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古代狀元人物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保存的圖片擱哪裡找 2025-07-29 07:16:45
100毫升有多少水看圖片 2025-07-29 07:15:24

古代狀元人物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31 07:46:44

❶ 中國歷史上哪五位名人是狀元出身,你知道多少

中國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人才的唯一途徑,從隋朝開始,中國歷史上總共產生了777位文武狀元。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再現過他們當狀元時的風光無限,而是在時間的推移中逐漸沉寂在歷史長河中,而也有那麼一些狀元依然綻放著奪目光輝,這里就為大家介紹五位。

第一位王維

郭子儀,字子儀,是唐朝開元初年武舉狀元,官至宰相,一生歷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他軍功彪炳,如收復兩京、平定安史之亂、說服回紇、敗吐蕃、平定河東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他再造了唐朝,更是歷代狀元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但他不居功自傲,也不貪戀權勢,心胸豁達、處事智慧,也是少有的一直處於政治中心且功高蓋主,卻能安享晚安年且後代也多享恩賞的名臣,中國歷史對他的評價極高,說他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慾而議者不之貶」的人物。

❷ 廣東古代9大狀元,有5個出在佛山,為什麼佛山這么厲害

古人有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雨,
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中國封建社會里,狀元是士人學子們孜孜以求的終極理想。
佛山自古崇文重教,歷來人才輩出,包括狀元文化在內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素有「狀元之鄉」的美譽。我國自隋、唐開科舉取士以來,至清末廢除科舉的1300多年間共產生了652位文狀元。廣東省歷代共出現過9名文狀元,而佛山就佔了5個。
此外,廣東還出了5名武狀元,佛山還出了武狀元2名。
廣東9名狀元一覽
莫宣卿 封開人 唐朝大中五年辛未科狀元
簡文會 南海人(現在實際屬禪城) 南漢乾享二年戊寅科狀元
張鎮孫 南海人(現在實際屬順德) 宋朝咸淳七年辛未科狀元
倫文敘 南海人(現在實際屬禪城) 明朝弘冶十二年巳未科狀元
林大欽 潮州人 明朝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狀元
黃士俊 順德人 明朝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狀元
庄有恭 番禺人 清朝乾隆四年巳未科狀元
林召棠 吳川人 清朝道光三年癸未科狀元
梁耀樞 順德人 清朝同治十年辛未科狀元
(按年代順序排名)
佛山歷史上的這5位文狀元,現代人對他們可能有點陌生,但在過去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一地文化之盛,可從科舉人才多少來推定。廣州市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鳳蓮曾統計過廣東歷代鄉貢和進士數量和分布,她發現從宋至清四個朝代,南海(明清佛山鎮屬南海縣)數量為347人,順德為238人,番禺數量253,南海和順德鄉貢和進士數量排名分列第一第三。
另外,狀元、榜眼、探花數量,佛山也位居第一,廣東歷代狀元9人、榜眼8人、探花9人,南海順德狀元5人、榜眼3人、探花3人,佔了三分之一多,佛山是名副其實的「狀元之鄉」和「氣標兩廣的人文之邦」。

(網路圖)
「狀元之鄉」的文化土壤
狀元是如何煉成的?佛山又給予他們的成功提供了怎樣的土壤呢?
本土民所專家梁國澄認為,佛山是一座有著獨特歷史文化底蘊的嶺南名城,自古鍾靈毓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而且自宋元時期便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經濟的發達更直接促進了文化的興盛。「佛山從唐朝開始便有石灣的陶瓷產業,明清形成冶煉鑄造的產業,同時因地理優勢形成了汾江河正埠碼頭一帶的商業氣氛,為佛山當時的經濟打下了積淀。」
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上,佛山的崇文之風也逐漸興盛。
「當時滿街都是民間識字讀本,佛山的女性都是識字婦女,民間文化基礎較好,在這樣的氛圍下對於培養子女知書識墨有幫助。」梁國澄說道。
此外,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北方的移民為避戰亂而南遷,不僅為珠三角帶來了中原文化,還帶來了人才。
中國社會經濟史學者、著名佛山史專家羅一星介紹,北方移民有不少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仕宦,他們期望後代兒孫能夠繼續「讀書出仕,光宗耀祖」。因此,「讀可榮身,耕可致富」成為他們宗族的傳統,世代相襲。

南漢狀元簡文會,廣東第二、佛山第一位狀元
狀元文化的精神核心:修齊治平 匡扶社稷
從南漢(五代十國之一)南海籍狀元簡文會的剛直不阿冒死勸諫到身居江湖仍憂國憂民直至為國捐軀的南宋南海籍狀元張鎮孫,再到公正廉明政績斐然的末世名臣明朝順德籍狀元黃士俊,這些歷代佛山籍狀元的身上無不凸顯出修齊治平的精神追求,無不彰顯著內聖而外王的人格魅力。

宋朝狀元張鎮孫
這其中以張鎮孫最為廣為人知。他生於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自幼苦心讀書,文辭暢達,知識淵博。公元1271年,他到南宋都城臨安參加會試、殿試,他揮筆疾書慷慨陳詞,在其政論文《廷對策》中提出了「國家以民為命脈」的著名論點,並大膽提出」召故老,求實才,以尚賢也」,「訓守牧,戒貪殘以布治也」等利益民生匡清社稷之良策。他的《廷對策》深得皇帝趙禥喜愛,於是張鎮孫成為咸淳七年辛未科狀元。後因奸臣當道迫害忠良,張鎮孫被流放到浙江婺州做小官,他無法舒展為國為民的抱負,接來雙親供養,治小家盡孝道。
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張鎮孫回廣東暫避。後宋軍節節敗退,危急關頭宋端宗想起了張鎮孫,授予高官厚爵,統轄廣東軍政大權。臨危受命,張鎮孫安撫百姓重整軍隊,並親率宋兵與元軍激戰。半年後,因敵我力量懸殊,孤軍無援,廣州城最終陷落,張鎮孫不幸被俘,他誓死不降,最終為國捐軀,終年44歲。

明朝順德籍狀元黃士俊
與張鎮孫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相比,順德籍狀元黃士俊之德行與其不分仲伯。其為人也孝悌,在仕途失意時更不忘憂國憂民。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黃士俊辭官途徑杭州西湖,隨行侍從提議在西湖多遊玩一段時日。黃士俊說:「吾對當官看得很輕,對國家的安危卻看得很重。當今內憂外患頻仍,西湖風景雖好,哪有心情觀賞?我欲趕回家寫奏章,以能早日向皇帝力陳安邦治國的意見。」

