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提供素材關於中國人怎樣做更文明(可追加分200)
學習儒家的禮,道家的無為,再向新加坡學習(其實就是法家的嚴厲法律),使人們永遠牢記,再不犯。從西方文明世界之中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得好觀念。最重要的是加強我國國內的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有講文們的觀念!還有完善法律!!!
❷ <觀奧運 看國人素質> <觀奧運 看國人精神>
北京 奧運!奧運 北京!
當薩馬蘭奇緩步走到主席台前,當薩馬蘭奇輕輕開啟封著的裝有申奧城市的信封,當薩馬蘭奇慢慢地吐出「bei jing」兩個單詞。北京沸騰了,中國沸騰了。這一瞬間變的如此輝煌!
開心、開心、我們真開心!北京贏了,北京成功了!在緊張的氣氛中,在歡聲笑語中,在鼓樂齊鳴中,在震耳的鞭炮聲中,我們走向了成功!
很久以來,我一直關注"申奧行動".此次申奧與1993年申奧不同的是,從領導官員、從普通市民、從各行各業、從引導大家視聽的媒體,大家都表現出一種異乎尋常的冷靜、坦然和從容。人們仍然按步就班地上班、上課、做工,馬路上依然車水馬龍,樹蔭下乘涼的老人安詳地搖著撲扇,好玩的小孩子在陽光下嬉笑追逐。街道上也沒有鋪天蓋地的申奧標志和招貼畫,沒有志在必得的標語和口號,空氣中洋溢的氣氛期待而又節制。
昨天,我們度過了這持久的期待中的最後一天。為了這一天,我們又等了八年。
這是一種歷史的期待。當1894年法國人顧拜旦高舉和平、友誼、公正、進步的旗幟倡辦第一屆現代奧運的時候;當1932年劉長春代表中國人民第一次站在奧運賽場上的時候;當1984年許海鋒的一聲清脆的槍響宣告中國體育歷史性的突破的時候;當1993年從薩馬蘭奇嘴裡吐出申奧城市是"悉尼"的時候;當2000年中國體育健兒們載得28枚金牌凱旋而歸的時候,我們就有了一種期待——期待北京能舉辦新一屆奧運會,使得我們不再隔洋相望"奧運精神",而讓"更快、更高、更強"的理念在我們心中展現、在我們手中飛起。不過期待中沒有了以往的急功近利。
這也是一種理性的期待。八年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感受,我們不再會為了成功而興奮燥熱,不再會為了失敗而苛求責難。這是一種積極地期待,我們不再追求形式上的證明,期待中我們一直在努力,努力的方向不再是單一的為了申奧,我們不再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維系在舉辦一屆大型的體育賽事上。北京申奧,首都申奧,時隔八年;八年裡我們在努力,我們在進步,我們的努力有了方向,我們的進步顯而易見。我們需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我們也的的確確獲得了力量、勇氣、自信、成熟的心態。
7月13日,星期五,在下班之前,我約來了一些好友一同回家看申奧,一同感受申奧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當下班的終點敲響之時,我的心早已飛向了奧運,當我迫不及待的打開房門,還來不及拖鞋便將電視打開,正在播放加拿大多倫多的宣傳片,還沒到中國的陳述,這時朋友們已逐一到來。
7點鍾北京的陳述開始了,薩馬蘭奇致開場詞,北京奧申委代表團開始了申奧陳述,並伴隨著北京奧申委壯觀的申奧宣傳片,整個宣傳片朴實無華,就象我們的民族——龐大、寬容、開放。每個人此時都像心有靈犀一樣不多說什麼也不多做什麼,大家都在默默地等待,等待那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好讓自己的情感完全釋放。
電視屏幕鎖住了我們的視線,提緊了我們的心情。陳述結束了,我們開始了一個多小時的等待。
感覺記憶中的等待總是漫長的,然而這次的一個小時卻在熱烈的討論和殷切的希望中很快便過去了,時針轉到了十點鍾,投票即將開始,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要來到了。
第一輪大阪被淘汰,爆發出一陣短暫的歡呼。短暫的喜悅很快就被焦慮和擔憂占據了,歡呼過後,大家開始討論,「北京優勢大嗎?支持大阪的票數會投到北京這邊嗎?」「如果說即使北京輸了,最差也會輸在第四輪,而且還不知道鹿死誰手呢?所以暫時不用擔心。」正在大家互相安慰對方時,突然電視里的聲音大了起來,所有的視線和注意力都立刻轉移到電視這里:「快,第二輪出結果了」。正說著,電視里傳出播音員「現在由薩馬蘭奇先生公布2008年申辦奧運會城市。」薩馬蘭奇緩步走到主席台前,一聲「bei jing」。我們知道北京贏得了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主辦權!「哦———」「YE——」我們互擁著、跳躍著、歡呼著,無以言表的喜悅,撞擊著我的心靈,我們流淚了……
