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科技」電子手抄報素材
在二十一世紀里, 科學將會成為人類的生命。你不懂科學, 就無法在這個社會里生存。如果你有了 科學的種子,精心培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顆種子就 會不斷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而「諾貝爾科學獎」,就是用這樣一種獎勵,來激發人們熱愛科學,並用科學創造我們美好的生活。有20多個國家,466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當他們走向「諾貝爾獎」的領獎台時,他們代表自己擁有了科學創造的巨大財富。 因此,我們要學科學、愛科學,把科學展示出來。但怎樣才能做到呢?科學家告訴我們,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發探索科學奧妙的主要動機;而最能滿足這種強 烈慾望的方法是要勇於問為什麼,勇於 嘗試、創新,勇於推翻前人的話、結論,而最終得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例如,伽利 略,哥白尼等人,他們不顧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反對,勇敢地指出前人錯誤的論點。 通過親身實踐,做實驗,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換來的是自己 的成功。
愛因斯坦的一項開創性貢獻是發展了量子論,他的標志性事業是他的相對論。他在1905年發表的題為《論動體 的電動力學》的論文中,完整地提出了狹義相對文學 有重大影響的是他的宇宙學理論。1917年,愛因斯 坦發表他的第一篇宇宙論文《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宇宙 學所作的考察》,這篇論文宣告了相對論誕生。他曾 說:「科學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因 果關系來思考和觀察事物。」他的宇宙學研究,體現 了這種反對迷信的精神
我們看到 星閃閃,這不是因為星星 本身的光度出現變化,而是 與大氣的遮擋有關。大氣 隔在我們與星星之間當星光 通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的密度 和厚薄影響。大氣不是絕對的透明, 它的透明度會根據密度的不同而產 生變化。所以我們在地面透過 它來看星星,就會看到 星星好像在閃 動的樣子了
滿意請採納。
❷ 急!!!搜集關於科技手抄報的素材
關於科技的啊。你可以發揮想像力來發明(辦手抄報)做一個自動批改作業的機器人。
1.把作業放(拿)到機器人的面前。 2.機器人拿起紙和筆開始批改。 3。批改完以後,如果有錯題機器人講解。
我的想像力在班裡很好,繪畫也很好,學習也很好,數學有些轉不過彎。但沒有低於90分。
(如果要詳細,請再次追問)
❸ 急救!!!搜集關於科技手抄報的素材
一般認為,高科技是一種人才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風險密集、信息密集、產業密集、競爭性和滲透性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科學技術。這將是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科學技術"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但據介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人給科學技術下的定義為世人所公認,把科學技術與實力、進步和貢獻組合在一起問題就更復雜.討論科學技術的涵義本來不是本文的題旨,可是,我們又不能避而不談
2、科學與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既有明確的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通常合稱為「科學技術」.●區別1.概念不同
3、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里的科學技術是指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技術的總和,這里的生產力是指由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類自身生產力綜合構成的社會一般生產力
4、而科學技術則是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不包含社會科學.另外,本人還就續志中的幾個問題提出來與同仁們商榷.1續志與前志如何銜接比較好
5、1醫院現代化的概念現代化(Modernization)在科學技術上是指安裝技術上先進的機器代替舊機器.現代化不同於用一台新機器去置換一台相似的舊機器,因為現代化設備的優越性在於技術進步,而不是單純的新舊問題
6、科學技術是指科學的發展及其成果在生產實踐領域中的應用.二戰以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
7、科學技術是指關於自然科學與生產技術手段一般不包括社會科學.同經典的經驗模型相比網路模型具有更強的過濾能力在處理帶雜訊或稀少數據時比經驗模型強
8、科學技術(主要是指自然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是指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而言的.科學技術是要通過運用於生產實踐,從而推動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
9、然而當今在我國有些人認為,科學技術就是指自然科學,時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的關系,科學技術是否包括社會科學等問題,庄認識上還不盡一致,甚至有人還懷疑社會科學是否是科學,是否是生產力
10、我們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其中的科學技術乃是指科學技術整體,就是既包括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也包括管理科學以及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完整體系
11、科學技術是指人類掌握、認識和應用客觀自然規律的實際能力.科技成果是指這種實際能力的當期水平.由於科技水平就是人類認識和應用客觀規律的程度所以這一程度每近一步就是一個科技成果
12、第三,科學技術(這里主要是指與檔案工作直接相關的信息技術)對檔案工作的決定性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技創造工具,檔案科技創造檔案的載體工具、保管與管理工具、信息傳遞工具等,並進而影響檔案工作的模式、社會關系與地位
13、而「科學」與「技術」連用,稱為「科學技術」,是指關於自然科學與生產技術手段而言的,一般不包括社會科學.這種企業並不總是股份公司或私人公司,它們可以是合作社或國家所有的實體