明朝狀元倫文敘
倫文敘在廣東的名氣最大,傳奇故事也最多,倫文敘父子連登三元的奇跡在南粵傳為美談。
關於倫文敘的傳說和逸聞「大頭鬼托世」、「倫文敘老點柳先開」、「倫文敘戲太師梁儲」等傳遍了珠三角,還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
在傳統戲曲中,經常有「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做狀元」的情節。如《趙五娘》中的蔡伯喈、《珍珠塔》中的方卿、《秦春蓮》中的陳世美等,他們開始窮困潦倒,後來都考取狀元,金榜題名,衣錦還鄉。

科舉考試競爭激烈
古代的一名讀書人要經過大小十幾場考試,經歷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奮斗,戰勝一批又一批對手,過五關斬六將後才能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大魁天下摘桂冠」的狀元,可以說每一名狀元的產生都是一個充滿艱辛的過程。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涌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
要在科舉中脫穎而出有多難?
科舉制度自創建以來,盡管各個朝代都有一些變革和變化,但基本遵循著「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的金字塔模式,在塔尖的就是狀元及第。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古代,讀書是通往仕途的唯一道路,而科舉考試則是必經的關口。因此,成千上萬的學子多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
據了解,就清末而言,一般情況下每次全國參加「鄉試」的考生大概有16-18萬人次,從中選拔5000-6000人成為舉人,進入「會試」。再從「會試」中選出貢士300人進入「殿試」,最終在「殿試」中選拔出狀元、榜眼、探花各一名。
要想考中狀元,便得有「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和「十年寒窗無人問」的等待。其實,十年只是約數,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個狀元豈是十年掐得來的?
據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二筆》中記載,清代廣東順德老秀才黃章參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鄉試時已102歲,他創下中國古今考試史上「考生」年齡最高紀錄的。黃章在提入考場的燈籠上寫了「百歲觀場」四個大字,由曾孫為之引導入場,並放言如果這次考不中,105歲時也考不中,到108歲時才有好運。
令人感慨的是,像黃章這樣的超高齡考生在清代並不少見。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會試中,地方各省上報70歲以上參加會試的考生多達122人。

此外,路途遙遠也成為考生赴京趕考的阻礙。
清代廣州舉人林伯桐編寫的《公車見聞錄》便記錄了趕考的細節。「吾粵北上之路,其常行者凡五」,即沙井路、長江路、中江路、漢口路和樊城路。其中,沙井路陸地多、河川少,乘馬車較快,到達北京需70天,而走中江路則乘船較多,需3個月才能到達。在當時,會試是三月九號報到,廣東的考生需在春節前後就出發。科舉之路歷時之久,過程之艱辛,由此可見。
「3年才舉行一次的考試、兼及深度廣度的考題、少之又少的錄取幾率、長年備考的龐大開銷、旅途遙遠,還可能面對因地域差異、舞弊猖獗造成的不公正……」梁詩裕坦言,古代高中狀元並不容易。

南海西樵松塘古村古建築。珠江時報記者戚偉雄攝
精神傳承:以師承關系為載體
「師承關系是傳承狀元文化的重要載體,師承關系大致有三種體現:可以是家學,可以是官學比如官辦的書院,又可以是私學比如一族一鄉的私塾。」嶺南文化學者關建人認為說。
他認為,古代的師承關系和現在一般所說的師生關系不完全相同,深厚密切得多。古代有很嚴格的,儀式感很強的拜師禮,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近乎血親關系。比如朱九江和康有為,陳子褒和冼玉清就是這種傳統的師承關系徒。這樣的師承,老師教的就不僅僅是知識,更包括身心和三觀的培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關建人回憶說,我四歲半就拜在冼玉清先生門下,他不僅教我知識文化,還處處灌輸我為人處世的道理。
佛山自古就是一方文化沃土,明清以來,名人輩出大都有清晰的師承關系。為此,關建人簡要介紹了朱九江以下一支的師承關系。近代南海學者朱九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康有為的老師,是位愛國、富有正義感的嶺南大儒,也是位為政清廉、關心民眾疾苦的清官;康有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戊戌維新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受教於朱九江。這兩位大師之後的陳子褒(出生新會,活躍於南海)、冼玉清和馬國權諸位先生,都專注學問和教育,蜚聲海內外。「朱、康、陳、冼、馬等五位學人皆近現代人,事跡易查可考,師承脈絡清晰,相互間的地緣關系明顯,且他們在學術和教育上的成就都是犖然共睹,可謂道德文章標榜於世 ,如這般文德五承相接的本地文脈,搜尋粵海,似不多見。」
佛山歷來重學興教,《廣東書院制度》記載宋代廣東有方誌可稽的書院共二十六所,佛山即佔六所,明清時期是佛山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如西樵山的四大書院(湛若水、霍韜、方獻夫等理學名家在此講學)、三湖書院和禮山草堂。歷代「鄉科不絕」、「科甲日盛」,文風鼎盛,名人輩出。

禪城區蓮峰書院(珠江時報記者 戚偉雄 攝)
其中禮山草堂,是清代大儒朱九江從山西棄官歸里後,於1858年在家鄉九江禮山下開設的類似書院性質的教育機構。朱次琦「禮山草堂」以「四行、五學」(四行:敦行孝弟,崇尚名節,變化氣質,檢攝威儀;五學:經學、史學、掌故之學、性理之學、詞章之學)為教學內容,培養了包括晚清大儒簡朝亮、清末狀元梁耀樞、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等在內的一大批國家棟梁,開創了「九江學派」。1932年,為紀念朱九江,南海創建了九江中學。康有為「開創新學」的有為精神,朱九江「禮山興學」的教育風范,一直深刻地影響著一代代九中人博學篤行、切問勤思,激勵著他們成人成器、務實創新。
除了師承關系外,狀元文化精神也滲透到佛山的商業文明之中並得以延續。明清時期,佛山有眾多的官宦仕子,他們退居鄉里後,亦紛紛從事工商業,其傳統文人的精神特質如憂國憂民、誠信為人在潛移默化中也影響著其商業行為,這造就了佛山商人儒商的特質。因此,狀元文化的精神核心——修齊治平的入世追求在佛山也通過商業文明的綿延不絕傳承發揚著。如愛國華僑簡照南創辦「南洋煙草公司」,與英美煙草競爭。當時,簡照南創辦「南洋」的初衷除了有一種追求利潤的沖動外,更大的原因是愛國之心。當時中國市場洋煙充斥,外國煙草公司每年「攫我千萬金錢以去」,甚感痛心,於是他創辦煙草公司以「杜塞漏卮,挽回利權」。愛國之心成為簡氏兄弟屢敗屢戰矢志不渝發展中國煙草業的動力。
狀元文化的現實意義
穿著漢服的稚趣學童們踏上位於白雲洞碧水湖上的狀元橋,穿過供奉著文曲星的狀元塔(奎光樓),並依次敲響狀元鼓。學童們以咚咚的鼓聲明志,寓意學童完成開筆禮後,奮發圖強,學業有成。

