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挑燈夜畫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洗海藻搞笑圖片 2025-08-03 22:17:22
爸爸動態圖片素材 2025-08-03 22:12:14

挑燈夜畫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25 11:14:00

A. 《除夕》 明 文徵明 人家除夕正忙時 我自挑燈揀舊詩 莫笑書生太迂腐 一年功事是文詞 全詩詩意

詩意:明代才子文徵明是沉浸陶醉於自己的創作成果之中:別人家裡在除夕忙碌的時節,我卻還在燈下挑揀舊詩句,不要笑我太過迂腐,一年主要的工作和事業就是文章詩詞啊。

文徵明前半生都是在不懈地追求功名,終於在五十四歲時被推薦,以貢生的身份進京,待詔翰林院。而後卻因目睹官場的腐朽,做官四年後便乞歸故里,潛心於詩文書畫。勤勉的文徵明「文筆滿天下」,一生致力於文詞的造詣。

明代文徵明《除夕》原文:

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

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詞。

譯文:

除夕時節,別人家裡都在忙碌,我還在燈下挑揀舊詩句。不要笑我太過迂腐,一年主要的工作和事業就是文章詩詞。

(1)挑燈夜畫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

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其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

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的領袖,門人、弟子眾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

B. 挑燈夜戰

沒有這個成語!出自三國裡面,古義和今義差不多,只是古義真的是生死搏戰那種,現在的意思通常可以說是熬夜奮斗等等

C. 表示夜晚挑燈讀書的成語

1、懸梁刺股:刻苦學習。

2、萬簽插架:書籍極多。

3、枕中鴻寶:泛指珍秘的書籍。

4、蠹簡遺編:泛指殘存的書籍。

5、十年寒窗:長年刻苦讀書。

6、螢窗雪案:為勤學苦讀的典實。

7、十載寒窗:載:年。指長期苦讀。

8、鑿楹納書:指藏守書籍以傳久遠。

9、書囊無底:指古今書籍不可勝數。

10、雪天螢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讀書。

11、目不窺園:專心致志,埋頭苦讀。

12、勤學苦練:勤奮、認真學習,刻苦訓練。

13、幼學壯行:幼時勤於學習,壯年施展抱負。

14、引經據典:引用經典書籍作為論證的依據。

15、豕亥魚魯:指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16、滴露研朱:滴水研磨硃砂。指用朱筆評校書籍。

17、充棟盈車:堆滿屋子,裝滿車。書籍很多。

18、勤勤懇懇:勤勞踏實。也勤懇的`樣子。

19、映雪讀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讀書刻苦。

20、分秒必爭:一分一秒也一定要爭取。抓緊時間。

21、閉門讀書:關起門來在家裡讀書。專心埋頭苦讀。

22、披古通今:披:翻閱;通:通曉。閱讀通曉古今書籍。

23、殘編裂簡:指殘缺不全的書籍或零散不整的詩文字畫。

24、坑儒焚書:坑:活埋;焚:燒。焚毀書籍,坑殺書生。

25、焚膏繼晷: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勤奮地工作或學習。

26、鑿壁偷光:鑿穿牆壁引過光線。家境貧困仍刻苦勤學。

27、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十分勤奮。

28、映月讀書: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29、坐以待旦:待,等待;旦,天亮。坐著等天亮。多勤懇。

30、牛角掛書:把書掛在牛角上,邊放牛邊看書。比喻勤奮好學。

D. 父親節女兒要畫什麼圖畫比較好

可以畫一家人的畫
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手拉手
這個送給父親表示一家幸福多好

E. 醉里條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句詩的想像畫面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喝酒.喝「醉」之後,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了些什麼,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麼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將軍.於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夢里」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F. 哪裡有古人挑燈夜讀的圖片

《三國演義》里有,關羽夜讀《春秋》。

G.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出自誰的作品

這首詞出自南宋辛棄疾,名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原詞: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譯文:

夜深人靜醉酒朦朧,挑亮了——昏暗的燈,抽出寶劍,細細看那青色的劍鋒。酣夢初醒耳聞此伏彼起的凄厲的號角長鳴。割開熟牛肉,大塊地分吃呀,在威武的軍營。五十弦的古瑟呀,彈奏著,悲壯凄涼的邊聲,秋日的沙場正有威武的閱兵!

駿馬如閃電般飛騰,弓弦如霹靂般雷鳴。輔佐君王——完成統一的大業,千載奇功——獲取生前身後的英名。唉!可嘆而今白發已生!

詞作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陳亮而作的。陳亮為人豪爽、力主抗金,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朋友,他一生不得志,50多歲才狀元及第,可是第二年就死了。他倆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所排斥、打擊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陳亮與辛棄疾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後來他們的計劃全部落空了。這首詞應該是這次約會前後的作品。

詞中作者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了一個幻想中雄壯兵營生活畫面,抒發自己殺敵報國、建立功名的願望和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全詞基調雄壯高昂,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實為辛棄疾「沉鬱頓挫」的典型之作。

H. 醉里挑燈看劍,醉的表達效果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賞析
此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徵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去想像人物所處的環境,意味無窮。為什麼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後,為什麼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麼不幹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麼樣的「說明」還能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呢?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喝酒。喝「醉」之後,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了些什麼,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麼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將軍。於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夢里」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詞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多好!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後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聯系,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雲連」的境界。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虞美人。別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也是如此。「沙場秋點兵」之後,大氣磅礴,直貫後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彷彿看到若干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這是一場反擊戰。那將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戰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後名」,豈不壯哉!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並沒有產生真正「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詞人展開豐富的想像,化身為詞里的將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實,沉痛地慨嘆道:「可憐白發生!」白發已生,而收復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雲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場」(借用陸游《隴頭水》詩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只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誰「可憐」他呢?於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同甫是陳亮的字。學者稱為龍川先生。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他先後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饒訪辛棄疾,留十日。別後辛棄疾寫《虞美人》詞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後又用同一詞牌反復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這一時期寫的。

I. 能告訴我描寫聞一多挑燈夜讀的情景,要一段話,急啊.我在現等

夜已深,人們早已進入夢鄉,只有聞一多先生的窗還亮著。他手裡捧著一本書,專心致志地看著,也不知是過了多長時間,他似乎看得累了,放下書揉揉干澀的眼睛,然後又繼續看書,彷彿忘記了時間,沉醉在書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