14、科學,今天通常與技術一詞並用,稱為科學技術,它包含基礎科學(純科學)和應用科學兩大部分,這是人所共知的.在一般意義上說,前者,代表了科學技術的認識論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
15、在這幾種基礎科學門類和基本技術中已十分明顯地包括了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技術即包含了硬科學技術和軟科學技術並統稱為科學技術.當然人們傳統觀念所指的科學技術主要是硬科學技術(如機械物理化工和生物技術等)
16、正是科學、技術的一體化發展趨向,人們將科學和技術統稱為科學技術.而作為科學和技術二者統一的科學技術同樣是人的目的性和自然界的規律性的矛盾統一體
17、科學技術(這里主要是指技術)是歷次生產力和社會大發展的支柱是首要的和具有根本意義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P274)鄧小平的論斷第一次確切地指出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和重要地位
18、雖然習慣上將二者合稱為「科學技術」,但應當明確這是一個並列片語.由於科學與技術不同,對應的管理方式也不同
19、而技術則是科學在生產中的運用,所以從近代產業革命以後,科學和技術真正地一體化而並稱為「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無國界的,具有超越地域局限的普遍意義或普遍效准:科學技術的現實運用,必然要求社會生產的不斷變革和社會成員的全面流動,從而導向全球化
20、我曾經撰文,主張將我國採用的11個學科門稱為「科學技術」.在這一組關系中,自然科學處類進一步概括成自然科學(Science)、工程技術於基礎的地位,而工程技術則是它的應用
21、我們常常統稱為「科學技術」,或簡稱為「自然科學」.設置所有這些學科的大學被稱為「理工科大學」.事實上,我國現階段的大多數理工科大學只包括理科和工科,而不包括農科或醫科
●通俗的理解,就是高科技必須進行產業化,才能形成產業規模效益,並且高科技無國界,需要全球高科技產業聯合應對人類共同的命運問題。
●高科技的「高」,是相對於常規技術和傳統技術說的,因此它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帶有一種歷史的、發展的、動態的性質。今天的高科技,將成為明天的常規科技和傳統科技。有人估計,今天人們利用的技術和知識,50-60年後就只剩下1%了,99%將過時。
●從世界各國高科技的發展來看,高科技不是一個單項技術,而是科學、技術、工程最前沿的新技術群。這個群體的各種成分,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同時,由於高科技是與高技術產業連結在一起的,因此它又是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的生產體系,並且受到市場的大力推動。
●除此之外,高科技也不同於般科技意義上的所謂「經驗的積累」。它不是什麼積累起來的經驗,而是基於科學的發現或創造而產生的科技。
●高科技並不神秘,高科技其實就在你身邊。高科技以人為本,高科技是人類智慧的展現。撲面而來的高科技浪潮沖擊著、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沖擊這,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高科技關注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關注高科技。
科技
(一)科技的詞源
1.科學
「科學」一詞是英文「Science」翻譯過來的外來名詞。清末,「Science」曾被譯為「格致」。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學者把「Science」譯為「科學」。康有為首先把日文漢字「科學」直接引入中文。嚴復翻譯《天演論》和《原富》兩本書時,也把「Science」譯為「科學」,20世紀初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
2.技術
「技術」一詞的希臘文詞根是「Tech」,原意是指個人的技能或技藝。早期,指個人的手藝、技巧,家庭世代相傳的製作方法和配方,後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技術的涵蓋力大大增強。
(二)科技的含義
1.傳統認為,科學是人類所積累的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系。
2.我們所說的「科學」指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技術泛指根據自然科學原理生產實踐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工具、設備、技術和工藝體系,但不包括與社會科學相應的技術內容。
3.科學與技術是辯證統一體,技術提出課題,科學完成課題,科學是發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
(三)科技與社會生產的關系
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史,同時也是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史。科學技術一開始就由生產決定。社會生產不斷給科學技術開辟新領域,提出新的研究對象。科技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又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科學技術概念
科技是科學技術的簡稱。科學是人類在長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歷史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認識世界事物的知識體系。技術是指人類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應用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種生產手段和物質裝備。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一詞,包含著科學和技術兩個概念,它們雖屬於不同的范疇,但兩者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科學與技術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科學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科學的理論基礎,結合生產實際進行開發研究,得出的新的方法、新材料、新工藝、新品種、新產品等,技術是科學的實際運用,是科學和生產的中介,沒有技術,科學對生產就沒有實際意義。技術對科學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術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新的現象和提出新問題,可以擴展科學研究的領域,技術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儀器設備。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機器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馬克思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科學技術就其生產和發展過程而言。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由生產決定的;就其內容屬性而言,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實踐經驗和社會意識的結晶,就其實際的功能而言,科學技術是以知識形態為特徵的「一般社會生產力」和「直接生產力」。
