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人從哪個朝代開始穿絲綿衣服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
絲綿是一種蠶絲製成的綿絮、被用材料,是用繭表面的亂絲加工而成。可分為廣義絲綿和狹義絲綿,狹義的絲綿僅指天然蠶絲棉。廣義的絲綿指絲綿狀織物,如噴膠綿、中空綿、混合絲綿、仿絲綿、七孔綿等類泛稱。古人在衣服裡面充以絲綿,作為禦寒之衣,或者做成蠶絲被。
絲綿最早是用來製作冬衣,古代漢人夏季服葛麻紗羅、冬季以絲綿充絮。如果是冬天,袍內應絮綿。顏師古註:「漬繭擘之,精者為綿,粗者為絮。今則謂新者為綿,故者為絮。」簡單地說,就是以下腳繭和繭表面的亂絲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絮狀物,好一點的稱為綿,次一等的稱為絮。
西漢絲織業已很發達。織物生產中,一般以上等蠶繭用於紡織,以次等蠶繭製作絲綿。戰國兩漢出土文物有鳳鳥花卉紋綉淺黃絹面綿袍、小菱形紋錦面綿袍、羅地「信期綉」絲綿袍、朱紅菱紋羅曲裾式絲綿袍、西漢印花敷彩紗絲綿袍、絹地「長壽綉」絲綿袍、素絲綿袍等等。南北朝時,揚州「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唐人冬季穿綿袍,加綿十兩。襖子是冬衣,比袍略短,加綿八兩。綿袴,也稱復袴,加綿六兩。這是冬裝。唐人所說的「綿衣」「綿袍」都指絲綿。白居易《新制布裘》詩:「桂布白似雪,吳綿軟如雲。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得瑟他新做的綿袍,外面用的是潔白的桂布,裡面絮吳地產的絲綿,非常暖和,即使是嚴冬臘月,也溫暖如春。
② 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女子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大多分為三個種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類似現在的女生連衣裙。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王百官參加祭祀重要活動等的正式禮服,類似現在的女性職業套裙裝。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一般用於常服,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咱可以類比為如今女性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
大多數漢服由布和帛所製作形成,從上到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古代人講求對稱,追求規整與圓滿,因此服飾的前後具有對稱性,在製作的過程中,前襟後襟所使用的布料必須大小相同。
其實漢服並不只是一套服飾,它還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在這里筆者著重為大家介紹服裝,古代漢服雖然沒有現代漢服顏色這么鮮艷,但上面也有著各色各樣逼真細膩的花紋。
漢朝對於服裝極其有研究,而漢朝服裝的簡稱「漢服」卻與現如今流行的「漢服」被大家所混淆。但筆者相信,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漢朝服裝與漢服的不同。
雖然今天興起了「漢服熱」,但這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體現。它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古代人民對服裝的審美。
③ 戰國時期的服飾是什麼樣
戰國時期的服飾屬於漢族服飾,是漢族傳統服飾之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深衣服,其次是北方少數民族服裝不同於中原的脫衣腰帶胡服。
考古發現的服裝器物是最直接的材料,但服裝很難長期保存至今,所以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樣式,除了出土的服裝器物外,還依賴於出土的無花果URE、雕塑、繪畫等間接信息作為補充。
受當時政治文化的影響,百家爭鳴。儒家主張《憲章》文武兼備,禮儀之邦,深受道教和法家思想的影響,反映了當時各國服裝美學的真實特徵。
(3)黃絹衣服圖片唯美擴展閱讀
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漆盒裝飾人物圖案十分簡潔,但風格逼真。它坐在房間的中間,是但是主要的舞者。站在戶外跳舞,穿著長袖、寬下擺、V形十字領長袍、緊身腰帶、美體。這幅漆盒人物畫也是一件苗條的腰裝。此外,所有的角色都穿著白領、袖口、裙擺和腰帶。
河南洛陽金村漢墓出土的戰國青銅麻雀女,有項圈式,可以在項圈上加一個項圈來製作。這條裙子及膝,中短裙。腰間有一條皮帶,皮帶上掛著一組玉帶。穿皮靴,頭發左右兩邊有兩條長辮子。
④ 描寫校園景色的句子唯美
1、花園似的校園,點綴得五彩斑斕,更顯得生氣盎然,一座座別具風格的教學樓,在翠綠欲滴的樹兒和嬌羞欲語的花兒的裝飾下,更平添了一份勃勃的生機,形成了一種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景色。
2、昔日四座破爛的校舍不翼而飛,嶄新的教室和會議室屹立在屏障似的圍牆裡面,小巧玲瓏的傳達室守衛在大門西側。
3、學校的中心有一個美麗的花壇,裡面的花朵五顏六色。早上,晨霧籠罩著花壇,潔白的晨霧好像給花壇穿上了一件潔白的衣裳。花上的露珠無憂無慮地躺在花上,好像把花當成是自己的小床似的。
4、春天,天氣慢慢轉暖,人們脫掉沉重的冬裝、操場上也變得熱鬧起來。沉睡在地下的小草漸漸蘇醒,伸出了它那嫩綠的小腦袋,大地像鋪了一層淡綠的地毯,讓人看著非常舒服。柳樹也發芽了,在微風中微微的擺動著。「正月梅花香又香」,梅花也開放了,散發著微微的清香。
5、秋天,涼爽的輕風吹進了校園,把炎熱給趕走了。花園里,花草樹木換上了件件金衣;從樹枝上飄落的片片黃葉,像一隻只婉轉飛舞的黃蝶,美麗極了。
6、春天,校園的迎春花吹響春天的號角,池塘邊的垂柳早已隨風起舞,老柳樹才不緊不慢地抽芽放葉。不久,鵝黃嫩綠的樹葉間便綴滿毛毛蟲似的柳絮。這時,校園便滿目蔥蘢,生機盎然起來。孩子們在樹下撿柳絮,玩游戲,你追我趕,好不熱鬧!
