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大紅布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愛心高清圖片素材 2025-08-07 19:17:07
屎的高清圖片 2025-08-07 19:15:07

大紅布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5-08-07 16:44:59

『壹』 牛為什麼看到紅色就會去攻擊

當牛看見紅色東西的時候,立刻會生氣地沖上去——這樣的觀念來自鬥牛場,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成了卡通漫畫作品愛用的素材之一。但其實,雖然鬥牛士用紅布吸引公牛的注意力,但是他的助手們用來挑逗公牛的斗篷卻是一麵粉紅,一面黃色。鬥牛是紅綠色盲,他們不是被顏色激怒,而是被孤獨無助激怒,這是他們的性格。紅布吸引鬥牛靠的是手上的動作,紅色只是渲染氣氛,也就是用來刺激觀眾的。

每一場鬥牛表演都有3位鬥牛士、6頭公牛輪番出場,由抽簽決定出場順序,每人負責斗殺兩頭公牛,每位鬥牛士各有自己的助手班子,包括3位花鏢手和2位騎馬的長矛手和1名短劍手。整個表演以鬥牛士入場拉開序幕,兩位騎士引領著三支鬥牛隊伍入場。他們向主席就座看台鞠躬致意請求領取牛欄鑰匙。隨後,樂隊奏起鬥牛士進行曲,列隊繞場展示,隨著主席命令,號角吹響,首頭公牛飛奔而出,鬥牛也正式開始。

每一頭公牛上場都要表演包括:引逗、長矛穿刺、上花鏢及斗殺這四個部分。以下是西班牙鬥牛全套武器:十字長矛、十字劍、短匕首、長劍、花鏢。

西班牙鬥牛場上使用的公牛源自伊比利亞野牛和摩爾人帶來的非洲野牛雜交而來的品種,天生脾氣暴,不好惹,且一身發達的毽子肉,成年公牛體重可達500~700公斤。西班牙規定只有超過四歲且體重超過460公斤的公牛才能以頭等牛的身份進入鬥牛場。為了培育脾性火爆的公牛,選育會從小公牛的父母就開始篩選。那些攻擊力不強的牛不僅沒有機會進入鬥牛場或生育後代還會被送往屠宰場作為肉牛。

『貳』 王沂東和他的《紅色的夢》系列油畫

紅色,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當中,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人選擇了紅色,王沂東選擇了紅色,並將紅色推向了極致。

一九八七年,二十二歲的王沂東離別家鄉踏上藝術的不歸路時,已將他的夢留在了生他養他的山東沂蒙老區。這是一個紅色的夢,紅圍巾、紅頭繩、紅項鏈、紅褲子、紅襪子、紅鞋,還有紅襖兒。他要用畫筆承載這紅色的夢。他已經用畫筆承載了這紅色的夢。

作為中國當代古典油畫實力派代表之一的王沂東,和他的同道們一起,將中國古典風格油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古典風格的油畫也使他紅色的夢更加純粹,更加圓滿。

中國古典油畫在發展基礎和形式上元素上和歐洲古典油畫是不盡相同的,它,嫁接在根深葉茂的中國文化大樹之上,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根系,決定「歐洲古典油畫」這顆異域種子在豐厚的中國文化土壤中埋藏了半年世紀後必然開出散發著華夏芬芳的絢麗花朵。

不同的顏色,訴說著不同的情感,相同的顏色,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也有不同的視覺轉達,對紅色,中國人有自己的理解,因為,中國人注入了太多的情感。

歐洲「古典主義」是文藝復興後,新興的資本主義開始發展的歷史階段產生的文藝思潮,以十七世紀法國發展的最為完備,其根本美學思想是「崇尚理性,崇尚自然」它以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為典範,反映出了反封建、反教權主義的斗爭精神。

油畫有規模的傳入中國是在二十世紀初葉,但此時西方正值現代興起之時,古典油畫不是以唯一的藝術形式傳入中國,進行西借的中國大師絕大多數都有著傳統的文人畫背景,這就造成了吸取古典主義傳入中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鋪墊,但古典主義油畫由於中國文化的大背景而一直沒有形成氣候,沒有出現古典油畫的大成者。

中國的獨特歷史和文化鑄就了中國的藝術形態,文人畫是中國主流文化和傳統精神意識最集中和完善的體現者,「寫意」、與「寫實」是中國文人畫和西方古典主義審美的分水嶺,「抒發內心」和「表述自然」決定了中西方不同的審美指向,中國畫的「外師造化」只是過程,「終得心源」才是結果。然而,歐洲古典油畫是畫家對形態的「直接汲取」,也就是說靠這種真實、精微、深入地「直接汲取」,來換取或轉達出某種形而上的意義。

中國畫,王沂東十幾歲時就有所涉獵,他對中國傳統繪畫中妙不可言的韻律和墨色節奏非常崇拜。一直力求能夠把中國特有的色彩個性和思想,與西方繪畫獨特的油畫技巧相融合,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充滿東方浪漫主義色彩的繪畫語言。

