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稱拍鳥的人老法師
大爺這個詞本來指的是年齡大一些的長者,因為很多以鳥類為拍攝題材的攝影愛好者年齡都是長者,所以就被稱作「拍鳥大爺」。
這個詞在觀鳥圈子裡並不是一個褒義詞,甚至不是一個中性詞,而是帶有一絲絲戲謔調侃,還有一絲鄙視。
這才是真大爺(馬敬能)
不是觀鳥圈子的人肯定會不理解為什麼「拍鳥大爺」這個詞指向的不是所有年紀較長的鳥類攝影愛好者?不是泛指,而是詞義縮小,只是指:不尊重拍攝對象即鳥類的人。
為什麼是這樣呢?
這個詞說出來的時候,給聽眾的感覺就是一個畫面——一張張折疊小板凳上端坐著穿著不同式樣迷彩服的長者,肩上可能還搭著擦汗的白毛巾,上面印著某某賓館的名字。
他們手上抓握著、把玩著快門線或者快門遙控器,不要以為那是在「盤它」。這些輕巧的小物件是控制三腳架上沉重的攝影器材的,一般都是日本出產的照相機,肥大但靈敏。
一旦鏡頭前方出現了小鳥,那麼這些機器就會被長者們操控起來,鏡頭就像機關槍的槍管,相機機身發出噠噠噠噠噠噠的聲響!
數台機器一起工作的時候效果更好,和戰爭片里第三帝國的堡壘及其相似,只差了彌漫的硝煙,所以長者們點上了過濾嘴香煙,既驅趕了蚊子,又增加了戰斗的氣氛。
長者們喜歡把拍攝鳥類(以下簡稱為「拍鳥」)叫做「打鳥」,可能和這種在和平年代的戰爭感假象有關,可能這樣能展現出還流淌在血管里的激情。
Ⅱ 為什麼觀鳥為什麼這么多人喜歡觀鳥,觀什麼有什麼好觀的
首先人家觀鳥的有知識,知道自己看的是什麼,知道能看到什麼特有的行為。其次,在有知識的基礎上,看到新的種類就很有成就感。每一種你都不認識,你根本沒積累這方面的系統,那當然毫無意義。
Ⅲ 關於愛護鳥類的宣傳語
關於保護鳥類的宣傳語
1、 愛鳥護鳥是人類的美德。
2、 同在藍天下 人鳥共家園。
3、 關注候鳥 保護環境。
4、 鳥是害蟲的天敵,鳥是人類的朋友。
5、 保護鳥類,保護生物多樣性。
6、 護鳥光榮,打鳥可恥。
7、 愛護鳥兒吧!不要讓樹木感到孤獨。
8、 請保護鳥類,為了明朝悅耳的鳴聲。
9、 關愛生靈,保護鳥類。
10、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11、 莫讓鳥語成為奢侈品!
12、 鳥兒的歌聲是大自然最動聽的聲音,讓這聲音永遠回盪在我們耳邊。
13、 讓人類在大自然愉快前行,讓鳥兒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14、 藍藍的天空中只有配上鳥兒才會有生機,別讓天空變的孤獨。
15、 讓我們傾聽大自然最美的旋律----鳥兒的歌聲.
16、 鳥也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愛護它!
17、 傾聽森林上的旋律,愛護天空下的音符——愛鳥從心開始。
18、 還鳥兒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不要讓那孤獨的笙簫吹遍寂寞的叢林。
19、 愛鳥護鳥不分你我他,良德善舉益大家。
20、 草長鶯飛的季節,不要讓鳥兒的叫聲成為回憶。」
21、 鳥是人類的朋友,假如讓你去傷害自己的朋友你會怎樣?