7、下雨啦!秋雨像一位年輕美麗的小姑娘,我沒有躲避,雨兒打向我的臉龐,終於停了下來,我抬起頭,望著天空,天像洗過一樣,藍得使人心醉。我又發現,校園是藍色的!
8、校園一年四季都很美,而我最喜歡的是秋天的校園。一走進校門,就可以看到向上延伸的長長的石階,寓意我們在這天天向上;石階兩旁是蔥蘢青翠的「萬年青」,校工把它們修剪得平平整整,寓意我們會像青蔥翠綠的小樹一樣在園丁們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萬年青」的背後是一排鐵樹,微風輕拂,它們在喃喃低語,為我們祝福。
9、走進美麗的校園,這里有明亮的教室,這里有如茵的綠樹,這里有忙碌的老師,這里有勤奮的同學,這里是理想放飛的地方,這里是未來國家棟梁的搖籃,這里藏著祖國未來的希望。
10、一走進校門,就能看到一個大大的草坪。遠遠望去,綠草如茵,好像一張綠油油的地毯。如果躺下來,軟綿綿的,真舒服啊!再近些,嫩綠的小草尖上有著晶瑩剔透的露珠,好像是春姑娘送給小草的禮物。
11、校園的噴泉有著一個特別的形狀,裡面有一座小型假山,上面有一個很漂亮的紅亭子,順著往下看,有一個小水車,也是耀眼的紅色,只見上凹凸不平,像真的一樣,還有一座漂亮的小橋。
12、秋天,早上天空中太陽高照,校園的大門開了。走進校園里,看見勤勞的小蜜蜂嗡嗡嗡的忙著去采蜜,還看見小蟲子在吃著樹葉,看起來好好吃的樣子啊!忽然,我在旁邊看見了一個繭,這個繭慢慢的破開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蝴蝶身上的圖案是一個個白色的小圓點,那是多麼的漂亮啊!
望採納,謝謝!
⑤ 求描寫帥哥靚女的文字(服飾、頭型,面貌等)古代現代的都行,謝謝!!
英氣逼人的五官清晰而立體,一雙湛藍色的眼眸閃爍著不知名的光芒。性感的薄唇緊緊的抿著,配上柔美的臉部曲線讓人有親吻的沖動。接近一百八的精壯身軀有著令人羨慕的完美比例。他整個人充滿了令人瘋狂的魅惑。
俊朗的眉,清麗的眼,挺直的鼻樑,不染而朱的嘴唇。烏黑的頭發直達臀際,披散在潔白的頎長身軀上,裝點出妖魅般的美麗。
黑金色的深邃眼眸,俊美非凡的臉龐,舉手投足在在都流露出渾然天成的帝王霸氣,看了叫人難以抗拒那野性的魅力
他的俊秀唯美無所不在:俊秀唯美在青衫布衣黃絹裹劍的古味俠士風骨,俊秀唯美在縱馬疾馳馳騁大漠的俊美飄逸;俊秀唯美在不得志時的落寞與掙扎,俊秀唯美在絕境中的自信和從容;俊秀唯美在他對愛人的深情,俊秀唯美在他對斬殺惡人的決絕;俊秀唯美在他鬢角微卷的發絲,俊秀唯美在他淺笑時微微上揚的嘴角,他俊秀唯美在有驚世才學萬種風情。
2秋夜,櫻花漫天飛舞.晶瑩璀璨的花瓣在閣台上飛揚,旋轉著,輕笑著在吹簫男子。
衣襟、袖袍、肩跳躍出讓人難以捉摸的旋律。櫻花在一身火紅狐狸色衣服男子的身旁,竟好象是有生命的,柔柔不失陽剛的依戀,跳躍在他的眉梢、發際,唇角。櫻花繚繞間,那狐異的鮮紅讓人瞬間忘卻了呼吸!紅衣男子彷彿有最燦爛的光華又有最優傷的多情而邪魅。
在櫻花絕美的舞蹈中。簫聲彷彿在向人訴說著一個比永恆還要漫長的故事。忽而清
澈透明,酣暢淋漓,清越如泉水。忽而凄楚哀婉,慟人心神,狐魅似櫻花。簫聲中似有
一股幽怨,一股驚艷,一股塵世間至沉至痛的恨意,一股紅塵中最愛最憐的欣喜。
3他的眼線狹長,眉眼末端上翹,那雙奪人心魄的眸子里泛著點點狐媚,肌膚若脂,紅唇如櫻,卻不失陽剛。他站在細柳下,一襲白衣與柳絮迎風而舞,長長地墨發紛飛,讓人幾乎移不開視線。
4俊美, 俊美的不像人。一雙眼睛簡直像浸在水中的水晶一樣澄澈,眼角卻微微上揚,陽剛而顯得狐媚。純凈的瞳孔和狐媚的眼型奇妙的融合成一種極美的風情,薄薄的唇,色淡如水.