老師為學童開筆。珠江時報記者戚偉雄攝
每年年中,南海西樵山都會舉辦開筆禮,今年西樵山更是面向市民和學童全年開設開筆禮,並啟動「親子理學游」。人們以物喻情,借用佛山的狀元文化元素,表達現代人的美好期盼。
事實上,這樣的一些場景,在佛山已是常態。南漢狀元簡文會和明代狀元倫文敘同生在禪城瀾石村,以他倆名字命名的「狀元井」靜靜坐落在村中一個偏隅的角落之處。記者走訪時發現,其四周均是上世紀8、90年代建造的屋宇,狀元井則被很好地保護起來。近年來,祖廟每年舉辦開筆禮,都會在這里取水,希望能取得好意頭。
古人還將能否考取功名和地理環境聯系起來,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要提高「中舉率」,附近一定要有高大的物體,包括形如文筆的山峰和尖形的文筆塔。明清時期,佛山的手工業和工商業全國聞名,讀書之風最為昌盛,時至今日,許多村落也保留著文筆塔,如南庄鎮孔家村。
除了開筆禮、文筆塔、狀元井外,佛山與「狀元」二字相關聯的物件,還有許多,如狀元及第粥、逸彩狀元坊、三水陳氏宗祠前的旗桿夾等等。

狀元及第粥。珠江時報記者戚偉雄攝
上述種種,說明狀元文化已悄無聲息地融入到佛山人的生活當中,成為這座城市獨特的風景線。
那麼,狀元文化究竟因何而存在?延續至今,它又有什麼樣的內涵延伸?
歷史上,要考取狀元,首先就要受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培育,學習儒學的德育與行為規范,中山大學客座教授、佛山文史學家羅一星曾寫有《明清佛山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一書,在他看來,佛山自明代以來,歷代重視教育,出了狀元、會元等全國文化精英人物,「按照以前的地域劃分,我把這群人稱為『南海士大夫現象』。這群人科舉考試第一名,在朝中當官政績彪炳,回到家鄉還還立志建設第一等善良之家,無論是做人、讀書、還是家族建設,都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
其實,這些狀元大多遵循同樣的人生軌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他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舉後,由於朝廷對人才有許多獎勵政策,他們用這些獎勵積累個人財富,然後回家鄉建祠堂修族譜,隨著官級步步高升,繼而達到平天下的終極使命。
同樣的,在南海區檔案局地方誌科科長張瑩看來,從個人品質而言,狀元們都有勤奮向上、好學苦讀的精神,「他們性情耿直,公正嚴明,有著深切的家國情懷,追求道德文章,勇攀學問高峰,這些都仍有現實意義。」

學童開筆後在拉開智狀元鍾。珠江時報記者戚偉雄攝

學童開筆後看佛山歷史狀元介紹領許願桔。珠江時報記者戚偉雄攝

學童開筆後在用狀元井水洗臉。珠江時報記者戚偉雄攝

❸ 唐宋元明清,歷代狀元,各舉10個有代表性的人物

唐:1、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2、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3、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4、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詩、畫成就最高的狀元);5、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書法成就最高的狀元);6、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狀元);7、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狀元);8、9、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最年輕的狀元,都是18歲。);10、尹樞(最年老的狀元,一直考到70多歲)。
宋:安德裕;安守亮;王世則;張師德;王堯臣;馮京;黃裳;黃公度;文天祥;秦檜(因害死岳飛,被家鄉後人除籍)
元:霍希賢;張 益;王文燁;陳祖仁;張起岩;張士堅;文允中;牛繼志;魏元禮;張棟
明:黃觀;曹鼐;張升;楊慎;韓應龍;諸大綬;唐寅;鄭燮;黃士俊;韓敬
清:彭定求;歸允肅;翁同龢;崇 綺;洪 鈞;劉福姚;張 謇;傅善祥(太平天國,第一位女狀元);葉春元(太平天國);劉春霖(1904考取,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❹ 有哪些歷史名人是拿過狀元的…

中國歷史上狀元大全
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獲得第一名,自然是「連中三元」了。據統計,在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實行的1300年中,連中三元的只有17人。清代長洲人錢柴,在乾隆年間連獲鄉、會、殿試第一名,乾隆愛才,親賦「三元詩」紀瑞致賀。
「連中三元」一語由此而來。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龠禾。他一生兩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 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廣羊、楊真宀 、馮京、王岩叟等6人。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 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兆頁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二年(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氵睿。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見,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 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阝。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阝等人一並處死。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 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 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 人。
○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 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 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 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❺ 古代歷史上最牛的三個武狀元分別是誰

歷史上有名氣的武狀元只有三個人,一個是大唐汾陽王郭子儀,一個是精忠岳武穆,還有一個是星爺的武狀元蘇乞兒。

星爺的電影,部部經典,百看不厭,《武狀元蘇乞兒》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大體故事情節就是廣州將軍蘇察哈爾家的公子蘇察哈爾燦為了女人入京考武狀元,結果已經到手的武狀元被黑掉了,還連累的全家被抄流落街頭加入丐幫,習得絕世武功降龍十八掌,最終成為丐幫幫主,稱霸天下。

那麼歷史上是不是真有蘇察哈爾燦這位武狀元呢?他的身世是不是真的這樣傳奇呢?

廣州將軍,清朝武官職,二品大員,掌管廣州全省的綠營兵,位高權重,可謂是封疆大吏。

便查清朝歷任廣州將軍,只有在嘉慶年間有一任廣州將軍叫蘇·察哈爾·本智,蒙古鑲白旗人。而電影中趙無極領導的天理教歷史上也的確存在,它是白蓮教的分支,而且就是在嘉慶年間發動了攻佔紫禁城的起義,好像時間完全對得上,那麼蘇察哈爾燦是不是就是蘇察哈爾本智的兒子呢?

