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理解重慶三峽文化
三峽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峽地區的人類團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三峽壯美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民俗文化 三峽的自然景觀是國內外知名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各有特色,人們各用兩個簡潔的詞來形容它們:瞿塘峽——雄奇,巫峽——秀美,西陵峽——險峻。如果用唐宋詩人各四句詩來形容,則唐朝大詩人杜甫用「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入天猶石色,穿雲忽雲根」,描寫瞿塘峽的雄奇風貌;唐朝詩人李端用「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回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刻畫巫峽之秀美;宋代大詩人陸游用「船上急灘如退鷁,人緣絕壁似飛猱。口誇遠嶺青千峰,心憶平波綠一篙」四句,形容西陵峽的險峻。三峽各有若干景點:瞿塘峽口有著名的夔門,就像杜甫所寫的,有雙崖把門,江北為赤紅色的赤甲山,江南為粉白色的白鹽山。北岸有險峻的棧道,絕壁上還有獨特的懸棺,形成無比神奇的景觀。巫山以十二峰最為有名,十二峰的名字甚有仙意,道是登龍、聖泉、朝雲、望霞、松巒、集仙、飛鳳、翠屏、聚鶴、凈壇、起雲、上升;而以望霞峰最為秀美,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迎送霞光,因名神女峰,傳有若干神話,也有許多詩賦來贊美她。相傳她是天上的西王母的女兒的化身,她還曾助禹治水,因而被後人祭祀。戰國時代詩人宋玉還專寫了一篇《高唐賦》,描寫這位神女和楚王的一段戀情,後來成為「巫山雲雨」成語的來歷。西陵峽有許多險灘,古人有詩形容「十丈懸流萬堆雪,驚天如看廣陵濤」,其中最有名的險灘名字就很嚇人:青灘、泄灘、崆嶺灘。這些灘里怪石橫陳,水湍流急,驚險萬狀。著名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也在其中,那是因為其峽壁形狀如兵書、寶劍、牛肝馬肺之故。崆嶺灘得名於「空舲」,「務空其舲,然後得過」,就是說必須使船空了才能輕飄過去。這里亂石暗礁,鋒利如劍,十分驚險。 三峽景觀的另一特色是無論什麼景觀,人文色彩都特別濃,有許多古今名人都在這里留下過出色的詩歌曲賦。唐宋明清都有大詩人流連忘返,有的居住經年。比如唐朝的李白,便曾在公元725年、759年三次游覽三峽。725年,年方25歲的李白,駕著一葉輕舟在三峽中急駛,寫下了「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的名句。759年李白已經58歲,又兩次來三峽,那首有名的《早發白帝城》就是此時寫下的。「詩聖」杜甫,從765年至768年,先後滯留三峽地區三年,他傳留後世的詩共437首,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描寫三峽風光的。所以有學者說:「三峽造就了半個杜甫」(《中國三峽文化》)。公元819至820年,白居易曾在忠縣當了兩年忠州刺史,他有關三峽的若干詩篇都是此時寫成的。宋朝詩人蘇東坡,1059年隨父、弟共游三峽,共留下三峽詩篇六七十首,他們父子三人還把在三峽的唱和詩編成一本《南行集》專集。南宋詩人陸游,於1169至1172年先後有三年在夔州任職,他的大部分有關三峽的詩篇也是這時寫成的。各朝各代的名人名詩,把三峽裝扮得特別富有詩意。美麗的風景配合上那些絕妙的詩詞,使後人把三峽稱為「詩鄉」。據說奉節有位民間詩人,正准備把奉節的大東門民居建築群,整個遷移出庫區,原封不動建一座「詩城博物館」,讓人們有機會永遠記住歷代名人與三峽的關系。三峽地區另一種特殊的鄉土文化就是三峽也是我國一種文體「竹枝詞」的故鄉。據專家考證,竹枝詞又名巴渝辭,實際上最早是巴蜀三峽地區的一種民歌,自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代就在川楚一帶流行,戰國詩人宋玉有一篇《對楚王問》,其中有幾句話說:「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郢中即今湖北,這種「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來合唱的達到數千人,可見受當時川楚民間的歡迎程度。古書記載,武王伐紂時,南方少數民族有一支巴人的軍隊,他們一邊戰斗一邊歌舞,這種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時就演變成為「竹枝詞」。每逢節日,眾多演唱群眾手執竹枝,邊歌邊舞,慶祝豐收。大概到唐朝時,三峽地區普遍流行著「竹枝詞」這種民歌,唐朝許多詩人都親身觀看過這種表演。像中唐詩人劉商有一首詩說:「天晴露白鍾漏遲,淚痕滿目看竹枝」,薛能則有詩曰:「春來還似去年時,手把花枝唱竹枝」。唐朝詩人還利用「竹枝詞」的風格,創新成文人詩中的一種新體裁,杜甫和劉禹錫是開創竹枝新風的兩位大家。杜甫在三峽期間,潛心研究這種民歌體裁,用這種文體創作自己的竹枝詞。