5那是一個極俊美的男子,長眉若柳,身如玉樹,上身純白的襯衣微微有些濕,薄薄的汗透過襯衣滲出來,將原本絕好的身體更是突顯的玲瓏剔透。一頭黑的發紫的頭發映襯著雪白頸,霸氣卻又帶著狐媚。一個男子能長成這樣,也是天下少有。
6除此之外他的皮膚也很白,烏黑亮澤的頭發因為定型水的作用而層次分明,精緻的面容加上至少一米八六的高挑黃金身段,哇,真是一個狐狸般俊美的男子,有著介乎於天使與魔鬼之間的美,俊美不失陽剛,危險而又邪惡。
7一攏火紅狐狸色的衣服,玄紋雲袖,席地而坐,一男子低垂著眼臉,沉浸在自己營造的世界裡,修長而優美的手指若行雲流水般舞弄著琴弦,長長的睫毛在那白玉般的臉上,形成了誘惑的弧度,人隨音而動,偶爾抬起的頭,讓人呼吸一緊,好一張翩若驚鴻的臉!只是那雙眼中忽閃而逝的某中東西,讓人抓不住,卻想窺視,不知不覺間人已經被吸引,與音與人,一同沉醉。
8絲絲縷縷的光線下,男孩俊美的臉龐曲線像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美少年納喀索斯一樣圓潤完美。長長的睫毛在眼睛下方打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斜飛入鬢的眉毛在凌亂劉海的遮蓋下若隱若現,高而挺的鼻樑下是一張微顯飽滿的嘴唇,粉粉的,海棠花瓣的顏色,狐魅不失陽剛。
9他穿一身慘綠羅衣,頭發以竹簪束起,身上一股不同於蘭麝的木頭的香味。天邊晚雲漸收,淡天琉璃。慘綠少年的臉如桃杏,姿態閑雅,尚余孤瘦雪霜姿,少年瞳仁靈動,狐狸一樣機靈,水晶珠一樣的吸引人。
10他白皙的皮膚看上去如同雞蛋膜一樣吹彈可破,在光的照射下顯得更加迷人,又長又密的睫毛像兩把小刷子,隨著呼吸輕輕的掃過肌膚,黑玉般的眼睛散發著濃濃的暖意,如櫻花般怒放的雙唇勾出半月形的弧度,溫柔如流水,卻不失男兒的陽剛氣質,俊美的讓人驚心。
11這一張眼,就看到了他——此生見過最俊美的容顏。
榻上慵懶地斜倚了一個男子,披了曲水紫錦織的寬大袍子,眉眼竟似糅合了仙氣與狐氣,清麗出塵中攜帶了入骨的媚惑。鳳眸星目只輕輕一掃,女人的心就似被剜了去,只知隨他眼波流轉而起伏跳動。他修長的晶指持了一隻翠青龍鳳酒杯,酒色瑩如碎玉,明晃晃刺痛女人的眼,不得不把視線下移,發覺他那雙裹了素襪的腳露在袍外。 它靜靜縮於一隅,勾起人心底里的愛憐。女人忘乎所以地凝視,直到有人一記清咳,才尷尬地一笑。女人生生咽了口乾沫,臉不由自主燒紅了,其他男人的清俊俊美與這人相較,暗淡得猶如一粒微塵。
12而他的發色是幽深的黑色,眼瞼上濃密卷翹的睫毛無一絲顫抖的跡象,就像睡著了一般。臉上也有著長久不見陽光的蒼白,昏睡的絕色面容在藍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的神秘,增添了一股狐狸般迷離俊秀的美感。
13隻見粉紅的錦緞上躺著一個很年輕的男子,長相極為俊美精緻,面如白玉,眉如新月,眼若燦星,此時那烏黑的長發披散,粉臉慘白,櫻唇沒有一絲血色,無力地平躺在那裡,俊秀不是陽剛的狐媚。
14他擁有彷彿精雕細琢般的臉龐,英挺、秀美的鼻子和櫻花般的唇色。他嘴唇的弧角相當完美,似乎隨時都帶著笑容。這種微笑,似乎能讓陽光猛地從雲層里撥開陰暗,一下子就照射進來,溫和而又自若。他欣長優雅,如狐一般。穿著得體的米色休閑西服,手上一枚黑金閃閃的戒指顯示著非凡貴氣,整個人都帶著天生高貴不凡的氣息。
這少女十八九歲年紀,一張圓圓的鵝蛋臉,眼珠子黑漆漆的,兩頰暈紅,周身透著一股青春活潑的氣息
臉色晶瑩,膚色如雪,鵝蛋臉兒上有一個小小酒窩,微現靦腆,甚是清秀絕麗,高挑的身上穿著翠綠色的連衣長裙,
健美高挑身上穿一件白底兒草莓花兒的背帶裙,淺淺地露著如雪似酥的胸脯,裙擺只遮住膝,腰間同色腰帶將腰兒束得纖纖一握,更襯得胸脯豐挺
一雙纖手皓膚如玉,映著綠波,便如透明一般
烏黑的頭發,挽了個公主髻,髻上簪著一支珠花的簪子,上面垂著流蘇,她說話時,流蘇就搖搖曳曳的。她有白白凈凈的臉龐,柔柔細細的肌膚。雙眉修長如畫,雙眸閃爍如星。小小的鼻樑下有張小小的嘴,嘴唇薄薄的,嘴角微向上彎,帶著點兒哀愁的笑意。整個面龐細致清麗,如此脫俗,簡直不帶一絲一毫人間煙火味。她穿著件白底綃花的衫子,白色百褶裙。坐在那兒兒,端莊高貴,文靜優雅。那麼純純的,嫩嫩的,像一朵含苞的出水芙蓉,纖塵不染。
這少女十八九歲年紀,一張圓圓的鵝蛋臉,眼珠子黑漆漆的,兩頰暈紅,周身透著一股青春活潑的氣息
約莫二十二三歲,膚光勝雪,眉目如畫,竟是一個絕色麗人
那小姐相貌嬌美,膚色白膩,別說北地罕有如此佳麗,即令江南也極為少有.她身穿一件蔥綠織錦的皮襖,顏色甚是鮮艷,但在她容光映照之下,再燦爛的錦緞也已顯得黯然無色
只見她一張瓜子臉,雙眉修長,膚色雖然微黑,卻掩不了姿形秀麗,容光照人
一個黃衣少女笑吟吟的站在門口,膚光勝雪,雙目猶似一泓清水,在各人臉上轉了幾轉.這少女容貌秀麗之極,當真如明珠生暈,美玉瑩光,眉目間隱然有一股書卷的清氣
那少女十七八歲年紀,圓圓的臉蛋,一雙大眼黑溜溜的
白馬上乘的是個少女,二十歲上下年紀,白衫飄飄,左肩上懸著一朵紅綢制的大花,臉色微黑,相貌卻極為俏麗
只見一個清秀絕俗的少女正在觀賞菊花,穿一身嫩黃衫子,當真是人淡如菊,我一生之中,從未見過這般雅緻清麗的姑娘