根本不是,因為電影中另一個人物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卻是清朝末年討伐太平天國的重要人物,兩者時間對不上。

其實星爺的電影是借鑒了清朝末年「廣東十虎」中醉拳創立者——蘇燦,蘇燦,姓蘇名燦,正兒八經的漢族,從來沒有參加過武舉,但是他的經歷與電影相似,原本家境富裕,但是因為得罪了斧頭幫,淪落為乞丐後奮發圖強,勤練武功,匡扶正義,威震廣東。

所以蘇乞兒的武狀元是星爺賜予他的。

❻ 歷史上的狀元有天才、有奇葩,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雖然存在諸多不足和弊端,但仍不失為一項偉大的發明,它不僅給予了寒門學子為官做宰的階梯,更使讀書風氣盛行千年不衰,造就了燦爛繁榮的中華文化。

在科舉考試中,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古代的科舉通常是三年一考,一次只有一個狀元,與如今高考動輒幾十上百個各色狀元相比,古代的科舉狀元含金量要高出不知多少倍。

(唐朝名將郭子儀)

連中三元:

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蟬聯第一,一個人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便稱之為“連中三元”。“連中三元”是非常難的,平均百年才會出現一次。史上“連中三元”者共計21人,其中文狀元17人,武狀元4人。

連中六元:

比“連中三元”更難的是“連中六元”,即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如此奇才歷史一共只有兩人,其一是明朝的黃觀,其二是清朝的錢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黃觀忠於建文帝,靖難之役中攜妻女投江殉難,朱棣因此將其名從登科錄上劃去,剝去其狀元名號。可惜!可嘆!

