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國朝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行車配件圖片大全 2025-09-10 04:39:11
同學們新年動態圖片 2025-09-10 04:39:09
火影忍者手機壁紙圖片 2025-09-10 04:24:20

國朝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8-29 13:47:30

1. 滿城盡帶黃金甲是講述哪個朝代的事每個人在歷史上都有原型嗎

今天跟大家聊中國歷史上最恐怖的一首詩。

我們的故事發生在唐朝懿宗年間,一位書生到長安城考公務員,他騎著高頭大馬,身著青色儒裝,身材挺拔,英氣過人,明顯與一般的才子有些不同。

進了城門,書生跳下馬來,放慢腳步,信馬由韁。

老馬識途,領著他左轉右轉地找到了一家旅館。

書生是熟客,旅館小二一見就熱情上前牽住了馬,道了一聲:同學,今年又來啦。

不知道這是書生的第幾次趕考,但從後面往前數是第一次。

對於這次考試,書生很慎重,他做了充分的准備,總結了教訓,讀了更多的書,熬了更多的夜,指不定使上了頭懸梁,錐刺股的老招數。

成功則為官,失敗則為寇。來之前書生已經打定了主意。

書生家是販私鹽的,所以,書生家有錢,但名聲不好聽。

不知道他們家是哪輩開始走上了販鹽的道路。我相信,他們的祖先一定有萬不得已的苦衷,甚至可能是不販鹽就沒活路。所以,一旦賺到錢,他們這個家族就無時不在考慮著鹽盆洗手。

這個東西,現在的江湖行話叫漂白。

功名就是淡水,科舉就是道路,希望在書生身上。

書生很聰明,是個神童,小時候就會吟詩,流傳下來的書生光屁股時期的詩作有兩首,一為: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另一首: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在書生的童聲響起時,父親兩眼發光,他從兒子這里看到了希望,家有此子,祖宗顯靈啊!他日兒子金榜題名,我們家就能脫離鹽道,成為書香門第,更指不定還能成為相門世家,光宗耀祖。

那時,老爹決想不到,他們家不止是相門世家那麼簡單,在很多年以後,他們家也能造就帝王之業。雖然時間不長,史學家亦是打死也不承認。

這些詩里潛著躁動與異象。

宋朝大士周敦頤說: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菊花是給退隱之士栽種的,可小小年紀的書生從菊上看了權力(天賜赭黃衣),甚至是變革(他年我若為青帝)。

父親不覺,在以後的歲月里,他只是一個勁兒地對兒子說:讀吧,讀吧,狀元會在前面等著你,家譜就等著你出息好重新裝修。

書生很聽話,苦讀經書,終於長大後獲得了唐朝地方政府的推薦,得以去長安城參加科舉大考試。可唐朝進士不是人人都是可以考得上的,錄取率很低,也就百分之一,書生考了數次,每次都是屬於那百分之九十九。

書生沒有氣餒,他誠實的將落第歸於自己書沒讀到位,雖然,他曾經也風聞科場黑暗,但他總是天真地認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走後門考上唐朝進士的,總有些名額是給大眾的。

努力有可能什麼都得不到,但不努力肯定什麼也得不到。

現在,書生要做最後一次努力。

沒多久,考試終於開始了。

很快,考試結束了。

張榜那天,書生到長安桑拿房洗了個熱水澡,又穿戴一新,他自認發揮上佳,這次考中當是無疑了。

書生來了,他的心裡充滿希望,亦緊張得很,悄悄一人走向放榜處,口裡默念:不成功則成盜,不成功則成盜!

這是一種心理暗示,就像不成功就成仁,似乎此句一出,他的成算又加了兩分。

到了,抬起頭,仔細尋找,從頭到尾,從上到下。

失望,沮喪,繼而是憤怒。書生的臉色越來越難看,終於固定成鐵青色,豆大的汗從額上冒出,兩手緊握成拳,身體微微顫抖,雙目血紅,人家雙目紅紅是日夜哭泣,他是雙瞳之後燃燒著沖天怒火。