[編輯本段]【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力的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大的提高了我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的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為人類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路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載體。同時,它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永無止境的發展及其無限的創造力,必定還會繼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編輯本段]【分類】
●現代科技
人類的知識將會大大的增長,今天,我們想不到的新發明將會屢屢出現。我有時幾乎後悔我出生得過早,不能知道將要發生的一些事情。
——本傑明·富蘭克林
高科技就像溝通現實與未來的使者,引導人們不斷開拓發展的空間,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當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興起,標志著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信息技術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成像技術、顯示技術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向數字化、高速化、網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發展。它的高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引導著眾多高新技術領域的變革,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科技創新畫面。
●生命科學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在20世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更使得生命科學技術成為21世紀高新科技的主流。由於生命科學技術能夠揭示生物構造和遺傳的秘密,對於促進人口與健康、農業高新技術、生態環境、食品和化學工業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空間科學
空間科學是當代科學技術中發展最快的尖端技術之一。人類進入空間,在那裡進行科學研究,開發無限的空間資源,定居、旅遊,以致建立起空間文明,這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實現這一夢想,將依賴於空間技術的進步。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應用衛星的廣泛應用,人類開創了衛星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勘測和空間科學、軍事應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領域空間技術的發展對於廣播電視、遠距離通信、氣象預報、資源普查、導航定位、農業生產、救援救災、環境監測和科學研究,發揮了傳統方式無法達到的效益和作用。
空間技術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開發和應用空間技術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
[編輯本段]主要科學家及其貢獻
艾薩克·牛頓(1642-1727)英國科學家,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牛頓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等發現影響深遠。
維爾納·馮·西門子(1816-1892)德國工程學家、企業家;電動機、發電機、有軌電車和指南針式電報機的發明人,改進過海底電纜,提出平爐煉鋼法,革新了煉鋼工藝,西門子公司創始人。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1856—1940)英國物理學家。1897發現物質結構的第一種基本粒子一電子。
富爾頓(1765—1815)美國發明家。1807年,富爾頓製成蒸汽汽船。
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1844一1929)德國工程師。1868年,製成世界上第一輛三輪內燃機汽車。
伏打(1745-1829)義大利物理學家。1800年,他製成伏打電堆,不久又發明伏打電池,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穩定而持續的電流。
尼考羅斯·奧古斯特·奧托(1832一1891)德國工程師。1876年,製成第一台四沖程循環的煤氣內燃機。使汽車和其後飛機的問世成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國機械工程師。1883年製成的第一台汽油機,1886年又製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內燃機汽車。
塔爾科特·帕森斯(1854—1931)英國發明家。1884年製成第一台多級反動式汽輪機。
魯道夫·狄塞爾(1858-1913)德國工程師。1897年製造了第一台柴油機。
貝塞麥(1813—1898)英國工程師。1856年發明轉爐煉鋼法。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1847—1931)美國發明家。他一生完成1300多項發明,對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1897年,他成功地研製出白熾燈。
莫爾斯(1791—1872)美國發明家。1837年,發明電報機,1844年5月24日,拍發出世界上第一封電報。
亞歷山大·貝爾(1847—1922)美國發明家。1876年發明電話。
