6% 鐵29.5% 氧15.2% 硅12.7% 鎂2.4% 鎳1.9% 硫0.05% 鈦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當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亞歐板塊-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大洋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
Nazca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二十個小板塊,如阿拉伯,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繪成圖使得更容易地看清板塊邊界(上圖)。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在50億年的
地球(20張)短周期中(天文學標准),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於是,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的行星。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是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岩石,只有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著的植物消耗了。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場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動。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B. 地球儀平面圖片
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它雖然不能像地圖那樣詳細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也不能完全反應地球的實際情況,但是它卻可避免地圖上存在著長度、方向、面積或形狀方面的誤差和變形,可以幫助我們闡明許多有關的地球概念,獲得地球體的主體概念。
要測定地球上某地相對於本地(另一地)的方位,首先要在地球儀上確定本地的子午線;再確定本地至某地的方向線;最後量出本地子午線與方向線的夾角。即為某地相對於本地的方位。
(2)地球表面圖片唯美擴展閱讀
按用途分類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也稱經緯儀;
(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分的地球儀;
(3)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可分為平面和立體隆起兩種;
(4)示意性地球儀,球體僅顯示大陸版塊及海洋分布情況,常見於裝飾性用品;
(5)教學地球儀,用於學校及家庭地理教學;
(6)工藝禮品地球儀,常用於家庭及辦公擺掛件裝飾等;
(7)大型展示地球儀,常用於大型展覽展示、教學觀摩演示等。
C. 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地球大致呈橢球形。地球自轉的效應使得沿貫穿兩極的地軸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地球赤道半徑比極半徑大了43千米(27英里)。
因此,地球表面離地球質心最遠之處並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而是位於赤道上的厄瓜多欽博拉索山的山峰。地球的參考橢球體平均直徑約為12,742千米(7,918英里),約等於(40,000 km)/π,這個整數並非巧合,而是因為長度單位米的最初定義是經過法國巴黎的經線上赤道與北極點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由於局部地勢有所起伏,地球與理想橢球體略有偏離,不過從行星尺度看,這些起伏和地球半徑相比很小,最大偏離也只有0.17%,位於海平面以下10,911米(35,797英尺)的馬里亞納海溝與海拔8,844米(29,016英尺)的珠穆朗瑪峰只產生0.14%的偏離。
若把地球縮到檯球大小,地球上像大型山脈和海溝那樣的地方摸上去就像微小瑕疵一樣,而其他大部分地區,包括北美大平原和深海平原摸上去則更加光滑。
(3)地球表面圖片唯美擴展閱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最近的一個世紀里,這一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拓展。起初,地球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而當時對宇宙的認識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見的行星和天球上看似固定不變的恆星。
17世紀日心說被廣泛接受,其後威廉·赫歇爾和其他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發現太陽位於一個由恆星構成的盤狀星系中。到了20世紀,對螺旋狀星雲的觀測顯示我們的銀河系只是膨脹宇宙中的數十億計的星系中的一個。
到了21世紀,可觀測宇宙的整體結構開始變得明朗——超星系團構成了包含大尺度纖維和空洞的巨大的網狀結構。超星系團、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和空洞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最大的相干結構。在更大的尺度上(十億秒差距以上)宇宙是均勻的,也就是說其各個部分平均有著相同的密度、組分和結構。
宇宙是沒有「中心」或者「邊界」的,因此我們無法標出地球在整個宇宙中的絕對位置。地球位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這是因為可觀測性是由到地球的距離決定的。在各種尺度上,我們可以以特定的結構作為參照系來給出地球的相對位置。目前依然無法確定宇宙是否是無窮的。
D. 地球是什麼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名稱來源地球這個名字來源於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從球體哲學上「完美性」和數學上的「均衡性」提出「地球」這個名稱和概念。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
壯麗唯美的地球景觀
稱呼地球為世界。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西方人常稱地球為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1]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4億年前,[2][3][4][5]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後的10億年內。從那以後,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臭氧層形成。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6]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7][8]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9]。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10]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周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1、人類所居住的這個行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公里(1天文單位),在太陽系行星中排第三位,它的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位於宇宙中的位置:銀河系—獵戶旋臂—太陽系—地月系——地球。
2、指全世界: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清·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3、地球是一個兩極略扁的不規則橢球體。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地球從原始的太陽星雲中積聚形成一個行星到現在的時間。目前對地球年齡的最佳估計值為45.5億年通常所說的地球年齡是指它的天文年齡。地球的天文年齡是指地球開始形成到現在的時間,這個時間同地球起源的假說有密切關系。
詞義亦作「地毬」。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是個三軸橢球體。周圍有大氣層包圍著,表面是
地球位置圖
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
相關內容三國 徐整《三五歷記》:「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
清 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談地球各國之幅員者,向以俄國第一,英國第二,中國第三,美國第四,巴西第五。」
馮雪峰《寓言·鳥和山林的大火》:「地面也畢畢卜卜地響著,好象地球也在破裂。」
地球的衛星影像(16張)
編輯本段地球數據軌道參數
遠日點距離 152,097,701.0 km(1.016 710 333 5 AU)
近日點距離 147,098,074.0 km(0.983 289 891 2 AU)
