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唐朝的建築實拍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搜索火爆辣椒叫的圖片 2025-09-21 11:13:13
含愛心的唯美圖片 2025-09-21 11:08:01
情侶穿校服唯美圖片 2025-09-21 11:06:30

唐朝的建築實拍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03 15:36:59

A. 求唐朝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內部布局,要詳細一點,最好有圖

太極宮:

興慶宮歷經擴建,宮城佔地東西1080米,南北1250米,總佔地2016畝。平面為長方形,由一道東西牆分隔成北部宮殿區南部園林區(和太極宮、大明宮南北相反);共設有六處城門:西垣偏北——正門興慶門,西垣偏南——金明門;東垣與興慶門相對——金花門,東南隅——初陽門;北宮垣居中——躍龍門;南垣居中——外垣為通陽門、內垣為明光門。

北部宮殿區:

興慶殿建築群:坐北朝南,前部有大同門,門內左右為鍾、鼓樓,其後為大同殿,再後為正殿興慶殿,最後為交泰殿。

北門躍龍門內中軸線上,正殿為南薰殿,宮城東北部有新射殿、金花落等建築。

南部的園林區

以龍池為中心,池東北岸有沉香亭和百花園,南岸有五龍壇、龍堂,西南有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等。相傳龍池中曾大量種植荷花、菱角和各種藻類的隱華植物,池南岸還種有可解酒性的醒醉草。東宮垣東側有夾牆復道與大明宮、芙蓉園相通。

以上內容整理自網路【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個詞條。

B. 誰能提供一張唐朝皇宮的地圖

不是大明宮的話,那就是太極宮。太極宮,是隋唐長安城宮城之一,與興慶宮、大明宮統稱三大內。 位於長安城中軸線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

因其為唐帝國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高宗時期修大明宮後改稱太極宮為「西內」。太極宮之南為皇城,北倚長安北牆,北牆外為西內苑,內苑之北為禁苑(隋大興苑),東西兩側分別是太子所居住的東宮與掖庭宮。

太極宮平面圖如下:

(2)唐朝的建築實拍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地位

太極宮是初唐政事活動的中心,高祖、太宗在這里君臨天下,成就了一代聖制,「貞觀之治」政令皆由此地發出,貞觀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故事也都發生在這里。

高宗龍朔以後,政事活動中心東移大明宮,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與昭宗仍有部分時間在西內聽政,這里仍保留著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

都城長安除主要政殿太極殿、兩儀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內宮讀書之處,也是第三大殿。武德殿,在隋代即較有名,它與東宮鄰接,隋文帝廢太子勇為庶人即在此殿宣詔,唐初李淵賜李世民居承乾殿後,又賜李元吉居武德殿,這更方便了他與太子李建成的溝通往來。

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還曾在此殿聽政,可見地位也不一般。』 凌煙閣因功臣圖形於其中而有名,它是功臣的畫像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曾為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圖形,表彰其政績以及輔弼之功。這就是所謂的「凌煙 閣二十四功臣」。

其實唐代圖形功臣於此閣共有三次,除貞觀年間的一次外,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七月,又為功臣郭子儀、李晟等畫像。到德宗貞元五年(789年)九月,總匯前代功臣褚遂良、李光弼等二十七人圖像,在前代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遴選。

第三次是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七月,繪唐初以來「堪上凌煙閣功臣」王蛙如、岑文本、李峴、馬周、馬遂等三十七人圖形,「立閣圖形,榮號凌煙」。

圖形凌煙閣成為唐朝褒獎功臣的一種重要形式。在陝西省麟游縣文化館還藏有宋人游師雄摹刻的唐凌煙閣功臣畫像殘石,從中可以看出當年大唐帝國的許多榮登此閣的名臣。

C. 唐朝長安有什麼著名的建築

有大明宮、大雁塔、小雁塔、青龍寺、大慈恩寺等。

1、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

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 。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布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是唐以後中國宮殿建築之範本,對中國明清故宮及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

大明宮佔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3、小雁塔

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

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志性建築。

4、青龍寺

青龍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唐朝佛教真言宗祖庭。1996年,青龍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龍寺位於西安市城東南的樂游原上。唐時為長安延興門內新昌坊。該寺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原名「靈感寺」。

唐龍朔二年(662)復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711)改名青龍寺。成為唐朝皇家護國寺廟,是中國佛教密宗祖寺。

5、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中國「佛教八宗」之一「唯識宗」(又稱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長安三大譯場之一,已有1350餘年歷史。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創建慈恩寺。

玄奘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成為唯識宗祖庭。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又是玄奘親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佛教界的重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雁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雁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龍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慈恩寺

D. 唐朝的宮殿是什麼樣子的

「九天閶闔開宮殿」,從唐代的古詩中,我們就能夠想像出盛唐時期宮殿樓閣的氣勢恢宏。百聞不如一見,今天的《文物奇遇記》就讓我們通過唐代壁畫中的闕樓圖,親眼看看唐代建築究竟是什麼樣子。

《懿德太子墓闕樓圖》現存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唐墓壁畫珍品館中,它高約280厘米,寬約280厘米,是唐代壁畫中保存最為完整、畫面篇幅最大、建築等級最高的闕樓。這幅圖不僅是唐代建築繪畫的精品,也是唐代闕樓實物的圖像資料,因此十分珍貴。整幅畫以門闕構圖為主體,三座闕樓一起組成了「三出闕」的形式,這也是唐代等級最高的一種建築形制。



陝西歷史博物館宣教部龐瑜:「這幅闕樓圖最為珍貴的地方,就在於它是目前壁畫中發掘的,唯一可以體現唐代宮殿建築的影像資料。這個闕樓在唐代屬於禮制性建築 ,文武百官上朝前或者下朝後走到闕樓時,都要進行反省,所以『闕樓』的這個『闕』,也可通『缺點』的『缺』。」

闕樓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如今許多唐風建築都深受它的影響。比如,在西安著名景點大唐芙蓉園中,我們就可以找到這樣的建築形式。此外,據工作人員介紹,陝西歷史博物館在設計之初也受到了闕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