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宮城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圖片到底哪些地方 2025-09-23 22:15:49
怎麼查某個圖片出自哪裡 2025-09-23 21:36:58
手機上的小裝飾圖片 2025-09-23 21:32:06

宮城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01-25 15:42:19

1. 中國古代十大宮殿排名

10、故宮

朝代:明、清

面積:0.72平方千米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總面積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故宮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千多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與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稱為世界五大宮殿。

9、興慶宮

朝代:唐

面積:1.3平方公里

興慶宮是唐長安城三大宮殿群(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之一,初為唐玄宗藩王時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後進行大規模擴建。但由於即位之初,唐玄宗標榜節儉,所以雖經過擴建,但與其他兩宮相比規模並不是很大。擴建完成後,興慶宮東西長1080米,南北1250米,總佔地達130多萬平方千米。

天寶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亂後,興慶宮失去了政治活動中心的地位,成為太上皇或太後閑居之所。唐末長安城被毀,興慶宮便從此被廢棄。

8、大明宮

朝代:唐

面積:3.2平方千米

大明宮,位於唐京師長安城北側的龍首原,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是唐帝國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大明宮興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兩百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規模最大的宮殿群,其建築風格影響當時唐帝國周邊多個國家。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故宮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但遺憾的是在唐昭宗乾寧三年,大明宮毀於唐末的戰亂。

明代北京皇城。(圖片來源:維基網路)

7、洛陽宮

朝代:隋、唐

面積:4.09平方千米

洛陽宮歷經隋唐兩朝,隋時稱「紫微宮」,唐太宗號「洛陽宮」,武則天時稱「太初宮」。唐時洛陽宮基本沿襲了隋時結構,周圍十二里,四面有十二個門,只是城門名稱有所變動。顯慶二年,唐高宗正式定洛陽為東都,洛陽宮城成了皇家宮殿。女皇武則天登基稱帝後,更是將洛陽當做帝國的首都,稱為神都。隨著唐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全面東移,洛陽皇宮也不斷得到擴建和修整,規模宏大,華美壯麗達到頂峰。洛陽宮頂峰時總面積約4.09平方公里,相當於約六個故宮大小。

6、太極宮

朝代:隋、唐

面積:4.2平方千米

太極宮,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太極宮遺址位於現在西安市核心區內,被現代建築所覆壓,尚無條件進行考古發掘。單根據文獻記載及勘測可知,太極宮東西寬達2830米,南北長達1492米,城牆高10.3米,牆基厚度在14-18米,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想像太極宮的恢宏壯觀。太極宮中分布著許多著名的宮殿建築,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煙閣等等。

5、未央宮

朝代:漢

面積:5平方千米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於漢高祖七年(西元前200年),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

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里,成為漢帝國兩百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明朝時期北京皇城平面、清朝時期北京皇城平面。(圖片來源:維基網路)

4、建章宮

朝代:漢

面積:5平方千米(比未央宮稍大)

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為顯示大漢的國威和強盛,其「度比未央」,比未央宮還大,有「千門萬戶」之稱。武帝為了往來方便,跨城築有飛閣輦道,可從未央宮直至建章宮。《三輔黃圖》載:「周二十餘里,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建章宮最終毀於漢末王莽戰火之中。

3、長樂宮

朝代:漢

面積:6平方千米

長樂宮是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建於秦興樂宮基礎之上,始建於唐高祖五年(西元前202年),與未央宮、建章宮並成為漢代三宮,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宮殿。根據考古發現其東西長2900米,南北寬2400米,周長10.6千米,總面積6平方千米,相當於8個故宮大小。

2、阿房宮

朝代:秦

面積:15平方公里

阿房宮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西元前212年),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大一統的標志性建築。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確認秦阿房宮遺址建築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屬世界奇跡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阿房宮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同時也記載著中國從分散走向統一的歷史,承載著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印記

咸陽宮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擴建。(圖片來源

1、咸陽宮

朝代:秦

面積:未知(約為故宮的2000倍)

最初咸陽宮位於秦都咸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擴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即秦國每滅掉一國,都要在咸陽原上仿建該國的宮殿,擴建皇宮,渭水北岸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國宮殿」,「冀闕」、「甘泉宮」、「上林苑」等宮室145處、宮殿270座。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繁華的大都市。

除了咸陽宮主殿之外,在咸陽周圍還建有三百離宮別苑,《漢書》載:「秦起咸陽,西至雍,離宮三百」;《史記》雲:「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其范圍涵蓋今寶雞、咸陽、西安、渭南四地市。這些離宮別館之間用各種復道、甬道、閣道等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型封閉圈,構成廣義上的咸陽宮,直徑有80餘公里,其面積相當於漢長安城的近百倍,故宮的兩千多倍。

咸陽宮是中國歷史上最恢弘壯麗的宮殿之一,其規模空前絕後,但也因此耗費過甚。秦末,項羽攻入咸陽,縱火焚燒,咸陽宮大半夷為廢墟。

2. 這是哪個動漫頭像

是《灌籃高手》里的人物

宮城良田,他最喜歡井上彩子

情侶頭像有很多的,如圖所示有圖有真相。

3. 請問中國古代都城中內城,皇城,宮城的關系是什麼,各自定義是什麼。特別是皇城和宮城,哪個包括了哪個啊

宮城:王朝時代在都城中由城牆圍繞的皇家宮殿區。
皇城:在王朝都城之內,一般包圍在宮城之外,也有城牆環繞四周。主要是為宮廷服務的機構設施以及朝廷的辦事機構。
內城:靠近中央商務區的區域。

說的簡單點 宮城就是皇帝一家住的,皇城是政府辦公區域,內城是城市中心。在古代,宮城和皇城一般是相鄰的,也就是辦公住宿一體化。內城的意義有幾個,你可以理解為城市中心,也可以理解為里邊的城區(因為有的大城市會想要修築多層防禦城牆)比如北京城南部就是外城,只不過因為工程浩大隻建造了一部分,北邊的方框就是內城。

舉個例子,明清時代,紫禁城就是宮城,午門就是宮城大門,皇城就是旁邊的各辦公機構,大門就是天安門。

4. 北京故宮外貌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裡有歲寒不雕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記得採納哦!!!!!
查看全部16個回答
2020北京故宮旅遊攻略_北京必看北京故宮旅遊攻略

關注仙居旅遊攻略的人也在看
北京故宮旅遊攻略,此次北京之行輕松又愉悅,整理了出行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到想去北京旅行的親們,希望大家都能玩到精華北京故宮旅遊攻略
重慶錦華國際旅行社..廣告 
2020故宮遊玩_游記攻略_教你如何玩轉北京