他所寫的《夔州歌十絕句》,便是新的竹枝詞的成功嘗試,有幾句曰:「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岸關」,就特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中唐以後,對竹枝詞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劉禹錫。他公開以「竹枝詞」名義為詩,篇幅達到11首,被後人贊為「竹枝正宗」。以後的歷代文人都創作了許多竹枝詞,蔚為風氣。三峽地區還有「田歌」「山歌」和「號子」,都帶有地方特色,號子是峽江勞動人民的一種特有歌聲,因職業不同而又分為「船工號子」「抬工號子」「鹽工號子」等多種,這些號子,唱出了三峽地區勞動群眾豐富多彩的生活,成為三峽文化的一部分。 三峽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娛樂習俗和喪葬應當特別提到。三峽古老民風中有春遊踏歌和龍舟競渡的傳統習俗。那裡的春日旅遊和踏歌,在宋朝稱為「踏跡」或「踏磧」,其時男女老少,都到野外山間暢游歌舞,十分熱鬧。宋朝王十朋有一首《人日游磧》描寫當時的盛況說:「好邀蜀風俗,夔人貧亦游,今日日為人,傾城出江皋」,夔州即今重慶奉節,人日是指正月初七,古代稱為「人勝節」。詩中說這一天因為立春已至,夔州「傾城」出動,「貧」人也互相邀請,可見當時盛況。龍舟競渡是三峽地區各個江城更繁盛的節日活動。學者們考證,至今流行在我國南北各地水鄉的龍舟競渡,發源地就是三峽地區。當時應為古代當地民族的圖騰祭祀日。這是上古時代一種對龍的崇拜形式。後來由於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之死才改為紀念屈原了。在清朝時,川峽地區更盛行有大小端午的說法,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更有一次大端陽,屆時三峽各地的成千上萬觀眾到屈原故鄉看龍舟競渡盛況。人們高唱著巴楚地區民歌,追念屈原:「為國捐軀投汨羅,船游江心來找你。招你魂魄歸故國,招你魂魄歸三閭」。三峽地區的古老葬俗則有懸棺葬和船棺葬,這兩種葬法都是將死者屍體裝在船形的棺里,懸到崖洞里,據說在重慶巫溪縣的斷岩上一共橫挑著25具漢代的葬棺,從江中遠遠望去,蔚為壯觀。據學者考證,這種懸棺葬自戰國時代起,是古代巴民族的一種葬俗。而這些自戰國以來的古老的懸棺遺跡,至晚從唐朝就被當作奇觀發現,在唐朝詩人孟郊《峽哀》的詩中就有「樹根鎖枯棺,孤骨裊裊懸」的描寫,宋初編的《太平御覽》更明確記載:「唐將王果,舟行三峽,望見懸岩中間有物似棺」。前面說過,三峽本是古代西南民族巴人活動的地區,巴人相對中原的華夏民族而言,屬於古代少數民族。三峽古文物中也有許多古巴人的民族特色。據考古學家考證,早在新石器時期古巴人部族群落就已存在,能算作夏朝時期巴人的活動遺址的在今湖北宜昌白廟地區,那裡有相當於夏代的白廟巴人遺存。商周時期明顯的巴人遺址有重慶開縣的余家壩、雲陽李家壩和涪陵小田溪等處,但發現文物最多的還是戰國以後的墓葬。巴人墓葬文物有明顯的民族特色,銅器上常常有虎形飾紋和飾件,有的刻畫在青銅兵器上,有的作為器物的鈕蓋。有一件虎鈕於,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在出土的巴人器物上,還出現了若干近似文字的圖案,有8個接近漢字,被考古學家稱為神秘的尚不可解的「巴蜀圖語」。巴人的全部歷史,至今尚是歷史之謎,只在古文獻中有零星記錄,如《後漢書·巴郡南郡蠻》有記:「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唐朝的《蠻書》記有:「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白虎之後也」,都和考古發現巴人古銅器上以虎紋虎鈕表示巴人有虎圖騰崇拜相吻合。相信,未來學者們會寫出一部完整的巴人歷史的。可以肯定的是,三峽文化中有濃厚的古代巴人文化的成分。
Ⅱ 關於三峽的文化名人和神話傳說。
1、遠在洪水泛濫年代,大禹率領著千軍萬馬疏通了長江三峽,慘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紛
紛回歸了故土,開荒播種,重過田園生活。
在治水大軍中,有一位跟隨大禹的老郎中,帶著一個小孫女,這姑娘長得花顏月貌,聰
明過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著爺爺四處奔波,為治水民工和當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
峽,正要轉移到別的地方,這里卻鬧流行眼病。一個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
如柴,她在花椒爺倆的治療下,終於眼病好了,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種疾病的人
陸續不斷,花椒見此情景,不忍心隨爺爺轉移而離開這里,便向爺爺提出留在三峽。
爺爺念
她十三四歲,人小體弱,放心不下,堅持要她跟隨遠征。花椒決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給
爺爺說情,大禹見這天真無邪的小姑娘有一顆為民之心,十分喜歡,但要當場考考她的醫
術,就提出幾種疑難病症要她處方,她都能對答如流按症施葯。
接著讓她獨個一人醫治了一
個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給治好了。爺爺見了點頭
