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佛境界唯美圖片清晨
擴展閱讀
ps改圖片日期 2025-07-21 23:10:30
背景圖片古風少女 2025-07-21 23:06:12

佛境界唯美圖片清晨

發布時間: 2022-07-18 03:50:21

Ⅰ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心向靈山塔下修。

佛,就是覺悟心,就是佛修,就是修行,依教(佛陀的教誨)奉行也。通俗來說,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見解等。

此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佛性,不要向外弛求,應該反觀自心。自心覺悟就是佛。佛與道的究竟區別。佛是究竟脫離六道輪回,道教究竟是上天享福(未脫六道)。天眼是神通之一。法眼等都是方便說,要打開天眼,首先要修禪定,而修定,必須要嚴持戒律。所謂:戒定慧三學也。

不可以信仰兩種教意。

(1)佛境界唯美圖片清晨擴展閱讀

《佛在靈山莫遠求》是由 印能法師發表在《心中的菩提》專輯中的一首歌曲。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佛拭 勿使惹塵埃

念佛是誰 照顧話頭

萬緣放下 一心參禪

一心參禪 待到山窮水盡處

自然得個休歇處 從此識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關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念佛是誰

照顧話頭 萬緣放下

一心參禪 一心參禪...

待到山窮水盡處 自然得個休歇處

從此識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關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念佛是誰 照顧話頭

萬緣放下 一心參禪

一心參禪... 一心參禪...

Ⅱ 求佛教十二因緣圖(大圖),謝謝了!

十二因緣

什麼叫做十二因緣呢?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了,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同時也是涅盤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楞嚴經》對於真妄二種根本道理,講得十分透徹。

二、行: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三、識:一剎那之間在父母面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六根能入於六塵,又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於色塵,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三和合是觸,因為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觸是根,所觸是境。環境的好壞,就會聯繫到我們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為什麼要選擇鄰居呢?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境,對我們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能夠親近高賢、或大善知識,時時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進。如果因緣成熟,經常能在名山古剎清凈道場,安心居住,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凈佛地,因緣殊勝。對於所觸的環境《遺教經》說:『當制五根,勿令放逸於五欲,譬如放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惡馬,不加控制,將牽人墜於坑阱。』能夠把住這個觸的大關,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塵相互觸對,一定就會接受所觸對的塵境,譬如我們的耳根,對聲塵,就會接受各種聲音,如笙簫鼓樂,同時演奏,我們就會同時接受,而且層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於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別,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它是眾生六道輪回的生死根源,發心學佛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金剛經》說: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迴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不起分別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萬慮俱寂,這就是『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記得古德說:『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里最為吃緊的是無心二字,就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愛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顧話頭,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贊無盡意菩薩說:『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說明愛的作用很大,愛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種情念。一、喜,成就我所愛的,心中就歡喜。二、怒,奪了我所愛的,心中就要發怒。三、哀,失去我愛的,心中就生悲哀。四、樂,得到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快樂。五、愛,一切環境,對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貪愛,貪得無厭的妄念。六、惡,違背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厭惡。七、欲,順從我所愛的,心中就生貪欲。依此看來,愛的確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首惡。古人說:『踏斷腳下紅絲線,跳出紅蓮大火坑』。什麼是腳下紅絲線?就是這個愛字。

九、取: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為我享受,多多益善,貪得無厭,毫無疑問,就會做出種種惡業,如果感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境,就橫生忿恨,不顧一切,任意胡為做出許多罪業,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能夠斷除煩惱因。可以免受生死苦,這個取和上面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這三支叫做煩惱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對於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真是業海茫茫,苦惱無量,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回循環的規律。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古人有四句偈:『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為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事為苦道。』是說十二因緣為惑業苦三道流轉的道理。

十二因緣又是一個連環鉤鎖,相互牽連的關系。更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上面所講的就是流轉門的十二因緣道理。辟支佛在小乘聖人中稱為利根。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系,互為因果的道理,覺悟到無明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緣中間苦因苦果的總根源。無明一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決心來斬斷無明。譬喻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而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無明滅才能復還真性,滅除煩惱,所以叫做還滅門。這就是緣覺聖人所修的十二因緣的道理。