22、 小鳥讓湛藍的天空更加美麗,為了自己視覺的享受請保護一下人類共同的朋友——鳥。
Ⅳ 觀鳥捕蟬圖的介紹
觀鳥捕蟬圖《觀鳥捕蟬圖》是一幅感人至深的以「宮怨」為題材的著名作品。畫面上三個宮女,第一人頭梳高髻,面部豐腴,身穿黃衣黃裙,雙手挽灰色披巾交叉於胸前,雙目微窺似在靜立遐思。中間一宮女,頭梳雙螺髻,身著男裝,足蹬便履,步履輕盈,舉起右手在全神貫注地捕打樹幹上的一隻小蟬。第三個宮女將紅色披巾一端托於左手,右手舉起撫摸金釵,仰首望著天空飛翔的鳥兒,畫面中人、鳥、樹三者動靜交錯,其藝術構思令人叫絕,在中國古代美術史有著顯赫的地位。畫家用無聲的語言訴說出深宮中宮女們寂寞無聊和渴望自由的心情,是一幅別具匠心的珍品。
Ⅳ 藍冠鳥稀有嗎
藍冠鳥非常稀有。
藍冠鳥也叫藍冠噪鶥,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鳥類之一,曾經神秘消失,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但在2000年又在江西婺源出現。
2007年藍冠噪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是極度瀕危物種。全球僅有200-300隻,都棲息在江西婺源。
02最愛干凈,一天洗兩次澡,還喜歡與人做鄰居
很多野生的鳥兒都不喜歡靠近人,因此將「家」安在野外,人們難以發現的地方。但是藍冠噪鶥卻喜歡與人做鄰居,築巢時選擇居民村落周邊。
它們在婺源有四大棲息地,分別是太白,鎮的曹門村,秋口鎮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能夠監測到的棲息繁育地有13處。
觀鳥人發現,它們喜歡在闊葉林和喬灌木的樹林里生活,會將巢穴修築在10米以上的樹杈上,林子附近有村落。
它們為什麼喜歡與人類做鄰居?它們並不是喜歡與人待在一處,而是為了躲避天敵,尋求人類的庇護。藍冠噪鶥的天敵有松鼠、老鷹、蛇。
松鼠和蛇,會吃掉藍冠噪鶥產下的蛋,老鷹會吃掉藍冠噪鶥雛鳥。選擇在村莊附近安家,天敵會少很多,出去覓食時不必提心吊膽。
在眾多鳥類中,藍冠噪鶥可能是最愛干凈的鳥之一,它們特別愛洗澡。它們對環境的要求很高,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天氣好的時候,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會在溪水裡洗澡,梳理羽毛。
Ⅵ 十五年等待候鳥站在觀鳥站的人是誰
就是黎璃
大結局:時光回到如今,裴尚軒放下照相機,面帶微笑注視站在觀鳥台上的女人。這個女人身影模糊五官難辯,她雖然沒有做出任何動作,卻讓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裴尚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Ⅶ 鳥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幾條幾條的那種)
1、據估計鳥類約有一千億只,遍布在多種多樣的環境內,它們在消滅害蟲、害獸以及在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穩定性)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以消滅害蟲、抑制蟲災為論,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稱道。
據《酉陽雜俎》記述:「開元中蝗蟲食禾,有大白鳥數千,小白鳥數萬,盡食其蟲」。1848年摩門人開拓美國的猶他州,遇到洪水為災,隨後又來了成千上萬的蟋蟀,所過之處,莊稼一掃而光。
正當災民束手無策時,飛來了上千的加里佛尼鷗,很快將蟋蟀消滅。現今猶他州鹽湖城的廣場上,尚豎立著價值四萬美元的、有兩只金色海鷗的紀念碑。
2、野生鳥類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肉、蛋、羽絨、糞肥。野禽的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又加上比家禽受城市等工業污染的可能性小,因而成為人們競相選食的佳淆,價格比家禽昂貴。
我國狩獵鳥類極為豐富,其中有很多享有盛譽,例如大興安嶺和長白山特產的榛雞,曾是歷代皇朝的貢品,稱為「飛龍」。鳥類每年為人們所提供的羽絨、飾羽等原料,以及用其加工成的各種輕工業產品、玩具和工藝美術品等,更是不可勝數。
它們的價值有時是難以估計的,僅以美洲白鷺的飾羽而論,本世紀初西歐流行在婦女的帽子上裝幾根漂亮的羽毛,尤以美洲白鷺的飾羽最為名貴,1902年僅在倫敦市場上成交的就有1300公斤以上,按當時的價格以重量計,比金子還貴。
鳥糞含有大量的氮和磷化合物,是優質的有機肥料。沿海及海島上所集聚的海鳥,例如鸕鶿、信天翁、鷗類等,是鳥糞的主要提供者。每年由南美和非洲所提供的鳥糞,就有30萬公噸。
其中以秘魯的產量最高,那裡的海島上歷代沉積的鳥糞厚達55米,從19世紀起開始興建工廠,作為礦產開發,到目前雖已開發完畢,但每年所積蓄的鳥糞尚有8厘米厚。我國西沙群島的很多島嶼,幾乎全被鳥糞覆蓋,是很有開發潛力的資源。
(7)森林裡觀鳥人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保護鳥類的措施
1、發現亂捕濫獵、傷害、販賣鳥類等野生動物的不法行為,要向當地林業主管部門、公安、工商等部門報告。