那少女約莫十六七歲年紀,一身青衫,笑靨如花
內堂出來一個婦人,身穿淡綠綢衫,約莫三十六七歲左右年紀,容色清秀
眼前所見,如新月清暈,如花樹堆雪,一張臉秀麗絕俗
窗外站著一個中年女子,尖尖的臉蛋,雙眉修長,相貌甚美
一個綠杉少女手執雙槳,緩緩劃水而來,口中唱著小曲
只見那少女一雙纖手皓膚如玉,映著綠波,便如透明一般
說話聲音極甜極清,令人一聽之下,說不出的舒適.這少女約莫十六七歲年紀,滿臉都是溫柔,滿身盡是秀氣
只見她抿著嘴,笑吟吟的斜眼瞅著自己,膚白如新剝鮮菱,嘴角邊一粒細細的黑痣,更增俏媚
是瓜子臉,清雅秀麗
她身旁站著個身穿淡絳紗衫的女郎,也是盈盈十六七年紀,向著他似笑非笑,一臉精靈頑皮的神氣.這女郎是鵝蛋臉,眼珠靈動,另有一股動人氣韻
只見一個身穿藕色紗衫的女郎,臉朝著花樹,身形苗條,長發披向背心,用一根銀色絲帶輕輕挽住.他望著她的背影,只覺這女郎身旁似有煙霞輕籠,當真非塵世中人
一雙眼只是瞧著她淡淡的眉毛這么一軒,紅紅的嘴唇這么一撅
她臉上似笑非笑,嘴角邊帶著一絲幽怨,滿身縞素衣裳.這時夕陽正將下山,淡淡陽光照在她臉上,他這次和她相見,不似過去兩次那麼心神激盪,但見她眉梢眼角間隱露皺紋,約莫有三十五六歲年紀,臉上不施脂粉,膚色白嫩
瑟瑟幾響,花樹分開,鑽了一個少女出來,全身紫衫,只十五六歲年紀,比她尚小著兩歲,一雙大眼烏溜溜地,滿臉精乖之氣
那婦人身穿縞素衣裳,臉上薄施脂粉,眉梢眼角,皆是春意,一雙水汪汪的眼睛便如要滴出水來,似笑非笑
只見她容色嬌艷,眼波盈盈
只見她似乎四十來歲年紀,眉目甚美
但見她一般的瓜子臉蛋,眼如點漆,清秀絕俗
忽然身後有人輕輕一笑,他轉過頭去,水聲響動,一葉扁舟從樹叢中飄了出來.只見船尾一個女子持槳盪舟,長發披肩,全身白衣,頭發上束了條金帶,白雪一映,更是燦然生光.他見這少女一身裝束猶如仙女一般,不禁看得呆了.那船慢慢盪近,只見那女子方當韶齡,不過十五六歲年紀,肌膚勝雪,嬌美無比,容色絕麗,不可逼視
他看那少女時,見她十七八歲年紀,玉立亭亭,明眸皓齒,容顏娟好
驀見面前一張芙蓉秀臉,雙頰暈紅,星眼如波,眼光中又是憐惜,又是羞澀
這女子四十歲不到,姿容秀美,不施脂粉
見那女人大約十八九歲年紀,身形苗條,大眼睛,皮膚如雪,腦後露出一頭烏雲般的秀發
他抬起頭來,只見一隻白玉般的纖手掀開帷幕,走進一個少女來.那少女披著一襲輕紗般的白衣,猶似身在煙中霧里,看來約莫十六七歲年紀,除了一頭黑發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絕俗
只見一個少女穿著淡綠衫子,從廟□快步而出,但見她雙眉彎彎,小小的鼻子微微上翹,臉如白玉,顏若朝華,她服飾打扮也不如何華貴,只項頸中掛了一串明珠,發出淡淡光暈,映得她更是粉裝玉琢一般
他眼前斗然一亮,見那少女臉色晶瑩,膚光如雪,鵝蛋臉兒上有一個小小酒窩,微現緬腆
但見她清秀絕俗,容色照人,實是一個絕麗的美人.她還只十六七歲年紀,身形婀娜
只見她秀色照人,恰似明珠美玉,純凈無瑕
這女童約莫十三四歲年紀,穿一身翠綠衣衫,皮膚雪白,一張臉蛋清秀可愛
只見那小姐生的纖巧削細,面凝鵝脂,唇若點櫻,眉如墨畫,神若秋水,說不出的柔媚細膩,一身翠綠的裙子,在這渾濁的雨中更是顯得格外的奪目鮮潤,直如雨打碧荷,霧薄孤山,說不出的空靈輕逸,那呵呵的笑聲傳來,更叫人添了一種說不出的情思
他回過頭來,只見她左手扶桌,站在身後,右手拿著一柄飛刀,纖指執白刃,如持鮮花枝,俊目流眄,櫻唇含笑,舉手斃敵,渾若無事,說不盡的嫵媚可喜
那女郎秀美中透著一股英氣,光采照人,當真是麗若春梅綻雪,神如秋蕙披霜, 兩頰融融,霞映澄塘,雙目晶晶,月射寒江.大約也是十八九歲,腰插匕首,長辨垂肩,一身鵝黃衫子,頭戴金絲綉的小帽,帽邊插了一根長長的翠綠羽毛,革履青馬,旖旎如畫
那少女的頭在花樹叢中鑽了起來,青翠的樹木空隙之間,露出皓如白雪的肌膚,漆黑的長發散在湖面,一雙像天上星星那麼亮的眼睛凝望過來.只見她舒雅自在的坐在湖邊,明艷聖潔,儀態不可方物,白衣倒映水中,落花一瓣一瓣的掉在她頭上,衣上,影子上
只見她鳳眼含春,長眉入鬢,嘴角含著笑意,約莫二十二三歲年紀,甚是美貌
燭光下見她星眼流波,桃腮欲暈
她衣衫飄動,身法輕盈,只見她清麗秀雅,容色極美,約莫十七八歲年紀
雙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頰邊微現梨渦,直是秀美無倫。冰雪上反射過來的強光照在她的臉上,更顯得她膚色晶瑩,柔美如玉,但見她膚色奇白,鼻子較常女為高,眼睛中卻隱隱有海水之藍意
那女子約摸二十七八歲年紀,風姿綽約,容貌極美
只見她一身黑衣,更襯得肌膚勝雪,一雙手白玉一般,放在膝蓋上,一言不發。火把中只見她一張雪白的臉被火光一迫,更覺嬌艷
那女的約莫二十六七歲,容貌秀麗,一雙眼睛靈活之極
只見她膚色白潤,雙頰暈紅,兩眼水汪汪的斜睨他
只見她一張瓜子臉,頗為俏麗,年紀似尚比他小著一兩歲
只見說話的是個十七八歲少女,身穿淡綠衫子,一張瓜子臉兒,秀麗美艷,一雙清澈的眼睛凝視著他,嘴角邊微含笑容
他眼前出現了一張清麗白膩的臉龐,小嘴邊帶著俏皮的微笑,月光照射在她明徹的眼睛之中,宛然便是兩點明星
燭光之下,只見她臉上,唇上胭脂搽得紅撲撲地,明艷端麗,嫣然靦腆
