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盧溝曉月碑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盧溝曉月碑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3 01:32:04

A. 盧溝橋的資料,急需```!

盧溝橋(Lugou Bridge) 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謎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歷史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全長266.5m,寬7.5m,有11個涵孔,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1]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曉月碑明朝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盧溝橋。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盧溝橋修繕

明代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御題漢白玉碑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1967年,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拱衛京都的拱極城。1937年7月7日在這里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城牆上至今還留著累累彈痕。現在,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辟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古橋陳列館。

盧溝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Lugou Bridge Incident/Lukouchiao Bridge Incident/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Roko Bridge Incident)
簡介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獨佔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要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市)。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具體簡述

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軍在距北平(今北京)十餘公里的盧溝橋(西方稱作馬可波羅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向中國駐軍挑釁。日軍詭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邊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絕後,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開炮。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二十九軍官兵奮起抗戰,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團長吉星文親赴前線,指揮作戰。一位戰士用大刀接連砍死砍傷日軍13人,自己也壯烈殉國。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戰士,戰到最後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軍收復了永定河東岸的失地。
發生時間:民國25年。
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
失蹤原因:拉肚子。
失蹤時間:20分鍾。
事變元兇:東條英機。
進攻者:清水節郎,伊木清直等。
中國守軍:第29軍「大刀隊」,軍歌「大刀進行曲」,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首位抗日殉國的高級將領)。
背景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20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經過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斗,一面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反應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籲:「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的響亮口號。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立即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族抗戰。蔣介石也於7月17日發表了關於解決盧溝橋事變的談話。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的序幕。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於在盧溝橋戰斗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慰問信、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葯;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牆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佔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後續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布兵應戰的准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到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採取行動。宋哲元嚴詞拒絕,並於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准,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並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壯士報國恨。
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餘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29日凌晨,冀東保安隊第1總隊隊長張慶余和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在通縣發動起義,反正抗日,擊斃通縣特務機關長細木繁中佐等數百人,活捉漢奸殷汝耕(後逃跑)。
7月29日,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發起天津保衛戰。第38師攻擊天津火車站、海光寺等處日軍,斬獲頗眾,但遭日機的猛烈轟炸,傷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影響

七七事變後,日本動員幾乎全部軍事力量,開始全面侵華。
七七事變是中國全面性抗戰的開始,中國在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評價

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上,法西斯成為全人類的公敵,世界性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帝國主義國家的爭霸斗爭轉變為法西斯力量與反法西斯力量之間的一場較量。隨著德意日法西斯日趨一日地走向結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過多年努力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已土崩瓦解,國際社會的秩序已經失去了國際條約的控制,法西斯侵略者幾乎可以為所欲為了。到了1936年,法西斯國家行將發動世界大戰的陰雲籠罩在全球的上空。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團經過充分准備後,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把6年前在中國東北挑起的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侵華戰爭,率先在世界的東方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活動不僅威脅到人民大眾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國國民政府對日本殘存的一點和平幻想徹底破滅,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作出了積極反應。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充分體現了「民族意識勝過一切」的思想,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產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機喚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華民族,無情的戰爭教育了全國各族人民,從沿海到內地、從都市到偏鄉僻壤的全中國人民都被動員起來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國主義面臨的對手是空前覺醒的中華民族,所以這就註定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中華民族則一天天開始復興。盧溝橋畔的槍聲引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聖火,將中國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人民團結一致,以抗擊日本法西斯的輝煌戰績,一掃中國近百年盡遭侮辱、積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贏得了反對外來侵略的偉大勝利。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華全民族的空前覺醒和因此重新煥發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是中國人民堅持8年抗戰、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根本力量。
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別珍視和發揚。今天距離七七事變的爆發已經70年了,但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至今不散,日本極右勢力極力通過各種方式企圖為侵略戰爭翻案。中國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應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尊重和正視歷史,才能贏得未來。
「七七事變」70年

