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陽真實樣子是怎樣的
在宇宙天體中,太陽是最引人注目的。人們雖然同太陽幾乎天天見面,但由於它時刻發射著刺眼的光芒,卻很難看清它的真面目。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太陽的真面目吧。
太陽距地球大約有1.5億公里。可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它卻離我們這個地球很遙遠,如果我們乘坐每小時2000公里速度的超音速飛機奔向太陽,也得花8年半的時間才能到達。太陽發出的光,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傳播,到達地球也得8分20秒鍾。也就是說,我們在地球上任何時候看到的太陽光,都是太陽在8分20秒鍾以前發出來的。
太陽的大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相信只有數字才能真正體現出到底有多大。太陽的直徑為150萬公里,是地球直徑的109倍。如果把地球設想為一個軟泥球,那麼就需要有130萬個這樣大小的泥球搓在一起,才能搓成與太陽一般大的球。
或許,有人會問,這么巨大的球體,究竟是什麼東西構成的呢?我們可以通過太陽清晨初升時,那一輪紅日的樣子,以及它散發出的巨大熱量,聯想到它像一個被燒得火紅熾熱的鐵球。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太陽從表面到中心全都是由氣體構成的。其中,最多的是氫和氮之類的輕質氣體。當然,並不是說,其中就沒有鐵和銅之類的金屬。據科學預測,太陽表面的溫度就有攝氏6000度,中心溫度更高,可達攝氏1500萬度左右。在這樣驚人的溫度之下,任何東西都會被化成氣體。據光譜分析,太陽中除了大量的氫,還含有氦、氧、鐵等70多種元素。太陽雖然完全是由氣體組成的,可是氣體在高溫高壓之下,越到內部被擠壓得越緊密,在中心部分氣體的密度竟比鐵還大13倍。太陽的重量相當於地球的33.3萬倍。
我們知道,太陽是由氣體構成了,那麼,它為什麼不向四面八方的宇宙空間逸散呢?這是因為太陽的質量很大很大,而且它本身有著強大的引力,這樣就會緊緊地拉住要逃散的氣體。其實,太陽在這一點上和地球一樣,地球自身有很大的引力,把其周圍的大氣圈緊緊拉住,而不會散失一樣。
太陽空間是什麼樣子呢?也許有人會答,是一個發光的圓球。其實,人們用肉眼看到的那個發光的圓球,並不是太陽的全貌,而只不過是太陽的一個圈層。人們把太陽發出強光的球形部分叫做「光球」。通常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這個光球的表面。在光球的表面,常常會出現一些黑色的斑點,這是光球表面上翻騰著的熱氣捲起的漩渦,人們稱它為「黑子」。這些黑子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徑也有數百到一千米,大的直徑可達10萬公里以上,裡面可以裝上幾十個地球。黑子有的是單個的,但一般情況都是成群結隊出現的。在這里,我們所說的黑子,其實它並不黑。黑子的溫度高達攝氏4000度到5000度,也是很亮的。那麼,為什麼叫它黑子呢?這是因為光球表面的光比黑子更亮,所以在光球的襯托下,它才顯得暗。
在太陽光球表面上,我們還可以看到無數顆像米粒一樣大小的亮點,人們稱它們為「米粒組織」。它們是光球深處的一個個氣團,被加熱後膨脹上升到表面形成的,它們很像沸騰著的稀粥表面不斷冒出來的氣泡。這些「米粒」的直徑平均在1200公里左右,相當我國青海省那麼大。由此可見,光球的表面並不是很平靜,如果說米粒組織是光球這一片火海上洶涌的波濤,那麼黑子就是太陽上巨大的風暴。
太陽光球外面的部分是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只有當日全食時,光球被月亮遮住了,變成了一個黑色的太陽,我們才能看到緊貼光球的外面,包著一層玫瑰色的色環,厚度大約有1萬公里。人們把包在光球外面的這個圈層叫做太陽的「色球層」。色球層相當於太陽的大氣部分。如果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像火海一般的色球層表面,往往會突然向外噴出高達幾萬公里的紅色火焰,其火焰的形狀有時像一股股噴泉;有時則呈圓環狀;還有的呈圓弧形;也有的像浮雲一樣漂浮在色球層的上空。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日珥」,其實它就是溫度很高的氣團。