❼ 中國古代比較有名的狀元有誰

中國歷代狀元之最
1.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2.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3.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4.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6.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7.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8.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楊寘(zhì,同『置』)、馮京、王岩叟等6人。
9.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
10.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11.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12.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頫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13.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14.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
15.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睹,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16.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 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17.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19.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20.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等人一並處死。
21.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2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24.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 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25.中國歷史上,一屆科舉考試中由同一地區包攬前三名發生在明朝建文二年,來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廣、王艮和李貫包攬了一甲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永樂二年則誕生了一個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科舉奇跡:同樣是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們包攬了此次科舉考試前七名!
26.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註:清朝一代正宗江蘇籍狀元應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說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狀元)、王敬銘(康熙52年狀元)、秦大成(乾隆28年狀元)、徐郙(同治元年狀元)等4人嚴格說應屬上海人,而當時上海屬於江蘇;吳信中(嘉慶13年狀元)、黃思永(光緒6年狀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寧、寄籍在江蘇。就算除去這4人,江蘇的43人仍大大領先於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應為18人)。
27.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 人。
28.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29.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 人。
30.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
31.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 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 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32.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33.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
34.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歲。
35.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高齡中試,但未及殿試就死了,不然的話他也許會打破尹樞的紀錄。
36、歷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兩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舉子,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鐸和薛奕分別高中文武狀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乃是同鄉時,不由龍顏大悅,特作詩以賜,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歷代狀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當屬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陳文龍(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是福州城惶廟神。
38、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狀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歷代科舉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為紹興八年(1138),莆田人黃公度(1109-1156)殿試進士第一名為榜魁(狀元);陳俊卿(1113-1186)第二名為亞魁(榜眼);林鄧七十三歲,為榜尊;龔茂良(1121-1178)十八歲,為榜幼。時稱「四異」同科。又,黃公度與陳俊卿,又被稱為「魁亞占雙標」。
中國歷代狀元榜
隋代狀元(進士)榜
張損之 孫伏伽 侯君素 楊 纂 房玄齡 溫彥博 黃鳳麟
唐代狀元榜
孫伏伽 陳伯玉 杜 綰 李 琚 羊襲吉 常 袞 李 博 楊 凝 張正甫 陳 諷 班 肅 李顧行 韋 諶 裴 俅 李 余 李從實 狄慎思 莫宣卿 劉 蒙 趙 峻 許佑孫 歸 黯 羊紹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節 姚仲豫 嚴 迪 賈 至 楊 護 盧 庚 王 漵 王 儲 牛錫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盧 儲 李 合 陳 寬 崔 峴 顧 標 於 鑲 裴延魯 歸仁紹 鄭合敬 陸 扆 崔 膠 盧文煥 李 超 弓嗣初 常無名 李 嶷 崔 曙 楊 譽 洪 源 張 式 魏弘簡 盧 頊 鄭巨源 武翊黃 尹 極 白敏中 韋 籌 鄭 確 鄭 顥 盧 深 顏 標 薛 邁 李 筠 孔 緘 鄭貽矩 蘇 檢 裴 格 趙 蒙 鄭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閱 李巨卿 楊棲梧 楊 憑 崔元翰 尹 樞 李 隨 王源中 張又新 鄭 冠 宋 刓 李 肱 盧 肇 於 珪 崔 鉶 孫龍光 鄭昌圖 孫 偓 李 瀚 趙觀文 歸 佾 楊仲昌 許 且 范崇凱 王正卿 劉 單 楊 儇 蕭 遘 丁 澤 薛 展 賈 棱 封孟紳 柳公權 鄭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謙 鄭 言 張溫琪 李 億 韓 袞 孔 纁 鄭 藹 楊贊禹 崔 諤 歸 系 吳師道 王 維 徐 征 趙 岳 楊 紘 齊 映 黎 逢 鄭全濟 苑 論 陳 權 韋 瓘 獨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緯 鄭洪業 歸仁澤 崔昭緯 崔昭矩 楊贊圖 裴 說
五代十國狀元榜
崔 邈 陳 逖 崔光表 王 徹 王歸璞 黃仁穎 徐寅 郭 晙 王 朴 扈 載 簡文會 梁 嵩 王克貞 伍 喬 盧 華 寇 湘 王 溥 樂 史 邱 旭 張 確 費黃裳 王崇古 盧 郢 楊 遂 鄧 及
宋代狀元榜
楊 礪 張去華 馬 適 蘇德祥 李景陽 劉 察 李 肅 劉蒙叟 柴成務 安德裕 張 拱 劉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呂蒙正 胡 旦 蘇易簡 王世則 梁 顥 程 宿 陳堯叟 孫 何 孫 僅 孫 暨 陳堯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曄 梁 固 張師德 徐 奭 張 觀 蔡 齊 王 整 宋 庠 徐鐸 王堯臣 王拱辰 張唐卿 呂 溱 楊 寊 賈 黯 馮 京 鄭 獬 章 衡 劉 輝 王俊民 許 將 彭汝礪 許安世 葉祖洽 佘 中 徐 鐸 時 彥 黃 裳 焦 蹈 李常寧 馬 涓 畢 漸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賈安宅 莫 儔 王 昂 何 煥 沈 晦 李 易 張九成 汪應辰 黃公度 陳誠之 劉 章 王 佐 趙 逵 張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問 蕭國梁 鄭 僑 黃 定 詹 騤 姚 穎 黃 由 衛 涇 王 容 余 復 陳 亮 鄒從龍 曾從龍 傅行簡 毛自知 鄭性之 趙建夫 袁 甫 吳 潛 劉 渭 蔣重珍 王會龍 黃 朴 徐元傑 吳叔告 周 坦 徐儼夫 留夢炎 張淵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陳文龍 張鎮孫 王龍澤
遼代狀元榜
高 舉 高 正 鄭雲從 石用中 王熙載 呂德懋 王用極 張 儉 陳 鼎 楊又玄 初 錫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楊 佶 史克忠 劉二宜 高承顏 史 簡 鮮於茂昭 張用行 孫 傑 張克恭 張仲舉 張 漸 李 炯 張 昱 張 宥 張仁紀 劉 貞 劉師貞 馮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張孝傑 梁 援 王 鼎 張 臻 趙廷睦 劉 霄 劉 瓘 李君裕 張 轂 文 充 冠尊文 陳衡甫 康秉儉 馬恭回 李 石 劉 禎 韓 昉 王 翚 李寶信 李 球 邊貫道
西夏狀元榜
李遵頊
金代狀元榜
劉 偽 許 必 胡 礪 趙 洞 石 琚 呂忠翰 楊建中 王彥潛 常大榮 鄭子聃 任忠傑 孟宗獻 徒單鎰 張行簡 王 澤 孫用康 楊雲翼 張 檝 納蘭胡魯剌 李俊民 李 演 張 本 李獻能 斡勒業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盧 亞 李 塘 趙承元 鄭時昌 武明甫 趙安時 趙安榮 劉 海 李 安 張繼祖 劉文龍 元 堪 劉仲淵
元代狀元榜
護都答兒 忽都達兒 普顏不花 霍希賢 泰不華 林濟孫 宋 本 捌 剌 張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篤列圖 王文燁 同 同 李 齊 拜 住 陳祖仁 張起岩 張士堅 阿魯輝 帖木兒 王宗哲 朶烈圖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繼志 侻 征 王宗嗣 買 住 魏元禮 寶 寶 楊 輗 張 棟 赫德溥化
明代狀元榜(按及第先後為序)
吳伯宗 丁 顯 任亨泰 黃 觀 張 信 陳安阝 韓克忠 胡 廣 曾 棨 林 環 蕭時中
馬 鐸 陳 循 李 騏 曾鶴齡 邢 寬 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盤 劉 儼 商 輅 彭 時 柯 潛 孫 賢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羅 倫 張 升 吳 寬 謝 遷 曾 彥 王 華 李 旻 費 宏 錢 福 毛 澄 朱希周 倫文敘 康 海 顧鼎臣 呂 柟 楊 慎 唐 皋 舒 芬 楊維聰 姚 淶 龔用卿 羅洪先 林大欽 韓應龍 茅 瓚 沈 坤 秦鳴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陳 謹 諸大綬 丁士美 申時行 范應期 羅萬化 張元忭 孫繼皋 沈懋學 張懋修 朱國祚 唐文獻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趙秉忠 張以誠 楊守勤 黃士俊 韓 敬 周延儒 錢士升 庄際昌 文震孟 余 煌 劉若宰 陳於泰 劉理順 劉同升 魏藻德 楊廷鑒
大西政權狀元榜
大西國,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發動農民起義推翻明朝統治。 明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覆滅,同年,張獻忠於成都建立「大 西國」政權,年號大順。大西國科舉設文、武二科。僅存文狀元龔濟民、武狀元張大受。其他情況不詳。
清代狀元榜(按及第先後為序,括弧中數字為及第公元年份)
傅以漸(1646) 呂 宮(1647) 劉子壯(1649) 鄒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圖爾宸(1655) 孫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馬世俊(1611) 嚴我斯(1664) 繆 彤(1667)
蔡啟僔(1670) 韓 菼(1673) 彭定求(1676) 歸允肅(1679) 蔡升元(1682) 陸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輿(1694) 李 蟠(1697) 汪 繹(1700) 王式丹(1703)
王雲錦(1706) 趙熊詔(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銘(1713) 徐陶璋(1715) 汪應銓(1718)
鄧鍾岳(1721) 於 振(1723) 陳德華(1724) 彭啟豐(1727) 周 澍(1730) 陳 倓(1733)
金德瑛(1736) 於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 甡(1742) 錢維城(1745)梁國治(1748)
吳 鴻(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畢 沅(1760)
王 傑(1761)秦大成(1763)張書勛(1766)陳初哲(1769)黃 軒(1771)
金 榜(1772)吳錫齡(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錢 棨(1781)
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長齡(1789)石韞玉(1790)潘世恩(1793)
王以銜(1795)趙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顧 皋(1801)吳廷琛(1802)
彭 浚(1805)吳信中(1808)洪 瑩(1809)蔣立鏞(1811)龍汝言(1814)
吳其浚(1817)陳 沆(1819)陳繼昌(1820)戴蘭芬(1822)林召棠(1823)
朱昌頤(1826)李振鈞(1829)吳鍾駿(1832)汪鳴相(1833)劉 繹(1835)
林鴻年(1836)鈕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龍啟瑞(1841)孫毓溎(1844)
蕭錦忠(1845)張之萬(1847)陸增祥(1850)章 鋆(1852)孫如僅(1853)
翁同龢(1856)孫家鼐(1859)鍾駿聲(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
崇 綺(1865)洪 鈞(1868)梁耀樞(1871)陸潤庠(1874)曹鴻勛(1876)
王仁堪(1877)黃思永(1880)陳 冕(1883)趙以炯(1886)張建勛(1889)
吳 魯(1890)劉福姚(1892)張 謇(1894)駱成驤(1895)夏同龢(1898)
王壽彭(1903)劉春霖(1904)
太平天國狀元榜
武立勛 傅善祥 楊朝福 吳容寬 劉闥忠 朱世傑 喬彥才 葉春元 劉盛培 范朴園 沈掄元 吳鎮坤 汪順祥 陸培英 徐首長
古代考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殿試通常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則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一旦高中狀元,披紅掛彩,敲鼓嗚金,騎馬遊街,可謂屙屎抽煙--前呼後涌,好不威風。舊時一幅對聯生動地描繪了狀元前後的境遇:
舊歲飢荒,柴米無依。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戚外親,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衣祿有望。奪得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也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都來錦上添花。
狀元中更有甚者,被皇帝招為駙馬,身價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享不盡榮華富貴。比現在的什麼「款兒」、「腕兒」、「星兒」神氣多了!
建朝代考狀元多以「八股文」為主。據史籍記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狀元503人;如加上遼、金兩代、張獻忠的大順朝廷以及太平天國狀元計48人,則中國歷代共有狀元551人(不包括武狀元及女狀元)。史料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為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位狀元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狀元劉春霖;最年輕的少年狀元當數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皆不足十八歲;最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生考了幾十次,直到七十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夙願!
二、女狀元
中國歷史上曾出了女皇帝武則天,但女狀元幾乎沒有。傳說中女狀元倒不少:清乾隆年間,女作家陳瑞生創作了一部長篇彈詞《再生緣》,詞中女主人公孟麗君女扮男裝考中狀元,後當上宰相,終與失散的未婚夫皇甫夢華相遇、完婚;明代《四聲猿》雜劇中的《女狀元》描寫了一個叫黃春桃的姑娘女扮男裝考中狀元的故事……當然,這些「花木蘭」式的女狀元都是文藝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歷史上第一位被人們稱作「女狀元 」且流傳甚廣的則是古臨邛(今四川省邛崍市)人黃崇嘏。
據《玉溪編事》 、《十國春秋》載:五代十國王建父子稱帝時期,蜀國臨邛出了個女詩人叫黃崇嘏。她童年喪失父母,但天資聰穎,為了外出方便,自幼女扮男裝,勤學苦讀,琴棋詩畫,無一不精。唐僖宗江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帶兵攻下臨邛,後去成都,留下幕客周癢守城。一次,黃崇嘏燃「井火」(即天然氣)夜讀,不慎失火毀屋,被打入縣大牢。為求脫禍,她賦贊詩一首呈獻周庠:「偶辭幽隱住臨邛,行止堅貞比澗松。何事政清如水鏡,絆他野鶴在深籠」。
周庠見詩中「政清如水」的贊語大喜愛其才,憐其年輕,便把她釋放留置府中,後調她至成都任幕中司戶參軍。府中上下均不知其為一弱女子。周庠後提出要招贅她為婿,黃崇嘏婉謝不允,乃賦《辭蜀相妻女》詩,後四句為:「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堅然白壁姿。幕府若容為坦腹,原天速變作男兒」。坦露真相後,辭職還鄉隱居。時人敬慕她的才華,稱之為「女狀元」。明代徐渭的《女狀元》一劇,都是根據黃崇嘏故事編寫的。至今,邛崍市火井鄉崇嘏山上仍保存著「王蜀女狀元黃崇嘏之墓」。
嚴格說,歷史上真正參加科考而成為「女狀元」的只有太平天國時期20歲女子傅善祥。《清稗類鈔.考試類》記載:科考中一道題目取自《論語》的「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傅善祥一反眾議,「力辟『難養』之說,引古來賢女內助之功」大舉女性之作為,抨擊了封建大男子主義及孔子歧視婦女的錯誤觀點。傅善祥在當時的環境下敢於反對「男尊女卑」謬論,敢於批駁「千古聖人」孔子的的定論,其精神,其勇氣,深受洪秀全贊賞,親自選定她為狀元,並與她戴上花冠,穿上禮服,在鑼鼓喧天聲中遊街三天,出盡風頭。
時代在變革,社會在前進,科舉時代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狀元輩出的時代,不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單說那相似於古時狀元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來說,層出不窮,可能數也數不清啦!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的一個鎮
狀元鎮:轄 漁業大隊、狀元、龍騰、龍澤4個居委會;狀元橋、橫街、御史橋、山西、西台、石坦、甘嶴、三郎橋、大嶴溪、響動岩10個村委會。

