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中華字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太師好搞笑圖片大全 2025-09-10 19:37:24
圖片疊加軟體有哪些 2025-09-10 19:25:47
藍湛背景圖片大全 2025-09-10 19:08:56

中華字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8-30 09:05:34

『壹』 迎國慶的手抄報,要文字素材和不太難畫的圖片.

1、國慶節小知識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2、世界各國國慶節由來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3、國慶節歷史由來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4、國慶節有關稱呼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名稱有所不同。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貳』 中華的華字的筆順

中華的華字的筆順如下:

華:[ huá ] [ huā ] [ huà ]

部首:十 筆畫:6 五行:水 五筆:WXFJ

基本解釋

華[huá]

1.美麗而有光彩的:~麗。~艷。~彩。~貴。~章。~表(亦稱「桓表」)。~蓋。

2.精英:精~。含英咀(jǔ)~。

3.開花:~而不實。春~秋實。

4.繁盛:繁~。榮~富貴。

5.奢侈:浮~。奢~。

6.指中國或漢族:~夏。中~。~裔。~胄(a.華夏的後裔;b.貴族的後裔)。~工。

7.敬辭,用於跟對方有關的事物:~翰(稱人書信)。~誕(稱人生日)。~居(稱人住宅)。

8.頭發花白:~發(fà)。~顛(指年老)。

9.指時光:年~。韶~。

華[huā]

古同「花」,花朵。

華[huà]

1.〔~山〕山名,在中國陝西省。

2.姓。

組詞詳解:

1,豆蔻年華[ dòu kòu nián huá ]: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處女。指女子十三四歲時。

2,才華橫溢[ cái huá héng yì ]:才華:表現於外的才能。多指文學藝術方面而言,很有才華。

3,含英咀華[ hán yīng jǔ huá ]:咀:細嚼,引伸為體味;英、華:這里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

4,華夏[ huá xià ]:中國的古稱;古代漢族的自稱

5,華麗[ huá lì ]:豪華美麗。

『叄』 中華民族紀念碑所有的圖片和文字的意義。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在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塊石材,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103噸,鐫刻著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塊石材構成,內容為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書寫的150字碑文。浮雕分別是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敵後游擊戰和渡江戰役。
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碑文含義: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來」是指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三十年以來」是指以五四運動起點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整個民主革命時期(1840—1949)
而1840年則是中國受侵略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從此彌漫著滾滾硝煙,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開端。內部敵人:反動派,清政府;外部敵人:侵略者。
這三個時間段中,都有中國愛國志士的不屈抗爭!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豐碑,它記錄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榮與辱!

『肆』 "不忘歷史,愛我中華"這幾個毛筆字怎麼寫圖片

"不忘歷史,愛我中華"這幾個毛筆字,如圖:

毛筆字——是指按傳統法度書寫的毛筆字,而不是用毛筆隨意寫出的字。它是學習書法的第一階段。怎樣寫好毛筆字,是一個很復雜、很具體的大問題,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講透徹的。

『伍』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素材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素材

漢字其實不是大家看起來的那麼枯燥的,其實有很多有趣的漢字等著大家去發現。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有趣的漢字手抄報素材,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一、幽默冷笑話

1、達爾文應邀出席一個晚宴。宴會上,他的身邊正好坐著一位年輕美貌的小姐。

年輕美貌的小姐帶著戲謔的口吻向科學家提問:「尊敬的達爾文先生,聽說您斷言,人類是由猴子變過來的,是嗎?那麼我也應該是屬於您的論斷之內的嗎?」

達爾文望了她一眼,彬彬有禮地回答:「那是當然啰!不過,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變來的,而是由長得非常迷人的猴子變來的。」

2、劉備:二弟,你過五關,斬六將,真是神通無敵呀!老哥我從沒見你出手,沒想到你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則天下無人能比呀!

關羽:大哥過獎了,我是偶像派的,哪能幹那種粗活,那都是替身的功勞呀!

二、趣味猜字謎

受戒十八年打一字——謎底:械

女兒有弱點(打一字)——謎底:姚

虛心待人(打一字)——謎底:化

山中無老虎(打一字)——謎底:珅

災後安穩別著急(打一字)——謎底:秋

草原千里連成片(打一字)——謎底:董

竹葉蓋木桶(打一字)——謎底:筞(cè)

明日游寶島(打一字)——謎底:胎

三、諧音歇後語

1)砸子鍋碗搬了灶————散夥(火)

2)砸開的核桃————有人(仁)兒

3)雜貨鋪卸貨————沒進步(布)

4)孕婦過獨木橋————鋌(挺)而走險

5)遠洋輪出海————外行(航)

6)玉米秸里的蟲————專(鑽)心

7)俞伯牙摔琴————不談(彈)了

8)又敲鑼鼓又放炮————想(響)到一塊了

9)油畫里卷國畫————話(畫)里有話(畫)

10)油壺里打跟頭————胡(壺)鬧

有趣的漢字歇後語

肚子里撐船--內行(航)

龜蓋量米--什麼聲(升)

飯鍋里冒煙--迷(米)糊了

床底下點蚊香--沒下文(蚊)

凍豆腐--難辦(拌)

冷鍋炒熱豆子--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貼門神--話(畫)中有話(畫)

沙石打青石--實(石)打實(石)

沙灘上行船--擱(起)淺了

沒角的牛--假罵(馬)

沒有趕廟會--莫急(擠)

