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漢朝到隋唐桌椅的變化
從古至今,古人的坐姿可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兩大時期。遠在商周時期,古人「坐」的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如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跽,又稱長跪,是將要站起來的准備姿勢,也是對別人尊敬的表示。古代一席坐四人,共坐時,席端為尊者之位。獨坐時,則以中為尊,故卑賤者不能居中。既為人子(即尚未自立門戶者),即使獨坐也只能靠邊,如果有五人以上相聚,則應把長者安置於另外的席上,稱為「異席」。
古人習慣於「席地而坐」。狹義的「席」一般用蒲草編制,呈長方形,置於筵(竹席)上,是為了防潮而墊在身下的,故可鋪幾重。《禮記?禮器》說,「天子之席五重,而諸侯用三重,大夫兩重。」貧苦人家可以無席鋪墊,但對於貴族來說,居必有席,否則就是違禮。
從席地而坐到桌椅流行 漫談古代坐具演變-中華古典傢具網
東漢陶俑
此外,古人非常注意室內的整潔美觀,所以人們進室內要先脫鞋,以免將污泥塵土帶入室內,踏臟「席」子。《呂氏春秋?至忠篇》載,春秋時期,有一次齊王生病,名醫文摯用激怒他的方法為其治病,其中不脫鞋即進室也是重要的一項,結果齊王見文摯「不解屨(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進室,且「登床,履王衣」,勃然大怒,竟下令將文摯活活烹死了。由此可見,脫鞋之禮的重要。
從晉開始,跪坐的禮節觀念逐漸淡薄,坐姿隨心。到南北朝,高形坐具出現。入唐後,席地起居的習慣逐步有所改變。不僅椅凳多見,高形桌案也開始出現,但跪坐仍存在。唐代處於交替時段。宋代,桌椅開始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但是,桌椅的流行,在上層社會還有頗大的阻力。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記載,「徐敦立言: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兀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可見北宋時期士大夫家內的婦女還不得坐椅子,否則即被視為不懂規矩。
從席地而坐到桌椅流行 漫談古代坐具演變-中華古典傢具網
唐代《韓熙載夜圖》
隨著社會的進步,椅子作為一種方便的坐具廣泛普及。宋代之後婦女坐椅子就不算違禮了。宋代進入完全高坐時期,南宋已相當完備,而明代至清前期達到鼎盛。明代、清代人們的思想還被禮儀、宗教等觀念束縛著,封建思想講究內外有別、長幼有序等也體現在傢具設計上,那些被認為不夠端正的三角形、梯形等造型被完全否定。
明代的椅子在當時是表示威望和尊嚴,坐起來並不是非常舒服。如中國皇帝的龍椅,刻了九條龍盤在椅背和扶手上,其中一個龍頭就雕刻在靠背的中央且是突出的,人要是靠上去會頂背。還有寶座,是一種體形較大的椅子多陳設在各宮殿的正殿,有時也放在配殿或客廳陳設,一般仍放在室內中心或顯著位置。這類大椅很少成對,都是單獨陳設。為使用者增添威嚴之感。清式寶座的特點是尺寸大,結構復雜,用料規范,做工精細,裝飾瑰麗,顯現出皇家的尊貴和豪華氣派及象徵社會等級或榮譽。
從席地而坐到桌椅流行 漫談古代坐具演變-中華古典傢具網
紫檀雲龍紋枝寶座
近百年來,椅子發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改變。首先破除了僅顯示威望和尊嚴的單一作用,越來越講究功能和安全、舒適、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例如一些經典的仿古傢具,材料上依然選用古典傢具的上等材料,傢具的部件的鏈接完全依靠傳統的榫卯結構,不用一根鐵釘。但在形制上,很多古典傢具依舊堅持在傳承中鼎新,創新性的引入人體工程力學,改變了了傳統中式椅子過高、過大等特點,以提高了椅子的舒適度,傳造出具有時代意義的現代紅木傢具。
帶你走進最初的坐具
東漢畫像石「西王母」拓片
東漢畫像石「西王母」拓片
四川出土東漢畫像磚拓片
四川出土東漢畫像磚拓片
2010年武漢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有一篇題為《椅子改變中國文化》的文章,作者是一位80後年輕人王巍。內容如下:「……最早的時候,沒有椅子,人們會客的時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這叫跽坐。到了東漢末年,一種名叫『胡床』的折疊板凳傳入中原,第一次改變了人們的坐姿,人們逐漸開始放棄跪坐這種難受的姿勢。唐代中期,胡床逐漸演變為我們習以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讓雙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到了宋朝,這種椅子便廣泛地流行起來。椅子的流行不僅僅使人們的坐姿發生改變,更重要的是對古代中國文化產生了沖擊……」他寫及的具體沖擊有四點:1.椅子使窗戶位置升高。2.傢具數量增加,高足傢具如桌子出現。3.用餐方式由分餐制變成圍坐一張桌子吃飯的合餐制。4.椅子出現前君臣議事大家都跪著,關系像是合作夥伴;椅子出現後,皇帝高坐在椅子上,臣民們跪拜在地上,這鞏固了皇權至上的觀念。
這位年輕人的說法極具想像力和創造性,說法顯然是接受了我國傢具研究領域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我們是席地而坐的民族,漢代以後椅凳才傳入中原,開始了高足傢具與垂足而坐的時代。
據查詢到的資料,此觀點最早是由知名民族學家、歷史學家黃現璠先生(1899-1982年)提出。他在上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相繼發表有《我國坐俗古今之變》(一、二、三、四、五)、《古書解讀初探》等文章,提出:「縱觀吾國古今坐俗,可以大概為二,即自古至隋為跪坐時期,唐宋以後為椅坐時期。兀子(凳)本可垂足,此坐始於唐,盛於宋。唐之椅子、繩床垂足而且倚坐,宋代承習,當然無異。此不獨文獻上,足為明證,即漢代山東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之畫像石,以及古傳名畫,今出土文物,亦可見之。」
上述假設和結論作為一種學術觀點本無可非議,但是近年來這個觀點經媒體當做文化普及宣傳,有成為社會公認和學術定論的趨勢。我們的祖先究竟是席地而坐還是被席地而坐的呢?對此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第一,這個觀點把因果關系顛倒了。不是因為有了椅凳,我們的祖先才學會了垂足而坐,或者說,不是傢具決定人類的立姿、坐姿和卧姿,而是人類的生體結構、活動規律和生活需要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舉止,並由此決定了適合人類的房屋以及各種各樣傢具的誕生。