為什麼又沒有我的名字?!書生仰天大叫。

唐朝的科舉,英雄的墳,同學,洗洗睡了吧。

史書上寫著哥哥你粗通筆墨普通是粗通的程度,當然就考上不,考不上就不能怨政府。

書生要離開長安這個讓他夢碎的地方。

自己一開始走科舉這條路就是錯誤的,可笑的,愚蠢的。書生含著淚水將書撕碎在客棧里,隨手扔出窗口。

從那刻時,一個老實的書生已經死亡。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江湖淪落人。

他騎上了自己的高頭大馬,依舊像來時那麼灑脫。也許因為摻雜了憤怒與不滿,又或者看透了長安的黑暗,所以他的腰挺得更直了。

當放下幻想,我們會走得更輕松,更穩健。

出了城門,書生回頭望長安,對著巍巍城樓撂下一句狠話,准確地說是一首狠詩《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長安,今天我不能用才華讓你折服,但總有一天,我會用另一種方式讓你顫抖伏首。

當年,唐太宗站在端門之上,看中舉的才子們魚貫而入,得意道: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他不知道,二百多年之後,他的後代在這次取士時,漏了一個英雄才子在外面。

這是一個危險的角色。沒錄取書生這個極具野心的不安定分子將是唐朝科舉工作最大的失誤。

梁子已經結下。

也許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人叫黃巢。

大家提到他的這首賦菊,往往想到的是一種莫名的豪氣。

滿城盡帶黃金甲。

但事實上,這可能是是中國最為血腥的一首詩,因為它代表著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浩劫,一場將上千萬人的生命捲入戰爭的起義。

它的慘烈描寫在另一首詩里。

在黃巢實現願望,香陣透長安時,當時的長安城內有一位才華橫溢,同樣去趕考的秀才,他親眼目睹了起義大軍沖進長安,然後又敗退出去的場景。

這首長詩叫《秦婦吟》,與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北朝樂府《木蘭辭》並稱為「樂府三絕」,跟杜甫「三吏三別」和白居易《長恨歌》並稱。

這里,簡單列兩句描寫這場浩劫的詩句:

須臾四面火光來,欲下回梯梯又摧。

煙中大叫猶求救,樑上懸屍已作灰。

軍隊打進長安時,有人上吊自殺。

四面從茲多厄束,一斗黃金一斗粟。

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

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

六軍門外倚僵屍,七架營中填餓殍。

隨著唐朝軍隊的反攻,長安開始缺乏糧食,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而長安城就此毀於戰火。經歷這場浩劫之後,長安從此失去中國核心的地位,再也沒有恢復一哥的地位。

秦婦吟描寫的是地獄的一幅畫卷,也許太過真實,而且裡面找寫了一些官兵的暴行,其中有作者韋庄後面的同僚。所以他主動將這首詩從自己的詩集《浣花集》刪除,從而使這首詩失傳千年。

直到近代,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從敦煌盜出大量經書,從中發現了這首長詩,這首史詩傑作才重現天日。

最後,介紹一下黃巢的結局,在起義失敗之後,黃巢被殺,傳首長安。但又據說黃巢並沒有死,他逃了出去,隱姓埋名。

在起義失敗的四年以後,洛陽。

有一天,洛陽的節度使張全義到廟里上香,這位張使君以前也是起義軍骨幹,後來投降,輾轉混到了洛陽節度使的位置。

據說這位張使君號稱農夫節度使,還是位非常成功的求雨大師,遇有天旱,必開壇求雨。成功率很高,百姓傳說:王禱雨,買雨具。

這一天,他可能又是去廟里求雨,步入佛寺以後,他朝大雄寶殿而去。突然,他的眼前晃過一個人,此人身穿禪衣,手持佛珠,光頭大耳,慈眉善目,當是得道高僧。

可張使君總覺得此人面熟。細想之下,他差點尖叫出聲來!

他仔細看著那位和尚,那位和尚也不畏懼,只是朝張全義輕輕一笑。

是了,他是黃巢,他是黃巢!張全義在心裡吶喊,但他忍住了,與那位和尚點頭致意後,擦肩而過。

很多天以後,張全義再去寺里,那位和尚已不見蹤影。

洛陽天津橋。

有一和尚匆匆而行,他將要去遠方。行至天津橋,他放慢了腳步,此時,日已偏西。

夕陽近黃昏,卻是無限好。

小橋,流水,和尚,豈能無詩?