故宮遊玩,2020北京旅遊攻略,高品質省錢省心玩法,全在這里!故宮遊玩,網上看到的遊客被坑,被宰,原來都是可以這樣避免的啊!
河南遊光旅行社有限..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想要故宮自助旅遊攻略_點擊進入_可免費咨詢北京當地向導
故宮自助旅遊攻略「已解決」前幾天剛從北京回來,找了當地的導游我們的酒店,門票,吃飯都是他幫忙安排的下面是我們本次故宮自助旅遊攻略的心得和攻略跟大家分享下
57 2020-05-19
描寫故宮外貌的句子有哪些
(1)倚著北宮牆那座險峻的石山,就是著名的堆秀山。沿著陡峭曲折的磴道登上山,山上有御景亭,在亭上可觀望四周美麗風景,據說是帝王、後妃重陽節登高遊玩的地方。 (2)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構造嚴謹,裝飾精美,文物眾多,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 (3)故宮又稱紫禁城,布局嚴格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秩序井然,普通的百姓不僅無法進入,就是靠近一步也不行,體現了封建時代至高無上的皇權。 (4)在午門十多米高的地方,有崇樓,重檐尖頂閣亭突起,宛如五隻振翅欲飛的鳳凰,氣勢雄偉,因此故宮又稱五鳳樓。 (5)故宮四周建有圍牆,牆外一條護河城四面環繞,形成故宮完善的防禦系統,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6)走過內金水橋,眼前是一片開闊的廣場,正中一個宮殿式的建築,就是太和門,門前兩側各蹲著一隻威風凜凜的青銅大獅子。 (7)故宮內的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8)走在這條中軸線上,前後左右流覽,故宮的整個建築群,方方正正。古代的中國人都知道天圓地方,圓這個東西很難說,也很難做,一不小心就成了方正的反面,所以還是方方正正,讓人覺得踏實、安穩。其實,能夠兼容方正的是圓融,佛教常說圓融無礙,在故宮,這兩個是融合的,如果說方方正正是說建築的話,那麼圓融理解為故宮深厚的文化積墊,滄桑的歷史背景。(9)我曾兩次游於天安門,直至午門外而返。在宮門外觀之,已令我肅然,深贊皇宮氣象,正自非凡!五一假前,便會同好友進宮暢游,更加贊賞皇宮畢竟是皇宮,只此氣象,已令人心胸大開,嗟嘆不已!琉璃鴛鴦瓦,朱漆大紅牖,赤柱挺起,雕梁畫棟,尊居於三層大理石階壇上,雄視南面方物,莫不使人發出"大丈夫當居於此也"之慨嘆!當此之際,予又不僅想到今之高樓大廈與之不同:今之高樓大廈也,千姿百態,各各不同,大有炫目於眾前之意,極具****之態。使人觀之,莫不心清氣爽,意亂神迷!古之皇宮大殿也,庄嚴宏偉,座座皆然,大有雄視天下之氣,極具大丈夫之概。使人觀之,莫不肅然起敬,心無邪物!此為吾游故宮之心得,蓋古今樓閣之不同,正自古今人性情之變化也。 (10)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以及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殿內正中有「允執厥中」四個大字,下方的寶座左右兩側各站著兩只四腿獨角異獸,均是金子做成,金光閃閃,威風凜凜。 (11)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裡有歲寒不雕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12)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13)保和殿後階陛中間一塊巨大的石雕十分引人注目,這便是有名的雲龍石雕,上面雕著雲朵,湛藍的海水、險峻的山崖,九條形象生動的游龍在海水、山崖和流雲之間戲珠,使人浮想聯翩。 (14)每逢下雨天,雨水落在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層台基上,匯成的水流從一個個石雕龍頭口中流出,上千個龍頭,上千道水流,形成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15)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54 瀏覽796 2019-10-16
介紹一下北京故宮對稱的美
從《故宮》的特色看紀錄片的未來之路 關鍵詞: 故宮 紀錄片 特技 大型電視紀錄片《故宮》在中央電視台的播放,受到了傳媒界、文化界、影視界的關注和爭論。成為了2005年一個相當重要的文化現象。有人認為「而在中國紀錄片發展的進程中,《故宮》的創新和實驗,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縱觀《故宮》的整個影片,我們不難發現,正如該片的總編周兵在談及故宮的創作理念的時候,突出強調的:創新。他說:「一部片子好不好,關鍵在於有多少原創性的因素。在於觀點和信息的創新;在於藝術創造力的創新;在於新技術的使用。」在這部紀錄片的藝術創作上,做了很大、很多的嘗試。這也代表了將來的紀錄片創作的基本特色和路線,這些特色總結起來有三點: 一、現代技術的運用,不斷拓寬展現舞台 曾經擔任第四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國際級評委託馬斯斯金納先生所說:「中國紀錄片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就是,為追求紀錄內容的『絕對真實』而放棄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法的運用。」[1]電腦三維動畫技術的成熟給影像藝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電影,電視劇等大眾化的傳播工具正在電腦三維動畫技術帶來的變革中暢游,電視紀錄片這種先天生在夾縫中的藝術樣式,當然也不會落伍於這樣的趨勢。為了讓拍攝的畫面更完美、更具有震撼力,《故宮》採用了國際先進的動畫技術和借用了電影的多種拍攝手法。3D製作結合實景拍攝,延時攝影(如故宮上空的雲),定點拍攝,這為提升整個《故宮》的品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三維動畫同樣也給紀錄片的創作帶來了很多的變革。 拓寬了時空 時空的真實性一直是紀錄片創作中很難遵循的原則,特別類似於《故宮》這樣的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故宮作為建築,在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中,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怎樣才能接近真實地展現這樣的時間和空間呢?電腦技術可以完成。在故宮的片頭中,鏡頭先展現了庄嚴的太和殿的內景,發黃的畫面給人很真實的感覺,但是隨著鏡頭後移,推出門以後,一群遊人的出現把歷史拉倒了現在。時空在一個鏡頭中得到了跨越。紀錄片的開始,首先展現的是一輪明月掛於天空,隨後鏡頭下移,沖破雲層,展現了地球的遠景,在慢慢下落的過程中,以動畫的形式展現了北京自周朝以來到現在的整個變遷。這些技術的運用,縮短了時空的界限,把數千年的歷史於簡單的變遷中得以展示,使觀眾一目瞭然。在空間的展示上,電腦技術的運用更是如虎添翼。故宮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建築體系,運用傳統的航拍只能展現外貌,而如果使用真實場景的一一再現,就會打碎觀眾對它的整體印象。而通過電腦動畫卻能很好地將兩種方式進行綜合。在《故宮》中,電腦特技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故宮的場景:從前門外,快速地向北移動,經過天安門,沿著故宮的軸心穿過了整個紫禁城,然後鏡頭上移,展現了故宮的全景,或者倒過來走位。這樣的空間感的突破無疑更加立體和真實地展現了故宮的全貌。 時間和空間的突破拓展了紀錄片舞台,使得紀錄片的表現時空時不再是束手束腳,而是得以更大程度上的擴張,歷史和大空間的題材的創作和展現更加簡易和生動。 表現方式多樣化 表現方式的變化,是《故宮》比較明顯的特點。為了更好地說明和展現傳統方式無法達到較佳效果的內容,現代化技術的運用在此也發揮上了重要的作用,定時拍攝、定點拍攝、延時拍攝等紛紛登場。在《故宮》中,這樣的手法隨處可見,在展現北京城千年的變遷中,原本的圖片說明和解說詞給觀眾的印象只能還是抽象的,但是,通過電腦的技術的處理,以動畫的形式,展現了北京的歷史變遷,真實,直觀。給觀眾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現故宮的機構和建築過程時,使用三維動畫,展示了故宮的主殿構造和建築的過程,同樣非常直觀而明白易懂。同樣是主殿,在展現他曾經歷過火災而焚毀時,不是用傳統的卻又很枯燥的解說詞來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災場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擬場景,更加真實而經濟。現代化工具的使用給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帶來的福音是長期的,他使得表現的手段更加豐富。 創作的個性化 在表現方式上,怎樣才能把一個原本是歷史的真實表現得更有現代的意義,怎樣在有限的畫面中傳達更多的信息,怎樣才能融入更多的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技術的更多運用,使得以上的問題得以含蓄的展現,使得紀錄片的個性化的風格越來越明顯。在一般的紀錄片中,個人的觀點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缺少個性化。畫面的展現同樣為了追求真實性而缺少個性。但是技術的使用在減輕解說詞的作用的同時,增加了畫面的表現語言和個性特徵。《故宮》正是在展現著這樣一種個性。多雲的天空凸現了歷史的厚重感,翻滾的烏雲和季節瞬時變化,展現了歷史的變遷。畫面整體色調呈暗黃和黑色,顯得莊重而深刻。周兵認為:「我們在整個拍攝中都力求攝影師們有創造力和獨特的發現視角,我一直也渴望在這部片子里,能展示出非凡的視覺效果。只要在我們能控制的范圍內都要有創造性的展示,要使我們的創作者和觀眾都產生非同凡響的視覺體驗,呈現出強烈而能打動人心靈的畫面來,……在我們這套片子里在許多章節里都努力呈現出非凡的視覺創造……」 [2] 但是,在《故宮》中,尤其是前三集,三維動畫的製作有些偏多。正如有觀眾在評論中提到:「電腦特技用得太多了, 既然是歷史紀錄片就應該以實景實物為主,畫面修飾得太過了……」 技術永遠只能是手段,在紀錄片中,只能是為表現真實這個主題服務,因此,不能喧賓奪主。 藝術化手法的渲染,真實性走向內在 《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對documentary的詞根document解釋為人性紀錄(說明人性的事實或事件),《朗曼英語詞典》說得更直接,「通過藝術提供事實:紀錄片」。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性的特點對於真實性的重要作用。因而,紀錄片的真實並不排斥藝術的表現,在對藝術表現的考察中我們還可發現藝術表現的恰到好處的運用,對紀實有著非常有力的呼應,同時達到很好的效果。《故宮》專門聘請了具有國際水準的攝影、音樂創作、動畫製作等專業人士加盟。包括曾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的趙小丁、曾榮獲金鷹獎最佳紀錄片獎,編導獎,攝影獎的胡琤、從事攝影33年,是日本一流的攝影師的赤平勉、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的蘇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著名作曲家張廣天。這個強大的陣容保障了節目在視覺和聽覺上的效果。 增加畫面的美感 畫面的美感一直是紀實類題材節目不很注重的方面,但是近年來在專題片製作中,已經變得舉足輕重。《故宮》在「我們要求它應該呈現出非凡的視覺創造」的理念下,在畫面美感的方面幾乎成為典範。他充分運用了構圖的美和色彩的美,甚至包括了技術的美展現了故宮的美。《故宮》中,創作者在深刻領會了故宮的對稱美,並把他融入了紀錄片本身的構圖中。全景展現故宮的形象時,鏡頭幾乎都是沿中間的軸線前後推移。在片中出現較多大明湖的一角等等,都是比較常見的對稱構圖。另外就是攝影中常用的前後景襯托的原理。就是在主畫面的前景部分以一個較小的,與主題相關的物體作為襯托,這樣不僅增強了畫面的美感,而且豐富了畫面的內容,或者增加了情趣。我們在其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主畫面是高聳的城樓,前景部分有一隻或清晰,或半模糊的小獅子。畫面不再單調,增強了美感,還給人充分的想像空間。在色彩的運用上,畫面更是動用了所有的元素,包括電腦技術。藍的天空,紅牆黃瓦,碧水青樹,在電腦技術的幫助下,顯得異常鮮艷和炫目。整體的色調,幾乎是採用了拍攝mtv的畫面渲染方法,增強了畫面的可看性。
48 瀏覽3825 2016-04-09
描寫故宮外貌的句子兩三句話