在色球層和日珥的外圍,還有一層珍珠色的美麗光芒,我們稱它為「日冕」。日冕逐漸過渡到星際空間,外邊界難以確定,它可向空間延伸百萬公里。日冕也沒有一定的形狀,它的高度和形狀都隨著光球上黑子出現的多少而變化。日冕也發光,但比太陽本身要暗淡得多,所以通常看不見它,只有在日全食時,才能看到。日冕也叫做太陽白光,是一種稀薄的氣體,擴散在太陽周圍。這種氣體也和光球一樣,絕大部分是氫氣,摻雜著一些氦氣。同樣,日冕的溫度也很高,大約有100萬攝氏度。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但它並不像哥白尼說的那樣是靜止不動的。太陽除了圍繞銀河系的中心公轉,還不停地自轉。但是,由於太陽是個氣態球,它的自轉不像固態的地球那樣整體旋轉。人們通過觀測太陽黑子的移動,知道太陽赤道附近轉得快,越接近兩極轉得越慢。可見,太陽表面各處自轉的周期是不一樣的。在赤道上,太陽自轉一周需25天(地球日),在緯度45度處則需要28天,在緯度80度處需要34天。
我們知道,太陽表面的溫度很高,人類的任何探測器都無法靠近它。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只是通過光譜分析所得。所以說,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還沒有完全揭開太陽的真面目。
❷ 北京上空再現火星同款「藍太陽」,這樣的太陽長什麼樣
北京的太陽再一次的備受大家的關注,在3月28日,北京迎來了沙塵天氣,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細心的群眾發現天上的太陽變了顏色,不是以前的那種顏色了,變成了藍太陽,非常的稀奇,並紛紛拍照發到網上,從圖片上可以看到,太陽的形狀非常的清楚,在沙塵的影響下,大家看太陽看得比以前更加的清楚些,也沒有之前看的那麼刺眼,顏色由金燦燦變成了藍色,非常的好看。
❸ 太陽動力學觀測站拍攝的太陽圖像,都是什麼樣子的
這個陽光,地球和金星的彩色照片是1990年2月14日拍攝的「旅行者第1次」拍攝,此時它在十二型飛機上方32度,傾斜距離約為40億元。這是我們的第一個——或僅從如此高點只有——看我們的太陽系。
這張照片是廣角圖像的一部分,包括太陽和地球和金星當時的空間區,以及每個星球上的兩個窄角圖像。廣角圖像採用相機(甲烷吸收帶)的最暗過濾器,並且可以縮短曝光時間(千秒)以避免分散的陽光導致成像管的飽和。太陽與太陽系的邊緣看起來不如「旅行者」那麼大,但它仍然比天空中最耀眼的明星好800萬倍以上的800萬倍。您看到的太陽能圖像遠大於太陽紙盤的實際尺寸。這種亮度的結果是從相機的光學器件的明亮燒傷圖像和多次反射。周圍的「射線」是安裝在廣角鏡頭前面的校準燈的衍射圖案。包含地球和金星的雙向圖像已經准確地放置在該廣角圖像中,以適當的比例。這些圖像被三個濾色器拍攝,並將其重新組合成彩色圖像。紫羅蘭色,綠色和藍色過濾器;地球圖像的曝光時間為0.72秒,0.48秒和0.72秒,並且金星圖像的曝光時間分別為0.36秒,0.24秒,分別為0.36秒。
雖然行星照片由窄角照相機(焦距為1500 mm),但沒有直接對齊的陽光,但它們展示了強烈的光線從附近的太陽和太陽帶來的長線條紋的效果相機部分的陰影。形式。從距旅行者的偏遠距離,地球和金星只是一個地方,即使在相機的狹窄角落,它也比圖片元素的尺寸更大。地球就像一個只有0.12像素的新月。巧合,地球只是在陽光下產生的散射光的中心太靠近太陽。詳細分析還表明,「旅行者」也檢測到月球,但它太小,無法看到特殊治療。金星直徑只有0.11像素。兩個行星圖像中的弱色結構是由太陽的光學散射引起的。
兩根絲絲
在陽光下觀察到一對細長的兩側。
有兩個值得應付的功能:一對細長的電線(2016年9月8日)。其中一個中間扭成了太陽中心的精緻拱形(黃色箭頭)。如果這條線條直觀,它將差不苟,差不苟,近100萬英里(160萬公里)。另一個較小的絲綢(白色箭頭)如果它直線,它可能達到這個距離的一半。它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長絲通過磁力在陽光下放在太陽之上的細長等離子體。他們不穩定,他們經常在幾天內分裂。通過極端紫外線輻射的三種不同波長合成該圖像。