稱是,大禹滿意地說服了花椒的爺爺,將她留在三峽了。
花椒送走了爺爺和治水大軍,她跟以往同爺爺出診一樣,身背小葯箱,走東家,串西
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長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當地百姓個個喜歡她,稱花椒為「神醫
姑娘」。
後來,由於這一帶森林密集,土地潮濕,濕熱性眼病廣泛流行,嚴重地區,人們挨
家挨戶病倒呻吟不止,有的還害瞎了眼。見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過來,於是
就發動大家尋找一種開白花、結小子、味麻性烈的葯物來治療,療效十分顯著,治一個好一
個,從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葯。
人們為了採摘方便,便將此種樹苗移栽到自己的
房前屋後,為了預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餚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紅籽兒,日長天久,這
小紅籽兒就成了調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風味——麻辣味。
從那時起,一代一代流傳至今。後人們為了紀念花椒姑娘,便把這無名的小紅籽兒稱
為「花椒」。
2、在大禹治水的時代,巫山有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百姓民不聊生,西王母的女兒瑤姬就帶著她的十一個姐妹來此治水,並送給大禹一本《上清寶經》的治水天書,治水結束,十二仙女忘了返回天宮,久而久之,她們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
3、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峽工程的原始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孫中山先生當時對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構思,但由於現實原因限制,沒有著手實施。
4、唐朝詩人還利用「竹枝詞」的風格,創新成文人詩中的一種新體裁,杜甫和劉禹錫是開創竹枝新風的兩位大家。杜甫在三峽期間,潛心研究這種民歌體裁,用這種文體創作自己的竹枝詞。
他所寫的《夔州歌十絕句》,便是新的竹枝詞的成功嘗試,特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中唐以後,對竹枝詞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劉禹錫。他公開以「竹枝詞」名義為詩,篇幅達到11首,被後人贊為「竹枝正宗」。以後的歷代文人都創作了許多竹枝詞,蔚為風氣。
5、據專家考證,竹枝詞又名巴渝辭,實際上最早是巴蜀三峽地區的一種民歌,自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代就在川楚一帶流行,戰國詩人宋玉有一篇《對楚王問》,其中有幾句話說:「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郢中即今湖北,這種「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來合唱的達到數千人,可見受當時川楚民間的歡迎程度。
古書記載,武王伐紂時,南方少數民族有一支巴人的軍隊,他們一邊戰斗一邊歌舞,這種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時就演變成為「竹枝詞」。每逢節日,眾多演唱群眾手執竹枝,邊歌邊舞,慶祝豐收。大概到唐朝時,三峽地區普遍流行著「竹枝詞」這種民歌,唐朝許多詩人都親身觀看過這種表演。
Ⅲ 關於長江三峽的介紹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有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長江沿線重慶境內,有「水下碑林」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豐都鬼城,建築風格奇特的石寶寨、「巴蜀勝境」張飛廟、蜀漢皇帝劉備的託孤堂、龍骨坡巫山文化遺址等景觀。
(3)重慶三峽文化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的腹地,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迄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跨重慶奉節縣、重慶巫山縣、湖北巴東縣、湖北秭歸縣、湖北宜昌市,長193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
自西向東主要有三個大的峽谷地段:重慶瞿塘峽、重慶巫峽和湖北西陵峽,三峽因而得名。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處不足百米。三峽是由於這一地區地殼不斷上升,長江水強烈下切而形成的。
Ⅳ 三峽文化有哪些內容
1、歷史文化