故宮原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帝行政居住之所,其中雕梁畫棟景色雅緻古玩奇珍目不暇接,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好去處
47 瀏覽800 2017-11-21
故宮的外形為什麼是斜的?
故宮的外形為什麼是斜的?要買貨架,還是選擇鈞鴻貨架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80,000㎡,有房屋8700間。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有兩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這座故宮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原來,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恆不變,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 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面來朝,這到江山永固,以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並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台殿閣,就是看一看門額殿角,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明清皇帝及其眷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的宮女、太監、侍衛之外,只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已過濾詞語]。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舊稱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佔地面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和護城河與城牆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房屋建築面積為155000平立米。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 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紫禁城位於都城正中,中軸線穿過皇城正中,也就是穿過紫禁城中三大殿、三大宮。紫禁城正門為正南門午門,午門是宮城中最高的門座,朝中大赦、獻俘等重大儀式都在午門舉行。其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也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外朝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內廷是皇帝後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清朝沿用以後,只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布局基本上沒有變動。 它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 故宮宮牆周長約3000米,占面積7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屋宇9000多間。宮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南、北面各有一座高大的城門,宮城四角各矗立一座精美的角樓,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座宏大壯觀,壁壘森嚴的城堡。與中國歷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築形制完全服從並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全部宮殿分"外朝"和"內延"兩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前面有太和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 從建築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自然在紫禁城的前部, 而內延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在明朝是帝後居住的地方並位於紫禁城的後部。 這組的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慈寧宮等;最後還有一座御花園。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築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在御路兩側建有朝房。朝房外,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於宮殿的另一組建築群。 太和門建於永樂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明初稱"奉天門",清代名"太和門"。它座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層石須彌庭上,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3.8米,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最大的門。它的屋頂形式為重檐歇山式。門前擺著一對高大的青銅獅子。 太和門兩側還有昭德、貞度二門;庭院的東西面有協和、熙和二門;各座門之間都有廡房相連,在東北、西北兩個角上建有祟樓。所有這些門、樓和廡房的尺度、體量都比太和門小,使太和門在整個廣場中顯出突出的地位。進太和門之後,是更大的庭院。東西寬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約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納萬人的儀仗隊伍。廣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包括三層須彌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總高37.44米, 每層都是須彌座形式,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桿,欄桿上有望柱頭,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 其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大殿的屋頂重檐廡殿式,即殷商時的"四阿重屋",為"至尊"形制。 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御路和欄桿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台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只有在這里才能陳設。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更是專制皇權的象徵。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試及元旦賜宴亦在太殿進行。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廣各三間,周圍加廊的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檐攢尖式、銅胎鎏金寶頂,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 內廷的正門名乾清宮,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長的庭院,俗稱橫街。橫街的南面是保和殿,後保殿北面直下三層台基即到達橫街,所以這里是外朝和內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門位於橫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闊五開間,單檐歇山屋頂,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門。乾龍門的規格比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略低,在門的兩旁各有一座琉璃裝飾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這對影壁為磚築,紅牆上有琉璃檐頂,下有琉璃須彌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裝飾。 坤寧宮在乾清宮的北面,也是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頂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後居住的正宮。清順冶時,按滿族的風俗習慣,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宮內分為東西兩部分。在西面部分,沿著牆添置了環形大炕,室內安置了大鍋。在坤寧宮的東面部分則建成為皇帝結婚的洞房,入口改在東面,宮內有雙喜的宮燈,紅底金色雙喜的影壁,靠北牆有龍鳳喜床,床前掛著綉有百子圖的五彩紗幔。改建後的坤寧宮還把原來的菱花?扇改為直條窗格的吊窗。 乾清宮是後三宮的主要大殿,在明乾和清朝初期,乾清宮一直是皇帝和皇後的寢宮。宮外形為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式屋頂,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平時除皇帝居住外,也經常在這里召見宮臣,披閱奏章,處理政務,甚至還在殿中接見外國使臣。 在紫禁城的東部靠北半面,有一組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就是寧壽宮建築群。在明朝,這里也有一組建築,但規模不很大;清朝康熙年間,在此建了寧壽宮,這是一組十分完整的建築群體,它分為前面的宮殿和後面的寢居兩部分。在後一部分里,可分為三個區,中路是居住區,東路是娛樂區,西路是園林區。整個建築群四周有高牆相圍,成為一個相當封閉的獨立區域。 寧壽宮建築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極門,門前有一橫向的庭院,左右兩邊是欽禧門和鍚慶門,南面布一影壁正對皇極門,組成門前的廣埸。皇極門用琉璃在牆外做成三間七樓加垂蓮柱的三座門形式,三個門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橫梁,樑上有琉璃貼成的旋子彩畫,門上有石制須彌座,門前放置水缸四隻,整座大門華而庄嚴。在皇極門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龍九條,俗稱為九龍壁。 進入皇極門就來到了寧壽門前的庭院,庭院很寬闊,在四周種有松樹, 以表示它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處。寧慶門位於庭院北面的中央,五開間面闊,單檐歇山式屋頂,下面是一層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條台階,中史是御道,大門東西兩側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擺開,門前左右還有鎏金銅獅兩座,整座大門從形制到規模很像後三宮的乾清門。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內廷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慈禧太後曾在此垂簾聽政長達40餘年。北京是國際大都市,也是中國的交通樞紐,世界主要航空公司都有班機往返於北京和其他國際城市及中國主要城市之間。
2 瀏覽1334 2016-07-17
故宮博物院太和殿外貌特徵是什麼
太和殿是紫禁城最大、最高的建築。它寬11間,深5間,長64米,寬37米,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高35.05米,是紫禁城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容積最大的建築。宮殿前有一個寬闊的平台,叫做平台。 月