我們知道,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是「站立」。考古學發現,人類從半直立到完全直立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現代人類的身體結構通過進化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與其他任何哺乳動物都不同,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獨特的立姿、坐姿和卧姿。比如人類的胸廓形狀與絕大多數動物不同,雞、犬、豬、羊、獅、虎、猴、馬等動物都是橫徑明顯小於上下徑,而直人的胸廓橫徑大於前後徑。軀體結構決定了馬不能平躺仰卧而人類卻適宜平卧,因此我們有了平坦的床。眾所周知,鳥巢都是碗狀的,這是因為鳥是俯卧的,而鳥的胸部是弧形的,鳥為自身搭建了適宜身體結構的窩。相信不會有人說,因為有了平床,所以我們學會了平卧。
人類的下肢骨形態和結構適應其支持和行走的功能,並具有完整牢固的骨盆。這個拱形骨盆接受從骶骨傳來的身體重量,當人坐下時,體重傳到左右坐骨結節,恥骨承受張力,下肢的壓力獲得釋放,人類獲得休息。而直坐姿勢不止讓人休息,人類還可以在直坐姿勢下進行手工勞動、進食等活動。對於在野外生活的遠古人類,垂足高位而坐是極其重要和必須的。這樣便於觀察環境,在獲得休息的同時及時發現天敵或獵物,便於在緊急情況下拔腿而起,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簡單想像一下,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活動中累了,自然會躺下或者席地而坐休息,其中也會有人找一塊石頭或者一截樹木垂足高位而坐,在休息的同時為自己及群體保持警惕狀態。為了便於在行走時維持身體的平衡,同時減輕在走、跑、跳躍時從下面傳到脊柱的震動,而減少對頭部的沖擊,人的脊柱進化呈「S」狀彎曲。這使得人類在垂足而坐時不能得到完全的放鬆,容易失去平衡。選擇背後有一塊大石頭的地方垂足倚坐便成為一種最自然的選擇,這是靠背椅出現的起因。後來,人類的這種下意識發展成為有意識設計製作帶彎曲後背的明式圈椅,現在被譽為「人體工程學」。建築領域有一套名為「建築設計標准規范」的工具書,內有數百萬數據,如住宅的走廊應該多寬,廚房的操作台應該多高,500人學校的操場應該多大等等,所有數據的原始依據就是人體的結構尺寸和活動規律。
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建造木結構的房屋,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遺存了大量干欄式建築遺跡。干欄式建築適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的地理環境,今天在我國西南地區還可見到。遺址清理出來的木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而且使用了燕尾榫、帶銷釘孔的榫和企口板,標志著當時木作技術的突出成就。傢具與建築同宗同源一起發展,傢具功能是建築功能的延伸,人類正是通過傢具來消化和享用建築室內空間。如果說建築的原始功能是禦寒暑、避風雨和防止野獸侵襲,那麼傢具的原始功能就是坐、卧和儲存。高超的榫卯技術是中國傳統傢具的特色,現在很難判斷這種技術是從房屋還是從傢具上起源的。現在可以假設的是,我們的祖先在建設房屋的同時,起先是搬移適合垂足而坐的石頭或者木塊到居住環境內,進而改造或者構築生活所需的木質傢具……這就是凳子、椅子以及後來逐步發展的所有傢具的原始起因。
第二,黃現璠先生提出我國古代坐俗的依據是文獻記載及漢畫像石、古畫和出土的文物。其中最多、最形象、最可靠的無疑是漢代以前的畫像磚、畫像石及石刻、陶俑等出土實物。近幾十年隨著土木工程建設的發展,反映先秦文化的文物和漢代畫像磚石大量出土。其中不乏大量反映高足傢具和垂足而坐的場景的文物。如東漢畫像石「西王母」拓片,圖中人物垂腿安坐於一張長凳上。四川出土的東漢畫像磚拓片,表現了當時女子的不同坐姿,其中左邊女子一足垂一足抬起,是日常生活活動中的自然狀態。圖006-08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極其清晰地顯示了單人凳與雙人凳已經被廣泛使用,主要人物跪坐或者盤腿高坐其上。圖009顯示的應該是三口之家在高足床上其樂融融的場面,證明高足傢具在當時已經出現並被廣泛利用。
第三,支持我們祖先2000年前是席地而坐的有一種觀點認為,那時所有的歐洲人都是坐在椅子上的,因為歐洲氣候比較陰冷潮濕,亞洲人都是坐在地上的,我們中國人也不例外,因為亞洲氣候溫暖乾燥。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2000年前華夏文明中的禮制、哲學、風水陰陽學、醫葯養生學、飲食文化等已經基本形成。中國哲學家歷來認為「萬物莫不有對」,《易經》以陰陽的變化解釋世界,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等。萬物一分為二,陰陽、水火、寒熱、干濕等對立而存在。受這種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通過生活實踐,華夏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認為地屬陰性,屬陽性的人體要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木結構,但並不是純木,是以磚、瓦、石等為輔。歷史上很早就有秦磚漢瓦一說,磚牆磚地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北京的紫禁城、蘇州園林、山西的大院等都是這樣。而中國傳統認為磚地也屬陰寒,在磚地上席地坐卧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要與磚地保持一定的空間。不能一屁股坐在地上的概念已經從生活習慣禮儀制度演變成一種文化,並且發展趨於極致,以至於將雙足也列入盡可能與地面保持距離的范疇。漢畫像石上經常出現盤腿坐在凳子上的場景,應該是出於這種文化拘束。發展到後來出現專門用於擱置雙足的傢具——「腳榻」,置於椅子和床前以保護雙足不受濕寒。中國古典傢具椅子前腿之間安裝的管腳棖,為了方便擱置雙腳特別削出一斜面,這些在世界其他傢具文化中都是很少見的。我們祖先在定居的環境中,由簡至繁製造各種木質傢具以保持自己與地面的距離,這也是中國傢具發展的原始基礎之一。
