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ss大神知道這個是什麼地物嗎
圖片上的應該是,依比例尺 「塑像」 。
用於1:500、1:1000、1:2000 地形圖,固定永固 雕像 等 標示。 下部底框是「塑像」基座投影范圍。內部是「塑像」圖示。
該「塑像」 圖示出自:《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示》GB/T 7929-1995,也就我們常說的1995年圖示,代替了87年圖示。
在CASS7.0及之前版本內,獨立地物分類中。
現已被《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示》GB/T 202570.1-2007所代替。也就是最新的2007年圖示。
在CASS 2008 及以後版本中,被獨立地物分類中的「塑像雕像」圖示所代替。
2. 地形圖與地理圖
簡單的說,地理圖主要想反映的是地物信息,比如房屋,橋梁,道路,植被等。地形圖主要想放映的是地面的地形,如,河流,道路,陡坎,山峰等信息!
3. 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現象資料搜集與整理
2.1.11.1 目的
通過對新中國建立60年來環境地質調查成果的整理分析,布置本次補充調查內容與范圍,為全國環境地質綜合評價提供基本素材。
2.1.11.2 基本原則
(1)1955年以來的相關調查資料。
(2)主要搜集與地下水有關部門的各類環境地質問題,按類分別整理。
2.1.11.3 內容
2.1.11.3.1 岩溶塌陷
(1)岩溶塌陷統一編號。
(2)岩溶塌陷野外編號:野外的編號。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單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塌陷名稱:以塌陷所在地的名稱命名。
(7)塌陷類型:是基岩塌陷還是土層塌陷,是何種基岩塌陷等。
(8)塌陷時間:發生塌陷的時間。
(9)塌陷面積:以塌陷坑的地表面積計算,單位m2。
(10)陷坑總數:按調查時已出現的陷坑數計算,單位個。
(11)陷坑形態特徵:描述岩溶塌陷的單體形態與群體組合的幾何形態特徵。
①岩溶塌陷單體按平面形態可分為4類:a.圓形或近圓形;b.橢圓形,其長短軸之比為1.5~4;c.長條狀,其長度大於寬度4倍以上;d.不規則形態。
②岩溶塌陷單體按剖面形態也可分為4類:a.壇狀,口(上)小下大,塌陷坑壁呈反坡向下延伸;b.井狀,塌陷壁陡立,塌陷坑上下大小一致或近於一致;c.漏斗狀,塌陷坑上大下小,狀如漏斗,多發生於覆蓋層稍厚的地區,尤其在峰叢窪地中常見;d.碟狀,多發生於覆蓋地區,土層厚度小,塌陷坑面積大,深度小,呈碟形。
③岩溶塌陷的群體組合及多個單體塌坑的平面分布,有3種情況:a.島狀或零星狀分布,小塊成群或星散狀出現;b.帶狀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條帶狀分布;c.面狀分布,塌陷呈均勻分布,無明顯的方向性。
對於群體組合及多個單體塌坑的平面分布,要求描述其相互間的位置關系。
(12)最大直徑:按所能觀察到的最大直徑計算,單位m。
(13)最大深度:塌陷坑能夠測量到的最大深度計算,單位m。
(14)最大陷坑面積:塌陷坑中的最大地表面積,單位m2。
(15)塌陷坑的塌陷強度:以塌陷密度系數(塌陷范圍內單位面積上塌陷坑總數的平均值)表示,單位個/km2,分為:
強烈發育的塌陷密度系數大於100個/km2;
中等發育的塌陷密度系數10~100個/km2;
微弱發育的塌陷密度小於10個/km2。
對於面積小於1km2的塌陷點,密度系數的面積均按1km2計算。
(16)塌陷規模:
①按岩溶塌陷區的面積分為:
大型總面積>10km2。
中型總面積1~10km2。
小型總面積<1km2。
②按塌陷坑直徑大小分為4級:
巨型塌陷塌陷直徑>20m。
大型塌陷塌陷直徑10~20m。
中型塌陷塌坑直徑5~10m。
小型塌陷塌坑直徑<5m。
(17)發展階段:主要指活動期、發展期,還是穩定期。
(18)地下水位:指岩溶塌陷區的潛水位埋深,單位m。
(19)塌陷區特徵:地形、地貌、地層、岩性組合、水文等特徵。
