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老人勞動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小茴香圖片大全集 2025-07-22 21:19:23
女人時裝衣服圖片 2025-07-22 21:08:53

老人勞動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7-19 02:48:00

㈠ 關於勞動創造價值的作文素材

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成績與辛勤的勞動總是成正比例的,付出的勞動越多,創造的幸福就越多。」這次下鄉活動更是讓我深刻地體驗了勞動的含義。

勞動是人類幸福的源泉。中華民族更是秉承這一理念,從半坡聚落、河姆渡,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先秦兩漢元明清,一項項成果無不向我們昭示勞動創造幸福之一理念。大家都知道魯濱遜,他獨自一人來到荒島,一頑強的勞動與信心,戰勝了自然,戰勝了自己,成功地成為了小島霸主;李時珍不畏艱辛,拔山涉水,走遍大半個中國,終成《本草綱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建設小康,使我國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這一個個例子無不昭示勞動的含義。

雖說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但由於家裡地不多,而且地理種了果樹,我很少有機會下地幹活。這次學校組織了下鄉活動,讓我得到了真正的鍛煉。

我們幾人來到地里,田地里金黃的麥田,間套著果樹,棵棵桃杏張開笑臉迎接我們,路兩旁挺拔的楊樹衛士守護者水渠。美景盡收眼底,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我的心靈。我們的目的地是一片閃耀地,大約有七八畝吧,翠綠的山葯蔓蜿蜒在竹竿架上,生機盎然呼之欲出。這美景不是大自然創造的,而是人們勞動的結果。我的心在這份美中也漸漸活躍,平常在學校里只是枯燥的學習,沒有在意身邊的景色,今天才發現原來身邊有這么多美,看城市中潔凈的柏油馬路將我們的城市切割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一幢幢高樓就是畫面上的點綴,街道上休閑地人們就是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大路上車水馬龍構成了一道道流暢的線條……這一幅幅活躍的畫面給了我前所未有的美的享受,我的思緒徜徉在這美的海洋,深深的感動,我更喜歡這種生活的美,它的樸素更讓我折服,更能讓人貼近生活、感受生活。我贊嘆這種美,更明白了:勞動不僅創造了幸福,更創造了美。

開始幹活後,我們才真正發現了勞動者的幸福。隨著太陽越升愈高,我們都有了一絲懈怠,但看到叔叔阿姨們都干勁十足我們便強硬著頭皮撐下去,直到收工,回頭看到我們今天的成果,心頭湧上點點甜意。晚飯時向村中老人交談,才發現勞動的幸福真正在那田間地頭,看著自己的莊稼收獲,這是一種滿足,更是一種幸福,是物質與慾望縱橫的城市所缺少的。所謂勞動的幸福,就是能偶衣食安康,能夠在勞動之餘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能夠在閑暇時的到那些許的慰藉,這便是勞動者的幸福。使我們在城市中得不到的那滿足。

天地有大美,唯勞動之美永存!

天地有大幸福,唯勞動為真!

㈡ 關於勞動的圖片。。。。。

這個

㈢ 求老人素材,做海報用

海報老人喲

㈣ 王大爺是個孤寡老人,每天去田間勞動,七十多歲了,身體仍很健康,結合學過的科學

生命在於運動。經常去田間勞動也是一種體育鍛煉,可以舒活舒活筋骨,增強自己的精神。所以王大爺雖然70多歲了,由於她每天都運動,身體仍然很健康

㈤ 誰有動漫或卡通人物勞動的圖片

㈥ 關於勞動的動漫圖片急急急!

喜歡,就採納吧o(∩_∩)o

㈦ 勞動最光榮黑板報素材,越少越好

五一勞動節的來歷

五一國際勞動節簡稱五一節,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關於「五一節的由來」是這樣的:

此節源於美國芝加哥的工人大罷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 多萬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於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工人運動,1889年7月14日,由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召集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隆重開幕。大會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這一決議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上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遊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 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工人群眾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集會。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於1949 年12月將「五一」定為法定的勞動節。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里,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凈,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願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編而成的。

