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觀心修心禪悟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眼神好看動態圖片 2025-05-24 12:12:50
小老師圖片高清 2025-05-24 12:04:53

觀心修心禪悟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6-26 20:44:39

① 讀佛經有什麼要求么

一般常見的經典,有:心經、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維摩經、圓覺經、六祖壇經、法華經、華嚴經、地藏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葯師經,這些就差不多了。如果感覺困難,還可以看一些現代人的書和視頻。
如何學習禪文字?
歷代以來,禪的體驗者以各種形式的禪文字來揭示禪的內在悟境與通向禪悟的方法,因此在禪文庫里積累了無數的禪文字的智慧光輝,給我們後來追隨禪道的人,以啟迪禪的悟入。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學習禪文字呢?禪的本旨本來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但我們大多數人因沒有機緣親近已經開悟的明眼善知識,所以開頭的第一步只能從學習禪文字入手,去開拓自已久已荒蕪的一片心田。
學習禪文字的原初的動機就應立志於用禪文字來解開生命自我的疑惑,認知生命自我的本質,安立生命自我的實相,正受生命自我的自在受用。由此之故,在學習時也應如入禪定,一心專注,用禪文字中的智慧之光來返照生命的自我,如同用鏡子返照自我面目一樣,借禪文字中的生命力的閃光,閃現出生命自我的面目—原本如此的真如實相。
由此可見,對禪文字的理解,旨在體認真正的內自我。臨濟禪師曾指示說:「學人不了,為執名句,被他凡聖名礙。所以障其道眼,不得分明。只如十二分數,皆是表顯之說。學者不會,便向表顯名句上生解,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脫著自由,即今識取聽法的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活潑潑地,應是萬種施設。」
所以閱讀禪文字不可落在概念、知識上,重點在於識取看禪文字的人—認識你真正的自我。
學禪與學教不一樣,學教是理智的分析、辨別、歸納、演繹等,而學禪卻是離開心意識分別慣性的心靈直照、神會,即是在學習時發現自我,與概念的明辨、知識的積累完全不同。所以在學習禪文字時,都應以直覺心去觀照,不求多知多解,記言記語。因此斷際禪師說:「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究其原因:「例皆廣求知見。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這確是我們當代學禪者的通病,造成了愛好禪的人很多,而真正悟道的卻不多見的現狀。
學禪之病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1、一般人總是拿自已以往的知識、經驗、愛好,去與禪文字作一種比較性的附會,這樣得出的結論往往與禪的本意相違背,是個人的錯覺扭曲了禪的真正含義,從而失去禪文字中最有生命力的東西,也無法返照自我,體驗禪體。
2、沒有耐心探索禪的源底,只喜歡閱讀淺顯的一般性的禪文字,對於古德的精粹妙作卻無耐心閱讀。並且要求速成,不去作日積月累的熏陶與反省,看了幾本書或幾篇禪文字就以為懂了禪,因此往往只得禪的表層的一點皮毛。
3、追求與禪相違背的境界,如神通、奇妙、口頭禪、文字禪、狂放禪等,更有甚者,以禪來作為裝點門面的手段,以抬高身價。這些出發點,完全違背了禪的平常、澹泊、無為的作風,絕對不可領會禪的本意。
4、不善於凝心觀照而學,只以散亂心、顛倒心作粗略的閱讀,因此,閱讀時就沒有反思、返照的力量,禪文字中的生命力的閃光也就不可能出現。
基於以上四個原因,學習禪文字者一定要擺正位置,放下自已的一切執著;在閱讀時,不向外「看」,潛心反觀,凝思生命自我的源頭,使本來的天真自然的本地風光,在一心閱讀時,現露無余,親切神會。這樣地閱讀,一次就有一次的進步,心靈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心扉也就逐漸開啟,自性光明便會時時放出光華。
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經過一段時間,隨著體驗的深入,就會出現以下四種情況。
1、認識了禪的真正含義,覺得禪確為生命的本質,人生依之而行,定能開悟成道,圓滿人格。因此信心堅固,確立了以禪作為人生活動核心的動力。
2、領會了禪就是生命的自我體,所以將一切法都會歸於禪,在認識上,對立矛盾的世界已消失,了知自我的一舉一動,都是禪生命的表現。生活充滿了安祥與妙樂。
3、忽然起了一個大疑情,在大信心中時時現前,要推究一個問題,一句話的源頭,把整個的生命都投注到這個疑情中去。
4、在閱讀時,人生的經驗、行為、概念等等忽然消失,頓悟此心原來即是禪,已得親切受用,通達一切禪文字的用意,明了禪法的真正功能。
以上四種心理變化的遞進,顯示了禪自我的肯定與開發,也可以說,在這樣的心靈升華中,就是禪宗修持一種方式,通過如上的直覺之「看」,已奠定了開悟成道的基礎。如果就此轉入禪宗的方便之修,那麼,第一種的可以進修「持心」法,如借念佛、持咒、數息、系緣等來攝心入道;第二種的可以轉入觀心法,如劉株源先生所倡導的觀心法門,可以方便悟入;第三種即是起疑情的看話禪,驀直疑去,終有開悟的時節;第四種已經初悟,只須以無住心方便保護,時時處處不迷即可深入。
有些人雖已閱讀了不少的禪文字,心中仍是茫然,不得禪的要領,不知禪的原始終要是什麼。對此,應使先明了禪的三層宗旨。以下選錄華嚴宗所概括的禪之三宗的歸納性文字,以供參考:
1、息妄修心宗:眾生雖亦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回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佛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塵須拭,塵盡明現。這如神秀的北漸之禪法,須修心返凈,方始成道。對此,又須明入禪的方便:遠離憒鬧,住閑靜處,調身調息,跏趺宴坐,舌柱上齶,心注一境。
據上封禪師所示,此為下根人坐禪悟道的方便。
2、泯絕無寄宗: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
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令心行與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法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
此法即是觀心,一切法皆如幻化,一切皆空,故無住於一切法,隨時以幻化如空之智,掃盪無始之妄習,業盡情空,自然徹悟。
3、直顯心性宗:說一切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
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象等。於中指示心性,復有二類:
一雲:即令能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
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
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神妙。
此即是為真悟真修真證也。
二雲: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
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借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為我,起貪嗔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惟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
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即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而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
如此二宗,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
無論會得禪的哪一層次的認知,均可作為禪行的意境的自我引導,如依此而開展的一系列覺照、參、持等無住禪修,一一均有可能真正了悟自性,親證三昧。
綜上所述,禪者在無師自學時期,通過自我反思、返照的禪文字的善巧學習,亦可使一個禪的門外漢進入禪世界的智慧之門,獲窺禪天地里的真正內自我,從而使真正明心見性,成就大覺,有了一個嶄新的起點。這個新起點是最難獲得的對禪的真正見解。 並在這一基礎上,由於禪生命的智慧活力,可使身口意的三業均融歸於此而共趨於菩提大道,圓成生命的微妙奇觀!
摘自《禪刊》

