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張圖片照片,這是一個蒙古國外蒙古的牧民騎馬射箭的照片,蒙古族彪悍兇猛,蒙古國烏蘭巴托,你喜歡他嗎
只要對中國人友好即可
2. 請問誰知道內蒙古大草原的資料和圖片
內蒙草原,鮮碧如畫,一望無際,「藍藍的天下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動人歌聲即是其生動寫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更是目前我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
內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內蒙古人民正從過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現代化牧業生產發展。我國的內蒙古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基地。不過,這里的草場是廣闊無垠的大草原。
位置:內蒙古草原位於我國北部並與俄羅斯和蒙古相鄰。
內蒙古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蒙古族人民就生活在這片大草原上。
蒙古包--適於游牧生活
馬--適於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適於騎馬
可以看出內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不斷發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場,進行輪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資源。別外,他們還進行了畜牧產品的深加工,牧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內蒙古草原相當遼闊,總面積約佔全國國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組成,自東向西順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植被保護最好的錫林郭勒草原、寬廣的烏蘭察布草原以及鄂爾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內蒙古草原中草場質量最好,草原風光最為絢麗的地方。作為蒙古族發祥地之一,其傳統習俗保存得較為完好。而草原旅遊勝地集中於海拉爾到滿洲里之間和著名的呼倫湖周圍的草原上。
科爾沁大草原 科爾沁大草原的草原風光和蒙古族風情比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東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於一體,還有獨特的草原風情節目。
錫林郭勒大草原 錫林郭勒擁有多種植被類型,是中國第一個草地自然保護區,草原風情濃郁,素有「摔跤之鄉」之稱。摔跤,蒙古語又稱「搏克」,是蒙古族民間最普遍的運動。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說是內蒙古大草原的精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到處盛開著艷麗的鮮花,駿馬賓士在莽莽原野,白雲似的羊群浩浩盪盪,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綠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別迷人。
烏蘭察布大草原 烏蘭察布大草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四周,交通十分便利。有許多大型度假村和旅遊中心,其中格根塔拉是內蒙古規模最大的草原旅遊點。
鄂爾多斯大草原 鄂爾多斯大草原屬半荒漠草原,響沙灣是遊人滑沙、乘駱駝游沙漠的好地方。這里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墓而馳名。鄂爾多斯歌舞者衣著裝飾華麗,這里的祭祀活動禮儀隆重,元代宮廷「詐馬宴」非常獨特。
阿拉善大草原 阿拉善大草原為荒漠草原,中國最著名的「駱駝之鄉」。在這里可乘駱駝深入沙漠,探訪額濟納胡楊綠洲和神秘的「黑城子」,品嘗烤駝峰、烤全羊。
3. 急需十面埋伏(琵琶曲)、牧民新歌、戰台風三首歌曲有關資料
十面埋伏(琵琶曲)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標題可歸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營」全曲序引,表現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勵場面。音樂有散漸快,調式的復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定性。
(2)「吹打」。
(3)「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但輪一句輪一拂輪)和「扣、抹、彈、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
(4)「排陣」。
