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介紹下古代轎子的類型、規格、名稱等
古代轎子的種類及樣式很多,古轎多系明清以來沿襲使用的暖轎,又稱帷轎。
轎子有「硬衣式」和「軟衣式」兩種。硬衣式指轎子的全身為木結構,造型類似四方四角出檐的寶塔頂形,它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比較流行。軟衣式轎子流行於我國的北方地區,是在轎框的四周罩以帷幕,這帷幕就叫轎幃。
歷代統治階級對轎子有明文規定,這種規定體現在轎子的規格、用料等方面,特別強調了對轎夫人數的限制:二人抬的稱「二人小轎」,四人抬的稱「四人小轎」,八人以上抬的則稱為「大轎」。
(1)古代轎子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轎子的起源
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千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質肩輿,有屋頂式和傘頂式兩種制式。其中一件經復原後還可以看出原來面貌:它是由底座、邊框、立柱、欄桿、頂蓋轎桿和抬杠幾部分組成。
底座呈長方形,頂蓋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頂形式,轎身原應圍以帷幔 ; 轎前開有小門,供乘者出入; 轎桿捆綁在底部邊框上,和以後轎桿固定於轎身中部的制式不同。這是目前己發現存世最早的轎子的實物。從它比較完備的結構來看當時製造轎子的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在它之前,必然還應有一段發展完善的過程。由此可以推斷,轎子起源於夏朝初期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❷ 古代皇帝的轎子有哪些
在古代,轎子分為官轎和民轎兩種。官轎是皇家、官員的主要交通工具,由於坐轎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轎子也不同。由於皇帝們的地位特殊,因此他們坐的轎子分為許多種。如:禮輿,是供皇帝上朝時乘坐的;步輿,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內巡行時乘坐的;輕步輿,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視察民情乘坐的;便輿,是供皇帝在巡視時備用的一種轎,隨時以轎代步用的。平時,皇帝在宮內出入,一般都乘便輿,冬天坐暖輿,夏天坐涼輿。
❸ 古代花轎內部是啥樣是電視裡面的一樣嗎
在古代,結婚可以說是一個女性唯一的人生價值和命運歸屬。也因此古時候的婚禮形式上的隆重,程序上之繁瑣是現代社會所難以想像的事情。而今天,咱們就通過古代新娘子結婚所坐的花轎,來略窺中國古代傳統婚禮究竟有多氣派。
這個轎子還有一點非常令人叫絕,那就是它沒有轎門,而是採用了幾百片可拆卸花板拼接而成。新娘子上轎前,先把花板拆出一個可通人的地方,新娘子上轎之後再把花板裝上,到目的地之後再拆了花板讓新娘子下來。說句玩笑話,看來坐上這頂轎子,新娘子想半路逃婚的難度可不是一般的高。
❹ 古時候的花轎長什麼樣子和古裝劇中的一樣嗎
花轎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馬車、轎子、船、馬、驢是大家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般官員家中或者有錢人家中都以馬和馬車為主,馬在古代就相當於現在人家中的車,能買得起馬匹的家庭經濟應該都算不錯,而有身份的女子主要是坐轎子出門,當朝時間稱呼為肩輿,而且普通人不允許坐肩輿,除非皇帝給了特許,這是身份的象徵。包括結婚迎娶新娘普通人也不能用,而是用馬匹拉的車輦迎娶。
這頂轎子需要八個人抬,全部採用的榫卯結構相連接的,也就是說整個轎子沒有一顆釘子但是卻非常結實,榫卯結構本身就是極為精巧的內部結構,它的外觀以金色為主,像是一座迷你形式的宮殿,並用了圓雕、浮雕、透雕三種工藝,轎車定上面雕刻了250位人物和花蟲鳥獸在上面,裡面分別有《水滸傳》、《天水關》、《拾玉鐲》《西廂記》等戲曲場景再現,轎子的四周是用幾百片朱金木雕的花板裝配而成的,非常的奢華。想要觀看轎子的裡面或者是乘坐這頂轎子也要專門的師傅「開門」。因為進去轎子裡面的那一面需要專門的師傅拆下幾十片朱金木雕的花板下來才能進去,這才是古代真實花轎的樣子。
❺ 古代新娘子坐的花轎的真實模樣,到底是什麼樣的
前幾年,有一句話特別流行,那就是“待我長發及腰,少年娶我可好”,一時間許多姑娘都在網上曬出自己的“及腰長發照”,並感慨道:“我已經長發及腰,我的少年又在何處?”結婚,是每一個女孩子都有過的期盼,若對方還願意為你鋪“十里紅妝”,那便是最幸福的事情。
❻ 古代的官轎綠呢和藍呢的區別
按清代官典制度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出行方可坐綠呢大轎,三品以下則坐藍呢轎。
古代官轎大致分為三種顏色:金黃轎頂,明黃轎幃的是皇帝坐轎;棗紅色的是高官坐轎;低級官員以及取得功名的舉人、秀才則乘坐綠色轎子。清代的宗親、朝臣、命婦等達官顯貴乘坐轎子有嚴格規定,不準逾制。
三品以上及京堂官員,轎頂用銀,轎蓋、轎幃用皂,在京時轎夫四人,出京時轎夫八人;四品以下文職官員轎夫二人,轎頂用錫。直省總督、巡撫轎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官員轎夫四人;雜職乘馬。欽差大臣三品以上轎夫八人。
這些坐轎官員主要指文官,至於武職,雖官至一品也不準坐轎,只能騎馬。將軍、提督、總兵等年過七旬不能騎馬者,要想坐轎也必須事先奏請恩准。一般官員出外長途跋涉則另乘眠轎,即將應用各物置之轎中,可做卧床使用。
這種轎子要比普通轎子大一些。官員乘轎出行時還要鳴鑼開道,對於開道的鑼聲也有嚴格規定。知縣出行鳴鑼七響,意思是軍民人等齊閃開;知府出行鳴鑼九響,意為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一品大員和欽差大臣出行時則鳴鑼十一響,意思是「大小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