②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唉。這段文字的出處,釋義

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講法時說過的話編著而成。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神秀的偈意思是說:身體就是菩提樹了,內心就象明鏡一樣清澈,要經常打掃,使自已的內心保持明凈,不要沾到塵埃。這首偈語的境界已經很高了,但是六祖還是覺得不夠徹底,於是針對這道偈再吟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意思是:本來就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台,世上沒有任何事物,哪裡有塵埃?六祖吟出這首偈語後,五祖就知道六祖已經得道證果了,於是將禪宗衣缽傳給了他,成了禪宗六祖。

③ 求助禪修高手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④ 什麼叫修心

清靜心、平等心、正覺心是佛心;
慈悲心、真誠心、六度心是菩薩心;
四諦心是阿羅漢心;
十善心是天人心;
五戒心是人道心;
貢高傲慢的善心是阿修羅心;
愚痴心是畜生心;
貪婪心是餓鬼心;
瞋恚心是地獄心。
什麼心就與什麼道相應。好比電視頻道,想到什麼頻道,一按即現心要的頻道一樣也。至於「修心要修什麼心」,自已選擇吧。

⑤ 怎樣悟禪修行

[推薦]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一集真參實學
佛法深遠廣博。末世眾生業障重故,善根淺薄,壽命短促,不能如古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乃至一目一行,亦復不能。即使精進勇猛,盡此形壽,亦難精通三藏。既不能精通三藏,各人亦要知道分量。只得『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學佛法的人,就要如此。不可妄說,亦不可盲修。參要真參,學要實學。
認真參與禪相應,認真學與教相應。參禪要明心,學教要開圓解。並且學教者須通宗,學宗者須通教。古人雲:『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蛇鑽竹筒,鑽通了一節,第二節又不通了。相似學教之人,於不懂得的字句,請教人破字消文,換一個地方,又不懂了。所以學教必須通宗,通宗必須學教。佛法三藏十二部經典,無非一個心法。經是標月之指,心是所指之月。既開圓解,則不但知標月之指,亦知所標之月矣。
宗門稱教外別傳者,即是指經所指之月也。學教者若藉教觀心,又安知宗不是教內真傳呢?故學經觀著心即通宗。宗者心也,心為主也。教雖與宗不同,然而學教正是明宗。不學教而欲明宗則甚難矣。因為三藏十二部經指了又指,大家還不明白。離經豈不更難嗎?故曰『說佛法者,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不學宗欲通教,亦復甚難。故又曰『學佛法者,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現在之人,善根淺薄學教者難以通宗,通宗者又未必能通教。果然是善根深厚的人過去生中通了教、通了宗,不過是有隔陰之昏,出胎之迷。是這種人,學教就可以通宗,學宗亦可以通教。末世眾生,號稱通宗。既不通教,則未必真能通宗。不開圓解,安能明心。不明心地,又安能大開圓解?
以宗教難通故,就該做『慎言其餘,則寡尤。慎行其餘,則寡悔』的工夫。慎言其餘者,免造口業,而落謗法因果也。慎行其餘者,免盲修瞎練,墮坑落塹也。多見闕殆。殆者謂於佛法有踏不實在處。多聞闕疑。疑者謂於佛法有疑惑不懂處,應當慢慢站著,謹開口慢開言,說不得的不要亂說,行不得的不要亂行。譬如看見前面有人把車推翻了,我應以前車為鑒,不跟他學推到險道去。到險道則生死無盡,要了生死是很難的。總要向了生死處行去。不然天天增長生死,反以為是了生死,豈非大錯嗎?
學佛法最難的就是守佛一個家規。因為佛的家大,規矩不得不嚴。佛之家規即戒律也,條規繁多。膽大的,學好多年的佛法,還摸不著家規的邊際。果能立志守佛家規學去,則龍天擁護,諸佛加被。不遵佛的家規,不受佛的約束,即令外有人來管,八部鬼神就要把你送到三途中受苦去了,還談甚麼通教通宗呢?
略談學佛大要