5. 櫻木花道,流川楓,赤木,三井,宮城,仙道,魚柱,阿牧,滕真在NBA的原型球員分別都是誰

很多熱認為櫻木花道的模型是羅德曼,除了在球場上的拼勁和那一頭紅發無任何相似之處,怎麼說呢,看一下資料:

1,漫畫創作於90年-96年,灌籃高手的前傳《喜歡紅色》中櫻木花道就是紅頭發,羅德曼紅頭發是96年加入公牛之後,而且羅德曼頭發基本上是各種顏色~

90年6月 井上JUMP 發布《喜歡紅色》,櫻木花道降世,90年9月《灌籃高手》開始連載

6. 有誰能提供古城市城區格局圖

唐代都城長安,以它的宏大的規模、嚴謹的規劃著稱於世。在公元七到九世紀的三百年間,長安曾經是一個世界性的貿易、文化中心,對於促進古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作出過一定的貢獻。

長安城位於關中平原,在今西安市的市區所在地,北臨渭水,西有灃河,東依灞、滻二水,南對終南山,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山明水秀,風景宜人,是占代中國經濟區的重心。秦代統一六國建立第--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都城咸陽就設在關中平原的渭水北岸。西漢的都城長安,卻在渭水南岸。隋代重新統一中國後,在西漢長安東南營建新都。隋文帝楊堅(541-604)命令當時著名的建築家字文愷(555-612)負責規劃設計和督造,於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開始興建,第二年三月就遷人新都宮城,定名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達八十四平方公里,大約是現在西安城(明清時所建)的七倍多,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唐建國後,仍建都在這里,改名長安城。唐代對長安城的規劃布局沒有大的變動,僅有局部修建和擴充。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以及對外貿易往來之頻繁,比隋代大有發展,長安也隨著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國際城市。這樣一座規模宏大的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從唐代開始直到今天,曾引起許多中外學者的極大注意,並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新中國建立後,從五十年代開始,就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長安城遺址進行勘查和發掘。現在已把當年長安城的形制和布局基本上勘測清楚,給對長安城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礎。

官城和皇城

長安城的建設程序,是先建"宮城"和"皇城",後建"外郭城"。

宮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位置在長安城中央的最北邊。經過實測,宮城東西廣二千八百二十米,南北長一千四百九十二米,周長八·六公里多。據記載,當時宮城的城牆高三丈五尺。宮城裡有牆分隔成中、西、東三部分。西部名"掖庭宮",是安置宮女學習技藝的地方。東部是"東宮",專供太子居住和辦理政務。中部隋時稱"大興宮",唐代改名"太極宮",又稱"西內"或"大內",是皇帝起居、辦公和朝見群臣的主要宮廷。太極宮里的正殿名太極殿,北 有兩儀殿、甘露殿等,此外還有殿台樓閣幾十所。宮城南邊正門承天門,南對皇城的朱雀門,以及外郭城的明德門。宮城北有玄武門(西)和安禮門(東)通禁苑。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是在宮城北門(西)發生的。

隋時宮殿建築只這一處,到唐代又另外擴建了大明宮(東內)和興慶宮(南內)兩處宮殿群,總稱"三內"。

長安城內地勢不平,有東西向的六條丘陵崗地,俗稱"六坡"。宮城所處的地方地勢比較低而潮濕,因此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宮城東北隅龍首原上興建永安宮,給他的父親李淵(566-635)居住。次年改名大明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628-683)又大加改建,規模比太極宮還大。自李治以後,歷代皇帝常居大明宮(又稱東內)聽政。大明宮正殿名含元殿,國家大典多在這殿舉行。含元殿北有宣政殿、紫宸殿,常朝在這里聽政。此外,有延英殿、麟德殿等三十多所。其中麟德殿規模宏大,宮內宴會百宮和接見使節等就在這殿。從發掘的遺址來看,它可算得上是唐代宮殿建築的代表作。

興慶宮也稱南內,原是玄宗李隆基(685-762)做晉王的時候在興慶坊的舊居。李隆基即位後,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置為宮,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擴建興慶宮置朝堂,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竣工,此後玄宗基本上就在這里起居、聽政。

皇城也稱子城,建在宮城的南面,是中央官署區。東西廣和宮城相等,也是二千八百二十米,南北長一千八百四十三米,局長九公里多。南面三門,正中是朱雀門,東是安上門,西是含光門。東面二門,北是延喜門,南是景風門。西面二門,北是安福門,南是順義門。皇城裡有南北向的街五條,東西向的街七條,其中最北的一條東西街,界於宮城和皇城之間,叫做橫街。文獻記載橫街寬三百步,合四百四十一米,經實際勘測,現僅殘存二百二十米,它是長安城裡一條最寬廣的大街,實際上是當時承無門前舉行重大慶典的一個廣場。

隋大興城的規劃,把宮城皇城集中一處,布置在中軸線的北端。這無疑比過去宮廷雜處於坊里之間的都城規劃分區明確,更能滿足統治者防衛的需要。宮殿官府集中於城市中軸線上,也為了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外郭城也名"羅城」。它圍在宮城和皇城的東西南三面。城的形制非常規正,東西較長,南北略窄,平面呈長方形。經實測得知,外郭城東西廣九千七百二十一米,南北長八千六百五十一米,周長達三六·七公里多。城牆高一丈八尺(合六米)。外郭城共十二座城門,每面開三門。北面中部因被宮城所佔,而把北面三門開在宮城以西的位置上。南面正門明德門,東是啟夏門,西是安化門:西面三門中是金光門,北是開遠門,南是延平門;東面三門中是春明門,北是通化門,南是延興門;北面三門中是景耀門,西是光化門,東是芳林門。其中南面明德門,因處於中軸線上,比其他備門的規模都大,其他各門都是三個門洞,而明德門是五個門洞,門樓五觀,也更為壯觀。出入城門規?quot;入由左,出由右",街道按右側通行分上下道。城裡共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條,東西向大街十四條。其中南北向的中間一條大街,南起明德門,向北穿過皇城的朱雀門直到宮城的承天門,是有名的"朱雀街";又因北端起於承天門,所以也叫作"天街"。朱雀街寬達一百五十米,是貫通京城南北的一條中軸主幹道。通其他各城門的大街,實測寬度都在百米以上,而沿城牆的各順城街最窄也都在二十五米左右。

各大街的兩側都有排水溝,以發掘的朱雀街的排水溝為例,溝寬三·三米,深達二·一米。這些縱橫的水溝解決了長安城的排水問題。由於溝寬,而且是明溝,因此在交叉路口處都架有橋。這些大街的兩側和排水溝邊都種植樹木。這些行道樹以榆、槐為主,株行距整齊劃一,縱橫成行,保養及時,如有樹缺,就予以補植。這些寬廣筆直的林蔭大道為長安城的壯麗景色增添了異采。

長安城裡筆直的南北十一條街和東西十四條街縱橫交錯,形成了方格網的布局。各街之間所形成的方格是里坊(隋稱"里",唐稱"坊")。唐時共有一百一十個坊,兩個市(共佔四坊)。由於城東南隅一坊劃入曲江池,實際只有一百零九坊(文獻多稱一百零八坊,誤以為有二坊劃人曲江池)。各坊都築有坊牆,殘存的牆基寬二·五到三米左右,據此推測,坊牆高應在三米左右。皇城以南的三十六坊比較小,只開東西二門,坊里有東西大街一條。皇城兩側的各坊都是四面開門,裡面有十字大街。各坊除有一條大街或十字大街之外,還有規劃整齊的縱橫曲、巷和沿坊牆的順牆街道。這些里坊,除一般市民的住宅之外,還有不少官僚府第和寺廟,它們往往占據距離官廷、官署和市場比較近的繁華區或風景優美的區域。

