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古道觀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唯美圖片花瓶 2025-07-16 09:06:02
快手名稱圖片大全唯美 2025-07-16 09:04:35
古惑仔背景圖片霸氣 2025-07-16 09:02:10

古道觀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6 10:44:06

① 附近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http://hi..com/huangwen2003/blog/item/73829fdf83fe155ecdbf1a6b.html

成都附近好玩的地方一覽 成都20個最好玩最值得去的的地方
1. 文殊坊:免費溜達,還有很多小吃吃。 也是一條古代文化的游點,也是免費.附近有文殊院,門票5元一張,這個不算貴吧.吃耍玩都不錯.可以坐:1,16,55,99,98,80,到草市街或者北門大橋下車.過街就是.

2. 錦里: 很多三國特色的建築,而且有很多小吃,進去不要錢,只要你不買東西。貌似周六周日的下午還有表演變臉的,買壺茶就能看,好像是10塊錢一壺。

3. 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3年多,創作詩篇240多首,很多詩都是以草堂為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為後人推崇的千古絕唱。 草堂建築樸素典雅,楠木參天,帶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是成都遊客最集中的觀光勝地之一。

4. 武侯祠:武侯祠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蜀漢末年,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搬進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內,成為君臣合祀的祠廟。 由三絕碑、劉備殿、武侯祠、劉備墓、三國文化博物館等景點組成,全面展示了三國蜀漢文化。

5. 春熙路、

6. 寬窄巷子,

7. 三聖花鄉

8. 國色天香:溫江國色天香是沒有門票,可是進去不花錢,好象有點那個,這個完全就可以玩一天了,如果你不算吃喝的費用,可以在那玩上一整天一分錢不用.不論是景點還是可玩性都是最高的.可以在百花中心站坐309,319直達.也可以在新南門坐904. 9. 稍微遠點大邑地主庄園、

10. 洛帶古鎮

11. 一品天下,

12. 江家菜地,農家樂

13. 浣花溪公園:這個公園很大,很不錯,景色非很漂亮.下午去一般慢慢逛可以一下午.也是免費.可以坐:47,82,35,503到送仙橋下車.

14. 活水公園,一個以府南河為依靠而修的公園.裡面景點還是比較可以.旁邊就是游樂園,門票2元.也還可以的.可以坐:61,7,15,42,28,到游樂園下車.

15. 都江堰:可以去的,要想感受一下地震的危害,那裡是不錯的,門票非常便宜,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附近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都江堰—青城山一線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由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組成。位於距成都50公里的都江堰市城西,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之處,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珠。
交通:成都火車站廣場和西門車站每天有發往都江堰、青城山的旅遊專線車,10分鍾一班,票價15元。
門票:60元。
住宿: 都江堰紅星旅館 川劇團左側 (028)7132359 都江堰管理局招待所 公園路 (028)7283439 都江堰東風旅館 太平街 (028)7282636

16. 望江樓:望江樓公園是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薛濤一生愛竹,常以竹子的「蒼蒼勁節奇,虛心能自持」的美德來激勵自己。後人在園內遍植竹子以表示對薛濤的敬意。
園內建築以崇麗閣最為壯麗雄偉。該樓建於清光緒十五年,高30多米,共4層,朱柱碧瓦,寶頂鎏金。因樓身位於錦江邊,故名「望江樓」,現已成為成都市的標志物。

17. 青城山:青城山是道教發祥地,處處藏幽納翠,四季風光各不相同。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此結茅傳道,著道書24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宮殿和大量的文物古跡。
提示:成都西門車站有到都江堰的旅遊車,旅行社也有1、2日旅遊線推出。
風情成都
到過成都的人都會感嘆於成都人悠閑,成都人只要消消停停悠悠閑閑過日子就行了,所以時世變遷仍然改不了成都悠閑安逸的氣質。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素有 「青城天下幽」之譽,位於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離成都65公里。主要風景名勝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上清宮等。
交通:成都旅遊客運中心每天有發往都江堰、青城山的旅遊專線車,票價12元。西門車站還有往返青城後山的班車。
門票:60元。索道41+6(保險),索道非強制。
住宿: 鶴翔山莊(3星級):位於青城山麓,建立在古道觀長生宮遺址上。青城前山的上清宮、天師洞等道教宮觀,以及後山的又一村、泰安寺等景點都可借宿,50元即可搞定。

18. 成都植物園
成都植物園位於北郊天回鎮,距城區10公里,佔地774畝,綠地率94%。前身系成都市林場。園內綠樹成蔭,花繁葉茂,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是四川省第一所人工植物園。

19. 西嶺雪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成都市西大邑縣境內,距成都90多公里。景區內最高峰廟基嶺海拔5364米,矗立天際,終年積雪。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時就曾眺望此景,寫下了 「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名句。景區集林海雪原、高山氣象、險峰怪石、奇花異樹、珍禽稀獸、激流飛瀑等景觀於一體,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交通:成都的新南門汽車站有直達景區的班車。城北客運中心、青羊宮、金沙車站等處每日均有數十班車前往大邑。
食宿:景區附近的花水灣溫泉度假區不僅住宿條件好,而且有成都地區少有的溫泉浴,距景區又較近,是遊客首選的食宿地,普通標間約120元。
門票:前山門票20元,後山門票30--80元,交通車10元(往返)。

20. 動物園

② 請問咸陽附近的道觀

咸陽中五台道觀
地址:咸陽市渭城區東風路與文林路交匯處(塔兒坡十字向北150米)乘公交11路到達!

著名道教聖地中五台道觀位於咸陽市渭城區東風路和文林路交會點,南臨渭河川,北枕五陵原,東依漢高祖長陵,西牽漢武帝茂陵,地勢北高南低,呈黃土溝坡狀,海拔430米,為關中五台之首。

中五台道觀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原名是九天太一元君廟,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朝廷賜名太清觀,並頒發尚書禮部牒(牒文現存咸陽博物館),明朝時稱真武台,後改名為中五台和南五台齊名,時廟高數丈,峻峭如削,遊人如織,香火旺盛。據塔爾坡當地老者講,過去站立在樓台最高處可覽咸陽全城景緻。山雨欲來風滿樓就是指這樓台。

1949年5月彭德懷元帥在此設指揮部進行了咸陽解放史上著名的中五台戰役,1950年土改時道觀依然存在,1953年部分殿堂被改為中五台小學,1964年觀內大量建材被拆遷修建渭濱公園亭台,1967年又拆遷部分觀內建築材料修繕塔爾坡小學,1968年文革破四舊道觀建築全部拆毀復墾為耕地,四周夯土全被毀壞……直到1989年金太真道長和信士在遺址修建了呂祖殿和老毋殿,1992年渭城區文物局把中五台定為市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單位,1995年4月渭城區人民政府批准中五台為宗教活動場所,2003年起經多方籌集資金,道觀內已建成山門和三殿一樓,其中真武大殿為道觀主殿,高24米,重檐飛峙,氣勢巍峨……千年清觀重現輝煌。

