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的製糖歷史
史前時期
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周代至漢代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製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里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
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里「沙飴」二字,是指製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里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
唐宋年間
手工業製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製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製糖業。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說明在中、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製糖技術的經驗交流。
從唐宋開始形成的手工業製糖以來,製糖技術逐步得到發展,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製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製糖的理論著作。
公元674年,中國發明用滴漏法製取土白糖。該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藉助黃泥漿的吸附脫色製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現,標志著製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土法製糖在中國沿用了千餘年。
唐大歷年間(766~779),四川遂寧一帶出現用甘蔗製取冰糖。冰糖的製作,為製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
唐宋製糖手工業昌盛,所產之糖的品種和質量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糖產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廣泛興起的製糖手工業,擴展至全國的很多區域,如現今的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間,大量的閩、粵移民至台灣,同時也帶去了種蔗製糖技術。由於台灣氣候適宜於種植甘蔗,製糖業很快得到發展,並成為中國主要製糖基地之一。
8世紀中葉,中國製糖技術傳到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15~16世紀,中國的僑民也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製糖法。
在長期的製糖實踐中,很多製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製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製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製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製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壓榨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製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製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基礎。
印度製糖術的傳播
當中國的甘蔗製糖技術向外傳播的時候,世界上的另一個甘蔗製糖發源地印度,也不斷向各國傳播甘蔗製糖技術。7世紀,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技術傳入西班牙、義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開始有甘蔗種植,隨後甘蔗的種植技術又傳入北美洲的一些國家。15世紀末,哥倫布將甘蔗製糖技術傳至西印度群島,很快又傳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紀20~30年代,甘蔗製糖技術先後傳到墨西哥、巴西、秘魯等,不久,甘蔗製糖業在南北美洲都發展起來。
甜菜製糖與機械化製糖
機械化製糖階段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甜菜製糖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製糖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製糖業的機械化。
甜菜製糖業的興起 長期以來,用來製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寒冷地區則不能種蔗製糖。18世紀末期,一種新的製糖原料──甜菜終於被發現,給製糖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突破。
1747年,德國化學家A.馬格拉夫發現甜菜塊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視。1786年,馬格拉夫的學生F.K.阿哈爾德在柏林近郊試種甜菜成功,實現了從甜菜中提取蔗糖並開始進行甜菜的選擇和育種工作。1799年阿哈爾德發表論文,宣告可以用甜菜製糖。1802年,阿哈爾德在東歐西里西亞附近的庫內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廠。同年,俄國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廠。1811年,法國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廠。此後,歐洲各國相繼建廠,甜菜製糖業很快興起。1810年,俄國的甜菜糖廠已達10座。1824年,烏克蘭開始建立甜菜糖廠,此後15~20年間,已發展到67座,烏克蘭遂成為俄國的主要產糖區。
甜菜製糖業在歐洲的迅速崛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原因。19世紀初,拿破崙對不列顛島實行封鎖,英國則從海上對歐洲大陸實行經濟封鎖,歐洲海上運輸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資和食品如甘蔗糖等無法從海上運往歐洲大陸,這種情形客觀上促使了歐洲甜菜製糖業的迅速發展。不久,甜菜製糖技術便越過大西洋,傳播到美洲,繼而傳播到亞洲,遍及世界各地。
機械化製糖業的發展 甜菜糖的發源和生產主要是在歐洲,而19世紀又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先進的工業和發達的科學技術,給製糖業實行機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和設備大多始於歐洲的甜菜製糖業。19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的這段時間,是機械化製糖工業的主要形成時期,許多製糖新工藝新設備不斷涌現。甜菜製糖業在這段時間里,完成了滲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飽充清凈、多效蒸發、真空煮糖結晶和離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術。