(5)「走隊」音樂與前有一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一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該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7)雞鳴山小戰 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8)九里山大戰 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後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項王敗陣。
(10)烏江自刎 先是節奏零落的同音反復和節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舍的場面;然後是一段悲壯的旋律,表現項羽自刎;最後四弦一「劃」後急「伏」(又稱「煞住」),音樂嘎然而止。
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以內蒙民歌音調為素材,70年代由簡廣易創作的一首笛子獨奏曲。樂曲的引子,描繪了寬廣遼闊的大草原,藍天白雲下,牛羊成群……短暫的離調,使動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動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內蒙民歌風味的曲調,傾吐了牧民對黨、對新生活的熱愛。第二段在羽調旋律上,再配上活躍的節奏型,描繪出牧民騎著駿馬賓士的歡樂情景。接著進入第三段,節奏放寬,旋律舒展,表達牧民們對社會主義的衷情歌頌。第四、五段音樂情緒更加高潮,運用了花舌、吐音、飛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擬駿馬的嘶鳴聲。最後,在強烈的節奏音型襯脫下,旋律更加急驟,進一步的渲染了一望無邊的草原上人歡馬叫的熱烈氣氛,在高潮中結束了全曲。
戰台風
戰台風:王昌元作於1965年,當時她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在上海港碼頭體驗生活時,有感於工人與台風搏鬥而作的一首箏獨奏曲。全曲氣勢磅礴、形象鮮明,由5個段落組成。
第一段(1——33小節)):樂曲一開始就表現出繁忙的碼頭景象。
第二段,台風襲擊(散板部分):台風陣陣襲來,威脅著碼頭上貨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長。前4節是引子,38——44小節是主題。主題不斷地出現,每次都有變化,表現了碼頭工人頑強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題的出現(從第44小節開始),與第一次主題的結尾疊置在一起,同時節奏比主題的第一次出現密集了一些,表現了工人於台風搏鬥的緊張氣氛。從51小節的第二拍開始,是一個過渡段。66小節,主題再一次出現,節奏更加密集,氣氛更加緊張。第二個過渡段後,主題在93小節又開始出現。到109小節,音區轉高,工人在勇猛地與台風奮戰。從93小節開始,主題的反復中沒有再出現過渡段。直到154小節,一氣呵成,碼頭工人在與台風的搏鬥中,愈戰愈猛。
第四段,雨過天晴(157——179) 台風過去了,碼頭工人為自己戰勝了這場自然災害,保護了國家財產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結尾又於第五段的開頭疊置。
第五段(179小節——全曲完),歡騰的碼頭。樂曲在現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氣氛比第一段更加熱烈、緊張,工人們又投入到繁忙的勞動之中。
註:掃搖四點,雙食點,密搖,扣搖,刮奏
此曲被改編成鋼琴獨奏曲。
4.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蒙古族游牧民以「馬背上的民族」著稱於世。其游牧遷徙,自然離不開馬。馬曾經是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保證,馬的身上不僅僅包含著蒙古人的全部感情和熱情而且也寄託著,傳承著,充分體現著歷史上代代蒙古人的理想,追求,事實上它以形成了蒙古族的一種精神表徵,一種生動的有生命的象徵。蒙古族養牛的歷史非常遙遠。古代牛為第二蓄種,游牧遷徙之時,戰事頻繁牛都是搬運輜重的依仗。對牛乳榨取游牧民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稱奶食品為白食「查干伊得」以及純潔,崇高的食品。只從牛乳榨取的有約幾十種,有:乳酪,奶油,奶酒,奶豆腐,白油,酸奶,奶皮子等。另外還有紅食「烏蘭伊德」即紅色食品之意。其中以牛羊為主。羊在近代蒙古族經濟中屬於重要地位。蒙古羊為我國的三大羊種之一。蒙古人食肉以羊為主,因此游牧民往往以草場,季節的變換而改變放養方法,以穩住羊群吃草,為的是讓羊群抓好秋彪,經濟上少受損失。駱駝為蒙古族馴養的家蓄之一。雙峰駝是內蒙古特產。有些地區稱贊駱駝有鼠的耳朵,牛的蹄瓣,虎的抓,兔的嘴唇,龍的脖頸,狗的大腿,,蛇的眼睛,馬的鬃領,羊的絨毛,猴的屁股,雞的冠子,豬的尾巴。駱駝是集十二屬相為一身,駱駝是與牧人的生活相伴的吉祥物。
游牧民生存依賴於生蓄,而生蓄的繁殖存活依賴於草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並不是在茫茫草原上隨意放牧,而必須受至於環境條件,必須遵從大自然的規律。草場的生長具有鮮明的周期性,因此游牧方式也有多種形式。現在主要是一年之中搬遷兩次,即冬營盤和夏營盤。遊民遷徙各季營地的規律,時間的分配,路線和范圍的劃定,一般說來是比較固定的。但也要看水草是否豐足而定。還有一種方式是走「敖特爾」,即走場游牧之意。走「敖特爾」是除了下場以外,選擇其他牧場游牧。其目的是為了生蓄更好的抓膘。在新的一年為了風調雨順,草場好,自家的生蓄彪肥,體壯,使放牧者更受到他們的尊敬和愛待。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查干薩日」①有「五畜過年」這一習俗,這是游牧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游牧文化滋養了游牧民對大自然的水草情懷。