渭城勝景:千年古觀中五台

道觀內的典雅建築

與道教聖山終南山遙遙相望的五陵原,以其高古神秘、人傑地靈、帝王將相陵墓眾多、地下寶藏豐富而儀態萬方地吸引著世人熱戀的目光。你或是從漢陽陵一路西遊而來,抑或由南五台、古樓觀涉渭水北上,你都會被一座雄偉的道觀擋住前行的腳步,你的心頓生肅然,經聲朗朗、香煙裊裊、仙境幽幽、廟宇巍巍,這座由咸陽市文林路和東風路二龍捧珠般會匯拱繞的廟宇就是千年古道觀中五台。

歷經滄桑此地靈

古老而神秘的中五台北依了綿延厚朴的五陵原,向南靜觀著愔愔渭水的矜持與漲落,它坐落於咸陽城東北角,獨擇了幽靜之地修養自然之道法。仰視雄偉金頂,悉數青色浮雕,參觀通幽殿舍,你怎麼也想像不到眼前這宏闊的中五台道觀經歷了近百年尷尬的歷史,它是建立在原道觀遺址地基以下、十餘米地面上的新觀,比它的前身小了幾倍。

咸陽中五台道觀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原名「九天太一元君廟」,金大定三年(1163),朝廷賜名「太清觀」,明清時期又稱「真武台」,後更名為「中五台」,與南五台齊名。1400餘年來,道觀歷經千年風雨滄桑,幾經盛衰,數度重修。《咸陽縣志》雲:「中五台廟高數丈,峻峭如削,遊人如織,香火鼎盛」,更直觀地道出中五台道觀曾經的興盛景象。

咸陽中五台道觀,南臨渭水,北枕莽原,東依漢陽陵,西牽漢茂陵,地勢北高南低,呈黃土溝坡狀,海拔最高430餘米,最低380米,相對高差50米,為關中五台之首,是歷史上著名的道教聖地。

成仙得道堪人傑

自古咸陽出神仙,早在漢代,就有咸陽南關茅氏三兄弟,長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采葯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修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號,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封大茅君為「太元妙道真人東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為「定錄右禁沖靜真人」,小茅君為「三官保命沖惠真人」。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為「太元妙道沖虛聖佑真君東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為「定錄右禁至道沖靜德佑真君」,小茅君為「三官保命微妙沖惠仁佑真君」,總稱三茅真君。至此,三茅真君成為咸陽道家第一人,咸陽便與道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相傳,出生於咸陽窯店的東漢大將鍾離權因兵敗而隱入終南山,偶遇東華帝君授以道法。乃隱於晉州羊角山。後在崆洞紫金四皓峰得玉匣秘訣,成了真仙,後又復出,「丫頭袒腹,手搖棕扇自若,赤面偉體,龍眼虯髯,見晉帝驕奢,遂解印而去。」到了唐末,漢鍾離又出現,度了呂洞賓,在八仙中名氣僅次於鐵拐李,地位較高。元時,全真道奉其為正陽祖師。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意為「天下第一閑散漢子」。後列為北宗第二祖。玉帝封其為太極左宮真人。咸陽至此道法盛行,德行日隆。

王重陽,這位影響了中國道教近千年的全真祖師,當他走出咸陽走上雲游之路時,定是拜謁過九天太一元君廟(中五台),可他並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干怎樣的大事,也不知自己會不會修成仙風道骨。先是文試不第,後卻武考得中。公元1159年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刻,王重陽在一個叫甘河的地方遇到了一位神仙。這位神仙教給了他一些道術,從此他就一心修煉,甚至拋棄了家庭,把妻子和孩子都託付給他的岳父照顧,而自己一個人到終南山修行。他還在那裡挖了一個墓穴,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活死人墓」,他就在墓里修煉,希望獲得新的生命,三年之後,他從裡面走出來,並把墓填平,創立了「全真教」,後來他的弟子們就在這兒建立了道觀。

盛世重修香火盛

據民國年間中五台道觀內碑文記載,其時尚有地產36.85畝,但1950年土改之後一系列的政治運動,道觀被完全荒廢,所有廟宇土基盡遭破壞,至上世紀80年代初恢復宗教活動時,中五台道觀僅剩下破殿兩間,土窯三孔,居士幾個,山門冷落香火幾滅,慘況令人唏噓。1989年金泰真道長與信士在道觀遺址建呂祖殿和老母殿,當地政府也決心恢復中五台道觀原貌,中五台原台基土地逐漸復歸中五台道觀所有。2003年,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大師來中五台視察,在此號召台灣、新加坡、香港和內地的道觀為其捐資重修道觀,並力薦其當家大弟子賀信萍道長擔當住持之任,至此賀信萍正式出任咸陽中五台道觀住持。為重現道觀道教的昔日光輝,賀道長根據政府有關批文,不顧艱辛,多方奔走呼籲,在眾多有緣人士共同努力下,中五台道觀規模漸漸變大,廟宇香火也恢復了昔日的興盛。

重修的中五台道觀內從南至北沿中軸線建築依次為山門、真武大殿、老母殿。山門正中供奉護法神「王靈官」;山門內側東西為鍾、鼓樓。真武大殿為道觀主殿,高約24米,重檐歇山式結構,黃琉璃瓦屋頂,重檐飛峙,氣勢巍峨。大殿中央崇祀「真武大帝」,左側供奉「三茅真君」,右側供奉「漢鍾離、呂洞賓、王重陽祖師」,後側有「關帝聖君」。老母殿中央崇祀「斗姥元君」,左側有「驪山老母」,右側有「九天玄女娘娘」。老母殿東面是「呂祖殿」,殿內崇祀「純陽呂祖」,供信眾遊人上香求簽。藏經樓位於真武大殿左側,共五間二層,正房門左右各設廂房三間。藏經樓南側另有丹房客堂二層八間。觀內建築皆為中國傳統土木古典式建築,重檐歇山式結構、黃琉璃瓦屋頂、捏花脊獨特造型、翼角優美靈動耐人尋味。山牆、欄牆和須彌座正面均設有磚雕,形象逼真,韻味十足,寓意深遠。廟宇的門窗內壁工藝精湛,眾多道家傳說浮雕栩栩如生。