早在1987年他就參觀了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和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使他激動不已,在荷爾拜因、凡.愛克等大師的作品體會到了強烈的裝飾美感,同時也品味出了中、西繪畫在神韻方面的相同之處。

審美沖擊的痕跡,在這幅《江南女子肖像》中已經顯現,作品盡可能概括出人物外形輪廓的曲線變化,在尊重人物構造的前提下,強調形體的抑揚頓挫節奏,五官的形體上理精細,微妙,視覺中心故意偏移,人物的後背形成了較強的直線,人物的前胸則是角度較大的形體變化,這樣,前後就形成了強烈的曲直對比,在色彩構成方面,主要強調了大色塊的對比,衣服既保持了它的強烈程度,又沒有破壞畫面的整體構成,頭巾上的花卉採用了中國工筆畫中渲染的辦法,硃砂紅色作為一種基本語言之一,已經在這里初露端倪。

《沂蒙娃》是王沂東較早時期的作品,畫的是他五歲的女兒,作品採用了「筍」型構圖,「筍」的左側強調直線的堅硬,而右側,則尋找了柔美的曲線變化。單純而稚嫩的臉蛋在紅圍巾和密不通風的花卉圖案襯托下顯得純情可愛。紅圍巾在深色的背景中顯得不火不燥。

在王沂東的作品中,作為基本元素之一的紅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大地,在王沂東的家鄉山東沂蒙老區,對紅色的情感認知是統一的:吉祥來自於紅色,喜慶來自於紅色、福祉也來自於紅色。

《驚蜇》一畫中,深色的老樹干縱橫交錯,在初春殘雪的襯托下,小紅棉襖是點睛之筆,蘊藏了畫家對愛女深深的情愫,姑娘冰冷的小手拿的一片葉子,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風停了》、《驚鳥》這兩幅畫,王沂東選擇了大面積並不多用的白色作為主調,白牆、白花襖、白風箏,可以說是畫家在愛女身上推演紅色的巧妙手段。

《早春的雪》和《戲風》,畫的是四年以後的女兒,甚至還是那件紅棉襖,對紅襖的痴情,已經衍射出王沂東對紅色的文化理解。

不同色彩明度的處理,也可以轉達畫家豐富的情緒構思。《蒙山雨》飽滿的黑灰色背景溝壑起伏,體現了一種陰柔而蒼涼的美感。兩個少女的情態、動作和油畫氣氛緊密相扣,她們在祈禱、在等待,等待著蒙山雨的到來。背影少女褲子的紅色降低了色彩明度,以強化畫面的情緒表述,而紅頭繩則選擇了原有色彩的明度。

《沂河水》是王沂東的一幅重要作品。作品體現了大自然的沉重力量和人類的和諧統一。呈倒三角形的碩大的石頭,造成視覺上的不穩定感和沉悶感,前面人物的軀幹部分處於垂直狀態,腳的位置偏向左面與雙臂和頭部一起達到動作的平衡。在色彩上減弱了卧睡少女的明度,從而使主體更加突出。畫中姑娘褲子的紅色,畫家曾經反復了多次,因為這塊顏色在畫面上明度最高,也是最暖的,它對畫面的整體情緒甚至地域色彩習慣都是相當重要的,最後,畫家選定了偏中性的土紅色。為了整體視覺需要,畫家把最亮和最強的色彩都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通過她的色彩、動作來引導觀眾的視線。

王沂東所走的創作道路是一條紅色堆就的路,情愛,作為人類永恆的主題,紅色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色調。《洞房裡的新娘》整幅畫通透著純正的大紅色,毫無嬌揉造作之感,恰恰襯映出了新娘柔情似水的白皙面龐。王沂東的創作大都是不強調情節的肖像畫,但這些畫中所包含的深刻內涵卻是無限的,換句話說,王沂東是在巧妙的運用紅色挖掘情愛這個永恆的主題。

從純粹的繪畫意義上講,《春天毋忘我》這幅畫構圖簡單直白,動作、表情平平淡淡,「形之於外」的東西無從發現,但紅色坎肩講述了一個少女無限的遐想的春天的故事。

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是自遠古以來人生的兩大美事。《花燭夜》畫中一角的新郎醉眼朦朧,憨態可掬,無限的期待都化作一杯蘭陵美酒,在紅彤彤的燭光照映下,新娘的羞澀、機敏和純潔被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杯酒,承載的是新娘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終生幸福的依託。

驢兒嘀嗒嘀嗒的蹄聲,在桃花盛開的山谷里回盪,《沂蒙小調》這幅畫可以理解為《花燭夜》的續篇。在黃河流域,在魯南沂蒙山區,這種桃源美景式的畫面,都曾經映入過我們的眼簾。畫中魁偉而憨實的魯南漢子身上凝聚了中國農民的十大與偉岸,他們可靠誠實,對生活充滿信心。身穿紅襖的新娘欣喜而安祥地端坐於驢兒的背上,他們別無他求,恬淡的生活是他們的全部。畫家兩次利用紅色的音符奏響了心中的沂蒙小調。