Ⅲ 唯美圖片一心向佛的純潔女子

紅塵是非多,漸欲迷人眼。有的人就會被紅塵迷了雙眼,無法自拔,每天都是俗事纏身。有的人就看開了,皈依佛教,每天參禪念經,不理世事。

在紅塵中摸打滾爬那麼多年,什麼事情都經歷過,經歷相當豐富,也就看透了。不想再接著過問凡塵俗事了,一切都隨緣吧。於是便選擇了一心向佛,每天參禪念經,洗去一身的紅塵。在佛門之中頓悟人世間的種種。

在紅塵里,該享受到的榮華富貴也享受到了,該經歷的困難磨礪也早就經歷過了。事業有成了。但是心裡早就開始厭倦這樣每天都千篇一律的生活。沒有任何的意義,就是在不斷重復著前一天的事而已。所以選擇了不理世事,一心向佛。

(3)佛境界唯美圖片清晨擴展閱讀:

好處

1、杜絕邪念

未進入佛門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經常口念阿彌陀佛,會心地善良,思想平靜,杜絕一切邪念。諸葛長青認為,人們無始劫以來,總有許多業障阻撓,導致邪念紛飛、雜念不斷,持續念誦,可以促進自己走向正確的道路,避免走邪路。

2、身體安康

經常念佛,會身體健康,顏色光澤,氣力充盛,心情快樂,氣息平和,各種疾病原則上不會再侵害於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會消失。諸葛長青認為,人生煩惱來自貪嗔痴,持續念誦,可以消除貪嗔痴。

3、吉祥如意

經常念佛,一切惡鬼、羅剎、夜叉皆不能侵害本身;毒蛇、毒葯、皆不能傷害本身。諸葛長青發現,持續念誦佛號的人,身有佛光,處處受人敬仰。不知不覺會發現身邊的人都會關注自己、贊嘆自己。

Ⅳ 求跪在佛前的唯美古風圖片

Ⅳ 佛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佛有十地(佛的每一地都是平等的無有高下之分),可惜鄙人手頭上沒資料。鄙人的師傅書籍裡面有。

密宗寧瑪巴把佛、菩薩境界劃分為十六地。第十六地為普賢王如來(英譯有:Samanthabadra Tathagata、Vajradhara、Adi Buddha、Primordial Buddha、Dorje Chang Buddha)所在的境界,處在此地的佛菩薩被稱為金剛總持;毗盧遮那佛在十三地,處在此地的佛菩薩被稱為金剛持,此地又名圓覺位、無上正等正覺位;十二地菩薩是妙覺位,第十一地菩薩是等覺位,第十二地的菩薩是妙覺位。第十二地到十六地的菩薩名之曰佛。

一般顯教把未達佛位的菩薩劃分為十地:法雲地、善慧地、不動地、遠行地、現前地、極難勝地、焰慧地、發光地、離垢地、歡喜地。(法雲地最高而歡喜地最低)顯教再把徵得妙覺位(破第十二品無明)的菩薩稱之為佛。

《菩薩瓔珞本業經》里把菩薩十二地劃分為大乘階位五十二位,即十信以及四十二賢聖位——十心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第四十一賢位(等覺位)、第四十二賢位(妙覺位)。

密教又依《大乘要道密集》(此典籍的另外一個漢譯本為《密集金剛根本續》,英譯為《Mahayana Guhyasamaja》或《Guhyasamaja Tantra》)與《廣大明覺自現續》而建立十三地、十六地之說。

《大乘要道密集》有雲:「……金剛句偈注雲:外緣起為回風轉氣,及景象、夢等外在境相粗略所現,內緣起為心氣集攝於脈字宮殿,密緣起為斷世間道而現出世間身脈等四壇城,真如緣起為初地以上之外,內、真如驗相生現明點、氣、心,究竟緣起為融入四行於十三地證果。」

《廣大明覺自現續》雲:

「一、於體證勝義諦時生喜悅,得初地成就。即『極喜地』。

二、了悟證悟乃根本覺之自覺,為第二地,即『離垢地』。

三、於道上能對證悟得覺受,為第三地,即『發光地』。

四、由觀光明而得覺受,為第四地,即『焰慧地』。

五、由法爾清凈諸煩惱,及由觀本始智所得證量覺受而現證本始者,為第五地,即『難勝地』。

六、能見光蘊,為第六地,即『現前地』。

七、因圓滿一切覺受而遠離諸煩惱,為第七地,即『遠行地』。

八、住遠離煩惱之境界而不動,為第八地,即『不動地』。

九、圓滿一切功德,為第九地,即『善慧地』。

十、行者將自識攝於所觀之本始智中,令所觀自然生起,隨見諸相皆如虛空之雲,為第十地,即『法雲地』。

十一、行者於斷一切虛妄顯現之際,生起諸總集之所觀境(總集諸佛自性之皈依境),為第十一地,即『普光地』。

十二、無任何執受,即對所觀諸總集亦不執,不為內外諸法污染者,為第十二地,即『凈蓮地』。

十三、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剛鏈,化為虛空光明五總集者,為十三地,即『咒蔓大集地』。

十四、住於所觀之本始智,為十四地,即『大樂地』。

十五、於法爾境界得決定成就,為十五地,即『金剛持地』。

十六、於本凈境界法爾生起本始智,為十六地,即『無上智地』。」

Ⅵ 彌勒佛圖片

可以網路一下嘛!

Ⅶ 佛有幾重境界

佛說,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只佔所有一切生命所居住的環境里極微細極微細的一小點而已。一切生命又稱為一切有情,因為一切生命各自有種種不同的情感與遭遇,所以又稱為眾生。一切眾生所居住的環境不出三個地方:欲界、色界,與無色界。欲界最低下,無色界最高,色界則處在中間。欲界又有十個不同的居住環境,色界有十八個不同的環境,無色界則有四個不同的居處。我們一般人所響往的神仙天人們,他們大多分布居住在欲界里的上面六層里,稱為欲界六天;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由下面數上來的欲界十個層次中的第四階層,居住的環境比起下面三層的地獄、餓鬼與畜生來說,好得太多了。比如說,我們最熟悉的閻羅王,雖然統管地獄的大小事務,儼然是首領一般,然而, 佛於《阿含經》中曾說閻王依然是罪報之身,還是要忍受地獄刑罰加身的痛苦。 佛陀告訴我們:閻王每個月都要遭受灌飲熱焰滾燙銅汁的破喉之苦,因此閻羅王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認為他在地獄里具有無上的權威,具有呼風喚雨,不可一世的形象。實際上是:閻羅王是帶罪之身,仍然要遭受到果報。帝釋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又稱為玉皇大帝,則是居住在此欲界第五層里的天宮內,統管天上人間的文武百官,在天上享受著五欲諸樂,身心歡愉。然而,玉皇大帝他對於自己的生老病死與自己生活上所必須面對的煩惱卻是無能為力的;也就是說,他對於死與生這兩個境界,是無法加以操控、不能隨心所欲自己作主的。當死亡來到時,他們與大多數的眾生一樣,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一神教的上帝雖有福報住在他化自在天宮,對生命、實相的了知,卻是遠遠不如玉皇大帝,幾乎是完全無知的;從他們的《聖經》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另外一個眾生居住的環境,是為色界的十八個天界,那裡是只有已經斷除欲界愛樂的修行人,特別是指已斷男女二性淫慾之念的人,才能夠往生居住的環境。這一類的眾生,他們的「飲食」完全是*修習禪定來維持色身身體的存在,以禪定悅樂為食,以禪定力資養色界身;在物質環境上,他們能夠享受禪定的身樂與心樂;然而,對於死亡與久住這兩個境界,他們也無法加以操控、不能隨心所欲由自己作主的,當死亡來臨時,絕大多數的他們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於死亡及於常住,皆不自在。