這位和尚倚著橋欄,低聲吟道: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許多天以後……

寧波雪竇寺。寺里來了一個和尚,此人身材高大,年紀亦挺大。他在寺里掛單住了下來。以後的日子,住持發現這個和尚為人勤奮,又有佛心,講經說法頗有靈性,沒過多久,就將他作為重點引進人才,發了張農轉非,成了常住人口。

成了注冊僧人不久後,這位外地來的雲游僧有了法號:翠微禪師。

很多年以後。

翠微禪師已經很老很老了,他潛心修習佛法,成為了得道高僧,還當上了住持。

這一天,翠微禪師沒有吃飯,他的旁邊還圍了許多徒子徒孫。

他們在等大師訓話,翠微禪師抬了抬眼皮,看了看這紛擾的世界,再用手指了指地上。然後閉上了眼睛,從此再也沒有睜開過。

阿彌陀佛,他死了,不,他圓寂了,從此,他深藏功與名。

眾人去看他指向之處,赫然有兩個字:黃巢。

這就是黃巢,現在你還記得他小時候寫的詩嗎: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從歷史的角度學詩詞會特別的容易,詩以誦志,詩不是單純的詞語美妙的結合在一起,而是透過詩詞可以了解一段歷史,一個人的心歷路程。

我曾經想出版一本書,把詩背後的歷史講一講,幫助孩子們學好古詩,可是,還沒有正式動筆,發現這個事情已經有人幹了。

出版社給我寄了一套書,叫《跟著古詩詞學歷史》,跟我想的一樣,就是通過詩詞講歷史,通過歷史講詩詞。

現在的語文課,詩詞的比重大幅增加。

全書選取了79首古詩詞,串聯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這是一套通識教育的詩詞書籍。裡面把知識進行了系統化的歸納。

比如《登幽州台歌》講武則天的統治,再到《使至塞上》講西域的開拓,《過華清宮》講楊貴妃,《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講衡水勝仗, 《早發白帝城》講李白牽扯進的李璘案,當然還有《題菊花》的黃巢起義……唐朝由盛到衰的歷史在詩詞中就全部體現了出來。

只有懂了」李璘案「的歷史背景,才能讀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其實隱藏著李白從牢獄之災中死裡逃生的輕快。

還有婉約的李清照,為什麼突然寫出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這樣的雄魄之句。

這就要讀到其丈夫趙明誠臨陣脫逃的故事。

自己的夫君什麼都好,但還是不如項羽啊。

《跟著古詩詞學歷史》一共4本,涵蓋了大一部分中小學生新課標必讀古詩詞。

點下面的橫條購買,這套書一共四本,總共包含了356個網路知識,277個作文素材,18個必考知識,129個歷史典故,79首經典詩詞,包含歷史文化知識,地理網路等豐富的知識點。

現在團購價是59元,因為馬上要過年了,快遞已經停運。我們會在新農歷年的初七八安排發貨,正好趕上孩子開學前的預習。

2. 京劇始於什麼朝代,創始人是誰

京劇始於清朝,創始人是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

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餘三勝。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2)國朝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

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因而,京劇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3. 中國第一個王朝是誰建立的

中國第一個王朝是大禹建立的。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3)國朝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 。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經過13年治理,終於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 。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

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後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 ),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禹去世後,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