學佛法宜慎始要終。古人雲:『打頭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學應慎之於始也。又雲:『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終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長遠心難發。』此皆善根淺薄故。有善根者,關於戒律,當急學急受。出家人學戒者有之,居士學戒因緣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來三寶門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樣入門。入門之道首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即與三寶之門相通。三寶之門,是無形無相之門。得法的,一下子就進門,不得法的,一輩子也進不了門。菩提者,覺也,發菩提心,即是發覺心,是將心之光明,放出一點來。眾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顯。雖不顯,而光明仍在,如寶鏡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顯現。世間一切法皆是因緣所成。古鏡是因,磨擦是緣,因緣和合,則垢盡光顯,皈依三寶,亦復如是。眾生之心為因,三寶為緣,藉三寶薰習力,而法性理體本具大智慧光明即顯。發菩提心者,是由本覺光明,起始覺光明。始覺者,始知世間無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發覺心。不但自覺還要覺他,不但自己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還要勸家親眷屬,及所識之人,亦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發的菩提心,行的菩薩道。戒者,止惡防非,為無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應受戒。學戒如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殺盜淫妄為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薩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護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茲將殺盜淫妄酒五戒,說其大概:
殺戒不但不能殺人,不殺畜生,乃至微細昆蟲,亦不得殺。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彼畜生道眾生,為造重惡故,墮惡道。待罪報受滿,轉身為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殺死一昆蟲,即是殺一未來佛,亦即是殺過去父母。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殺生害生,不順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時長,歷劫家親眷屬,當然眾多。今生我幸得人身,當思救護沉溺惡道的家親眷屬,何忍傷其命而食其肉?故見畜生被殺,應方便救護。且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殺時,以力不能敵,含恨而死。來生相遇,即是冤家見面,必加報復。楞嚴經雲:『人食羊肉,人死為羊,羊死為人。』語雲:『吃四兩,還半斤。』可不懼乎!昔文殊菩薩示現人身,路經屠戶之門,見數人擒豬,將欲宰殺,豬乃狂奔,不易捆綁。遂謂屠人曰:『何用多人為?吾殺此豬,一人足矣。』屠戶為省人工計,異日即雇彼殺豬,彼乃以人名喊豬,豬即應之,馴來其傍。屠主曰:『不殺此豬。』又以一豬令殺。彼又以人名口喊之,豬又馴服而來。屠主又驚駭曰:『不殺此豬。』彼先後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殺。彼父母以殺豬為業故,死後變豬。屠主遂改業,不敢再作殺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識果,決不敢殺害眾生。真是發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蟲來食身血,應發供養之心;即或不能發供養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軟語,作是念曰:『我是初學菩薩,不能滿汝之願。』輕輕拂去,切不可欠命債。須知有意殺者有意還,無意殺者無意還。好殺者必得短命報。對於不食肉放不下者,可於臨食時觀想,我所食的,是未來佛之肉,是過去父母之肉。如是觀想,必能斷食肉之習,不造殺業,亦不遭被人殺之報。戒殺放生,可以懺悔往業,增福延壽,功德無量。2006-4-6 14:55:20 冰天雪地