五一勞動節詩歌

站在紅五月首端 深入勞動者中間 感悟陽光里那跳躍的音符 一不小心 滴落下來 打動了無聲的果林 沉寂的大地上 頓時 響起勞動的那支勁歌 回盪在億萬勞動者心中 回盪在藍天白雲之間 震落滿樹鳥聲 鋪紅掛彩的早晨 情不自禁 陽光 雨露 春風 催開著城市的文明之花 催長著鄉村的勞動之果 滿眼的美景 在飄飛的音符下 歡快傳唱著勞動之歌 勞動之歌 帶來春播的佳音 捎去夏耘的希冀 令大地充滿詩情 任金秋點染畫意 勞動之歌 永唱不衰 音符般自地底不斷拱出 豐碩的果實 味美 香甜

勞動節散文---贊「五一」

五月,是一場雷鳴後大雨來臨,南飛的大雁跋山涉水歸家的日子;是杏花開遍山野「她在叢中笑」的爛漫季節;是冬麥揚穗農民揮汗荷鋤,辛勤耕耘的好光景。 蛙鳴蟲叫,魚躍雀散,初春的曠野已是喧聲鼎沸了。扶搖而上的風箏擁入碧空的懷抱,地上的人們舒展著筋骨攢足了勁。不知不覺中,春天正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的向我們走來——在春意盎然的五月。

五月是孩子們的天堂,拋掉厚重的棉衣棉帽,跑到田野里盡情的撒歡兒,用柳笛唱一支春天的歌;五月是青年人的日子,春潮湧動的時節,執子之手,與子同行,擷下春天裡的玫瑰點綴愛的天空;五月是老年人的節日,踏著一路路春光,和著一串串鳥鳴,到剛剛解凍的湖面垂釣人生……五月,全體人民的日子——全世界勞動人民的節日。

18年前的五月一日,美國勇敢的勞動者為了維護勞動人民的權益,高高的舉起起義的大旗,反對欺凌他們的資本家,為勞動人民贏得他們應有的權力。水一樣流走的是日子,記憶被時間流逝得日益斑駁,人們卻沒有遺忘這一幕,「五一國際勞動節」成為他們英勇壯舉的特別紀念。

勞動人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民,他們用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類,創造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勞動,建成了今天的萬丈高樓;是勞動,築就了現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勞動,讓偌大的地球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是勞動,使浩翰的荒原變成了畝畝良田。

勞動是神奇的,勞動是偉大的。勞動者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編織了這個五彩班斕的世界,創造了人類的文明。讓我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向全世界的勞動者致敬!

在充滿真情的五月,緊握你因勞動而開滿繭花的手,送上我最真心的祝福,聆聽你勞動的贊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是一種人生;「憑欄處,瀟瀟雨歇」是一種人生;「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是一種人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也是一種人生。種種人生,勞動如咖啡里的方糖,把我們的人生調得有滋有味;勞動如路旁的一幀風景,把我們的人生裝扮得亮麗多彩。

五月,真情五月。在樓外高樓,在亭外長亭,讓我們手挽手,肩並肩,豪情萬丈,血氣方剛的唱一首大江東去,把全世界勞動者的心願送給遠方,送給明天。讓我們為明天喝彩,為五月高歌,為勞動者擊掌!

㈧ 誰有名人小時候愛勞動的故事(要有圖片的)急!!!!