19世紀初期,良好的吸附劑骨炭已應用於甜菜糖汁的脫色,並取得了較好效果。1821年,東巴勒將甜菜塊根切成薄片,以熱水浸漬提取糖分,改變了早期用壓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為滲出法的先導。到1830年,東巴勒發明滲出法。但由於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庫爾曼發明二氧化碳飽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1843年多效蒸發罐的發明使糖汁得以蒸濃。同時,採用高效能的離心分蜜工藝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離,得到的不再是帶蜜的糖,而是干凈的砂糖。1849年,盧梭發明了碳酸法製糖工藝。1849年,應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凈技術進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將碳酸法改良為雙碳酸法,澄清效果顯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澱顆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發明過濾機使糖汁沉澱顆粒得以分離。同年,奧地利人J.羅伯特製成間歇式滲出罐組,它與雙碳酸法清凈工藝相配合後被普遍採用。20世紀發展了連續滲出器,逐漸取代了羅伯特滲出罐。至此,較完善的碳酸法製糖工藝基本形成,成為現代製糖技術的先導。
由於甜菜製糖大部分工藝也適用於甘蔗製糖,因而很快被甘蔗製糖業所採用,但甘蔗製糖和甜菜製糖在澄清工藝上有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廠仍基本上採用壓榨取汁方式,18世紀末甘蔗製糖已採用了三輥壓榨機。
19世紀初期,真空結晶(煮糖)罐製造成功。中期,已開始用蒸汽機帶動壓榨機,並開始採用離心分蜜機。此後,隨著製糖工藝漸趨成熟和適合於工業化生產的設備不斷出現,製糖業遂進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階段。
中國機械化製糖歷史
中國機械化製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中國機械化製糖的醞釀、探索時期。20世紀30年代,中國興起機械化製糖熱潮,但未形成機械化製糖工業體系,製糖業基本上還處於手工業階段。1949年後,不斷發展成為完整的現代製糖工業體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設中華精糖公司,機器購自英國,以土糖為原料生產精煉糖,每日能處理4000擔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廣東汕頭角石開設分廠。此外,英國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創辦太古煉糖公司。繼英國之後,美國、日本等商人也來中國建立機械製糖廠,製糖工藝、技術、設備均從外國引入。由於社會動盪、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這些糖廠未能長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國東北開始種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噸的甜菜製糖廠(阿城糖廠)。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噸的甜菜製糖廠(呼蘭糖廠)。
1916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成立「南滿洲製糖株式會社」,並在沈陽郊區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噸甜菜的奉天糖廠,1917年投產。1922年又在鐵嶺建成鐵嶺糖廠,這兩座糖廠都於1926年停產。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東濟南興建溥益糖廠,於1921年投產,1929年停產。
1938年,日本在吉林省范家屯建立「新京製糖所」,後改為吉林省製糖廠。
20世紀30年代以前,不論是甜菜製糖廠,或是甘蔗製糖廠,或是精煉糖廠;不論是外資興辦,或是民族資本創辦的糖廠,都沒有成功,中國的機械化製糖業未能形成,仍然處於手工業製糖階段。牛拉石轆壓取甘蔗的古老製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製糖遍布城鄉民間。糖的產量及質量都不及先進國家。尚需大量進口食糖。1929年,食糖進口量達最高峰(7.4億千克),價值銀一萬萬兩,居全國進口貨物的第二位。
30年代開始,中國限制洋糖任意進口,保護國內糖業的發展。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嚴重經濟危機,許多公司、商人急於推銷滯銷的貨物和積壓設備。中國成為他們資本輸出的一大市場。例如,美國的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工廠,即在此時來到廣東,推銷他們積壓的製糖設備。廣東省的軍閥企圖通過創辦糖業,充實自己經濟實力,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極力支持、興辦機械化製糖業。廣東製糖歷史悠久,製糖原料(甘蔗)豐富,客觀上也利於製糖業的發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廠兩家廠商的承包下,在廣東建成了市頭、順德、東莞、新造、惠陽、揭陽等 6座機械化製糖廠。其設計的總生產能力為每天壓榨甘蔗7000噸,每天產白糖700噸。機器設備全部由外國進口,工藝技術、設備規模都是空前的。廣東遂成為全國機械化製糖業的重要基地。
廣東興辦機械化製糖業的熱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製糖的其他省份,繼之紛紛建立機械化糖廠。但由於時局動亂,工業基礎薄弱,這些新式的機械化製糖廠,未能得到發展和繁榮,不少糖廠被迫關閉、停業。
20世紀以來,台灣省機械化製糖業發展較快。最早的機器製糖廠建立於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機械化製糖廠。1934~1943年間,台灣糖業發展迅速,糖產量劇增,並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製糖期,機製糖產量達到137萬噸。
1949年後,中國大陸的製糖業不斷得到發展。甘蔗製糖業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製糖業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與甜菜糖的產量之比約4:1。發展到 80年代,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製糖大國之一。
2. 糖人的製作工藝是什麼
據說吹糖人技藝始於明末清初,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桿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桿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簽挑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製作糖人是一種民間的,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吹糖人"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據說宋代時就有,時稱"戲劇糖果"。"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藝人自己熬制的飴糖(也稱轉化糖),糖體為咖啡色。熬制飴糖的主要原料是澱粉。藝師們都有自己獨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整個過程全憑經驗來判斷,所以積累的操作經驗顯得十分珍貴。
民間 "吹糖人"的藝人,他們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吹氣造型。 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准確、造型要簡潔生動。吹糖人的關鍵技術在吹和捏的功夫上。製糖人先將一小塊飴糖放在手心壓扁,然後握起拳頭,用另一隻手的手指從手心穿過,把糖塊堆成管狀,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後就可以吹了。製糖人鼓起腮幫子,不一會兒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圓球狀,再用靈巧多變的手法,捏出造型各異的花鳥魚蟲、人物百態等,有的還塗上花花綠綠的顏色。
3. 古老的白糖製做方法
白糖是從甘蔗中提取的.