心下得意,不由得笑魘如花,明艷不可方物
定睛看時,卻見這少女身穿鵝黃短襖,服色固自不同,形顏亦是大異,她面龐略作圓形,眼睛睜得大大地,雖不若那綠衫少女那般明艷絕倫,但神色間多了一份溫柔,卻也嫵媚可喜
這時朝陽初生,只見她一張瓜子臉,清麗文秀,一雙明亮清澈的大眼睛也正在瞧著她
他見這少女一張瓜子臉,睫長眼大,皮膚白晰,容貌甚是秀麗,身材苗條,弱質纖纖
只見這女子約莫十七八歲年紀,一張瓜子臉,容貌甚美
他見到一張雪白有臉龐,眉彎嘴小,笑靨如花,當即雙目都睜大些,但見眼前是張十分清秀的少女臉孔,大約十四五歲年紀,頭挽雙鬟,笑嘻嘻的望著自己
那女的卻是個美貌少婦,看模樣不過二十三四歲年紀,微微一笑,媚態橫生,艷麗無匹
他見這少女十五六歲年紀,一張瓜子臉兒,薄薄的嘴唇,眉目靈動,頗有秀氣
他側頭看去,見是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臉蛋微圓,相貌甚甜,一雙大大的眼睛漆黑光亮,嘴角也正自帶著笑意
只見雪白一張瓜子臉,又眉彎彎,鳳目含愁,竟是個極美貌的女子,約莫三十來歲年紀
這女子四十歲左右年紀,身穿淡黃道袍,眉目如畫,清麗難言,他一生之中,從未見過這等美貌的女子
他凝望著她,只見她凝脂般的雪膚之下,隱隱透出一層胭脂之色,雙睫微垂,一股女兒羞態,嬌艷無倫
膚色雪白,長挑身材的美貌女郎低頭弄著衣角
那小姑娘神清骨秀,相貌甚是美麗
她衣衫飄動,身法輕盈,出步甚小,但頃刻間便到了離兩人四五丈處.只見她清麗秀雅,容色極美,約莫十七八歲年紀
穿了一身淡紫色的衣衫,她在冰上這么一站,當真勝如凌波仙子,突然間無聲無息的破冰入潭,旁觀群豪,無不驚異
定睛看時,卻見這少女身穿鵝黃短襖,服色固自不同,形顏亦是大異,她面龐略作圓形,眼睛睜得大大地,雖不若那綠衫少女那般明艷絕倫,但神色間多了一份溫柔,卻也嫵媚可喜
只見說話的是個十七八歲少女,身穿淡綠衫子,一張瓜子臉兒,秀麗美艷,一雙清澈的眼睛凝視著他,嘴角邊微含笑容
她約莫十七八歲年紀,一張瓜子臉,容貌甚美
他側頭看去,見是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臉蛋微圓,相貌甚甜,一雙大大的眼睛漆黑光亮,嘴角也正自帶著笑意
他聽那人語音清亮,帶著三分嬌柔,微感詫異,看那人臉時,只見雪白一張瓜子臉,又眉彎彎,鳳目含愁,竟是個極美貌的女子,約莫三十來歲年紀
這女子四十歲左右年紀,身穿淡黃道袍,眉目如畫,清麗難言,韋小寶一生之中,從未見過這等美貌的女子
她年方十七,身材高桃,體態輕盈,言行舉止端莊嫻雅。烏發如漆,肌膚如玉,美目流盼,一顰一笑之間流露出一種說不出的風韻。她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美而不妖,艷而不俗,千嬌百媚,無與倫比
古代描寫,多半是女的,也有一點男的
呵呵
⑥ 古代服裝對現代服裝的影響
《中國古代服裝結構與現代服裝結構之比較》
中國古代服飾以平面的直線裁剪著稱,其外觀特徵是寬
松、肥大、含蓄。中國古代服飾既是一部衣史,同時也深刻地反
映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哲學思想、人文精神等。
目前對古代服飾的研究與考察多是從史論、文化、藝術美學等
角度去研究,討論古代服飾對今人的啟示與借鑒,也多集中在
對古代服飾某個紋樣、款式的寓意的研究或對某種工藝的開發
方面,而對古代服裝結構方面的研究則顯得份量不足。
從夏商到民國,數千載的歷史中,伴隨著國人走過的衣飾
一直是寬松的平面直線裁剪。當然,這種平面結構的背後隱藏
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平面的古代服飾中,也不乏立體的
影子,因為服裝始終是為人體服務的,服裝的物質性大於其精
神性。而人體是一個三維的立體之物,平面的服裝要適合人體
的功能性的需求,除寬松肥大之外,於細微之處總會顯現三維
的影子。古代服飾結構的細微之處與現代裁剪方式有著異曲
同工之妙。
一、深衣中的斜裁
深衣是古代的一種服飾,產生於崇尚禮制的周代,適用范
圍廣泛,諸侯、士大夫、庶民百姓皆可穿。深衣盛行於春秋戰國
時期,其上衣與下裳相連的形制對後世的服飾影響很大,後來
的衫、袍等均可認為是深衣的遺制。深衣在古代服飾史上影響
如此深刻,除了它的深刻用意外,還與它巧妙的裁剪、適體的功
能分不開。深衣分為直裾式和曲裾式兩種形式[1]。其主要特
點如下:
1.衣裳相連。深衣在裁剪時,是把上衣下裳分開來裁[2],然
後又在腰間縫合在一起。它的下裳部分共裁成12幅,以應12
個月的含義。這12幅是採用斜裁的方法。即在一塊寬為二尺
二寸的布料上,分為寬的一頭為一尺四寸,窄的一頭為八寸的
兩部分對角斜裁。然後把它們縫合在一起,再與上衣相連。采
用斜裁,一是受古代面料布幅寬度所限,二是出於功能的考慮。
在平面的服裝結構中,如果腰部不收省道而下擺又要寬大,以
達到「利身」、「利行」的效果,那麼這種裁剪方法是最合適的了。
窄的一頭用於腰部有收腰的效果;寬的一頭用於下擺,並且采
用斜絲使面料具有一定的拉伸性,可增大下擺的活動量。在現
代裁剪中,A型裙的裁剪是通過腰部省道的合並以使下擺增大
