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內外農村生活的圖片,照片,文字資料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
(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Ⅱ 中央政府關於"三農"工作政策,提出的背景是什麼
三農問題」是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農業問題的總稱。最先提出這個術語的是2000年3月,時任湖北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在給上總理書中提出的。反映當地「三農」面臨的問題,引起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關注。2005年十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三農被正式提出,三農指農業,農村,農民。三農是在2000年三月提出被關注的,一直到2003年才以中央一號文件下發支持三農惠農政策的。
三農是什麼?其實我以前也不知道三農是什麼,都是去年接觸到了自媒體慢慢才解了的,三農主要是指農村、農民、農業這三點。我國是農業大國,對農業生產是非常重視的,民以食為天。用通俗的白話講:就是危房改造,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醫療衛生服務老有所醫老有所養,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農具、倉儲運輸等一些利好政策。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
Ⅲ 什麼是三農
三農問題是我國一直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它第一次以「三農」這樣的術語提出是在2000年。2000年3月,中國民間「三農」問題研究者、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前黨委書記李昌平上書朱總理,反映當地「三農」面臨的問題,引起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關注。
2005年十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三農被正式提出,三農指農業,農村,農民。
:我們老說三農。三農到底指的是什麼?大家知道嗎?文章圖片1三農指得就是農業、農村、農民。這是現代的說法。
那麼這個說法出自於哪兒呢?
「山冥雲陰重,天寒雨意濃。
數枝幽艷濕啼紅。
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
人間辛苦是三農。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南宋詩人王炎在這首《南柯子》里最早使用了「三農」這個詞兒,但他的意思是指春耕、夏耘(種)、秋收。
文章圖片2
後來我們的國家一些政策上引用了這個詞,給它定義為農業、農村、農民。
Ⅳ 關於三農的議論文800——1000字,要的急,速度,寫的好加20分。謝謝
三農問題論文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不發達、農村不繁榮、農民不富裕的問題,習慣上統稱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直接關繫到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要把解決「三農」問題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妥善加以解決。一、「三農」工作面臨的問題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農村內外部各種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一直長期困擾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農民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現階段農民增收困難,多數農民仍然只能通過種糧,散養家禽獲得收入,而這些收入都不高,如種植水稻,除去種子、農葯、化肥和人工等開支,每畝純收入僅為160元左右。區2000-2004年的5年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只增加632.5元,不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1/3,平均增長率不到8%,僅為城鎮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二是農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由於缺乏風險分散機制,長期以來農民一直是農產品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農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主要由農民來承擔。在勞動力轉移中,農民作為最弱勢的群體,常常是最低工資的接受者,創造著城市經濟財富卻不能分享其利益。普遍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不能享受公共衛生、醫療……
我只是拋磚引玉幫一下,能用就用,無所謂的,你在找找吧,我覺得這好像是公務員考試的東西。呵呵!
Ⅳ 10個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
1982—1986:譜寫中國改革進程的五個輝煌篇章
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事業,發端於農村。研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能不研究農村改革,不能不知道一個專用名詞——「五個一號文件」。
「五個一號文件」是指從1982年到1986年,黨中央制定和頒布的關於農村工作的五份文件。這五個一號文件,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指導中國農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對實現農村改革率先突破、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深深地印在億萬中國農民的心坎。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總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村改革,進一步放寬了農村政策,肯定了「雙包」(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制。
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文件從理論上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文件要求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文件使農民吃了「長效定心丸」。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文件,中心內容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取消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採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國家還將農業稅由實物稅改為現金稅。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1986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文件。文件進一步擺正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同時,強調增加投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2004—2008:統籌城鄉進程中的五座新豐碑
歷史的車輪駛入21世紀,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勢頭不減,「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已成為現實。同時,為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強大動力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卻陷入滯後窘境。
1997年至2003年,農民收入連續7年增長不到4%,不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糧食主產區和多數農戶收入持續徘徊甚至減收,農村各項社會事業也陷入低增長期。
面對「三農」嚴峻形勢,黨中央審時度勢,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對城鄉發展戰略和政策導向做出重大調整:黨的十六大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更多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再三強調。
2004年2月8日,新世紀的第一個關於「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公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六個涉農的一號文件。自此,中央一號文件重新鎖定「三農」問題。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公布,要求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公布,要求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公布,提出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公布,提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Ⅵ 為什網路上有很多三農題材的短視頻
或許是封面和標題的作用,大家一般是先看標題,有農村孩子、農村妹子、農村大爺等字眼,一股泥土味直接撲面而來,再一看封面,老房子泥屋子或者梯田、土地、黃牛、農業工具等等,全是自己熟悉的、見過的和成經用過的,好奇心已經上來,也就幾秒鍾的事情,讓你欲罷不能,毫不猶豫點進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再說話。所以,我認為高質量的短視頻作者很懂得讀者觀眾的心裡,秒殺你的慾望和好奇心啊。不懂心理學的人還真的不會注意如此小的細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