軌道半長軸 149,597,887.5 km(1.000 000 112 4 AU)
軌道半短軸 149,576,999.826 km(0.999 860 486 9 AU)
軌道周長 924,375,700.0 km(6.179 069 900 7 AU)
軌道偏心率 0.016 710 219
平均公轉速度 29.783 km/s(107,218 km/h)
最大公轉速度 30.287 km/s(109,033 km/h)
最小公轉速度 29.291 km/s(105,448 km/h)
軌道傾角 0(7.25°至太陽赤道)
升交點赤經 348.739 36°
近日點輻角 114.207 83°
衛星 1個(月球)
特徵參數
橢圓率 0.003 352 9
平均半徑 6,372.797 km
赤道半徑 6,378.137 km
兩極半徑 6,356.752 km
縱橫比 0.996 647 1
赤道圓周長 40,075.13 km
子午圈圓周長 40,007.86 km
平均圓周長 40,041.47 km
表面積 510,065,600 km^2
陸地面積 148,939,100 km^2(29.2 %)
水域面積 361,126,400 km^2(70.8 %)
體積 1.083 207 3×10^12 km^3
質量 5.9742×10^24 kg
平均密度 5,515.3 kg/m^3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9.780 1 m/s^2(0.997 32 g)
宇宙速度 11.186 km/s(39,600 km/h)
恆星日 0.997 258 d(23.934 h)
赤道旋轉速率 465.11 m/s
軸傾斜 23.439 281°
北極赤經 未定義
赤緯 +90°
反照率 0.367
平均表面溫度 287 K(14 ℃)
最大表面溫度 331 K(57.7 ℃)
最小表面溫度 184 K(-89.2 ℃)
大氣參數
大氣壓強 101.3 kPa(海平面)
氮 78.084%
氧 20.946%
氬 0.934%
二氧化碳 0.0381%
編輯本段物理特徵質量卡文迪許認為地球的質量約為5.9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徑ra=
星體(5張)
6378137m≈6378km,極半徑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對稱,平均半徑r=6371km。在赤道某海平面處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在北極某海平面處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標准值g=9.807m/s,地球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恆星日),即T=8.616×10^4s。
如果把地球看成質量均勻,並且忽略其它天體的影響,可以通過如下途徑計算地球的質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對質量為m的物體的引力等於物體的重力與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力之和,則為5.984×10^24kg
方法二、在北極,不考慮地球自轉,則計算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質量均勻的球體,忽略自轉影響,半徑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標准值。則為
1959年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第一張地球照片
5.965×10^24kg
月地距離r月地=3.884×10^3km,月球公轉周期為27天7小時43分11秒(恆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質點,設月球質量為m月。
方法四、為6.220×10^24kg
溫度地核的溫度大約是6880℃,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6000℃)要高。地球上最高溫度發生在氫彈爆炸中。一次爆炸能達到100000000℃,這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16667倍,比太陽核心的溫度(1400萬攝氏度)高多了。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裡?北半球的「冷極」在西伯利亞東部的奧伊米亞康,1961年1月的最低溫度是–71℃。南半球的「冷極」在南極大陸,1960年8月24日氣溫為–88.3℃。
電性帶負電
原因:地球自西向東旋轉,而地磁場外部是從磁北極指向磁南極(即南極指向北極),所成的環形電流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帶負電的。
自然災害(20張)
形狀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規則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約長6378.137Km,這點差別與地球的平均半徑相比,十分微小,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仍可將它視為一個規則球體。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製作一個半徑為1米的地球儀,那麼赤道半徑僅僅比極半徑長了大約3毫米,憑著人的肉眼是難以察覺出來的,因此在製作地球儀時總是將它做成規則球體。
結構直到17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的結構圖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由空間拍到的圖片應具有合理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它們真是與眾不同的漂亮啊!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40 ~ 400 上地幔
400 ~ 650過渡區域
650 ~2700 下地幔
2700 ~ 2890 D'' layer D"層
2890 ~ 5150 外核
5150 ~ 6378 I內核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地球(19張)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我們知道這些金屬都來自於地震;上地幔的樣本到達了地表,就像火山噴出岩漿,但地球的大部分還是難以接近的。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7.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當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大洋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
Nazca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二十個小板塊,如阿拉伯,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繪成圖使得更容易地看清板塊邊界(上圖)。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在50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准),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於是,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的行星。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
地球(20張)
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是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岩石,只有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著的植物消耗了。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場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動。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編輯本段地球運動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的自轉。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4秒,這個時間稱為恆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們感受到的一天是24
恆星日和太陽日小時,這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參照物是太陽。由於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這4分鍾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天文學上把我們感受到的這1天的24小時稱為太陽日。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晝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溫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適合人類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