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朝的都城長安是什麼樣子
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幹道。而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它銜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城的明德門,把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東部是萬年縣,西部是長安縣,東、西兩部各有一個商業區,稱為東市和西市。城內南北11條大街,東西14條大街,把居民住宅區劃分成了整整齊齊的110坊,其形狀近似一個圍棋盤。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面積84多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門,南面正門明德門和丹鳳門為5個門道外,是都城的最高等級。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時期修建大明宮,唐玄宗(李隆基)又把自己當臨淄王時的王府改擴建成了興慶宮,三座宮殿合稱「三內」。東城西城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兩座市場,集中了長安城的主要商業。城內有四條溝渠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城東南角有一座人工園林——芙蓉園,園中有曲江池。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從城市的平面布局來看,規劃者嚴格講求左右對稱。全城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郭城的明德門之間的連線,也即承天門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為南北向中軸線,以此為中心向左右展開。為突出北部中央宮城的地位,以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門等一組組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壓在中軸線的北端,以其雄偉的氣勢來展現皇權的威嚴。之後,隨著不斷增添新殿,才使這種格局有所變化。
唐長安城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匯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
唐代長安平面圖
Ⅱ 古代的城牆都是土做的,那下雨天的時候怎麼辦
築城的技術也越來越發達,現代建築大部分都是使用混凝土,取代了之前的磚石建築,不過修築城牆與一般的建築是不一樣的,城牆必須要足夠堅固才行,否則是很難抵禦外敵。
從目前的考古我們能夠看出,在古代皇宮以及外部城市的城牆,再加上一些墓葬都會大量使用夯土,這種建築相對堅固一些,可問題是這樣的土城牆隨著時間的推移,牆體會大面積脫落。尤其是到了下雨天,不僅有可能大面積脫落,還有可能走路打滑。
早期築城技術不夠發達的時候,或許會存在著這個問題,唐朝時期夯土技術就有了很全面的發展,在唐末之後,還出現晉陽這些頂級的大城。這些城牆都是用夯土打造,堅固無比,單單一個晉陽城,就成功阻止了宋朝的進攻。
不過那個時候的夯土城牆確實有不少問題,比如宋太祖在攻擊晉陽的時候,就採用水淹的方法,那麼等水退去之後,太陽一曬,晉陽堅固的城牆就直接倒了一大片。
Ⅲ 傳說武則天時期的皇宮像女人的陰戶,是否屬實
這是當時長安城的圖片,你覺得像嗎?
Ⅳ 唐朝時的長安是什麼樣子的
長安城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唐王朝的建立後,對唐長安城進行了多方的補葺與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趨合理化。龍首原上大明宮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統治者更加佔有高亢而優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龍首原上,俯瞰全城,更顯一代帝國一統天下的氣度與風范。
唐長安城在城市規劃的布局上,十分注重利用地形。長安城有特殊 的六條高坡地形,故在此基礎上利用自然的地形規劃新都。在六坡經過 的地方,分別布置宮城、皇城和寺塔。長安城採取了嚴格的左右對齊布局。全城以南北方向的朱雀大街作為中軸線,東西兩側整齊排列著數目 與面積相等的坊市。
街衢與坊里整齊地並排在一起,東西向與南北向大 街成網格狀交叉。將外郭城進行網格式分區,每個網格就是一個坊里。 皇城中的12條大街呈相互交錯狀,將皇城地區進行網格式分區。由此可 見,唐長安城的布局極其整齊,規制嚴密。
(4)長安城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長安城的特點:
隋大興唐長安城總體上是中軸對稱的格局,設計時參考了鄴城和建康城的布局。城市建設過程中,還附會《易經》中「乾卦六爻」的說法,根據龍首原分為六條崗地的特點,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築。此外,在城市的邊緣規劃了園林區,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成為民眾的游覽場所,是中國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創舉。
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歷代有許多文人學士進行過考證和研究。盛唐時期韋述的《兩京新記》、宋代宋敏求的《長安志》、程大昌的《雍錄》、趙彥衛的《雲麓漫鈔》、元代李好文的《長安圖志》、清代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對唐長安城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闡述。北宋的呂大防還曾將唐長安城的布局作圖刻石,以期永垂後世。現此圖雖僅存一部分,但仍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
唐長安城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和地區的都城建設。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就是效仿了長安的規劃。日本國的平城京、平安京、藤原京、難波京以及長崗京不僅形制和布局模仿長安,就連一些宮殿、城門、街道的名字也是襲用了長安城的相應名稱。
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城牆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化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
Ⅳ 高懸賞!跪求!唐朝的首都在長安,他的宮殿在哪主要介紹下宮殿里各地各門分別是什麼人走的什麼人住的干什麼
贈送圖片一張,大明宮的,如有其他要求,請追問