第四,不可否認,在漢代畫像磚、石及各種隨葬俑中大量出現跪坐在地的形象。對此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先生(1896-1979年)在1953年《跪坐蹲踞與箕踞》一文中指出,原始人為緩解勞累,最自然的休息休態以蹲踞(下肢屈折,以膝向上,臀部向下而不著地)及箕踞(以臀部坐地,兩腿向前平伸如箕狀)為最普遍,不是以跪坐為主要體相。又說,蹲踞和箕踞不但是東夷人的習慣,可能也是夏人的習慣,而跪坐卻是尚鬼的商人統治階級的坐姿,並演習成了一種供奉祖先、祭祀神天以及接待賓客的禮儀。可見跪坐只是一種「禮」,屈膝表現的是臣對君、客對主、下對上的尊重、服從與卑躬,因此有「卑躬屈膝」一說。出土的隨葬品中也有這種「禮」教文化的體現,如著名的滿城西漢墓出土的金銅長信宮燈,形象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雖然通體鎏金,但其身份是奴僕,只能跪姿服務。出土的各種跪姿「俑」很多,均是奴僕階層,受此文化拘束非跪不可。
這種跪坐也不是隋唐時就消失殆盡,實際一直延續至近百年前。清末民初百姓叩見官爺依然需要下跪,英皇特使因不向清皇屈膝下跪而釀成外交危機,可見下跪有失尊嚴是全人類的共識。而跪坐遠不止是「面子」問題,在席子上兩膝向前跪地,臀部坐放在小腿上,雙手放在膝蓋上,稍保持片刻,下肢便會血液循環不暢,麻木疼痛難忍。除非從小堅持跪坐,經過十年修煉將秀腿坐壓成羅圈腿後方能適應。可見跪坐雖然在漢畫像石、磚上大量出現,但並不能說明這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常態,更不能由此斷定這是中國人唯一會的坐姿。就像正步走一樣,是當今最正式最高禮儀的步態,但只是在隊伍經過主席台前走一分鍾,人們絕大多數時間都是隨行漫步。
第五,跪坐不是常態,漢畫像磚上的「席地」又怎麼解釋呢?仔細分析可以發現,賓客膝下並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席」,而是有一定厚度的一層鋪墊。《禮記·禮器》中說:「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意為不論哪種席子,凡為天子設席必五重,諸侯三重,大夫二重,而且這還不包括下層的筵,並將其列為禮的制度。五席分別為莞席、藻席、次席、蒲度、熊席。莞席,以莞草所編,材質粗糙,用來直接鋪在地上,以防潮隔蟲。《詩·小雅·斯干》:「下莞上篥,乃安斯寢。」藻席,指花紋精美、色彩艷麗的席子。次席,又稱「桃枝席」,是竹席的一種。熊席,指以熊、虎、豹、狼皮等所做之席,屬冬季使用的暖席一類。《西京雜記》載:「綠熊席,毛長二尺余,人眠而擁毛自蔽,望之者不能見。坐則沒其中。」(金伯
席在古代的用途
席在古代的用途-中華古典傢具網
席,我國古老的坐具之一,《禮記.禮運》中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可以想像,先人在洞穴居住之時,日坐夜卧,為了防蟲防潮必定要有鋪墊之物,或樹皮、獸皮,或草墊等,這便是席的前身。薦席出於神農的傳說,雖然無據,但席是最古老的坐具是無疑的。
我們從祖先所創造的古老起居形式——席地跪坐之中,也可看到席這一坐具,在祖先的生活中占據何等重要的位置。那時,從天子、諸侯的朝覲、饗射、封侯、祭天、祭祖等重大政治活動,直到士庶之婚喪、講學以及日常起居等,都要在席上進行。由此我們又看到:席在古代可以說是用途最廣的坐具了。
在周朝的禮樂制度中,對於席的使用有嚴格規定。席的材質、形制、花飾、邊飾以及使用,都要視身份地位的貴賤與高低而不同,就是要按照禮的嚴格規定行事,決不可有絲毫的違反。下面我們從三個側面來看席的使用所反映的等級制度。
(一)司席有專職,布席有規定
《周禮.春官》中有「司幾筵掌五幾五席之名物,辯其位,與其位」。這「司幾筵」便是專職掌管設幾敷席的官員,他負責按不同場合、不同身份、地位的規定設幾敷席。所謂五席就是「莞、繅、次、蒲、熊」。
莞席——是一種草席,是用一種俗稱水蔥的莞草編制。《詩.小雅.斯干》有「下莞上簟,乃安斯寢」。《禮記.喪大記》中也有「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葦席」。其注雲:「三席之下皆有莞」。說明莞席是一種較粗的、鋪在底層的草席。
繅席——也是一種草席。鄭玄說:「繅席削蒲蒻展之,編以五采,若今合歡矣。」繅席當是用蒲草染色編成花紋,或是以五彩絲線夾於蒲草之中而編成的五彩花紋之席。類似漢代的合歡席。
次席——是竹席。鄭玄說:「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者。」孔穎達在《尚書.顧命》疏中,說蔑席與次席是一種席,都是桃竹席,也就是用桃枝竹編成的竹席。
蒲席——用一種生長在池澤的水草編成。《說文解字》:「蒲,水草也,可以制席。」
熊席——是專用於天子四時田獵或出征時所用。故可以理解為以熊為席,或以獸皮為席。
除以上五席外,尚有萑席、葦席、蔑席、豐席、底席、荀席以及浴時所用的蒯席,郊祭時所用的之席等等,故而賈公彥說「直取五席與五幾相對而言耳」。
布席、登席以及席的使用均有嚴格的規定,《周禮.春官》中賈疏曰:「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謂之筵,重在上者即謂之席。」
登席必須由下而升,並且後入室者不得蹋先入者的履,也不得踐踏坐席。這就是《禮記.曲禮》中所說的:「毋賤履,毋踖席」。否則就是違反了禮法。在席的使用上還有單席與連席之分,有對席與專席之別。
單席——單席是為尊者所設。《儀禮.鄉飲酒禮》有「眾賓之席皆不屬焉」。不屬就是不連,人賓皆是單席。
連席——連席是群居之法。古時地敷橫席可容四人,此時當推長者居於席端,如果有五人,則要推長者坐在另外的席子上。《儀禮.公食大夫禮》中有「司宮具幾,與蒲筵常,布純,加席尋,玄帛純」。常與尋都是古代的度量單位,八尺為尋,被尋為常,即一丈六尺。下鋪一丈六尺的蒲席,上加八尺的席,可能就是群居之連席。
對席——《禮記.曲禮》有「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非飲之客就是來講問之客,此時布席則要布相對之席,以便互相講問,而且兩席之間還要距離一杖之地,「以便指畫」。在《儀禮.少牢饋食禮》中也有「司宮設對席」之法。
另外,《禮記.曲禮》中還有:「有憂者側席而坐」,所謂有憂者就是親有病,此時則要用特別的席子。「有喪者專席而坐」,這是說有親喪則要坐單獨的席子。其次還有「加席」和「重席」的禮法,都是對尊者的禮貌,要視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定。
(二)設席的多寡見等級,布席的種類示尊卑
等級、名分、尊卑、次序,不容紊亂與違反是奴隸制時代的核心思想。所以在席的使用上也清楚地反映了這一點。《周禮》說:「天子之席三重,諸侯二重。」《周禮.春官》有「大朝覲、大饗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黼依,依前南鄉,設莞筵分純,加繅席畫純,加次席黼純,左右玉幾」。純是席的邊緣,莞筵紛純就是莞席的白綉為邊;繅席畫純就是繅席以畫五色雲氣為邊;次席黼純就是竹席鑲黑白相間的花紋為邊。兩君相見或天子時祭都是這三重席,這是最高等級,是為天子所設之席。
諸侯是兩重席,「蒲筵繢純,加莞席紛純」。繢同繪,也就是「對方為次畫於繒帛之上與席為緣也」。
天子待諸侯「莞筵紛純,加繅席畫純」。
天子待諸侯卿大夫則布群居之席,「蒲筵常、緇布純,加萑席尋、玄帛純」。
天子若宴自己的臣、孤、卿中的上等之人,則設單席而不設群居之席。