SDO由Grinter,Maryland Green Bilt管理,位於華盛頓州華盛頓州科學任務局。它的大氣成像組裝由洛克希德馬丁孫梅朝,加州帕洛阿爾托建造。
這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太陽圖像 - 太陽是如此豐富多彩在陽光下的高能量X射線
這個X射線展示了Sun到NASA的核望遠鏡陣列(NUSTAR)觀察結果的照片。
從太陽的圖片中顯示該X射線,並且在SDO中拍攝的照片上覆蓋了Nustar觀察結果。這是nustar(2014)拍攝的第一個太陽照片。視野涵蓋了我們星星的西翼。
綠色和藍色指示的Nustar數據顯示了太陽的高能量輻射(綠色表示在2到3 kV之間的能量,藍色表示3到5kV之間的能量)。高能量X射線來自加熱的氣體,超過300萬。
紅色通道表示SDO的波長為171埃燈,其顯示在太陽氣氛中的100萬低溫物質。
❹ 太陽是什麼顏色的
太陽在太空中看是白色的(七色混合),地球上肉眼看早晨及黃昏是朱紅色的,中午看到的是白色或黃白色,通過溫度來算又是綠藍色的。
以上述(除溫度)太陽是七色組成的,早傍是紅色因為當早上太陽斜射時,要穿過較厚的大氣層,太陽光的七色光譜中,紅色光穿透最強,其它光穿透力弱而被吸收,因此看太陽呈紅色。
太陽輻射的峰值波長(500納米)介於光譜中藍光和綠光的過渡區域。恆星的溫度與其輻射中佔主要地位的波長有密切關系。就太陽來說,仗其表面的溫度大約在5800K。然而,由於人的眼睛對峰值波長周圍的其它顏色更敏感,所以太陽看起來呈現出黃色或是紅色。
(4)太陽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太陽光球層上比周圍更明亮的斑狀組織。用天文望遠鏡對它觀測時,常常可以發現:在光球層的表面有的明亮有的深暗。這種明暗斑點是由於這里的溫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比較深暗的斑點叫做「太陽黑子」,比較明亮的斑點叫做「光斑」。
光斑常在太陽表面的邊緣「表演」,卻很少在太陽表面的中心區露面。因為太陽表面中心區的輻射屬於光球層的較深氣層,而邊緣的光主要來源光球層較高部位,所以,光斑比太陽表面高些,可以算得上是光球層上的「高原」。
❺ 四季太陽分別是什麼顏色
答案:春天是彩色的太陽,夏天是綠色的太陽,秋天是金黃的太陽,冬天是紅紅的太陽。
出自夏輦生的《四個太陽》,原文如下:
我畫了個綠綠的太陽,掛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園,到處一片清涼。
我畫了個金黃的太陽,送給秋天。果園里,果子熟了。金黃的落葉忙著邀請小夥伴,請他們嘗嘗水果的香甜。
我畫了個紅紅的太陽,照給冬天。陽光溫暖著小朋友凍僵的手和臉。
春天,春天的太陽該畫什麼顏色呢?哦,畫個彩色的。因為春天是個多彩的季節。
(5)太陽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四個太陽》作者夏輦生,全文以小朋友的口吻,用第一人稱進行講述。「我」為每個季節畫了不同顏色的太陽,給世界萬物帶來各種美好。
課文按照夏、秋、冬、春的順序敘述,一個季節一個自然段。段落結構相似,都是先寫畫什麼顏色的太陽,再寫在陽光照耀下,這個季節呈現的美好。全文語言優美、結構工整、具有反復的特點,讀起來親切舒緩。
❻ 其實太陽並不是我們肉眼可見的樣子!那它是什麼樣的
其實太陽一直一直在進行核聚變的反應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所展現出來的現象不太容易被人們所觀察到。
根據一些科學結果表明,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但是太陽的引力是地球引力的33萬倍,太陽的質量非常大;原材料非常之多,主要是以氫原子和氦原子構成的氣體;而且,核聚變反應區域很小;同時在太陽引力和磁場的共同作用下,太陽內部的能量以一種較為穩定的方式向外釋放。在太陽內部也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氫彈爆炸幾乎在一瞬間就完成結束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太陽內部進行的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時間就非常長,在太陽內部進行的核聚變的反應到目前為止進行了46億年的時間,而且在以後的時間里還會持續穩定的進行核聚變,長達60億年之久,這實在是令人難以想像。無論太陽在質量、還是體積上有多麼龐大,他最終都會燃燒殆盡,太陽在未來消耗完的某一天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太陽會從目前的壯年時期會逐步發展到紅巨星階段,在這之後,就會由於探索點原因形成白矮星,最終形成由C元素構成的黑矮星。