大明宮復原圖大明宮是唐代長安城禁苑,位於城東北部的龍首原,是唐帝國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上圖為建築考古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俄羅斯國家建築遺產科學院院士楊鴻勛先生根據30多年考古研究成果科學復原出的大明宮總體鳥瞰圖。)另有同名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大明宮建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現今在西安市西北郊。唐帝國近三百年政治中心。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執政。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毀於兵亂。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共11個城門,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牆護衛,牆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唐大明宮是中國古代最為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同時也是世界史上最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
宮城
大明宮選址在唐長安城宮城東北側的龍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勢修築宮殿,形成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牆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周長7.6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城牆南段與長安城的北牆東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牆,把宮殿分為三個區域。所有牆體均以夯土板築,底寬10.5米左右,城角、城門處包磚並向外加寬,上築城樓、角樓等。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丹鳳門,東西分別為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別為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為左銀台門;西面南北分別為右銀台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丹鳳門
均為三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築有與城牆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著玄武門。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別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內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的。
前朝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位於丹鳳門以北約600米處、龍首塬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俗稱「外朝」。主殿面闊八間,進深四間,每間寬5.3米。實測殿基高於平地15.6米,東西長75.9米,南北長41.3米,四周有寬5米的副階。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翔鸞閣和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築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一條長78米、以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分為中間的御道和兩側的邊道,表面鋪設花磚。在龍尾道的前方還有一座宮門,可能是牌坊式建築,其左右各有橫貫東西的隔牆。含元殿建造時充分利用了龍首塬的高地,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詩句「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就形容了它當時的巍峨氣勢。右圖是根據楊鴻勛先生復原方案製作的含元殿模型。
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約300米處是宣政殿,為皇帝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殿基東西長70米,南北寬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台館等官署。在殿前130米處,有三門並列的宣政門,左右是橫貫式的宮牆,牆、殿之間形成較大的院庭。紫宸殿位於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群臣在這里朝見皇帝,稱為「入閣」。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後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內庭
大明宮的北部為園林區,建築布局疏朗,形式多樣。紫宸殿以北約200米處即為龍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面積約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狀接近橢圓形,在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高5米多,稱作蓬萊山。池的沿岸建有迴廊,附近還有多座亭台樓閣和殿宇廳堂。
麟德殿
麟德殿位於大明宮的西北部,是宮內規模最大的別殿,建於高宗麟德年間,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樂舞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所。殿基用夯土砌築,四壁鋪磚,實測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餘米。高台上原有前中後毗連的三座大殿,分上下兩層。東西側分別有對稱的郁儀樓和結鄰樓以飛廊與主殿上層連通,樓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整個麟德殿的總建築面積達12300平方米,周圍有迴廊環繞,目前已在遺址的基礎上復原了其平面布局。
道教宮殿
唐朝的統治者崇尚道教,認老子為祖先,因此在大明宮內也有三清殿、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道教建築。三清殿位於宮城的東北隅,殿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台上是樓閣式建築。此外,清思殿、大福殿等遺址也是重要的考古發掘對象。
歷史
