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哪裡有水中枯木樹林
枯立木,因各種原因死亡但仍站立未倒下的樹木。常是病 蟲害發生、繁衍的溫床。由於 自然稀疏在林內出現較多的枯立木時,標志著林分過密,應及時進行撫育間伐;因自然衰老出現枯立木時,標志著林分過熟,應及時主伐更新。當其他原因林內出現多數枯立木時,也應通過衛生伐及時代除。
枯梢木是指 樹冠頂部已枯死的樹木。
所以枯木是指將枯死或已枯未朽的樹木。包括枝、干、根及其附生物(如:瘤)等部分。枯木不是朽木。朽木不可雕,而枯木可雕。
所以枯木是指將枯死或已枯未朽的樹木。包括枝、干、根及其附生物(如:瘤)等部分。枯木不是朽木。朽木不可雕,而枯木可雕。
Ⅱ 枯木竹石圖的介紹
說明:立軸 水墨紙本 90.2×33.4厘米鈐印:漸江僧(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弘仁》16印,230頁)鑒藏印:堪喜齋書畫印(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許乃普》8印,902頁)題識:漸江學人寫於豐溪草堂。吳徵(1878-1949)題簽:漸江上人枯木竹石圖,澄廬主人珍藏。茁鑝居士吳徵書。 鈐印:待秋說明:曾經清中期浙江錢塘人許乃普(1787-1866)收藏。許氏字滇生,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榜眼,咸豐間官吏部、兵部尚書。兼善書法,工花鳥。收藏頗豐,有名於時。「堪喜齋」為其堂號,著有《堪喜齋集》。

Ⅲ 從蘇軾的作品《枯木竹石圖》對生命的感悟
枯樹本身不具有美的形式,沒有繁密的樹葉,沒有挺拔粗壯的枝幹,但其實是蘊含豐富的內在。他的內在是豐滿的,枯木隱含著生機,丑石隱含著美麗。在中國的美學上來看,大巧若拙,稚拙才是巧妙,平淡才是真實,生命的低點孕育著生機。
看上去畫的是枯木磐石,是一個死物,實則表現的卻是生命的精神,就是要通過它們來表現生機。中國藝術追求生命精神的傳達,沒有直接在畫面中表現活潑景物的描寫,而是通過枯朽和怪誕來尋找生機。在枯朽中更能體現出生命的堅強,在生機中能見出枯朽的精神。這樣的描繪手段跟畫家本人的人生經歷和思想精神是分不開的,所謂「畫品即人品」。紅塵的繁華,官場的得意只能擾亂平靜的內心,平淡純真才會永恆,蘇軾雖然一世都未脫離官場,但是他的內心卻是渴望著出離世俗,渴望平淡的願望。他最終感悟到的是人生的無常和悲涼。命運的跌宕起伏讓蘇軾越發的以平常心來對待這和世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表現的就是他內心的豁達樂觀。
Ⅳ 枯樹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F%DD%CA%F7&in=28222&cl=2&cm=1&sc=0&lm=-1&pn=101&rn=1&di=1522782481&ln=2000
Ⅳ 魚缸的枯木賣多少錢啊怎麼布置
那是沉木,又叫流木。
市價有的按斤賣10-20元每斤,有的按品相要價。
有的沉木放入水體中可能使水體發黃,您可以放入高溫水中煮沸後,泡製一段時間,即可減輕。
但我買的那些有塑料包裝的沉木沒發現有掉色現象,25cm*15cm左右大小的20元。
至於布置問題,也不是一句兩句能說得明白的,你可以多看看網上的草缸圖片,多加練習,很快就會入門的。
Ⅵ 求配圖: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指林黛玉和薛寶釵。
畫: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合寫寶釵、黛玉,兩株枯木上掛著玉帶、雪中埋著金簪,乃喻釵、黛最終命運使人嘆、使人憐也。又,紅樓夢曲之《終身誤》、《枉凝眉》中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一個枉自嗟呀」諸句,可知釵、黛最終結局已在其中隱約寫出--「薛」埋而「林」枯!