甘蔗製糖方法(流程):
1.壓蔗前的甘蔗預處理
甘蔗預處理主要通過破碎設備將甘蔗斬切`撕裂,使甘蔗充分破碎,便壓縮機收獲甘蔗夾帶的沙泥`石塊等雜物較多,要經洗滌`出沙後,才能進行破碎。
2.壓榨
甘蔗進入壓縮機組後,通過多重壓榨,多重滲浸來提取糖分,這是整個壓縮工段的主要部分。甘蔗經壓榨後,分汁和蔗渣,要分別運走,使壓榨工作能正常進行。混合汁中含有較多蔗屑,還要通過曲塞隔除,收回的蔗屑要送回壓蔗機處理。
3.蔗汁的清洗
提汁工段送來的混合汁為暗綠色的混濁液體,其主要成分是蔗糖,此外還含有不溶性的非糖雜質。如葉綠素`蔗屑`泥土等懸浮物質,以及可溶性的非糖雜質,如各種有機鹽`膠體物質和無機鹽等。清洗方法一般是將混合汁加熱和加化學葯劑,使雜質行成沉澱,然後將沉澱分離,以獲得清澈透明`色度低的汁。為了取得除去非糖質的最大效果,還應使沉澱物有良好的沉澱性能和過濾性能,以便於分離。
4.蔗汁的蒸發
為了減少蒸氣的消耗量,二次蒸氣的利用是一條主要途經,因而行成了糖廠熱力經濟研究的中心,可問題之一。從蔗汁蒸發出來的二次蒸氣的潛能,它不僅可以用於下一次加熱,也可以引出供其它設備用,還可以將其抽出經壓縮提高壓力後作為首效蒸發罐的加熱蒸汽。從蒸發罐抽出並用於其他設備的二次蒸汽,通常都在二次蒸汽的管道上抽出,但也有在下一效的汽鼓中引出的,這可提高汽鼓中蒸汽的流速和充分排除不凝氣體,因而可提高下一放的蒸發放能。
5、蔗糖的結晶
清汁經蒸發濃縮,成為60—65B力,溫度為60℃左右的糖漿,稱為粗糖漿。必須再進一步加以濃縮使之析出結晶。煮成的結晶。和糖蜜的混合物稱為糖膏。糖膏卸下後,再降溫冷卻,使蔗糖的析出較完全,並使原有和結晶繼續長大,這個過程就是助晶。助晶後的糖膏通過高速回轉離心機使蔗糖結昌與糖蜜分離開來,分離得到的白砂糖再經乾燥,篩分,得到一定規格的產品,即成為成品的白砂糖。
4. 古法黑糖的製作工藝是怎麼樣的黑糖跟紅糖有何區別
一、鮮蔗黑糖製作工藝
黑糖的製作對原料的要求極高,需要極高品質的特級甘蔗才能熬制;天然含糖量低於13%的1級以下甘蔗原料,因為較高的熬制失敗率,往往不考慮作為黑糖原料
黑糖的工藝較為復雜,製作周期遠超其它糖類;目前只能由經驗豐富的製糖工人手工製作(目前國內黑糖的平均熬製成功率為85%),由於目前國內熟練製糖工人數量極度稀缺(登記在檔的達標工人不足170人,雲南僅不足50人)
雲南作為國內重要產糖區域,國家對其糖業產品的把控力度極大,絕大部分優質甘蔗原料被硬性要求製作普通紅糖、白砂糖、冰糖等具有戰略意義的糖類產品;而留給黑糖這類品質要求高、原料損耗率大的糖類產品空間非常低,嚴重製約了鮮蔗黑糖的產量,再加上近幾年,古法黑糖收到國內外、尤其是歐盟國家的熱捧,流入國內市場上的古法黑糖更少,自2012年起,每年不足8噸
二、黑糖與紅糖的聯系與區別
想要知道黑糖和紅糖的區別是什麼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黑糖以及什麼是紅糖,然後我們分別對這兩種糖的功效和作用進行比較後就能很好的區分黑糖和紅糖了。黑糖一般是指顏色比較黑的蔗糖,黑糖是沒有經過高精度的煉食的,而紅糖就是帶蜜的甘蔗成品糖。
常吃黑糖可以起到排毒和補血的功效,黑糖能夠增加我們人體的能量並且加快血液的循環,紅糖能起到抗氧化的功效以及提高我們的免疫能力。
紅糖所含有的葡萄糖釋放能量快,吸收利用率高,可以快速的補充體力。有中氣不足、食慾不振、營養不良等問題孩童,平日可適量飲用紅糖水。受寒腹痛、月經來時易感冒的人,也可用紅糖姜湯祛寒。對老年體弱,特別是大病初癒的人,紅糖亦有極佳的療虛進補作用,老人適量吃些紅糖還能散瘀活血,利腸通便,緩肝明目。
紅糖的原料是甘蔗,含有95%左右的蔗糖,古法是將收割下來的甘蔗經過切碎碾壓,壓出來的汁液先去除泥土、細菌、纖維等雜質,接著以小火熬煮5 ~6小時,不斷攪拌讓水份慢慢的蒸發掉,使糖的濃度逐漸增高,高濃度的糖漿在冷卻後會凝固成為固體塊狀的粗糖,也就是紅糖磚
黑糖本意上是顏色較深的紅糖,由於顏色近似黑色,故被日本和台灣稱為黑糖,中國大陸稱紅糖。黑糖是沒有經過高度精煉、脫色的蔗糖,除了提供熱能外,還含有微量元素,如鈣、鉀、鐵、鎂及葉酸和其它礦物質等。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有利於人體內酸鹼平衡。 女孩子吃黑糖可以補血又可以排毒
