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根雕怎麼描寫
根雕製作的第一步是選材,根雕用材需選擇材質堅硬、木質細膩、木性穩定、不易龜裂變形、不蛀不朽的樹種。常見的有黃楊、檀木、櫸木、柏木、榆木等,這些樹種都是根藝造型的上好材質。還有一些被水淤泥淹沒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經過數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陰沉根木,其質堅幾乎接近化石,也是根藝的佳材。根材造型的選擇標准可概括為「稀、奇、古、怪」四種類型,自然界中此類素材極為難得。
在眾多的人物根雕作品中,有幾個顏色烏如碳漆的根雕引起了我的注意,這種材質名為「烏木」,是埋藏在地下達千年以上的木化石。烏木切面光滑,木紋細膩,經過適當的打磨,溫潤如玉,明亮如鏡。烏木十分稀少,價值接近於紫檀,也是製作仿古傢具、根雕的骨灰級絕佳材料。鄭先生用烏木製作的達摩,寶相庄嚴,透出一種滄桑感,透出一股淡定,連細膩的紋路都隱約閃現,似乎是對大千世界的點滴追尋和參透。
根雕博物館中展示了逼真的老虎,好像一口要把我們吞下去似的;還有氣勢磅礴的「根魂」,這可是鎮館之寶;還有一隻「金蟾」,寓意著財源滾滾,招財進寶。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五百羅漢了,這是著名雕刻家徐谷青雕刻了整整十年才完成的,十分獨特。五百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有的聚在一起,竊竊私語;有的獨自打禪,閉目凝神;有的拿著佛珠,合十字手,看上去就像在數珠子一般;有的挖耳捏鼻,有的大腹便便,肥頭大耳,悠然自得;有的獨自站立,凝視遠方;有的正在「阿彌陀佛」地念著……
根雕文化園的根雕博物館曾經上報過世界吉尼斯紀錄,盡管還沒有批准,但這里的根雕作品已經足夠令人嘆為觀止。回到旅途中,聞著一路花香,我不禁感嘆道:這根雕文化是多麼的博大精深啊!
根雕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承載著藝術家的情感與思想,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人類智慧的結晶。在欣賞根雕作品的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和文化的韻味。根雕文化園中的這些作品,不僅讓人嘆為觀止,更讓我們深刻地領略到了根雕藝術的獨特魅力。
在這里,根雕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讓我們懂得了欣賞自然之美,感受生命的力量。通過根雕,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奇妙與人類創造力的無限可能。根雕藝術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美的享受,更讓我們思考生命的真諦,感受生活的美好。
❷ 請問根雕指的是什麼
根雕,是一種雕刻方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為在根雕創作中,應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根據考古發現,古人不僅採用木、玉、骨、石以及貝殼等物製作裝飾品,同時也採用樹根或竹根製作裝飾品。1982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戰國時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為鎮墓獸的這件根雕作品,虎頭龍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蟬等紋樣,富有動勢,顯示出兩千三百多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根雕藝術品已達到了自然形態和人工雕琢巧妙結合的水平。西漢時期,孔子的後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彎曲的形態製作拐杖。南北朝時期,已出現了不少利用樹根製作的杖頭、筆筒、佛柄、抓背、煙斗等實用品和傢具。隋、唐以後,根雕不僅在民間普遍流傳,同時也得到皇室貴族的青睞,據《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後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
說的是唐時鄴官李泌採用天然樹根,製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一事。韓愈在《題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干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的詩句。詩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視作「神佛」形象的根藝作品。宋、元時期,根的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在中國的一些石窟和廟宇內,仍然保存著根雕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