中五台道觀底蘊深厚、歷史遺跡豐富,主要有金大定時期頒發的「尚書禮部牒」原樣雕刻牒石,內記錄有該觀名稱的由來,文中記載「見住本廟,自來別無名額,已納訖合著錢數,乞立太清觀名額,勘會是實,須合給賜者」等字樣。早期碑文已經遺散,現存只有民國二十二年的碑文、古石羊、石獸雕、龍雕石基等物,其他文物遺跡還有待發掘。下一步道觀將按計劃完善呂祖殿、葯王殿、慈航殿、素齋餐廳和慈善醫院等配套設施,為一了眾多道德聖人宏願,把中五台道觀建成中國一流的道教活動聖地、咸陽重要的人文景觀,為大力弘揚中國道教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獨特而積極的作用。

紅色記憶:中五台阻擊戰

1949年6月5日,馬步芳派以馬繼援為總指揮的青海兵團(下屬五師二騎兵旅)和寧夏兵團(馬鴻逵部三師三縱隊)共10萬餘人,先後分三路沿西蘭公路兩側向咸陽推進,以謀反撲西安。6月10日,進抵乾縣,在陽峪嶺和南北注甘一線向解放軍前哨陣地發起猛攻。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司令員決定「誘敵深入」,主動放棄涇、渭三角地區,令王震、許光達的一、二兵團分別撤至戶縣、咸陽一線,組織防禦,阻擊中待機破敵。同時急電調十八兵團六十一軍三天內從太原趕赴西安。以一八一師(原皮定鈞旅)進入咸陽,佔領陣地,堅決阻擊敵人。一個師和軍部部署於咸陽渭河南岸為第二防線,一個師駐守西安。6月11日,解放軍乾縣一線部隊在消滅大量敵人後主動撤退。11日晚至12日晨4時,解放軍一八一師全部渡渭到達咸陽,以五四一團在城北、五四二團在城東北、五四三團在城西構築陣地,形成從城東北之中五台、李家堡、張家堡、葯王洞,城西北吳家堡到城西之鐵江咀、沈家村的半圓形防線。師指揮所設於城牆上居高指揮。

6月12日,馬繼援以為解放軍被擊潰,國民黨軍一九〇師師長馬振武又報告咸陽城兵力空虛,遂命令一九〇師、二四八師、一〇〇師和騎八旅越過寧夏兵團的防線,直撲咸陽。由馬振武任咸陽步騎總指揮,率四部人馬把咸陽城郭圍定,揚言「兩小時內攻下咸陽,渡過渭河,佔領西安」。

12日黎明前,解放軍一八一師偵察參謀王青山率領的偵察班沿西蘭公路向北實施偵察。中午,在今雙照鄉龍泉坊與馬軍先頭騎兵營遭遇。除命一人騎車回師部報告外,王青山率偵察班戰士靠背在村外墳地構成一個圓圈,12支沖鋒槍向馬軍同時開火,激戰3個多小時,終因敵眾我寡,彈盡力竭,偵察英雄8人犧牲,4人負傷被群眾救走。

下午4時,馬軍騎八旅佔領了北原周陵一線。4時半,馬軍3個團的騎兵向左右兩翼發起集團性攻擊,從解放軍六軍防守空隙未經大的阻擊直沖到城下。在解放軍三團二連陣地前,馬軍騎兵被壕溝攔阻,擠成一堆,有的連人帶馬栽入溝內,解放軍自動火器一齊開火,馬軍騎兵成堆地倒下去,全部倉皇後撤。解放軍一團二連三排陣地在激戰中被騎兵突進後,一營長陳釗率三連二排戰士一手提日本戰刀砍殺,一手扔手榴彈轟擊,重新奪回陣地。二團重機槍排在中五台陣地以猛烈火力殺傷大量馬軍騎兵後,出壕追擊。在解放軍迎頭痛擊下,馬軍騎八旅逃往上召村一帶等待主力。

半夜,馬軍3個步兵師趕到。13日上午,馬軍山炮向解放軍前沿陣地持續轟擊,下午5時,又從約6公里的正面向一八一師陣地發起總攻擊,以搶掠的大批耕牛作為前陣掩護進攻。在右翼二團八連的中五台陣地,馬軍兩個團赤膊揮刀,居高臨下實施集團沖鋒,守軍以縱深配備之迫擊炮與重機槍進行火力阻擊。經反復爭奪,先後擊退馬軍5次整營進攻,消滅200餘人,八連也損失過半,退守大廟主陣地,阻止了馬軍從三(原)咸(陽)公路側擊咸陽的企圖。

解放軍三團九連某排防守的左翼一號陣地被切斷後路後,依憑舊壕溝同包圍的馬軍浴血奮戰,9次擊破其進攻和包圍,最後以9顆手榴彈和石塊守住了中心陣地。

防線中部距城較近的吳家堡由解放軍一團二連堅守,前沿陣地在馬軍反復攻擊下,只剩下副排長魏海東一人。他用戰刀砍殺敵人六七個後也被敵人砍倒,仍負傷爬回主陣地。到當晚10時左右,馬軍攻佔全部前沿陣地和火車站,控制了幾個重要據點。

當晚12時,解放軍主力部隊從西安趕到咸陽,配合一八一師向馬軍發起全線反擊。城內守軍從西門、北門殺出,與馬軍進行激烈的白刃戰。馬部一九〇師馬登曹團與二四八師韓小俠團首當其沖,死傷累累,副團長和6名營連長被擊斃,士兵死傷600餘人。

14日凌晨,解放軍一八一師前沿陣地大部收復。拂曉,中五台及一號前沿陣地全部收復。馬軍連夜逃往上召、石村一線,在解放軍乘勝追擊下,14日上午又退往乾縣。因解放軍華北兵團進入西北戰場,馬步芳調八十二軍想再次反撲咸陽的計劃破產,咸陽阻擊戰取得全面勝利。一八一師經過13個小時激戰,共殲敵2000餘人,俘虜29人。咸陽各界群眾熱情慰勞人民軍隊,給解放軍贈送一幅「百戰百勝」的錦旗。

相關鏈接
中五台道觀賦

中五台者,全真教奉祀之聖地也。北臨莽原,凌三嵏之嶻巕;東依長陵,領大風之浩盪;西顧茂陵,牽漢韻以潢漾;南據渭水,觀灝杳以東流。居高俯瞰,帝都鱗爛,一覽無余;臨下普惠,道光璀璨,恩澤眾生。泱泱乎香煙鬱郁菲菲,湯湯乎氣象玢幽萬千矣。

夫道尊一統,流派紛然。追溯源流,根枝深茂。始乃主祀,九天太一。授三宮五意,陰陽之略;持虛盈之術,治亂安國。史迄金季,觀賜「太清」,有宋以降,邑人王嚞,道號重陽,隱棲深林,內煉真訣,修悟持靜,功成丹圓。出函谷而雲游,納邱生而佈道。隨者雲集,而成氤氳之勢;名震海域,乃締全真教派;考跡覓宗,始祀「真武大帝」。秘密然神奇詭異,浩浩然驚世駭俗。明清以迄,觀名欽賜「真武」,台踞華土中腹,此「中五台」之緣由也。其初也,殿宇高峨,蒼柏縝紛;其氣也,道徒甚眾,緣結九域;其祀也,煙香鞠茂,代際不衰。惜哉時逢離亂,兵爨蜂起,觀毀一旦,蕭條旁落,不亦悲乎。