今年重聚盧溝橋老兵僅剩六人
中新社南京七月四日電(記者:丁梅 孫祥明)今天,「七七事變」親歷者、原國民黨第二十九軍老兵李鴻斌從南京啟程,前往北京參加「七七事變」親歷者重聚盧溝橋活動。南京民間抗戰史料陳列館舉行座談會,為這位老人送行。同時,主辦者宣布:《國威》關愛抗日老兵公益活動拉開帷幕,一系列全國尋訪抗戰老兵的活動正式啟動。
座談會上,李鴻斌老人回憶起當時戰斗的激烈場面以及無數戰友英勇犧牲,不由得滿眼熱淚。他說,這些參加過盧溝橋抗戰的二十九軍老兵們最年輕的八十八歲,而最年長的已經一百零六歲,全國不到四十人,身體情況都不甚樂觀。李鴻斌老人向記者多次提起:「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已經沒有下一個十年(即八十周年)嘍」。
「今天來參加會議,不是只是我一個人來,代表了千千萬萬死難的烈士和戰友來的,帶著一種使命感來參加這次會議,希望社會各界能有更多的人去關注抗戰老兵,記住抗戰精神!」八十五歲的抗戰老兵王楚英雖不是二十九軍老兵,但也來參加《國威》關愛老兵公益活動。
據介紹,今年能參加「七七事變」七十周年紀念活動的二十九軍老兵只有六位。另五位老兵分別是:崔金品(九十一歲),趙金典(九十二歲),張可宗(八十八歲),馬步先(八十八歲)和孫敬生(九十三歲)。七十年前,他們都是二十九軍的將士,在「七七事變」中共同抵抗侵華日軍的進攻。
屆時,六位老人將重登盧溝橋,緬懷當年戰友,共敘歷史細節,最後留下珍貴的合影。二十九軍佟麟閣、趙登禹等名將的後人,也將與老兵們一起參加紀念活動。

B. 盧溝橋資料

盧溝橋(Lugou
Bridge)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這座古老的橋又增添了新的意義。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盧溝橋兩旁有281根漢白
玉欄桿,每根柱頭上都有雕工精巧、神態各異的石獅,或靜卧,或嬉戲,或張牙舞爪,更有許多小獅子,或爬在雄獅背上,或偎在母獅膝下,千姿百態,數之不盡,
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

C. 盧溝橋是北京地區現存的一座多孔聯拱大石橋,你知道它距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嗎

盧溝橋(Lugou Bridge) 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謎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歷史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全長266.5m,寬7.5m,有11個涵孔,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1]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曉月碑明朝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盧溝橋.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盧溝橋修繕
明代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御題漢白玉碑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1967年,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拱衛京都的拱極城.1937年7月7日在這里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城牆上至今還留著累累彈痕.現在,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辟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古橋陳列館.
盧溝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D. 燕京八景 是哪八景

燕京八景的說法始於金代,當時的八景指: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夕照,薊門飛雨,西山積雪,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和居庸疊翠。

之後元明各朝的八景名稱基本大同小異,到了清朝,乾隆御定八景為:瓊島春陰,太液秋風,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薊門煙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金台夕照,並且於各景點設立石碑,這就是今天常說的燕京八景,下面分別說說八景御制碑的現狀。

瓊島春陰碑位於北海公園內,具體位置在瓊華島東側,從公園東門進入過了陡山橋右拐就是。正面是瓊島春陰四字,背面有御制詩一首:艮岳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跡感懷多。倚岩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樂志詎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

西山晴雪碑位於香山公園內,朝陽洞山路的右側,離半山亭不遠,正面題西山晴雪,背面有詩一首:久曾勝跡紀春明,疊嶂嶙峋信莫京。剛喜應時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寒村煙動依林裊,古寺鍾清隔院鳴。新傍香山構精舍,好收積玉煮三清。此碑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因位置較偏,背後有塗鴉痕跡。