等級:超級版主
文章:2405
積分:15438
門派:無門無派
注冊:2005年12月18日第 2 樓

--------------------------------------------------------------------------------
盜戒,較殺戒難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無人見,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盜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張口吃一口飯,飲一口水,悉皆犯盜。語雲:『十方一粒米,重於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在家人亦易犯盜,如為人辦事不實心,令人受損失,皆是犯了盜戒,偷關漏稅,侵蝕國家財物,皆犯盜戒。即在家庭之間,亦所難免。依據戒本開遮持犯道理,取親厚人財物不犯盜,否則不與而取,皆是犯盜。所謂親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謂也,須具有七種親厚之相: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貧賤不輕。如是無論親與非親,有此七相,皆得謂之親厚。反此,雖是父母手足,非意氣相投不得謂之親厚。凡不與而取,即是犯盜。世人每以兒女取父母之錢,自蓄自用為無妨,不知亦屬盜也。故雲盜戒難持。不學戒易犯而難知。

淫戒,出家人絕對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淫。梵網經諸家註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薩,正淫也應當斷。這就看持戒從緩從急。從緩先戒邪淫,從急則全斷淫慾。究竟從緩對不對呢?緩則不能了生死。若說不對,佛又何必說五戒,只戒邪淫呢?因為佛是觀機施教,對根機淺人就說緩。所以說半字教、權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攝受門、折伏門,此屬攝受門,用權巧方便,使漸離淫慾。不斷淫是世間法,就佛法說,是應斷的。諸位有未入佛門的,先斷邪淫,入了門,既知佛法意義就要斷淫。淫為生死根本,究竟斷淫,方免輪回之苦。淫念輕則上升,淫念重則下墮,是故欲界六天,以淫念輕重而分高下。偈雲:『四王不凈忉利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久視他化暫。』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層,淫念輕者生之,所享快樂,勝過以下諸天。淫念較重,次第生以下諸天,皆是愈上愈樂,下者次之。.已斷淫慾,則生色界天,所享之樂則又勝過欲界六天。人道眾生,由淫慾生,苦惱極重。簡單說有三苦,分開說,五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身為苦本,設無有身,苦叫誰受呢?佛為一切智人,為大慈悲父母,故說了義教,為欲了生死眾生說淫戒,令斷生因。不生則不滅。不生滅故,則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離苦得樂。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淫。

妄語戒,最易犯。持妄語戒宜謹開口,慢開言,少說話。是故語言遲鈍人,犯時較少,口齒伶俐人易犯,有心學戒者,宜加謹慎。說妄語被人覺察後,即難得人之信任。舌為心之苗,言語虛實關於心之邪正。講話時要覺照,自說自聽,猶如誦經念佛,口念心觀。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諸佛,護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語,常為諸佛加被,善神擁護。若妄語,則十方諸佛與眾善神盡知盡見,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擁護;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識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誤犯殺盜淫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見鄰家雞來其家遂殺而食之。鄰婦至其院覓雞,醉人答曰未見,並因醉性強奸鄰婦。偷雞食犯盜戒,殺雞犯殺戒,答曰未見,犯妄語戒,強行非禮,犯邪淫之戒,以飲酒故,四重戒同時俱犯,故梵網經雲:『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又酤酒戒雲:『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說了生死之話。故必須受戒,受了戒必須學戒。受一條戒,即是一學處。初聞佛法的人,多生恐怖。聽說佛法,有如是言,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聽了,縱然不能受,也還不驚不怖。要知道縱不受戒,殺盜淫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如是因如是果,法爾如是,是為性罪。佛所制止,不遵佛教,是為遮罪。受戒而犯,似較不受戒多一層罪過。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墮地獄受苦已,再生人間,難免再造再墮,出苦無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雖罪加一等,在地獄受苦滿時,即覺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來人間修行,就不犯戒了。故雲:『寧聞佛法入地獄,不願不聞佛法生天堂。』誠至言也。吾人慾了生死,及離苦得樂,首先要對冶習氣,勉強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過,難免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學佛法人,須具正知正見,遵佛遺教,以波羅提木叉為師。