(6)古代轎子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轎子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有人說,轎子是一種不用車輪的車,這話不是毫無道理的。《隋書·禮儀制》載:今輦制像軺車而不施輪,用人荷之。沒有輪的「車」,用人抬著走,這便是轎子了。據史書記載,轎子的雛形遠在夏朝時期就已經存在。
《尚書·益稷》中,記述大禹治水時自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四載」當中,就包括原始的轎子。對此,《史記·夏本紀》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1978年,在河南固始縣侯古堆開掘的春秋戰國的古墓中出土了三乘肩輿(轎子的古名)。它們製作頗為精巧,包括屋頂式和傘頂式兩種類型,說明在此之前,肩輿已有了一段較長的發展過程。
從先秦到兩晉時期,統治階級主要是乘車外出。雖說當時轎子還不流行,但是在皇室貴族的一小部分人中還是越來越喜歡用轎子的。晉朝顧愷之在他所畫的《女史箴圖》中,就生動地描繪了西漢成帝與班婕妤同乘一駕肩輿的情景。
如果從地區來看,則在南方交通不便的山區中,轎子的普及較北方平原為快。但是直到唐朝,肩輿除了帝王乘坐之外,一般還僅僅為婦女和老弱有病的官員所享用。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有一幅《步輦圖》,就是畫的唐太宗乘轎的情形。
《舊唐書·玄宗紀》載:唐玄宗一次歡宴百官於上陽東州,醉者賜以床褥,「肩輿而歸,相屬於路」。一時乘肩輿者很多,然而乘轎畢竟是皇上的恩賜,轎子還不是社會通用的交通工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肩輿在山區用得比較多。
當年武則天到萬安的玉泉寺時,就因為山徑危懸,要用准備好的肩輿上下,卻被王方慶諫阻了。這證明當時確是有人用過肩輿上山。《舊唐書·盧程傳》說,盧程到晉陽宮去冊封皇太後時,「山路險阻,安坐肩輿」
轎子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得到較大普及的是在宋朝。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繁華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有許多轎子出遊。這些轎子雖然同漢唐時期的轎子大同小異,仍兩人抬杠,但選材精良,以硬木為主,上雕花紋飛龍,造形美觀。樣子和近代見到的大致相同。
南宋時,轎子的使用進一步推廣。《宋史·輿服志》中說:「中興東征西伐,以道路阻險,詔許百官乘轎??」。到明朝中後期,連中小地主也「人人皆小肩輿,無一騎馬者」(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明清時期,轎子發展為四人抬或八人抬。
王公貴族之所以越來越寵愛轎子,是因為坐在這種特殊的交通工具上,無車馬勞頓之苦,安穩舒適。清朝文人王漁洋有詩道:「行到前門門未啟,轎中安坐吃檳榔。」這時,轎子已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
古代的轎子,大致有兩種形制或類型,一種是不上帷子的涼轎,也叫亮轎或顯轎,一種是上帷子的暖轎,又稱暗轎。不同的官品,在轎子的形制類型、帷子的用料顏色等方面都有嚴格的區分。如明清時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藍呢或綠呢作轎帷,所以有藍呢官轎、綠呢官轎之稱。
另外,轎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種種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稱為輿轎;達官貴人所乘的,叫作官轎;人們娶親所用的那種裝飾華麗的轎子,則稱為花轎。抬轎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間多為二人抬便轎,官員所乘的轎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
如清朝規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撫乘「八人抬」,督撫部屬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欽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於皇室貴戚所乘的轎子,則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
古代轎子的形制上也有規定。例如在清初皇帝後妃乘坐的豪華的輦,親王坐的轎子是銀頂黃蓋紅幃。三品以上大官雖可用銀頂,皂色蓋幃,在京城內四個人抬,出京用八人。四品以下只准乘錫頂、兩人抬的小轎。至於一般的地主豪紳,用黑油齊頭、平頂皂幔的。
參考資料來源:轎子-網路
❼ 封建社會的八抬大轎是什麼樣的
古代轎子有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八抬大轎,顧名思義,是由八名轎夫所抬的轎子,前面四名轎夫、後面四名轎夫。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可乘坐。除此以外,二人抬稱為滑竿、三十二人抬則稱為輦。
只在電視中見過呵呵
❽ 八抬大轎是什麼樣的這種轎子有何特殊之處
巴抬大轎子,我想大家對它並不陌生。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但古裝劇中經常有巴抬大轎子的場景。在現代社會中,轎子作為一個成語為人們所熟知,大多數時候在對話過程中,用來表達邀請某人的庄嚴或困難。然而,在古代,八轎是真實存在的。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它為人們所熟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目前,勞斯萊斯被認為是生活中的頂級汽車,但在古代,八電梯轎比勞斯萊斯豪華得多。
就力量而言,轎子可分為人和動物兩種。人們可以兩個人,四個人,八個人,當然也有16個人,動物可以用駱駝,騾子,大象等來搬運。一般來說,動物可以搭載幾個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