薊門煙樹景色也早無存,而且具體位置爭議很多,但是石碑還在,位於現在的薊門橋元大都遺址公園內的土城上。此碑較之北海香山的要簡陋的多,而且風化嚴重,字跡不清。

盧溝曉月碑位於盧溝橋,保存完好,並且恢復了碑亭。八景中以盧溝曉月最為賞心悅目,當然最好是八月十五的晚上來盧溝橋賞月。

目前為止八景中唯一失蹤的御制碑是居庸疊翠,如今居庸關景區所立的石碑都是新做。

金台夕照的具體位置歷來說法很多,到了乾隆時期地點被定在朝陽門外,並立碑記之,金台路等地名就是由此而來。可惜後來古跡不存,無人知道確切地址,直到後來CBD修建某中心時石碑才被挖出,並被立於原處,正面為金台夕照四字,背面有詩一首:九龍妙筆寫空濛,疑似荒台西或東。要在好賢傳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詞賦鶩誰過客,博辯方盂任小童。遺跡明昌重校檢,辜然高望想流風。

八座御制碑中有兩座是一般百姓看不到的,一座是玉泉趵突碑,此碑位於靜明園內,也就是傳說中的玉泉山,此為禁地,可以從頤和園西堤遠觀一下。

最後一景是太液秋風,此景其實和北海挨著,在中海,水中有一涼亭叫水雲榭,中間立著御制碑。背面有詩一首:微見商颸蘋末生,鏡欄玉蝀影中橫。非關細雨頻傳響,何事平流忽有聲。爽入金行閭闔表,波連瑤渚趯台瀛。高秋文宴傳佳話,已覺犁然今昔情。此碑最為神秘,四面臨水,目前還沒有見有御碑照片傳出。遠觀此景的最佳位置在北海團城。

綜上所述,清乾隆所定燕京八景其實只餘六景,金台夕照和薊門煙樹名存實亡。而八景御制碑如今還有七座,居庸疊翠碑不知去向。

(4)盧溝曉月碑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燕京八景得名於金代明昌間,金章宗在山河見遊走、吟詩,從燕京風物中選出八景,並親子題字,「玉泉垂虹」、「盧溝曉月」最初的匾額都是他親手題寫的。

而後江山幾度易主,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還集結了十三位翰林官員,以詩歌唱和的形式,吟詠北京八景,並繪制了《北京八景圖》。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弘歷御定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乾隆皇帝不僅欽定了八景名,並為燕京八景樹碑立傳,為八景逐一賦詩。

燕京八景的出現,對北京的旅遊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北京地區園林建設的發展北京地區的現代園林、庭院綠化借鑒了燕京八景的風格進行建造。

E. 乾隆在什麼情況下寫下的《盧溝曉月》

盧溝曉月就是盧溝橋拂曉時的月亮,是燕京八景之一。

清朝乾隆帝《盧溝曉月》詩:

河橋殘月曉蒼蒼,
照見盧溝野水黃。
樹入平郊分淡靄,
天空斷岸隱月光。

從詩句描繪的景色看,應該是乾隆賞景時所抒發的興奮、輕松的心情。

盧溝橋是金大定年間(1189年)修的建石橋。

這座11孔聯拱石橋保存至今。橋長266·5米,橋面寬7.5米。橋面分作橋面伏石、仰天石、橋面石三層。石欄桿279間,欄板279塊,望柱280根。欄桿每間是望柱,柱頭刻仰俯蓮座,座下刻荷葉墩,柱頂刻獅子。石獅形象生動活潑。共485個,坐卧起伏,極富變化,有揉胸昂首,仰望雲天,有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側身轉頭,兩兩相對,有撫育獅兒,輕輕呼喚。這些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綉球。大獅子身上又爬著小獅子……