藝術創作,是生活的提煉與升華。沒有主旋律難以成為音樂,一個主色調,規律性地多次出現,則可以強化一個主題,紅色作為一個主旋律,王沂東所演奏的是他心中華彩樂章。

王沂東在《我有一個夢》中又一次試奏了一個紅色夢的交響。對化合物神態的把握,是王沂東深刻挖掘主題內涵的基本手段之一,《早來的春天》使人們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蒙娜麗莎》那永恆的微笑。人類是大自然的尤物,表情,是大自然唯一賦予人類的展示內心世界的窗口。畫中那不易察覺的甜美微笑,來自於畫家深入准確的觀察及表現能力,來自於畫家深厚的把握功底。

《吉日》滿堂紅色的強烈沖擊力再次將紅色推向高潮,在《燭光》中,紅色在變化,紅色在展開,紅色在發展。王沂東在一九九六年的《山裡的新娘》中,再次將鏡頭搖向婚禮,背景垂落在牡丹花布的「鬧」,和前景人物的「靜」,形成強烈的動靜視覺反差。「T」形的構圖,紅與黑的對比,展示的是沂蒙山漢子的雄壯和沂河水女人的柔美。

我們細細品味這由《雪落無聲》,畫面中沒有雪。「雪」在這里的寓意著冬天,冬天是中國農村的閑暇季節,炕桌上蓋著紅布的筐里,是新婚少婦的柴米油鹽,從容而安祥的表情,厚厚的紅棉褲、坐著的紅棉被還有側開啟兒的紅棉襖,這是女人生活的全部細節。

縱觀王沂東的所有作品,構圖處理上大都朴實無華,色調也力求單純,不靠雕蟲小技來嘩眾取寵,在造型的簡潔里力求得深入,在色調的純粹中尋找變化,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厚度和悟性。《新娘》的構圖、動態再簡單不過,色調純粹之至,正是去除了表面的浮躁,畫面人物微妙的內心世界才得以和觀眾無障礙的交流,新娘那純潔的目光才一覽無余。

謳歌女性的美,是王沂東創作題材的主要成分,他用銳利的畫筆,對所畫人物進行著深層次的雕琢。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樣,《遐想》選擇的是一個簡單的側坐動態,畫中道具沒有多餘之物,只有一個木質蠟台,還有兩個紅紅的石榴,和他的整體風格產生鏈接。

《陌生人》中沒有陌生人,只有一雙美麗而稍顯驚詫的目光已將主題延伸向畫外,這種奇異的效果靠什麼?靠的是一個精彩瞬間的選擇,和對這個選擇那微妙而深入的解析。纏的紅線團、貼的紅對聯,如果留意,剩下的一角也是紅色的。

如果說《陌生人》是畫外「形」的介入,那麼,《曠野的回聲》和《山那面傳來的歌聲》則是畫外「聲」的傳入,這種「形」和「聲」導入,使作品的界面得以無限延伸,幽暗的背景中,姑娘在聆聽畫外回盪的歌聲,一種青春的張力在涌動。

如果說安格爾的《泉》所表現的是一種歐洲古典「純粹的美」,那麼王沂東的《泉》則是生命的流淌,是現代人文精神和戲劇化的融合。

喧鬧的鞭炮聲和鑼鼓聲過後,是婚禮的最後一個情節「鬧房」,在廣大的中國農村,這一風俗不知已經演繹了多少年。《鬧房》中新娘的羞澀與忐忑不安,新郎在憨實而急迫的期待,親朋好友的意猶未盡,展開了中國農村的田園風景畫卷。一個民族的畫家,只有他具備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並且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謳歌這個民族的文化,他才有可能成為世界和不朽的藝術家。王沂東在孜孜以求地追尋中國文化的根脈,(《梳妝》、《石榴熟了》)畫中任何一個物件的出現,除了和主題密不可分外,都和這個脈系相連,中國文化的脈系已經延伸到王沂東作品的神經末稍,紅色,作為黑、白、灰中的中性色,也將保持永不衰竭的魅力。

作為一個成熟的藝術家,王沂東已經走過和正在走著輝煌的歷程,他是中國浪漫主義古典油畫的實踐者和大成者,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他在靠他的畫筆,靠他選擇的紅色,靠他皈依的東方文化圖騰,圓他那少年時期留在魯南沂蒙大地的《紅色的夢》。