彭德懷開田的故事
發表時間:2006-4-30 11:04:37 作者: 點擊次數:118
1961 年11 月,彭德懷回到了故鄉——湖南省湘潭縣烏石寨。他看著童年時代就十分熟悉的家鄉的山水草木,看著闊別多年的父老鄉親,感到格外親切。回想在戰爭年代,鄉親們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承受了極大的犧牲,終於盼來了全國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想到這里,彭總不由得感慨萬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鄉親們該過過好日子啦!」
彭德懷來到了響塘區南谷公社的陳蒲大隊調查。午飯的時間到了,彭德懷沒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鍋飯,而是撇開隨同人員,獨自一人來到離食堂不遠的賀老伯家裡。剛跨進屋,迎面撲來陣陣煙霧,只見賀老伯正蹲在灶下燒火做飯。彭德懷關切地湊上去問:「老伯,為什麼不到食堂去吃飯?」
老伯沒好氣地說:「有什麼飯吃!只因彭德懷要來調查,大隊才開食堂飯的,還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我不去湊這個熱鬧,真是打腫臉充胖子!」彭德懷一聽,話出有因,順手將鍋蓋揭開,只見鍋里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懷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澀的糠直刺喉頭,確實難以咽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窩里充滿了淚花。
回到故居,彭德懷召開了社員大會,他說:「我是討過飯的,是餓怕了的,可那是舊社會。如今,我們當家做了主人,我們應該抓緊時機開荒種糧,生產自救,把窮隊變為富隊,不應該再有人餓肚皮了。我這次回來是當社員的,隊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話,我就邀請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說干就干,從那以後彭德懷就與社員一起參加集體勞動,他特別提倡開田,在工余時間還動員侄兒一道去開田。侄兒望著兩鬢斑白的伯伯勸道:「你老人家年紀一大把了,還開什麼田啰?」彭德懷風趣地回答:「年老骨頭枯,正好做功夫!別說我年老,做起事來,還可以跟你們小青年比一比呢!」說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手,揮鋤猛干起來,像個標準的老農。
在彭德懷的帶動下,家鄉一塊塊新田被開發出來,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
彭德懷歡歡喜喜地與鄉親們一道收棉花,種麥子,撒下了無數的汗珠。他說:「從今年起,我每年回來參加勞動一個月,別的重活幹不了,幫生產隊看牛,看湖鴨。如果不能回來,就投資一百元交隊上。」就這樣,彭德懷在家鄉立了個不計勞動報酬的特殊社員的「戶頭」。

㈨ 求一組內容為農村老年人的照片

社會救濟養老制度在農村的實施

郭孟謙(共青團中央青農部)

【內容摘要】農民養老保障需要關注,目前最為可行和最為迫切的是要建立一種社會救濟養老制度,它要求政府履行保障貧困農民的養老義務,通過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為農民養老設立最後一道安全線。

【關鍵詞】農民養老保障 社會救濟養老制度

我國農村居民有8.7億,他們的養老問題非常重要和迫切。但由於理論界、政界在此問題上的意見不一以及存在現實困難等,農民養老問題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家庭養老出現了滑坡,土地保障功能急劇衰減,合作醫療被沖毀,社會養老保險總體上停滯和倒退。農民養老問題如何解決?筆者認為,這需要農民個人、社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即堅持和鼓勵家庭養老以及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要求與農民有勞動關系的法人承擔一部分養老責任,政府履行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生存權利的職能。其中,政府履行保障年老農民最基本的生活、生存權利尤為重要,是一切養老的基礎。為此,應當建立全國統一的、最基礎層次的養老保障制度,不論農民有無子女,只要進入老年期且生活困難,就有獲得國家救濟、安享晚年的權利,政府就要履行向其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義務,這就是社會救濟養老制度。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呼喚社會救濟養老制度

1、農民實現公民憲定權利需要社會救濟養老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5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這是憲法對公民物質幫助權的規定。占總人口70%的農民是中國公民的大多數,當然也擁有憲定的物質幫助權。但長期以來,農民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不是社會保障的對象,只能依靠自己和家庭解決養老問題。自1949年以來,「這種把農民排除在社會保障制度之外的制度延續了43年。」【1】1991年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第一次將農民最為關心的老年保障問題納入了國家考慮范圍,體現了政府對農民的關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這個文件沒有法律強制性和普遍性,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法律規范,農民的憲定權利仍無法實現。

憲定權利需要轉變為現實權利,也就是說,必須把憲法規定的公民物質幫助權變為公民現實可行的權利,使公民與相應的行政機關之間形成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在這種條件下,要求物質給付、請求幫助是公民的權利;相反,進行物質給付、提供法定幫助則是相關行政機關的義務。如果相關的行政機關不能或拒絕履行這一法定的義務,則公民可以尋求行政和法律救濟。因此,農民憲定的物質幫助權轉變為現實的物質幫助權就需要明確、可行的法律制度。社會救濟養老就是要建立這樣一種法律制度。它通過肯定、明確的規范,要求國家和政府從實現最基本的人權角度出發,無償救濟幫助年老困難的農民,保障他們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為農民養老保障建立最後一道社會安全網。