水草情懷就是熱愛大自然人與大自然和藹相處。如每年的「五蓄過年」用的茶,牛羊肉,酒,米,奶製品等備好。大年除夕之夜一定把自家的圈牛犢的地方和羊圈打掃的乾乾凈凈。(一般大蓄沒有固定的大掃地方。)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把自家的牲畜頭數點清,一頭牲畜也不能缺。如有缺的必須找回來。當然也不允許別人家的牲畜在自家過夜。把全部牲畜飲了水,草料盡量滿足供給吃飽,圍著生蓄點燃一些松柏,有的牧戶還點上卓拉②(用油燃著長命火)。初一早上祭天的時候牧戶都要燃起以「五畜群」命名的卓拉(償命火)它們是羊群卓拉③,牛群長卓拉,馬群卓拉,駝群卓拉。初一早晨不能對著牲畜大聲喊叫,更不能打馬牲畜。牧民穿著節日的盛裝,其中的長者鮮奶和奶製品黃油塗抹在被稱呼為是神的坐騎的牛,馬,羊,駝的頭部,進行「米拉禮」儀式④,保佑人蓄興旺,生活美滿,牧民們慢慢的把自家的牲畜向著五畜吃草的操場趕去。到了晚上,生蓄回家的時候牧戶都要把自家的牲畜贏回來,主人和長者手裡端著奶製品,嘴裡不停的念著祝福語⑤。
對於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牧民來說,生態環境賦予了他們以畜牧業為生計的主要手段,使他們為之傾注全部心血,情感,技術,期望,從而獲得感情上的滿足,精神上的享受,經濟上的收獲。蒙古族過白月表面上是人和牲畜共度,實際上是從精神上達到了一個高度。人和牲畜都是動物范疇。當然人是高級動物不能等同於牲畜。但是他們也有共同點,那就是要生存,要吃,只不過生存和吃的方式有所不同。人有思維,有想法,這是人和動物有所區別的一面。因此,人在保護生態環境的文明不僅僅落實到行動上,還要表現在意識與精神的寄託上。游牧民忌諱舉杯就唱,端起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嘗點心也必須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則他們認為這是「禿尾的驢,缺牙的豬,是牲畜。」眾所周知蒙古族舉起酒杯首先要用無名指點三遍酒盅里的酒來敬天,敬地,敬祖先。同樣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飯,都必須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他們用此行動來進行意念的溝通。人類文明告知我們游牧民的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熱愛大自然,他們認為我生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孩子們看著長者們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的舉動而長大成人。因此他們對蒼天,對大地,對祖先有著一中感恩之情。一生一世不知不覺的為自然環保做著貢獻。他們通過心理上的精細表述,再從形象上滲透到實際行動,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撥下了環保意識的種子。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態環境與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質,審美觀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必然使其將崇拜蒼天,崇拜大地,崇拜祖先,同樣也是蒙古游牧民的民族精神,心理與審美價值取向的一個心靈象徵。
二、從「五畜過年」看游牧民的物質基礎 游牧民經濟帶有分散性,它所採取的基本的經濟形式是整年分散的游牧,大部分或絕大多部分是攜家帶口的隨牧群移動。游牧經濟需要定期的遷移組合。蒙古族游牧民舊舉人煙稀少,長期處於封閉狀態。人際之間的交往不甚密切,通過聚會,溝通了信息,強化了社會集體意識。加強了民族的內聚力。因此,蒙古族游牧民的民間節日習俗是社會群體意識的傳統的反映。也有維系,調節,加強了社會聯系的功能。「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蓄,草等都是在相互依存中繁衍和生存的。草原孕育著生命,牧民呼喚著生命的繁衍。」所以畜牧業是蒙古族牧民成長,繁衍傳承的物質文化之源。
「五畜過年」禮儀習俗是游牧文化特定行為模式和道德規范,雖然沒有成文的法律規定,但卻是每個人都要遵循的。通過「五蓄過年」民間節日習俗來表彰放牧者,感謝他們在一年之中的辛勞勞動。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和查哈爾地區就有給五蓄過年的「五蓄過年」習俗。「五蓄過年」是農歷的正月擇吉日即可。「五蓄過年」不僅僅是一兩農戶家的事,而是幾戶甚至十幾戶牧民聯合起來舉行慶典活動。有牧戶中的長者牽頭和大家商議「五蓄過年」的地點,對於游牧民來說,什摸地方水草茂盛就可以放養更多的生蓄,哪裡就勢他們的家,他們的經濟生活和物質基礎是單純的依靠自然界水草茂盛的環境而生存。搞「五蓄過年」同樣也一般在水草好生蓄站的住的地方草地上舉行。游牧民的社會界限是經常變動的,可能一些人在某個時期完全是獨立,分散的,而到了某個節日,某個地方則必須與其他人結合成強大的群體即避免了各種沖突因素,又增加了娛樂項目和建立了廣泛的聯系。
「五畜過年」習俗就證明了這一點。牧民各自帶著節前准備的茶,肉,酒,米,奶製品,牽著馬趕著勒勒車,車上拉著臨時帳篷。日出之前,大家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先到的把鐵鍋支起來,隨後大家把帶去的茶葉放到剛剛融化的冰水裡煮奶茶。茶快開之時,牧馬人,放牛的放駱駝的人們把蓄群按先後順序趕過來,所有參加慶典的牧民也靠攏在集會中心。在臨時帳蓬外面長者們點燃松柏枝,手裡端著奶茶和奶製品「德吉」⑥,頌念祝福詞:「千頭羊,萬頭馬,千千萬萬,萬萬千千,膘肥體壯」。然後大家敬供蒼天,敬供大地,敬供東西南北等各個方位。完成儀式後,牧馬人,牧羊人,放牛,放駱駝的人從畜群旁邊走過來。大家一起迎上前去問候「牲畜過年好?畜群好嗎?」放牧者回答:「好!好!蓄群過年好!」互相問候完大家按著年齡的大小並排做在牛皮墊上。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的德吉,敬蒼天,敬佛主,敬祖先,進行「撒查禮」儀式⑦,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陽光普照,鮮花盛開,綠地蔥蔥,牲畜興旺。大家動手煮餃子,蒸包子,還在羊肉湯里煮小米粥。