❽ 古代的狀元

隋朝

張損之
孫伏伽
侯君素
楊纂
房玄齡
溫彥博
黃鳳麟


唐朝

孫伏伽
陳伯玉
杜綰
李琚
羊襲吉
常袞
李博
楊凝
張正甫
陳 諷
班 肅
李顧行
韋諶
裴 俅
李余
李從實
狄慎思
莫宣卿
劉 蒙
趙 峻
許佑孫
歸黯
羊紹素
崔詹
崔液
宋守節
姚仲豫
嚴 迪
賈 至
楊護
盧庚
王 漵
王儲
牛錫庶
李程
徐晦
李固言
盧儲
李合
陳寬
崔峴
顧標
於瓖
裴延魯
歸仁紹
鄭合敬
陸扆
崔膠
盧文煥
李超
弓嗣初
常無名
李嶷
崔曙
楊譽
洪源
張式
魏弘簡
盧頊
鄭巨源
武翊黃
尹極
白敏中
韋籌
鄭確
鄭顥
盧深
顏標
薛邁
李筠
孔緘
鄭貽矩
蘇檢
裴格
趙蒙
鄭益
李昂
虞咸
王閱
李巨卿
楊棲梧
楊憑
崔元翰
尹樞
李隨
王源中
張又新
鄭冠
宋刓
李肱
盧肇
於珪
崔鉶
孫龍光
鄭昌圖
孫偓
李瀚
趙觀文
歸佾
楊仲昌
許且
范崇凱
王正卿
劉單
楊儇
蕭遘
丁澤
薛展
賈棱
封孟紳
柳公權
鄭澥
李群
杜陟
裴思謙
鄭言
張溫琪
李億
韓袞
孔纁
鄭藹
楊贊禹
崔諤
歸系
吳師道
王維
徐征
趙岳
楊紘
齊映
黎逢
鄭全濟
苑論
陳權
韋瓘
獨孤樟
柳璟
李珪
崔囗
易重
莫宣卿
孔緯
鄭洪業
歸仁澤
崔昭緯
崔昭矩
楊贊圖
裴說


五代十國

崔邈
陳逖
崔光表
王徹
王歸璞
黃仁穎
徐寅
郭晙
王朴
扈載
簡文會
梁嵩
王克貞
伍喬
盧華
寇湘
王溥
樂史
邱旭
張確
費黃裳
王崇古
盧郢
楊遂
鄧及


宋朝

楊礪
張去華
馬適
蘇德祥
李景陽
劉察
李肅
劉蒙叟
柴成務
安德裕
張拱
劉寅
安守亮
宋准
王嗣宗
呂蒙正
胡旦
蘇易簡
王世則
梁顥
程宿
陳堯叟
孫何
孫僅
孫暨
陳堯咨
王曾
李迪
姚曄
梁固
張師德
徐奭
張觀
蔡齊
王整
宋庠
徐鐸
王堯臣
王拱辰
張唐卿
呂溱
楊寊
賈黯
馮京
鄭獬
章衡
劉輝
王俊民
許將
彭汝礪
許安世
葉祖洽
佘中
徐鐸
時彥
黃裳
焦蹈
李常寧
馬涓
畢漸
何昌言
李釜
霍端友
蔡薿
賈安宅
莫儔
王昂
何煥
沈晦
李易
張九成
汪應辰
黃公度
陳誠之
劉章
王佐
趙逵
張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問
蕭國梁
鄭僑
黃定
詹騤
姚穎
黃由
衛涇
王容
余復
陳亮
鄒從龍
曾從龍
傅行簡
毛自知
鄭性之
趙建夫
袁甫
吳潛
劉渭
蔣重珍
王會龍
黃朴
徐元傑
吳叔告
周坦
徐儼夫
留夢炎
張淵微
方逢辰
姚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陳文龍
張鎮孫
王龍澤