4. 縱觀歷史,所有朝代的歷史都拍過電視劇,唯獨西晉和東晉沒有,這是為什麼

第一點,最重要的一點。電視劇必須要能吸引觀眾。如三國割據群雄並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如滿清宮廷後妃博弈,權謀利益與宮廷生活,加上也許頗為爛俗的言情&穿越劇情……這些結構都有自己的用戶群,而且這些朝代的知名度高。不信的話找個普通人,問問他對於清朝康雍乾等等皇帝與兩晉一堆挑戰你記憶力的司馬X,哪個更了解。最好是知名度高的朝代,觀眾不一定懂,圖個樂呵,也方便顯得自己不那麼無知,畢竟看部不用動腦的電視劇都要抱著搜索引擎,不是每個尋求娛樂者都能忍受的。那麼你肯定有問題了,兩晉就沒有權謀,就沒有激戰了嗎?當然不是。但歸根結底知名度不是一個檔次。
第二點,不利於社會風氣,拍出來也不一定過審。比如說談名士,必然會提到他們奇裝異服聚眾high葯,這群貴族兼知識分子的面貌這時實在說不過去。當然這是以偏概全,各個朝代總有一點難以言說的齷齪事,然而兩晉剔除這些部分,顯得很不真實。
第三點,不主旋律,不中國夢,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新。整體而言,你很難用兩晉來發揚偉光正,也不能像強漢盛唐甚至大明一樣激盪民族自豪感,反而被各種打成皮皮蝦,內部亂的不行,八王之亂活活把一個大一統王朝整成了王八,外頭少數民族一窩蜂沖進來,不說三光,破壞也是巨大的。(當然動亂不止一個原因)這別說上頭了,我們都看不下去。能料想到必然有人看到一半覺得太窩囊,棄了。(許多王朝的過程都呈山脈狀,兩頭低,中間允許震盪。然而晉代比較特殊……舉例說明就是大一統的西晉不按基本法,滅了東吳只活了37年)
不合勿噴。

5. 三國演義的朝代及作者,跪求

羅貫中,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即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擁劉貶曹」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畫的近200個人物形象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真實的曹操是有不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多。但是歷史上的劉備確實也是仁德為懷,感人至深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法。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6. 徐悲鴻是哪個朝代的

徐悲鴻(1895—1953年),江蘇宜興人,原名壽康。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自幼承襲家學,研習中國水墨畫。
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留學法國,後又轉往柏林、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學習畫畫、素描,觀摩、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新中國建立後,任首屆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
徐悲鴻堅持現實主義藝術道路,創作了《田橫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對現代中國畫、油畫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優秀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是我國偉大的愛國畫家。

1895年(光緒年間二十一年 乙未)1歲
7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屺(qǐ)亭橋鎮。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畫。母親魯氏從事家務。徐悲鴻為家中長子,原名壽康。
1901年(光緒年間二十七年 辛丑)6歲
從父識文斷句。
徐悲鴻1902年(光緒年間二十八年 壬寅)7歲
開始執筆學書,每日揮毫塗寫,興趣盎然。
1904年(光緒年間三十年 甲辰)9歲
已讀完《詩》、《書》、《易》、《禮》和《左氏傳》等書目。正式從父習畫,每日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並且開始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
1905年(光緒年間三十一年 乙巳)10歲
幫父親在不重要的畫面上填彩敷色。歲末時,能夠幫鄉里人寫春聯。
1908年(光緒年間三十四年 戊申)13歲
隨父輾轉於鄰近的鄉村鎮里,賣畫為生。
1912年(民國年間元年 壬子)17歲
獨自到上海賣畫,並想借機學習西畫,以提高自身的繪畫水平。
1914年(民國年間三年 甲寅)19歲
父親病故。為養家糊口,返回故鄉並開始在彭城中學擔任圖畫教員,同時在始齊女子學校及宜興女子學校教習圖畫。
1915年(民國四年 乙卯)20歲
再次到上海。在黃警頑、黃震之的扶助下研習法、德文。結識畫家周湘、高奇峰、高劍父等人。
1916年(民國五年 丙辰)21歲
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猶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園」創作倉頡像,獲得高額報酬。結識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並在書畫上深受康氏影響。
1917年(民國六年 丁巳)22歲
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回國後應蔡元培之邀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結識著名文人陳師曾。
1918年(民國七年 戊午)23歲
爭取到公派赴法留學的機會。與魯迅會晤。
1919年(民國八年 己未)24歲
3月,攜夫人蔣碧薇赴法留學。5月抵巴黎,入徐梁畫院進修。後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規的西畫教育。
1920年(民國九年 庚申)25歲
拜法國著名畫家達仰為師。