伽利爾摩·馬可尼(1874—1937)義大利工程師。1895年發明無線電報。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實現了無線電通信。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1866年,諾貝爾製成了安全炸葯,並且創造了諾貝爾獎。
馬克斯·普朗克 (1858.4.23.―1947.10.3.) 德國物理學家,量子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從此結束了經典物理學一統天下的局面。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舉世聞名德裔美國科學家,為猶太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系」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振動的粒子)——不擲骰子的上帝.
[編輯本段]社會作用
科學技術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同時也會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影響和作用。從經濟、軍事、政治和社會進步等幾個方面來看,其作用是:
(1)、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目前,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2)、軍事上的戰鬥力。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強國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3)、政治上的影響力。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個籌碼和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4)、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問題。
❹ 六年級科技手抄報
今天已經星期一了!回答如下:
素材:人類的生存方式,20萬年前與10萬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3000年前與2000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600年前與500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是,今人與古人其實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現在與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樣。是什麼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什麼讓人類開始了新的生存方式?
我說,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發展才推動了人類的進程,是科技的發展才使人類有著這嶄新又美好的生活。縱觀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視科技的發展?回首過去,看四大發明,獨具鰲頭;觀天文歷法,為之驚嘆;覽趙州拱橋,設計精妙;窺《本草綱目》,東方巨典;瞻圓周率值,七位小數;眺絲綢之路,發展經濟;端青花瓷器,揚名海外。科技發展是強國之路,科技發展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第一動力,沒有科學,我們哪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科技,我們哪來的舒適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享受?沒有科技的進步,我們哪能吃到雜交二號?我們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們哪能住進高樓大廈?
問,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毋庸置疑,當然是利大!作何解釋?不用解釋!中華文明八千年歷史文明就是鐵證如山,歷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科技每時每刻都在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原始生活學會利用或燒熟食物,從依靠自然到繁殖飼養,從手無寸鐵到冶金煉石,這不都是進步,這不都是發展?如果是弊端大於利的話,那人類為什麼都還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進步?只有進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一個人不進步是可悲的,一個國家不進步是沒落的,一個世界不進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斷的進步中,人類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華。人類是渺小的,人類是脆弱的,他沒有龐大的身軀,沒有牛似的力氣,沒有烏龜的硬殼。但上天給予了人類一顆聰慧的大腦,一雙勤勞的雙手,人類沒有坐享其成,而是選擇了不斷進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讓我們把今天的生活和十萬年前相比,我們是至高無上的;把今天和幾千年前相比,我們是居高臨下的;把今天和幾百年前相比,我們是幸福舒適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來是美好光明的。幾千年來,從馬車變成了轎車、火車、飛機;從煤油燈變成了白熾燈、霓虹燈、節能燈;從海角天涯變成了近在咫尺、視頻聊天、滑鼠一點盡知天下事。
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趕上了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這不光光是我們的祖先在進化時選擇了發展,選擇了進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鑽研,我們今天的日子時有多少辛勤的科學家們用智慧甚至生命換來的。
因為法拉第,我們生活的周圍才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電器;因為達爾文、因為孟德爾,我們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認知自己;因為扁鵲,因為華佗,因為李時珍,我們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
我們周圍的一切,不都是他們給我們換來的嗎?生活如此舒適,生活如此愜意,生活如此美妙,我們的平均壽命比古代提高了30歲,看望親友甚至不用出家門,這不都是科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嗎?