吃喝准備完畢,長者帶頭提著套馬竿上馬,青少年們緊跟其後,每個人手裡握著招福劍,招福袋,哈達,奶製品等。青少年們跟隨長者們一起頌念:「獲來!獲來!⑧福星高招!獲來!獲來!五畜興旺!獲來!獲來!」大家一起同聲喊唱,順時針騎著馬繞五畜一周,返回原地時,各自把家裡的頭馬頭羊和命名為神的坐騎的牲畜趕回家。「五畜過年」習俗還有娛樂功能,舉行完祝福儀式後:「男兒三技」比賽開始。他們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賽馬,優勝者獲獎。同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盡情娛樂,放歌縱酒,勞累得到鬆弛,煩惱得到解脫,使人的精神歡娛,積勞頓消,夕陽西下的時候牧民們才准備回家。把五蓄從過慶典的草場趕回來,點燃松柏,有長者舉起招福劍,招福袋,嘴裡不停的念著祝福語。順時針圍著五蓄繞三圈以後再回家。牧民們很重視這個「五蓄過年」習俗,因此參加慶典的人都要穿上節日盛裝,每個人面帶微笑,相互祝福為好,參加慶典者不能大家斗歐。不講諱言忌語。五畜過年這一天是放牧人最受尊敬的一天,請他們坐上主桌。所有茶和飯德吉請放牧者品嘗,同時送給他們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
回家時大家把「五畜過年」用剩下的供品各自帶回家,參加慶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時候,家裡人出門迎上前去問候「五蓄過年好嗎?」來者答到「過年好!」「今年的生蓄一定興旺,健壯,仔蓄肯定更茁壯。」從這一問一答中可以得知,生蓄是游牧的一種財富。一種貨幣,同時也是牧民的一種特殊生產資料。牲畜不同於土地,因為土地不具有擴大再生產的性能,而生蓄卻具有這種性能。擴大再生產,主要依賴生產牲畜的繁殖。牲畜是一種循環產品,不是最終產品。做為一種活的生產資料,游牧民對牲畜的頭數就有了一種強烈的要求。他們需要廣泛的領土區域,繁殖牲畜成為游牧民的唯一的追求。蒙古族稱春節為「查干薩日」。
三、結語
蒙古游牧民通過本民族的文化尋找到自我位置,並以其為基點來選擇管束自我的行為方式。游牧民對大自然的崇拜,有力地約束了人類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並把人類和自然本身同化為一個整體。
游牧民對大自然不會用科學數字描述它、了解他、研究它,他們從古至今只認為:萬物有靈,也就是說,從游牧文化的產生、發展、變遷的過程中,由此給大自然一切事物充分的尊重。「五畜過年」習俗正是這種尊重的一種集中體現。它不僅僅是對牲畜的尊重,對自然的崇拜,使人類與自然融為一體,更強調了人類在自然中的特殊存在,因此,我們在研究民俗學,追蹤研究民族傳統的非物質文化方面更應該全面、深入地把握該民族的文化特徵,特別是游牧社會歷來有一套比較完整而且十分具體,系統而科學的習慣法,在現代社會中所有效發揮的實際作用。
注釋:
①:「查干薩日」即蒙古語「春節」。
②:「卓拉」,即用黃油燃燒的佛燈,也稱「長明燈」。
③:「羊群卓拉」,五畜中的山羊和綿羊同屬一個羊群,因此用一盞燈來供奉。
④:「米拉禮」,即塗抹禮儀,是游牧民表達自己的對牲畜的感恩之情,並希望得到神保佑與庇護而舉行的儀式。
⑤:「祝福語」,用有節奏的韻律詠頌,主要表達美好心願。
⑥:「德吉」,指蒙古人崇尚的食品中的最先被享用的部分。
⑦:「撒查禮」,向蒼天,大地,山水,神靈,動物等祭酒、鮮奶等物品。
⑧:「獲來」,招福之意,用有節奏的韻律說唱。
5. 草原牧民日常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把住房搬到哪裡,由於需要頻繁地搬家,住房就必須是能夠隨意移動的活動房,古代稱這種住房為」穹廬」,」氈帳」等,俗稱」氈房」,」帳房」等。
帳篷,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民使用的主要居舍之一。通常有生活帳篷和娛樂、休閑帳篷兩種。生活帳篷是多用牛毛製成的黑色帳篷,用數根支架支住頂棚,外邊四周用牛毛繩索拉緊栓在木撅上,再把木撅釘入土中,十分牢固。牛毛帳篷不怕雨雪的浸透,任憑外邊下多麼大的雨,帳篷里不會漏雨,非常適合高原變化無常的天氣。帳篷里中間是爐灶。過去一般是三塊石頭架起的鍋灶,如今多用鐵皮爐子,煙筒從帳頂中央伸出去。四周多堆放糧食袋子和日用雜物,進門正對面擺放佛龕、懸掛「唐卡」(佛像絹軸畫)等。兩邊鋪牛、羊皮或羊毛氈子,再在上邊鋪用羊毛編織成的「卡墊」(地毯)。藏族貴右,尊貴的客人通常被讓到右邊坐或睡。
6. 哭泣的草原--馬靜寫的。誰有
鄂爾多斯,你穿了嗎?
有穿羊絨衫的嗎?有不知道鄂爾多斯的嗎?又有多少知道生態難民?有多少人知道駱駝的最後一滴眼淚??
今天,我只想讓大家知道一些事情,能在看完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昨天上完下午的課,信步來到百年大講堂(北大)想看看有什麼好的演出,卻遠遠看到前邊好象有畫展,條幅上的「駱駝的眼淚「吸引自己走了過去!
已經寫不出來當時看的時候和看完時候的當時心情,一幅幅圖片都是一個退休老工人近十年自費走遍內蒙全境和青海、寧夏、新疆部分地區拍下來的生態的一步一步惡化,沙逼人退,已經到了黃河邊上,草死沙進,昔日高可沒人的草原現在連駱駝都沒法生存而成批餓死!一個個被黃沙湮沒的村莊、一堆堆死不瞑目的白骨、一群群看似滑稽穿著各種衣服的山羊!因為山羊只能相互吃彼此的毛生存!牧民不得不用此來保護自己的財產——羊毛!