在《周禮.春宮》中對於祭祀之禮,鄭玄說:「天子大袷祭五重,諦祭四重,時祭三重」,而「諸侯袷祭三重,諦祭二重,時祭亦二重」。「卿大夫以下惟見一重」。袷祭和祭都是古代天子、諸侯的祭禮,集合祖先神位於太廟的合祭。總的說,席的使用是以多重為貴,敷席時,以粗席在下,細席在上,即謂「下莞上簟,乃安斯寢」。當然也有特別的情形,那就是天子祭天時則用「蒲越藳」,是去的禾桿所編的草席,是一種粗席。這是古代天子祭天時以表示反本修古之意。《春秋左傳.桓公》中有:「大路越席」與此義同。大路是天子祭天時乘的車,越席就是蒲席。郊祭時用粗席,即是《禮記.禮器》中所說的「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莞簟之安,而藳之設」。
在喪禮之中,席的使用也有尊卑之別。《禮記.喪大記》說:「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葦席。」就是說,國君死後的小斂、大斂是用教細的竹席,大夫用蒲席,士則用較粗的確葦席了。
正因為席的使用尊卑有序不可僭越,所以《禮記.檀弓》中記述了曾子臨死前堅持守禮換席的故事:「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
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然曰:『呼!』曰:『華而,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亦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在這里記述了曾子嚴守禮制的故事,他知道自己不是大夫,不應使用華美的竹席,所以他批評他的兒子和弟子不叫換席是見識短淺的「細人」,堅持換掉不合於他身份和地位的席子,以至「反席未安而沒」了。
《尚書.周書.顧命》中也記載了布席的故事:周成王死後,仍為他四坐布席,如他生前一樣,以顯示其天子的權力與地位。
「間南向,敷重蔑席、黼純」;
「西序東向,敷重底席、綴純」;
「東序西向,敷重豐席、畫純」;
「西夾南向,敷重荀席、玄紛純」。
席所代表的權力和地位,以上種種可見一斑。
(三)燕居布席中的長幼尊卑
《禮記.祭義》中有:「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即是古代允許七十歲老人拄杖上朝,若天子有問,則布席與天子合作。
《禮記.曲禮》中詳細地規定了晚輩為長輩奉席之法。如:「為人子者,居不中奧,坐不中席。」在古代,若四人之席,則席端為上,若單席則席中為尊,為人子者不可坐於席中。
又如:「奉席如橋衡,請席何鄉,請衽何趾」就是說敷席時如橋衡,左高右低,要隨長者的意願,奉坐席要問朝什麼方向,奉卧席時則要問足朝什麼方向。
《禮記.內則》又雲:「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鄉,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斂席與簟.......斂簟而之。」(,藏也)「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不傳就是不敢轉移他處)又雲:「夫不在,斂枕篋簟席,器而藏之。」這是規定為人子者,不敢動長者席子;為人婦者,若夫不在,妻子還要將丈夫的席子收藏起來。
㈡ 求一段古代街上的吆喝聲。
北京有個「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鴻老先生,會吆喝100多種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賣聲。但凡老字型大小重張,他都得去給老買賣吆喝兩嗓子。1993年,南來順重新歸置了100多種京味小吃,他專去捧場。有口賣高樁柿子的詞兒他是這么吆喝的:「嘞———高樁兒的嘞———柿子嘞———不澀的嘞———澀的還有換嘞!」
賣心裡美蘿卜的吆喝:「蘿卜賽梨哎———辣來換!」賣冰糖葫蘆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蘆嘞!」賣金魚的吆喝:「一大一條,二大一條,我不是賣黃瓜的,我是賣大小金魚的!」賣蟠桃的就更吆喝出個花兒:「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綉的,這是三姑娘逛花園一腳踩下一個扁蓋兒桃!」……
吆喝也非京華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頭巷尾。比如徐州,筆者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聽見過「炕雞嘞嗨———炕雞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經指點原是常州人在叫賣梳子篦子;還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綠豆,白面一勾五碰頭的稀飯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聲,秋冬夜色中遠處傳來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蘿卜嘞!」的吆喝聲,聲聲入耳。
兩年前,一位專回徐州探望的華僑王老先生,在當年住過的老巷子里忽地聽見一蹬三輪者用電喇叭吆喝「臭豆乾!」老先生聽了搖著頭說:「沒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樣。現在要想再聽,只有去聽相聲了。」
不錯,這種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抑揚頓挫生動風趣出自小商小販之口的吆喝,確實走進了藝術殿堂,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傳統相聲《賣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兒。現代京劇《紅燈記》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搶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還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舊事》、《四世同堂》等影視劇配過吆喝聲,而十多年前有個小品中的吆喝「賣大米嘞———賣大米!」也著實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販夫走卒,將販賣貨物用曲藝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來,他們不愧為韻味十足的吆喝藝術家。而時下有些藝術家的「吆喝」卻沒那味了。不信?你打開電視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視星……眾多的星星藝術家在熒屏裡面對著億萬觀眾「吆喝」著「我愛××」、「用了真的好舒服」、「誰穿誰精神」、「實惠,看得見———不到一塊錢」……都什麼味兒?