(20)塌陷成因及發展變化調查:
塌陷成因:分為人為塌陷和自然塌陷。人為活動引起的塌陷主要有:①坑道排水或突水引起;②抽汲岩溶地下水引起;③水庫蓄水或引水引起;④震動或載入引起;⑤地表水及污水下滲引起。
發展趨勢分析:根據人為活動強度、地質地貌條件、水文氣象、岩性組合特徵、第四系覆蓋物特徵等分析岩溶塌陷的發展趨勢,是繼續發展,還是趨於穩定等。
(21)人口傷亡及經濟損失情況。
(22)調查點平面位置圖:根據岩溶塌陷坑的大小,比例尺以1∶500~1∶1000為宜。位置圖應按塌陷區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23)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照片應予以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述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3。
2.1.11.3.2 地裂縫
(1)地裂縫統一編號。
(2)地裂縫野外編號:課題組在野外的編號。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單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地裂縫名稱:以地裂縫發生所在地的名稱命名。
(7)地裂縫類型:根據地裂縫成因,可以將地裂縫分為構造地裂縫、非構造地裂縫、混合成因的地裂縫;根據地裂縫形成動力性質,分為壓性地裂縫、扭性地裂縫、張性地裂縫等。
(8)裂縫區面積:單位m2。
(9)主裂縫長度:單位m。
(10)主裂縫寬度:按主裂縫最寬處計算,單位m。
(11)主裂縫深度:按所能觀測到的深度計算,單位m。
(12)主裂縫走向、傾向與傾角:按岩層產狀測量。
(13)主裂縫錯移方向及距離:錯移方向按北、北東、北北東等描述,距離單位m。
(14)裂縫變形特徵:主要描述地裂縫發生區域的地形地貌變形特徵。
(15)地裂縫成因及發展調查:地裂縫成因分為人為成因和自然成因。
①人為成因主要有過量開采地下水等引起。自然成因主要指構造地裂縫、非構造地裂縫和混合成因地裂縫等。
②發展趨勢:地裂縫發育是增大還是不變,是否會有新的活動,極易發生地裂縫的地區等。
(16)地裂縫平面位置示意圖:根據裂縫區的大小,比例尺以1∶500~1∶1000為宜。位置圖應按裂縫區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17)野外照片編號說明:應注意給照片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錄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4。
2.1.11.3.3 土地荒漠化
(1)調查點統一編號。
(2)調查點野外編號:課題組調查時編號,可自行制定。
(3)經緯度:度-分-秒。
(4)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5)荒漠化類型:風蝕荒漠化、風積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鹽漬化、凍融及石漠化。
(6)荒漠化程度:重度、中度和輕度。
(7)起沙風速:單位m/s。
(8)樣品採集:樣品類型有土壤樣、岩石樣、水樣、冰雪樣,對各種樣品要簡要描述其狀態、重量、結構、構造、取樣位置、分析項目。
(9)地下水變化及畜牧放養情況。
(10)風蝕風積地貌:風蝕地貌主要有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壟槽(雅丹地貌)、風蝕窪地、風蝕城堡(風城)、風蝕殘丘,風積地貌主要有各種沙丘如蜂窩狀沙丘、魚鱗狀沙丘、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等,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徵、發育程度、規模、范圍、所處位置等。
(11)荒漠化歷史:
荒漠化成因:氣候、地形、人類活動,其中氣候是主要因素,人類活動是主導因素。