2、社會救濟養老制度體現了社會公平,有利於社會發展

公平是我們追逐的社會發展目標之一,然而在對待農民的問題上,現實的社會政策和法律制度並沒有體現這一目標,在農民的社會保障上更是如此。從1952年到1990年,我國農業為工業化提供的剩餘積累額總計為11,594.14億元,平均每年300億元,其中75.1%來自剪刀差。「工業化帶來的收益幾乎為城市居民所壟斷……在國家對農業的支出中,只有很少數額用於農村扶貧和社會救濟,在農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上國家並沒有承擔責任,這對於農民顯然是不公平的。」【2】(P73)盡管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有了明顯提高,但原有的二元結構不僅沒有得到改變,反而被強化,在保障問題上更是出現了倒退。城鄉居民間社會保障的不公平狀況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有所加強。1990年,全國社會保障支出1,103億元,其中城市977億元,農村126億元,人均相差近30倍。

社會公平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社會不公加大就容易產生社會積怨和矛盾,引起社會不穩定,影響社會發展。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轉型時期最大的特點是社會問題大於經濟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尤為重要。即使有一天我們建立起了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也需要保持社會的穩定,因為市場機制有其自身的缺點,需要政府糾正其偏頗。多建立一些保證公平的社會制度,如包含社會養老的社會保障制度,就可以消除或減少社會不公,保持和促進社會穩定。

目前,國際上尚無大范圍解決無勞動關系和固定收入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問題的成熟經驗。盡管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但我們可以分階段分職業逐步推進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而且有一個底線應當設立並保證,這就是任何社會成員的最低生存、生活保障不能忽視。建立社會救濟養老制度就是要為農民養老設置最後一道安全網,這是防止農村社會不穩定的減震器。

3、社會救濟養老制度是政府完善和履行職能的需要

現代政府存在的理由和原因、活動的范圍是由社會公共需要所決定的,政府的職責和功能就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社會公共需要是人類社會共同體所面臨的社會公共問題的共同需要,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不斷變化的。現代社會,建立社會保障與救濟體系、扶助社會弱勢群體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公共需要。正如國際勞工局明確指出的:如果一個國家缺少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那麼這個國家構建任何一種市場經濟體制都是不可能的【2】(P15)。

作為社會公共需要,社會保障不一定會自動轉化為公共產品,納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范圍。「只有那些進入了政府供給程序的社會公共需要才會轉化為政府公共服務,也就是說,社會公共需要只有在被立法機構以立法的形式確認,並且交由行政機關執行、由司法機關司法的情況下,才會成為公共服務。」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學者提出與公法、私法並列的社會法,認為國家應通過立法干預經濟,從而在經濟、社會保障、勞動關系等方面公法與私法相互交錯,形成作為中間領域的社會法。可以說,社會保障已經成為市場經濟制度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現代法律體系的重要法律淵源,是現代政府的一項法定職責。而在我國整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沒有建立,農村基層政權更是容易將公共財政的危機轉嫁到農民身上。這是政府的缺位,是法律的缺失。建立社會救濟養老制度尤其必要。

二、社會救濟養老制度是符合中國現實發展階段的可行選擇

1、符合社會保障歷史發展規律和改革取向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有先有後,循序漸進的。歷史上最早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救濟制度。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它是傳統慈善事業的延續,尚未將救濟視為一種社會義務和責任。社會保障法的真正誕生應當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社會保險法》。它「使社會保障制度發生了質的飛躍:從零星的一些社會救濟措施發展成為政府的一項社會政策;從施捨式的社會救助發展為一種公民權利;從統治階級的安民術發展成為國家的社會責任。」【2】(P49)此後盡管社會保險逐步取代了社會救濟的主體地位,但在現代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中,社會救濟仍然佔有重要地位。社會保障「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分水界,戰前呈現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此消彼長的特點,而戰後階段的主要特點則是既分工又合作。」【2】(P307)

建立社會救濟養老制度符合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發展規律。在中國農村迫切需要社會保障而很難很快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的今天,只能按照社會保障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中國的實際,先易後難,先選擇急需的再選擇其他的,一步一個腳印建設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救濟養老制度可以說既是最需要的,也是最容易的。如果連最容易的都不能建立起來,怎麼談論其他?今後即使建立起了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社會救濟養老仍可作為最後的防線。