佛法世法之界別

在佛法中,有人講佛法不離世間法,即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但也有的講佛法與世法敵體相違。不過,大菩薩和光同塵,在世間即同世間人一樣,也有妻子兒女,也作一切世間上事,然而能在世間法上覺悟。如維摩詰居士亦娶妻生兒女,常行梵行。所謂常行梵行者,即無欲淫,其兒女乃示現而生。如佛指腹為胎者,皆不假淫慾而生。維摩詰居士,雖也到酒館賭場妓院等處,但不為其所轉,處處行教化之事。此便謂之不離世間覺。似此自覺覺他之行,乃大菩薩能作。

若謂佛法與世法相違,則必須分得清那一個是世間法,那一個佛法?如此,那就非得學小乘不可,一定要舍家出家,剃發為僧。世間上的一切事,如士農工商等等,都不可學。這不是與世法相違嗎?所以說佛法與世法是一個亦得,佛法與世法相違亦得,因大能融小故。既和光同塵,又使人厭離世間,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過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物必須要舍,有一放不下即成障礙。這豈不是與世法相違,而被認為小乘嗎?但又不是小乘。此法能普被三根,圓收一切眾生,故非小乘法。按小乘法中,即以證到阿羅漢來論,要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其難如斷四十里急流,始證初果。斷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思惑證二果,又名一來果。後三品斷盡,始證三果,又名不來果。但證三果還未離三界,必須連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斷盡,才超出三界證四果。若念佛法門,不管斷惑不斷惑,就此一念之智慧,無論老幼,盡此一生即能生極樂。雖未斷惑還是世間眾生,即與此界出世間人相差不遠,因惑雖未斷而不起。極樂無起惑之緣故。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心境相應即造業,起淫念即造淫業。如家家有男女,皆須男婚女嫁。一起淫念,業即成就,是為心生則種種法生。但有時心從境生,如心中未起淫念,苟觀男婚女嫁之境,即不免動淫念,是為法生則種種心生。極樂無此境,故心即不起。所以法不生故,心不生。再說士農工商,無非都是為利,士又兼為名。總之不出名利二字,因此即免不了起爭端。你若作言不願我作,我作言不能讓你作,不論親疏,皆是只求我好。農工亦同,總要自己強於別人,以此賺錢謀利。尤其現今商人稱為商戰。貼著大減價招牌,你如此,我亦如此,故稱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士農工商,因為不謀衣食住,故沒有爭奪的樣子。從何而學呢?亦沒有作官的人,因無作惡眾生,故不需官管。不若此世界人好鬥爭。極樂世界一切事都不須人作,只仗佛之福報,仗佛之神力,蓮花化生,出來即有衣穿有屋住,此皆阿彌陀佛願力變現而來。世界上之泥水匠作工,又何嘗不是變現而成呢?不過變現得慢些罷了。阿彌陀佛要化度念佛眾生,不化現此境界,如何能接引眾生呢?是故念佛法門簡而賅,小而大,譬如極樂世界人民,就穿衣一項來論,蓮花化生之身衣自在身,身長衣亦長,依正俱長,還爭奪作什麼?一切飲食甘美甜味,自然現前,食畢碗缽自去。宮殿亦皆自然故,衣食住皆滿足,還爭個甚麼?此點是與我等世間相違,你說是小乘呢?還是大乘?不作士農工商而爭名利,豈有殺盜淫妄。若說是小乘法,普賢等覺還求生極樂哩。等覺豈是小乘?凡夫生到極樂,仗阿彌陀佛之力,能於十方世界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且具六通以隨供應化。

⑥ 達摩祖師觀心論讀誦念佛

學佛耳通念佛法偶然見過治心老師,學會正確的修行方法以後將禪悟說於我,讓我豁然開朗,獲得了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