發展趨勢:逆轉趨勢、控制趨勢、明顯發展趨勢和快速發展趨勢。調查時應描述當時的現狀,結合其他資料確定荒漠化正處在哪個階段,從而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12)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根據調查的水土流失區的位置圖應按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13)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應注意給照片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錄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5、附表16。
2.1.11.3.4 土地鹽漬化
(1)鹽漬區統一編號。
(2)鹽漬區野外編號:課題組調查時編號,可自行制定。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鹽漬區類型:原生鹽漬土和次生鹽漬土類型。
(7)鹽分來源:①就地淋濾、匯聚而成;②由流水從遠處帶來,在低窪地區沉澱積累;③地下水上升蒸發過程中將鹽分帶至地表積累。
(8)鹽漬度分級:輕度鹽漬化、中等鹽漬化、強度鹽漬化和鹽漬土。具體指標見表2.1.1。
表2.1.1 鹽漬度分級
(9)鹽漬區形成條件:鹽分來源、水分來源和使鹽分向地表運移的機制;地勢低窪,地下水埋藏淺等。
(10)鹽漬土分區:鹽漬土的分布范圍、面積等。
(11)鹽漬區地物標志:作物是植被的生長狀況。
(12)樣品採集:樣品類型有土壤樣、水樣,對各種樣品要簡要描述其狀態、重量、結構、構造、取樣位置、分析項目等。
(13)潛水埋藏條件:地下水水位埋深、水位埋深的變化、水力坡降、岩土水理性質,如滲透性、含水量、給水度及毛細性等。
(14)鹽漬化成因與趨勢:
鹽漬化成因:①自然因素,了解氣象、水文、地貌、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②人為因素,重點調查人為因素引起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如長期灌多排少或有灌無排,潛水徑流不暢,大量灌水滲入地下,引起地下水位抬高,土壤中的鹽分在強烈蒸發作用下富集於地表。
鹽漬化趨勢:加劇、發展、減緩、控制、好轉等。
(15)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根據調查的水土流失區的位置圖應按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16)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應注意給照片編號,並給出簡要說明,主要記錄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7、附表18。
2.1.11.3.5 地下水污染
(1)污染點統一編號。
(2)污染點野外編號:調查時編號,可自行制定。
(3)經緯度:度-分-秒。
(4)高程:單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鎮)、村。
(6)污染區名稱:以污染發生所在地的名稱命名。
(7)地下水污染類型:有機物污染、無機物污染和重金屬污染。
(8)污染區面積:單位km2。
(9)地下水污染標志:主要有TDS、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錳、氯化物、硫酸鹽、氟化物、有機物、重金屬污染、pH值等,另外還有透明度、氣味、顏色等。
(10)污染物含量:單位mg/L。
(11)地下水污染程度:分Ⅰ、Ⅱ、Ⅲ、Ⅳ、Ⅴ五級。
(12)地下水污染物質:
①有機物,主要污染物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COD、BOD、揮發酚、氰、油類、有機磷、有機氮、CCl4、CH4Cl3及其他有機物質。②無機物:無機磷、無機氮及其他無機物質。③重金屬:Cu、Zn、As、Cr、Hg、Pb、Cd等。