盛世光開,惠風暢漾。運交開改元創之新局,時乘文化勃興之崢嶸。法倡信仰自由,教宗愛國自主。道友募集,徑流匯海,乃重起中五聖觀之崔嵬,再現昔時道苑之輝璨。山門高鑿,描金敷彩。銜秦嶺翠峰,莽莽如黛;吞平湖皓月,煙波渺然。入門覽勝,茂林翡翠。鍾鼓二亭,遙相對峙。晨起而鍾迎紫旭,聞之閭里肅然;暮至而鼓鳴夕照,聆者歸根曰靜。呂祖聖殿居東,浮雕四壁,仙跡傳奇,形皆盈尺,栩栩如生;神主負劍高坐,道顏清和。刃斷無名煩惱,思凝自然無為。葯王高廟陳西,環室壁畫,精彩紛呈,大醫風范,惠及蒼生。孫翁懸壺靜穆,慈眉善目。神掌回春之術,智通經脈之秘。春氣叩門,朝日臨苑,雕梁沐光,畫棟浴雨,鬱郁乎美不勝收矣。

兩儀萬物,道為之母。一二迭生,應乎自然。大殿崴磈,檐牙聳秀,斗拱綴接,勾心鬥角。眾神聚聚,靜香清裊。真武金身,平目遠眺,道緣盈胸。帝譽玉京尊神,位及全真祖師。止戈司命,陰陽交化,倡少思寡慾之旨,修正心誠意之果。柔弱謙下為表,清靜虛無為內。左祀三茅真君,大君茅盈,司命太元,妙道沖虛,聖佑真應;中君茅固,定祿右禁,至道沖靜,德佑妙應;三君茅衷,三官保命,微妙沖慧,神佑神應。右祀鍾離真君,頭束雙髻,袒胸露乳,怡然自得;重陽真君,俊目美髯,胸無凡塵,慧心如鏡;純陽祖師,氣宇清朗,仙風道骨,潔若秋霜。後祀關帝聖君,蠶眉鳳目,被甲戴胄,忠肝義膽。此皆道教之巨靈,仙班之嶢驕。朝拜之際,人神邇近,祈福納祥,樂乎哉矣。

嗟乎!道源在天,道心及人。及其大觀,修竹碧樹,曲徑通幽;藏經樓卷牒浩繁,誦經之聲遠播;會客廳善緣廣結,香客紛至沓來。徘徊躑躅,流連忘返。神遊和漢,猶聞教義之真諦;心歸虛靜,乃知道境之高闊;情追善海,深悟至柔之至堅。道俗共奮,中華復興之日可待矣。(

③ 道教(元始輝府)介紹

道教乃敬天法祖之多神教。舉凡先天真聖,後天仙真,及地方社稷神靈,各依人民的欽仰崇拜,而自由祀奉之。拜先天真聖者,得兼祭後天神靈﹔祀後天先真者,亦可兼奉先天真聖,並無限制。
道教神聖,分先天真聖,後天先真,社稷神靈,神聖介紹單元大部分摘錄李叔還大法師的道教大辭典,和網路蒐集資料完成.

雲笈七簽元始天王紀雲:〔元始天王稟天自然之胤,結形未沌之霞,托體虛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際,時玄景未分,天空冥遠,浩漫太虛,積七千餘劫,天朗氣清,二暉纏絡,玄紫蓋映其首,元氣之電翼其真,夜生自明,神光燭室,散形靈馥之煙,棲心霄霞之境〕。如上所舉,可知由無極而成太極的情形。
元始天王生於虛無自然即〔太易〕之世,
第一化為無形天尊〔天寶尊〕,是為〔太初〕之時。
再化為無始天尊〔靈寶君〕,是再〔太始〕之時。
第三化為梵行天尊〔神寶君〕是為〔太素〕之世,皆〔無極界〕也。
而至陰陽判分,天地肇定後,則成為〔太極界〕,蓋即由〔太素〕而成〔太極〕的也。元始天王以氣化道,以道成身,而後始有天地人黃,於以生萬物也。允為無上之高,時即掌道之祖。

華陽觀的恢復重建,誠懇邀請您共同見證。
修建中的千年古道觀
鎮江大港華陽觀
永遠需要您的支持和參與
福生無量天尊
支持和參與的信眾,請點贊賞。
金額隨您心意贊賞。
所有贊賞的金額全部捐給
華陽觀建設基金
感謝您的贊賞,功德無量。

④ 濟南的名勝古跡

濟南素有「泉城」的美稱。泰山山脈豐富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至濟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擋,於市區噴涌而出形成眾多泉水。

在濟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最負盛名。噴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區北部匯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於市區南部的著名佛教勝地——千佛山交相輝映,構成了濟南「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獨特風景線。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濟南市的血脈,賦予這座城市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生命力。

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公元1019-1083年)任齊州(今濟南)知州時贊美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清代著名小說家劉鶚(公元1857-1909年)在《老殘游記》中詳盡描述了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麗景色。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發現以紅褐色陶器為標志的西河類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遺址10多處。濟南東郊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志的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發現地,這里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說明濟南作為城市的歷史在4000年以上。當時,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就誕生並生活在濟南一帶。

濟南文物古跡眾多,有舜文化遺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廟,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公元前3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 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公元7世紀)和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公元11世紀)。我國現有最古老的單層石塔——四門塔,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李清照、辛稼軒、李苦禪等名人紀念館陳列了他們的作品及其重要文獻資料。。

趵突泉

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民族形式的自然山水園林,風光秀麗,內涵豐富。名列濟南七十二泉之冠的趵突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泉水分三股並發,水花四濺,噴射數尺,壯如白雪三堆,稱「趵突騰空」,蔚為奇觀。泉水質潔甘美,用來沏茶,色清、味醇、爽口、坐在泉東端的「望鶴亭茶社」飲泉品茗,令眾多遊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趵突泉還是歷代唱戲說書的場所。春夏秋雙休日上午在白雪樓戲劇舞台有專場京劇演出,以「釣金龜」、「望江亭」等經典劇目為主,還可以看到山東特色戲劇呂劇、柳子戲,以及曲藝等節目,遊人還可以與演員聯歡、聯唱,自娛自樂。