最後無色界的四天,則是那些不了解佛法,卻又極為精進修行禪定功夫的眾生們所出生居住的地方。住在這一個環境里的眾生,他們沒有形象、身形俱滅,以類似科學上的說法來說,就是只剩下「精神體」的存在;實際上,六識中就是只有剩下意識的存在,其它的眼、耳、鼻、舌與身識統統都消失了。他們居住在那樣的境界里,純粹是意識的寂靜狀態;然而,對於死亡與住於此種寂靜狀態時日的長短,跟欲界天與色界天的眾生們一樣,都無法自主,不能隨心所欲,無法自己作主,因此當死亡來臨時,他們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於死於住,也是皆不自在。

這三個環境,統稱為三界,我們眾生就居住在這三界里,依照著我們生前活在欲界里的人間時,所做善業與惡業的多寡,來遭受報應,個個有不同的境遇。以欲界而言,造善事多的人,則上升到天界享受福報,造善事越多的人,上升的天界層次就越高,所能夠享受的欲樂層次也就越高;相反的,造惡業的眾生,就會投胎下墮到不好的三惡道中去,或做畜生、或成惡鬼;如果做了毀謗三寶、殺人放火等等的極大惡業的人,就會下墮到地獄道去,去遭受無量無數的極痛苦、極長時間的惡業果報。在這樣的三界內,眾生若是做了善事,就投胎出生在天界,在天堂內享福;若是造了惡業,就要去投胎到三惡道里受苦。多數的眾生,此世出生為人而造善業,下一世出生於天界,然後在善業福報享用完後,只剩下惡業果報,因此再下一世就出生為餓鬼,然後在餓鬼道報盡後,再下一世上升出生為畜生;畜生報盡後,然後才有機會上升投胎當人;當人時,如果造了惡業,又下地獄去,如此反復地循環不已,形成了所謂的:「眾生六道輪回、反復不停,無有出期的現象。」 佛,則是永遠出離三界的存在,永遠不受苦惱,永遠「常、樂、我、凈」。 佛的境界,極為殊勝、極為勝妙,不可思議,只有 佛與 佛彼此之間才能夠了知這種無上的究竟境界。

我們真正應該要追求的是:了解生命的真實意義。對於了解了生命真實意義的人,我們通常會稱呼他們為聖人。在佛教里,能夠了解生命真實意義的人有三種,他們是二乘人、菩薩與 佛。二乘人是指聲聞人與緣覺人,他們以修學小乘中乘佛法為主;菩薩以修學大乘佛法為主,菩薩所證知的境界與智慧,兩方面都高過於二乘修行人; 佛則是究竟圓滿者,完全了知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具有無上的智慧與能力,能夠降伏煩惱魔、蘊魔、死魔與自在天魔,並且永無止盡地興起大慈悲力救護無量無數的受苦眾生。

二乘人努力的修行小乘佛法,如果他們始終沒有機會或是不肯修學大乘佛法,他們最後的修行成果,就是「滅身泯智」,也就是把自己的身形與意識通通滅失掉。二乘人死後,修行的成果就是不再讓自己的下一世身體與意識出生,把自己從三界里消失,如此一來,任誰也無法在三界里外找到他,因此說,永遠離開一切煩惱與苦受,真正達到無我的境界,證實了二乘佛法:人無我、涅盤寂靜的法義。

菩薩則是更進一步,不必把自己的身體與意識消滅,不必把自己消失在三界里,就在這個具有煩惱與苦受的身體與意識境界里實證寂靜涅盤,了知與掌握到宇宙與生命的本來真相。因此,菩薩的修行境界對於二乘修行人來說,屬於「不可思議」的境界,超越二乘聖人的智慧所能夠理解的能力范圍之外。二乘的修行人想破了頭,也弄不明白為什麼菩薩能夠不入涅盤而證涅盤、不證涅盤卻能夠常住涅盤的道理。所以說,菩薩的境界是超過二乘修行人的境界的。

佛地境界,相對於菩薩境界來說,屬於「殊勝、極妙、無上、不可思議的境界」,遠遠超越最後身菩薩所能夠了解的能力,一切大小菩薩與二乘聖人、凡夫眾生,都不能夠了知佛地所證得的無上勝妙境界。諸佛所證得的「無住處涅盤」,只有諸佛能夠互相了知;因此,有《贊佛偈》如是雲: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Ⅷ 佛說蓮花唯美句子