推掉了晚上的約會,早早到理教113坐下,7點,一個錚錚的在蒙古支邊幾十年的退休工人盧彤景老先生,這個散盡自己家產呼籲生態危機的老先生,要再用語言來讓更多的人來救救生態!老先生上來的第一句話就是「牧區真窮、牧民真苦,牧業真危險」!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盧老先生告訴我們,草原如此退化最大的一個魁首竟然是81年日本合資的鄂爾多斯羊絨集團!
81年以前,草原沒有山羊,到85年山羊開始成倍繁殖,從90年到如今的十年之間,是草原惡化最嚴重的十年,在鄂爾多斯崛起的背後,是牧區的退化,是生態的急劇惡化!日本人在81年以前是在自己國家養山羊,很快發現了養山羊帶來最大的問題——山羊不但吃草,而且吃草根!乘著改革的春風,打著支援中國經濟的旗號,用「恩賜」的資金和原鄂爾多斯毛紡廠合資成立了羊絨廠!給內蒙古大草原帶來了噩夢!
看看日本人的手段吧!80年代,牧民的羊絨可以賣到280塊一斤,現在是70、80塊錢!先給你甜頭,讓你大量的養殖山羊,再壓價收購,羊毛不是糧食,只能賣給羊絨廠!羊毛便宜了,就再多養一些來維持生計吧,多養一些帶來的卻是價格的更低!
一方面是日本人滿足的笑臉,因為他們的錢包越來越鼓,一方面卻是牧民的生活更加窮苦和我們的草原的一步步消失!現在,歐洲大量不養山羊,美洲不大量養山羊,澳大利亞也不大量養山羊,連非洲都不養,亞洲的新加坡、日本、韓國都不養,只有中國,在大量的養殖山羊!
當然,小日本和在八年抗戰中一樣,是需要代理人的!gcd領導的政府號召大家把綿羊換成了山羊,在一個牧區,只能承載20萬頭的草原,有120萬頭吃草動物,最多是山羊!用長遠的生態換來了短視的當前利益!換來了所謂的經濟發展!換來了這些「人民公僕「的政績和頂戴!就在最近的鳳凰衛視西部行中對內蒙的采訪中,我們敬愛的領導人依然揮動著胳膊:「我們的支柱產業是一黑一白,白的就是山羊,是我們最大的外匯支柱!」是他們有難以言表的苦衷?當然,近幾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政策!可是圖片上鐵絲網圈起來的禁牧區的鐵絲到處都是洞,牧民要吃飯啊!不從根本上想辦法,表層上的形式主義只能給那些官老爺們更多斂財的借口!就在今年,在河套地區又興建了一個羊絨廠,號稱世界第一!光鄂爾多肆一年就需要70萬噸的羊絨,目前已經注冊的三千家中小羊絨廠和那些沒有注冊的甚至上萬家的羊絨廠已經讓草原變成了沙漠!我們真的還需要一座世界第一的洋絨廠嗎?
現在的草原,沒有了一點生氣,昔日的萬峰駝鄉現在已經人煙荒蕪!連駱駝都不能生存的地方,還有什麼可以生存?草原啊!
哭泣的駱駝
在自然環境的變化面前,就算有「沙漠之舟」之稱的駱駝也無法抗拒殘酷的考驗。
沙塵暴時颳起時的強大風沙能夠將駱駝的眼睛打瞎。駱駝有雙層眼睫毛,可抵禦風沙,但是在強烈的沙塵暴之前,駱駝也沒有辦法抵抗。被打瞎眼睛的駱駝,由於看不見草,結果只有被活活餓死。
一般情況下,小駱駝在出生半個小時後就能自己站立起來。但是現在由於母駝的營養不良,小駱駝生下來就極度虛弱,結果經過幾個小時的掙扎,腿軟得就是站不起來。這時人要想過去幫忙也不行,因為母駱駝根本不讓人靠近小駱駝。這樣小駱駝必死無疑。只要小駱駝死了,母駱駝也會跟著死去。這就是母與子的感情。
等小駱駝長到一歲時,就可以自己吃草了。駱駝是三年兩胎,而不是一年一胎。白獅子的存活率更為稀少,所以珍貴。盧彤景最為當心的就是白獅子的絕跡。盧彤景的心願是將整個阿拉善地區的白獅子全部考察一遍,看看究竟還有多少白獅子。
駱駝可以很長時間不吃不喝,但最多也只能撐半個月時間。飢餓的駱駝開始時站不起來,慢慢地,腿就水腫,最後腿腫得像水桶一樣,並且開始潰爛。沒等到爛完,駱駝就死了。如果駱駝是夏天或春天死的,馬上就會變成木乃伊。這主要是天氣乾燥,年降雨量不到50毫米。而蒸發量高達4500至4700毫米。牧民只要發現駱駝站不起來,就必須要用人將它抬起來,並且馬上給它加強營養,喂草喂料,以便恢復健康。
今年的阿拉善算是舊旱逢甘雨,草原有返青的趨勢。目前牧民不用買草料了,但是到了冬天,現有的草是絕對不夠的。因為在沙漠里,草原的生態很脆弱。只要乾旱時間一長,由於草的根莖很淺,也很脆,就很容易被風颳走,連根都不剩下。現在還沒有什麼好的措施。雖然採取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辦法,但是沙漠太大,水太少,而人又太少,所以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眼看著草原上的駱駝一天天消瘦、死亡,盧彤景坐不住了。他從2000年的9月開始來北京進行呼籲,住上一、兩個月,沒有結果就走了。回到內蒙古後,又去了沙漠。他一趟趟往北京跑,要辦「哭泣的駱駝」展覽,呼籲全社會對阿拉善駱駝及生態環境的關注。至於究竟能否救駱駝,怎麼救駱駝,他心裡沒底。
我們還能無動於衷嗎?
