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海裡面有多少滴水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回答,因為沒有具體到一滴水到底多大,所以如果一滴水指代的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一滴,那麼這滴水大概0.1毫升,用大海的總水量,這個大概也是個約數,除一下這個0.1毫升,就可以算出來有多少滴水了。如果把所有海水看做是一滴水,那麼大海裡面就只有一滴水。望採納!
2. 一滴水和大海的關系
一滴水很渺小,不會有人注意一滴水的存在。單獨一滴水沒有什麼能力,在空氣中也很快就會汽化消失。
大海廣闊無邊,可以說有呼風喚雨的力量,孕育了地球的生命,自己也是洶涌澎湃,激盪不止,也不會輕易消失。
然而偉大的大海正是無數不起眼的水滴組成的。這喻示了: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
同時,水滴正是由於在大海中才會生生不息。這喻示了:個人只有融入集體,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實現更大的價值。
3. 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
這句話把我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針尖上的一滴水,把時間的流比作大海.
寫出了時間的匆匆,時間消逝得很快,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的特點
4.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幹涸是誰說的
是雷鋒說的。
雷鋒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到:「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乾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鋒:原名雷正興,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指以雷鋒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基本內涵,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它影響了後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
拓展資料:
《雷鋒日記》:
是雷鋒自1957年開始寫的日記合集,(其中記錄了雷鋒做的所有好事)是在雷鋒去世後由《前進報》社等組織整理的。
1963年3月,沈陽軍區《前進報》編輯董祖修把一份雷鋒日記的完整抄件隨身帶到了北京,和總政宣傳部的相關人員一起核實雷鋒日記。1963年確認了《雷鋒日記》的初稿。
1963年4月,《雷鋒日記》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名言摘錄:
我願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願在暴風雨中艱苦的斗爭中鍛煉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裡度過自己的一生。
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一個人先進總是單槍匹馬,眾人先進才能移山填海。
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
誰要是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5. 一滴水,放進大海里,它還是一滴水嗎
這個問題好深奧。
正如你從哪裡來,你往哪裡去一樣,太過於哲學了。
一滴水,放進大海里,它還是一滴水,只不過這滴水已經不是當時的那滴水,它已經有了更廣闊的名字,大海。
大海是一滴水么?不是,但它絕對是千千萬萬滴水匯集而成的。
正如上面那個朋友說的那樣,一個人,在一群人里,就是眾生。
6. 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認真~~對自己的生命,生活負責.就這樣咯,很簡單的`象你自己說的也差不多哈`
7. 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不會乾涸,後面是什麼出處
純屬勵志大忽悠,概念漂移意境嫁接的語言游戲—— 你一個人死了可比喻一滴水乾涸,全國每年光自然死亡就接近千萬,就是說一千萬水珠乾涸了,這千萬水滴可都是放到國家這片大海里了,該乾涸的時候誰也無法阻止,我這不算強詞奪理吧
8. 一滴水只有進入大海才永遠不會乾涸 但當它進入了大海,它也就失去了自我。
或許是
人總是要到社會大環境的中闖盪,自己的稜角都被磨光變得和大眾一樣
9. 描述水珠的唯美句子
1、那一抹難受就像清水滴在白紙上,一閃而過,風一吹便轉瞬即逝。只要沒人刻意的去探究水滴後的烙印,好多事情都可以輕松的翻篇過去。
2、在默默里算著,七千六百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聲音傳來的地方,天空裂開透明的縫隙,撒下毛茸茸的水滴。落近了,才發現那不是雨,是飄揚在雙眼裡的蒲公英。比雪花更輕盈,比雨滴更稠密,直到彷彿整個宇宙的種子,都篩下來,填塞了一切空白。水滴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總能找到阻力最小的道路,對人類而言,情況剛剛相反。
3、水滴,離開了孕育它的家鄉,轉而投向了白雲的懷抱,但是白雲變心了,就把水滴拋棄了,最後一場大雨伴隨著雨滴哭泣的聲音落下了帷幕。
4、如果想成為一顆太陽,那就從塵埃做起;如果想成為一條大江,那就從水滴做起。
5、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6、青草擁抱水滴,陽光溫暖如你。
7、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雖然微小,但卻猶如水滴,一滴滴的匯聚,總有一日會成為大海。
8、每一滴水,都有它出生的地方。只是當水滴遇到別的水滴時,再遇到別的水滴時,再遇到別的別的別的水滴時,它們就變成了海。每一滴水再也不必去認它的出生地。
9、慾望是海洋,愛是水滴。這力量的對比是如此的不成比例。坦白說,這世上太多的水滴都埋葬在海洋里,也在海洋里永生。
10. 形容深海中的一滴水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深海中的一滴水的成語只有一個貼切的:滄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