唐代統治階級極其重視宗教的麻痹作用,唐長安城裡宗教建築很多,幾乎每個坊里都有佛寺或道觀,有的一坊之內就有三四座寺觀。另外還有波斯寺、胡襖祠①,是中亞、阿拉伯各國的僧儡、商人到長安後修建的。長安城的寺觀規模都很龐大,建築宏麗,如朱雀街兩側靖善坊的興善寺和崇業坊的玄都觀,都是著名的大寺觀,也是長安城裡兩處游覽勝地。傳播密宗②的青龍寺,建築在東城延興門里新昌坊,寺址地勢高爽,風景優美。日本高僧空海、圓仁等就在這寺學法,回國後傳播到日本,號稱"東密之宗"。備寺大都建有佛塔,如現存的慈恩寺大雁塔和薦福寺小雁塔,至今仍是西安市的游覽名勝。

各坊中還有不少的小商業店鋪,如飲食業、旅館、酒肆等以及各種手工業作坊。如靖恭坊有一條胡同名叫"氈曲",就是造氈作坊的集中地。備坊都各自成為獨立的居民區,儼如一座座的小城市。長安城就是由寬廣筆直的林蔭大道所界劃出的這樣一百多個排列整齊的小城市所組成的。當時的詩人白居易曾?quot;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長安城裡的這種布局。

長安城的商業區主要在東、西兩市,就是隋代的"都會市"(東市)和"利人市"(西市)。它們分別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位置東西對稱。東市經營的行業有二百二十種,四方珍奇寶貨多集聚在這里。日本僧人圓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了東市失火的情形,"夜三更東市失火,燒東市曹門以西二十四行,四千餘家。"由此可見市裡店鋪的稠密程度。西市據文獻記載,有"大衣行"、"絹行"、"秤行"、"麩行"、"秋轡行"等各種行業,商業比東市更加繁榮,西域胡商多在西市。兩市都設有官暑--"市暑"、"平準局",負責管理集市交易。

市場里由四條街的"井"字交叉,把整個市場界成九個長方形的區域,店鋪按行業分片臨街布置。在每方之內還有一米左右的小巷道,有的在巷道下面還有磚砌的排水暗溝,通向大街兩側的明溝。由於商業大都集中在東、西兩市,它不僅是當時長安城的經濟活動中心,而且也成了市民消遣遊玩的場所。

長安城的手工業也非常發達,除官設的各種手工業作坊外,還有許多分散在各坊里的個體手工業作坊。因此,當時長安城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手工業工人。近年來在長安城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尤其在宮殿區和官僚住宅遺址中發現了大批金銀器皿,它不僅反映當時統治階級所過的剝削、奢侈的寄生生活,而且也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的發達和手工業工人們偉大的創造和智慧。

煙水明媚的曲江池

長安城東南隅地勢變化比較大,林木茂盛,低窪處形成水面,風景幽美,秦漢時期就成為有名的風景區,為統治階級所佔有,秦代稱"宜春苑",漢代稱"樂游苑",隋代稱"芙蓉園"。水面因為彎曲而稱"曲江"。唐代因襲隋的舊稱。考古實測芙蓉園遺址南北長約二千米,東西約一千四百多米,周長約七公里。曲江在唐代又經疏浚,水面范圍據勘探南北約一千三百六十米,東西約五百多米,周長將近四公里。康駢《劇談錄》記載唐代曲江池的風景說:"開元中疏鑿為妙境,花卉周壞,煙水明媚,都人游賞盛於中和節。江側苑蒲蔥翠,柳蔭四合,碧波紅蕖,湛然可愛。"此外,在曲江池四面建有樓亭行宮等多處,所以杜甫(712-770)的《哀江頭》中有"江頭宮殿鎖千門"的詩句。當時,唐代皇帝為了游樂,專從大明宮沿外郭城東牆修築夾城作通道,以便往來於興慶宮和芙蓉園。

曲江池水向西北流入晉昌坊慈恩寺和寺南的"杏園",這兩處也是長安城裡的游覽勝地。

除曲江池之外,為解決長安城的給排水(居民飲用水主要靠水井,城市雨水排泄靠溝渠)和航運交通問題,同時便於綠化和改善小氣候,當時修建了幾條渠道引水入城。在南城開鑿了永安渠和清明渠。永安渠引交水北流入城,經西市的東側又北流出城入苑,再北流注入渭河。渠的兩岸都種植茂密的柳樹,王建(約767-約830)《早春五門西望》詩句:"宮松葉葉牆頭出,渠柳條條水面齊,就描寫了宮城裡的松樹和永安渠兩側植柳的情況。清明渠在永安渠之東,引泬水北流經安化門西側入城,向北引入皇城,再入宮城裡注為三海("南海"、"西海"、"北海",都在太極宮西部)。

在城東修龍首渠,引滬河的水入城。龍首渠分兩支,一支由東城春明門北流入城,向西人興慶宮注為"龍池",再西流入皇城,然後向北流入太極宮注為"山水池",再北流注為"東海"。另一支於東城外北流,經城東北隅,折而西流入大明宮東內苑注為"龍首池",然後又出而西流,經大明宮丹風門里向西出大明宮而入西內苑,到光化門東匯合永安渠,北流入渭河。這些水渠的開鑿和引用,大都是為美化統治者的宮廷而設計的。同時由於渠水的便利,當時不少官僚貴族以及商賈之家都引各渠的水入第,建造私家的山池院。因此,長安城出現了不少著名的私家園林,成為官僚以及文人騷客們飲宴興會之所。以上三渠都是隋代築城之後開鑿的。唐代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在城西分潏水修築了一條"漕渠",自金光門北入城到西市的東街注為潭。這條清渠專為運南山的薪炭、木材等到西市東街的潭,供長安城的需要。

一座軍事管制的城堡

唐代首都長安城,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城市人口大約一百萬左右。除居民以外,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吏,游學的文人,做買賣的商賈等;此外,還有鄰近各國如日本、朝鮮和中亞、阿拉伯國家的商旅和友好使節。這些流動人口最多的時候不下幾萬人。另外還有留居中國的僑民也近萬人,其中很多人和漢人結婚,並在朝廷供職。

對於這樣一個人口結構復雜的國際城市,特別是作為封建帝國的都城,它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反映在城市規劃上的這些里坊,正是軍事管制的基本單位。管理長安城的最高機關是"京兆府",設"京兆尹"一人,"少尹"二人,掌管行政和軍事。下設長安、萬年二縣,朱雀銜以東五十四坊和東市屬萬年縣管轄,朱雀街以西五十五坊和西市屬長安縣管轄。備坊設"里司"(也稱"里正")一人。宮城、皇城附近駐有大量軍隊,多時曾達十萬多人,全城戒備森嚴。各城門和里坊間都設"武侯鋪"駐兵把守,有"城門郎"掌管京城、皇城和宮城各城門的開閉,並設有"門仆"八百人輪番值班。各城門和各坊、市門的開閉也有嚴格的制度。在直通各城的六條主於大街設有街鼓,黎明時擂鼓後城門、坊門才開,開時先外而後內。日暮時擂鼓後關閉各門,閉時先內而後外。每到日暮鳴鼓之後,街上行人必須回到坊里,關閉坊門。夜有"街使"巡行查夜,各"武侯鋪"的兵士都巡警監視,違禁犯夜的必嚴懲,有的甚至當場被杖殺。所以有"六街鼓絕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的詩句來形容長安城宵禁的情景。每年只有正月十五到十七日三天開禁,各坊市的門可以大開,街上張燈結綵,人們可以在街上通宵游覽觀賞。