大明湖

大明湖之名始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城西南有濼水……北為大明湖。」總面積86公頃,湖水面積46.5公頃。湖畔楊柳依依,湖上荷葉連連,清人劉劉鳳誥寫聯贊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還是歷代名人聚集薈萃之地,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發出「園林美麗,堪悅心目,山色湖光,應接不暇」的感嘆。位於湖心島的歷下亭,上懸清高宗御書「歷下亭」匾額。亭前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詩句。加之園內有「遐園」、「稼軒祠」、「北極閣」等景點綴其間,令遊客賞景之餘不忘記懷古,極受海內外遊客好評。

千佛山

千佛山位於市區南部,古稱歷山,相傳虞舜(舜是我國原始社會晚期著名的賢君之一),曾耕稼於此,故又稱舜耕山。隋開皇年間(581-600),佛教盛行,隨山勢雕刻了數千佛像,始稱千佛山。千佛山主峰海拔二百八十餘米,山上多巨石,廟宇亭台各據其勝,有飽經崢嶸歲月的唐槐,始建於隋唐幾經興廢的古剎興國寺,以及著名的「齊煙九點坊」、「文昌閣」、「舜祠」、「大佛頭」等名勝。在此登高遠眺,山下泉城美景盡收眼底。

靈岩寺

靈岩寺坐落在長清縣境內,是唐宋時代負有「四絕之首」美名的海內古剎。

寺中現有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等古建築。其中千佛殿里環列的40尊彩色泥塑羅漢,是宋代泥塑之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他們大小與真人相似,形狀姿態各有不同,表情互異,神態逼真,而且其肌肉與脈絡都表現的栩栩如生,書畫大師劉海粟觀後稱之為「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齊長城

齊長城修建於公元前404年以前,完成於齊宣王時期(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早於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百餘年。

齊長城西起濟南市長清縣境內,東至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蜿蜒千餘里,是古代一項巨大的軍事防禦工程。

四門塔

四門塔坐落於泉城柳埠鎮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是我國現有最古老的單層石塔。

四門塔全部用大塊青石砌成,塔頂用二十三行石板層層疊築,成四角攢尖方錐形屋頂。整個形體簡介質朴、渾厚大方,是單層塔的早期建築範例。

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長清縣城東南40餘里,佔地面積4.83平方公里。五峰山與泰山、靈岩並稱魯中「三山」。山中,峰、宮、觀、亭、台相互掩映、風景絕佳。南北朝時,佛教在此發展,蓮花洞內數百尊佛像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金元時期道教在此興盛。歷史上五峰山道觀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融為一體,景景生輝,處處生情。