  畫家王沂東簡介

 王沂東,1955年5月11日生人,山東人。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沂東是當今中國最具實力的油畫藝術家之一。他游刃有餘地將西方古典油畫的精湛技法 與中國民族文化的審美意蘊融於一體,成功地再現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他的作品筆法精細嚴謹、造型線條分明、形體結構准確並擅長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以古樸凝重而又俏麗靈動的藝術魅力扣人心弦。王沂東出生於民風純朴、山川如畫的魯南鄉村。故鄉的山水賦予了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深刻精神內涵的藝術氣質。他的作品深情地輝映著他所深深眷戀的那片熱土。王沂東對古典主義大師的表現技法兼收並蓄,融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語言,將油畫創作的基本技巧與作品的情致結合起來,以金色、白色、黑色和紅色等幾種主要的對比與滲透,實現了畫面凝重而不呆滯,強烈而不生硬的藝術效果,具有一種含蓄而動人的內在美。王沂東的畫於靜態中展現動態,在穩重中揮灑靈秀,從色彩中寄託內涵,猶如一壇陳年佳釀,洋溢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採的醇厚,回味著中國宋代工筆流韻的清香。

      王沂東對家鄉沂蒙山有著濃厚的感情,山村的人物和景色成為他繪畫的主題。其作品曾在新加坡、法國、義大利、日本和美國展出。

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叄』 龍燈的表現形式

洛陽瀍河東關爽明街(明清時稱龍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就誕生在這里。正月十三到十六耍龍燈,並久負盛名,並鼎盛於清朝。雙龍系火龍和青龍,火龍象徵趙匡胤,青龍象徵趙光義。東關雙龍之稱由此而來。
東關雙龍起駕時,先行起駕儀程,燃放長鞭一掛,由社首引道到火街北端宋太祖廟前,也就是夾馬營石碑邊舞動最精彩套路後,開始朝城內方向進發,在龍燈前面有大紅宮燈一對,其後是門旗、對旗、帥旗、尖子旗、彩旗等。再後是撓閣,那些少男少女以民間或歷史故事為素材,或扮成十八里相送,或扮成千里送京娘。撓閣之後是捎子棍和火彈子開道,隨後是四十八面大鑼,四面牛皮大排鼓,二十四面巨鐃,十二面大鐃,驚天動地威風凜凜,最後是火龍和青龍。龍燈就舞一陣或表演雙龍戲珠及舞龍抓珠精,但更精彩者便是在老城十字街由數十人搭成人梯,然後傳遞龍頭,層層升高,龍身盤繞於高梯上,龍頭左右搖擺,龍順人梯步步高升,龍頭升至頂端渾身抖動,龍尾在下來回盤旋,龍頭左右搖擺,再用自己配製的煙火時時發光真如巨龍口噴一般,此時金鼓齊鳴,表演達到了高潮,氣氛十分熱鬧,場面十分壯觀。 沔陽高蹺龍燈是湖北省仙桃市人民倍受歡迎的一種民間舞蹈表現形式,彭場崇墉村的藝人,把高蹺、龍燈結合表演,技藝高超,為人們所驚嘆,是沔陽舞龍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就龍身而言 ,長度和一般龍燈差不多,然而龍節比一般龍燈少,一般龍燈為十三節至十五節,龍節之間跨度短,便於玩地龍燈;沔陽高蹺龍燈只有九節,龍節之間跨度長,便於踩高蹺(高達2米)舞龍燈。就龍衣顏色而言,沔陽高蹺龍燈有兩條,一條黃龍一條赤龍;而一般龍衣不限顏色。玩高蹺龍燈的人要打臉掛須,裝扮成戲劇「十大名角」,由旦角玩珠,武小生玩龍頭,丑角玩龍尾,其餘七人玩龍身七節。
高蹺舞龍人必須同時具備三大基本功:踩高蹺的本事、舞龍燈的技巧、武術功夫。高蹺龍燈關鍵看舞龍頭的人,重要的是舞龍時,龍頭要甩得開、轉得圓,因為崇墉龍燈的下嘴是活動的 ,龍頭向上時龍口張開搶珠,向下時龍口閉攏,活靈活現,極是好看。沔陽高蹺龍燈可玩花樣、以天盤、地盤、地滾(俗稱懶龍翻身)魚咬尾、半邊月、青龍盤柱、五嶽(玩五張方桌)等十幾種技藝,穿插進行。玩龍燈陣容強大,威武雄壯,成為仙桃民間傳統舞蹈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曲周龍燈,源遠流長,有千年歷史。1982年經北京民族文化宮專家鑒定,確認為漢民族龍燈代表,在京展出並收藏。1989年再次由曲周縣文化館製作新龍一條,送京收藏。曲周龍燈後任技法和造型別具一格:龍角用竹篾製成,長盈尺,上尖下粗;龍目過去用豬膀胱製成,現用500度—1000度燈泡代替;龍須用麻染制為綠色整個龍身用繩索串連上百個竹圈而成,每間隔兩米,下設一把手,少則七把,多則九把;龍鱗用窗戶紙染就,火龍染成紅色,水龍染為藍色;龍尾用麻束扎一米長左右;龍的總長度在15—25米之間;龍體內的燈用折表紙先搓成半尺長的捻子,再入鍋用動物油熬制,以牛油最佳,亮度大,不易熄滅。整個龍體造型特點是:巨口張、目生光、角尖厲、須飄揚、身婉長,尾剛勁、千鱗萬甲,神采飛揚,威武壯觀。