遼朝

高舉
高正
鄭雲從
石用中
王熙載
呂德懋
王用極
張儉
陳鼎
楊又玄
初錫
南承保
邢祥
李可封
楊佶
史克忠
劉二宜
高承顏
史簡
鮮於茂昭
張用行
孫傑
張克恭
張仲舉
張漸
李炯
張昱
張宥
張仁紀
劉貞
劉師貞
馮立
邢彭年
王寔
王棠
張孝傑
梁援
王鼎
張臻
趙廷睦
劉霄
劉瓘
李君裕
張轂
文充
冠尊文
陳衡甫
康秉儉
馬恭回
李石
劉禎
韓昉
王翚
李寶信
李球
邊貫道


西夏

李遵頊

金朝

劉偽
許必
胡礪
趙洞
石琚
呂忠翰
楊建中
王彥潛
常大榮
鄭子聃
任忠傑
孟宗獻
徒單鎰
張行簡
王澤
孫用康
楊雲翼
張檝
納蘭胡魯剌
李俊民
李演
張本
李獻能
斡勒業德
富珠哩察罕
王鄂
盧亞
李塘
趙承元
鄭時昌
武明甫
趙安時
趙安榮
劉海
李安
張繼祖
劉文龍
元堪
劉仲淵


元朝

護都答兒
忽都達兒
普顏不花
霍希賢
泰不華
林濟孫
宋本
捌剌
張益
阿察赤
李黼
林亨
篤列圖
王文燁
同同
李齊
拜住
陳祖仁
張起岩
張士堅
阿魯輝
帖木兒
王宗哲
朶烈圖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繼志
侻征
王宗嗣
買住
魏元禮
何克明
寶寶
楊輗
張棟
赫德溥化

明朝

吳伯宗
丁顯
任亨泰
黃觀
張信
陳安阝
韓克忠
胡廣
曾棨
林環
蕭時中
馬鐸
陳循
李騏
曾鶴齡
邢寬
馬愉
林震
曹鼐
周旋
施盤
劉儼
商輅
彭時
柯潛
孫賢
黎淳
王一夔
彭教
羅倫
張升
吳寬
謝遷
曾彥
王華
李旻
費宏
錢福
毛澄
朱希周
倫文敘
康海
顧鼎臣
呂柟
楊慎
唐皋
舒芬
楊維聰
姚淶
龔用卿
羅洪先
林大欽
韓應龍
茅瓚
沈坤
秦鳴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陳謹
諸大綬
丁士美
申時行
范應期
羅萬化
張元忭
孫繼皋
沈懋學
張懋修
朱國祚
唐文獻
焦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趙秉忠
張以誠
楊守勤
黃士俊
韓敬
周延儒
錢士升
庄際昌
文震孟
余煌
劉若宰
陳於泰
劉理順
劉同升
魏藻德
楊廷鑒


清朝

傅以漸
呂宮
劉子壯
鄒忠倚
麻勒吉
史大成
圖爾宸
孫承恩
徐元文
馬世俊
嚴我斯
繆彤
蔡啟僔
韓菼
彭定求
歸允肅
蔡升元
陸肯堂
沈廷文
戴有祺
胡任輿
李蟠
汪繹
王式丹
王雲錦
趙熊詔
王世琛
王敬銘
徐陶璋
汪應銓
鄧鍾岳
於振
陳德華
彭啟豐
周澍
陳倓
金德瑛
於敏中
庄有恭
金甡
錢維城
梁國治
吳鴻
秦大士
庄培因
蔡以台
畢沅
王傑
秦大成
張書勛
陳初哲
黃軒
金榜
吳錫齡
戴衢亨
汪如洋
錢棨
茹棻
史致光
胡長齡
石韞玉
潘世恩
王以銜
趙文楷
姚文田
顧皋
吳廷琛
彭浚
吳信中
洪瑩
蔣立鏞
龍汝言
吳其浚
陳沆
陳繼昌
戴蘭芬
林召棠
朱昌頤
李振鈞
吳鍾駿
汪鳴相
劉繹
林鴻年
鈕福保
李承霖
龍啟瑞
孫毓溎
蕭錦忠
張之萬
陸增祥
章鋆
孫如僅
翁同龢
孫家鼐
鍾駿聲
徐郙
翁曾源
崇綺
洪鈞
梁耀樞
陸潤庠
曹鴻勛
王仁堪
黃思永
陳冕
趙以炯
張建勛
吳魯
劉福姚
張謇
駱成驤
夏同龢
王壽彭
劉春霖


大西國

龔濟民
張大受


太平天國

武立勛
傅善祥(女)
楊朝福
吳容寬
劉闥忠
朱世傑
喬彥才
葉春元
劉盛培
范朴園
沈掄元
吳鎮坤
汪順祥
陸培英
徐首長

❾ 古代第一個狀元是誰呢

唐初大臣孫伏伽是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狀元。孫伏伽在隋朝末年已經入仕,但只是一名小吏,後來慢慢升為法曹,負責處理刑獄案件。雖然隋朝就有科舉,但狀元是在唐朝設立的,此後孫伏伽參加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孫伏伽似乎也有幫助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之變,因為該事件成功後孫伏伽被賜予男爵。

武德五年,孫伏伽因上書而被免官。當時科舉制度尚未完備,故孫伏伽能以免官之身應進士科考試,取中第一,官授刑部郎中。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曾上書速止游措騎射,被採納,貞觀五年免官,不久又起用。貞觀十四年(641)拜大理卿,成為朝廷重臣。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因年老辭官,顯慶三年(658)病逝於家。

孫伏伽力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徵之風。其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拜侍御史時,自己先從朝中得旨,歸家後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到來,合家狂喜而孫伏偏若無其事。

這就是歷史上第一位狀元的事跡!

