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問這個是什麼字體
2. 文體字怎麼寫的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裁(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范疇。除此以外,文體還是文娛和體育的合稱。
中文名
文體
外文名
Literary form
主要形式
記敘文、散文、小說、詩歌
其他形式
說明文、議論文、各種應用文等
快速
導航
散文
小說
詩歌
說明文
議論文
應用文
賦
駢體文
詞
戲劇
古文體
記敘文
定義
以記人、敘事、寫景或狀物為主要內容,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
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局。
散文
在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制,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按內容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記敘散文
以記人、敘事、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
通過對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記敘描寫,達到托物詠志、寓情於物的目的。常用象徵手法表達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導人們去追思和聯想。
議論散文
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不需要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
古文
指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別於駢文而言。唐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駢儷的文風,提倡先秦漢代所普遍使用的散體文,並稱散體文為古文,後用為散文的專稱。
記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如《湖心亭看雪》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 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⑤筆記:古代以記事為主的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體。如《夢溪筆談》。
古議論文體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如黃宗羲《原君》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
③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例《馬說》《師說》《愛蓮說》
④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如《六國論》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屬議論文體)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
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
③策:科舉考試問之於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
④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諫》
序、跋
贈序
古代文體之一,是為贈別而寫的。《送東陽馬生序》
史傳
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跡。
②世家:主要敘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跡。
③列傳:用於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跡,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
報告文學
散文中的一種新興樣式,是特寫、文藝通訊等的總稱。運用文學的表現手法,迅速及時的報道社會生活中人們關心的事物,具有新聞性、形象性和政論性的特點。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中國報告文學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誰是最可愛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小說
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內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歷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志怪小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如《搜神記》。
軼事小說
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
傳奇小說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於六朝"志怪"。
話本小說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後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擬話本小說)
章回小說
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
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干回,並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內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內容,以便銜接本回內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
譴責小說
以揭露社會弊病,並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產生於辛亥革命前後。
演義小說
舊體長篇小說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敘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
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雖然不同但是區分極難,往往有兩者特點均有的作品出現,所以我們往往將詩歌合稱。當然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古體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歌題材,也稱古詩但絕不是古風,古風只有「歌」、「行」、「吟」三種載體,這點上常常被許多學習古體詩的人誤解。古體詩是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是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的合稱。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也屬於古體詩的范疇。