2、拒食野鳥等野生動物,勸誡親朋不濫食野生動物,樹立健康的飲食觀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3、認真學習野生動物保護法,不傷害、不捕殺、不籠養野鳥,用實際行動保護野鳥資源;
4、遇到傷鳥,要及時與當地林業主管部門、野生動物救護部門取得聯系,讓傷鳥得到及時救治;
5、科學旅遊,文明觀鳥,野外觀鳥時注意不恐嚇野鳥等野生動物,不隨處亂扔廢棄物,保護野鳥及其棲息地。保護野生動物,維護生態平衡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大家攜其手來,以「愛鳥周」為契機,自覺保護自然環境、愛護包括鳥類在內的一切生命,共建鳥語花香的綠色林區。
Ⅷ 無腳鳥的意思
無腳鳥一般指極樂鳥科動物。
極樂鳥科有16屬41種。大部分雄鳥色彩繽紛,具有復雜華麗的飾羽。雌鳥和雄性未成鳥則具有暗淡的保護色,腹部常有橫斑。有些單配製種類為全身黑色或藍黑色。該科鳥體長15~110厘米,體重50~450克。雄鳥一般大於雌鳥。
主要分布於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少數種類見於澳大利亞北部和馬魯古群島。棲息於熱帶森林、山林、亞高山帶森林、乾草原林地和紅樹林。很多為食果類,有些為食蟲類,此外也食葉、芽、花、節肢動物和小 型脊椎動物。
鳴聲多樣,有似鴉叫的聲音,有似槍響的聲音,也有鍾聲般的鳴聲。雄鳥求偶時抓住機會展示自己絢麗的色彩和不同尋常的裝飾,並且用舞蹈、造型和其他展示動作突出自己的外表,為雌鳥以及附近的觀鳥人獻上一場嘆為觀止的表演,可能持續數小時。
分類學上被認為和鴉鵲類有近緣關系。外觀雖兩者有顯著的差異,但喙、腳、翼等之構造近似鴉鵲類。大部份種類喙短,類似烏鴉形,但其中亦有細長者,或呈彎曲形等。腳部粗長有力,尾羽形狀極富於變化。頭部之裸出部份,以及生於頭部和翅膀附近飾羽、尾羽等為該科鳥類之顯著特徵。
由於極樂鳥生活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叢林中,人們只是看見這種美麗的鳥兒在空飛翔,而不知道它去往何方,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美麗的傳說:極樂鳥是住在「天國樂園」里以天露花蜜為食的一種「神鳥」。
(8)森林裡觀鳥人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1522年,西班牙「維多利亞」號船長胡安·塞巴斯蒂安·埃爾卡諾率領他的船隊從摩鹿加群島返回西班牙,他此行獲得很大的成功。埃爾卡諾船長運回大批香料,還給國王帶回5張美麗絕倫的鳥皮。當他把這美麗的禮物獻給國王時,朝臣們個個看得目瞪口呆。這種鳥實在是太美了。
一時間,人們紛紛傳說,船長帶回來的是來自天堂里的鳥。這5張鳥皮不是埃爾卡諾船長自己捕捉剝制的,而是他從摩鹿加土著人手中用錢買來的。當然,這種鳥不可能來自實際並不存在的天堂。
直到1824年,自然科學家裡內·李森在新幾內亞的熱帶森林中親手採集到「來自天堂里的鳥」的標本,這時人們才知道這種鳥是新幾內亞熱帶叢林中一種很常見的鳥。不過,由於歐洲人自16世紀以來一直把這種鳥稱作birds of paradise,因此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極樂鳥科
Ⅸ 為什麼喜歡一隻鳥卻不能捉
野生鳥類很難養活的
「遛鳥人背後的「死亡數字」讓人唏噓
農林綜合執法總隊的執法隊員介紹,野生動物毛皮威脅著一些物種的生存,一些非法盜獵者為了捕獵動物幼崽,常常會將幼崽的母親殺死,「同時,由於運輸以及保存環境惡劣,大量的野生動物在還沒到達市場之前便死在了路上。而盜獵過程中,死亡的野生動物更是數不勝數。」據統計,每一隻在市場上出售的籠養鳥背後,就有20隻野鳥為其喪生。
執法隊員認為,每個物種在生態環境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購買野生動物助長了非法盜獵者的瘋狂捕獵和對棲息地的嚴重破壞,導致一些瀕危物種的數量急劇減少甚至瀕臨滅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遇見受傷動物立即撥85620178
「比如有些小鳥,很快就會有親鳥來幫助它。你如果魯莽地將動物救起,它才會真正地脫離群體。」工作人員介紹,如果遇上受傷的動物,要立刻撥打025—85620178,請求動物園專業的救治,「不要自己拿回家養,否則會錯過最佳的救治時間,再救助也會無濟於事,園內的獸醫院也接觸過類似幾次情況。」
4月23日,新民網記者采訪了上海野鳥會,會員們在分享觀鳥心得的同時,也希望市民們「觀鳥而不關鳥」,因為每一隻被籠養的鳥背後,意味著10隻鳥的死亡。
觀鳥愛好者:觀鳥讓人覺得地球不僅僅屬於人類
正在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念博士的何鑫是上海野鳥會的積極參與者。他告訴記者,他念大學的時候有一門關於動物的學科,老師布置了一項觀察鳥類的作業,「不少同學交了作業就好,不過我和幾個同學就此對鳥類產生了興趣,特地問老師借瞭望遠鏡,去公園觀鳥」。何鑫坦言,他和大多數人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很難分辨鳥種,「看上去都一樣」,不過通過拿照片不停比對和研究,如今一隻鳥飛過去,只要聽聲音、看姿態就能分辨鳥種了。
何鑫參與觀鳥活動已有六、七年了,為了觀鳥,他不僅踏遍申城的大小公園、野外郊區,也去過浙江、江蘇等外省市地區,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在遼寧丹東的一次觀鳥活動,「當時一群鳥飛起,有近萬只,瞬間就被震撼了,上海是看不到這樣壯觀的景象的」。