之後的一切舉國上下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語言在這時已經變得枯竭。人們只是忘情的舉著雙手,高聲叫著、喊著,相互擁抱著。香檳酒、氣球、鮮花,還有洋溢在空氣中的那種激動與自豪。八年的等待,八年的等待啊……
記住這一天,2001年7月13日;記住這一刻,北京時間22時08分。
2008年,我們相約北京!
❸ 體現中國精神的人物素材有哪些
01、於敏: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
申紀蘭
申紀蘭,山西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申紀蘭說:「要幸福就要奮斗。」改革開放以來,她帶領平順縣西溝村人治山治溝,興企辦廠,逐浪市場經濟大潮,奮力建設小康新村。從而使西溝村發展始終走在山西前列。他把對家鄉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化作前進的動力,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奮斗。
1954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申紀蘭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議被寫入我國第一部憲法。改革開放後,她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交的關於山區交通建設、保護耕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貧困地區旅遊開發、發展農村教育等工作建議,得到相關部門重視和積極回復。
【素材運用要點】申紀蘭為人民辦實事,她時刻把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地跟著黨走,這是忠誠的表現。
這一素材可用於寫關於時代責任、愛國忠誠等話題的作文作文。也可以通過素材解讀,展示新時代的精神風貌,表達對高尚品格的贊美。
❹ 身體素質的國人特點
學校通過體操練習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身體素質是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在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體基本狀態和功能能力。身體素質的好壞直接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能力的強弱。以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數據為依據,分析中國國民身體素質的年齡、性別、生活區域(限南北方)和城鄉的現狀和變化規律,從而得出中國人身體素質特徵。 耐力素質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肌肉活動時抗疲勞的能力。耐力素質是人體各器官系統機能和心理素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人的體質強弱的重要標志。 發展耐力素質可以有效地提高人體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改善新陳代謝水平,增強抗疲勞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堅毅、頑強等優良的心理品質。
12分鍾跑是國際上流行的一種運動方式,對於發展有氧耐力,提高心血管功能的效果較好。跑完12分鍾,根據自己跑的距離,再查一下評分表,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有氧代謝能力水平。耐力鍛煉可分為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有氧耐力運動包括長跑、游泳、登山、健美操等;無氧耐力運動包括爆發運動,如短跑、跳高、跳遠等。爆發力較差的人應注意縮短運動距離。以長跑為例,可以從每天500米開始,逐漸過渡到800米、1000米等。 指人體完成某一動作的快速能力。提高動作速度的鍛煉方法有:
(1)減小練習難度,加助力法。如牽引助力跑步或游泳、順風跑、下坡跑、順水游、推擲較輕的器等。 (2)加大練習難度,發揮後效作用法。如負重跳或推擲超重器械練習後,緊接著做跳躍或推擲標准器械的練習。 (3)時限法。按預定的音響節拍頻率完成動作,以改變練習者的動作頻率和速度。 是指在作周期性動作中,單位時間內人體快速移動的能力。提高動作速度是提高位移速度的基礎,並與四肢肌肉的爆發力密切相關。通常採用下列方法:
(1) 快速跑。如短距離用最快速度重復跑、讓距離追逐游戲、短距離游泳、速滑等。
(2) 加速動作頻率的練習,如快頻率小步跑、快速擺臂練習等。
(3) 發展下肢的爆發力。如負重跳、單腳跳、跨步跳等。 通過慢跑鍛煉身體素質柔韌素質是指關節活動的幅度及相關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伸展性和彈性。發展柔韌素質,有利於正確地掌握各項運動技術,在突然用力的情況下,避免損傷肌肉、韌帶等軟組織。 發展柔韌素質的方法:主要是採用加大動作幅度,即拉長肌肉、肌腱、韌帶和皮膚的練習。所有的柔韌練習至少連續做5~10次,動作幅度應逐步加大,身體各部位的柔韌性要交替進行,並需持之以恆。當軟組織被拉長之後,肌體感到酸、脹、痛時應堅持8~10秒,這樣需重復練習8~10次,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每次鍛煉過程中,動力拉長練習一般控制在15~25個之間,每個練習以7~30次之間為宜,注意柔韌練習總的時間不宜過長。
❺ 國人素質是不是越來越高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上,我們國人都在不斷的進步,當然各方面的素質是越來越高了。
❻ 有關素質教育的黑板報的素材
素質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這是對「素質」一詞經過幾年來的探討和實踐,被大多數人普遍認同的一種界定。這一界定對於人才培養來講,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義。 首先,作為心理品質,這里所講的「素質」有別於人的生理素質,不是先天的、生來就有的,它是通過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也就是說,素質是教化的結果,是可以培養、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質是知識內化和升華的結果,單純具有知識不等於具備一定的素質,知識只是素質形成或提高的基礎。沒有知識作基礎,素質的養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標性,但只具有豐富的知識並不等於具有較高的素質。 第三,素質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由於它是知識積淀、內化的結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徵,同時它又是潛在的,是通過外在形態(人的言行)來體現的,因此,素質相對持久地影響和左右著人對待外界和自身的態度。因而,也有專家將人才的素質概括為人對自然、對社會、對他人以及對自身的態度。 當然,並不因為素質的相對穩定性而斷言素質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變的,正如我們前面所言,它是可以培養、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會在外界的影響和沖擊下,發生變化,有時可能是質的變化。從這一意義而言,人才的素質是穩定性和可變性的統一。 從高等教育的角度來看,人才素質應包括四個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也就是通過教育在這幾個方面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
❼ 人的素質體現在哪些方面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以下是我個人見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人的素質主要有以下特點:
1、素質是先天遺傳性與後天習得性的辯證統一。先天的稟賦是素質形成的基礎,而後天的環境為素質發展提供了機會,特別是有明確目的和對影響進行控制的教育性環境在素質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2、素質是相對穩定性與動態變化性的辯證統一。素質一般是指那些相對穩定的特徵,即只有相對穩定的特徵才稱之為素質。但素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通過與環境、教育的相互作用不斷變化和發展,這種變化發展可以通過知識、能力、思想等表現出來。
3、素質既有統一性又有差異性。每個人作為一般意義上的人來說其素質具有共同的基本的特徵,表現在生理、心理、個性等基本的組成因素和結構。但每個人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又有自己的特點。有些人性格中某種因素表現強於其他因素,表現為外向性格;而有些人正好弱於其他方面,表現為內向性格。這就對教育提出了不同要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學生發展。
