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給風箏節設計一條宣傳語
1.用了排比,語句優美突出放風箏的主題 2.用了比喻,把放風箏比作放飛希望放飛夢想 引人注目
❷ 關於放風箏的唯美句子
1、我的風箏也毫不例外,依然是最高最穩的。它直入雲端,象小鳥一樣在跳著輕盈的舞蹈。
2、正在這時風箏線斷了,大章魚變成了小章魚,小章魚變成了小飛蟲,在藍天上消失的無影無蹤。
3、隨著呼啦啦一聲響,一條大「蜈蚣」飛上了藍色的天空,它搖頭擺尾地撲打著耳旁的「小燕子」。
4、瞧!有一隻風箏飛起來了!是一隻蝙蝠型的風箏,那風箏飛得高高的,越飛越遠,彷彿飛到了宇宙。
5、放線的在前猛跑,托風箏的在後緊隨,在歡呼叫喊聲中,一隻只美麗的風箏紛紛飛上了蔚藍的天空。
6、風箏終於慢慢地飛上了天空。美麗非凡的「花仙子」輕柔地在空中飛來飛去,像是一隻快活的小燕子。
7、天空中飄盪著各式各樣的風箏,它們顫顫悠悠,互比高低,都在向著藍天,向著白雲,向著未來展翅飛翔。
8、風箏不圖華麗的外表,只要求要有堅實的骨架。任你是龍,是鳳,還是小燕、麻雀,到了天空中便是一律平等的了。
9、廣場上放風箏的人可真多,風箏也各具特色,造型不同。有翩翩起舞的蝴蝶,還有金光閃閃的金龍,我拿的是展翅欲飛的雄鷹。
10、風箏花花綠綠,色彩斑斕,有漂亮美麗的金魚,有窮凶極惡的鯊魚,有舞姿優美的鳳凰,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兒來的奇形怪狀的風箏。
11、風箏飛起來了!我們興奮地歡呼著。你看,天空中的風箏有的紅,有的黃,有的紫,它們追逐著,一會兒高,一會兒低,漂亮極了。
12、來到廣場,我看見廣場上有很多的人在放風箏,風箏的形狀不一,大小不一樣,有蝴蝶,老鷹,蜻蜓,喜羊羊等,風箏在天空中自由極了。
13、風箏像鳥兒,能自由飛翔;風箏像風車,只有風才能喚醒它;風箏又像五彩繽紛的彩虹,只有你看到風箏,才會覺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
14、線兒越放越長,風箏越飛越高,「大蜻蜓」、「長蜈蚣」、「火鳳凰」、「包公臉」……各式各樣的風箏把蔚藍的天空裝點得像美麗的萬花筒。
❸ 風箏節手抄報初中生
上傳兩張圖片,供參考
有幫助還請採納,你的採納是對我回答的肯定
❹ 淮坊國際風箏節,網友們為何感嘆「沒啥是不能上天的」
風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的春秋時期,當時的老百姓製作風箏主要還是依靠竹子製作的,到了中國的四大發明的造紙術出現後,風箏就開始利用紙來製作風箏,當時叫做紙鳶。
在濰坊的國家風箏節上,各種各樣的風箏都飛上了天空,給今年的國際風箏節添加樂趣。在這次國際風箏節上,人們製作了航空母艦樣式的風箏,還有製作貴州茅台酒樣式的風箏,還有能夠騎自行車的風箏在空中飛行,還有各種各樣的龍形狀的風箏也被送到了天空。真的很感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和設計的風箏都送到天空。也希望有時間大家都可以參加濰坊國際風箏節。
❺ 我在尋找一張有天空,風箏,草原(或者大海)元素的唯美圖片,圖片希望是那種一看就讓人有感觸的
這張行不,雖然沒有草原~~~~
❻ 關於風箏的手抄報,資料與圖片,著急呀
濰坊國際風箏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自一九八四年開始,迄今已連續舉辦八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遊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旅遊者以四月二十日前抵達濰坊為宜。整個風箏節期間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動。傳統的民族花燈展覽,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絕妙的燃放技巧,展現歷史戲劇故事場景,令人不勝激動和贊嘆;風箏音樂會上,藝壇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濰坊風箏歷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優美,放飛平穩,易於起飛。位於市區東北15公里的楊家埠村,便是風箏的故鄉。楊家埠風箏以做工考究,繪制精細,起飛高穩而聞名,分為串子類、板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馳名中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列齊名,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畫市。年畫與風箏為姊妹藝術,始於明(代)而盛於清。均有著500多年的歷史。在這里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築四合院式的風箏與木版年畫作坊,並能看到藝人們刻制年畫,扎制風箏的技藝全過程。歷屆風箏節的中外風箏佳作,在濰坊風箏博物館──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專業博物館──陳列展出,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留連忘返。