㈢ 我國著名的古代建築有哪些
1、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蘇州古典園林,簡稱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蘇州古典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園林。
3、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4、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王寺街道,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 。
遺址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總面積15平方公里。
5、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㈣ 建國60周年「衣食住行」的變化的圖片資料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㈤ 古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宮斗急用
【地點一】:【花園】
【——】【御花園】【後妃們最常去的地方,也是宮斗最多的地方】秀女不得去御花園!】
【——】【百花園】【此園內栽種天下奇花異草,一年四季是後妃公主最愛之地】
【——】【梅園】【每臨冬季,別處都是雪白一片,此處卻紅梅盛放】
【——】【曲荷園】【位於沁心湖西面】
【——】【雲影園】【雲影園內的東西十分幽雅,有一處十分神秘】
【地點二】:【湖泊】
【——】【沁心湖】【宮內第一大湖,景色優美怡人,深受眾人喜愛,也是後妃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
【——】【太液池】【宮內第二大湖,分位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湖中有三座小島,即:蓬萊、方丈、瀛洲,每一座島的景色都非常優美怡人】
【——】【昕雪湖】【宮內第三大湖,景色優美怡人,深受眾人喜愛,也是後妃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
【——】【幽月湖】【此湖為月形,在此望月,思鄉之情不覺油然而生,中秋時節,圓月正好位於湖中央】
【——】【蓮花池】【位於曲荷園內,池內栽種蓮花,每逢夏天,蓮花盛放,令人賞心悅目】
【——】【雲影湖】【乃雲影園中心的一個湖,每日早晨會有霧,十分神秘,雖神秘但是景色怡人】
【——】【荷花池】【易出事的地方、同時也易巧遇貴人、閑雜人等眾多】
【——】【鯉魚池】【乃御花園中養魚的池塘,雖不大,但有上百條鯉魚,十分惹人喜愛】
【地點三】:【小島】
【——】【蓬萊島】【位於太液池中心,景色優美怡人】
【——】【瀛洲島】【位於太液池,景色優美怡人】
【——】【方丈島】【位於太液池,景色優美怡人】
【——】【昕月島】【位於沁心湖西面,景色十分優美,島上綠樹成蔭】
【地點四】:【亭子】【亭子皆為綠琉璃瓦頂,黃瓦剪邊,檐下樑枋施小點金旋子彩畫,絢麗多彩,金碧輝煌。】
【——】【雲悅亭】【位於御花園東邊的一座亭子,散步累了可在此處休息聊天】
【——】【輝湘亭】【位於御花園內,亭內設有翡翠桌和白玉椅。四柱都是由大理石築成】
【——】【龍澤亭】【宮中第一大亭,龍澤亭是專供帝後們釣魚、賞月、觀焰火的地方,其餘四亭是文武官員陪釣的地方】
【——】【澄祥亭】、【滋香亭】【於龍澤亭左邊,澄祥亭為重檐,滋香亭為單檐】
【——】【誦瑞亭】、【浮翠亭】【於龍澤亭右邊,誦瑞亭為重檐,浮翠亭為單檐,五亭合稱為五龍亭】
【——】【悅凌亭】、【韻嵐亭】【在昕雪湖幽簾山兩側,由一座橋連著】
【——】【欣若亭】【此亭位於沁心湖中央,在亭中可觀賞沁心全湖美景,可在此**,玩耍,是妃嬪們最愛去的地點之一】
【——】【絲雨亭】【沁心湖昕月島靈羽山山頂,空氣清新,景色優美,需坐船去】
【——】【熙思亭】【幽月湖中的一座亭子,可在此賞月觀火,需坐船去】
【——】【靈惜亭】【位於太液池蓬萊島中心,供皇上後妃們釣魚、賞月、觀焰火,需坐船去】
【——】【昕夢亭】【位於太液池瀛洲島中心,供嬪妃們嬉鬧玩耍,**賞月,需坐船去】
【——】【寧畫亭】【位於太液池方丈島中心,供陪同官員們釣魚、賞月、觀焰火;後妃們也可到此遊玩,需坐船去】
【地點五】:【天台】
【——】【纖羽台】
【——】【琉瓔台】【最容易發生命案的地方】
【——】【問月台】【欄桿很低】
【——】【韻語台】【此台看起來十分清雅秀麗,由大理石所築,台內事物全由白玉所雕】
【——】【鈺簾樓】【位於昕雪湖幽簾山半山腰的一個小台,帝後妃嬪最喜歡在此賞月、觀焰火】
【——】【曖雨台】【位於沁心湖東面的一個水上平台,需坐船去】
【地點六】:【橋】
【——】【南屏珠橋】【連接沁心湖和欣若亭的橋,此橋兩邊由玉石雕琢而成,典雅華麗】
【——】【玉屏橋】【連接悅凌亭和韻嵐亭的橋,南面是悅凌亭,北面是韻嵐亭】
【——】【蘭雪橋】【連接昕雪湖和幽簾山的一座橋,此橋典雅莊重,樸素】
【地點七】:【宮殿】
【——】【儲秀宮】【眾秀女居住之地】
【——】【選秀殿】【宮中選秀所用的宮殿】
【——】【凈心宮】【犯過錯的後妃反省的地方;也是觸怒高等級的人悔過的地方】
【——】【重華宮】【宮中的冷宮,看上去冷清至極,一般沒有人會去】
【——】【冷宮】【(無梁殿,長樂宮)】【無人、易鬧鬼、也易有可喜的收獲、慎入】
【——】【各自所住宮殿或閣樓 】
【地點八】:【樓閣】
【——】【摘星樓】【來此處的人一般都是在晚上來,夜望星空,漫天繁星,給人以神秘幽靜的感覺】
【——】【望月閣】【和摘星樓一樣,來此處的人都喜歡晚上來,賞月本是讓人心平氣和的感覺,可是後妃們來此是為何事就無人所知(註:此樓欄桿較低)】
【——】【藏書樓】【此樓藏萬卷書,妃子侍女皆可進去參閱,愛書之人更是常去】
【地點】:【林子】
【——】【梅林】【靜謐、風景優美、有點凄涼】
【——】【紫竹林】【後妃賞竹之處,此林有治病、養神、靜心之功效】
【——】【桃林】【挑花盛放時,滿園桃花,香氣怡人,此園桃花如一片朝霞,絢麗多姿,此處是後妃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地點十】:【溫泉】
【——】【九龍溫泉】【此乃皇上御用泡澡只用,並非所有人都能進的】
【地點十一】:【長廊】
【——】【通往各個妃子寢宮的長廊】【請安時經常偶遇,戰爭一觸即發】
㈥ 請問有沒有人知道有對古代小院落建築進行描寫的文學作品~(只要有一小段的大致描寫即可)謝謝大噶~
王安憶的作品《天香》裡面有很多描寫宅邸園子的,我復制了一段。
新房做在花廳旁的一個小套院,三間平房,十來步深的庭院,鋪著細白石子,面上用暗紅暗綠卵石嵌成圖案,一孔月洞門隔成內外兩進。外院僅兩步,兩面牆爬了常春藤。內院中央一棵香樟樹,樹下安一具石桌,四具石鼓凳。正屋檐下是趙孟頫字的橫額,堂上掛了古人的楹聯,月洞門上鑿了兩個字:蕉風。從後窗望出去,白牆前立一具湖石,形狀好似披盔戴甲的兵將,就算作將軍石,邊上再有幾株美人蕉,這一幅小景是申家自己的趣味,有點孩子氣,又有點娟閣氣。