(13)地下水污染源:主要有:①工業結構性污染;②農村農葯、化肥等的面源污染;③城市污水污染;④沿海地區的海(咸)水入侵。
(14)地下水污染途徑:①地表污廢水排放,通過河道滲漏污染地下水;②城市化糞池、污水管的泄漏以及垃圾堆的雨水淋溶等;③農耕面源污染,造成農耕區地下水硝酸鹽的含量超標;④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經常以非水相液體(NAPL)的形式污染地下水,當NAPL的密度大於水的密度時,污染物將穿過地表土壤及含水層到達隔水底板,即潛沒在地下水中,並沿隔水底板橫向擴展;當NAPL密度小於水的密度時,污染物的垂向運移在地下水面受阻,沿地下水面之上的非飽和帶橫向廣泛擴展。
(15)地下水出露類型:井或泉。
(16)地下水位埋深:單位m。
(17)樣品採集:地下水樣、泉水樣,簡要說明地下水樣的採取深度、水量、分析項目。
(18)含水層特徵:含水層的厚度、岩性、深度、時代等。
(19)污染機理及趨勢:
污染機理:地表廢棄物淋濾、遷移及入滲的特徵及對地下水污染的規律,地下水污染物遷移、擴散的時空分布規律。
污染趨勢:加劇、發展、減緩、控制、好轉等。
(20)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調查區的位置圖應按所處的不易改變的地物作為參照,如鐵路、公路、房屋等。
(21)野外照片編號及說明:給照片編號,並予以簡要說明,主要記述照片內容、拍攝時間、地點、攝影者、照片卷號、張號等。
填寫附表19。
2.1.11.3.6 地面沉降
主要填寫地面沉降區位置、面積、最大沉降量、成因、發展趨勢等內容。
填寫附表20、附表21。
4. 樣本圖斑採集及建庫
6.3.1 樣本圖斑選取
在正射影像上選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地類單一的影像作為樣本圖斑。以大小 30×30(像素)的紫色(160,0,190)正方形圖框勾繪樣本圖像邊界,樣本圖斑的編號採用分數形式,分子為圖幅編號,分母為 YB+ 序列號(三位),以縣為單位順序編號。確保縣域范圍內現有的地類齊全,每種地類樣本圖斑個數不少於 6 個。針對同一地類在不同時相、不同地域的所有表現形式均進行了抽樣採集,樣本影像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6.3.2 樣本圖斑數據建庫
在 MapGIS 平台上建立「基於遙感影像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工程文件」,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位,創建樣本圖斑文件(YBTB.wl)以及樣本圖斑注記(編號),存放於專題注記文件(ZTTCZJ.wt), 建立樣本圖斑的屬性結構。見表 6-2、表 6-3。
樣本圖斑影像資料庫如圖 6-7 所示。
表 6-2 樣本圖斑(YBTB)屬性結構表
表 6-3 專題圖層注記(ZTTCZJ)屬性結構表
在建立樣本影像屬性結構的基礎上,再分別疊加經過預處理的土地利用資料庫矢量文件(MapGIS 格式的點、線、面文件,分別用 .WT、.WL、.WP 表示)和經過精校正的影像數據柵格文件(DOM.msi), 以影像為准,參考土地利用資料庫信息,採集各種地類的樣本影像,同時記錄樣本影像的中心點坐標、地類屬性、影像時相等屬性信息,從而建立樣本圖斑影像資料庫。
6.3.3 影像解譯標志
影像解譯標志就是依據樣本庫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類影像,根據影像特徵,即形狀、大小、色調、紋理、顏色、陰影、圖案、位置和布局建立起影像和實地目標物數碼圖片之間的對應關系。建立遙感影像解譯標志對正確判讀遙感影像,認識不同地類的光譜、紋理特徵,統一地類劃分標准,確保成果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典型地類照片如圖 6-8 所示。
圖 6-7 樣本圖斑影像資料庫
圖 6-8 典型地類照片