「停機德」指的是出自戰國時代燕國樂羊子妻停下機子不織 布來勸勉丈夫求取功名賢淑之 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標准 的女人,稱為具有「停機德」 ,這里是贊嘆寶釵。
Ⅶ 下面是中央電視台《枯樹的風骨》這個節目中展示的枯樹圖片,請你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現出枯樹的風骨
(共4分)答案示例:這是一首不屈之歌,樹葉掉完了,但光禿禿的枝椏,毫不氣餒,張揚著不死的遒勁,詮釋著 什麼叫執著。
Ⅷ 清明上河圖的風格和特點,及枯木怪石圖的風格和特點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它用現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圖, 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卧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構圖起伏有序,其筆墨技巧,兼工帶寫,活潑簡練,人物生動傳神, 牲畜形態,房舍、舟車、城郭、橋梁,樹木、河流、無一不至臻至妙,稱得上妙筆神工。綜數我國古代繪畫,多有那種士大夫的孤芳自賞,實難找到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不惜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以百計的民眾市俗生活與商業經濟活動,將民眾置於主人翁地位,並加以正確地藝術概括,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就是在現代繪畫中也是罕見的。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清明上河圖》卷為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金代人張著一段題跋,張著的題記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從跋文知道, 作者張擇瑞原籍山東諸城,早年游學汴京,後來在畫院任職,自成一家。他的藝術成就,歷來不被士大夫評論家所重視,因而有關他的史料極為稀少。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完整地保存至今,才確立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應有的地位。 為什麼叫「清明上河圖」,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兩字,並非指「清明時節」,而是描繪了當時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數人認為該畫描繪了當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時節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時代背景是北宋時期的開封市,開封位於河南省中部,古稱汴梁,汴京,為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從戰國至金代,先後有7個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 「七朝古都」之稱、其中以北宋年間最為繁榮,人口多達150餘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清明上河圖》全卷內容,可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中段又以「虹橋」為中心,展現汴河漕運的緊張氣氛,達到全卷的高潮。 全圖觀賞是從右往左,從城外到城內,讓觀者看得有滋有味。開卷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郊外氛圍,春寒料峭,嫩綠新發,疏林薄霧,農舍酒家,阡陌縱橫。起首為兩人執鞭趕著一隊馱炭毛驢趟來,逾小橋,疏林茅舍,匆匆向城內進發。沿曲徑而來的一騎數仆護衛著,頂插楊柳細枝、四垂遮映的轎子,從郊外踏青歸來,其前導一騎受驚狂奔,馭者慌忙追趕,附近人畜,均作出各自不同的反應,此系全圖的引子。
《清明上河圖》中段汴河漕船部分
中段描寫汴河上下, 這條汴河就是當時為汴梁提供漕運,供應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河道,河上舟來船往,運輸繁忙,靠岸的船隻,搭著跳板,正在卸貨。一艘巨大的漕船落帆降桅,將從橋下穿過,船夫們緊張忙亂,呼喚叫喊,牽動人心,橋上還有些熱心者不顧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橋的欄桿外,一手拉住欄桿探出身子,大聲喊叫,揮舞另一隻手,指揮著船隻順利通過。看熱鬧的人群,翹首爭睹這驚險場面。
《清明上河圖》中段全景
《清明上河圖》 並非一般的風俗畫,專為表現某一風俗的某一細節,而是以清明點題,舍棄了清明的無關緊要的細節,其本意並不在於渲染清明佳節,掃拜新墳、田野如市、遍滿園亭等風俗和游樂,更無意歌頌「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昇平景象,而旨在揭示遠離故土,既不能返鄉掃墓,也不能參與汴京清明游樂的船工與纖夫,仍在汴河上像往日一樣要逆水行舟、冒險搶渡的真實情景。其實,就是這些被視為卑賤的勞動者為汴京庶眾運來了賴以生存的食糧給用,他們正是維系京師繁榮的基本動力。
《清明上河圖》中段虹橋部分
畫面上一座大型的木拱橋橫跨河上,將兩岸街市相連,其橋無柱,橋身由上下兩層拱骨相貫,互為承托,遂伸展成大跨度的飛橋,宛如一道飛虹。虹橋上的車水馬龍,南來北往。推獨輪車和騎馬的、馱著米袋騾子,正要上橋,挑擔的、拉客的、攤販的,使本來很寬闊的橋面,變得狹窄起來。 畫家利用河岸橋梁的高低曲折,引導欣賞者不斷轉移視點,或仰或俯,成為流動轉折的視覺引導。畫中最精彩處莫過於對舟船過虹橋的描繪,畫面的節奏至此突然驟急,人、畜、舟、車聚集,猶如樂曲呈節奏韻律性,橋上人群的熙攘,橋下急流行舟的緊張,構成了畫卷的高潮。畫家圍繞這座橋,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繪畫本領。畫中的人物大小僅寸許,但是神態畢現,極為生動,就好象身臨其境一樣。
《清明上河圖》下半段城樓部分