黑糖可以視為甘蔗紅糖的升級品;都是以甘蔗為原料,70%的製作工藝相同;區別在於兩點:
A、對於原料的要求上,紅糖對甘蔗原料的要求不挑剔,含糖率高於6%的甘蔗都可以作為原料;黑糖則往往要求含糖量高於13%的甘蔗作為原料,以保證熬製成功率
B、在工序上,黑糖相較紅糖多了一道「低溫軟熬」工序;即用大火將甘蔗汁水分熬至低於30%後,將糖漿轉移至特製糖鍋內,保持半密封狀態,將溫度控制在53°—47°區間逐漸降溫發酵與轉化,在21-23小時內將糖漿低溫熬製成「糖膠」出鍋,過濾、澆模
1、由於黑糖原料品質高於紅糖原料,其自帶的天然元糖含量遠超紅糖,可以直接被人體的肝臟吸收的成分更多,造血功能更為明顯
2、黑糖經歷了「發酵」與「轉化」兩道工序,極大地增加了成品中天然多肽糖的比例,對於止疼、增強免疫力有著顯著作用;而對於清除血毒也有著紅糖無法比擬的效果
5. 古代甘蔗製糖的具體方法是什麼
古往今來,甘蔗始終是製糖的最主要的原料,它含蔗糖量高,製糖工藝簡單,產品質量也好。
在西漢時期人們已採用日曬和溫火煎熬,或兩者結合,即「煮而曝之」的辦法把蔗汁中的大部分水趕掉,而得到稠厚的膠狀糖漿,其中大部分微生物被殺死,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這種糖稀就叫作「蔗飴」或「蔗餳」。
隨著煎熬蔗汁技術的提高,可使其中水分充分蒸發而又不致糊焦。當水分含量降至10%以下時,冷卻後就會凝固成糖塊,顏色紅褐,於是被稱作「石蜜」,但它還不是結晶糖。《漢書·南中八郡志》就已經說到交趾地區就生產這種糖。
6. 古代有沒有白砂糖怎麼做的有什麼工藝沒有
古代主要是蔗糖,但基本上也算白砂糖了。
白砂糖
白砂糖、綿白糖都稱白糖,蔗糖含量一般在95%上。白砂糖顆粒均勻整齊、糖質堅硬、鬆散乾燥、無雜質,是食糖中含蔗糖最多、純度最高的品種,也是較易貯存的一種食糖。
據近代考古學方面的成果,遠在史前時代,人類就已經懂得從自然界中的物質,例如蜂蜜、鮮果等之中獲取甜味食物了,但這些甜味食物還只能算自然物質而不能算人類的加工製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糖業發展基本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等三個大致階段,這是世界糖業發展總的趨勢,而我國則是這個總趨勢的典型國家。早期的製糖工藝在我國的起源很早,據考證,早在殷商末年,我們的先民們就知道用穀物來製造甜味食品了。在西周時期的詩歌總集《詩經》之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的詩句,詩的意思是在西周遠祖的古公亶父時代,周人西遷到了周原(今陝西岐山),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即使野菜也象飴一樣的甜蜜。據此我們可知,至少在西周以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知道飴這種東西了。所謂飴,就是一種以穀物為原料製成的澱粉糖,現在一般叫麥芽糖,也稱飴糖。史實證明,早在蔗糖問世之前,作為甜類食品,飴糖的食用已經很普遍了。飴糖的製造是以穀物的澱粉摻和麥芽再經過醣化熬煮而形成的粘稠狀製品,民間流傳十分廣泛,從西周至唐代之間的史籍中都有許多食用和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餳哺》中記敘最為詳盡,乃至直到今天,一些家庭式作坊仍然沿用古老的傳統工藝進行生產並供應市場。
在甜味食品之中,蔗糖比飴糖更為重要。世界上蔗糖的發源地有兩處,一處是古代的印度,這在其古籍《吠陀經》中可以知道;另一處就是古代的中國,最早的文字資料見於戰國末年愛國詩人屈原(也有人認為是宋玉)所作的《招魂》,其中有「靦鱉炮羔,有柘漿些」句,意為在烹煮鱉魚和煎炸羊羔這些美味食品的時候,還要淋上一些「柘漿」調味。所謂柘漿,也就是指甘蔗榨出來的甜汁,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少在戰國末期,位於南方的楚國不但已經有了甘蔗的種植,而且人們已經能夠懂得榨出其中的甜汁來作烹調食物時的調味品;又由於《招魂》一詩通篇描寫的是民間常見的招徠亡魂的風俗禮儀,與之同時描寫的還有稻、麥、雞、牛等民間常用的食物,這足以說明蔗類製品的榨取與食用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