盧溝橋兩端入橋口兩側有石制華表四根。兩端雁翅橋面及橋頭上,有碑四通,有康熙帝修盧溝橋碑,乾隆帝葺盧溝橋碑。「盧溝曉月」碑及乾隆題察永定河詩碑的碑亭。

漢、唐時人們離別京城長安,送行的人都要送至灞橋,折柳贈別。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送客出城,都至盧溝橋,小住一夜,次晨起程過橋,所以後來有了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下弦之月,銜在西山邊上,黛色籠罩,滔滔大河沖出峽谷,如銀蛇蜿蜒,至橋下奔騰東去。過往商旅,文人墨客,升遷或謫貶的官宦或寄情山河,或感慨人生短促,或嘆息旅途艱辛,或留墨或留詩,已經形成盧溝文化現象。以盧溝橋為背景的詩流傳下來有幾百首,以唐朝劉皂「渡桑乾」最為著名:

客舍並州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
卻望並州是故鄉。

此外還有北宋詩人蘇轍的「北渡桑乾」(永定河古稱桑乾河),金代文學家趙秉義的《盧溝》詩,南宋詩人范成大《過桑乾》,元人尹建高的《盧溝曉月》詩,文學家張野的《滿江紅》詞,楊奧的《過盧溝橋》詩,詩人兼畫家王紱的《扈從過盧溝橋》詩,明人馮琦的《桑乾歌》,王英的《盧溝曉月》詩,楊滎、張元芳、顧起元等人的詩。明永樂年間,以胡廣為首寫「燕山八景」詩124首。清康熙的《察永定河》,乾隆的詩與碑——《盧溝曉月》,和清代詩文若干首。

F. 盧溝橋的設計者是誰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遺憾的是不論是設計者,還是施工者都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

傳說是由魯班設計並建造的。但其始建於金,重建於明,顯然不可能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魯班建築的。但具體的設計和建造者已經無法考證了。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玄燁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西)之後,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於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 盧溝橋的獅子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G. 被譽為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橋獨特景觀是什麼

盧溝橋(Lugou Bridge) 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盧溝橋全長267米,寬7.6米,最寬處可達9.5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謎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歷史
[編輯本段]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1]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曉月碑明朝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盧溝橋。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御題漢白玉碑
[編輯本段]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1967年,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拱衛京都的拱極城。1937年7月7日在這里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城牆上至今還留著累累彈痕。現在,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辟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古橋陳列館。
盧溝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盧溝橋事變的課文
[編輯本段]

盧溝橋烽火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接著又蠶食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東、北、西三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於北平西南郊的盧溝橋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駐守在盧溝橋的中國士兵發現了敵情,便大聲喝問:「誰?口令!」一個日本軍官氣勢洶洶地說,他們有一個士兵失蹤了,要到宛平城內去「搜查」。這顯然是蓄謀已久的挑釁行為。面對敵人的無理要求,守橋的中國士兵當即嚴詞拒絕。
日軍惱羞成怒,首先向中國軍隊開起火來。「嗒嗒嗒……」密集的機關槍子彈傾瀉在盧溝橋橋面上。中國守軍立即開槍還擊。但由於眾寡懸殊,守橋部隊傷亡較大,只得暫時退守大橋東頭的宛平縣城。
第二天凌晨,日軍向宛平城發動進攻。早有防備的中國守軍同仇敵愾,奮起還擊,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馬翻。日寇吃了虧,便拉來大炮。隨著震耳欲聾的炮聲,宛平縣城的東門和西門被炸開了。日本鬼子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呀呀」吼叫著,瘋狂地向縣城撲來。英勇的中國守軍舉起明晃晃的大刀,冒著敵人的炮火,在殺聲中沖出了縣城。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頃刻間刀光閃閃,鮮血四濺。在硝煙和火光中,日寇被殺得哭爹喊娘,狼狽而逃。
當天晚上,大刀隊員們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彈,又悄悄地向盧溝橋進發。到了橋頭,大刀隊員們齊聲吶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個個人頭滾落,屍橫橋頭。這時,我們的援軍又從敵人背後殺來,兩面夾擊,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頭鼠竄。激戰一直持續到9點凌晨,侵佔橋頭的日軍全部被殲,盧溝橋重又回到了中國軍隊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繼續向平津一帶調集兵力,不斷對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通電全國,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全國人民迅速行動起來。北平市民成群結隊地前往部隊慰勞,長辛店的鐵路工人夜以繼日地幫助軍隊修築工事。各地民眾、海外華僑也紛紛來電聲援,並送來了大批慰問品。
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從此,一場偉大的抗日戰爭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附註
[編輯本段]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盧溝橋文物部門數據。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H. 「燕京八景」,歷代有所不同,都是當時的皇帝「欽定」的,北京目前公認的燕京八景是哪個皇帝欽定的