何鑫表示,雖然觀鳥愛好者們不停地挖掘新觀鳥地,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觀鳥地確實是越來越少了」。同時,他認為,上海的觀鳥、愛鳥尚待普及,「在其他國家,觀鳥愛好者往往達到整個國家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上海這么大一個城市,上海野鳥會的會員才一百多人,觀鳥知識還需要普及。」
提及多年觀鳥帶來的收獲,何鑫稱,「會覺得地球不僅僅是屬於人類的,哪怕一個人走在校園里,聽見鳥聲陣陣,也會發現周圍都是朋友」。
上海野鳥會:每隻被籠養的鳥背後有著10隻鳥的死亡
上海野鳥會目前坐落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四樓的一間辦公室內,小小的空間里滿是鳥類的科普宣傳畫和圖片相集。作為上海野鳥會的總幹事,姚力告訴記者,目前上海野鳥會定期組織會員外出觀鳥,基本上每個月都有一、兩次,也會去公園做科普宣傳,告訴遊客如何觀鳥、識別鳥類。
姚力認為,觀鳥其實不必長途跋涉,不如從身邊的公園、小區、綠地觀起。提到鬧市區的觀鳥聖地,姚力推薦共青森林公園、大寧靈石公園、上海植物園、世紀公園和濱江森林公園。而上海最常見的鳥類莫過於他們業內俗稱的「四大金剛」樹麻雀、烏鶇、白頭鵯和珠頸斑鳩,其他如大山雀、棕背伯勞、紅隼、灰喜鵲等在上海也比較常見。
姚力建議,想要觀鳥的市民切勿穿著顏色鮮艷的衣服,也不要在觀鳥區大聲喧嘩。若發現處於繁殖期的鳥類,或者珍惜鳥種,也切勿在網上發布其巢穴,以免打擾到鳥類。
目前,申城不少市民在家中養花、養鳥,這些愛好也被作為修身養性的活動。不過,姚力告訴記者,他們更多倡導觀鳥,而不是養鳥,「觀鳥不關鳥」是愛鳥者的共識。姚力表示,如今捕鳥大多通過大型的捕鳥網,「捕鳥者上午架起網,晚上才去收,不少鳥在高速飛行中看不到這些細網,一頭紮上去以後也奮力掙扎,在這個過程中,很多鳥都死了」。之後,捕鳥者把活鳥運輸到花鳥市場,途中不少鳥在擠壓中、驚嚇中慘死,能活著到達市場的鳥類又有折損,此後在市場內由於飼養不到位,又會有些鳥出現死亡,「所以,據統計每一隻家裡籠養的鳥背後,都有10隻鳥的死亡」。姚力呼籲,真正愛鳥的市民不要籠養鳥類,而應該去野外觀鳥。
野保部門:5年共記錄162種6.5萬只次野生鳥
上海公園綠地野生鳥類報告近日發布。5年來,在野生鳥類最集中的四大公園上海植物園、世紀公園、共青森林公園、大寧靈石公園,野生動物保護人員共記錄到野生鳥類162種65133隻次,其中國家級保護鳥類12種68隻次,上海市地方保護鳥類12種26910隻次。
據市野保部門調查顯示,上海城區內公園綠地野生鳥類以樹棲鳥類為主,其中留鳥為主要群體,其記錄的數量佔到記錄總數量的八成以上,均為與人類生活頗為密切的類群;冬候鳥雖然也有一定的數量,但由於食物缺乏及人為干擾等因素的存在,所佔比例並不很高;夏候鳥和旅鳥的數量在本市公園綠地內的數量極為少見。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使人的生活美好的同時,切勿讓鳥類的生活更糟糕,為了也能使得「鳥類的生活更美好」,市野生動物棲息地所涉及的八大公園倡議:增加公園綠地面積,增加植物多樣性,為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和繁衍的場所,減少農葯,保證鳥類的「食品安全」;保護城市濕地和濱海灘塗資源,發揮上海在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作用;引導市民親近自然,享受生態,為公眾探尋上海的野趣創造條件。(新民網記者袁蓉)」
、
Ⅹ 誰有關於鳥的天堂的視頻,圖片,資料
關於「鳥的天堂」
「鳥的天堂」是指一株有500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惠縣天馬河上。它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心上的二十多畝地。現在大榕樹南面的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川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天馬河中有潛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氣生根是生箕空氣中的一種變態根,如榕樹的枝幹上長出許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此種氣生根沒有根毛的根冠,不能吸收養分,但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於氣生根扎入土內,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樹冠得以發展,故有「獨木成林」之感。熱帶森林中的許多植物也有發達的氣生根,氣生根因作用不同,又可分為呼吸根、支柱根、攀根和吸器根。