所以說,科技改變歷史,我們探討科技的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是不需要質疑的,因為就是利大!利大!利大!你說科技發展帶來了大氣污染、你說科技發展產生了白色垃圾、你說科技發展形成了氣溫變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後面的陰影就越暗,但就憑這些你就斷定科技發展弊大於利?「世異則是事異」時代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同,再說大氣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預防預案;白色垃圾,統一處理;汽車尾氣造成氣溫變暖科學家們也研發了太陽能汽車。看看現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電池……環保節約的太陽能已經逐步進入千家萬戶,這不是科技在發展嗎?
雖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類,環保家園的科技發展理念,無關痛癢,只要有弊端,科學家們同樣會想辦法去解決,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科技發展的步伐一刻也不會停止。科技發展,無可厚非,就是利大,這個辨題唯一的答案!就因為科技一直在進步,科學一直在發展,狡猾的詭辯,籠統的只言片語,無理的胡攪蠻纏都改變不了這個真理。如果你說科技發展弊大於利,請問,你能在一周之內不坐車來上課,不用中性筆、不用圓珠筆、不用鋼筆?你能在一周之內不看電視、不聽新聞,不看報紙,不讀書,不上網?你能在一周之內不吃研發的雜交水稻?不吃麵食?不喝飲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為科技已經和你息息相關,已經和你密不可分!在請問,如果你給主席寫信,說建議停止一切科研活動,大家是送給你鮮花,還是那板專拍你?
科技改變歷史,不錯的,沒有科技發展,我們的生活是無法想像的,我們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發展救了我們,是科學把我們從水生火熱的年代拯救了出來。我們更應該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說科技發展弊端累累?
科技改變歷史,知識改變命運。我們跨入了21世紀,跨入了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發展!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進步!
圖片:
❺ 科技手抄報素材,有用點的
華羅庚是世界數論界的領袖數學家之一。但他寧肯另起爐灶,離開數論,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數與復分析。
早在4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華羅庚雖然聰明過人,但從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聰明重要得多的「勤奮」與「積累」作為成功的鑰匙,反復教育年青人,要他們學數學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經常鍛煉自己.
