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端午節送香包是什麼意義
端午節送香包的意義:
1、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2、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袋的習俗。
3、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葯製成香袋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
(1)端午荷包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相關傳說
1、在山西鄉村,不論豐年欠歲,貧富之家,端午節孩子們的香袋、長命線、艾葉虎是非做不可的。一個小小的香袋為什麼能這樣牽動人心,千年不絕。
2、傳說古時候,每年的四、五月間各種蟲害、瘟疫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訪民情,治理瘟害。
3、神仙發現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懲惡護善,掏出五色香袋對善良的人說:每年五月初五,你們同家裡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門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從那以後凡是帶香袋的大人小孩,蟲害見了便逃之夭夭,而沒有香袋的惡人們不免被蟲害毒疫毒死了。
Ⅱ 端午節香荷包里裝的什麼是香草嗎香草是什麼草
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
(2)端午荷包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戴香囊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Ⅲ 荷包的端午節掛荷包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囊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Ⅳ 從《紅樓夢》中無處不在的荷包,看中國荷包文化有何內涵
結語
現代社會經常有人說"包治百病",指的是擁有奢侈品包包就是人生的大滿足。在古代社會,沒有奢侈品包的概念,卻有無處不在的小小荷包。在《紅樓夢》當中,它不僅見證了金釧兒等人的不幸和不公遭遇,也目睹了賈璉、賈瑞等道貌岸然之人的無恥嘴臉,還親歷了寶玉黛玉的純潔愛情,甚至可以說是引發大觀園最終走上窮途末路的"始作俑者"。
荷包雖小,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收納日常物件的必需品,人們更是賦予了它許多的文化附加值。
【參考文獻】
1.《紅樓夢》
2. 《養古齋叢錄》
Ⅳ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有傳說和意呢
而對中國的端午節佩戴香囊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種風俗習慣,因為每年的四五月份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一個蟲害、瘟疫在人間肆虐,更是嚴重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而對每一個對老百姓來說也是一種民族的習慣和慶節,每個人的內心卻不一樣,有的好,有的歹,便有著一種懲惡揚善的心理。中國有著56個民族,所以每個民族的習俗也有很多,每個民族自己都有著不同的過節的習慣,民族的人口眾多,這些民族也被增添了一些好的氛圍。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能一直傳承這樣的悠久的歷史慶節也是很好的,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
Ⅵ 端午節香包里裝些什麼
端午節香包里裝的通常為艾葉、蒼術、山奈、白芷等中葯,也有些是裝的雄黃、香草等配成的香料。
裝入的這些東西不但有中葯的香氣,還能起到提神、醒腦等保健作用,在中葯店均可以購買到。
端午的香包又稱為香囊,荷包。有的用五彩絲線纏繞而成,有的用各式碎布拼湊而成,上面還會縫制各種動物、植物圖案作為紋飾,形狀各異、大小不等。加上填充的香料草葯戴在胸前既香氣撲鼻,又能阻止蚊蟲叮咬,去除毒害。
(6)端午荷包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習俗
一、吃「五黃」。端午節當天,在江南人的傳統中,必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黃酒(本是雄黃酒,因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因而該月又稱為「五黃月」。
二、吃「五白」。端午節民間還流行用「五白」來搭配,即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和茭白。端午食「五黃」,再配上「五白」,可清熱降火,健脾胃。
三、吃面扇子。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四、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五、吃打糕。端午節也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
Ⅶ 荷包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傳統手工藝品,荷包有何意蘊
荷包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傳統手工藝品,歷史久遠,頗具審美價值。從先秦到清朝,荷包在民間、官僚階級,乃至皇室貴族中,都是日常必佩之物。至清朝,荷包的綉制、佩戴最為鼎盛。
小巧的荷包,卻別有一番“大乾坤”。荷包是古人生活中方便隨身攜物的實用之物,亦是親朋好友之間傳達祝福的憑借,更是男女之間互表心意的寄託。荷包的一針一線中,不僅有精美的刺綉藝術,亦有綿綿不盡的情思。
Ⅷ 端午節帶香囊有何意義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用絲線纏成。古人多在端午節時,將葯物或其粗末裝在特別的囊狀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處或裝入貼身衣袋內,或掛在床帳或車輦以防治某些疾病。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等。《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在我國,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懸艾葉菖蒲、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等習俗。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魑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抵抗力較弱的孩子帶來疾病與災難,所以要在五月端午佩戴香囊消災防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