這篇報道已在報紙上發表過,但有些朋友未必注意到。盡管北方草原的情況未必都是這樣,但我們希望通過阿拉善,讓大家知道我國北方環境惡化已到了何等程度。
駱駝有草吃就不會死,就這么簡單!
2001年1月4日,本報報道了來自包頭的環保志願者盧彤景攜「死亡邊緣——沙漠化生態告急攝影展」進京尋找主辦單位的事。一年後,盧彤景攜帶他近期拍攝的愈發告急的照片再次進京,旨在「我看到了,我要讓看不到的你也看到」——已絕草而亡和正處於掉毛脫皮死亡進行時的駱駝、穿著衣服的羊、灌滿沙子的水井、沙進人退的村莊、向死亡軍駝行軍禮的政委、駱駝母子死不瞑目、在公路上清理兩米高沙暴的鏟車、跨過圈養鐵絲網吃草的羊群、肆無忌憚的狼、孳生的毒草、國際環保人士的眼淚……
照片可長期警示,而駱駝死亡告急迫在眼前。為此,盧彤景變賣家產攜2萬多幅照片進京尋找主辦單位。
娘吃不飽肚子,它還活的了?
2001年3月3日,盧彤景六進阿拉善拍攝沙塵暴和生態。在沒有草的草原上,盧彤景奇怪鏡頭里的羊群怎麼都花花綠綠的?近前細看,每隻羊身披顏色各異的衣服。以前,盧彤景見過個別穿衣服的羊,而這次竟全體著裝。「不穿衣服不行啊」牧民告訴盧彤景:「吃毛吃得厲害「,牧民解開一隻羊的衣服,盧彤景看見肚皮裸露,青筋暴露,肉色分明。2001年,阿拉善滴雨未下,山羊不僅吃光了地表草,還掘草除根。斷草絕糧的山羊開始羊吃羊。而這些羊是牧民的命根子,他們靠賣羊絨生存。互吃羊毛的羊等於吃掉了主人的財產。主人說,羊毛沒了少了還不算大事,羊在就行。最讓他們心痛的是駱駝,他家的駱駝已死了兩峰,沒草吃,餓死了。現在村裡很多人家死了駱駝,還有剛生下就死的。
果然,盧彤景路途中不斷遭遇死駱駝。他說:「隔個一二里路,就見一黃乎乎的東西。沙塵暴一來,它們馬上就變成白的了,白骨。阿拉善左旗,盧彤景觀察一剛出生的小駱駝,3小時過去了,還沒站起來。一般情況,出生半小時的駱駝就自由行走了。牧民沉重地搖頭:「完了,站不起來了。」
盧彤景問原因,牧民說:「娘吃不飽肚子,它還活的了?」
目前,活著的駱駝在等待草,部分站不起來的更是渴望草。甘肅售草1公斤0.80元,當地玉米1公斤0.90元。牧民計算草價能接受,但運費付不起。等待草的駱駝,最終等待的是死亡。2001年6月,一牧民對盧彤景說:「再有半個月沒草吃,我家的60多峰駱駝都得死。」另一家牧民不忍眼看悲劇成真,遂忍痛將家中80多峰駱駝廉價賣了,得款3萬元。老兩口1萬,兩個兒子一人萬。盧彤景問他們將財產賣了,吃什麼?靠什麼生活?牧民無話。
在騰格里沙漠,牧民告訴盧彤景生態惡化的後果之一:「狼多了,凶得很」。他家的四峰駱駝已成狼的犧牲品。某天晚上,面臨凶惡的狼,沒草吃的駱駝連喚主人的聲音都喊不出。狼咬住駱駝喉管喝血,連喝四峰。牧民發現後,騎摩托車追了100多公里也沒追上。
羊絨衫,你的代價是什麼?