50年代中期,華羅庚提出:「要有速度,還要有加速度。」所謂「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謂『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質量要不斷提高。1978年他在中國數學會成都會議上語重心長地提出:「早發表,晚評價。」
後來又進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評價在人。」這實際上提出了科學發展及評價科學工作的客觀規律,即科學工作要經過歷史檢驗才能逐步確定其真實價值,這是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 觀規律。」
在50年代,華羅庚在《數論導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數學比作下棋,號召大家找高手下,即與大數學家較量。中國象棋有個規則,那就是「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
1981年,在淮南煤礦的一次演講中,華羅康指出:「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點。」
1979年在英國時,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願一輩子從實以終。」
愛因斯坦是劃時代的大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烏爾姆鎮,在瑞士度過青年時代。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畢業後即失業。經過兩年的努力,才在伯爾尼的專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有歷史意義的貢獻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1909年他開始在大學任教,1914年被邀請回到德國,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1933年希特勒上台,愛因斯坦因是猶太人,又堅決捍衛民主,就首遭迫害,被迫遷居到美國的普林斯頓。1940年入美國國籍。1955年4月18日在普林斯頓逝世。
愛因斯坦的一項開創性貢獻是發展了量子論,他的標志性事業是他的相對論。他在1905年發表的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中,完整地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確立之後,愛因斯坦開始致力於引力理論的研究。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有重大影響的是他的宇宙學理論。1917年,愛因斯坦發表他的第一篇宇宙論文《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宇宙學所作的考察》,這篇論文宣告了相對論誕生。
他曾說:「科學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因果關系來思考和觀察事物。」他的宇宙學研究,體現了這種反對迷信的精神。
❻ 科技手抄報內容大全
科技手抄報的重點是要突出科技小知識,能起到給大家普及小常識的目的。
範文:
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用運載火箭發射到高空並使其沿著一定軌道環繞地球運行的宇宙飛行器,衛星的外貌千姿百態,有球形、多面形、園柱形、樓柱形,還有像啞鈴、皇冠、蝴蝶和大鵬等形狀的人造地球衛星用途廣、種類繁多;
因此,對完成通信、偵察、導航等任務來說,它具有其他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
❼ 科技創造未來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手抄報內容可以寫科技的含義以及重要性。
對於科技這個詞語,大家都很熟悉,電腦、電視都是科技的饋贈,自從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整個世界就邁入了科技時代;自從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我們就離開了黑暗並且更加崇拜科技了;牛頓因為樹上掉下來的一個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又讓科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科技好玩,至少包含著這樣幾層意思,一是科技本身,支配宇宙的自然規律是充滿魅力的;其二,探索科技的過程,揭示自然規律的過程也是趣味無窮的。其三,科學一旦與人生碰撞,在科技與人類社會發生關系——無論是正面與反面,也是趣味橫生的。
科技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啊,假如有一天,沒有了電,人們將繼續生活在黑暗中;沒有了煤氣、石油,那人們豈不是還要吃生的東西或鑽木取火,繼續用生畜拉車;沒有了手機和電腦,人們是不是還用飛鴿傳書。
由此看來,我們的衣食住行一刻都離不開科技的貢獻,相信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也在時時刻刻的對科技的發展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著,貢獻著……我雖然頑皮,但也著實體驗了一把科技的滋味:我把一些蘇打粉放進被子里,然後加上白醋,這時「火山爆發」了!馬上,白醋冒起了潔白的泡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工合成胰島素、斷手再植、雜交水稻、爆炸原子彈和氫彈、發射人造衛星和飛船等等,這些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縮短了我國和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的差距,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活力。
❽ 求簡單又好看的科技手抄報圖片
手抄報內容可以寫科技的重要性以及對生活的改變。
隨著全球的科技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豐富。地鐵、高鐵、飛機、電話、手機、自動電梯等。這些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磁懸浮列車不是緊貼鋼軌行駛,而是以懸浮形式,行駛在軌面上。原來,它利用了電磁感應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使列車的車身浮起來,再由太陽能、風力或水力等發動的電力來推動列車前進。這種列車不會有噪音,安全平穩,不會污染生態環境。
水泥攪拌車是來運泥的,而工地要用分散的泥塊。為了不讓泥水結成硬塊,於是就邊走邊滾動。有一種大型的運動輸車也是圓廂,它是用來運輸液體的車。液罐車的圓形設計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以同樣面的材料,以圓形圍成的體積最大;再是圓形的沒有邊角,不容易破損。
人造衛星是一種高科技的傳播建築,每過幾年全球必須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由星體、轉發器及接收與發射天線、太陽能電源系統、姿態控制與軌道控制系統等組成。我們看到千里以外的電視節目是由衛星發射天線到各個地區的接收戰,還會分別提供一些輔助器。
高層建築在城市常有,是因為地價昂貴,所出只好採用高層建築。高層建築的形成多種多樣,有方柱形、圓形、棱形等。常見的有一字形的建築,像一個長方形的積木,抗風能力較差。圓柱形建築抗風能力較好,採用圓柱形著名建築有美國亞特蘭大桃樹中心廣場飯店,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錐形旅館。錐形建築的抗風能力最好,而且抗震的能力比較強大。
科技在改變我們生活,科技正把我們領進一個全新的社會。只要我們熱愛科學,研究科學,觀察科學,就能創造出完美的境界!