曲周龍燈舞法多變,計有二十多種招式,其中以鑽龍、滾龍、盤龍最為精彩。鑽龍分鑽頭和鑽尾二式,舞龍人魚貫從龍頭或龍尾鑽過;盤龍分盤頭和盤尾兩招,舞龍者疊起羅漢讓龍纏繞人身,巍然屹立;滾龍是讓龍在地上翻滾,舞龍人從龍身上翻騰飛越;舞龍分兩法,一是在行進間進行,讓龍搖頭晃尾,如太穿遨遊,一是原地掄舞使龍上下翻飛左右盤旋,意為神龍發威,氣吞山河,極為壯觀。
在舞龍時,黨由一舞蜘蛛相配合。蜘蛛大為籃球,用鐵絲網制,外罩紅紗,下設把手,內然油捻。若二龍對舞,蜘蛛在其間稱之為「二龍戲珠」,煞是好看。
在國務院最近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中,河北邯鄲市極富特色和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曲周龍燈」終於成功入選,繼而為國家級「非遺」名錄填補了一項空白。 又叫「燈龍」,此種龍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鎮。
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燈龍」由九節組成(意為:老龍被斬為九節),龍頭用竹條紮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紙,塗上各種顏色,形態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須。龍身各節用細篾紮成圓筒形,外糊清明紙。龍尾亦用細紮成魚尾形,用紅布帶將龍頭、龍身、龍尾連接起來,並在龍頭、龍身、龍尾各節內點一蠟燭燈,似為燈籠。舞燈龍時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後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游各街頭巷尾。玩燈龍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參……等。燈龍所到之處鞭炮不斷,煙花彌漫,圍觀者水泄不通。有的人家為了迎接燈龍進屋,門前排列大花筒炮36對,鞭炮數萬響,望膽大者進院一試。燈龍進入院內,四周門外的花筒炮、鞭炮騰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時除燈龍各節有燈光外,其它燈光全熄。燈龍在鞭炮與焰火餘光中飛舞,十分壯觀。舞燈龍者,大多赤膊綁腿與巨龍翻騰融為一體。燈不熄,龍不停,鞭炮不斷。一旦燈龍口中噴水,主人便拉著龍須掛朋披紅,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龍隊伍。如果舞龍者膽小,怕焰花、鞭炮,到門前煤龍抬頭敬禮則退場,就得不到主人的綵綢,品嘗不到上等佳淆。所以,舞燈龍者,都眼快手快舞技高強的能手。燈龍進院,盡管焰火橫飛,都燒不著龍身和人體。舞技不強者,也有舞著巨龍進院,光著竹圈出院的情形。 燈龍玩到農歷正月十五日結束,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燒龍日。燒龍,是在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進行,燒龍時,把龍放在地上,眾人把事先准備的花筒炮、煙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對龍身噴去,待龍燃燒完後,眾人啊聲連天,盡興跳躍一陣,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沖去,意為送龍歸海。 因此龍用稻草紮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紮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須的龍頭,用一捆稻草索紮成與龍頭頸一般粗尺多長的七節龍身,再用一把稻草紮成魚尾形的龍尾,一共九節,用稻草間隔地串連起來,每節插一根竹木桿為把。舞草把龍,主要在土家農村山寨舉行,每年農歷五月至七月,為舞草把龍時間,舞龍的意義是娛樂中包含驅瘟、防火兩種。