的,這樣就造成了其腰線的向上微微彎曲狀,形成一種上窄下
寬的梯形效果。而深衣下裳的平面結構中也可以收到這種梯
形效果。只是深衣的腰線是平直的,因為它沒有省道的合並,但
採用布料的斜絲也彌補了這一點。由此可見,盡管古代服飾是
平面結構,但出於功能的考慮還是有一些三維的裁剪效果的。
2.續衽鉤邊。這是曲裾式深衣的形制。衽,就是衣襟。續
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指衣裾,即衣服的後下擺。一
般在裳的右後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縫出一個斜三角形,穿的時
候必須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這樣就形成了曲裾。
3.矩領。即領式採用交叉而方折向下的形制。
4.長及踝間。深衣的長度按照穿著者的身材而定。
另外,在深衣的領口、袖口、襟擺間有異色面料做的緣飾。
這種緣飾,既可起到裝飾作用,也是出於功能考慮。因為古代的
服飾面料多為綢、綾等軟料,在這些邊緣部分做一些緣飾也可
起到加固、牢靠的作用。這也是一種集裝飾與實用功能於一體
的設計。
二、袍中的「袖襠」設計
袍是繼深衣之後出現的又一種長衣,初見於戰國,秦漢時
較為流行。漢代的袍服樣式多採用交領,兩襟疊壓,相交而下,
袖身部分較寬大,形成圓弧。袖口部分明顯收斂,以便於活動。
袍的裁剪方式有正裁與斜裁兩種。
袍分為上衣下裳兩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其中正身2片,
寬各32厘米。雙袖各3片,寬分別為42厘米、43厘米和45厘米。
以上8片拼合之後,再從下邊縫合。在雙袖與正身相接的腋下,
另拼一塊長37厘米、寬24厘米的長方形的布,便於手臂的上下
活動。領緣用絛帶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
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兩片各寬45厘米,其他各寬41厘米。
在腋下縫合的長方形的布,便是相當於現代裁剪中的「袖
襠」設計了。「現代結構的袖襠設計是盡量使整體外觀造型簡
潔而不失其良好的功能。因此,袖襠的設計在不影響功能的前
提下越隱蔽越好。」[3]袍的衣袖最寬處為45厘米,從功能的角度
來說是不利於活動的。因而在腋下又加了一處「多餘」布的設
計,這塊多加的布既增加了活動餘地,又使衣身與下裳連接得
更為順暢。從現代服裝結構中寬松袖的袖襠設計中來看,它與
古代袍中腋下這塊「多餘」的布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至少在
設計理念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在服裝結構中,對
於衣服的一些關鍵的運動部位是以實用功能為主要設計指導
思想的。
三、綿衤誇中的「前後襠」設計
在古代,分別穿入兩條腿的下裳叫做「褲」。早期的褲只是
兩個套在腿上的筒子,沒有襠。有襠的褲是由北方傳入中原
的,便於騎乘用。
綿衤誇是古代褲的一種形式。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
由衤誇腰和衤誇腳兩部分組成的。衤誇腰4片,每片衤誇腳連上2片。
每片寬30.5厘米,長45厘米。衤誇腳左右各兩片,其中一片用整
幅絹,寬50厘米,長61厘米;另一片用半幅絹,寬25厘米,長59
厘米。衤誇腳上部一側拼入一塊長12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
的衤誇襠。一條寬邊與衤誇腰相連。一條邊縫在衤誇腳上,折疊成
三角形,展開呈漏斗狀。衤誇腳下部拼有一塊長32厘米,寬9厘
米的條紋衤誇邊,做成小衤誇口。衤誇腳的各拼接處均鑲有絲絛。綉
絹作面料,深黃絹里。衤誇腳上部與衤誇腰相連,但兩襠不相連。
後腰敞開形成開襠。綿衤誇,實則為一種開襠褲。在綿衤誇的結構
中,那塊長方形而又折疊成三角形呈漏斗狀的拼接布,便相當
於現代服裝結構中褲子的前後襠的結構。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服裝中的上衣下裳或連體的袍服樣式
多為平面造型。服裝無論平放還是展開懸掛均呈平面狀態,只
有經人穿著後,才會隨人體曲線的起伏和運動趨於立體。服裝
用平面結構裁製,前後統一,結構線多直線和斜線,而且衣片的
分割拼接與織物的門幅和匹長密切相關。
如何從結構方面研究和考察古代服裝,是一個值得思考的
問題。古代服裝結構雖為平面,但平面中也包含著細微的三維
設計。其實,就服裝結構而言,平面與立體是一個辯證關系,即
平面之中包含著立體,立體之中也包含著平面。這也是中國古
代服裝結構與現代服裝結構的相同之處。
⑦ 關於中國古代服飾樣式及其象徵意義
古代貴族男子的服飾裙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綉或織)出日、月、星辰、山、龍、花蟲...