「阿拉善就要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沒草吃的駱駝死亡前的徵兆是掉毛脫皮。盧彤景的鏡頭里淤滿了駱駝的悲劇:瘦骨嶙峋,大塊脫落的皮,站不起來,載不動牧民拉水的車,被沙暴打瞎雙眼……生態惡化後果之二,草原上長出一種從未出現過的草,牧民叫「毒草「。駱駝吃了它就轉圈,肚脹。於是牧民用削尖了的竹子捅進駱駝腹部放氣,其結果,命大的活了,體弱的慢慢放倒在主人面前。盧彤景眼見一隻被主人殺死的小駱駝。主人口氣悲憤:
「老天要絕它,吃了毒草是死,放氣也是死,我有什麼辦法。」
同樣的心情在內蒙古軍區邊防某團政委張立明身上是另一種表現。他一見到死駱駝就下車行軍禮,後短暫默哀。大漠戈壁,一人一畜,一綠一黑,一站一卧,片子雖好,但盧彤景不明白。張立明告訴盧彤景,他剛入伍時喂軍駝,後來騎軍駝,駱駝伴隨他從士兵到政委。27年,他對駱駝的感情常人不能理解。他感覺每一峰死去的駱駝都是他掉下的一塊肉。
阿拉善右旗某部隊,盧彤景跟隨戰士到60公里外的村子拉水。該地駐扎兩個連,供兩個連的水井幹了,60公里外的水井也面臨乾涸。部隊領導焦慮無奈:「恐怕要搬家了」。盧彤景第一反應:「搬走了,誰來守衛?「領導搖頭嘆氣。
盧彤景拍下戰士如何在井中取水。桶入井,先將一桶桶沙子撈出後再取水。水是混的。盧彤景發現阿拉善人的牙齒都發黃,他們說水中含超標的氟。
阿拉善右旗諾日蓋蘇木(鄉),八、九年沒下過雨,九口水井都幹了。該鄉曾有200多戶,2001年6月,盧彤景見到全村僅存4戶。牧民逐水而居,四散各地。
阿拉善右旗,8分錢一斤的西瓜竟沒人買。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經濟萎縮,進而使牧民生活走向貧困。阿拉善左旗銀根蘇木(鄉),烏里吉蘇木(鄉)遠離公路,1公斤36元的駱駝毛沒人收,主要靠賣駱駝毛維持生計的牧民陷入貧困。
盧彤景見到了三年前的孩子,孩子穿的還是三年前的衣服。盧彤景奇怪:「怎沒長個呢?」孩子家長說:「跟不上啊(營養)」。盧彤景調查:阿拉善地區牧民一天吃兩頓,並且吃不飽。
牧民傳統待客禮節:先上奶茶,依次為奶干乳酪奶豆腐。而2001年盧彤景在牧民家見到的是「喂自家羊羔都是買奶粉吃,羊沒草吃哪兒來的奶呢。」
自1995年始拍攝阿拉善生態的盧彤景沮喪:「一年比一年糟糕。腳下的土就薄薄一層,踩下去,就是沙子,沙化無可救葯。」6年來,他鏡頭里記錄著阿拉善生態漸變過程。目的就是教育現代人警示後來人。盧彤景承認惟一好的變化在恩格貝,那兒有種樹14年的日本人遠山正英。盧彤景描述:「那兒確是一片綠洲,沙化得到有效扼制。」恩格貝之外,盧彤景鏡頭里全是脆弱生態發出的SOS——「阿拉善就要成為第二個羅布泊「,不少人表示憂慮。
2001年,盧彤景在本報發出駱駝SOS後,日本「奧伊斯嘉」民間環保組織請盧彤景帶路阿拉善。盧彤景注意到這支考察隊伍里有5個孩子,9歲至13歲。日本人告訴盧彤景:「這對小孩子有好處。」
「自80年代初,你們跟我們合資羊絨衫廠後,20年,我們就這樣了……」
2001年4月8日,一場沙塵暴襲擊了盧彤景和「奧伊斯嘉」。所有人的五官里灌滿沙子。盧彤景以經驗示範眾人:不要擤鼻涕,鼻孔內沙子需借用礦泉水慢慢吸出,否則毛細血管破裂。日本人看到了牧民真實的生存狀況。他們說:「真不敢相信,怎麼會這樣……」5個孩子中的兩個女孩,聞不慣牛糞燒飯的味道,跑開了,吃飯時,她們主動放棄了,說:「沒幹活,不好意思吃飯。」大人點頭同意。此情此景,盧彤景諸多感慨。7月23日,盧彤景帶日本「每日放送」電視台拍攝「哭泣的駱駝」。炎炎夏日,沙塵暴竟也光顧了,能見度200米使他們不得已躲在汽車里看黃沙蔽日。沙漠精靈駱駝,卧倒在地……
惡劣的自然,貧窮的牧民,日本人哭泣了,同樣的問號:「怎麼會這樣……」
「怎麼會這樣?」盧彤景難抑憤怨情緒:「自80年代初,你們跟我們合資羊絨衫廠後,20年,我們就這樣了……」1982年,日本人投資某羊絨衫廠。自此,山羊大量繁育。據內蒙古環保局局長親口對盧彤景說:「內蒙古畜牧業歷史上從沒養過山羊。」山羊吃草根。
大量繁育山羊的惡果是,草原承受著不能承受之重。科學、平衡的數字應是80412平方公里載畜20萬頭,目前是160萬頭,80%是山羊。超載放牧導致草原嚴重失衡,最先被謀殺的是食草量大的駱駝。
全國現有2600家羊絨衫廠,一件名牌羊絨衫出口售價1000多美元。2000年1斤羊絨賣180元,2001年賣150元,最高紀錄是270元。羊絨——政府急功近利,企業惟利是圖,牧民養家糊口。有限的草原資源在人的貪欲下被掠奪成零。2001年,某著名羊絨衫廠的理想是,10年創匯100個億,要發展成世界最大的羊絨衫廠。盧彤景敲打著他拍的照片,情緒激動:「羊絨衫廠,你要犧牲多少自然換取經濟利益;而你能用多少經濟利益恢復或保持自然平衡。」
