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知青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該館展廳共分三層:一樓是以知青上山下鄉一:《知識青年在黑龍江》為主題的主展廳,全面敘述了自1955年全國第一批知青「北京庄」開墾北大荒以來數十年的知青史。展覽的主要特點是以真人、真事講故事的方式向觀眾介紹;展覽內容共分六個部分:一共赴北大荒、二閃光的青春、三浴火鳳凰、四難忘的記憶、五改革開放的中堅、六兩地情。展覽的主要形式除文字、圖片外,還有油畫、場景 、雕塑、文物等內容。二、三樓是以《青春敘事》為展覽主題的油畫廳,由當代著名知青畫家陳丹青、沈嘉蔚、劉宇廉、李斌、潘衡生、趙曉沫、陳逸飛、徐純中等創作的200餘幅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為主題的專題畫展,他們的作品全部反應知青生活,在藝術水準上可稱為我國油畫屆的精品。
② 知青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知青博物館展出內容共分六個部分:共赴北大荒、閃光的青春、浴火鳳凰、苦澀的記憶、大潮落去、兩地情。展館的主要形式除版面文字、圖片外,還有圖畫、場景、雕塑、文物等。
③ 知青畫家吳介平
吳介平字醉夢閣,上海市人。自幼喜愛繪畫,一九六九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先後在營、團、師、兵團從事展覽會美術工作,在建設兵團總部的美術創作班從事美術創作,在大師晁眉、郝伯儀、廖有楷等親自指撥下以及與當時一起創作的陳宜民、趙小沫、崔君沛等聚集在一起切磋、商議,藝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九七三年版畫《春到雁鄉》先後在兵團、黑龍江以及全國進行巡展獲版畫創作金獎,後錄取黑龍江師范大學美術系。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從事美術工作擔任電影海報繪制等工作,上海市政協文化俱樂部美術工作室任職、為上海一些重大活動設計背景,至今在美術工作一線辛勤耕耘,兼任中華書畫協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油畫委員會主任。
一九七六年連環畫《秦始皇統一六國》、《評宋江》曾獲黑龍江省連環畫創作一等獎。期間在各類報刊雜志登刊近百餘幅作品,二零零八年為記念汶川大地震而作的大型油畫《第一時間》先後在報刊上發表,並且獲二〇〇九年「天藝杯」全國書畫大賽創作特等獎,作為向國慶六十周年獻禮在劉海粟美術館進行展出並且出版了專集。2011年10月9日吳介平創作的大型歷史題材油畫《鐵血華年-佔領江南製造局》作為主題美術作品被專門委員會(專門委員會由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民革上海市委、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組成)選入,在上海市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活動中於上海展覽中心展出,並作為媒體首選在上海新聞綜合頻道作為新聞播出,因為它讓廣大的上海市民知道了這段歷史,並且於2011年10月10日在上海新聞綜合頻道《夜線約見》專題節目中請專家解讀了《佔領江南製造局》的歷史背景。時日上海各大主流媒體刊登了油畫《鐵血華年-佔領江南製造局》,並且永久收入在上海政協官方網站辛亥革命美術作品專輯中。同時吳介平創作的油畫《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典前的宋慶齡》被發表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名人字畫作品》畫冊中。根據新華社報道:
《北大荒-雁窩島圖片展》12-版畫「春到雁鄉」在中國美術館亮相
轉載▼
標簽:
雜談
高清晰
圖片展
到雁鄉
版畫
分類:北大荒-雁窩島的知青
據新華社2012年12月14日報道(原文刊登)
「畫說龍江――黑龍江省美術館50年館藏經典版畫作品特展」2012年12月14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展覽的版畫作品(作品作者:吳介平 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三師二十一團 四營)
黑龍江省美術館館長張玉傑介紹,此次展出的195件作品是從館藏的3000多件作品中精選出的經典,反映了黑龍江省美術館50年來收藏和研究的成果。畫展涵蓋了三個階段,即北大荒版畫作品時期、知青版畫作品時期以及改革開放30年時期。
本次展出的版畫作品大都構圖闊達、對比洗練、刀法遒勁、色彩生動,富有張力和節奏,極具形式美感。雪嶺,馬架,篝火,朝霞,轟鳴的機車,蘇醒的荒原;藍天,綠野,黑土,白樺,金黃的麥浪,火紅的高粱;飄渺的晨霧,幽寂的遠山,夢幻的秋水,酣醉的良宵――魅力無限的自然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成為畫家筆下刻刀下的描摹對象。
黑龍江版畫,是基於1946年從延安和其它解放區到東北的美術工作者開展的新興木刻普及活動,及至1958年北大荒開發建設熱潮中誕生的北大荒版畫學派奠定的美學基礎,經過不同發展階段幾代版畫家的不懈探索和共同努力,逐步形成新格局的地域版畫創作流派。
黑龍江省版畫院院長於承佑表示,從以晁楣、張作良、張禎麒、杜鴻年為代表的第一代北大荒版畫家,到以郝伯義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版畫創作集體;從北大荒版畫崛起產生的輻射效應,到墾區、阿城、雞西、大慶、大興安嶺、哈爾濱、呼蘭、慶安以及院校版畫創作群體集聚的創作能量;新時期的黑龍江版畫,已成為具有廣泛群眾認知基礎的藝術樣式和文化載體,成為黑龍江本土藝術欣欣向榮的顯著標志、寶貴資源和著名文化品牌。
《黑龍江版畫辭典》同日在中國美術館首發。據悉,該展覽到12月23日結束。
以上黑體字與圖片為原文刊登
註:版畫《春到雁鄉》為黑龍江省美術館館藏經典
以上資料全部來自:「中華網易收藏」(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