⑤ 昆明的道觀有幾個

真慶觀位於昆明市中心拓東路和白塔路的交匯處,由真慶觀、都雷府、鹽隆祠三組道觀殿宇和真慶文化廣場組成,是昆明地區歷史悠久的古道觀群

⑥ 陽升觀的歷史故事

陽升觀距攸縣縣城約四十里。唐天寶年間,潭州剌史蘇師道贊稱這里西以南嶽壽山為屏障,南連茶陵雲陽山為福地,是郡邑境的高山,為振拔湖湘之名勝。
庄嚴、美觀、大方的陽升觀座落在司空山的三清峰下,觀前的南水,隨山谷縈回而出,歷一十八灣,號曰「魚欄閂」。隔南水相對,有畫屏峰如案立於觀前。案前又有紫蓋、香爐二峰,案下有大、小蓮花峰。真個是「悵望仙山何處是,白雲天際見蓬菜。尋常有路從頭問,三十六峰當面來。」宮觀猶如美女,在重巒疊峰之中,在瑞藹紫氣之上,千呼萬喚始出來,漸現於遊人眼前。
陽升觀始名朱陽觀,始建於唐天寶七年(708),是我國開創較早的名觀之一。唐王乾佑撰《司空山實錄》載,當年五月十三日夜半,唐玄宗夜夢一神人,身著紅霞之衣,帶領一侍者浮空而下,對皇帝說:「臣在楚南攸縣司空山,其山曾是臣修行之地,今臣以證仙品,每念水土以為陛下護國安民。中有仙壇,荒廢年深,陛下今為明君,幸與臣整個祠宇,選有德行道流住持,永作靈山,使綿延國祚,福庇萬民。」
第二天,唐玄宗感夢中之言,遂命官吏檢索郡國圖籍,得知攸縣於梁天鑒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午時,有南齊張巴玉司空全家拔宅升天的史實,大為驚嘆。遂下敕勘查,所屬司空山內古跡仙壇,起立祠宇。不出數月,宮宇建成,錄史張祐奏請玄宗皇帝賜名。因此山在南嶽朱陵洞之南,古以山南為陽,於是皇帝賜批「朱陽觀」之名。之後,朝廷又命地方官在觀范圍內開田一百五十畝,又以皇上名義,選攸縣洞靈觀尹大初、升雲觀李子貞、嚴真觀陳少留等道士為朱陵觀住持。
唐末兵燹,朱陽觀被毀,光啟元年(886),僖宗皇帝敕旨修復,乾寧三年(896)馬殷據長沙為楚藩王,觀內土地多被侵奪,馬殷立命觀主尹契真恢復前跡。朱陵觀不斷為皇上敕封復建、影響日益擴大。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曾為攸縣縣令的樞密太尉吳居實與都使同游朱陵觀,以縣內外每遇旱澇災疫,每臻祈禱立時顯應,大為驚嘆,留詩一首,稱贊這里是「靜中日月長,玉宇清風賒」的「靈山」。 北宋徽宗熱心道教,自稱「道君皇帝」。政和三年(1113)春三月,「天子覽圖籍,異其事,惜其跡廢」,命中奉大夫湖南路轉使副使程元佐來攸縣主持修復朱陽觀,程元佐命秉蒙郎崔援總其役,由攸縣縣令古康國管後勤,供百物工徒之需。凡所費用,一切都由皇上供給。修復後的宮觀,規模輝宏,據程元佐《陽升觀記》載,光屋柱就達一百一十根,其宮殿亭台,碧瓦朱楹,金碧輝煌,盛極三湘四水。宋徽宗為附會張司空白日飛升的神話,御筆改朱陽觀號「陽升觀」。同年七月十五日和八月二十五日,連下兩敕,加封張司空為「太素真人」到「太素沖升真人」。九月下旬,宮觀建築落成時,皇帝又賜《太洞真經》一部,以為鎮觀之寶。誠如程元佐在《記》中所說,皇帝「詔易名陽升,以賁其祠;加號『沖升』,以崇其道;賜太洞真經,以顯其跡」。據說新觀樂成之日,「境內冠褐,大小官吏,與夫都邑之民,扶老攜幼,爭先恐後,填噎山谷,歡呼踴躍,瞻歡欣賀」,真個是盛況空前。
南宋時期,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考中狀元的安徽人張孝祥,聞陽升觀之名,授官中書舍人後,與秘書監易祓同來攸縣游覽,見陽升觀山環水美,景色清秀,宮殿堂皇,香火旺盛,張孝祥書興大起,揮筆寫下「陽升之觀,真人之居,天下第一山」幾個大字,而易祓亦不讓賢,聯袂寫下「南齊張司空宅」、「張司空石山書院」、「張司空白馬溪書院」幾塊匾額。
張孝祥和易祓聯翩書法的佳話,載入《攸縣志》,可惜年湮久遠,宋徽宗皇帝瘦金體《陽升觀》匾額和張、易書法真跡今不可見,但「陽升觀天下第一山」的美名,從此遠揚,至今不衰。 陽升觀因司空而顯,司空以陽升觀而靈。人們為何對張司空如此情有獨鍾?話得從張司空棄官修道說起。
據梁時任彥升《述異記》載,司空姓張,字巴玉,清河郡(今江蘇淮安)人,亦說嶺南封州封川縣人,齊明帝時,官至司空(為三公之一,主管水土,營建工程),東昏侯蕭寶卷嗣位後,政治腐敗、恣意橫行,害虐生民。張巴玉不滿暴政,掛冠退隱。繼而攜全家訪天下名山勝跡。初到南嶽衡山,以不願與世俗往來為由,聞攸縣有麒麟山,乃漢時蘇隱隱居得道,白日駕麟車升天之地,頓生仰慕之意。於是沿湘江,溯洣水,巡攸河,傾家南來,至麒麟山,見重巒疊翠,山峰奇特,泉清水冷,不勝景仰,宣稱:「此足以樂吾生矣!」遂命工在山十里之間,構屋三十餘間,以安居全家八十餘口。又在今陽升觀殿前築壇朝斗,結廬修道,早晚誦《太洞真經》三十九章,得其妙旨,養神育氣。又得葛洪子傳授金液之訣、使成火鼎之功,采葯煉丹,濟世救人,其靈其驗可稱點石成金。梁天鑒末年(519)八月初七日夜,有神人蒞壇傳訊,稱張巴玉密濟貧病達二十年,天帝令他八月十五日沐浴俟命。至八月十五日,果有神將來迎、全家除留下侍女盧瓊守壇外,八十餘口白日升舉、沖天而去。麒麟山後來亦改為司空山。
張司空羽化登仙,自然不食人間煙火,但他出政為官請廉,入隱濟貧救困的事跡,有口皆碑。歷代的封建皇帝也十分重視,清咸豐年間,由於張司空「於冥冥中」保障地方安全和除蝗消災有功,咸豐皇帝加封為「保惠真人」。歷經皇上三次加封,這在中國神仙中是獨一無二的,如此使張司空名氣更大,陽升觀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人民紀念他,崇拜他,在他升仙的地方建宮觀侍奉他,每逢八月十五日司空登仙日,陽升觀舉行盛大廟會,遠近三省七縣數以萬計的香客,接踵而來朝拜。人們唱司空、贊司空、頌司空、瞻仰司空遺跡、弘揚司空精神,蔚然風尚,傳延不衰。 「名山福地世應稀,樓觀巍峨倚翠微,古洞雲深龍化去,老松煙溟鶴歸飛。」這是明時兵部侍郎王偉游陽升觀後寫下的著名詩句。
唐宋以後,歷代對陽升觀各有修復。《楚攸司空山志》載,明洪武元年(1368)、天啟五年(1625)、清康熙八年(1669)、嘉慶九年(1804)、道光二十五年(1843)、咸豐十一年(1860),都有不同程度的復建或擴建,我們現在見到的模式,是清光緒十九年(1893)增修的,是湖南省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道觀之一。
整個宮觀座北朝南偏東一十五度。進入陽升觀境內,兩架川門迎立,東額「道通天地」,西匾「法貫古今」,帶著你進入道法世界。
由川門登階而上,便是山門。三十一級半石階的設計,獨具匠心,據說與攸縣當時建制為三十一都半(其中縣城為半都)地理暗合。山門中門楣額書「陽升觀」三字,字體剛勁有力。兩邊配門聯一副:
繼司寇為聖,棄司空為仙,道統千古,道貌千古;
同大悲救苦,持大素救難,南海一神,南水一神。
對聯語句雋永,含義深刻,很好地概括張司空歷史地位和救苦救難的慈悲精神,令人讀後唏噓不止。
過山門登七級石階,以象徵攸縣周圍七縣,進入前殿,護法神像威武雄壯,令人望而生畏。
從前殿至中殿、又有三級石階,象徵湘、粵、贛三省,中殿供張司空神像,正中檐柱上楹聯為:
率全家八十餘口白日升天,是明神,是活佛,獨有乾坤存萬古;
納吾攸三十一都黎民在抱,亦名臣,亦理學,默添造化足千秋。
對聯頌揚張司空業跡。
後殿為三清殿,殿前有司空上升的土壇三級,供人瞻仰。據傳,壇前有司空手植古杉三株,數百年後,杉枝皆發五色蓮花,祥瑞異常。
陽升觀建築藝術堪稱一絕,宮殿建築為歇山式,古色古香,獨成風格,其中雕塑更是引人注目。戲樓上彩鳳,引頸欲飛;檐柱上奔鹿、展足欲騰。彩繪浮雕,多是魚蟲花草;頂棚板面,盡是人物故事,顯現藝術建築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韻味。瞻此圖景,無不伸頸贊嘆。
陽升觀處司空山之東,有司空山門戶之稱。司空山方廣數十里、山峰壁立,高聳入雲,竹木蔥蘢,鳥語花香,是天然的旅遊勝地。其中36峰、18溪、13澗、11洞、12石室及其他景觀引人入勝。在陽升觀周邊,有三清峰、朝斗石、洗葯池、溫泉、鳳凰澗、煉丹池等張司空采葯、煉丹、修煉遺跡。這些遺跡經千百年,仍然紛采異呈。鳳凰澗有鳳鳥常鳴;朝斗石棋盤仍存;溫泉水冬溫夏涼,池內滿生龍須菜,開千葉五色芙蓉花;洗葯池水清如鏡,中生荷花,每花五色相間;煉葯岩岩中有臼,臼底微紅,葯氣常香;司空池連接如「品」字,其中二池水冬溫夏涼,一池冬夏常冷……好山,好水,好的人緣,吸引著古今無數騷人墨客的參觀、游覽、題詠。誠如宋時彭天益所說:
扶筇疑是上天台,雲鎖岩扃次第開。
未得路通游紫府,且隨溪轉上丹台。
藤蘿映帶皆天沒,山水縈洄總地裁。
歷歷仙家遺跡在,清奇端不讓蓬萊。 在陽升觀內,有一塊《重修陽升觀三奇碑記》,由本縣人士宋元祐進士,徽宗朝任太學博士的彭天益撰寫。彭在碑記中,補記了程元佐在建觀中未提及的三奇事。
其一:陽升觀北面有盧瓊夫婦祠,供奉盧瓊夫婦偶像。程元佐建觀前期,曾得一夢至一小祠宇,一女子(盧瓊)出來告訴他說:「吾居此已久,請勿遷移」。程元佐非常奇怪。不久有掌管建廟者向程請示,擬將山北小祠中的塑像遷移於觀內。程當即允諾,可是至盧氏祠中,見其像,與昨夜所夢者相同,於是決定不移像,而吩咐將祠廟修葺一新。
其二、當年八月十八日黃昏,工徒數百人親見天降「星冠、絳衣、朱履」者升殿禮拜,焚香爐中。爐中始無火,而香煙芬馥,好一陣後,升真人祠,而失其人。
其三、宮觀落成,舉行七晝夜的醮典。選定九月二十九日始事,本是連日淫雨已歷十天,至開醮日,忽然放晴,「諸山峰之間,雲日五色,珍禽翔集,和聲關關」,傍晚,星輝燦爛,松風陣陣、無不以為是真人鶴駕臨庭、光臨天子崇道奉真的盛典。
「三奇」故事至今為人們喜聞樂道。《陽升觀記》碑和《重修陽升觀三奇碑記》碑都列於觀內,供人嘗讀,其碑文也各載於歷修《攸縣志》。