直面日益惡劣的大自然,家畜瀕臨死亡,盧彤景形容牧民心態「無奈」。他們對盧彤景說:「活一天是一天。」「那你們子孫吃什麼?」「管不了那麼遠。」
地上造孽勢必影響上天,風不調雨不順,多年乾旱便是對地上所有生物的懲罰,天人合一,惡性循環。日本人告知盧彤景:早年開發北海道,自然也曾慘遭人的蹂躪,伐木、污染河流……後經過三代人努力才恢復成今日這樣。
據資料:阿拉善向有駱駝之鄉美譽,駱駝數量曾高達25萬峰。駱駝主食馬蓮草,如今馬蓮草已滅絕。滅絕的還有馬群。去年盧彤景估算,約有駱駝9萬峰,今年的數字愈發悲觀——4至5萬峰。「人再不覺悟的話」,盧彤景眼中含淚,「3至5年內,駱駝滅絕一說不是可能,而是事實。」盧彤景悲傷絲綢之路上的中華文明是人和駱駝共同寫就的,如今,創造了遠古文明的人類為了眼前利益「卸磨殺驢」。駱駝,生物鏈中一環的缺席,勢將影響其他生物健康有序的運動。
如今,駱駝有草就能活,沒草就等死,就這么簡單。
盧彤景情緒不好時就想到獲國際攝影大獎的照片和攝影師:戰爭中,一哭泣幼童和一隻覬覦他的禿鷲。獲獎後,攝影師自殺了,因他不能承受災難之重;因他看到的人類悲劇太沉重。盧彤景行走在沙漠中,常幻想自己就是瀕臨滅絕的駱駝,無依無靠,但他從未想過退卻。他這么做,是想延續幸福的記憶——棒打黃羊瓢舀魚。
羊絨衫可以不穿,草原不可無草
「人能計劃生育,羊為什麼不能?」
「殺山羊救中國」,盧彤景親耳聽一些決策者這樣說。他也看見了趕往屠宰場哀鳴聲聲的羊群。殺掉山羊,意味著牧民生存支柱的坍塌,牧民吃什麼喝什麼?盧彤景認為繁育山羊是極左,殺山羊是極右,造成兩個極端的是瘋狂貪婪的人類。「難道真能殺山羊救中國?」盧彤景認為生態不平衡源於心態。「是人類沒將科學、計劃、有序這個尺度把握好。」他舉例:「額濟納滿大街沙漠王酒廣告,在極度缺水的地方,釀酒要耗多少水?」旗里沒有一台電腦,盧彤景勸父母官買台電腦,好了解外面信息。官員給了盧彤景一張厭煩的臉——「沒錢」!「他們少一點吃喝就能省出買電腦的錢。」盧彤景無奈。
「治理環境關鍵在人,關鍵是領導決策,決策失誤或不到位,後果也許要幾代人撥亂反正。」比如,盧彤景對圈養有自己的看法。「弊病是易得傳染病;羊絨質量會逐代下降。」事實上,圈養也是禁而不止。他親眼看見人趕著圈養的羊越過鐵絲網吃草。對於山羊泛濫成災,盧彤景大膽假設:「人能計劃生育,羊為什麼不能?」
「羊絨衫可以不穿,草原不可無草」
2001年,朱鎔基指示:「要辦生態警示教育展」。盧彤景興奮:「非常好,非常及時。」他將他拍攝的生態告急照片展示給某些官員,換來的卻是無動於衷。他又舉例說明,赤峰一老人種樹幾十年已成氣候,林子上空總有雲彩。等待他的仍然是面無表情。面對官員麻木的臉,盧彤景難抑淚水。他說6年走沙漠,多困難沒掉過淚,但在人心不是肉長的當官的面前他忍不住,他為麻木落淚。麻木,是因為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司空見慣嗎?盧彤景不平:「地下水越來越少,草越來越稀,他們的烏紗帽越戴越高。」
與此相比,斯坦福大學副校長看了盧彤景的照片流淚了。斯坦福大學中國留學生巍葳看了本報「哭泣的駱駝」的報道後,他和韓國同學金永秀請盧彤景帶路進了阿拉善。金永秀震驚了:「韓國6萬平方公里,阿拉善27萬平方公里,這大的地方人貧水缺,太可惜了。」斯坦福大學委託他倆做前期考察,該校有投資意向。
目前,盧彤景焦慮再這么糟蹋下去,黨中央的「再造山川秀美」便是神話了。他身在沙漠,眼裡卻不揉沙子。他看到種樹打埋伏;逐年增加的山羊現呈遞減趨勢,生態一年比一年糟糕……他呼籲「不穿羊絨衫、少吃涮羊肉」。道理是:羊絨衫可以不穿,草原不可無草。
從沙漠回到都市的盧彤景,曾問北京兩個正在吃冰棍的小學生:「省下冰棍錢,買樹苗好不好?」孩子說:「種樹是國家的事。」對比日本人帶孩子進沙漠,盧彤景心涼,尤對大多數國人在生態危機面前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心寒。
2002年,盧彤景變賣了老家包頭的5間房進京。他鐵了心要將生態警示照片廣而告之。他認為偌大京城沒有一幅驚心動魄的警示照。
2002年1月9日,朱鎔基在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說:「決不能做『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事。」盧彤景在刊載朱鎔基講話的報紙上畫了綠線:「要繼續搞好環境警示教育,把公眾和新聞媒體參與環境監督作為加強環保工作的重要手段。」
小學文化的盧彤景這樣理解總理的話——跟寺廟上常見的牌匾一個意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這個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