❾ 科技手抄報素材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科技」了,衣、食、住、行,稍微一挖,就是大把大把與科技有關的。眼前隨便走過一個人,身上總有手機、各類IC卡或者MP3隨身聽……哪怕是一顆最普通不過的紐扣,也會找出些最新科技的影子來。 西湖裡的遊船要裝GPS定位系統了,這個高科技的東西在遊船上一裝,如果船遇上危險情況,一呼救,水上指揮中心將通過GPS系統立馬就能找到你的准確位置,救援人員將在最快的時間趕到。(見4月20日《城市新聞》)不過這話去年就說過了,算是「亡羊補牢」吧,也不算晚。 這兩年個性化郵票搞得紅紅火火,但要比個性化郵票「科技」含量高出許多的個性化IC卡就沒這么幸運了。本應該讓杭州人自豪的個性化公交IC卡,3年只發售了1000張(見4月17日《城市新聞》),3年共1095天,也就是平均1天售不出1張。而同樣的普通公交IC卡發行了近80萬張,800000:1000,有點尷尬吧。市場是用腳投票的,如果你有足夠的理由叫人喜歡,相信杭城的百姓也不會拒絕科技加入生活的。看來,這科技還需要再實用一點。
衣——把某種礦物質的納米微粒混入纖維,製成T恤可持久釋放負離子,穿上後彷彿讓人置身野外,有一種清新之感。這就是納米服裝的神奇功能。上海的東華大學將納米技術應用在纖維上,研製出多種具有抗紫外線、抗菌、保暖、導濕等功能的「納米衣」,並由多家企業開始生產銷售。
食——用納米技術做成的新型塑料,可以用它來製成「抗菌」餐具,不僅無毒無害,廢棄後還能自動降解。
住——用納米技術處理後的一種纖維,可做成「阻燃織物」,用它做窗簾、做牆紙,遇上著火,竟然不會燃燒,防火於未燃,讓人住得安心安全。
行——納米技術製成的一種汽車膜,將它貼在擋風玻璃上,可自動擋開飛濺而來的雨水。答案補充
高科技是時代的必然。理想的境界必然是高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更多的方便與舒適。比如未來的廚房用具,都是整合的專用電器——有洗菜切菜的機器,還有自動烹飪的機器,自動化高到只需提供原料佐料,然後在相關菜譜按鍵上撳一下就等著開飯了。未來的洗衣機是衣服洗完甩干後收入專門的烘乾箱里快速烘乾。這些新產品的產生, 將以爆發式的革命改變人類的生活。人們生活的舒適度優美度和歡樂度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讓我們來看一下在將來會放在家中的家電是什麼樣的? 超小型浴室 小型浴室已經少見,但市面上的都是以淋浴。並沒有浴缸式的小型浴室。於是有人便異想天開設計這款集多種功能為一身的超小型浴室。首先在它不用的時候,只是一個水槽,但使用的時候旁邊的箱子可以馬上便成一個浴缸!同時還配有幾個小型的蓬頭,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強悍,這么詭異的東西都被他想到了。
高科技防彈衣閃亮登場 軍服展示的是軍威,代表的是軍人形象。士兵們不但希望自己的軍服威武挺括,還希望它刀槍不入、風雨不侵…… 果然,在展覽會上,記者就看到了這種集多種高科技於一身的神奇軍服—— —大名遠揚的中國新型防彈衣與頭盔。 這種單兵防彈裝備採用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這種纖維是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高科技產品,名列當今世界三大高科技纖維之一。這種纖維的強度比同直徑的優質鋼絲高12倍,重量卻只有其1/8;它的突出特點是:強、輕、軟、韌,而且耐水、耐潮、耐腐,可以長期泡在海水裡而不受腐蝕;它還能承受強烈的紫外線輻射。 用這種纖維製成的新型軟質防彈衣纖薄如紙、堅韌如鋼,放在水中還可以浮起來。用它製成的輕質防彈頭盔除具備原來防彈頭盔的特點外,還具有耐太陽暴曬、防輻射、佩戴舒適涼快、受彈擊不跳彈傷人等新的優點。中國新型單兵防彈裝備已經突破傳統防彈裝備子彈不透、刺刀不入的一般層次,向著更人性化的高層次邁進。答案補充