1921年(民國十年 辛酉)26歲
離開巴黎,轉至經濟蕭條的德國柏林,問學於畫家康普。
1922年(民國十一年 壬戌)27歲
從學於康普的同時,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並常去動物園畫各種動物,以提高寫生能力。
1923年(民國十二年 癸亥)28歲
返回法國巴黎繼續學習。5月,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
徐悲虹-雄獅
1924年(民國十三年 甲子)29歲
未接到北洋政府發放的學費,生活窘迫,胃病復發。繪畫技法日臻成熟。
1925年(民國十四年 乙丑)30歲
與游歷法國的黃孟圭結伴,途經新加坡回國。田漢在上海舉行「消寒會」,向文化界人士介紹和舉薦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民國十五年 丙寅)31歲
春日,返回法國。夏季,至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並在此臨摹藝術大師約斯坦的《豐盛》,受益匪淺。自感這一年是創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畫《簫聲》、《睡》等。
1927年(民國十六年 丁卯)32歲
先後游歷了瑞士及義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羅馬等地,觀賞到眾多名家畫作。5月,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展出其作品9件。秋,抵達上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稱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1928年(民國十七年 戊辰)33歲
1月,與田漢、歐陽予倩組織「南國社」。在上海成立南國藝術學院,擔任繪畫科主任。2月,應南京中央大學的聘請任藝術系教授。10月,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年底辭職。
1929年(民國十八年 己巳)34歲
專職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在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美展匯刊》上連續發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歐洲美術界的現代形式主義藝術流派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提倡繪畫的寫實性、創新性。
1930年(民國十九年 庚午)35歲
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夏,在江西南昌走訪民間木雕藝人范振華。
1931年(民國二十年 辛未)36歲
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個人畫展。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壬申)37歲
在參照南齊謝赫提出的中國畫「六法」論的基礎上,根據西洋繪畫的藝術法則提出了在素描創作上應遵循的「七法」。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癸酉)38歲
完成油畫《徯我後》。應法國國立美術館之邀前往巴黎舉辦中國近代繪畫展。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甲戌)39歲
游歷義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等歷史文化名城。至德國柏林、前蘇聯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地舉辦中國近代畫展,宣傳中國傳統繪畫。此次歐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蘇共舉辦展覽7次,在各大博物館、大學中成立四處「中國近代美術展覽室」。這次中國近代繪畫的歐洲巡禮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重視,宣傳了中國繪畫藝術。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乙亥)40歲
捐獻作品及收藏,擬在廣西桂林獨秀峰下建一美術館,由於全國抗戰爆發,未能實現。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丙子)41歲
與汪亞塵、顏文梁等人組織畫會「默社」。創作《逆風》、《沉吟》、《柳鵲》等畫作。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丁丑)42歲
在香港、廣州、長沙等地舉辦畫展。在香港購得視為自己生命的宋人畫《八十七神仙圖》卷。10月,隨中央大學內遷赴重慶。創作《巴人汲水》。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 戊寅)43歲
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接受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邀請籌備赴印辦展覽。10月,攜大批作品離開重慶。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 己卯)44歲
在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在印度國際大學舉辦中國近代畫展。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 庚辰)45歲
繼續在印度逗留,與泰戈爾結下深厚的友誼。在加爾各答舉行作品展。完成中國畫《愚公移山》。
1941年(民國三十年 辛巳)46歲
由印度回國,途經檳城、怡保、吉隆坡等地,舉辦畫展,並將幾年來賣畫所得近10萬元美金全部捐出用於抗戰救災。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 壬午)47歲
在雲南保山、昆明舉辦畫展。至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在重慶磐溪籌備成立中國美術學院。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 癸未)48歲
繼續主持籌辦中國美術學院。在重慶舉辦畫展。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 甲申)49歲
因長期過度疲勞,患嚴重的高血壓及慢性腎炎,在中央醫院治療7個月,作品銳減。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 乙酉)50歲
與蔣碧微女士離婚。大病未愈,仍堅持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簽名,主張廢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 丙戌)51歲
1月,與廖靜文女士結婚。擔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招納吳作人、李樺、葉淺予、馮法祀等一批有才華的進步美術家執教。擔任北平美術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 丁亥)52歲
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等重要文章。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 戊子)53歲
與夫人廖靜文拒絕隨國民黨南遷,團結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全體師生員工保護學校。與吳作人、艾中信、董希文、馮法祀等人成立綜合性藝術團體「一二七藝術學會」。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 己丑)54歲
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聯的全國委員、文聯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協委員。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1950年(庚寅)55歲
在全國戰斗英雄、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上為戰斗英雄畫像。為創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畫了大量速寫和構圖。
1951年(辛卯)56歲
抱病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搜集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7月,患腦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壬辰)57歲
抱病卧床一年有餘,腦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自9月起,加強身體鍛煉。
1953年(癸巳)58歲
抱病指導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工作,為結業班的學生講課,為教員油畫和素描進修小組上課。為抗美援朝的志願軍畫《奔馬》。9月23日,擔任第二次文代會執行主席,腦溢血症復發。26日晨,逝世於北京醫院。周恩來總理前往弔唁。入葬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7. 公儀休是哪個朝代的