五百年前,這里原有一個泥墩,一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有二公頃的小島。島上的榕林棲息著數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鶴和灰鶴最多。白鶴朝出晚歸,灰鶴暮出晨歸,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翩翩飛舞,嘎嘎而鳴,蔚為壯觀。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游後寫了《鳥的天堂》,1982年他親筆題了「鳥的天堂」四字,更為這風景區增色不少。樹長起來後便有氣息,氣根向下長入土後成樹枝,枝大成樹又有氣根下垂入土,如此不斷循環,加上小泥堆不斷因河水沖積成為小島,樹越來越大,成為有十五畝闊的榕島了。如果您劃艇靠近榕墩,環境一周,就會見到榕林裡面樹枝交錯、鳥巢一個個散布其中、鳥群飛上飛下的奇景了,真有「人間畢竟有天堂」之感。
江門新會的「小鳥天堂」,名氣很大。記得孩童時代,便知道這里因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鳥的天堂》一文而名聲大震,使此後的「小鳥天堂」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只要一提起它,腦海里便會構築起一幅美好的畫圖,想像著新會那一棵很出名的榕樹,樹上每天有數不清的小鳥。
而人們最近前往「小鳥天堂」觀鳥,卻頗感失望,繞小島兩圈,沒有見到小鳥群飛的盛景。據當地人介紹,由於小鳥生存的生態大環境發生了改變:即小鳥周邊被開發,原有的農田、水塘被破壞,環繞小島的天馬河的水質遭到污染,小鳥不斷地飛到其他地方覓食,不再回來,護鳥措施也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新會縣天門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歷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鶴、麻鶴、灰鶴和其它鳥雀。白鶴、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里游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如今,「鳥的天堂」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吸引了千千萬萬的遊客。◆ 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約500年樹齡的大榕樹,它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天馬村天馬河上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河心島上約20多畝土地,獨木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枯藤交錯,猶如原始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樹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白鶴在早晨飛出覓食,至傍晚歸巢;而灰麻鶴正好相反,是晚上飛出覓食,天亮時歸巢休息。它們每天早晚一進一出,盤旋飛舞,交互更替,很有規律,場面頗為壯觀。
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時,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一說是《小鳥的天堂》),更使鳥的天堂美名傳揚四海。現在大榕樹已成了一處旅遊勝地,它的南面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以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等。天馬河中有遊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榕樹常綠喬木,樹干分枝多,樹冠大。葉子橢圓形或卵形,花黃色或淡紅色。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多年生的榕樹,樹枝可長出黑色的根須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為樹干。榕樹的葉、根、樹皮均可入葯。
畫眉鳥身體棕褐色,腹部灰白色,頭、後頸和背部有黑色斑紋,有白色的眼圈,叫的聲音很好聽。
「小鳥天堂」四面環水,有一株巨大古榕樹,樹冠的覆蓋面積達一公頃,數以千計的白的、灰的鷺鷥棲息其間。白天,白鷺飛出覓食,夜間歸來。傍晚,灰鷺飛出,晨早歸來。鳥群悠閑自樂,見了人也不受驚。
著名作家巴金曾來此游歷後寫了一篇游記《鳥的天堂》,因而這棵榕樹便有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小鳥天堂」。相傳,此樹植於明代景泰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小鳥天堂位於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河中。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這里是人們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小鳥天堂是僑鄉廣東新會著名的國際級生態旅遊景點,位於距城區10公里的天馬村。她以數百年的悠久歷史,佔地達18 畝,遠看像一片浮動綠洲的古獨榕,堪稱南國奇觀。而每天棲息在這棵美麗大樹上數以萬計的各種野生鷺鳥,暮出晨歸,嘎嘎而鳴,翩翩起舞,更蔚為壯觀。這一自然景象出現在人口稠密區,生生不息,已延續了384年(明萬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於「雀墩」),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典範,實屬罕見。歷年來,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慕名而至。