4、素質是個體性與群體性的統一。群體素質是由個體素質構成的,個體素質水平影響到群體素質水平。但群體素質又是個體素質成長的土壤,群體素質對個體素質以巨大影響,使個體素質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地域、組織、團體等文化色彩。
5、素質具有整體性。人的素質是一個整體系統,是由各方面素質因子以某種方式連接而成的。整體素質水平既取決於各素質因子,尤其是素質要素的水平,更取決於各素質因子之間的構成關系的合理性。而整體構成結構的合理性又給予各素質因子,尤其是素質要素功能的發揮以極大影響。 素質是什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素質的經典定義是指人的先天解剖與生理特點,即神經系統和腦的特性及感覺器官的特點,這是從生理心理角度界定的。從現代人的素質構成看,素質已擴展到人的品質和人的社會品格領域。要全面認識素質概念,必須從的發展角度考察,即從人的自然化和社會化兩方面考察。人在自然化和社會化的同時發展中,形成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相對穩定的特性,就是素質。關於素質的定義目前有五說:(一)要素說--人的素質是由品德、智力、體力等多種要素組成的;(二)構成說--人的素質是由自然生理素質(先天遺傳)、社會文化素質、後天習得和心理素質(個性品格)等方面構成的;(三)發展說--人的素質是由三個發展階段形成:由心智全面發展(觀察、思維、想像、實踐能力等)到身心全面發展(生理與心理素質的統一)到個體與社會協調發展(形成思維、能力、品格等);(四)能力說--人的素質不是各因素靜態的總和,而是動態性的,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整體素質的變化,素質說是能力;(五)統一說--人的素質是構成要素的「質」與「量」的統一,靜態與動態的統一,具有整體性,社會性和適應性。總之,人的素質是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而發展形成的人的主體性品質,即人的品德、智力、體力、審美等方面品質及其表現能力的系統整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人格素質1、價值觀念:能否分辨真善美與假丑惡,有無危機意識和使命觀念。2、人格魅力:看其是否誠信正直,平和寬厚,坦率直率,熱情大方的層次。3、氣質修養:考核文明禮貌,儀態端正,談吐不俗,舉止得當的典型事例。4、法紀意識:考核遵紀守法,以理服人,光明磊落,不沾黑道的突出事實。二、能力素質5、壓力承受:工作、學習超負荷、挫折失敗受打擊是否挺得住,無異常。6、創新發明:從觀念更新到解題、製作、操作有無新意和作品。7、實踐應用:學以致用,是否做到學得活用得上。8、生存發展:有無生存之道、發展之圖、看其觀念、行動和舉措。三、專業素質9、考核成績:按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級記分。10、學習態度:按作業、答問、訓練、操作等方面優劣記分。11、知識層面:按搶答、討論、練習、演講等方面得效果記分。12、專業特長:按訓練、比賽、應用、論述的水平記分。四、健康素質13、出勤比率:按出操訓練、學習、活動的出勤率記分。14、生理狀態:有無疾病反應和病態神情,有無生理缺陷。15、形體訓練:是否積極昂奮,進步明顯,效果達標。五、心裡素質16、心態平穩:是否積極進取,熱愛團隊,息怒有度。17、胸懷氣量:是否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性情平和。18、適應變化:遇到風吹草動,處變不驚,遇到環境變化,是讓自己適應環境,還是要求環境適應自己。六、審美素質19、美學知識:對琴棋、書畫、文學藝術略知多少。20、審美觀念:對自然景觀、人文作品的美學意義能品評多少。21、藝術才能:對音、體、美及舞蹈等藝術技能掌握多少及層次。七、角色素質:22、家庭角色:在家庭角色有無錯位的事例。23、學校角色:在學校各種場合及團隊中有無角色到位的事例。24、社會角色:在社會實踐、見習、實習、就業中扮演的角色如何 自控力什麼是自控力自控力,即自我控制。指對一個人自身的沖動,感情,慾望施加的控制。我感覺這個定義還是很狹義的,我要談的自控力是指對自己的周圍事件、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的控制感。你能否支配自己成功或者失敗,你能否支配你的人際關系,你能否支配你的人生走向。這樣來講,好像和自信倒有些類似了,但應該屬於不同的概念。其實心理學中與控制感的研究很多,維納的歸因理論中的一個維度就是可控性,而且可控性可以影響個體的情緒體驗。