【人物資料】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名叫公儀休的博士,因為德、才兼優而被選拔為魯國的宰相。

【人物故事等】

公儀休喜歡吃魚,有人就送魚給他,他拒而不受。送魚的人說:"聽說你喜歡吃魚,為什麼不肯接受我送的魚呢?"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魚!我現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來吃,如果我因為接受了你送的魚而被免去宰相之職,我自己從此就買不起魚了,你難道還會再給我送魚嗎?這樣一來,我還能再吃得到魚嗎?因此,我是決不能接受你送的魚的。"
公儀休嗜魚的故事,講的是很實在的小道理:受賄就要丟官,丟官以後,人家當然不會再送賄賂給你,你自己卻又因為失去了俸祿,什麼愛好也都無法實現了,因此,受賄是不合算的。公儀休是出身魯國的博士,魯國的博士或當為儒生,公儀休在這里所講的道理,卻又不同於儒家的那些從高起點出發的大道理。不過。這里講的小道理,卻很實在,人人能算這筆賬。如今那些被關在監獄里的貪官們,原來都是有地位的官吏,他們原先的薪金本是可以享受不錯的生活,如今要想自由地享受其本來應得的薪金,還能夠嗎?
儒家是一個起點很高的學派,孔子的"士志於道",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培育了中國歷史上無數的志士仁人,造就了大批的魯迅先生稱之為"中國的脊樑骨"的偉大人物,這是一部二十五史,以確鑿的史實昭示我們的,任誰也無法否認。但是,我們又要看到,人總是分為不同層次的,官吏也不例外,儒家學說中,又有著類似公儀休嗜魚這樣的針對起點不是很高的一般官吏的廉政理論和故事,這說明儒家廉政理論的務實性與多層次性。因為,儒家學說是用世的學說,凡用世的學說,則除了培育高層次的、先進分子的理論外,還要有針對普通一些的人們的理論,才能完備而切合於實用。這是我們今人應該從儒家學說中學到的東西。
其實,不僅是廉政的思想,就是一般的道德教育,也不能僅僅考慮到先進分子,而是應當給一般的普通人以更多的關注。因為先進分子往往是少數,如果道德教育只著眼於先進分子,並且把教育先進分子的道理用之於普通群眾,則這樣的教育就會流於形式,不著邊際。儒家廉政道德教育的多層次性,實與儒家一般道德教育的多層次性密切相關。這可能是道德教育當中的一個相當值得關注的題目。
公儀休擔任魯相以後,規定魯國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經營產業、與民爭利,他認為,做官的人,是在大的方面已經得到利益了,民眾力農、務工、做生意,是取得一些小利,受大者不得再取小,因此,做官的人是不能兼做生意的。
公儀休自己也是身體力行的。他自家園子里長的冬葵菜,很好吃,他就把這些冬葵萊全拔掉了;他家中的妻子織布自己用,他就把織布機燒了,叫妻子回娘家。他說:"如果我們做官的人家都經營產業,農工婦女生產的東西賣給誰呢?"
這則故事,與前述公儀休嗜魚的故事,完全不同。公儀休嗜魚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很務實的道理。而這則故事,調門是非常高的,高得幾乎可以說是不近人情。種得好好的冬葵菜要拔掉,自己妻子織布,就去織休妻。這一切,則又都是為了堅持做官的人不經營產業的原則。這也就是說,吃自己種的菜,穿自己織布做的衣服,就會和做官的人不能同時經營產業的理論矛盾,因此,一個人一旦當了官,就必需堅決拔葵去織,雖不近人情亦在所不計!
這則故事,未見於先秦典籍。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這則故事的典籍,就是司馬遷的《史記》。不過,在《漢書.董仲舒傳》所載的,董仲舒回答漢武帝問題的、俗稱為《天人三策》的對策(皇帝的簡短詔書,稱做"策",臣下上書回答皇帝詔書中提出的問題,稱"對策")中,我們卻看到了同樣的內容。司馬遷是董仲舒的學生,所以,分析下來,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所述的這則故事,應當是從老師董仲舒那裡聽來的。這個情況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在這則故事中,何以會有一些不近人情的內涵。它實際上是董仲舒師承的那些治《春秋公羊學》的儒家學者們,在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傳中,保存下來的歷史素材。口耳相傳的東西常不如書面的東西那樣穩定,在口耳相傳中,往往會經過種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加工,有點像民間故事那樣。不過,學者當中口耳相傳的歷史素材,同民間故事又有些區別,民間故事在口耳相傳中往往會不斷增強其藝術性、故事性,而學者當中口耳相傳的歷史素材,則往往會在強調其某一方面的思想內涵而使故事情節有所變化,使其近於寓言。