長江三峽庫區人文旅遊資源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勞動人民創造的豐富的社會文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
豐厚的歷史文化:距今約200萬年便有巫山人在活動、之後在巫溪活動的古巴人、以及此後所歷經的各朝各代,都在這條偉大的河流旁邊流下了他們生活的足跡。
抗戰時的重慶人民抵抗法西斯做出了英勇的斗爭,新世紀三峽大壩的修建,重慶地區百萬大移民,這些都是重慶人民在全國、在全世界上書寫了光輝的篇章,而這也是我們重要的旅遊資源。
2、文化分類
山水景觀旅遊文化:以峽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為特色
水電旅遊文化:以峽江、大壩為依託
建築旅遊文化:以傳統民居、佛寺道觀、水庫大壩、現代橋梁為載體
民俗旅遊文化:以巴楚文化為底蘊
飲食旅遊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慶火鍋為特色
名人旅遊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將、貶官和近現代政治家、軍事家、學者等文化
宗教旅遊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為主的
軍事旅遊文化:以古戰場和抗戰遺跡為載體的
移民文化:三峽地區是歷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形成民族融合,生活習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
以及頗具神奇色彩的懸棺崖葬,古棧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等旅遊文化。
3、民俗文化
三峽景觀的另一特色是無論什麼景觀,人文色彩都特別濃,有許多古今名人都在這里留下過出色的詩歌曲賦。唐宋明清都有大詩人流連忘返,有的居住經年。
Ⅳ 長江三峽的資料簡介
長江三峽,是中國大河流——長江上神奇、壯觀的一段峽谷。它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段峽谷組成,西起巍巍巴山腳下的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公里,其中峽谷段90公里。
三峽地貌奇特,風光旖旎,人文名勝馳名古今,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風景區。千萬年來,長江三峽向世人展示著它那萬古不朽的風姿。今天,由於地球上的水電站正在三峽中興建,長江幹流在三峽中被截流後,水位提高110米,達到海拔175米。三峽中的部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將被淹沒,同時,也將產生一批新的景觀。
瞿塘峽亦稱夔峽,西起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8公里,以其雄偉壯觀著稱。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的大寧河口起,到湖北省巴東縣的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以幽深秀麗擅奇天下。巫峽分東西兩段,西段由金盔銀甲峽、箭穿峽組成,東段由鐵棺峽、門扇峽組成。峽中多雲霧,古人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絕唱。
西陵峽西自宜昌市秭歸縣的香溪口,東到宜昌城頭的南津關,全長66公里。由廟南寬谷把它分割成東西兩段峽谷,依次為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黃貓峽等,峽內多險灘急流。
長江三峽工程位於西陵峽內,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興建。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方案。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每秒排沙流量為2,460立方米,排沙孔分散布置於混凝土重力壩段和電站底部。
泄洪壩段每秒泄洪能力為11萬立方米。水電站廠房位於泄洪壩段左、右兩側,共裝機26台,單機容量70萬千瓦,總容量1,82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847億度。左岸的通航建築物,年單向通過能力5,000萬噸。雙線五級船閘,可通過萬噸級船隊;單線一級垂直升船機,可快速通過3,000噸級的客貨輪。工程竣工後,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都無法比擬的!
三峽的名勝古跡,源遠流長。記載著多少動人的歷史事跡。其中白帝城、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和三游洞等,好象把人帶進一座燦爛的歷史迷宮;三峽的傳說故事,優美豐富,從神女峰的傳說到屈原和昭君的故事,似在人們面前展開一部民間文學的瑰麗長卷;三峽的山和水,千姿萬態,又似引導人們巡禮於一條彩色畫廊之中。古往今來,長江三峽曾喚起無數遊客的感情共鳴,激勵起對中華民族錦綉河山的無比熱愛!