❼ 太陽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沒有雲的天空,有著太陽,你看著他會覺得特別刺眼。太陽就是一個金燦燦的大火球,想要看他的樣子,去瀏覽器上搜一下太陽這個星系的圖片不就好了
❽ 太陽是什麼形狀的
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熾熱的理想球體氣團,由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而成,因自轉呈輕微扁平狀。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陽。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公轉)。
太陽的直徑:大約1392020公里。
(8)太陽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太陽的構造:
根據太陽活動的相對強弱,太陽可分為寧靜太陽和活動太陽兩大類。寧靜太陽是一個理論上假定寧靜的球對稱熱氣體球,其性質只隨半徑而變,而且在任一球層中都是均勻的,其目的在於研究太陽的總體結構和一般性質。
在這種假定下,按照由里往外的順序,太陽是由核心、輻射區、對流層、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構成。光球層之下稱為太陽內部;光球層之上稱為太陽大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陽
❾ 風雲三號E星給太陽拍了高清照,太陽究竟長什麼樣子
我們都知道因為太陽的存在,人們能夠順應正常的時間進行相應的工作作息,並且按照太陽的方向和相應的位置從而能夠推算出下一步到底要干什麼。太陽還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便利,同時也能夠提供最重要的光明,如果沒有陽光世界將會陷入黑暗中,人們都難以看清楚周圍的世界。
可能會有人說沒有陽光,但是我們有燈具設備,為什麼還會害怕沒有陽光呢,沒有了太陽仍然能夠有照明的東西,並且還能夠進行正常的生活。
那麼太陽的結構到底是怎麼樣的呢?風雲三號E星給太陽拍了高清照,太陽究竟長什麼樣子?根據所拍攝的高清照中就不難看出,太陽的表面有很多的光斑,同時還有很多發光的飄散物質圍繞著太陽的表面,這些就是所謂的光耀,並且太陽的內部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大量的火山運動,這就導致太陽表面的溫度很高並且能夠釋放出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在宇宙中到處傳播才有了地球四季的變化,人們也漸漸的適應著這種生活。
❿ 宇宙中的太陽系究竟長什麼樣子科學家是如何繪制的
根據目前的認知,太陽的引力可以影響到1-2光年之外,這就是科學家們認為的太陽系半徑范圍。不過,除了通過引力定義的范圍之外,科學家們還提出了另一個“太陽系范圍”,那就是日球層。
(圖片說明:IMAP藝術圖)
根據計劃,NASA的最新探測器星際測繪和加速探測器(IMAP)將會專門研究從日球層邊緣來到地球附近的粒子,從而實現對日球層形狀的繪制。大約在2024年,IMAP就會發射升空,驗證Opher的理論到底是否准確。
總之,我們必須要清楚日球層到底是如何保護我們免受宇宙射線傷害的。如果日球層的保護能力真的會隨著太陽系的運動而變化,甚至過去的大滅絕事件真的與日球層的保護能力減弱有關,那麼我們就必須要提高警惕。我們要知道下一次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如何才能自我保護。就算過去真的有生物因此被滅絕,相信在科技的作用下,人類能夠避免這樣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