建立社會救濟養老制度也符合社會保障的改革取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出現了「危機」,由於福利國家社會保障項目多,待遇標准太高,過分慷慨,人們不勞動也能保證像樣的生活水平。「特別是失業補助金給付期長,標准高,使失業者的收入與在業者的收入差不多,失業者不願意從事新工作。」【2】(P64)高保障、高福利保護了一批懶漢,大大犧牲了效率,也有損社會公平。因此,各國對社會保障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並著力進行改革。社會保障不是越高越好,必須適度。在目前農村經濟水平較低、人口龐大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最低水平社會救濟養老。

2、在中國有著堅實的基礎

撫恤孤老殘疾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即使在封建社會也有許多官辦、民辦慈善機構承擔撫恤孤老殘疾的任務。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非常注重解決農村貧困問題,著力發展生產,並通過發放救濟糧、減免農業稅、以工代賑等救助農民。這些都為建立社會救濟制度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其中,「五保戶」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解決農村貧困老人養老問題的有效措施,對建立社會救濟養老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五保戶」制度產生於1956年,完善於1960年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改革於1994年的《農村五保供養條例》。「五保戶」制度對於老人而言,是指對農村無法定撫養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老年人,實行「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1994年,全國符合「五保」條件的對象有286萬戶,308萬多人。1998年,有282.8萬人享受/五保0待遇。由於國家將/五保戶0制度定位於農村集體福利事業,而現在其依賴的經濟基礎——集體經濟在中國絕大部分農村開始瓦解,所以「五保戶」制度也受到了極大沖擊,不僅覆蓋面有限,而且在許多地方實行得都很艱難,但這一制度給建立社會救濟養老制度提供了難得的經驗和堅實基礎。

目前,部分地區試行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為社會救濟養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到1999年底,全國農村316.17萬人獲得了最低保障,占農業人口的0.34%。2000年一些地區實施費改稅後,取消了鄉統籌村提留(除「五保戶」之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據《人民日報》2003年2月11日報道,現在,「全國已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條件的縣(市、區)初步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404萬人享受了農村『低保』」。

3、符合當前農村實際

「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3】法律取決於現實。首先,社會救濟養老制度適應了統一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打破農村與城鎮隔離的天然本性。城鄉互動、一體化發展成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要實現小農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的轉變、城鄉統籌發展以及建立統一勞動力市場,社會養老就要統一起來。現在能夠統一建立起來的社會養老制度就是社會救濟養老。把這個基礎制度做好,就等於為農民建立了一種最低的安全保障。今後可以適時與城市的救濟養老接軌,形成全國統一的最低安全網。

其次,社會救濟養老制度符合目前中國整體經濟狀況。就目前中國的整體經濟條件而言,很難承受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項目。從各級政府財政狀況看,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不錯,但許多地、市和縣級財政困難很大,絕大多數鄉村財政更是困難重重,有的債務纏身。在這樣的條件下,只能從低水平的社會救濟開始。

最後,社會救濟養老制度符合中國農村階層化的現實。農民內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分化,開始形成不同的階層和利益群體。有人將其劃分為三個階層:主導階層(包括母體階層、單純農業勞動者、兼業農、城市農民工、農村文化技術人員、鄉鎮企業工人)、領導階層(包括鄉鎮企業經營管理者和農村鄉務管理者)、依附階層(包括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和其他)。解決大規模人口養老保障的現實辦法就是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即用統一的社會救濟養老兜底解決以母體階層和兼業農為主的養老保障問題,分類推進其他養老項目。

三、社會救濟養老制度的主要內容

社會救濟養老是把傳統的社會救濟運用於養老領域的一種實踐,目標是:克服貧困和無助,實現人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指擁有基本的生活條件;病有所醫指擁有基本的生存能力。

1、原則

社會救濟養老屬於社會救濟的延伸和特定條件下的社會養老,兼有社會救濟與社會養老的優勢。其原則是:(1)反貧困和反無助原則。通過社會救濟,幫助貧困、無助的老人安度晚年,消滅老年農民的絕對貧困和一定程度的相對貧困。(2)積極救濟原則。社會救濟養老不是國家和政府對農民的恩賜、施捨和憐憫,而是國家和社會應盡的義務,是農民擁有的天賦人權。(3)生存權原則。一方面國家提供的救濟養老是保障生存權水平的救濟;另一方面,每個農民在年老不能維持生存時,即可申請成為救濟養老對象。