到了西漢時代,蔗類製品的應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劉歆《西京雜記》曾述及「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 ,所謂石蜜,即是指以甘蔗為原料製成的固態製品,這與戰國後期的液態「柘漿」,應該是一個技術上的進步。高帝即是指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可知漢初的蔗糖製品尚是稀罕之物,否則就不會作為貢品上獻於皇帝。當然,漢代之際柘漿依然存在,不過功能又有了進展。元鼎五年(前112)十一月辛巳朔旦,漢武帝祀於甘泉宮,令司馬相如等數十人賦詩稱頌,共同製作了《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泰尊柘漿析朝酲」之句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甘蔗汁可以解去貴人們早上猶未退去的宿酒。由此可見,至遲在西漢中期,人們使用甘蔗汁,不但是一種常用的調味食品,還往往用來作解酒之用。
同樣也是這個司馬相如,他的名作《子虛賦》,其中在描述楚國的物產如何豐富時,也有「諸蔗猼且」的文字表述,其中「猼且」即是古代的芭蕉,不屬於本文的討論范疇,而「諸蔗」就是甘蔗。這可以說明,大致在司馬相如在世時的西漢中期這兩百餘年之中,對於蔗汁的食用已經成為社會上層人物比較常見的事情。
我們可以認為,在西漢中期的漢武帝時代,蔗糖的製取與食用應該是相當普遍的事情,這不但在司馬相如的文賦中屢有出現,同時也見於同時代的其它人,例如東方朔的《神異經》:「南方有��之林……促節多汁,甜如蜜,咋嚙其汁令人潤澤……多則傷人。是甘蔗能減多益少,凡蔗亦然。 」「��」一詞,後來逐漸寫成了「甘蔗」。它不但指出了蔗類植物的產地,甚至還指出了「多則傷人」這樣科學論斷,這與當代醫學之中認為糖類製品不宜多吃是相一致的,筆者據此認為,如果不是因為蔗糖食品的相應普及,當時的人們是不可能知道其「多則傷人」的醫學知識的。
值得一提的還有近代的考古成果。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所出土的簡牘中有「糖一笥」的記載,筆者認為,其物能放置於竹笥之中,當是固態的製成品而無疑。這不但與戰國時期液態的「柘漿」,在技術上可說是大大地進了一步,而且與漢初越國王獻與高皇帝的貢品石蜜,在其普及性方面也有了進一步的拓展。
到了東漢的張衡著《七辨》,其中有「沙飴石蜜」的稱謂。所謂「沙飴」,即是指結晶狀糖類製品。我們知道,澱粉糖呈粘稠狀,而要想得到結晶狀糖類食品,除了蔗糖是不可能有第二種取代物的。應該說,最起碼在東漢時期,人們已經能夠食用到具有砂糖雛形的蔗糖製品了。西漢末年劉向作《杖銘》說:「都蔗雖甘,殆不可杖,佞人悅己,亦不可相。 」在銘中,劉向將甘蔗的特性用作人們常識的類比,可見甘蔗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
二、 三國時期至唐代以前的食糖簡況
《三國志·吳志》中記載:吳主孫亮曾使黃門(宦者)取交州所獻「甘蔗餳」食用。所謂甘蔗餳,也就是蔗糖。如果說戰國時代屈原所知道的「柘漿」還是一種稀薄的液體蔗糖的話,那麼三國時代的「甘蔗餳」則已經已經是真正意義上蔗糖了,它的形態是一種特意為之的粘稠狀,其軟柔的特性更能適應人們的食用,其意義就象今天的人吃軟糖遠多於吃硬糖一樣,這與戰國時代相比確實進了一大步。此外,這則記載還明白地告訴了後人「甘蔗餳」的產地是交州,也就是現在的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一帶。由於甘蔗是一種熱帶、亞熱帶植物,三國時期的「甘蔗餳」來自於交州,這是合乎甘蔗生長特點的。