門有四扇,硬木的龍骨,分上下兩部,上部為竹簽,一律削成筷子粗細,排緊插齊;腰間橫一條實木板,板上刻團花和蔓草,漆大紅與大綠,墨色描線;下半部是細篾編成席簟,縱橫數排錫釘,布滿天星。風火牆高足有丈八,刷得雪白,牆頭頂灰瓦檐。沿風火牆向東,再南轉,牆上開一道單扇小門,漆成黑,才是平日里進出用的。
《京華煙雲》里的描寫:曾家的宅第靠近東門,離城牆很近。宏偉壯觀雖然不能比北京城的幾個王府,也是設計精巧,建築堅固。在大門前面兩邊伸出長的白牆,也是按照一般府第的規矩修建的,門前有兩個石獅子,油綠的四扇木屏風立在大門之內,擋住外面的視線。屏風之後的前院兒,種有花木,中間一條石板路,通到前廳,前廳的巨大朱紅柱子和綠椽子,皆極精美。
㈦ 誰知道愛因斯坦和小板凳的故事
愛因斯坦和小板凳的故事: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老師布置手工作業,讓他們回家做出一個小板凳第二天交給老師。第二天,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教出自己的作品,然而愛因斯坦卻交給老師一個製作得很粗糙,一條凳腿還釘偏了的小板凳。
當時老師十分的不滿,拿著板凳對同學說道:「你們有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當時全班同學都笑翻了紛紛搖頭。這時候老師又生氣的對著愛因斯坦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
這時候愛因斯坦紅著臉,走到老師前面,堅定的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於是全班同學停止了笑聲,疑惑的望著愛因斯坦。
只見愛因斯坦走回自己的座位,並且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木板凳,說道:「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製作的,而剛交上去的是第三個雖然不能讓人滿意,但是比起這兩個要強得多。」
看到這里,原本生氣的老師不再生氣的指責愛因斯坦,而全班同學也再也沒有嘲笑過愛因斯坦。
這個愛因斯坦和三個粗糙小板凳的故事,反應出愛因斯坦力求完美的做事風格。
講故事的人要號召我們向愛因斯坦同學學習,即使板凳做得再糟糕也要堅持做下去,並且要把這種精神用在學習上。
(7)古代小木凳綠幕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愛因斯坦常常被稱為一個孤獨的人。數學想像的領域有助於把精神從紛繁的俗物中解脫出來,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哲學可以叫做一種超驗的唯物論,這種哲學達到了形而上學的前沿,那裡可以完全割斷對自我世界的糾纏。對我來說,科學和藝術都是我們天性的表現,它們高出我們的生物學需要之上而具有終極價值。(泰戈爾評價)
愛因斯坦的理論,最初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就連當時一些著名物理學家也對這位年青人的論文表示懷疑。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愛因斯坦才一躍而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成為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新華網評價)
愛因斯坦厲害的地方是,一方面,他知道一些數學,對於數學中很妙的地方有直覺的欣賞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對物理中的現象也有他的近距離的了解。他跟所有人都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既能近看,又能遠看。這就好像電影中既有近距離的鏡頭,又有遠距離的鏡頭;能從近處又能從遠處自由地切換,那就很厲害了。大多數人都只有一個鏡頭,或只能從近處看,或只能從遠距離看,不會自由切換。(楊振寧評價)
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㈧ 描寫古代女人房間(房內)的句子
1 淡淡的檀木香充斥在身旁,鏤空的雕花窗桕中射入斑斑點點細碎的陽光,細細打量一番,身下是一張柔軟的木床,精緻的雕花裝飾的是不凡,身上是一床錦被,側過身,一房古代女子的閨房映入眼簾,古琴立在角落,銅鏡置在木製的梳妝台上,滿屋子都是那麼清新閑適。
2 房間當中放著一張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著各種名人法帖,並數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筆海內插的筆如樹林一般。那一邊設著斗大的一個汝窯花囊,插著滿滿的一囊水晶球兒的白菊。西牆上當中掛著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一副對聯,乃是顏魯公墨跡,其詞雲:煙霞閑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設著大鼎。左邊紫檀架上放著一個大官窯的大盤,盤內盛著數十個嬌黃玲瓏大佛手。右邊洋漆架上懸著一個白玉比目磬,旁邊掛著小錘。卧榻是懸著蔥綠雙綉花卉草蟲紗帳的拔步床。給人的感覺是總體寬大細處密集,充滿著一股瀟灑風雅的書卷氣。
3 緩緩睜開眼睛,映入眼簾的竟是粉黃色的帳幔,暮色微涼。頭頂是一襲一襲的流蘇,隨風輕搖。不適的動了動,卻發現身下的床榻冰冷堅硬,即使那繁復華美的雲羅綢如水色盪漾的鋪於身下,總是柔軟卻也單薄無比。不時飄來一陣紫檀香,幽靜美好。榻邊便是窗,精緻的雕工,稀有的木質。窗外一片旖旎之景,假山,小池,碧色荷藕,粉色水蓮。不時有小婢穿過,腳步聲卻極輕,談話聲也極輕。
4 正門五間, 上面桶瓦泥鰍脊,那門欄窗,皆是細雕新鮮花樣,並無朱粉塗飾,一色水磨群牆,下面白石台磯,鑿成西番草花樣.左右一望,皆雪白粉牆,下面虎皮石,隨勢砌去.往前一望,見白石,或如鬼怪,或如猛獸, 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成斑,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進入石洞來.只見佳木蘢蔥,奇花閃灼,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曲折瀉於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Н綉檻,皆隱於山樹杪之間.俯而視之,則清溪瀉雪,石磴穿雲,白石為欄,環抱池沿,石橋三港,獸面銜吐.橋上有亭.