沒有底的棺材--不成(盛)人

沒錢買海螺--省些(吸)

懷兒婆過獨木橋--鋌(挺)而(兒)走險

懷里揣馬勺--誠(盛)心

懷里揣棉花--軟(暖)心

懷里揣蓖子--舒(梳)心

窮人買米--一聲(升)頭

窮木匠開張--只有一句(鋸)

補鍋匠栽筋斗--倒貼(鐵)

張天師下海--莫(摸)怪

張天師跪在泥水裡--求情(晴)

張果老的驢--不見奇(騎)

公雞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雞腦袋上磕煙灰--幾(雞)頭受氣

雞啄螞蟻--正合適(食)

納鞋底不用錐子--真(針)好

紙做的欄桿--不能依(倚)靠

紙糊的凳子--不能做(坐)

紙糊的爐子--過(鍋)來就不行

紙糊的琵琶--談(彈)不得

驢皮貼牆上--不象話(畫)

拐子進醫院--自覺(治腳)

青蛙跳在大鼓上--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窯--步步倒霉(煤)

拉鬍子過大街--謙虛(牽須)

畫上的馬--不奇(騎)

棗核截板--沒幾句(鋸)

賣布不帶尺--存心不良(量)

賣蝦米不拿秤--抓瞎(蝦)

營火蟲的屁股--沒大量(亮)

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

和尚分家--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沒事(寺)

和尚拖木頭--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妙(廟)

和尚的腦殼--沒法(發)

斧子破毛竹--著急(斫節)

魚池裡下網--多餘(魚)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狐狸騎老虎--狐假(駕)虎威

盲人做油條--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鏡--聰(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不待言(帶鹽)

炒鹹菜放鹽--太閑(咸)了

炕上安鍋--改造(灶)

河邊洗黃蓮--何(河)苦

河裡長菜--不焦(澆)

油澆蠟燭--一條心(芯)

1、現代漢字的主要特點:

①從書寫形式上看,漢字是平面型方塊體文字

②漢字的形音義之間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據

③漢字記錄的`單位是漢語的音節,但跟音節文字不同。

④漢字在書面上不實行分詞

⑤從漢字自身來看,漢字數量多,字形結構復雜

⑥從漢字跟時間和空間的關系來看,漢字具有一定的超時空性

2、漢字的作用:

①漢字的產生突破了口頭漢語在語言交際上所固有的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能。

②漢字的產生使得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播,漢字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③漢字的產生使得漢語除口語之外有了第二種存在形態——書面語。

④促進了漢語自身的發展

⑤促進漢文化和周邊文化的交流

3、現代漢字中形聲字的意符的作用和局限:

意符是形聲字的表意部分。

A、意符的作用有兩個

①是提示該字的義類

②區別同音字

B、意符表義也有局限性。

①它只能表示一種籠統、粗疏的義類,並不能提供具體的意義信息

②由於詞義的演變和假借的使用等原因,有些字通過意符已經看不出所屬的意義范圍疇了

③限於造字時的科學水平,對義類的理解有誤,也不能起到正確提示詞義的作用

4、現代漢字中形聲字音符的作用和局限:

A、音符是形聲字的表音部分。音符的作用有三個:

①表示字音,即提示字音與音符一致

②可以利用音符區別形近字

③可以利用音符類推字音,幫助學習普通

話B、音符雖有表音作用,但是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現在音符讀音準確性不高上

5、同義詞表達作用

①表達細致入微,精確嚴密

②行文避免重復,富於變化

③表義充分完足,增強語勢

④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色彩

⑤可以適應不同的語體風格

⑥可以協調音節,增強節奏感。

;

『陸』 有什麼好的素材做手抄報嗎題目是中華情

我給你幾個建議:
1,利用網路、google的圖片搜索,以【中華情】為相關詞語進行搜索,找圖片
2,到專業的素材網站上去找找,比如站酷(http://www.zcool.com.cn/),以相關關鍵字來找素材,這個素材很豐富的

關鍵詞可以是:愛國、中華民族、中國之類的,不一定要限定於【中華情】三個字:)
試試吧

『柒』 求中國漢字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的資料和圖片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的字
圖片可參考:http://www.eramx.com/article.php/174/2

『捌』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圖片演示

幾千年來,漢字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經常性的、不間斷的演化,造成了商代甲骨文與今日楷書漢字之間的巨大形體差異。其間可以以秦國篆隸為分水嶺劃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大的階段。

一、古文字階段從時間上來講包括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

二、今文字即隸楷階段的漢字,從漢代一直延續至現代。

漢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楷書,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變以及古、今文字內部各個階段的變革,可以總結出幾條明顯的演變規律:簡化、聲化、規范化。演變過程可歸納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草書、行書(漢)→楷書(魏晉)。

(8)中華字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漢初文字承接秦制,秦隸結構日漸簡化,線條日漸勻稱,筆勢的波磔日漸規整,也就逐漸形成了漢隸。隸書是兩漢的主要通行字體,用於莊重嚴肅的場合,而在人們起草文件和通信中則多使用草書這種簡便字體。到東漢晚期,在隸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形成了行書,大約在漢魏之際,又在行書的基礎上產生了楷書。經過魏晉二百年左右的時間,楷書最終確定了它的統治地位,而行書也演變成為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書寫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與此同時,草書更為簡化,更不易辨認,唐代以後,完全成了一種供欣賞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古今漢字的演變

『玖』 中華,這兩個字怎麼寫好看

中華,這兩個字好看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