過了虹橋,汴河轉向上方蜿蜒流去,出現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之街景。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屋宇錯落,林林總總。百業興隆,酒樓店鋪百肆雜陳,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飲食百貨應有盡有。各類商店經營著羅錦布匹、沉檀香料、香燭紙馬等,此外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九流三教,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市喧囂,車水馬龍,行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熱鬧非凡。鼓樓下的駝隊遠道而來,行色匆匆,茶樓酒館中的人則輕松悠閑……。
《清明上河圖》下半段街市部分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網路全書。展開這幅的長卷,尤如步入12世紀我國繁華都市生活,其反映社會生活和物質文明的廣闊性與多樣性,有著文字難以替代的文獻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把北宋末期工商業發達的面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對北宋社會經濟繁榮的贊歌,也是一曲凄涼的輓歌,圖成不久,北宋淪亡。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第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 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 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 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 結構嚴謹 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清明上河圖》在問世以後900多年裡,它曾輾轉收藏,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多次倖免於難。據元代楊准跋雲:「卷前有徽廟標題」,李東陽題雲:「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簽及雙龍小印。」可證畫題由宋徽宗趙佶欽定並親書,此畫亦應作於徽宗政、宣間(公元1111——1125年間)。 《清明上河圖》 畫幅上有金代人張著等金、元、明十三家題記,印記共90方,又半印6方。說明此圖曾經被北宋、金、元、明、清內府和許多私人收藏過,流傳有緒。 此畫最初收藏應是宣和御府,北宋亡後,流到北方,入元進入皇家內府,被內府一個裝裱匠用摹本偷換出來,到了明朝又落到奸相嚴嵩手裡。傳說,明朝文學家王世楨,他的父親是當朝的尚書。王老太爺珍藏著宋代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他對這幅畫珍愛備至,輕易不肯示人。但當朝權貴嚴嵩卻對此畫垂涎三尺,他依仗權勢向王尚書索要該畫,王尚書無法回絕,但又捨不得這幅畫,於是連夜請來高明的畫師,臨摹這幅《清明上河圖》。第二天,王尚書將這幅贗品交給了嚴嵩。本來這幅高明的贗品已將嚴嵩瞞了過去,但嚴府有一個極有經驗的裝裱匠,他向嚴嵩獻諛求榮,指出這幅畫的左下角,有一隻麻雀腳踩著兩片瓦,由此可知是贗品。嚴嵩於是大怒,找了個緣由便將王尚書打入大牢。王世楨為救父親,不得不拿著《清明上河圖》的真跡登嚴府求情。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 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都記載,明代大奸臣嚴嵩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清明上河圖》的故事。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連同《清明上河圖》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溥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清明上河圖》等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東北革命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枯木怪石圖》簡潔明了的畫面上,怪石盤踞左下角,石狀尖峻硬實,石皴卻盤旋如渦,方圓相兼,即怪又丑,似快速旋轉,造成畫面的運動感,更能顯出此石頑強的生存力。石後冒出幾枝竹葉,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盤折,氣勢雄強, 「怪怪奇奇」,於筆意盤旋之中,凝聚成一團耿耿不平之氣,更有一股浩然氣脈,由石而樹、由樹干而樹梢,扭曲盤結。直沖昊天。枯木用筆迅疾、取勢不惑,畫心枯淡盤旋,墨色變化多端。運用書法之筆法,飛白為石,楷行為竹,隨手拈來,自成一格。作為藝術家,蘇軾在繪畫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繩墨,強調表現自我,有所創新。倡導「士夫畫」,批評院體之匠氣。強調神韻,不拘形似,真誠抒發胸中意趣。再觀共文、其書、其人,誠然如是。
Ⅸ 我看到水邊枯木上長著的粉色簇擁球狀物是什麼植物
是福壽螺的卵 中文學名 福壽螺 拉丁學名 Pomacea canaliculata,(Golden Apple snail) 別稱 大瓶螺、蘋果螺 卵圓形,直徑2mm,初產卵粉紅色至鮮紅色,卵的表面有一層不明顯的白色粉狀物,在5~6月的氣溫條件下,5天後變為灰白色至褐色,這時卵內已孵化成幼螺。卵塊橢圓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齊,卵層不易脫落,鮮紅色,小卵塊僅數十粒,大的可達千粒以上。卵於夜間產在水面以上乾燥物體或植株的表面,如莖稈、溝壁、牆壁、田埂、雜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 
Ⅹ 尋找一個桌面圖片:天氣陰沉,一個滿是霧氣的湖面,只有幾株枯樹在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