燕京八景又稱燕山八景、燕台八景,是指北京舊時的八個景觀,包括薊門煙樹(西土城)、盧溝曉月(盧溝橋)、金台夕照(金台路)、瓊島春蔭(北海公園)、居庸疊翠(八達嶺)、太液秋風(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處)。八景這種形式常見於中國各地,北京地區八景的說法最早見金代古籍《明昌遺事》,此後歷代方誌包括《宛署雜記》 (明)、《宸垣志略》 (清)等對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與之後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八景之說歷經數代,至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親自主持修訂了燕京八景的說法並下旨建造御書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觀和描述才固定下來。
歷史上的燕京八景
不同歷史時代燕京八景的景觀和描述均有不同。

金代燕京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蔭、道陵夕照、薊門飛雨、西山積雪、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元代燕京八景為:太液秋波、瓊島春蔭、道陵夕照、薊門飛雨、西山霽雪、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明代燕京八景為:太液晴波、瓊島春雲、道陵夕照、薊門煙樹、西山霽雪、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清乾隆之前的燕京八景為:太液晴波、瓊島春雲、道陵夕照、薊門煙樹、西山霽雪、玉泉流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乾隆皇帝修訂的燕京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蔭、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太液秋風
太液秋風指的是皇家宮苑西苑,由北海、中海和南海三部分組成,太液秋風描述的是西苑水域在秋季晴空下的景色,乾隆御書太液秋風碑位於中海東岸水雲榭中。

[編輯]
瓊島春蔭
瓊島春蔭指的是北海瓊華島,瓊華島上兼有永安寺白塔,島上樹木茂盛,有傳說指島上常有雲霧繚繞,瓊島春蔭就是對春季瓊華島上綠樹白塔掩映的景觀的描述。乾隆御書太液秋風碑位於瓊華島西坡悅心殿門前。

[編輯]
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所指的地點不明,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金台是朝陽門外關東店金台路附近,有人認為金台夕照指的是廣渠門內夕照寺。金台典出於燕昭王築黃金台廣納天下賢士的歷史故事。乾隆御書金台夕照碑位於朝陽門外關東店附近,近已經無存,在1935年出版的《舊都文物略》中收錄了倒伏路邊的金台夕照碑的照片。

[編輯]
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碑薊門煙樹指的西直門以北的元大都城牆遺址西段,這段城牆為夯土構建,元末明軍攻陷大都後,將元大都北側城牆南移5里,薊門煙樹所指一段城牆遂遭荒廢,在夯土城牆的遺址上樹木生長,遂稱薊門煙樹。但是在歷史上,金代的典籍中就有薊門煙樹的記載,有學者認為薊門煙樹指的是古薊州城門附近的樹林,目前的薊門煙樹是清乾隆年間考證錯誤的結果。乾隆御書薊門煙樹碑位於北京電影學院附近的元大都城牆遺址上。

[編輯]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指的是北京的西山,北京西山是太行山脈的一個支脈。西山晴雪描述的是在北京城內遠眺冬季雪後西山山脈白色積雪的景色。乾隆御書西山晴雪碑位於香山公園香霧窟北側岩石上。