電腦為你量腳定鞋 把腳掃描進電腦,然後根據電腦顯示的腳的相關數據,定做你的鞋,這還是第一次聽說。加拿大沃姆(VORUM)鞋楦研究公司給你一個親身體驗的機會。 記者把右腳放到「三維激光掃描儀」上,只見指示燈亮過,一條紅線慢慢地掃過記者的腳。很快,記者的「腳」已經進入了電腦。滑鼠輕輕點過,腳的大小、寬度、厚度、左右腳的大小差額等10多項數據就很快顯示了出來。根據這些數據,展台工作人員馬上從旁邊各種尺碼的樣鞋中選出一款鞋。記者穿上試試,不大不小,確實很合腳,感覺也很舒服。 用這種先進的測腳方法給部隊做鞋,能夠節省很多時間和資源,因為依據電腦測量的准確數據做出一個基本的模本,然後再按照這個模本做鞋,效率自然將大大提高。答案補充
溫暖的「野戰之家」 生存能力就是戰鬥力,改善了官兵的戰場生活環境,就相當於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一個士兵的「野戰之家」不但要能遮風擋雨,而且應該溫暖舒適。 在野營裝備展區,記者看到了一段介紹新型暖風機的宣傳片:「在-20℃的環境中,一台輕型高原暖風機就能在20分鍾內,讓幾十平方米網架帳篷內的溫度升至20℃,將帳篷變成暖意融融的小家。」 在這個溫暖的家裡,士兵們不但能睡得安穩,還能過得舒服。瞧,河南中光學集團的展位上搭起一個小巧的迷彩帳篷,上面還裝著淋浴的蓮蓬頭。據介紹,這套攜帶型的淋浴器只有35公斤重,兩個戰士一提就能拎走。無論你在多麼邊遠的哨所,只要15分鍾,就能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個熱水澡。答案補充
●一般認為,高科技是一種人才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風險密集、信息密集、產業密集、競爭性和滲透性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科學技術。 ●通俗的理解,就是高科技必須進行產業化,才能形成產業規模效益!並且高科技無國界!需要全球高科技產業聯合應對人類共同的命運問題!●高科技的「高」,是相對於常規技術和傳統技術說的,因此它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帶有一種歷史的、發展的、動態的性質。今天的高科技,將成為明天的常規科技和傳統科技。有人估計,今天人們利用的技術和知識,50-60年後就只剩下1%了,99%將過時。 ●從世界各國高科技的發展來看,高科技不是一個單項技術,而是科學、技術、工程最前沿的新技術群。這個群體的各種成分,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同時,由於高科技是與高技術產業連結在一起的,因此它又是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的生產體系,並且受到市場的大力推動。答案補充
●除此之外,高科技也不同於般科技意義上的所謂「經驗的積累」。它不是什麼積累起來的經驗,而是基於科學的發現或創造而產生的科技。 ●高科技主要體現在8個高:高難度,高技術密集,高資金密集,高知識密集,高速度,高競爭,高風險,高效益。●高科技並不神秘,高科技其實就在你身邊。高科技以人為本,高科技是人類智慧的展現。撲面而來的高科技浪潮沖擊著、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沖擊這,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高科技關注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關注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