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名永安宮,是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而修建的夏宮,也就是避暑用的宮殿,而宮殿還未建成,太上皇李淵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於大安宮,夏宮的營建工程也就此停工。遂於貞觀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宮。大明宮再次大規模營建是在高宗龍朔時期。「龍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風痹,惡太極宮卑下,故就修大明宮」。當時為修此宮曾徵收關內道延、雍、同、岐、幽、華、寧、鄜、坊、涇、虢、絳、晉、蒲、慶等十五州121錢,且在龍朔三年二月減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經過這次大規模營建,大明宮才算基本建成。當然,此後大明宮尚有多次營建和葺修,如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宮,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宮宮殿,「新造蓬萊池周廊四百間」,浚龍首池,起承暉殿。不過這些工程只是增修補葺罷了,大明宮在郭城的東北處,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宮城的東北隅,占據龍首原的高地之上。大明宮是唐長安城的三座主要宮殿之一,另兩座是太極宮和興慶宮。大明宮在太極宮之東,所以又稱為「東內」,大明宮原是太極宮後苑,靠近龍首山,較太極宮地勢為高。龍首山在渭水之濱折向東,山頭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漢代未央宮踞龍首山折東高處,故未央宮高於長安城。唐大明宮又在未央宮之東,地基更高。唐高宗中年因患風痹病害怕潮濕,便移住到涼爽乾燥的大明宮內。大明宮周長7628米,面積3.3平方千米,是北京紫禁城面積的4.5倍。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它西牆長2256米,北牆長1135米,南牆為郭城北牆東部的一段,長1674米,東牆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東牆東北角起向南(偏東)1260米,轉向正東,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長1050米,與宮城南牆相接。它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大明宮周圍環築有宮城,牆面與太極宮一樣為夯土板築,只有各城門兩側及轉角處內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基的寬度,據考古實測,除南面牆基用郭城北牆寬約9米左右外,其他三面牆基均寬13.5米,深1.1米。城牆築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進1.5米左右,底部寬10.5米,構築十分堅固。此外,在宮城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築有平行於宮城牆的夾城,亦為板築土牆。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牆寬160米。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牆寬均為55米。夾城的修築,在宮城的後部,配合宮城城牆共同構成嚴密的防衛體系結構。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們大都在大明宮居住和處理朝政,作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二百餘年。大明宮的范圍很大,東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有含元殿、宣政殿、紫晨殿三大殿,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而有名的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位於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餘所。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築。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整座宮殿坐北朝南,居高臨下,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王維有詩雲:「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唐朝末年黃巢也曾在這里稍稍滿足了「他年我若為青帝」的心願,沒當成皇帝也湊合了。唐僖宗時,大明宮屢遭兵火,最終於乾寧三年(896年)被燒毀。數年因為戰備的原因,宮殿的遺跡也都被除,此後便成為一片廢墟。
特點
經考古發掘在大明宮內有含元殿遺址、麟德殿遺址、三清殿遺址等大型遺址。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點:
編輯本段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大明宮的規模很大,宮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全宮分為宮、省兩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門一線之南,共北屬於「禁中」,為帝王生活區域,其布局以太液池為中心而環列,依地形而靈活自由。宮城之北,為禁苑區。如不計太液池以北的內苑地帶,遺址范圍即相當於明清故宮紫禁城總面積的三倍多。大明宮中的麟德殿面積約故宮太和殿的三倍。唐代的大明宮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峰巔之作」,大明宮的面積是北京故宮的3.5倍、凡爾賽宮的3倍、克里姆林宮的12倍、盧浮宮的13倍。作為大唐的權力中心,隨著帝國的覆滅,大明宮最終毀於戰火,留下千古的遺憾。
Ⅵ 關於十里長安的古風唯美語錄
1、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唐代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譯文:途經驪山華清宮,回頭望去,林木蒼翠,花團錦簇,錦綉成堆,山頂上宮殿重重疊疊,一道道宮門依次打開。
2、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唐代杜甫《月夜》
譯文:今晚在鄜州,妻子獨自在閨閣中觀賞著月亮。我在這異鄉想念著那四個未成年的兒女,他們還不懂得想念著身處長安的我。
3、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唐代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譯文:秋風蕭瑟,吹動著渭水,一片片隨風舞動的樹葉,布滿了整個長安城。
4、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宋代張舜民《賣花聲·木葉下君山》
譯文:回頭遠望那殘陽的盡頭,那裡應當就是長安城吧。
5、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唐代李頎《送魏萬之京》
譯文:不要見到長安游樂的地方,就把寶貴的光陰浪費掉。
6、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唐代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譯文:一輪明月掛在長安城的上空,千家萬戶都傳來了搗衣的聲音。
Ⅶ 唐代長安城有客棧嗎求長安城圖片!