驅瘟。農歷五六月間,是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其中毀滅性的病蟲害為稻瘟病,在科技落後無法防治的時代,土家農民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舞的動作與燈龍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遷火焰。農歷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期在村寨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篩子五穀雜糧,候舞龍隊伍來。舞龍隊伍中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有一條將一丈長的竹子從中破成船形,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隨後自由觀眾若干。舞龍隊在土老司領頭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狀與第三章打水槍一樣)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篩中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為堂屋大門外時,舞龍隊出門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火焰抬到溪溝邊燒掉,澆水回海。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焰神遷出村寨,以免火災保平安。 傳說很久以前的元宵節,眾人觀龍燈會,有三個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勁,手舞足蹈,躍躍欲試,情急生智,舉起他們坐著的長板凳,模仿龍燈舞耍起來,十分快活。以後逐步形成傳統體育,平時以娛樂健身,節日期間表演比賽,深受土家人的喜歡。
板凳龍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普遍長條高凳,由三人抬舉,兩人在前一人居後的簡易式板凳龍;另一種用細篾紮成,有龍頭、龍尾、龍角、龍眼、龍嘴,再糊上各種顏色的鱗片,把紮成的龍放在板凳上,四隻木腳以示龍爪,非常形象美觀。
板登龍有獨登龍和多登龍兩種。獨凳龍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頭兩只腳,第三人雙手抓住後頭的兩只腳。舞時要求頭尾相顧,配合協調。當頭高時尾要隨低,頭向左,尾則隨向右擺;頭往上引,耍尾者鬆手換位。舞龍尾者必須由步法靈、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擔任。舞龍頭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龍,由九條長凳組成,第一節為龍頭,第九為龍尾,其餘為龍身。龍頭在耍寶人的帶領下,時起時落,穿來拐去,活像出水蛟龍,整條龍要求配合默契,節節相隨。板凳龍的動作有:二龍搶寶、黃龍穿花、金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現今,板凳龍表演已搬上文藝舞台。 土家族的潑水龍,亦是一種盛大的民間體育活動,早在土司時期就普遍興起。潑水龍,是用柳樹條紮成,由龍頭、龍身、龍尾和滾寶組成。龍的全身一般為12洞,即每月一洞,閏年為13洞。龍頭有眼、鼻、嘴、舌、角、須,形象逼真,龍尾翹上,能左右搖擺。舉龍頭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長者,龍身、龍尾隨人著舉。滾寶,也是用柳條編成如圓球狀,在龍口前上、下、左、右飛舞,形成龍搶寶。
舞潑水龍,是在農歷六七月烈日當空時議定於龍日舉行。這天,土家山寨家家戶戶將裝滿水的水桶、水盆和潑水的水瓢、水槍等放在門前,待吹牛角、嗩吶和敲鑼打鼓的潑水龍隊伍來到門口,在鞭炮聲中男女老少,齊用水瓢、水槍、木盆的水不停地潑在水龍和赤身舞龍人的身上,誰家的水潑得多,就預兆誰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舞潑水龍時,全村寨男女老少可自由參加潑水,場面激烈歡快,熱鬧非常。 迎龍燈為義烏農村歡度春節的古老待統文化娛樂活動,較大的村莊幾乎都有。迎燈的日期與天數各村不盡相同。一般是農歷正月十一至十八元宵節前後迎龍燈。
義烏的龍燈以板凳龍居多。板凳龍的龍頭是木龍頭,一般是用樟木雕刻的,施粉填墨,漆朱描金,琉璃燈。龍頭有「中殿」,為小型木雕雙層殿閣,雕梁畫棟,曲檻迴廊,相當巧麗。龍身有多片龍節和抱筐燈串連而成。每片燈板,長約1.3米,寬約18厘米,厚5厘米,中段裝燈2盞,燈距約70厘米。燈板兩端,鑽有圓孔,俗稱「橋燈」。連接時兩節燈板對准圓孔,插上一根圓木柄,閂好。人即持此木柄遊行。燈殼用細竹篾紮成龍節、圓抱筐等形式。龍節先用白紙糊好,再用紅綠兩色畫龍鱗;圓抱筐就用稀薄透明紅紙糊成。(圖為義烏蘇溪鎮新院村龍燈的盤燈表演)龍燈出迎時,先行為百子燈、堂燈、牌燈的儀仗隊,繼為火銃、樂隊,手持香燭行燈的頭手。再是龍燈隊。龍尾也是木雕,龍鱗塗金而成。最後是兩人抬的銅鑼銅鼓壓陣。龍燈迎至村莊廣場,「擺齋戶」上香點燭,陳列牲禮供 拜,鳴放鞭炮,龍燈在廣場,兩個搖叉帶領,龍燈做三進三反的「圈燈」(俗稱旋燈)時,尾隨頭行,穿進繞出,我往你來,笑語喧鬧,縱情歡樂。