長安城的繁榮和覆亡

唐代都城長安的規劃和建設,基本上是在我國歷史上又一次大統一的重大變革時期--隋代完成的。

隋大興城的規模,是古代世界第一。它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一次規劃按期完成的;不是盲目擴建而有周密的計劃。要建設這樣一座城市,需要考慮地形、水源、綠化、交通、軍事防禦、城市管理、城市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許多復雜因素。從當時歷史條件看來,這個規劃比較能預見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都城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給予比較成功的安排。這種計劃性的周密程度,當然被看作是一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種標志。隋代大興城的高度規劃水平,當然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在這之前一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發展在城市建設方面經驗積累借鑒的結果,特別是對東漢洛陽、曹魏鄴城、北魏洛陽的經驗借鑒的結果,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隋大興-唐長安所採取的宮城、皇城和坊市分隔、實行夜禁的城市制度和坊里制度的形式,是出於統治階級控制和防衛的要求,是以滿足統治階級利益為前提的。它的布局形式本身,就表明了城市的階級性質,反映了封建社會里階級矛盾的對立和斗爭。

唐長安城建築壯觀,衙衡整齊,道路寬廣砥直,綠樹成行,渠水周流,人煙稠密,百貨駢闐。經濟文化的繁盛堪稱楷模,引起鄰國的向慕和仿效。它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經濟孕育著新的城市生活面貌。它是中國古代城市制度的分水嶺,是坊里制城市最高也是最後的典型。

隋大興-唐長安人口集中,供給仰給於潛運,而不再是僅靠關中渭水盆地所能負擔。隋唐兩代之所以在潛運比較便利的洛陽設立東都,而唐代以後的宋代終於放棄長安,而把全國經濟政治中心東移到南北運河和黃河交會地區的汴梁,經濟和運輸是主要原因之一。這個結局是大興城的規劃者始料所未及的。此外,隋大興城失之過於空闊,大而無當:唐代三百年,城南一帶,所謂"圍外",始終荒涼少居民。這些,又反映了當時認識的局限性和城市規劃的形式主義的一面。

唐代長安的繁榮,孕育著唐代長安的覆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詩句深刻揭露了唐代長安繁華表象下的殘酷現實。黃巢起義所代表的農民革命戰爭,震撼了唐王朝的統治基礎;唐代長安由此衰落,最後到公元十世紀初在軍閥混戰中毀亡。然而,這個偉大的古代城市所殘留的遺物,永遠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
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可概括為五宮、十二城門、八街九陌,東西九市、一百六十閭里等幾項主要內容。

1.五宮:即前述的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明光宮。

長樂宮位於東南,宮垣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2400米。呂後曾居此,以後成太後居地。未央宮在長樂宮西,位城西南角,東西長2300米,南北長約2000米,皇帝居此,為朝會、布政之地。桂宮在未央宮北,東西長880米,南北長約1800米。北宮、明光宮宮垣未探明,這三個宮為太後、皇後以下的皇帝內室居地。

2.十二城門:長安城內和城外的交通,依靠12個城門。東牆從北往南以次是宣平門、清平門、霸城門;南牆自東向西是復盎門、安門、西安門;西牆由南往北是章門、直城門、雍門;北牆從西向東是橫城門、廚城門、洛城門。十二城門具體位置均已探到,其中通過對宣平門、霸城門、西安門、直城門的發掘,對城門結構情況,已經有所了解。

每座城門,有3條門道,每條門道寬約8米。兩條門道之間,還用4—14米寬有夯土牆隔開。霸城門門道的地面上,發掘到當時車轍痕跡,測得輪距寬約1.5米。寬8米的門道,應可容4輛車並行。一個門有三門道的布局,文獻中亦有反映。班固《西都賦》:「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張衡《西京賦》:「觀其城廓之制,則旁開三門,參塗夷庭,方軌十二」。《三輔決錄》:「長安城面三門,四面十二門,皆通達九逵,以相經緯、衢路平整,可並列車軌十二。門三塗洞辟。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為往為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

各門道兩旁,排列著許多密集的石柱礎,並發現木柱痕跡,這無疑是支撐當時存在的木門樓結構。這種木門樓的形制,我們從漢畫像磚、石和陶樓上可間接看到。

門道間隔處,里側有的築有房屋,白灰塗牆,土坯作壁、巨石立柱,這可能是門侯和其他守門人員的住所。

已發掘的4個城門,有的門道堆滿了灰燼、炭屑、紅燒土塊,可能是王莽末年被焚痕跡。有的門道則經過清除灰燼繼續使用,如宣平門,東漢時繼續使用,但門道已經變窄。

3.八街九陌:緊靠城牆有環城路1條,最寬處7—8米。八街為南北向,九陌為東西向。其街名據文獻記載有章台街(《漢書·張敞傳》)、城門街(《漢書·叔孫通傳》晉灼注引《三輔黃圖》)、太常街(《太平御覽》195卷引《三輔故事》)、尚冠街、夕陰街(《漢書·百官公卿表》)、香室街(《太平御覽》195引《郡國志》)華陽街(《漢書·劉屈氂傳》)、藁街(《漢書·王莽傳》)。九陌的名字未見。上述諸街中,有的是否縱街也有待考證。

街道形式都是三道並列,和城門的三條門道相連接,中央道特寬。安門內的中央道達22米,兩旁的道也有13米。中央道是皇帝專用的「馳道」,連太子在內的其他人都不準使用,體現了專制主義的威嚴秩序。《漢書·成帝紀》:「帝為太子,……初居桂宮,上嘗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西至直城門,得絕,乃度,還入作室門」,據此可知,只有在城門地方方可越過馳道。

三道之間,都有溝洫,是供排水用的。發現過一種五角形或圓形的陶管道,安在復盎門旁的城垣下,安裝法是圓的在兩旁,五角形的在當中。西安門路面下有高大的磚砌的券頂涵道,泄水更為方便。泄水道通向四周城壕,再經泬水或漕渠流入渭河。

4.東西九市:位置在城西北角部分。《文選·西都賦》:李善注引《漢宮闕疏》說:「長安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此道當指橫城門內大街,但遺跡尚未勘察清楚。傳世有容庚《漢金文錄》著錄長安市造的銅鍾,文曰:「南陵大泉,第五十八,乘輿御水鍾,容一石,重四十四斤半,建平四年十一月,長安市造」。可見東西九市中有官府手工業作坊。除東、西九市外,當時昆明池南有柳市(見《漢書·文帝紀》張揖注),安門之南王莽時有會市(見《太平御覽》534引《三輔黃圖》)。據此,可知九市是長安城中最繁華的工商業區。其東面和北城牆外是居民區,九市是進行商業貿易最適中的地點,但九市不是唯一的商業區,此外尚應有其他一些商業區,如會市、柳市等。