❿ 歷史上有哪些知名狀元

古代狀元知多少

我國古代科舉究竟產生了多少狀元呢?據史籍記載,有唐一代,共有狀元139人;五

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周沿用唐制,計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計32人;明朝有狀元89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制度,共產生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至清末,共有狀元503人。

另外,遼金時期以榜首進士為狀元,計有33人。張獻忠的大順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這樣合計算來,我國歷史上的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共有551人。

第一個和最末一個狀元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我國歷史上最末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甲辰科狀元劉春霖。

關於劉春霖,他的狀元其實是易名得來的。清朝末期,慈禧聽政,盡做荒唐事。當時,內外交困的慈禧迎來50大壽,想從科舉中得到一點吉兆。她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見字跡雋永,文辭暢利,不由竊喜。但她一看落款是朱汝珍,卻又怒從心生:「珍」字使她想起了珍妃,珍妃支持光緒改良,所以慈禧一見「珍」字就惱。於是,名列第一的朱汝珍被棄後,名列第二的劉春霖被慈禧易名為新科狀元。

歷史上惟一的女狀元

我國歷史上才女很多,但從唐代開始實行科舉到清末廢止科舉,歷代封建王朝點出的狀元中並沒有一名女子。我國惟一的一名女狀元產生於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提倡男女平等,自起事以來就建有女官統領的女營。定都天京後,為了選取有才乾的女子參加行政工作,曾在太平天國癸丑三年(1853年)專門舉行過女子科舉考試,取傅善祥為第一。傅善祥是金陵人,時年20歲,很有才華。

傅善祥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一名女狀元。

歷代狀元之最

古代狀元皆人傑,在歷代狀元中——

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其詩歌藝術被贊為「自李(白)杜(甫)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崇為「南宋繪畫之祖」,古代文人作畫也自他而始。

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風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歷史上把他和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合稱為「楷書四大家」。

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後漢乾佑二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編撰了《唐會要》一百卷,及《五代會要》三十卷。這兩套書不僅史料豐富,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效仿。

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並和朱熹就義和利的關系等問題進行過多次辯論。他的學說自成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

最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佑四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浚。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並依耳聞目睹,以及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的文獻,寫成了我國十九世紀最重要的二部植物學專著《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

對中國近代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為帝師,在中日甲午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的變法主張,並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的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然也
資料

中國古代狀元錄(全)(轉帖)
http://bbs.uggd.com/viewthread.php?tid=33329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涌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 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中國古代社會,從庶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亘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斗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凶險難卜的仕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終於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跡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可以說,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現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別到了清代,考到白發滿頭仍然是個「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如宋代共產生了118個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佔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佔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絕不易於巴蜀之道。

唐代,進士科考試主要是三場,其後各代基本沿用下來。一場是貼經,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填空。主考官從諸子經書中選取一行,然後把其中的三個字貼蓋住,讓考生讀出被貼的字是哪幾個,其用意不過是考考生的背功,測試一下考生對經書的熟練程度。第二場考詩賦,每個考生作詩一首、賦一首,這一場極為重要。如唐開元二年(714年)賦試的試題叫《旗賦》,且規定必須以「風日雲野,軍國清肅」八字為韻。當朝狀元李昂寫了一篇27句327個字的賦,全文洋洋灑灑,文辭雄勁,用韻准確,在錄取的27名進士中,名列第一。第三場考試策,就時務出個題目,讓考生回答自己的見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對治國方略的獨到見解,以為國家選擇治國平天下的英才。這三場考試都實行淘汰制,每場皆定去留。只要一場考不好,狀元夢隨之破滅。宋仁宗後,又對科考進行了修改,按策、賦、貼經、墨義的次序,讓參試者並試四場,綜合平衡後再定奪。考生考完後,由「讀卷大臣」排出前十名,呈送皇上,最終由皇上根據個人評判圈定誰為「第一甲第一名」。所以說,能中狀元者大多都是當朝才子。他們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或有良好的文化氛圍,或有獨特的天賦異質,往往具有眾人稱頌的絕代才華。如明代狀元楊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十三歲詩名滿京華,被詩壇領袖李東陽收為高足,十九歲中舉人,二十四歲中狀元,成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郎。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郎中,也不乏平庸之輩。為數不少的人高中狀元後,一事無成。他們性格怪僻,飲酒成癖,窮困潦倒,暮年凄慘。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窮苦之極,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可憐的了。還有許多狀元,為官一任,了無政績,終生平平。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被史書稱為「姦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紂為虐的北宋狀元莫儔。此等狀元,無以入史,難留清名,可稱狀元中的不肖敗類。

在狀元科考中,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走關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唐代就有「許願狀元」牛錫庶、「自薦狀元」尹樞、「相撲狀元」王嗣宗等,從其綽號即可見其為人。狀元裴思謙則更為惡劣,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禮部侍郎高鍇知貢舉,主持科舉考試。他標榜公正,宣言杜絕請托。裴思謙憑與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的關系,要求高鍇讓他當狀元。當時,文宗皇帝是個傀儡,仇士良權傾朝野,裴思謙懷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對高鍇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沉思良久,自知無力相抗,不然馬上就會大禍臨頭,只好無可奈何地把裴思謙錄為狀元。天下動亂,皇權旁落之時,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難脫權宦重臣的掣肘,成為宮廷政治的玩偶,這不能不說是科考狀元的悲哀。

歷代狀元中,大多出身名門望族。他們從小就處在優裕的家庭環境,既有重臣之後,又有名士之家。有的甚至是父子狀元、祖孫狀元、宰相子、尚書婿。父輩的榮耀和輝煌的地位為他們登上科考的頂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許多人就是靠名臣的舉薦和培養,順利圓了狀元夢。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狀元出身寒門。他們全憑自己的才智成為一國學子之冠。特別是宋太祖,為了革除唐代權貴操縱科舉、營私舞弊的沉痾,在科舉中加強對權貴子弟的監督限制,有意選拔了一批平民子弟科舉及第。如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狀元呂蒙正,幼小時就被父親趕出家門,隨母流落龍門山,棲居山間石窟中。元代雜劇名家關漢卿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便是以呂蒙正的貧寒生活為素材創作的戲劇。孤貧寒酸的 呂蒙正,依靠自己的天賦才智和刻苦學習,31歲大魁天下,42歲位居宰相。成為兩朝輔弼,萬眾景仰。各朝歷代,都有像呂蒙正這樣的狀元郎。他們成為庶民百姓通過科舉之路出人頭地的幸運驕子。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為國家選拔官吏的一條重要途徑。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見新科進士從考場中魚貫而出時,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來,科舉制度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人才,構成了統治集團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隊伍的中堅支柱。但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種歷史奇觀:狀元們以文得名,而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就者了無幾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他們身為狀元,詩賦詞文,無所不通,往往都有詩書傳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絕大多數人自高中之後,從此潛心仕途,無意文字,熱衷於官場得意,專注於富貴得失,已經無心無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執著探索。700多位狀元中,除楊慎、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就外,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千秋。狀元難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難高中狀元。唐宋兩代265名狀元中,蘇軾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無一人摘取狀元掛冠。這一極為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至今仍是困惑人們的古代文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