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生於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從時間上說,楚辭形成的時間大致和古體詩相同,但是和古體詩有本質的區別,所以獨立成體。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所以筆者認為,楚辭其形成於古體詩時代,但文體鑒於詩詞歌賦之間,是一種獨立的文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於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採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特點:① 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於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說明文
定義
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
特點
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徵、本質及其規律性。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系、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說明文實用性很強,它包括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議論文
定義
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
議論文三要素
論點、論據和論證。
雜文也是一種議論文。
應用文
應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經常用的文體,包括書信、計劃、報告、合同、總結、說明書、申請書、證明書、便條、條據(借條、領條、收條)、通知、啟事等等。
應用文體可分為四大類:記寫事實類、闡述觀點類、解說知識類、經辦事務類。這四類缺一不可。有人認為,只有經辦事務那一類才算應用文體,前三類都不算。這種看法不符合兩分法。如果前三類既不屬於文學文體,又不屬於應用文體,那它們屬於哪一類呢?如果把它們與文學文體和應用文體並列,顯然是不科學的。它們的實用性是如此明顯,理應屬於應用文體的范疇。
像報告文學、雜文、科普小品等文學味相應較濃的文體的歸屬,爭議尤甚。我們認為,它們首先應該屬於應用文體。因為它們或是對人們極端關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動記寫,或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問題的獨到闡發,或是對科普知識的形象解說,都有較為明顯的實用目的與實用功效。並且它們分別所在的那一大類(記寫事實類、闡述觀點類、解說知識類)屬於應用文體,它們恐怕也不好單獨劃分出來歸屬於文學文體。至於它們對某些文學手法的運用,只不過是為了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從而更好地為實用目的服務而已。(摘自《應用寫作》雜志1992年第5期《淺談應用文體的范圍與分類》)
賦
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於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於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駢體文
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詞
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於宋朝。
戲劇
綜合性舞台藝術,是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
戲劇的語言包括對白、獨白;舞台說明。
戲劇的結構:獨幕、多幕。
分類: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
1元雜劇
包括散曲和雜劇。
1)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於同一宮調。套數可用於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2)雜劇
是包括音樂、歌舞的綜合藝術。分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
曲詞由散曲中的套曲組成,供演員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獨唱,其他演員只有對白。科介是動作、表情。
結構:"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說明或介紹人物,聯系情節的。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
元雜劇的角色:"末""旦"等。
3. 花鳥字的如何學習
摘要 本站《中國花鳥字實用教程》全套一本。
4. 怎樣鑒別形聲字
給你幾個答案,你看看哪個好理解:
1、形聲,「形」即形旁,也叫形符或意符;「聲」即聲旁,也叫聲符或音符。形聲字是由「形」和「聲」兩部分組成的:形旁表示形聲字的意義是屬於哪一類的,它是形聲字的表意成分;聲旁表示這個形聲字該怎麼讀,它是形聲字的表音成分。例如「一唱一和」的「和」:「口」是形旁,表示「和」是口的動作;「禾」是聲旁,表示「和」的讀音。又如「忍耐」的「忍」:「心」是形旁,表示「忍」屬於屬於心理活動;「忍」是聲旁,表示「忍」的讀音。純表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就是它的造字素材:形旁的來源主要是象形字,如「口、心、衣」等;聲旁的來源主要是象形字(如「禾」)、指事字(如「刃」)和會意字(如「旦」)。後起的形聲字也有用原來的形聲字作聲旁的,例如「影」字的聲旁「景」,本身就是個形聲字:「日」是形旁,「京」是聲旁。
2、組成形聲字的兩個部分,一部分表示字的意義,叫形旁(也叫義符);另一個部分表示字的讀音,叫聲旁(也叫音符)。同一個形旁和不同的聲旁結合,可以構成許多意義相關的字。例如用「木」作形旁,可以組成「桃、梅、梨、枝、株、棵」等與樹木有關的形聲字。同一個聲旁和不同的形旁結合,又可以構成許多聲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不同的字,例如用「岡」做聲旁,可以組成「剛、鋼、綱」等讀gāng的形聲字。
3、形聲字是指,一個由兩個或多個部首組成的字,他的讀音與他部首里的完整子讀音相似(調不同也算),比如,驅,軀就是區形聲字,液,掖是夜形聲字,與此類似的不勝數。。希望能幫助你...
5. 漢字的來歷和起源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但是,漢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研究漢字的起源問題,在國內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6. 給我講幾個關於漢字的故事!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馬」字的來源,主要是從象形文字而來,甲骨文里的「馬」子,有頭有尾,有頸有體,還有四隻蹄子。非常象一匹馬。秦代的篆字仍保留了這種形象。
「日」字最早的型態是圓形中間再一點,只是現在圓的演變成方的,一點變成一橫,那一點古代傳說是三足金烏鴉,就是後羿射下來的東西,比較科學的說法是太陽黑子,只是古代人不知道太陽黑子,才神話出三足金烏鴉,無獨有偶,古埃及象形字的太陽也跟中國一樣,都是一個圓再加上一點,古人雖然沒有現代科學素養,但是他們的觀察都很深刻,只是他們對於無法解釋的現象就幻化成神話。
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
羊 :象頭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也。」
意思是:羊是象形字,像羊的頭、角、足和尾。孔子說:「牛和羊字都是按照其形狀造的。」
田也是象形字,因為農田都是分割、成一塊一塊的
7. 怎麼把手機圖片日期p成別的日期
在手機上:下載一個ps軟體,然後下載之後將有日期的地方將它通過雜質摳像,把日期摳掉,重新輸入文字,再打一個日期上去就行了。
電腦上:1,選中日期,使用多邊形套索選中日期。
2,點擊填充。滑鼠右鍵單擊選中的日期,點擊填充。
3,設置不透明度。選擇內容識別,再把不透明度設置為100,點擊確實。
4,點擊文字圖標。點擊頁面左邊的文字圖標。
5,輸入其他日期。輸入其他日期,拖動日期,調整好位置即可。
手機改日期的p圖軟體合集是功能十分強大的p圖神器,可以一鍵p圖,進行修改圖片,各種p圖功能都有,修改圖片水印、日期、素材都可以,一鍵p圖毫無痕跡,在圖片上的日期可以幫助大家快速的進行處理更改,更換手機圖片背景,添加任何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