在第六屆風箏會上成立了國際風箏聯合會,其總部設在濰坊,辦事機構就設在這里。四月二十日舉行隆重的開幕式,大型民間傳統歌舞表演,變幻多姿,焰火禮花,絢麗多彩。二十一日於浮煙山或渤海灘舉行國際風箏賽暨中國風箏精美比賽。中外風箏,各以自己獨特的造型,色彩和風格及放飛技巧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觀賞者。二十二日起,客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游覽「千里民俗旅遊線」,尤其石家莊的民俗風情,給客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里的傳統婚禮表演,坐花轎、拜天地、交杯酒、入洞房,再現古代婚俗,令人心馳神往。村內的民俗博物館,可讓人了解魯中農村的百年習俗。「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學農家活,隨農家俗」,在這里客人可盡情地體驗享受農家生活。同時,風箏節又是與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結合的盛會,期間舉辦濰坊市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吸引著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投資辦廠,進行技術交流和觀光游覽。(風箏博物館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❼ 風箏節的手抄報內容資料
關於風箏節的手抄報內容圖片1 關於風箏節的手抄報內容圖片2 關於風箏節的手抄報內容圖片3
風箏節的節日起源
風箏節起源於唐朝的中國,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而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不過可能是歷經千年的變遷吧,這些國家的風箏節都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了。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
風箏,中國北方稱“紙鳶”,南方稱“鷂子”。“風箏”這個名字,大約始於五代(公元907——960年)據明代郎瑛《詢匈錄》記載,五代有位叫李鄴的,在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在紙鳶頭上系竹哨,放飛時,風入竹哨,發出像“箏”一樣的聲音,故名之為“風箏”。
風箏是怎樣發明的?有人說是我們的祖先受到風吹斗笠、樹葉的啟發,有人說是受帆或帳篷的啟發,也有人說是受了飛鳥的啟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最早的風箏出現在中國,卻是國際風箏界一致的公論。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墨翟(公元前 468-376年)居魯山(今山東濰坊青州西南部一帶)時曾“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就是世界最早的風箏,別具匠心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後來,墨翟把製造木鷂的方法傳給他的學生公輸班(又稱魯般、魯班),公輸班又加以改進,用竹 為材料製成“竹鵲”,能在空中飛三日之久。公輸班還曾“制木鳶以窺宋城”,把風箏用於軍事。早期的風箏還被用於傳遠消息、測量風力等。據<<獨異志>>記載,太清 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被叛軍侯景困在南京附近的台城,簡女獻計作紙鳶藏詔於中,飛空傳書,以謀援軍,因風箏被敵方射下來而不果。
風箏作為一種娛樂工具,大約從唐代開始。公元713年,唐玄軍李隆基曾在山東蓬萊宮宜春院觀看“八仙過海”風箏的放飛。宋代的<<宣和風箏譜>>有多處記載著帝王貴族玩賞風箏的情況。由於造紙述的出現,風箏改用紙糊,大大降低了費用,很快傳入民間。此後,隨著國際交往,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恰如一位外國風箏專家所說的:“中國人民在兩千年前就發明了風箏,這是舉世公認的。風箏引起人類飛向天空的遐想,導致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飛機的發明。” 時代的進步使得風箏的作用也隨著發生的變化。在歷史上,風箏的用途曾經有過多次的轉換,其最初的功能據說是用於軍事,許多歷史資料中都曾提到:漢將韓信曾將風箏放飛到空中,根據風箏的放飛線長度來計算到未央宮的距離之事。在史書中曾經記載過,公元559年,齊文宣帝下令讓囚犯乘坐風箏,從八丈(大約26米高,今殘台高12米)高的金風台上向下飛行,能夠飛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被囚禁者急欲求生,“各乘紙鴟以飛”。結果,中有一個叫黃頭的死囚乘風箏滑翔成功,安然飄到城外一個叫紫陌的地方,但後來又被捕,餓死在獄中。