「一株榕樹便天堂」,一句詩概括了小鳥天堂的特點。三百八十多年前,這里原是一個水中泥墩,一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面積達一公頃的「獨木林」,泥墩也成為綠島。島上的榕樹長期棲息著數萬只的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鷺和灰鷺最多。白鷺朝出晚歸,灰鷺暮出晨歸,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盤旋飛翔,嘎嘎而鳴,蔚為奇觀,形成「獨木成林古榕樹、百鳥出巢、百鳥歸巢」三大自然奇觀。380多年來,天馬人一直用「愛樹護鳥,愛護自己,愛護子孫」的祖訓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用各種各樣方式保護這個賴以生存的環境,使這個自然奇觀完好無損地保護至今。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後寫了散文《鳥的天堂》
--------------------------------------------------------------------------------
關於「鳥的天堂」
「鳥的天堂」是指一株有500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惠縣天馬河上。它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心上的二十多畝地。現在大榕樹南面的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川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天馬河中有潛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氣生根是生箕空氣中的一種變態根,如榕樹的枝幹上長出許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此種氣生根沒有根毛的根冠,不能吸收養分,但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於氣生根扎入土內,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樹冠得以發展,故有「獨木成林」之感。熱帶森林中的許多植物也有發達的氣生根,氣生根因作用不同,又可分為呼吸根、支柱根、攀根和吸器根。
五百年前,這里原有一個泥墩,一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有二公頃的小島。島上的榕林棲息著數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鶴和灰鶴最多。白鶴朝出晚歸,灰鶴暮出晨歸,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翩翩飛舞,嘎嘎而鳴,蔚為壯觀。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游後寫了《鳥的天堂》,1982年他親筆題了「鳥的天堂」四字,更為這風景區增色不少。樹長起來後便有氣息,氣根向下長入土後成樹枝,枝大成樹又有氣根下垂入土,如此不斷循環,加上小泥堆不斷因河水沖積成為小島,樹越來越大,成為有十五畝闊的榕島了。如果您劃艇靠近榕墩,環境一周,就會見到榕林裡面樹枝交錯、鳥巢一個個散布其中、鳥群飛上飛下的奇景了,真有「人間畢竟有天堂」之感。
江門新會的「小鳥天堂」,名氣很大。記得孩童時代,便知道這里因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鳥的天堂》一文而名聲大震,使此後的「小鳥天堂」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只要一提起它,腦海里便會構築起一幅美好的畫圖,想像著新會那一棵很出名的榕樹,樹上每天有數不清的小鳥。