在抑鬱的無望感歸因理論里,也有一個維度就是可控性,抑鬱者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全局的、不可控的因素造成的。所以綜合看來,我們的很多負性情緒都與控制感有著一定的關系。為什要有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人成熟度的體現.沒有自控力,就沒有好的習慣.沒有好的習慣,就沒有好的人生.最易干成大事的是那些能掌控自己的人,缺乏自控力卻在妄談成功,就像盲人在談論顏色.如何擁有自控力控制自己往往是在自己理性的時候,而不想控制自己往往是在感性的時候。所以用理性的目標似乎不能解決感性的問題。
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沒有人能夠完全避免,所以只能改善。
首先不要有壓迫自己的感覺,試著在生活中找一些自己做起來感覺舒服的事,比如放縱,偶爾的放縱,然後再為自己制訂一些小計劃,難度不要太高,但一定要完成,完成不了,再找找原因,找一本心理歷程的筆記本記起來,在迷茫的時候看看會幫助你改善自己的自控能力。
例:就拿減肥來說,一般胖子總是食慾旺盛。在大多數情況下還能控制自己,然而人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這時如果覺得自己心情已經不好了,還要限制這限制那,感覺更不爽,於是就敞開肚皮大吃一頓。這樣減肥計劃又中斷了。就像我們經常說的那樣:吃完了繼續。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未必就可以做得好。所以在感性的時候如何讓自己意識到後果,並引導自己去理性地思考,這應該是解決自控能力差的一個方法。如果經常性的出現這種情況,不要忌諱找找心理醫生,或找親密的朋友聊聊,加強體育鍛煉也可以改善自己的自控能力。
如果你喜歡用理性(意識),可以進行意志力訓練。如果你喜歡用感性(潛意識),可以使用NAC,催眠等。
方法:①認識惡習,它會讓你受益廣州晴朗天心理咨詢中心袁榮親心理咨詢師說:「無論你現在怎樣痛恨壞習慣,它一定會讓你受益。」「認識壞習慣的這一特點,是改變它的第一步。」「某一方式讓你在過去得到了很多的好處,現在自己會無意識地去運用它。」「這是一種特殊的『刻舟求劍』。」②接受惡習:它必然對應著一種「次人格」惡習的對立面是自控。自控的表面意思是「自己控制自己」,發誓改變惡習的人也會有這樣的觀念:我必須要控制住自己。但何長明說,這是對自控力的最大的誤解。當我們說「控制」時,是把壞習慣當做自己的對立面或敵人來看待。我們把壞習慣當做是生命中的敵人,發誓要打敗它。但實際上,那隻是壓抑,但有時會被擊敗,日後也一定會反擊。(減肥,酗酒,網路成癮者)惡習有時會反映你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可以將它當朋友,從而找到一種適合自己辦法。③尋找動力:發覺使命感④學會拒絕誘惑⑤培養興趣,進而成為習慣對於極度沒有自控力的人而言往往都很閉塞,沒有什麼信息來源。所以我認為第一點就是尋找足夠的信息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我這里所說的信息源包括網路、書籍、廣播、電視、人際等各種信息來源渠道,不是指純娛樂性的信息。信息不是重要的,關鍵是從中能找到你感興趣的東西。興趣是一個人還有情感體驗的標志,所以發現自己的興趣,在某種程度上發現了你自身的一點價值,當然這些興趣領域應該是積極的。李笑來的「用大腦控制大腦」我們的大腦總是很活躍,總是會不時的冒出新的想法,不斷的對新異刺激產生興趣。這些往往都是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產生了。明明有了計劃,但完成不了。原因在於:你的大腦並不是你的,你的大腦屬於「你的」大腦(笑來語)。你的所有行為都是因為大腦產生了各種想法對你行為的支配,並且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一項研究表明在我們有某個想法產生之前腦電活動已經發生,所以意識是對腦活動的解釋。也就是說,意識是大腦活動的結果。那意識怎麼能發揮能動性呢。意識有什麼用?研究人員說意識可以發揮抑製作用,當大腦產生某種想法的時候,意識可以引導它的發展,可以對它放行或者抑制或者修正。大多數時候,我們任由我們的大腦自發的產生想法和執行相應的行為,而沒有想到這個想法只是你的大腦產生的,你其實可以控制它。不再讓自己成為大腦的奴隸,而是選擇翻身做主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要做自己大腦的主宰,而不讓大腦主宰自己。用大腦控制大腦這個觀點乍看起來很荒謬,可實際上又是如此的合理而有效。
望採納,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