2、主要項目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解決年老農民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問題。最低生活水平,從絕對意義上說是指保證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飲食和居住條件,目標是不能使救濟對象凍餓而死;從相對意義上來說,就是享有當地生產力水平下相對數量最少的消費資料和服務。從目前中國的現實考慮,救濟的標准只能是廣覆蓋、低水平。

(2)老人醫療救助制度。對於農村老人而言,疾病與貧困是一對難以分開的惡魔,只要攤上一個,另一個就會接踵而來。因此,建立面向貧困老人的醫療救助制度也是解決養老的重要部分。醫療救助主要是解決救濟對象的基本醫療和大病治療。

3、對象的確定

社會救濟養老的對象是農村的貧困者。具體量化標准可以用下面兩個尺度:(1)年齡:60歲以上;(2)經濟收入水平:「絕對貧困線+當地農村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費支出)@系數」以下。系數可以分3~6個層次,比如東部高一點,西部低一點,中部為中間值,南北可以再分兩類。

救濟養老對象的條件應隨社會經濟的變化而變化。(1)經濟收入須是基於絕對貧困線之上的綜合指數,需涵蓋一定指標。比如,須包括地方「人均國民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等若干項固定的指標。(2)中央可以分不同區域定期調研、發布指導性條件標准,同時規定統一的救濟養老條件下限。目前可以絕對貧困或較低的相對貧困標准作為條件的強制基準,地方政府也可制訂更寬泛的條件。(3)以鄉、村社區組織為基礎,建立調查監督體系,規范貧困調查與監測制度,以動態的方式監測農民的生活狀況。這是農村各項社會保障的基礎,也是制定農村社會政策的基礎。

4、救濟標准和資金來源

社會救濟養老的救濟標准就是:絕對貧困線+地方農村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費支出)@系數+農民人均醫療費-本人年收入。中央政府只負責「絕對貧困線+農民人均醫療費-本人年收入」部分,地方負責「當地農村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費支出)@系數」部分。

資金是關鍵。1999年全國農村共有社會救濟對象4,750.4萬人,如果按照1,000元/人,則需要470億元/年。這些資金如何籌得呢?(1)救濟養老金在東部及發達地區可以由中央、省級、縣市級財政共同承擔。中西部以及貧困地區須由中央和省級財政完全負擔。(2)將社會保障費改為統一的社會保障稅,由中央統一分配使用。這是現代國家的通行做法。目前,在全世界170多個國家中,至少有132個國家開征了社會保障稅。同時,徵收社會保障稅,將使社會保障制度更加規范和穩定,從而排除了徵收、使用、管理中的隨意性,使社會保障金有了保障,更能體現公平和社會互助。(3)發行國債和福利彩票,以期通過年輕一代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解決目前的困難。(4)允許農民以土地換社會保障,減少社會救濟養老對象。

【參考文獻】

【1】劉翠宵.中國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J】.法學研究,2001,(6):68.

【2】覃有土,樊啟榮.社會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1.

http://news.tom.com/2006-11-19/000N/08851121.html
http://www.daynews.com.cn/sxnmb/65543.html
http://news.sohu.com/20070531/n250315787.shtml
http://www.cnlsslaw.com/index.asp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0/xin_3021204101114406101987.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19/xin_282110319093671878452.jpg
http://business.sohu.com/upload/40154012/img_3.jpg
http://nc.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1/17/F200701171430532382525124.jpg

㈩ 85歲老人仍要勞動,哭訴無一子女關心,農村老人都是這樣嗎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當然不是了。任何時候都不能以偏概全呀,這個世界還是有不少孝順的子女的。


除了孫子孫女帶來的樂趣、鄰居們噓寒問暖的幫助,還有村幹部、領導們的關懷。

都說家有一老、勝似一寶。這話不假,家裡有個老人,會少走很多彎路。年輕人們出去打工掙錢,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也放心。

他們雖然人在外面拼搏,可心卻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家裡,三天兩頭的電話,只要一有時間便回來看望老人孩子。

所以農村的老人們並不是沒有子女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