而人們最近前往「小鳥天堂」觀鳥,卻頗感失望,繞小島兩圈,沒有見到小鳥群飛的盛景。據當地人介紹,由於小鳥生存的生態大環境發生了改變:即小鳥周邊被開發,原有的農田、水塘被破壞,環繞小島的天馬河的水質遭到污染,小鳥不斷地飛到其他地方覓食,不再回來,護鳥措施也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新會縣天門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歷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鶴、麻鶴、灰鶴和其它鳥雀。白鶴、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里游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如今,「鳥的天堂」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吸引了千千萬萬的遊客。◆ 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約500年樹齡的大榕樹,它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天馬村天馬河上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河心島上約20多畝土地,獨木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枯藤交錯,猶如原始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樹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白鶴在早晨飛出覓食,至傍晚歸巢;而灰麻鶴正好相反,是晚上飛出覓食,天亮時歸巢休息。它們每天早晚一進一出,盤旋飛舞,交互更替,很有規律,場面頗為壯觀。
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時,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一說是《小鳥的天堂》),更使鳥的天堂美名傳揚四海。現在大榕樹已成了一處旅遊勝地,它的南面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以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等。天馬河中有遊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榕樹常綠喬木,樹干分枝多,樹冠大。葉子橢圓形或卵形,花黃色或淡紅色。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多年生的榕樹,樹枝可長出黑色的根須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為樹干。榕樹的葉、根、樹皮均可入葯。
畫眉鳥身體棕褐色,腹部灰白色,頭、後頸和背部有黑色斑紋,有白色的眼圈,叫的聲音很好聽。
「小鳥天堂」四面環水,有一株巨大古榕樹,樹冠的覆蓋面積達一公頃,數以千計的白的、灰的鷺鷥棲息其間。白天,白鷺飛出覓食,夜間歸來。傍晚,灰鷺飛出,晨早歸來。鳥群悠閑自樂,見了人也不受驚。
著名作家巴金曾來此游歷後寫了一篇游記《鳥的天堂》,因而這棵榕樹便有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小鳥天堂」。相傳,此樹植於明代景泰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小鳥天堂位於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河中。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這里是人們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小鳥天堂是僑鄉廣東新會著名的國際級生態旅遊景點,位於距城區10公里的天馬村。她以數百年的悠久歷史,佔地達18 畝,遠看像一片浮動綠洲的古獨榕,堪稱南國奇觀。而每天棲息在這棵美麗大樹上數以萬計的各種野生鷺鳥,暮出晨歸,嘎嘎而鳴,翩翩起舞,更蔚為壯觀。這一自然景象出現在人口稠密區,生生不息,已延續了384年(明萬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於「雀墩」),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典範,實屬罕見。歷年來,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慕名而至。
「一株榕樹便天堂」,一句詩概括了小鳥天堂的特點。三百八十多年前,這里原是一個水中泥墩,一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面積達一公頃的「獨木林」,泥墩也成為綠島。島上的榕樹長期棲息著數萬只的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鷺和灰鷺最多。白鷺朝出晚歸,灰鷺暮出晨歸,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盤旋飛翔,嘎嘎而鳴,蔚為奇觀,形成「獨木成林古榕樹、百鳥出巢、百鳥歸巢」三大自然奇觀。380多年來,天馬人一直用「愛樹護鳥,愛護自己,愛護子孫」的祖訓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用各種各樣方式保護這個賴以生存的環境,使這個自然奇觀完好無損地保護至今。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後寫了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從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