5 院外粉牆環護,綠柳周垂,三間垂花門樓,四面抄手游廊。院中甬路相銜,山石點綴,五間抱廈上懸「怡紅快綠」匾額。整個院落富麗堂皇,雍容華貴,花團錦簇,剔透玲瓏,後院滿架薔薇、寶相,一帶水池。沁芳溪在這里匯合流出大觀園,有一白石板路跨在沁芳溪上可通對岸。原來四面皆是雕空玲瓏木板,或「流雲百蝠」,或「歲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錦,或博古,或萬福萬壽各種花樣,皆是名手雕鏤,五彩銷金嵌寶的。一槅一槅,或有貯書處,或有設鼎處,或安置筆硯處,或供花設瓶,安放盆景處。其槅各式各樣,或天圓地方,或葵花蕉葉,或連環半璧。真是花團錦簇,剔透玲瓏。倏爾五色紗糊就,竟系小窗;倏爾彩綾輕覆,竟系幽戶。且滿牆滿壁,皆系隨依古董玩器之形摳成的槽子。諸如琴、劍、懸瓶、桌屏之類,雖懸於壁,卻都是與壁相平的。
6 整個房間都掛滿了用金花點綴的深紅色土耳其織錦。在房間的凹處,有一樣長沙發模樣的東西,上面放著幾把阿拉伯寶劍,劍鞘是鍍金的,劍柄鑲嵌著一顆顆晶瑩奪目的寶石;從天花板垂下一盞威尼斯琉璃燈,外形和色彩都很迷人;腳下踩的是能陷至腳踝的土耳其地毯;數道門簾垂落在門前,另有一扇門通向第二個房間,裡面似乎被照耀得富麗堂皇。
7 只見入門便是曲折游廊,階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兩三房舍,一明兩暗,裡面都是合著地步打就的床幾椅案。從里間房內又得一小門,出去則是後院,有大株梨花兼著芭蕉。又有兩間小小退步。後院牆下忽開一隙,清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8 整個房間都掛滿了用金花點綴的深紅色土耳其織錦。在房間的凹處,有一樣長沙發模樣的東西,上面放著幾把阿拉伯寶劍,劍鞘是鍍金的,劍柄鑲嵌著一顆顆晶瑩奪目的寶石;從天花板垂下一盞威尼斯琉璃燈,外形和色彩都很迷人;腳下踩的是能陷至腳踝的土耳其地毯;數道門簾垂落在門前,另有一扇門通向第二個房間,裡面似乎被照耀得富麗堂皇。
9 房間收拾得十分整潔,牆角邊放一張簡單的床鋪,一頭是棋盤格花紋的帳幔,另一頭卻只有粉刷的牆壁。地下鋪著泥磚,真是一塵不染,但是很潮濕,好像上回沖洗以後,再也不肯幹了。地下室的窗口對著街道,因為怕小孩子們扔石頭,裝上一面百葉窗,又掛滿了從籬笆上,溝渠邊和田野間采來的奇形怪狀的野草,……。那屋子裡到處掛著葯草,光線也受了障礙;葯草在風乾的時候,隨著散發出一種不大好聞的氣味。
10 這個房間陳設很簡單,但卻很華麗。房間是圓形的,靠壁,有一圈固定的長椅。長椅上,牆上,天花板上,都鋪釘著富麗堂皇的獸皮,踏上去像最貴重的地毯一樣柔軟;其中有鬃毛蓬鬆的、阿脫拉斯的獅子皮,條紋斑斕的、孟加拉的老虎皮,散布著美麗的花點的、在但丁面前出現過的、卡浦的豹皮,西伯利亞的熊皮,挪威的狐皮;這些獸皮都一張疊一張地鋪得厚厚的,似乎就像在青草最茂密的跑馬場上散步,或躺在最奢侈的床上一樣。
11 陰暗的窗子面臨著同一個庭院,裝著同樣的柵欄,欄桿間結著一個也許有二十五年之久的蜘蛛網,那一塊用了二十五年、本來是綠色的窗簾,由於眷戀著太陽,如今已經褪色了。窗子旁邊擺著的依舊是那張黑色桌子,鋪著一塊早先也是綠色、現在卻盡是斑點的檯布。桌子上擺著一隻又大又黑的墨水台和一大瓶黑色止淋粉,都固定在一個座子上;還擺著一對黃銅燭台,再也沒有人用來點燭了,一把剪燭芯的銅剪子,也沒有人拿來剪燭芯了。一張墊著薄薄褥子的鐵床,上面掛著一支從來沒有用過的雙筒獵槍。床底下,有一隻樣子像小棺材的六弦琴盒子。一張窄小的皮長沙發、兩把皮椅子、一個白鐵皮大臉盆和一個小小的深櫻姚的紅的櫥子,湊成這房間的傢具。這房間由於地形狹長,更兼經常籠罩著一片昏暗,與其說它像一間屋子,不如說像一個墳墓。
12 這是一個潔凈、雅緻的房間。一張席夢思雙人床,擺在屋子中間,上邊蓋著潔白的、綉著小花的床罩。左邊是一對精緻的小沙發,一個床頭櫃,櫃上放著一個貝殼疊起的小台燈。右邊是一台淡綠色的冰箱,上面擺著一套雕花的玻璃水杯。屋子正中牆,懸掛著一張大彩色照片……
13 牆上掛著用金銀各色絲線綉著狩獵圖的帳幔,那綉工在當時可算得是最精緻的了。床上鋪著一塊同樣富麗的綢罩單,四圍掛著紫色的短幔。椅子也都有彩色套子,其中一張特別高,前面放著一個鏤花的象牙腳凳。至少有四盞銀制的燈架,點著高大的蠟燭,把全屋子照得通明。
14 這書房顯得這樣超凡的安靜。空氣是平均的,溫溫的。爐火也緩緩地飄著紅色的光。牆壁是白的,白的紙上又印著一些銀色圖案畫,兩個書架也是白色的,那上面又非常美觀地閃著許多金字的書。並且書架的上面排著一盆天冬草,草已經長得有三尺多長,像香藤似的垂了下來,綠色的小葉子便隱隱地把一些書掩蓋著。在精緻的寫字台上,放著幾本英文書,一個大理石的墨水盒,一個小小玲瓏的月份牌,和一張《希望》鑲在一個銀灰色的銅框里。這些裝飾和情調,是分明地顯出這書房中的主人對於一切趣味都是非常之高的……
15 走進冰如的客室。這是一間西式的屋子:壁爐上面,橫掛一幅復制的油畫,畫的是一個少女,一手支頤,美妙的眼睛微微下垂,在那裡沉思。兩只式樣不同安舒則一的大沙發,八字分開,擺在壁爐前面。對面是一張玲瓏的琴桌、雨過天晴的花瓶里,插幾枝尚未全開的臘梅。裡面牆上掛四條吳昌碩的行書屏條,生動而凝煉,整個地望去更比逐個逐個字看來得有味。牆下是一隻茶幾,兩把有矮矮的靠背的椅子。中央一張圓桌,四把圓椅圍著。地板上鋪著地毯。光線從兩個又高又寬的窗檯間射進來,全室很夠明亮了。右壁偏前的一隻掛鍾,的搭的搭奏出輕巧溫和的調子。
16 樹影在地氈上移動,大宣爐里一爐好香的煙氣,裊裊不斷的上升。東面的壁衣浴在太陽光里,上面附著的金碧錦綉,反射出耀目的光彩。中堂掛著的一幅陳所翁的墨龍,張牙舞爪的像要飛舞下來。西壁是一幅馬和之的山水,那種細軟柔和的筆觸,直欲凸出絹面來,令人忘記了是坐在京市的宅院里。
17 牆上畫著淡藍色小方塊的彩色圖案,圍著鍍金的、華麗的框子,角上刻著精緻的花果,有肥胖的小愛神在上面自如飛翔。天花板上繪著金碧輝煌的藻井,圍護著中間的一叢明燈——在閃光的稜柱和鍍金泥灰卷葉之間點綴著好些電燈泡。地板打蠟、擦亮、發出微紅的光來,四周都裝著鏡子——高大、明潔、車邊的鏡子——相互輝映,映出了不知多少人影、面容和燈架來。餐桌本身並不怎麼出色,可是檯布上印著飯店的名稱,銀器上刻著特芬納的牌號,瓷器上有哈弗蘭的廠名,小紅燈罩下燈光照耀著這樣的器物,以及客人的衣服上、臉龐上反映出的牆壁的色澤,使餐桌顯得彷彿很奪目。
18 一間白大理石的巨大宴會廳:紅色的帷幕,發亮的嵌花地板,綠色圓柱中間放著很多桌子,白桌布上面金、銀、玻璃器皿閃閃發光。高台上有一張長桌,從大廳這一頭直到那一頭,約有一百尺長,其餘的桌子一排排和高台成直角。兩盞金碧輝煌的巨型吊燈從高高的紅色金色的天花板垂下,吊燈上的無數個毛玻璃的圓燈大放光明。在牆上還有裝飾華麗的壁燈閃光耀目。
19 屋裡也和一般農家大不相同。一般農家,都是當屋放著一張破床,床上放著案板瓢盆一類雜物。這里倒很有點地主家的派頭,中間放著條幾、八仙桌子,兩邊各放著一把太師椅,椅子上還鋪著紅布椅墊。條幾上那座大自鳴鍾,擦得明光鋥亮。兩邊的隔扇門都掛著雪白的門簾,里間屋的擺設就被遮擋住了。
20 紅的磚,綠的窗欞,白的欄桿,淡黃的瓦……這是一所典型的北京式「四合院」,裡面住著三戶人家。在四幢相對的灰磚平房中間,是一個灰磚鋪就的長方形小院。院當中砌著個花壇,上面陳放著十幾盆盛開的菊花。花壇旁那棵一丈多高的紅海棠樹,枝條被修剪得疏密適度,整個庭院更顯得古樸、靜謐。只有當陣陣清風吹拂,從盆菊和海棠樹上落下的枯葉在地上沙沙作響時,才偶爾劃破院中的沉寂。