唐代前的風箏可能多為尺寸比較大的風箏,可以進行載人飛行,成功與否另當別論,只能推測放飛的技術已經成熟。 〈新唐書田悅傳〉又記,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將張丕被叛軍田悅的軍隊困在臨名,情況危急,張丕“急以紙為風鳶”,其上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風鳶升空後“高百丈,過悅營上”,田悅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書終於由風箏送達援軍,因而解圍。到了唐代中期,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箏的功能開始從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於紙業的發展,使得風箏的製作材料也由絲絹開始使用紙張。風箏走向民間,風箏的類型也多了起來。中唐詩人元稹(公元779-831年在他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紙鳶〉中寫道:“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有關全文詳見參閱風箏詩詞欄目)。其他一些詩人也在唐詩中多次寫有詠風箏詩詞。通過這些文獻記載,可以看出盛唐時期的風箏活動情況。
到了宋代,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宋徽宗便是一位風箏的熱心倡導者。他除了自已在宮中放飛風箏外,據說還曾主持編撰了一本,〈宣和風箏譜〉。因有文人的參加,象形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當時,風箏已成為兒童們的'普通玩具。小兒競放風箏已成為春天郊外的一景。同時由於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使製作風箏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另外還出現了一種專門放風箏的職業人”趕趁人”。在當時,許多畫家也樂意取放風箏的題材入畫。宋代著名畫家、文學家郭忠恕的畫很受人們的歡迎。
而到了明清時期,風箏的發展達到了鼎盛。由於年代距今不是太遠,有不少的文獻資料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明清時期的風箏無論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放飛技藝上都比從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明清風箏的裝飾手法上也較過去豐富。風箏和各種民間工藝開始有機地結合起來。當時的年畫作坊還用木版年畫來印刷風箏紙,民用紙扎藝人所用的裝飾手法和材料也多樣化起來:有貼紙、紙塑浮雕、剪紙、描金銀、加紙花等。在音響裝置上也有發展,除過去的響弓外,“又以竹蘆貼簧,縛鷂子之背,因風氣播響,曰‘鷂鞭’”,在沿海一帶,還有用葫蘆、白果殼做成哨子,個數、大小不一地裝在風箏上,發音雄渾,周圍幾里均能聽到。明清時代,許多文學家、畫家還以風箏為題材,吟詩作畫,留下了不少佳作。明代畫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晚年時畫了許多風箏畫,並題了許多風箏畫詩,據後人統計有30多首。在楊家埠和楊柳青年畫中也有以放風箏為題材的。當時,許多文人也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朋友,並認為這是件極風雅的一事。這其中以文學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琴最具代表。他在其作品〈南鷂北鳶考工志〉對風箏進行了極為詳盡的介紹,據傳在這部書中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制技法。
近代,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的風箏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風箏作為體育運動項目和健身休閑娛樂活動開始普及,國內外的風箏比賽促進了風箏這項活動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加入到這項活動家中來。
❽ 風箏節手抄報
本報訊 (記者蘇傑)記者從天津濱海航母主題公園有限公司獲悉,濱海航母2010年風箏節將於4月3日至4月5日期間舉行。此外一場以風箏節為主題的攝影大賽也將同期舉行。
據濱海航母主題公園工作人員介紹,風箏節期間,廣大遊客可以圍繞「航母風箏節」這一主題,通過攝影展示出航母公園在風箏節的氛圍下,歡快、熱鬧、祥和的節慶場面,捕捉以航母公園為背景,風箏放飛、展覽以及遊客興趣盎然參與的鏡頭,展示航母公園的變化和良好形象。參賽者可將作品文字說明、個人資料和聯系方式等直接發送到[email protected],並在郵件標題註明「攝影大賽」即可。攝影大賽照片投稿時間為4月6日至4月10日,4月18日評選結果將正式出爐。
據了解,本屆風箏節的亮點是有14條活靈活現的長龍風箏、6隻30米長的大章魚、眾多多姿絢麗的圓環、2010米的特製風箏將共同翱翔在航母上空。濱海航母公園還將開辟出15萬平方米放飛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