[編輯]
玉泉趵突
玉泉趵突指的是玉泉山。玉泉山位於頤和園之西,山上有泉水流下,金章宗曾在玉泉山麓建玉泉水院作為行宮。玉泉山泉水甘冽,明清兩代是進貢宮廷引用的水源,乾隆皇帝曾經賜名玉泉山泉水為天下第一泉。在民間玉泉垂虹的說法流傳也很廣。乾隆御書玉泉趵突碑位於玉泉山上的靜明園中。

[編輯]
盧溝曉月
盧溝曉月指的是位於北京西南橫跨永定河的盧溝橋。盧溝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曾經是出入北京的咽喉要道,從北京出發的旅客行至盧溝橋常已天黑,便在附近住宿,從而得以欣賞盧溝橋的夜景。盧溝曉月的說法自金代就有,金章宗亦曾經題寫盧溝曉月御書碑,但該碑現已無存。乾隆御書盧溝曉月碑位於盧溝橋進京一側橋頭。

[編輯]
居庸疊翠
居庸疊翠指的是居庸關以及附近的山區,居庸關又稱軍都關、薊門關,是中國古代九大名關之一,位於八達嶺山區的關溝內,居庸關一帶的山區植被覆蓋率高,重巒疊翠。乾隆御書居庸疊翠碑位於居庸關關城東南。

[編輯]
外景與補景
在燕京八景之外,還有未列入八景的外景和補景,外景又稱作外二景,指南囿秋風和東郊時雨,補景是銀錠觀山和西便白羊。

[編輯]
南囿秋風
南囿秋風指的是豐台南苑一帶。南苑俗稱南海子自金代便是皇家圍場,清代皇帝也經常在南苑圍場打獵游樂。

[編輯]
東郊時雨
東郊時雨指的是朝陽門外的村莊農田,這一帶歷史上是一片開闊的平原,村莊錯落期間,春雨襲來一幅田園景觀。

[編輯]
銀錠觀山
銀錠觀山指的是什剎海東南的銀錠橋,因橋形似元寶而命名為銀錠橋,從銀錠橋上向西北方眺望是開闊的什剎海水面,西山的景色倒映水中,因此有銀錠觀山的說法。但1980年代以來北京西北方向建起大量高層建築遮擋了銀錠觀山的視線。

銀錠觀山[編輯]
西便白羊
西便白羊指的是西便門外的護城河堤,在西便門河段的河岸上有數十枚條形白石,長約1米,遠望有如羊群。

I. 「盧溝曉月」是怎麼回事

據金代《明昌遺事》所載,「燕京八景」始於金章宗年間。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御碑一通,東頭為清代乾隆帝御書「盧溝曉月」碑,西頭則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御制碑。 古時,這里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從而成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點之一。北京豐台區宛平城內月色朦朧,美麗的月亮倒映水中,更顯明媚皎潔。站在盧溝橋上,市民已經可以欣賞到「一天三月」的曠世奇景了。

J. 盧溝曉月是什麼意思

燕京八大景點之一。古時,這里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因而得名。

概況:盧溝即永定河,古來交通要津。金世宗1189年下令建橋,1192年落成,命名廣利橋。橋如長虹,十一拱券門,四個華表,望柱上雕有大小石獅485個。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御碑一通,東頭為清代乾隆帝御書「盧溝曉月」碑,西頭則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御制碑。

名稱由來:古時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約是半天的路程。送別京門,打尖住宿,來日早行。雞鳴上路,尚見明月當空,大地似銀,"盧溝橋上月如霜"。於是「曉月」的意境名傳遐邇。

歷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寇以失蹤一名士兵為借口,要過橋進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二十九軍守橋部隊的拒絕。以此展開激戰,守軍揮舞大刀,寒光四射,日寇喪膽。1000多鬼子被分片包圍,只等一聲令下,即可將其全部殲滅。可是漢奸"政府"竟命令前線部隊"不要把事態擴大"而把日軍放跑了。

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抗戰宣言,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古橋已經宣布光榮退休,不再擔當巨大的運輸任務,而是作為旅遊勝地迎接著遠近客人。盧溝橋修復委員會做了大量的工作,並籌建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使盧溝橋煥發新姿,讓它在旅遊事業中貢獻第二青春。