裙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綉或織)出日、月、星辰、山、龍、花蟲等圖畫。裳畫也用五彩絲綉出宗彝(禮器)、藻(水草)、火等圖案。這些圖畫和圖案的花樣合稱為12章紋。裳前有皮製的芾,硃色。上面繪龍、火、山三章,系於腰間革帶,蔽之於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後系組綬(寬絲帶做成的花樣垂飾)。腰間還用大帶系束。
發束於頭頂,著冠(帽子),冠卷有紐,紐中貫以玉笄,扣緊冠與發。冠上加冕(一塊寬0.8尺、長1.6、前圓後方的平板,又稱冕延,板為木質,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後均勻地垂有12旒(用彩絲作繩,貫串五彩玉珠,稱為旒),每旒12玉,前後共24旒,共用玉珠228顆,稱為玉藻。冠冕旁懸玉,名「充耳」。足著赤舄(厚底鞋,以木復於履底做成,舄前頭上,寬翹,寬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長裙的前裾緣挑起,以便向前邁步)。
後世袞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變化。其他諸候、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數嚴格按等級規定依次減為9旒、7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數也依次減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紋也嚴格按等級遞減,有9章、7章、5章、3章之別。冕服種類名稱,有袞冕、山冕等數十種。
衣與裳相連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廣:可以作文武官員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禮服,還可以作帝王不視朝時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參加祭禮時的惟一可穿的禮服,在婚、喪、賓禮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著襦褲,襦是短衣。以短衣長褲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據說始於趙武靈王。這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引進的一種服式,最初是將左衽短夾袍套在長褲之上,稱為褲褶(音襲)服,後來適應漢族習慣而有所改變。貧者著褶,即粗布長襖,顏色多為青、黑兩色。喪服白色。
男子頭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有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頭部分】
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後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在頭發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並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
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後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
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世的瓜皮帽。
帽據說是沒有冠冕以前的頭衣,《荀子·哀公》:「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居領者矣」,楊倞注「務讀為冒」,意思是說務就是帽。後來帽成為正式的頭衣,杜甫《飲中八仙歌》說,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脫帽沒有禮貌,可見戴帽就有禮貌了。
【身體部分】
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詩經·邶風》說:「綠衣黃裳。」但是裳並不是褲而是裙。連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絛系結,然後在腰間束帶。
帶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大帶,一種是皮做的革帶。大帶是用來束衣的,叫做紳,古人常說「縉紳」意思是把上朝時所執的手版插在帶間,而縉紳就成了仕宦的代稱,「紳士」的意義也就此發展而來。革帶是用來懸佩玉飾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禦寒的衣服。可見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則不容易看見裘毛的色澤。袍是長襖,據說裡面鋪的是乳麻。一般來說,窮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可見穿袍穿裘有貧富的差別。漢以後有絳紗袍、皂紗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並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帛則是絲織的總稱。布與帛也形成了低級衣服與高級衣服的對比,貧賤的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麻織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稱。 )
『關於褲子的問題』上古所說的褲,並不等今天所謂的褲。《說文》:「絝,脛衣也。」可見當時所說的,很像今天的套褲,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褲子外面的。有襠的褲子叫褲,《釋名·釋衣服》說「褲,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種,類似後世的短褲叉,形似犢鼻,叫犢鼻褲,穿起來便於勞動操作。《史記》說,司馬相如「身自著犢鼻褲」,和奴婢們一起洗滌食具。
【足部分】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據說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繩編織成的。編時要邊編邊砸,使之結實。
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商周時期人們穿的多是分為上、下兩部分的衣裳。這是當時男人的常服。中古以後,分為上下兩截的衣裳變成了婦女專用品,男人們穿的多是連成一體的長衣了。這種重大改變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呢?追本溯源,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聯在一起的新衣裳,它就是促成這種變化的"深衣"。
深衣在當時確實有不少優點。它縫制容易,穿著方便,既利於活動,又能嚴密地包裹住身體,還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流行開來,無論文人、武夫、官員、平民,全都把它作為日常服裝,甚至作為禮服穿用。當時男深衣曲裾較短,只向身後斜掩一層。女深衣曲裾很長,繞著身體纏了好幾層,前襟下面還垂下一枚三角形的衣物,可能是右側衣襟的斜衽。由此看來,深衣這種式樣的最大特點,就是這條曲裾。
戰國時期,南北各國的文化出現了明顯的不同。深衣的具體式樣也是這樣。北方的衣著顯得衣袖窄長,上衣緊貼身體,下面的衣裾寬大。在上衣部分顯露出胡人服式的一些影響,可能吸收了胡服的特點。而在南方可以看到三種以上的不同深衣。一種深衣的式樣很特別,衣袖肥大而下垂,在衣袖口處突然收緊。衣裾長可拂地。人們稱它為"垂胡形衣袖"。這種衣袖可以兼作口袋使用,香袋、手巾、零錢等都可以放在裡面。這是當時貴族婦女穿用的常服。另一種服式的肩部、腋下比較寬松,衣袖從肩往下逐漸變窄,形成細長窄小的袖口。衣裾拂及地面,使足部不外露。還有一種深衣式樣顯得很簡陋。它衣袖寬松,像一隻圓筒,衣服上下寬窄相近,衣裾較短,露出了雙腳。前襟下面還露出了下垂的右內襟。這種形式簡陋,裁剪方便,適宜勞作的服裝就是漢代社會中下層勞動人民的日常衣著吧。
曲裾和直裾的長袍代替了褲子的遮蓋作用,使褲子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在流行深衣的地區,褲子還大多隻有雙腿的形式。