(5)重慶三峽文化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長江三峽
三峽地跨重慶、湖北兩省市。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
三峽旅遊區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瞿塘峽
瞿塘峽,位於重慶奉節縣境內,長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峽。它是雄偉險峻的一個峽。 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門戶,名夔門,也稱瞿塘峽關,山岩上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左邊的名赤甲山,相傳古代巴國的赤甲將軍曾在此屯營,尖尖的山嘴活像一個大蟠桃,右邊的名白鹽山,不論天氣如何,總是迂出一層層或明或暗的銀輝。瞿塘峽雖短,卻能「鎮渝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摹山」的雄偉氣勢。古人形容瞿塘峽說,「案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
(1)重慶奉節縣白帝城
重慶奉節縣地處長江三峽西首和庫區腹心,東臨三峽大壩,西靠重慶萬州區,南連張家界,北接西安,是渝東、陝南、鄂西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幅員面積約為4099平方公里, 人口100萬,是長江三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和絕世奇觀天坑地縫所在地。
在奴隸社會時期,這一帶曾是巴、蜀兩國的領地,並於西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16年)建為夔子國。封建社會時期,無論是設縣、設州、設路,這里一直都保持著行政和軍事的顯赫地位。唐時設夔州府,轄十九州縣。宋時置夔州路。奉節在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建為魚復縣,時我國早期所建縣邑之一,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唐貞觀23年(公元649年),為旌表諸葛亮「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奪」的忠君愛國思想而改為奉節縣沿用至今。
境內有世界最大的小寨天坑、世界最長的天井峽地縫、世界級暗河龍橋河、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的長江三峽第一峽的瞿塘峽,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勝白帝城、劉備託孤的永安宮、諸葛亮的八陣圖、瞿塘峽內的摩崖石刻、懸棺群等自然、人文景觀,構成了分別以白帝城瞿塘峽和天坑地縫為中心的兩大特色旅遊區。
210國道和渝巴高等級公路在縣境內縱橫交錯,並背靠206國道、318國道、縣內通車里程6000餘公里;黃金水道長江橫貫縣境43公里,港口年貨物吞吐量400多萬噸,居重慶市第二位。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將兩大特色旅遊區連貫成有機整體。
(2)重慶夔門
夔門位於長江三峽瞿塘峽之口,為三峽西大門,南白鹽山,北赤甲山,拔地而起,雙峰欲合,如門半開,故稱夔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與「劍門天下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並稱巴渝名勝。在奉節前往小寨天坑的路上,還有一座」旱夔門」。
巫峽
巫峽,位於重慶巫山縣和湖北巴東縣兩縣境內,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至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五公里,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
(1)重慶巫山十二峰
長江三峽的巫山十二峰被稱為「景中景,奇中奇。」清人許汝龍「巫峽」詩中說:「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巫峽以巫山得名,幽深秀麗,千姿百態,宛若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國畫。峽谷兩岸為巫山十二峰,由西向東依次為登龍、聖泉、朝雲、神女、松巒、集仙六峰。南岸也有六峰,但江中能見到的依次為飛鳳、翠屏、聚鶴三峰,其餘凈壇、起雲、上升三峰並不臨江。如欲游覽,須從飛鳳峰附近的青石溪溯流而上,到蘭廠登岸,才可領略三峰雄姿。
(2)重慶神女峰
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著名,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來朝霞,又最後送走晚霞,故又稱「望霞峰」。據唐廣成《墉城集仙錄》載,西王母幼女瑤姬攜狂章、虞余諸神出遊東海,過巫山,見洪水肆虐,於是「助禹斬石、疏波、決塞、導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瑤姬為助民永祈豐年,行船平安,立山頭日久天長,便化為神女峰。
(3)重慶大寧河小三峽
重慶巫山位於長江三峽庫區腹心,素有「萬峰磅礴一江通,鎖鑰荊襄氣勢雄」的地貌景觀,和「三峽明珠」、「渝東門戶」之稱。重慶巫山,這古老而年輕的熱土,充滿了神奇與誘惑,勤勞朴實的巫山人民願意同全國旅遊同仁交朋友,精誠合作,熱忱歡迎中外賓朋走進新巫山、走進新三峽、走進小三峽。
(4)重慶馬渡河小小三峽
小小三峽水流湍急,水清見底,峽江兩岸,岩石如削,奇花異草,俯首可拾,抬頭仰望,天開一線,環顧江岸,綠樹成蔭,是一處集旅遊、探險和漂流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風景區。小小三峽漂流,被譽為「中國第一漂」,是勇敢者磨煉意志和毅力的天堂。