這是唐長安城所有的坊名
按古代城市布局來說,客棧不會建在城內。另外,不要以為城牆外面就沒東西了,其實城牆外面也是相當繁華的,酒肆、店鋪、客棧、民宅等比比皆是。在我們的概念里城牆外面就是野地了,這是因為我們看電視看多了。
當時不但有客棧,而且規模相當大。
Ⅷ 以前的長安城位於現在中國哪個地方
位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是西安的古稱,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拓展資料:
長安是十三朝(崇國、西周、秦朝、西漢、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大順 ) 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在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長安。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200多年,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Ⅸ 描寫盛唐長安繁華的唯美句子有哪些
1、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唐代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意思是九重的皇宮打開了金紅宮門,萬國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2、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唐代杜牧《過華清宮》
意思是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綉,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打開。
3、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不第後賦菊》
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4、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唐代杜甫《憶昔二首》
意思是開元盛世時,小城市就有萬家人口,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儲藏米穀的倉庫也裝的滿滿的。
5、長安大道連狹邪,青牛白馬七香車。—— 盧照鄰《長安古意》
長安的大道連著各種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馬,香木車子在街上來來往往。
Ⅹ 跪求古代城池的結構與組成。最好詳細一些。有圖。好的追加10分!
城池,又稱為城郭,詞中的「城」指城牆,是中國、韓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為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築城是東亞國家的傳統;與歐洲國家比較起來,東亞的城郭規模一般較大。城池依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府級、縣級、廳級、堡級等;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築也不同。
城池結構
城牆
城牆是城市的主要防禦線,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圍。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柵為主;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改為土石或磚等材料為牆。雉堞:女牆上的磚砌凹凸小牆,中央有射孔。女牆:外牆垣上及腰的矮牆。外牆垣:城外側的牆垣。馬道:城牆上的表面鋪磚。中腹填土:內、外牆垣之間的填土。內牆垣:城內側的牆垣。
城門
城池的城門數量由行政層級或規模決定。通常府城有8門,縣城開4門。通常分置於東、西、南、北四方。城門樓:城門座上的城樓,可分為樓閣式和碉堡式。城門座:城門樓的底座。城門洞:出入城門的孔道。瓮城:圈繞城門外的一道城牆,又稱為「月城」。
炮台
城池通常在城牆的險要處或轉角處設置炮台,增加防衛性。炮孔:女牆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內街道與設施
城內的基本設施與建設有官衙、市街、廟宇、學校、農田等。城內道路以聯系各向城門的街道為主。衙署:城市行政管理與軍事守備的官方機構。書院:城市的文教設施。文廟: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廟宇。武廟:祭祀關公或岳飛的廟宇。城隍廟:祭祀城市的守護神-城隍爺的廟宇。
現況
城池多位於現代城市的中心區,與近代的都市計劃沖突很大,因此多被拆除。目前多僅存斷垣殘壁,或孤立的城門可供憑吊。
古代城池建築特點
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築,到了明代以後,各地的城牆才開始大規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里,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版築的技術。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版築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採用懸版夯築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築技術築成的城牆,比以往更結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牆的攀爬難度。當時有的城牆還採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為1米×0.4米×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牆體的密度和強度。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採用這種樸素的土築辦法,近兩千年過後,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牆,依然是由夯土築成。這種土築的城牆,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於(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統萬城,便是土築史上的奇跡。統萬城採用「蒸土築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牆,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屍於牆內。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歷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萬城,建築質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代水泥相媲美。