漢代,上身穿短襦,下身穿褲子或在腿上纏繞邪幅的服裝級合更為廣泛地流行開來。當時勞動人民赤裸身體,僅穿一條下裳勞作是很常見的。當時的那種短褲與今日的中式短褲相近,漢代人稱之為"褌",是下層勞動人民常穿的。"犢鼻褌"是貧賤勞動人們穿的另一種短褲。它十分短小,只是一塊三尺長的布帛圍在腰胯間,很像今天日本相撲運動員們比賽時穿的兜襠。犢鼻褌在當時的貴族富翁眼中是十分低賤的。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期是漢唐。在同一歷史時期,漢唐都曾執世界之牛耳,「漢唐雄風」的精神內涵在於政治上天下大治、四方來朝,經濟上繁榮發達、百姓安樂,文化上煌煌大觀、彪炳史冊。我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是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綉工藝和金屬工藝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服裝裝飾的千變萬化; 而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令世人矚目。 「寬衣交領,袖寬且長;隱扣系帶,上衣下裳」這十六個字總體概括了漢服的特點。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也使得漢服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而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
漢朝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以袖口有明顯收斂的大袖為主,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襇,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狀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漢代以冠帽作為區分等級的主要標志,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武冠、法冠、進賢冠等幾種類型。按照規定,天子與公侯、卿大夫參加祭祀大典時,必須戴冕冠,穿冕服。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 漢朝的女式衣服,主要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袍服的衣襟繞轉層數加多,下擺增大,穿著這種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緊,且用一條綢帶系扎腰間或臀部。裙子大多用四幅素絹拼合而成,上窄下寬,不加邊緣,在裙腰兩端縫上絹條,以便系結。漢代婦女的髻式五花八門,發髻的編梳一般是由頭頂中分為二,然後將它們各自編成束,再從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種式樣。名稱有瑤台髻、垂雲髻、百合髻、同心髻等,她們常在髻後垂一束頭發,名「垂髾」或「分髾」,貴婦們在頭上插步搖作裝飾,這是一種附在替釵之上的首飾,上面飾有金玉花獸,還有五彩珠玉下垂,而奴婢則多數用巾子裹頭。 唐朝女性服飾向來以濃艷、雍容、奢華著稱,時尚潮流是遮蔽趨暴露、清秀趨豐腴,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裙子以下擺不齊整的長方形方片直裙為主,流行高腰或束胸、貼臀,寬擺齊地的樣式,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從盛唐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時常搭配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常在發簪上插花或珠翠,花鈿、面靨、斜紅構成了俏麗艷妝,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精緻的花鞋。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特色是: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謂的「時世裝」等,唐代女裝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雲履。婦女服飾展現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屬禮服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製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但是在盛唐時期,明衣被當作外衣,並成為盛裝。女扮男裝也是唐代服飾的一大特點,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戴胡帽在盛唐蔚然成風。 唐時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其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 漢唐博大豪放的神韻氣魄足以令每一個中國人心馳神往,藉助漢風唐韻服飾展,我們得以一窺那種流光溢彩的盛世圖景,雖然其是漢唐全面繁榮的豹之一斑,卻已令我們心旌搖盪。也促使我們在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去開創令後世敬仰的文化繁榮。 春秋戰國貴族服飾
春秋戰國貴族冠帽與服飾 戰國白玉人像,頭戴冠,兩側有組纓下垂系於頜下,腦後辮發上挽,包入冠內;身穿窄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還有一種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 楚國男子服飾
楚國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1、2圖為穿曲裾、繞襟、彩綉深衣的男子(彩繪木俑,傳世實物,原件現分別藏於何蘭萊登博物館及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左3、4、5、6圖為穿曲裾、繞襟深衣的戰國男子(湖南長沙出土文木俑)。右圖穿大袖繞襟深衣的僕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燈銅人)。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戰國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吻合。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形式。戰國時期的帶鉤比西周初時有很大進展,質地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貴重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嶄新手工藝,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除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外,工藝也屬上乘,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上雕刻有花紋,深受人們的喜愛,為它取名"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成份以裝飾取代了實用。《史記》中記載,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一樁有影響的事情。即趙武靈王實行的軍服改革,後來人們稱之為"胡服騎射"。其形制為身穿袴褶,短身廣袖,形若袍式,腰帶上以金玉為飾有帶鉤。後人評價這件服飾史上的創舉是實踐出真知。如果沒有戰爭的實踐,如果趙國在當時不是處在弱小地位,就不會有軍服改革。因此,有人說趙國後來由弱變強,這次果斷革服是重要條件之一。根據文獻記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饐靴。窄袖利於馳,短衣長饐利於涉草。"此文說明革新後的服飾面貌,形象地描述了胡服的形式和它的功用。可見,歷史上對這次大膽的胡服革新漢裝的創舉是肯定和贊許的。戰國七雄之中,秦國由於地處偏遠的西北地帶,所以在服飾上和禮儀上與其他六國相差較多。從記載得知秦的鬥士早期以旄頭作首服(即耗牛尾的毛作裝飾),武將用絳帕(紅巾)包頭,秦孝公用幘(古代一種頭巾)。而其他六國較之秦國地理環境有利,而在服裝上多有奢侈,另外服飾上也有差異。據記載,楚國有一種珠履(在鞋上綴寶石);齊國有千金白狐襲,而趙國則有數百婢妾服用綺縠襦裙和方履。此外楚制長冠、法冠、趙制高山冠等,均被後人延續傳用。以上諸項僅從文字記載中得知,而形象記載只能從漢以後的畫像中才能見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