晉代嵇含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孫子,其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圍數寸,長丈余,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笮(榨)取其汁曝曬數日成飴,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 」這則記載明確地說明了當時甘蔗的產地和蔗糖的生產方法。與之同時期的古《南中八郡志》(今已佚,唐宋之際尚存)有這樣的記載:「笮(榨)甘蔗汁,曝成飴,謂之石蜜。」這與《南方草木狀》和記載是基本相同的,「南中」一詞,古代泛指南方的的廣大地區,最早出現在《魏書·李壽傳》中:「封(李壽)建寧王,以南中十二郡為建寧國」,今考當時的建寧國,即為今天雲南的曲靖地區。至於它的具體生產過程,則是藉助於太陽的曝曬。這樣的生產方式,也許受到了食鹽生產方式的影響。液態的蔗漿在太陽曝曬的光合與蒸發作用下,形成了固態的結晶體,這與後世以蒸煮方式製糖,在生產原理上還有其本質上的差別。
東晉盧諶著《祭法》一書,其中有「冬祀用甘蔗」的記載 ,這是中國古籍中第一次使用「甘蔗」這一名詞,它與西漢時代的「諸柘」一樣,都是由嚼食甘蔗時的嘴部動作「咀咋」一詞變化而來的。與盧諶同時代的著名畫家顧愷之嗜食甘蔗,但吃的方式與眾不同,總是從尾吃到頭,每逢有人因驚訝而相問時,他的解釋是「漸入佳境」 。顧愷之的吃法我們今天雖然無可非議,但卻使我們知道東晉時期人們對甘蔗的直接食用也相當普遍。
另一位東晉大學者陶弘景著《名醫別錄》,其中有這樣的記載:「蔗出江東為勝,廬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最起碼在公元六世紀的古代中國,已經能夠製作「沙糖」了。所謂沙糖,即是指外表呈砂礫狀的結晶糖,這與今天我們日常食用的砂糖在本質上已經沒有多大的區別。
到了唐代,蔗糖的生產出現了新的格局。由於甘蔗的大量種植和消費的廣泛普及,原來用日光爆曬的生產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於是人們將目光移向國外,尋求更好的生產方式。《新唐書》載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一年(647)遺使至「摩揭它國」求取熬糖法,然後下詔令揚州上貢當地種植的甘蔗進行試生產,其成品的色、味均遠勝於摩揭它國 ,當時人們稱之為「沙糖」,又稱為「霜糖」。「摩揭它」(Magadha)為古印度時代的奴隸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曾一度統一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時最為強盛,至公元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時仍為印度強國。中國晉、唐僧人法顯、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產方式相對先進,它是利用火的熱能作為蒸發方式來進行生產的,因而有更快的生產周期。唐太宗不惜遠離數萬里之遙而派人前往,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來說,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經更具實際意義。
當摩揭它的製糖法取來之後,揚州生長的甘蔗成了製糖的最好原料。但應該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揚州,並不是今天地理上的揚州地區,而是指唐初屬於揚州管轄范圍下的嶺南東西兩道,即今天的廣東與廣西。由於嶺南甘蔗味甜而多汁,其質量遠比西域摩揭它國的好,所以生產出來的蔗糖在味與色的方面都遠勝於摩揭它國產品。