此外還有龍串肚、五梅花、鳳凰展翅等花樣。龍燈的精彩重點不在於長度,更重要的是看盤燈盤的圓不圓,緊不緊,龍燈旋入翻出的流暢速度和節奏的把握,精彩的盤燈表演能在不大的空地靈活翻旋,表演龍追尾、龍串肚等花樣。龍燈除板燈外,還有調龍燈、舞獅燈、走馬燈、花燈等。數百年來,迎龍燈是本市農村普遍的「田家樂」,在「小四清」、「文化大**」中,被當作「四舊」而「破」之。少數村龍頭、二殿、龍尾等藏下來,沒有敲掉。1979年起,陸續恢復。蘇溪鎮新院村是本市恢復迎燈最早的一個村1980年正月十二,組織三百多片龍燈,途徑蔣宅、八里橋頭、楂林、杜門直到宦塘村。沿途各村觀燈者,人山人海。迎燈時間二天二夜,轟動一時。 花橋龍燈盛行於三門縣花橋鎮的花橋、上宅、兩頭門等村,始於南宋,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迎龍活動緣由圖騰崇拜意識,後演變為祈求豐收、祈求平安的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十三上燈、正月十六落燈,連續四夜舉行迎龍活動,歷代相承。
龍燈出迎,有一整套吉祥禮儀。包括出迎時間、清龍路、祭祀、起步、行走線路、接龍、送龍珠儀式及龍燈與配套設施的先後次序等都十分講究,體現了當地的民俗風情和地域文化的價值觀念,深受百姓喜愛。花橋龍燈與其他地方龍燈最大的區別是五條龍燈同時出迎。龍分五色,分別為紅、黃、青、綠、紫,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不同方位,涵含四海一統,天下和合之意。每種顏色也都有不同的寓意。紅代表太陽,寓含希望美好之意;青代表天空,寓含風調雨順之意;綠代表大地,寓含萬物生長、五穀豐登之意;紫代表運氣,寓含人與自然和諧之意;黃代表權力、財富,寓含生活美好之意。因此龍燈出迎前,儀式十分莊重。五位在頭天戒齋沐浴德高望重的長者,身穿民族服裝,在五龍殿前擺下香案,焚香禱祝,先祭天地,請出財神;再至宗祠祭祖、禱祝,完畢,五色龍頭朝宗祠牌位點三點,三聲銃響,出迎開始,一時鼓樂喧天,鞭炮齊鳴,獅子開道,鑼鈸鈧鏘,號角長鳴,旌旗等全副鑾駕先行,財神隨後,宮燈再隨後,古亭緊跟、五色龍燈壓陣,火燎照明,一路迎來,浩浩盪盪。所經之處,龍燈出迎時配有專門民間曲調。起步時用《落山虎》,節奏鈧鏘有力;行進時配號角;相迎時用《中指采繩》,節奏歡快、熱情奔放。
製作
綜述
龍燈製作工藝細膩、精美。它用2米左右長的木板為底座,兩端鑿圓孔,以木棒穿孔一段一段接成長龍。長度可長可短,根據村民自發參與的段數而定,短的100餘米,長的則達200餘米。每段板座上用竹篾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的骨架,糊以彩紙,再飾以龍須、龍眼、龍角、龍珠,貼上龍鱗、龍鰭、繪貼花紋圖案、剪紙等。每段龍身有4盞方形彩燈,彩燈上根據製作人的喜好與風格,或剪紙、或彩繪,圖案有花鳥蟲魚、吉禽祥獸、神話傳說、戲劇人物等,形象生動、色彩艷麗,綜合了諸多漢族民間美術工藝,融合了釋、儒、道三教文化及諸子百家思想。龍燈的製作沒有專業藝人,龍頭由村裡的能人集體創作,龍身則各家各戶自製,群體傳承是其最大的特色。
龍頭
龍頭的製作,用長2米,寬0.3米的木板為底座,底座用兩塊木板釘成T形,三端各鑿圓孔,以可串木棒連接。在底座上用木、竹作架,製成龍頭的骨骼,外麵糊彩紙。龍頂插有月亮、方天畫戟、令旗、帥旗、威風旗(旗幟圖案採用刺綉工藝)。龍冠覆以各色四季鮮花。龍眉飾以鳳凰剪紙圖案,鳳凰則由花鳥圖構成,按不同顏色的龍配不同的花鳥圖。如紅龍的龍眉用喜鵲銜梅圖、黃龍的龍眉用黃鶯穿菊圖、青龍的龍眉用鳳穿牡丹圖、綠龍、紫龍則分別用蝶戀蘭花圖、和竹雀圖。龍面門則以三對雙龍戲珠圖構成香草雲。龍上唇貼有梅、蘭、竹、菊繪畫,邊緣有直香草雲,龍鼻下有橫香草雲,龍鼻上則用喜鵲鬧梅插花工藝;龍頭兩邊墜有花瓶球和雞毛圓球。龍口內含龍珠,兩旁貼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或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對聯,表示祈祝之願和盡情歡樂之意。再飾以龍須、龍眼、龍鱗等飾品。融合了剪紙、繪畫、刺綉、插花、折紙等民間美術工藝手法,造型大氣、美輪美奐。
龍身
龍身俗稱龍段,用木板作底座,兩端鑿圓孔,以龍棒串孔連接。每塊板座製作4盞長方形彩燈以作龍身。彩燈內置蠟燭或電燈,可兩面開啟,稱龍燈兩面開。彩燈上根據製作人的喜好風格,或剪紙、或繪畫,圖案是百姓喜聞樂見的花鳥蟲魚、吉禽祥獸、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豐富多彩,包容了多元文化。
龍尾是在木板底座上,前制長方形龍身,後制三岔或五嶴龍尾,再貼上龍鰭、龍鱗等。
配套設施