那麼,在公儀休的這種不近人情的行動中,所強調的,是一種什麼思想呢?這就是官吏不得同時經營產業的思想。這卻是儒家為官守則當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說清楚了這樣一個背景,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觀察一下,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策問的對策中,是怎樣發揮儒家的這一理論的?我們現在把董仲舒對策中的這一看法,大致譯為白話:
"上天也是有分寸的啊!長有牙齒的猛獸就不再長角,長有翅膀的鳥類就只有兩只腳,這就是受大者不得再取小的原則啊!"
"古代做官的人,就不再以力取食(指農工業),亦不再經營商業,這也是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若是已經受大,又再取小,上天也做不到,何況人呢! 這就是民眾之所以經常發出愁怨、嘆苦不足之聲的原因啊!身寵而居高位,家溫而食厚祿,乘著富貴的資力,而與民眾爭利於市,民眾怎麼能爭得過這些官僚們呢?所以一批官僚們,眾其奴婢,多其
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業,蓄其積累,追求這類富裕的資產,沒有止境,以此迫促民眾,民眾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漸漸走向大窮。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窮急愁苦而在上者不去救助他們,則民不樂生;民不樂生,就會連死都不怕,怎麼會不去犯罪呢?這就是用刑越重而姦邪越是無法控制的道理啊!"
"所以,拿俸祿的人家,就只該靠俸祿生活,不得與民眾爭營其他產業,然後利益才能平均分布,百姓始能家給人足。這是上天之理,也是遠古之道,天子應當效法此理定為制度,而大夫應該遵循此理指導自己行動。所以公儀子相魯,看到妻子織布就怒而出其妻,吃到冬葵菜就惱而拔其葵,說:'我已經拿了俸祿,難道應該再要去搶奪農夫工女的利益嗎?'古代居於官位的賢人君子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下面的人佩服他們的德行,就自然地聽從他們的教導,民眾受到他們的廉政作風的影響,自然也不會貪鄙。……由此觀之,天子、大夫者,乃是下民之所注視與仿效,遠方都在從四面看著的人啊!近者視而仿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居賢人之位而與民眾爭利乎?況且急於求財利常恐不足者,是民眾的想法;急於求仁義而常恐不能教化民眾者,才是為官者應有的想法!"
"《周易》說:'負且乘,致寇至。'乘車,是君子(官吏)之位;挑擔,乃庶人(民眾)之事,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禍患必至!如果居君子之位,願為君子之行,那麼,除了學公儀休的樣,別無他途!"這段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官吏與民爭利,就會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形成與加速兩極分化,這對任何社會而言,都是危險的。
這就是公儀休拔葵去織這樣一則看似不近情理的、帶有寓言性質的故事中,所蘊含的有深度的治國之道。我黨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針對官員經商辦企業曾經三令五申予以禁止,近期又出台禁止官員在企業兼職兼薪的舉措,所有這些,除了肅貪反腐的需要外,就是為防止官員與民爭利而導致社會兩極分化而採取的治國之道。

8. 京劇形成於哪個朝代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