「沙糖」一詞,從上文可知,出自於唐初,由於其呈河砂狀,故名。今天一般寫作「砂糖」。又由於其色澤為白色霜狀物,因而當時又稱為「霜糖」。我們知道,今天的砂糖有白砂糖與赤砂糖之分,從製作工藝上來說,白砂糖遠比赤砂糖復雜,既然唐代的蔗糖已被冠以「霜」名,其色當為白色或接近的白色,因此可以認為,唐代的製糖工人們已經掌握了一整套的蔗糖提純及脫色工藝,其生產流程應該與今天的現代法生產流程相去不遠,在沒有一定的化學工業知識為前提基礎下是不可能生產出來的。「霜糖」的生產關鍵是脫色,據《新唐書》載,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國內的製糖工匠發明了「滴漏法」為蔗糖脫色。其法是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一個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從上淋入黃泥漿,以現代技術觀點而言是把黃泥漿作為吸附式脫色劑來製取白糖。這種辦法的出現,標志著我們古代的蔗糖生產已經能夠採用接近於現代化學脫色的生產方法而進行生產了。
綜上所述,我國的蔗糖生產,源於戰國而定型於唐初,這是史有明文的記載,應該成為基本的定論。
三、宋代以後人們對於蔗糖的食用及生產
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載:「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至此中國方有沙糖。」此後一些述及中國蔗糖歷史的人,往往以此為據,認為中國的砂糖始於唐初。但此論其實並不確切,早在漢代以前,「沙糖」一詞就已出現了。東漢名醫張仲景曾以「沙糖」調制「青木香丸」;而南北朝是陶弘景作《本草經集注》又有「取(蔗)汁為沙糖甚益人」之語,可見遠在唐初之前中國已有了原始的結晶狀砂糖,只不過唐太宗派人從西域摩揭它國學習相對較先進的製糖技術後,使中國的砂糖生產得到了一個比較大的躍進罷了。
可以認為,中國蔗糖的生產,真正取得較大發展的是在唐、宋兩朝之際,其中宋代的成就可能更大一些。據宋代洪邁所作《容齋隨筆》載,宋代蔗糖的產區主要在福唐(今福建福清縣東南)、四明(今浙江寧波)、番禺(今屬廣東)、廣漢、遂寧(均屬今四川)等五個地區,其中就質量而言以遂寧所產的為最好。遠在唐代大歷年間,有個姓鄒的和尚來到遂寧(今屬四川)北二十里的繖山居住,教當地的居民黃氏製造霜糖。到了北宋時期,繖山一帶民眾廣植甘蔗,致使這一帶居民以種植甘蔗為生的佔十分之四,而以製糖為業的佔十分之三,也就是說,宋代遂寧的居民中,絕大部分的居民就業都與蔗糖有關。遂寧所產的蔗糖當時稱為糖霜,可知當為白色結晶狀。
在遂寧當時所種的甘蔗之中,主要有四個品種,其名稱分別是杜蔗、西蔗、艻蔗和紅蔗。其中,紅蔗又稱為「昆侖蔗」,主要用於生吃;艻蔗又稱為「獲蔗」,可以用來製作沙糖;西蔗能夠製作糖霜,但由於顏色並不純白而略帶淺色,因而在當地價格並不高;只有杜蔗最好,味甜而厚,用來製作糖霜,顏色雪白而似霜雪,因而價格最高。
在種植甘蔗方面,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甘蔗的種植最損耗地力,因而凡頭年種過甘蔗的田地,第二年一定要改種五穀,用以休息地力,否則便得不到好的收成。
在蔗糖生產方面,據記載已經有了專業化較強的生產工具:削砍甘蔗的有蔗削和蔗鐮;堆垛甘蔗的有專用的蔗凳;榨甘蔗汁的有蔗碾、榨斗和榨床;每一種工具都有其特定作用。
北宋宣和初年,王黼創應奉司,專門管理各地上貢朝廷的貢品,其中遂寧就以糖霜為主,每年要進貢數千斤。宣和末年應奉司停辦,當時的京城汴京才不太見到遂寧所產的糖霜產品。
宋代遂寧所產的糖霜,在當時有極高的知名度,這可以從宋人的詩作中得到反映。北宋蘇東坡有一次游潤州(今江蘇鎮江)金山寺,有遂寧僧名圓寶者為寺中住持,於是東坡作詩贈之雲:「涪江與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蓋因東坡知圓寶為遂寧人,於是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遂寧的特產糖霜,由於可見當時遂寧糖霜具有極高的知名度。
與蘇東坡同時代的黃庭堅也有一首極具風趣的糖霜詩,這是詩人在戎州(今四川宜賓)時因品嘗到遂寧糖霜,感覺到其味極其鮮美而特地給好友梓州雍熙長老寄去一包並在信中所作的一首詩:「遠寄蔗霜知有味,勝於崔子水晶鹽。正宗掃地從誰說,我舌猶能及鼻尖。」在這里,黃庭堅採用了極具誇張的修飾手法,用舌尖舔舐鼻尖的描寫,突出了糖霜的美味。