1.古亭,以木料穿榫為架,好似花轎狀,外以宣紙糊裱,貼上各色各樣剪紙或彩繪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吉禽祥獸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畫卷,主要展示民間繪畫美術工藝。
2.宮燈。以竹蔑為架,內置電燈,外裹紅綢布,底下墜有流蘇。
3.旌旗。有兩面上綉「花橋龍燈」4個大家的大旗,紅底黃字,列號角之後。
4.火燎。用細鉛絲紮成漏斗狀的鐵絲網,連接著木棒長柄。用小塊乾柴,放入鐵絲網中燃燒以照明。由兩人各執一把火燎,走在龍頭前,晃動火燎照亮道路。這是原始的照明工具,迎龍時一直沿用,以證迎龍的歷史久遠。
5.棒頭銃。用生鐵鑄成球狀,中空可儲火葯,頂端用木楔塞緊,下端有小孔,插入導火線引火。此圓球牢牢固定在木棒上,故名棒頭銃。迎龍儀仗將出動時,先是三聲棒頭銃,聲音響,威力大。棒頭銃響後,鑼鈸齊奏,號角長鳴,一聲吶喊,龍頭昂起,儀仗出發。
禮儀
1.清龍路。就是摸清龍燈行進路線的道路情況。當地有龍路不回頭的說法,龍路上如有障礙物,則要提前清理。清龍路時由兩名壯漢在迎龍頭天各執一面大鑼,沿龍燈所經路線,鳴鑼告知群眾,各自清理,以免影響龍燈前行。沿路居民都將龍燈所經的道路打掃清理得乾乾凈凈,以迎接龍燈的到來。
2.起步。在集中點接好龍燈後,先到五龍殿祭天地。由五位身穿民族服裝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長者須在頭天戒齋沐浴凈身。在殿內擺香案,禱祝平安,再從殿內請出財神爺,按火燎、獅子、鑼鈸、號角、旌旗、財神、宮燈、古亭、五色龍燈排列順序。至宗祠,舉行祭祖儀式後,棒頭銃三響,迎龍隊伍出發。
3.龍路。花橋龍燈出迎,必須按規定路線行進,這就是所謂龍路。龍路按龍不走回頭路的習俗。從五龍殿到祠堂,再沿事先清好的路線前行,觀音堂是必經之處,適合龍燈盤旋的大場地(如學校操場)也要經過,便於表演和歡聚。其他主要街道都要迎遍,以便群眾接龍。出遊完畢後,要先將財神請回五龍殿,然後將龍頭放回宗祠,各自方可歇息。
4.接龍。群眾將花橋板龍奉若神明,凡板龍出迎所經過的地方,沿途百姓均擺香案,虔誠接龍。接龍的儀式,是在店門口或大門口擺起八仙桌。桌上放香燭一副,清茶(白開水)三盞。穀米茶格(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用木頭雕刻而成)上放茶葉、白米、豆類三種祭祀用品,以及供奉水果等。也有的再加酒及三牲禮品,即俗稱三盤福禮,用面、肉、豆腐三樣。或五牲福禮,再加上雞、魚。待龍迎到時,戶主即點香插燭,斟酒篩茶,率領全家大小虔誠跪拜。迎龍隊伍也必須停下來,龍頭朝向門戶,雙方互頌吉利言辭。禮畢,鳴放禮炮,迎龍隊伍繼續前進。
5.送龍珠。花橋板龍的每次迎龍活動中,都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送龍珠。在每次籌備迎龍的時候就接洽好送龍珠的對象。接龍珠者必須人到中年,膝下無兒無女,自願接受龍珠並熱情於迎龍活動的人家。送龍珠的時間就在迎龍當夜。當龍燈游完必經的龍路,迎龍儀仗隊解散,剩下龍頭龍尾,與選出的十幾段龍身,重新連接成龍。伴有鼓樂一隊,去到接龍珠戶的大門前停下。接龍珠戶在大門口擺起香案,虔誠跪拜後,由接龍珠戶家女主人用手撫摸龍口內龍珠,一長者贈女主人紅雞蛋一個。接龍珠的須敬茶遞煙,以及水果招待,在互祝早生貴子、恭喜發財的吉利話後,大家各自散去。也有的富戶接龍珠,除以上的例行招待外,還贈送每人一包香煙,另有紅包一個送給集體,內有數百元至千元不等,這些都完全出於接龍珠者自願。解放前龍珠總是送給那些人到中年又無子女的人家,解放後也有送給富戶的,可說是人們思想意識隨形勢的轉變而轉變。
6.樂曲。花橋龍燈出迎時除鑼鈸等打擊樂外,還配有專門曲調。起步時用《落山虎》,節奏鈧錚有力;行進時配號角;相迎時用《中指采繩》曲調,節奏歡快,熱情奔放。龍燈出迎時與民間曲調相融合,也是花橋龍燈的一大地方特色。
價值
藝術價值
花橋龍燈的製作展示了木匠、竹蔑匠和民間藝術的智慧,集文學、繪畫、雕刻,剪紙、刺綉、音樂、戲劇於一體,綜合了各種藝術元素,使之完善地統一在整個迎龍活動之中,具有較高的民俗學價值、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
社會價值
花橋龍燈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民間藝術的魅力,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迎龍活動的過程不僅是娛樂的過程,更是凝聚人心的過程,能為三門灣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佐證。
花橋龍燈多次參加市、縣民間藝術大會串踩街活動和三門中國青蟹節活動,使得這一民間民俗活動重放異彩。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