西陵峽
西陵峽在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境內,西起香溪口,東至南津關,約長6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以灘多水急聞名的山峽。
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向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
(1)兵書寶劍峽
長江北岸,有一疊層次分明的岩石,看似一堆厚書,還有一上粗下尖的石柱,豎直指向江中,酷似一把寶劍,故得名。傳說是諸葛亮存放兵書和寶劍的地方。
(2)牛肝馬肺峽
長江三峽旅遊線上的牛肝馬肺峽,兩岸峰巒崔嵬,江面狹窄,江流湍急,北岸兩團重疊而懸的鍾乳石最為有趣。它們一團形似牛肝,一團形似馬肺,牛肝馬肺峽因此而得名。過去的「馬肺」上,長有一株古松,船在遠處即可看到,儼如峽中的衛士,成為天然的航標。遺憾的是,今天已不能看到「牛肝馬肺」的全貌了。
(3)崆嶺峽
內有崆峪灘,是長江三峽中「險灘之冠」。灘中礁石密布,枯水時露出江面如石林,水漲時則隱沒水中成暗礁,加上航道彎曲狹窄,船隻要稍微不小心即會觸礁沉沒。
(4)燈影峽
又名明月峽,河谷狹窄,岸壁陡峭,峰頂奇石騰空,岩間瀑布飛泉。南岸馬牙山上,有四塊岩石屹立,形似《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陳運和《長江三峽》詩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猶如性格相似又各具特徵的兄弟般講述優美的神話傳說,新鮮指點眾多的歷史古跡,耐看」。
參考資料:網路-長江三峽
Ⅵ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重慶博物館的基礎上發展得已具相當的規模,擁有各類文物近百萬余件,各類珍貴圖書、資料十萬余件。
在眾多的藏品中,出土文物以巴蜀文化遺物,四川漢畫像磚、畫像 、石陶俑,元末大夏開國皇帝明玉珍睿陵遺物為馳名。傳世文物中,宋以來名家書畫、歷代名窯瓷器、明清紫砂、歷代錢幣、各代碑帖、玉器、竹木牙骨器、絲綢和西南民族文物等,均有較系統的收藏。本館收藏的近現代文物也豐富而有特色,對四川及重慶近代以來的太平天國、重慶教案、開埠設關、蜀中同盟會、中共四川地下黨、抗戰陪都和正面戰場等重要的歷史進程,都有形象的文物資料以反映。本館還注意選取重要的典型性實物和四川各地民間工藝品的代表性實物入藏,以便在展覽中形象地再現各族人民的現實生活。
館藏文物約10萬多件,資料5萬多件,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的珍品有:四川舊石器 500多件,巴蜀文物1000餘件,漢畫像石、畫像磚100多件,歷代名窯陶瓷器4000多件,宋元以來名家書畫5000多件。該館還藏有著名歷史人物明玉珍、張獻忠、秦良玉、鄒容等人的遺物手跡,以及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朱宣咸、蘇葆楨等傑出畫家的作品。近現代文物約 3萬件,其中有太平天國、重慶教案、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物資料。此外,還有西南民族文物,包括羌、藏、彝、苗、土家等族的工藝美術品5000多件。
Ⅶ 長江三峽是哪三峽有詳細資料和圖片嗎
關於長江三峽的資料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的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的宜昌的南津關。自西向東主要有三個大的峽谷地段: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因而得名。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處不足百米。三峽是由於這一地區地殼不斷上升,長江水強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資源極為豐富。長江 三峽,人傑地靈,它是中國 古文化 的發源地之一。大峽深谷,曾是 三國 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用武之地;這兒有許多名勝古跡: 白帝城 、 黃陵 、 南津 關 等。他們同 旖旎 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長江三峽是世界大峽谷之一,以壯麗河山的天然勝景 聞名中外 。
三峽全長193公里(千米),兩岸 懸崖絕壁 ,江中灘峽相間,水流湍急,唐代大詩人 李白 經過這里留下了優美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使白帝城更加出名。三峽特產:美景、美人、美石,美景有:三峽自然風光、三峽人家、三峽大壩,美人:有王昭君;美石有:景觀奇石幻彩紅、三峽浪。來自網路詞條 長江三峽 這是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E9%95%BF%E6%B1%9F%E4%B8%89%E5%B3%A1%E9%A3%8E%E5%85%89&ie=utf-8&in=6392&cl=2&lm=-1&st=-1&pn=1&rn=1&di=169072823100&ln=1998&fr=&fm=index&fmq=1353595734546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 貌似近期的木有,燒瑞啦@!!!!2012-11-22 22:49:51
Ⅷ 三峽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白帝城、鎖江鐵柱、粉壁石刻、巴人懸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黃陵廟、三游洞,以及楚漢古墓,三國古嶺、荊州古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