遙感影像解譯標志的內容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各地類圖斑、遙感影像上的特徵地物等。能夠掌握目視解譯的直接標志(影像色調、形狀、大小、紋理、位置、陰影、立體外貌),並熟悉目視解譯的間接標志(地形地貌、土壤、土質、植被、氣候、水系、人為活動、地理位置)有助於縮小不同人員解譯的差異,提高解譯的准確性。
本次工作使用的 SPOT 5_2.5 m 衛星遙感數據,對土地利用信息的識別具有較高的精確度,耕地、城市、建制鎮、農村居民地等建設用地邊界清晰,各種地類色調、紋理有明顯差異。項目區所使用的遙感影像大部分為春季、夏季時相,個別為秋、冬季時相。
從色調上分辨,影像上耕地多呈綠色或淺綠色;水域、養殖水面一般呈深藍或黑色;城市居民地多呈較規則的黑灰(陰影)和灰白(房頂)相間色;農村居民地則呈規則或不規則的綠和灰白相間色;磚瓦窯為灰白不均的不規則形;正在施工的工地反射率較高,可呈現均勻或不均勻的白色;鐵路、公路多呈淺灰或深灰色。
從紋理上分辨,地物的細部色調常呈現出有規律的紋理。塑料地膜育秧、蔬菜大棚、畜禽養殖場多為水平排列的條狀紋理;林地和園地表現出一定的顆粒狀紋理,但園地更為規則。
從形態上分辨,林帶、園林地一般會有陰影,而耕地沒有。在丘陵、山區,由於陰坡的色調略深,給判讀造成一定影響,判讀時注意區分陰坡與陽坡,掌握各自的色調特徵。
從區域位置上分辨,根據有些地類常出現在特定的位置,可以利用此特徵把色調、紋理相近的地類區分開來。如坑塘多出現在農村居民點內部及河流附近,工礦用地大多分布在公路、鐵路兩側。
遙感影像解譯標志詳見表 6-4。
表 6-4 遙感影像解譯標志
續表
續表
5. 施工平面布置圖
施工平面圖是施工過程的空間組織的圖解形式,用以表達現有地形地物、擬建構築物為施工服務的各類臨時設施、運輸道路機械設備等的平面位置。道路工程施工現場為露天作業.佔地面積大,功能分區復雜,容納的人員眾多,因此必須對施工現場面用地進行科學地組組和規劃,否則會造成施工過程的混亂,影響工程進度並增加造價,甚至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6. 矢量圖片是什麼格式的
矢量圖片一般有CDR,AI,WMF,EPS格式。CDR格式的用CorelDraw打開,AI格式的用Adobe Illustrator來打開,EPS可以用Adobe Illustrator和Adobe Photoshop打開,WMF可以用Adobe Illustrator和CorelDraw打開。建議用最新版本的對應軟體打開,因為這些軟體從版本上來說基本是向下兼容的,比如你用CorelDraw12做的圖片,CorelDraw9是打不開的,而CorelDraw9的文件,則可以用CorelDraw12打開。
(6)地物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矢量數據結構通過記錄坐標的方式盡可能精確地表示點、線和多邊形等地理實體,坐標空間設為連續,允許任意位置、長度和面積的精確定義。
矢量結構的顯著特點:定位明顯,屬性隱含。
矢量數據的編碼方法:
1、對於點實體和線實體,直接記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
2、對於多邊形地物,有坐標序列法、樹狀索引編碼法和拓撲結構編碼法。
風景矢量圖
(1)坐標序列法是由多邊形邊界的x,y坐標對集合及說明信息組成,是最簡單的一種多邊形矢量編碼法,文件結構簡單,但多邊形邊界被存儲兩次產生數據冗餘,而且缺少鄰域信息;
(2)樹狀索引編碼法是將所有邊界點進行數字化,順序存儲坐標對,由點索引與邊界線號相聯系,以線索引與各多邊形相聯系,形成樹狀索引結構,消除了相鄰多邊形邊界數據冗餘問題;
(3)拓撲結構編碼法是通過建立一個完整的拓撲關系結構,徹底解決鄰域和島狀信息處理問題的方法,但增加了演算法的復雜性和資料庫的大小。
7. 這種圖叫什麼
這種圖叫鳥瞰圖。
鳥瞰圖是根據透視原理,用高視點透視法從高處某一點俯視地面起伏繪製成的立體圖。簡單地說,就是在空中俯視某一地區所看到的圖像,比平面圖更有真實感。