5.一百六十閭里:閭里是指小胡同,也就是里弄。《三輔黃圖》說:「長安閭里,一百六十」,不知何據。以此計算,長安24萬人口,每個閭里當住1500人以上,即使除去宮殿區人口,也應還有1000人。宮殿區既已佔了城區大部,作為一般居民區的閭里,就剩下宣平門及雍門以北的一小片。宣平門內的里弄,據《文選》西晉潘岳的《西征賦》有「尚冠、修城、黃棘、宣明、建陽、昌陰、北煥、南平」等里,西晉時,已經夷為平地了。另外,城北垣外,亦有當時的文化堆積,估計是當時的貧民居住區。
隋唐二朝以洛陽為東都。隋唐洛陽城位於漢魏洛陽城之西約十公里,北依邙山,南對龍門。城平面近方形,南北最長處7312米,東西最寬處7290米。洛水由西往東穿城而過,把洛陽分成南北兩區。城中洛水上建有四道橋梁,連接南區和北區。洛水以外,還引導伊水和廛水入城,並開鑿幾條漕渠,所以洛陽的水路運輸比長安方便。但是另一方面,為了適應地形,洛陽不象長安那樣強調南北軸線和完全對稱的布局方式。洛陽和長安不同的是將宮城和皇城置於北區的西部,但整個規劃力求方正、整齊,仍和長安相似。皇城南臨洛水,中有三條縱貫南北的幹道,建有省、府、寺、衛、社、廟等建築。宮城在皇城正北。宮城和皇城的東側還建造若干官署。洛陽共有103里坊,坊外的街道只有41米寬,由於街道窄,故臨街開門的住宅隨之增多,這樣使城內各部分的關系顯得比較緊湊。洛陽因為洛水運輸頻繁,故有三"市",並因水而設。
中國歷史上著名古老的城垣建築,以其規模宏大、壯麗而著稱的,僅東、西、南、北四京。然而,滄桑的歷史改變了一切。今天,北京城牆早已盪然無存,大部分變成通衢大道,僅遺下正陽門、德勝門等個別城樓、箭樓。聞名於世的南京城,城牆多處拆除,部分修成馬路,整個城牆被間斷成若干距離遙遠的段落,間斷處共有15.84公里的城牆已不存在。時至今日,全國保存完整的古代巨大的城垣建築,就只有西安和開封兩處了,西安、開封兩城均建於明代,西安城周長13.6公里,開封城周長14.4公里,在南、北兩京城垣已不可能復原的情況下,開封城應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第一城!
這是從城周長度上講,要是從歷史淵源和高度上講,開封城更是無與倫比。
宋東京內城城牆壓著唐汴州城城牆,金代加固並部分擴展了宋東京內城城牆,現在的明、清開封城城牆,則又是在金代開封城城牆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因此,今日開封城仍大體是宋東京內城的格局,中山路即直達皇宮的御街原址。而現在的西安城則是在唐長安城的皇城的范圍上擴大修建的,城內的格局已面目全非。從明、清城牆往下推算,開封城疊壓的平均城高是26米上下,這在中華古城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我們盼望著中華第一城早日整修,雄姿再觀!

世界最早的天文鍾
北宋哲宗元佑十一年(1088年),吏部尚書兼侍讀學士蘇頌和吏部會史韓公廉等人在開封研製成一種大型儀器設備「水運儀象台「,能用多種形式反映及觀測天體的運行。水運儀象台一部復雜的機械裝置,整個機械繫統是利用漏壺流水作動力,使儀器經常保持一個恆定的速度,和天體運行保持一致。又通過一套復雜的齒輪系統獲得所需要的各種運動,從而達到既能演示天象,又能以多種形式計時、報時。歐洲人把這種儀器稱為「天文鍾「。後世的鍾表就是從這里演變出來的。蘇頌在1088-1094年所著《新儀象法要》,詳細介紹了水運儀象台的構造,反映了當時開封天文學和機械工程技術的偉大成就。它的突出貢獻有三:'一、為了觀測上的方便,屋頂做成活動的,這就是今天天文台圓頂的祖先。二、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機械-轉儀鍾的祖先。三、所創造發明的「天關「、「天衡「和「天鎖「等部件組成的杠桿裝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擒縱器「為後世鍾表的關鍵部件,因面它又是鍾表的祖先,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水運儀象台是我國十一世紀傑出的天文儀器,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開封歷史上最早的遠古帝都
據<<竹書紀年>>記載,夏第七帝杼(zhu)五年(公元前2052年)自原(今河南濟源)遷都老丘(今開封縣杜良鄉國都里村附近),歷經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等七朝,在此設都193年.至第十三世胤甲繼位,遷都西河(今安陽東南).公元前1818年,夏桀與商湯在鳴條(今開封黃河大橋東北)激戰,桀敗夏亡,商湯立國後,將老丘降為邑.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城市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只有中世紀時期的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對後世影響最大,只有開 封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宋以前的唐代長安城比較著名,但受坊市制度的束縛,「市」以外的城區是相當冷清的。東京 城首次推倒了坊牆,坊市合一,沿街即可開店,最早形成了商業街,第一次明令允許開放夜市,最 早出現了城市綜合性文化娛樂場所瓦子勾欄,全城變成了一個敞開型的大市場,促進了經濟文化的 繁榮和發展,使中國城市面貌從此有了空前的改觀。北宋以後的歷代都城和一般城市,無不效仿東 京。我們甚至可以從描繪北宋東京的《清明上河圖》中,看到中國近代城市的縮影。
此外,東京城在管理上採用了府、廂、坊的3級

7. 這張灌籃高手 宮城良田圖片的來源 有沒有別的這樣的圖片

8. 紫禁城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多長時間建成的

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

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清朝沿用以後,只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布局基本上沒有變動。

清代宮殿修造,由內務府會同工部共同掌管。內務府設營造司,負責紫禁城的修繕事宜。營造司設「樣房」和「算房」,負責設計圖紙,製作「燙樣」和估算工料。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刊行《工程做法》,作為壇廟、宮殿、倉庫、城垣、寺廟、王府等房屋建築設計、施工、工料核算的准繩。

建築施工總計十一個專業,約二十餘個工種,分工明確,各有所司。主要有木、瓦、石、扎、土、油漆、彩畫、裱糊等八大專業。各專業相互配合,共保工程質量。

(8)宮城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北京紫禁城佔地面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與城牆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

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建築法式是指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的中國古代建築向標准化、定型化發展中形成的一整套專項制度。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刊行的《營造法式》是關於宮室、壇廟、官署、府第等建築的設計、施工和用料的規范。

據此,現代建築史家將古建築房屋的各部分及其構件的規格尺寸、比例關系和做法要求等簡稱為「法式」。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

紫禁城宮殿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其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世上罕見的。

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與中國歷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築形制完全服從並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

紫禁城宮殿的建築法式在繼承以往標准化、定型化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頒行的《工程做法》是針對包括宮殿建築在內的房屋建築修造的條例規范,將宮殿修造的法式要求進一步制度化。

明清宮殿的建築法式較之以往更為完整、詳盡、實用,在地盤布局、台基欄桿、大木構架、屋頂式樣、牆體形制、內外裝修及油飾彩畫等諸多方面都有明晰規定。

建築法式的制度化,一方面標志著建築體系的高度成熟,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強化工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也有僵化的趨勢,使建築設計者的創造力受到極大的限制。

9. 誰有古代 城市的介紹(或圖片)

洛陽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05810618.jpg
http://www.chinacraft.com/zggy/06wwgys/wwbhdw/yz/stddyz.htm

中國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南望龍門,
北依邙山,西至澗河,洛水橫貫其間。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
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1960
~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
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市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
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
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
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城營建於隋大業元年
(605),其規模僅次於都城大興城。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陽城包括
宮城、皇城、圓壁城、曜儀城、東城、含嘉倉城和外郭城。

外郭城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
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
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外郭城有
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
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
(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
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勘察清楚的南牆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
道。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豎
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探出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
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
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城內街道
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並結合考古鑽探的
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西市、南市)
,洛河北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
9個坊,其餘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宮城

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
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
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
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
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
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
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勘查探明了宮城東南側自成一城的東宮以及北部的陶光園、中部偏北
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別是宮城內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的發
掘,是迄今洛陽隋唐東都城考古最重要的發現。遺址的方位、形制、
建築特點,與文獻記載的明堂〔開元二十八年(740)改稱含元殿〕頗
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柱礎外
圈直徑4.17米,內圈直徑3.87米,它的發現為進一步弄清宮城內宮
殿的布局,逐步復原宮城、皇城內的建築,確立了准確標志。

皇城

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三面,其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由
於洛河北移,皇城東南部被沖毀,南牆僅存西段,長約540米,東牆
現存長約1115米,西牆長約1670米。已勘查出東牆的宣耀門、西牆
的宣輝門和南牆西部的右掖門。右掖門已發掘,殘高2.15米,進深
17.5米,為一門三道,每個門道寬6米,左右門道外側各有13根立,
採用上架過梁的形式,其上蓋築門樓,內有寬1.25米的車轍。皇城內
發掘了隋代的子羅倉。