到了明代,宋應星作《開工開物》,其中的《甘嗜》篇也詳盡地記敘了種蔗和製糖的各種方法,某些地方的敘述甚至比王灼的《糖霜譜》更為詳盡。例如其中的牛拉石轆多次壓榨取汁法,與現代製糖業所採用的多重壓榨原理是相一致的;此外,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所敘的石灰法,其生產原理在現代製糖中仍然沿用。
至遲在唐宋之際,中國的蔗糖生產技術開始向海外傳播。據日本鳥倉龍治所作《沖繩一千年史》載,公元754年鑒真和尚東渡扶桑,為日本帶去了製糖技術。而元代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也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中提到中國的福州、泉州一帶製糖業十分發達,遠銷至海外。又隔了大約二、三百年,大約在明代中期,從中國移居海外的僑民將製糖技術傳到了東南亞的菲律賓,然後再傳至遠隔重洋的夏威夷等地。至於西歐各國的蔗糖生產技術,則是公元七世紀時由印度經阿拉伯人所傳入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的 。
西方各國對於糖的研究,據記載始於十六世紀中葉,1747年德國化學家A·馬格拉弗首次從甜菜中分離出單糖,但並受到重視;直到1786年,馬格拉弗的學生F·阿哈爾德由於其在柏林近郊試種甜菜獲得成功,才促使他利用其老師的科研究成果而實現了從甜菜中提取單糖成為現實。從化學結構而言,這種單糖與蔗糖是相一致的,是以人們認為,阿哈爾德從甜菜中提取到了蔗糖。1799年,阿哈爾德正式發表論文,宣告了這一消息。到了1802年,阿哈爾德在西里西亞的庫內恩建成了第一座甜菜糖廠。1822年,法國化學家佩恩採用脫色吸附劑用於甜菜糖的精製 ,也就是說,直到此時,國外才開始用自己發展起來的生產工藝製造糖類製品,與中國唐代初年就能生產純白的蔗糖相比,在時間上晚了一千多年。
至於中國近代的機械化製糖,基本上沿襲了一條拿來主義的道路。清光緒四年(1878),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設中華精糖公司,這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化製糖企業,機器購自英國,以土糖為原料生產精煉糖,每天能處理土糖4000擔。第三年,該公司又在廣東汕頭的角石鎮開設精糖分廠,以適應內地的需求。除此之外,由英國商人管理的香港太古洋行也創辦了太古煉糖公司,其後美、日等國商人相繼來中國建廠製糖,但由於社會動盪等多方面原因,這些糖廠不久都相繼倒閉。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中國的東北開始有人種植製糖用甜菜。光緒三十四年,阿城糖廠建成投產,能日加工甜菜350噸,這是中國第一座近代機械化製糖的民族企業。1915年,另一座同等規模的呼蘭糖廠建成。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前,可以認為不論是甜菜製糖廠,還是甘蔗製糖廠;不論是外資興辦,還是民族資本,都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而國內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製糖方式仍是遍布城鄉。
從30年代開始直到建國之前,廣東、廣西等地的軍閥企圖通過創辦糖業,充實自己實力,對興辦機械化製糖業不遺餘力。僅以廣東一省而言,就能日產蔗糖7000噸,但由於時局動盪,再加上民族工業基礎薄弱,多數糖廠都最後走向破產的歸宿
7. 白糖的製作工藝是怎麼樣子得
先從甜味作物裡面(如甘蔗、甜菜頭)裡面榨取原液,然後經過沉澱、煮沸、去雜質,形成母糖液,再經過溶解、煮沸、結晶的工序,再去除雜質。最後會出現冰晶。把冰晶溶解後,攤薄烘乾,就會出現白糖。當然,具體的做法會更細致,我這只是粗略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