⑦ 南部三清馬氏宗族是哪

四川南充南部縣三清鄉,得名於一座具有濃郁民俗文化色彩的古道觀。

樂埡村的三清觀,,裡面分別供有3尊「元神」。按照道教的傳統,它一直流傳至今,平時香火不斷。「三清觀」建於清朝前期,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由於三清觀一直被群眾敬重,在當地歷年香火鼎盛。因觀而名,在新中國成立前,三清場就被命名為三清鄉。新中國成立後,三清鄉行政區域未變,其名稱也未改變。

三清鄉位於四川省南部縣東北面。距縣城45公里。東與儀隴縣土門、銅鼓、賽金、復興鎮交界,南與五靈、儀隴柴井鄉相連。西與楠木鎮、中心鄉為鄰·北與長坪鎮接壤,海拔高度:357米。

馬家大院極負盛名,位於三清鄉橈片村。

馬家大院位於一處小山腳下,三面環山,一面正對平谷,平谷遠處有一座橫山,其山形如帽,俗稱官帽山。馬家大院周圍是一片小平壩。馬家大院前有殘存的照牆基腳,照牆正對牌坊門,牌坊門兩邊有方形的旗桿石,牌坊門背後就是著名的四合式院落———馬家大院。

馬家大院是馬氏先祖馬禮祥(字超群)所建。馬超群曾任京城總兵,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八月,馬超群告老還鄉,在鞍子山下擇地建宅。這里原有48座古墳,遷墳建屋後,建有48道門以示呼應。該宅院共修建3年6個月,佔地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784平方米,有上房3間,轉角房2間,左右廂房各3間,下房共有3間,廂房下房各分兩層,房屋開間較大,上房面積約200平方米。
大院川北民居風味濃郁,院內門庭對稱,雕梁畫檐,樓廊梯道布局雅緻,結構巧妙。整體建築為單檐懸山頂,青瓦屋面,穿斗結構,左右廂房及下房均有吊腳樓道。最值得稱道的是大院里的牆板、窗欞、挑角、檐邊,均採用工藝高超的純木質雙層鏤空雕刻、浮雕和彩繪。其中窗花遠看像花,近看是字。板牆人物花草圖案均有故事性,其人物表情生動,細節精美,堪稱一絕。

馬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趙奢為得姓始祖。

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52位。當代,馬姓排行第13位。

漢族馬姓最初發祥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河北省邯鄲市一帶。在戰國末期,馬姓子孫就已有一些遷居陝西省關中,在此後的時期內,馬姓不斷得以發展,並且有許多成為當朝高官。家族逐漸得以興旺,並且最終使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在西漢時,馬姓中又增添了由馬矢姓改姓馬而來的一支,也逐漸得到壯大。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後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