其他諸小城

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米。
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東西長2110米,南北寬為460(西端)~590米
(東端)。圓壁城的北牆即外郭城北牆西段。已勘查出這兩座小城的斷
續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牆正中的龍光門。在皇城
東側發現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南北長約1270米,東西寬約620
米。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

從考古發現看,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
長方形,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東門)
、倉中門或圓壁門(西門)、德猷門(北門)、含嘉門(南門)。德猷門
經發掘為單門道,寬4.9米,進深17米,門道留有車轍。東北部和南
半部,已探出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後發掘了12座糧
窖,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聖歷
等年號,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量,糧食來
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第160號窖還保存有
約25萬千克的炭化穀物。含嘉倉城的發掘,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
倉的倉儲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遺址的保護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重點保護區和
一般保護區,建立文物保護小組。1982年以後,洛陽市政府規定在保
護區進行建設,要履行報批手續,並由文物部門進行鑽探和發掘,重
點文物保護區一般不許進行基建。對發掘出土的重要遺跡,如石砌圓
形建築基址、大型石柱礎等,修建了保護房或圍欄加以保護。1989年
又重新明確保護范圍,並建立多處石質保護標志碑。
長安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06170907.jpg
http://www.zjsz.net/kz/lishi/shihua/suitang/tang21.htm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C6%
B3%A4%B0%B2%B3%C7&in=4&cl=2&cm=1&sc=0&lm=-1&pn=3&rn=1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C%C6%B3%A4%B0%B2%B3%C7&z=0

這里有更多
http://jjmking.blog.hexun.com/5184538_d.html
北京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14201644.jpg

10. 古都長安城是怎麼樣的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楚霸王項羽著名的《垓下歌》。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垓下之戰,項羽兵敗於烏江自刎。垓下之戰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取得勝利的劉邦,在汜水稱帝。高祖五年(前202),設置長安縣,在秦代興樂宮的基礎上修建了長樂宮;高祖七年,長樂宮建成。劉邦自櫟陽遷都於長安。高祖時還興建了未央宮、武庫、北宮。漢惠帝時開始築長安城牆,並建西市。漢武帝時,擴建上林苑,開鑿昆明池,造建章宮、明光宮、桂宮,還擴建了北宮。漢長安城建設在此時達到了頂峰。西漢末年,王莽又在長安城南郊修建了明堂、辟雍、宗廟等禮制建築。

漢長安城是西漢王朝的首都,作為西漢時代的政治統治中心、經濟管理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和文化禮儀活動中心,是西漢王朝的歷史縮影,它曾是與西方羅馬並稱於世的古代著名國際大都會。漢長安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56年開始對漢長安城遺址進行系統、全面的考古勘探和重點發掘工作。現已探清了其分布范圍,基本明確了城牆、城門、宮城、宗廟、社稷、武庫、市場、手工業作坊區以及重要的皇家離宮、苑囿的地望和形制等,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考古資料。

漢長安城平面近方形,方向基本為正南北。城牆均用黃土夯築,質地堅硬,夯層一般厚7—8厘米。城牆原來高度均在10米以上,底部寬約16米。東城牆長約6000米,南城牆長約7600米,西城牆長約4900米,北城牆長約7200米。城內總面積約為36平方公里。東、西城牆較平直;北城牆當時因鄰近渭河,與河道走向基本平行,呈西南一東北方向;因遷就先築的長樂宮、高廟和未央宮。南城牆有多處曲折。城牆外面環繞有城壕,與城牆平行,城壕寬約40—45米,深約3米。城牆與城壕一般相距30米。

漢長安城共有12座城門,每面3座,每座城門均有3個門道,每個門道的寬度均為6米,相當於4個車軌的寬度,即文獻記載的所謂「三塗洞開」、「方軌十二」。12座城門中,除霸城門、覆盎門、西安門、章城門因入門不遠便是長樂宮和未央宮外,其餘8座城門均有1條通入城內的大街。這8條大街寬闊、筆直,或東西向,或南北向,互相交叉、接合,形成一些「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其中最長的是安門大街,長約5400米:最短的是洛城門大街,長約800米。各條大街的寬度均在45—56米之間,其間有兩條排水溝,將全街分為平行的3股。中股道寬約20米,兩側的道路各寬約12米。據記載,中間的稱「馳道」,專供皇帝行走。

長安城中與8座城門連接的8條大街將城內分為11個區,各區的功能不盡相同,建築內容亦不一致。11個區中,未央宮(包括武庫)、長樂宮(包括高廟)、桂宮、北宮、明光宮和東市、西市各佔1個區,里居共佔4個區。

長樂宮位於漢長安城東南部,面積約6平方公里,為西漢初年高祖劉邦的臨時皇宮。惠帝在未央宮當皇帝後,長樂宮成為西漢一代的太後之宮。宮城四面應各設1座宮門,但目前未發現北宮門。宮城中部有1條橫貫全宮的東西向幹路,向東通至霸城門,向西與直城門大街相連接。長樂宮內的主要宮殿建築分布在東西向幹路的南部。

未央宮位於漢長安城西南角,宮城平面近方形,面積約5平方公里。宮牆夯築,牆寬約7—8米。宮城四隅各築有角樓。宮城四面各有1座宮門。宮城之內有幹路3條。未央宮中部有主體建築——前毆基址,後妃宮殿多在前殿以北,後宮首殿椒房殿遺址建築規模宏大。其他宮殿建築則多在前殿東西兩側。未央宮北部和西北部還分布著皇室官署如少府以及中央官署等遺址。未央宮北部有皇室的文化性建築,如天祿閣、石渠閣等。中央官署遺址出土的5萬多枚刻字骨簽,是研究西漢經濟和官制等方面最具權威性的檔案資料。

北宮、明光宮和桂宮位於長樂宮和未央宮以北。目前北宮遺址的范圍已經確定,平面呈長方形,周長4660米。明光宮的考古勘察工作正在進行。桂宮平面為長方形,周長5480米,面積約1.66平方公里。已勘探出南、北、東宮門各1座。在桂宮內發現多處大型宮殿建築基址。

武庫位於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是長安城中的皇家兵器庫。武庫四周築圍牆,形成平面呈長方形的大院落,東西長710米,南北寬322米,共有7個庫房,出土了大量鐵兵器。

宗廟、辟雍和社稷等禮制建築位於長安城南郊。宗廟遺址包括12座建築,建築形制均同。傳統上認為它是文獻記載的「王莽九廟」。辟雍遺址平面外圓內方,主體建築居中,建於圓形夯土台上。

東市和西市位於漢長安城西北部。東市以商業活動為中心。西市以手工業為中心,西市之內有大面積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已發掘出制陶、冶鑄和鑄幣作坊遺址。

漢長安城的一般居民大多住在城的東北部,少數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的宅邸在未央宮附近。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漢長安城遺址東南隅清理漢墓近500座,說明橫亘在漢長安城東南的龍首原是當時一般居民最主要的墓葬區。

從考古材料看,長安城的排水工程已成系統,設施基本完整。長安城內的排水主要靠街道兩邊的排水溝。宮殿、官署等的排水設施主要有地漏、陶質的排水管道。

漢長安城西有建章宮和上林苑等離宮和苑囿。建章宮布局形制主要仿自未央宮。其主體建築為前殿,前殿西北有太液池。東宮門外雙闕基址尚存。

漢長安城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承上啟下的作用。漢長安城布局上所表現出的崇「方」思想、「擇中」觀念、規整的城門配置制度、棋盤式道路網、「面朝後市」和「左祖右社」的格局等方面在中國古代都城布局中具有典型意義,對後代的影響非常深遠。50多年來,漢長安城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考古資料成為再現這座古代世界著名大都會的歷史素材,使人們看到了一幅豐富多彩、氣勢龐大的西漢時期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