鳥瞰圖視線與水平線有一俯角,圖上各要素一般都根據透視投影規則來描繪,其特點為近大遠小,近明遠暗。如直角坐標網,東西向橫線的平行間隔逐漸縮小,南北向的縱線交會於地平線上一點(滅點),網格中的水系、地貌、地物也按上述規則變化。鳥瞰圖可運用各種立體表示手段,表達地理景觀等內容,可根據需要選擇最理想的俯視角度和適宜比例繪制。其中塊狀鳥瞰圖不僅可表示地形,而且可看到前側、左側或右側的地殼截面,可表示地質基礎與地形的關系,並能揭示喀斯特地區地下溶洞的結構等。
詳見 網路
8. 地物、地貌一般分為哪十大類
地貌,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物
dìwù
[surface features;man-made surface features of a region] 地表面的固定性物體(包括自然形成和人工建造的)。例如,居民點、道路、江河、樹林、建築物等。不同的地物對軍隊戰斗行動有著不同的影響
1)地物符號:地面上的地物,在地圖上用統一規定的符號結合注記表示的,這些規定的圖形符號叫地物符號。
點擊圖片放大瀏覽
符號的圖形特點
(2)符號的圖形特點:依照其形狀,主要有三個特點(上圖)。
(3)符號的分類:按照符號與實地地物的比例關系,可以分為四類。
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
點擊圖片放大瀏覽
a.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輪廓符號):實地面積較大的地物,如城鎮、森林、湖泊、江河等,其符號圖形的外部輪廓是按比例尺縮繪的,在地圖上可以了解其分布形狀,依比例尺量取相應的實地長、寬和面積。
b. 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線狀符號):實地的線狀地物,如道路、溝渠、因此,電線、圍牆等,這類地物符號的長度是按比例尺縮繪的,而寬度則不是。在地圖上只能量取其長度,而不能量取寬度。
c.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點狀符號): 實地面積很小而對定向越野運動有影響和有方位意義的獨立地物,如窯、獨立墳、獨立樹等,在地圖上,長與寬都不能依比例尺表示,只能用規定的符號。
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
點擊圖片放大瀏覽
d. 說明與配置符號:主要是用來說明、補充上述三種符號還不能表示的內容。說明符號是用來說明某種情況的,如表示街區性質的暈線,江河流向的箭頭等。配置符號是用來表示某些地區的植被及土質分布特徵的,如草地、果園、森林等。
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
點擊圖片放大瀏覽
說明與配置符號
點擊圖片放大瀏覽
顏色的規定
點擊圖片放大瀏覽
(4)符號的有關規定:
a. 三種注記:名稱注記;說明注記;數字注記。
b. 顏色的規定;
c. 定位點的規定。符號的定位點即實地地物在地圖上的准確位置。
9. 我想要一張平面構成的圖片,要黑白的,素材是樹
黑白樹的平面圖:
平面圖是地圖的一種。 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準面。在這個前提下,可以把測區內的地面景物沿鉛垂線方向投影到平面上,按規定的符號和比例縮小而構成的相似圖形,稱為平面圖。
面的概念可以這樣加以描述:假設把一個平面圖畫在平面上,然後用一把小刀沿著圖的邊切開,那麼平面就被切成許多塊,每一塊就是圖的一個面。更確切地說,平面圖的一個面就是平面的一塊,它用邊做邊界線,切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塊。
(9)地物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在平面圖上,各種圖形和面積都應保持與實物完全相似,各個方向的比例尺統一。在圖上應反映出地物確切的位置、大小和相互間的距離。可以根據比例尺量算距離,用指向標來確定方向。
平面圖 一個圖能畫在平面上,除結點之外,再沒有邊與邊相交面、邊界和面的次數 由連通平面圖G的邊圍成的其內部不含G的結點和邊的區域是面,常用r表示. 圍成面的各邊組成的迴路是邊界。邊界迴路的長度是面的次數,記作de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