21 紗幔低垂,營造出朦朦朧朧的氣氛,四周石壁全用錦緞遮住,就連室頂也用綉花毛氈隔起,既溫暖又溫馨。陳設之物也都是少女閨房所用,極盡奢華,精雕細琢的鑲玉牙床,錦被綉衾,簾鉤上還掛著小小的香囊,散著淡淡的幽香。
㈨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明清兩朝古代傢具欣賞
中國古代傢具源流概說——明清傢具
明代傢具
宋元以後,中國社會仍然延續著千年以來的封建統治制度,由於元末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加上長期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明王朝吸取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恩亂」的治國策略(《洪武實錄》),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促進生產的措施,經過幾十年的恢復,使國家走上了全面發展的道路,至明中葉,舉國上下出現了空前繁華的景象。而明代傢具這一時期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一些地域藝術文化中心及流派,尚古求真、豪放挺拔成為新的時代審美標准,中國古典傢具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這里就其形成的原因重點提出幾項:
明末清初 黃花梨攢靠背活屜四齣頭官帽椅
一、手工業的高速發展,推動了生活領域方方面面的進步,使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二、鄭和下西洋時,隨船滿載的中國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緙絲、金銀等各類商品,以貨物貿易的形式換回各國特產,如象牙、香料、寶石等,由於歸航時所載貨物較輕,怕帆船傾斜,需要用生物體來增加船的重量,於是大批優質的木材便利用這個「偶然」的機會來到中國,而這批木材被港口附近一些木匠發現並製造成傢具,這些木材木質堅硬、細膩、紋理好,做出傢具結實耐用,且極具凝重感。這就是後來我們提到的硬木。三、經濟社會的改變促使文化意識形態的改變。
清早期 黃花梨透欞書格
清代傢具較多的注重陳設效果,整體造型厚重,體形龐大,色彩強烈,並常常採用各種工藝手法,強調形體的裝飾美。多種材料的鑲嵌,精細繁縟的雕刻,突出地表現了傳統傢具的工藝美,但嫻熟的傳統技藝,迎合了當時誇張的審美趣味,到清代晚期時,更加一發而不可收。過度的堆砌和人為的雕琢,使得許多傢具顯得特別繁瑣;財力不濟而造成的粗製濫造,更使傢具走向了物質功能要求的反面。最後,將創新精神局限於外在形式感的清式傢具畫上個華而不實的句號。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方回紋馬蹄足三屏風扶手椅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性質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清代傢具進一步出現西化傾向,各種西方傢具成了市民追求的新異物品。到這一時期,清代傢具也就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延伸閱讀:[明清傢具部件術語] 椅子的鵝脖
㈩ 會飛的木屋會變大變小的書包會上行走鞋哪個最神奇
都很神奇,會飛的木屋你一聽到「會飛的木屋"這個名字,肯定會大吃一驚,木屋怎麼會飛呢?這可是我新設計的木屋,你們不妨聽我介紹吧!木屋的外側可不一般,它的兩側有兩個大型機翼。
下面有四個大輪子,可以讓房子在地面上平穩地行走。機翼平時是合攏的,如果你想飛就按一下操控間的按鈕,它就會像小鳥一樣展翅飛翔。屋內總共有五個房間,廚房、卧室、衛生間,書房和操控間。廚房有一個大冰箱,頂部有層太陽能板,只要太陽光從窗外照射進來,它就能發電。太陽能板旁邊還有一個電瓶,用不了的電,還可以儲存到裡面,在沒有太陽的情況下,電瓶還可以照常使用,長期旅行的話,它的這些功能全能派上大用場。說起操控間,它的裡面有兩個大方向盤,可以控制木屋的方向,一個是飛行轉盤,一個是行走轉盤。轉盤旁邊還有一個屏幕,有自動播放功能,當你旅途疲憊時,它會播放出輕松愉快的歌曲來,可以解除你一天的疲勞。如果你到了陌生地方不認識路,它還有導航功能,自動播報方向,准確無誤。有一次,木屋把我帶上了太空,我來到了月球。我把我隨身攜帶的種子種在了月球上,拿一根碳納米管把水引到月球。過了不久,月球變成了綠洲,到處綠意生輝。小鳥在枝頭唱歌,小河潺潺地流動。我和白雲玩耍和星星作伴。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都住在月球上,這里沒有霧霾,沒有病毒,也沒有地震和火災。那該是多麼美好啊!如果遇到地震,這座房子會隨著震波啟動按鈕,轉動方向盤飛上天,給人們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如果不幸發生火災也不用擔心,因為木屋的木質材料上塗抹了一層無污染的元料,具有防火功能。普通的房屋裝修後,會釋放出一種叫「甲醛」的有毒氣體,會危及到人的身體健康,不少的小孩因此得上了白血病。可我的這座木屋是純天然木_製成的,_有一點異味,而且還散發著木頭的清香。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一個在空中飛行的木屋,不用驚慌,那一定是我在空中旅行呢!我有一個會飛的木屋,它的外表跟普通的木屋一樣,只不過是多了四個輪子,和一對翅膀。這一對翅膀是用碳納米管做的,比鋼鐵結實百倍,而且很輕。木屋的兩邊是用了碳納米空間技術構成的,木屋的空間很神奇。當你讓它變大它就把空間變大,當你讓它變小,它就把空間變小。別看它其貌不揚,它的功能還有很多很多。它會飛,它會飛離地球,遨遊太空。屋子的兩邊有一個機翼,它會帶我去看看天王星,到底有多大?帶我去看看這美麗的地球,帶我去火星上和外星人做朋友,再帶我去看看其它的星球,看看這個世界有多大。它還有清掃屋子的功能,因為我用了納米組和技術,給這個屋子安裝了一個機械手。當我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機械手會給我幫忙。有一次我把屋子搞的亂七八糟,機械手很靈活地把屋子裡清掃得一粒灰塵都不剩。_蔽以謁醯氖焙潁凳志拖裎業哪蓋裝鏤腋潛蛔印T縞系氖焙潁液湍疚菰諤兆∽牛蟻賜炅乘⑼暄勞暄潰陀幸還上閂緡緄奈兜來游業謀親永鐦芰私矗鞘蔽伊髁艘淮罌誑謁腔凳職鏤易齙哪兀空飧齷凳植恢夠嶙齜骨逕ㄎ葑櫻夠嵐鏤醫補適隆5蔽以諼櫱牡氖焙潁岣頁瑁何銥摹K褂蟹賴涼δ埽葑擁拿趴謨凶遠杏ζ骰崾侗鴰等耍⊥狄徊揭步煥礎K且桓鑫屢哪疚藎蘼凼裁叢竿薊崛夢衣悖蘼凼裁詞焙虺慷薊嵊行磯嗍澄鎩5蔽蟻胩瑁愀頁鱸枚母梟蔽夜露朗保葑永鍩嵊行磯嗟耐婢摺U飧鑫葑泳拖裎業哪蓋祝眉婦浠襖幢澩錚廡┦隆怯啦宦鸕幕匾洌旅韉奶罩校蘿暗哪疚堇錚凶拍蓋椎幕潮АJ欽飧鑫蘿暗哪疚荽銥燉鄭乙淮沃匭祿氐僥蓋椎幕忱鐧幕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