【詩句類】

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2、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4、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

——朱庭玉《天凈沙·秋》

5、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王昌齡《采蓮曲》

6、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7、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蘇軾《贈劉景文》

8、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9、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李商隱《贈荷花》

10、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蘇軾《江神子·江景》

【通俗類】

1、佛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凈的蓮花。沉靜的眼,平和的心。 除此世上還有什麼更可貴。

2、佛說:心如蓮花,人生才會一路芬芳。

3、佛說,笑看花開是一種好心情,靜賞花落是一種好境界。人生無盡的悲歡離合,不過是不同的心路,不同的歷練,在落花的那一剎那,從心底湧出千差萬別的感受。

4、佛說,蓮開見佛。

5、佛說,蓮落禪韻;我是一朵盛開千年的蓮!

6、佛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靜的蓮花。不管人間有多少苦難,多少坎坷,蓮花盛開的地方,總是雲淡風輕,歲月染香。

7、佛說,一花一凈土,一葉一菩提,心是蓮花開。

8、佛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9、佛說,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土一如來。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心是蓮花開。

10、蓮,亭亭玉立的水中仙子;蓮,散發著淡淡清香的花中君子。

【語錄類】

1、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因它出生於污泥,綻開於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層涵義。

2、蓮花,蘸著些許清水,描繪出生命的瑰麗;蓮花,濯清蓮而不妖,透露出高尚的品質。

3、人心本無染,心靜自然清。

4、蓮花擁有著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她紮根污泥,珍愛自潔,保持天生麗質的本色。雖然環境冷酷哀涼,但她不嘆世態炎涼,不怨時乖命蹇,不屈從環境,不沾污納垢,照樣安身立命,隨遇而安,處之泰然,追求完美。

5、蓮花,你有獨立不遷的鮮活個性。你不倚高枝,花開獨朵;你端莊典雅,含蓄深沉;你豁然大度,光明磊落;你清新雋永,雅趣怡然;你璞玉渾金,自潔自愛;你亭亭玉立,別具一格。

6、冬天降臨了,荷花池裡蓋了一層厚厚的棉被,荷花的根深深扎在土進而,等到明年再吐芬芳。

7、荷花還是純潔的象徵,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稱。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荷花那種純潔的品質,那麼世界上就不會再出現偷雞摸狗這些不良現象了。

8、荷花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花,荷花是我最好夥伴。

9、我愛荷花的美麗,更愛荷花的純潔。荷花是純潔美麗的象徵,是我心目中的最美,從古至今,她都被人們譽為是花中的美中之美!

10、荷花,你有獨立不遷的鮮活個性。你不倚高枝,花開獨朵;你端莊典雅,含蓄深沉;你豁然大度,光明磊落;你清新雋永,雅趣怡然;你璞玉渾金,自潔自愛;你亭亭玉立,別具一格。

Ⅸ 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圖片,非常唯美.信不信佛

阿彌陀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Ⅹ 與佛結緣的唯美句子

1、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詩寫嬋娟,詞譜秋蓮。喜榕樹,書香氤然。香梅品盡,兩處情牽。謝詩為證,曲為媒,詞為緣。隱隱青竹,脈脈紅蓮。深深院,綺韻盈然。花前攜手,秋波相牽。道眼中情,情中語,語中緣。
2、佛說:我因無愛而成佛,你貪戀凡塵如何成佛?我懺悔。佛說:懺悔無用。你有未了的前緣,去吧,去續你的姻緣,我等你回來。為此,我在菩提樹下求了五百年。
3、佛說: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4、佛說:前世,你是我親手種下的一株碗蓮,別的蓮都開了,只有你,直到枯萎,也沒能把你清麗的容顏展現在我眼前。
5、佛說:握緊拳頭,你的手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
6、佛說:萬物於鏡中空相,終諸相無相。
7、佛說: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方能包容萬物。
8、佛說: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開,放下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多。
9、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份!
10、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我苦苦哀求佛祖,讓我們再結一段塵緣,相戀相伴走過月月年年。
11、佛說: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