⑧ 陽升觀的歷史沿革


陽升觀在今攸縣涼江陽升觀村,相傳為紀念南北朝齊明帝重臣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
據梁時任彥升《述異記》載,司空姓張,字巴玉,清河郡(今江蘇淮陰)人,亦說嶺南封州封川縣人。齊明帝時,官至司空(為三公之一,主管水土、營建工程)。東昏侯蕭寶卷嗣位後,政治腐敗,虐害生民,張巴玉不滿暴政,掛冠退隱,繼而攜全家訪天下名山勝跡。初到南嶽衡山,後聞攸縣有麒麟山,為漢時蘇隱匿居得道白日駕麟車升天之地,頓生仰慕之意,於是沿湘江,溯洣水,巡攸河,傾家南來。至麒麟山,見重巒疊翠,山峰奇特,泉清水冷,不勝景仰,稱「此足以樂吾生矣!」遂命工構屋三十餘間,以安頓全家八十餘口。又築壇朝斗,結廬修道,早晚誦《太洞真經》三十九章,得其妙旨,養神育氣。得葛洪子傳授金液之訣火鼎之功,采葯煉丹,濟世救人。梁天監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全家除留下侍女盧瓊守壇外,八十餘口白日升仙而去。麒麟山後來改稱為司空山。
陽升觀始名朱陽觀,始建於唐天寶七年(748),其中仙壇,荒廢年深,幸與臣整修祠宇,選有德行道流住持,永作靈山。」第二天,唐玄宗感夢中之言,遂命官吏檢索郡國圖籍,得知攸縣於梁天監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午時,有南齊張巴玉司空舉家升天的記述,大為驚嘆。遂下敕勘查,在所屬司空山內古跡仙壇建立祠宇。於是皇帝賜批「朱陽觀」之名。
晚唐兵燹,朱陽觀被毀,光啟元年(885),唐僖宗皇帝敕旨修復。唐昭宗乾寧三年(896),馬殷據長沙為楚藩王,聞知觀內土地多被侵奪,立命觀主尹契真恢復前跡。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曾為攸縣縣令的樞密大尉吳居實與都使同游朱陵觀,以縣內外每遇旱澇災疫,前往朱陽觀祈禱立時顯應,大為驚嘆,留詩一首,稱贊這里是「靜中日月長,玉宇清風賒」的「靈山」。
宋政和三年(1113)春三月,徽宗皇帝「覽圖籍,異其事,惜其跡廢」,命中奉大夫湖南路轉使副使程元佐來攸縣主持修復朱陽觀。程元佐命秉蒙郎崔援總其役,由攸縣縣令古康國管後勤,供百物工徒之需。凡所費用,一切都由皇上供給。修復後的宮觀,規模輝宏。據程元佐《陽升觀記》載,光屋柱就達一百一十根,其宮殿亭台,碧瓦朱楹,金碧輝煌,盛極三湘四水。宋徽宗附會張司空白日飛升的傳說,御筆改朱陽觀號「陽升觀」。同年七月十五日和八月二十五日,連下兩敕,加封張司空為「太素真人」、「太素沖升真人」。九月下旬,宮觀落成時,皇帝又賜《太洞真經》一部,以為鎮觀之寶。據說新觀落成之日,「境內冠褐,大小官吏,與夫都邑之民,扶老攜幼,爭先恐後,填噎山谷,歡呼踴躍,瞻歡欣賀」,盛況空前。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抗金名臣愛國詞人張孝祥,見陽升觀山環水美,景色清秀,宮殿堂皇,香火旺盛,於是書興大起,揮筆寫下「陽升之觀,真人之居,天下第一山」幾個大字。「陽升觀天下第一山」的美名,從此遠揚,至今不衰。
「名山福地世應稀,樓觀巍峨倚翠微。古洞雲深龍化去,老松煙溟鶴歸飛。」這是明時兵部侍郎王偉游陽升觀後寫下的著名詩句。清光緒年間加封為「宣威真人」。
唐宋以後,歷代對陽升觀各有修復。《楚攸司空山志》載,明洪武元年(1368)、天啟五年(1625)、清康熙八年(1669)、嘉慶九年(1804)、道光二十五年(1845)、咸豐十一年(1861),都有不同程度的復建或擴建。我們現在見到的道觀,是清光緒十九年(1893)增修的,是湖南省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道觀之一。
整個宮觀座北朝南偏東一十五度。進入陽升觀境內,山門迎立,東額「道通天地」,西匾「法貫古今」,帶著你進入道法世界。由山門登階而上,三十一級半石階的設計,獨具匠心,據說與攸縣當時建制為三十一都半(其中屯都為半都)地理暗合。中門楣額書「陽升觀」三字,字體剛勁有力。過山門登七級石階,進入前殿,護法神像威武雄壯。從前殿至中殿,又有三級石階,中殿供張司空神像,正中檐柱上楹聯為:「率全家八十餘口白日升天,是明神,是活佛,獨有乾坤存萬古;納吾攸三十一都黎民在抱,亦名臣,亦理學,默添造化足千秋。」
每年八月十五日司空登仙日,陽升觀舉行盛大廟會,遠近三省七縣數以萬計的香客,接踵而來朝拜。人們唱司空、贊司空、頌司空、瞻仰司空遺跡,司空精神傳延不衰。
南齊明帝時(494—498),司空張岜,因感東昏侯寶卷昏暴天道,掛冠請休,將全家80餘口帶到此地,結廬修煉,傳說率全家白日升天。陳天嘉四年(563)年,復有丹陽張、馬二先生自稱張司空弟子,在此修煉。唐天寶七年(748),玄宗敕令建觀,賜名朱陽觀。宋政和三年(1113),徽宗連下兩敕,加封張司空為「大素沖升真人」,辰中奉大夫湖南路轉運使程元佐復修
觀字,賜名陽升觀。全觀佔地3000多平方米,分前殿、中殿、後殿。1982年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殿有王、馬、殷、趙4神像,中殿有司空神像3尊,左右有金、吾2將侍立,兩旁置捉、縛、枷、銬4種神像,橫眉怒目,狀甚可畏。後殿供道教至高3神像:上清、玉清、 大清,是為三清殿。又有如來、觀音、十八羅漢等佛像陳列院內,表示「佛道同歡」。近百年來,迭遭破壞,神像全部被毀,中殿重檐被拆,宋徽宗敕令御碑被炸,鋪屋和後殿已夷為平地。從倖存的部分建築藝術看,保留唐宋風格。陽升觀旁有新觀1座,內供司空父母神像,建於晚清,現已改為小學校舍。觀後5里的中山有下觀1座,名紫麟宮,佔地2000餘平方米。二觀建築年代無考,建築藝術據說不亞於陽升觀,現分別夷為旱地和水田。1984年10月,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陽升觀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⑨ 瓊花觀的相關傳說

傳說瓊花觀和瓊花有著解不開的淵源。漢代揚州城東曾有一株瓊花,當時有人特為之建「瓊花觀」。相傳隋煬帝下揚州也是為了觀賞瓊花。
宋朝歐陽修做揚州太守時,又在花旁建「無雙亭」,以示天下無雙。宋仁宗、宋孝宗都曾移植瓊花於皇宮內,均不得活。宋亡元興,這株瓊花神秘凋零而死。
瓊花是一種具有傳奇色彩的花卉。瓊花原物現今雖已不存,但長期以來,揚州人民約定俗成,已把聚八仙花視為瓊花。瓊花觀作為千年古道觀,歷經興衰滄桑,作為揚州著名道觀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跡,始終享有崇高的地位。 「明月三分州有二,瓊花一樹世無雙」。在揚州關於瓊花的傳說很多。有一種說法是,瓊花原生於天上,一日有仙人降至揚州,誇說瓊花之美,世人不信,仙人便取出一塊白玉種在土裡,頃刻間發芽、長高、開花,花色如玉,人們遂稱之為「瓊花」。相傳隋煬帝要賞此花,專門開鑿運河前往揚州觀賞。因為瓊花有冰肌玉骨之質,它又與宋之興俱興,與宋之亡俱亡,故曾被人視為吉祥的象徵。據說,北宋時宋仁宗曾把瓊花從揚州移植到汴京御花園里,但第二年就枯萎了,只好又送還揚州,瓊花到了揚州又復茂如故。金國的海陵王攻佔揚州後,又把瓊花連根拔起掠去,幸而有道之士太守對殘根辛勤培育,才使瓊花絕處逢生。南宋的孝宗聽說瓊花極美,又把它移往臨安宮中,但瓊花到了臨安便憔悴無花,只得又遣還揚州。到元世祖時,蒙古大將阿木以十萬兵馬攻破揚州,燒殺搶掠之下,瓊花終於死去。這一系列神奇的傳說,都使得瓊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使瓊花觀成為江淮一帶著名的道觀,以至於一般老百姓只知道瓊花觀的名字,卻不知道有蕃釐觀的名字。

⑩ 星德山的南國名山是誰寫的

摘要 星子宮元末明洪武三年(1370)由知名道長張道會創建,原名三元宮,明末清初擴建。曾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嘉慶十二年(1807),道光九年(1829)幾度重修形成古道觀建築群。建築群全部皆為石料結構。皆建築位於星子山頂,故稱「星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