當然,這只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的土城牆,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牆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牆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牆外,與城牆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譬如當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里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於是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築營壘,哪裡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城池的構築,可謂布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有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稱作雉堞,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牆體。內側矮牆稱為女牆,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牆內部也都修有環城馬路和登城道。城牆每座城門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樓,這是城牆頂上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日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而在高大的牆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於牆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面(又稱敵台、墩台、牆台)。馬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這符合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為了增強馬面的防禦和戰爭能力,在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牆的防禦性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築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迴城下攻城;又可以憑借敵樓從正面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面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牆四角的角台,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牆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瓮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瓮中捉鱉。《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雲:「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指的便是瓮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由城牆、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瓮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成熟定型,並一直持續到明清時代。
現存的古代著名城池
江陵城,又名荊州古城興城古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城古城歷經570多年的風雨滄桑。當年明清寧遠之役,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身負重傷,回盛京之後不久身亡。東南角建魁星樓一座。城內東、西、南、北大街呈+字形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偉壯觀的鍾鼓樓,它凌空飛架,與四座城門箭樓遙相對應,顯得威嚴壯觀,氣勢巍峨寧遠古城,寧遠古城是明末關外第一軍事重鎮。歷史上有名的「寧遠大捷」就發生在這里。今天你若來興城,出火車站第一眼就可看見站前廣場正中矗立的袁崇煥雕像。眺興城古城,從其形布局和城牆、城樓、瓮城的建築,以及至今架設在城牆垛口的紅夷大炮來看,我們不難想像當時硝煙彌漫戰場的情景。
西安古城.陝西省省會,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西安古稱長安,七大古都中建都歷時最長的古城,自公元前1027年起先後西周、秦、西漢、西晉、隋、唐等12個王朝在此建成都,歷時1160年。西安是中外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與古羅馬、雅典、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迄今已有3100年歷史。西安是封建盛世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通往中亞和歐洲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有古代遺留並保存至今種類眾多的名勝古跡,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秦始皇兵馬俑、古城牆、碑林、大雁塔及周、秦、漢、唐四大遺址為首的自然和人文佳景,處處閃耀著華夏古代歷史文化輝煌燦爛的靈慧之光。古城西安,西周時開始在這裡面建成都豐京和鎬京在今西安城西灃水兩岸。秦都城咸陽的實際位置在今西安北面的渭河畔。西漢都城長安在秦都城與今西安城之間的泊河之東岸。隋朝在龍首塬之南另建都城,改名大興。唐朝復稱長安,京師東遷另建新城,即五代、宋、元長安城。明清時在唐皇城基礎上建西安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大地如同一個巨大的歷史博物館,以大量珍貴文物、遺跡向世人展示著中國歷史上曾最為輝煌的篇章。西安附近名勝古跡眾多: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西漢帝陵墓13座,以漢武帝的茂陵最雄偉;唐朝帝陵18座,以李世民墓昭陵和李治武則天合葬墓乾陵最宏偉。另還有驪山、華山風光名勝馳名中外。西安古城牆初建成於明洪武年間,是在原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修建起來的,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城垣平面呈長方形,周長約12公里,高12米、頂寬15米、牆面均為青磚包砌。城牆四角均有角樓,共有城門16個,四面各有一主城門,城牆頂內外沿築有女牆,城牆之外有護城河環繞。
至於圖片看參考資料或網上搜搜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