(10)盧溝曉月碑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燕京八景」又稱「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等,得名於金代明昌間,後代文人紛紛題詩,遂名聞遐邇。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定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當時均刻石立碑並有小序、詩文。

燕京八景的出現,對於後來的風景點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此之後,無論「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畝之園,以及琳宮梵宇,靡不有八景詩矣」。現代園林、庭院綠化亦借鑒燕京八景,建造景點,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園林建設的發展。

1、太液秋風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東岸萬善門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雲榭",榭中立景名牌。乾隆詩中有"秋到宸居爽籟生,玉湖澄碧畫橋橫"之句,故叫太液秋風。

站在水雲榭四望,北面是北海的大橋,背倚瓊島白塔,南面可越過寬闊的水面遙望瀛台;東岸萬善殿、千聖殿是近景;西岸綠蔭叢中掩映著金碧輝煌的紫光閣;遠處碧波千頃,近處荷花映日,景色宜人。

2、瓊島春陰

瓊華島位於中都城東北郊,金帝在太寧宮避暑時曾駐蹕在這里。島由開鑿湖泊的泥土堆積而成,島上遍植松柏,到處點綴太湖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盤頂,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纏枝紋飾,碑陽刻乾隆御筆"瓊島春陰"四字。碑座四周有雕刻精緻的石護欄。碑旁有迂迴曲折的小路直達見春亭、看畫廊。

3、玉泉趵突

玉泉山在萬壽山之西。金章宗於山麓建泉水院。山上有三個石洞,一個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淺莫測;一個在山南,泉水流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一在山根,有泉湧出,其味甘冽,門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也叫"玉泉垂虹"。

玉泉山風景秀麗,泉水清澈,晶瑩如玉,山以泉名,故名玉泉。金章宗於山麓建芙蓉殿,辟為玉泉行宮。由於這里水清而碧,澄潔似玉,因而當初定名「玉泉垂虹」,成為燕京八景之一。

4、西山晴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脈。香山是這一帶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西山積雪」是西山雪後著名景觀,每當雪後初晴,從這里憑高臨遠,但見山巒玉列,峰嶺瓊聯,旭日照輝,一派紅裝素裹,倍極壯麗,應該說,「晴雪」要比「積雪」更富有詩情畫意。

5、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碑,立在德勝門外五里的土城邊。為了後人懷古之情,1949年後,據史料和乾隆的詩,在學院路西側土城又建起雄偉壯觀的城門和碑台,薊門煙樹碑重新高高聳立;修造古樸典雅的樓、館、廊、青磚灰瓦,別具風采,種植了花木草坪,再現「芳樹重重擁薊門,蒼茫煙翠滿郊原」的景色。

6、金台夕照

金台,即黃金台。原指公元前3世紀,燕昭王為禮賢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面放著千金,聘請天下名士。至於該台的位置,由於年代久遠,一時較難確切指出。

燕山八景原有的道陵夕照,後改為金台夕照。這里群山環繞,峰巒重疊,九條山脈奔騰而下,號稱「九龍」。山巔林木隱映,雲霧蒼莽,山間隘口處泉水淙淙,長流不息。

7、居庸疊翠

居庸疊翠,是以關溝中的居庸關為中心的八達嶺風景區。關溝是著名的溢道,為太行八陘之中的第八陘,居庸關始於秦代,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居庸關位於關溝中部,1971年在內蒙古東漢墓發現的《居庸關運筏圖》壁畫,不但有關城,還有舟渡。水門之下題有「居庸關」三字。

今所見居庸關有水、陸兩個關門,其水門跨於百米的山溝間,水門券門雖已倒塌,基址尚存,山泉終年不斷。清代,乾隆皇帝多次游覽,並題寫「居庸疊翠」,立碑於居庸關東南的大道旁。現已不知去向,只有碑座遺棄在公路的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