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年歷裡面有什麼
一年內各月份的日期、星期、節氣等
㈡ 2020故宮日歷發布,與往年比較都有哪些變化
2020年故宮日歷發布,依然掀起購買熱潮,年輕人都很喜歡,意味著我國年輕人的文化自信,也體現了國人越來越高的審美情趣。與往年相比,2020年版本的故宮日歷有以下變化:
第一、主題較往年有所不同,又有所傳承。
往年的故宮日歷主題都為當年的生肖文物,而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為了展現紫禁城600年的歷史和風貌,選用了紫禁城建築作為穿插其中是線索。
2020年故宮日歷二月頁面
從二月「走到「十二月」,就如同開啟一段在紙上進行的故宮之旅,有路線,有畫面,有人物,有故事,有宏觀的紫禁城全貌,更有建築細節。每個月都會「逛到」一個紫禁城的一個區域。
比如2月份的主題「宮城肇建」月,就是把紫禁城肇的歷史脈絡及建築群整體展現,可以感受到紫禁城的宏大氣象。
故宮日歷,有著「紅磚頭」的愛稱,這塊磚頭會敲醒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追求。
㈢ 日歷的組成和知識
日歷的科學知識
1.歷法的種類:
①陽歷:以地球繞日公轉周期為依據。
②陰歷:以月相變化周期為依據。
③陰陽歷:結合地球繞日公轉周期和月相變化周期。
2、我國的日歷由公歷和農歷組成。公歷(包括年月日星期)屬於陽歷,農歷(包括年月日節氣)屬於陰陽歷,農歷中的月是屬於陰歷,農歷中的二十四節氣屬於陽歷
3.閏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是閏年,世紀年能被400整除是閏年。公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400年中有97年是閏年,有303年是平年)平年2月份28天,閏年2月份29天。
4.二十四節氣:我國古代將四季更替的周期分為二十四段,每段(約15日)叫做一個節氣,屬於陽歷, 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指導和預告的作用。
中國農歷常識
①二十四節氣交節日時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劃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約隔半月,分在12個月里。
②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為73候,為與24節氣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一年為72候。
每一候均以一種物候現象作相應,叫「候應」。72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前者如「水始涸」、「東風解凍」、「虹始見」、「地始凍」等;後者有動物和植物,如「鴻雁來」、「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華」等。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對農事活動曾起過一定作用。雖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麼准確,其中還有不科學成份,但對於了解古代華北地區的氣候及其變遷,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由於當時確定物候的始見單位較小而氣候的實際及地區差別很大,所以很難廣泛應用。現在黃河流域物候現象已發生變化,其他地區的物候更是千差萬別,必須不斷發展物候學,制定新的自然歷,否則一味地機械照搬古書是行不通的。
③幾龍治水
是根據每年正月第一個辰日(辰為龍)在第幾日決定的。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龍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龍治水」,等等。據說,龍數越多,雨量越少,龍數越少,雨量就越多。民間自古就有「龍多不下雨」的諺語。
④幾牛耕田
每年第一個丑日(丑為牛)在正月初幾,就是「幾牛耕田」。耕田的牛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⑤年神方點陣圖及說明文字
以1990年庚午為例,其文字說明有:太歲壓祭主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六生人下葬時避之吉;是年三煞在北五黃占離凡亥壬子癸丑丙午丁八山忌用余各山俱利;是年太歲姓王名清,天干屬金,地支屬火,納音屬土。歲德在庚,歲德合在乙……
中國農歷每日的內容
日歷內容最多最雜,真正的「大雜燴」就體現於此,其內容主要包括:公歷日期;星期;當日時令(如上下弦、二十四節氣、朔望、各種節日等);當日吉、凶神煞;農歷初幾;干支;納音五行;八卦;每日卦運;所值九星;二十八星宿;十二直;當日宜忌;當日沖煞;當日胎神;當日吉、凶時等。現就某版本黃歷的編排順序將其所列內容簡述如下:
①當日吉凶:凡遇歲破、月破、上朔、四離、四絕等大凶之諸煞值日者,無論其他所臨神煞如何均為凶日,其餘諸日根據所臨十二建
㈣ 日歷分別有哪幾種
日歷的分類分為陰歷、陽歷與陰陽歷三種。
一、陰歷是中國的傳統歷法之一,是古老國家最初的年歷。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也被稱為"農歷"、"殷歷"、"古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
真正意義上的陰歷,就是伊斯蘭歷(回歷)。即十二個陰歷月為一年,不管季節變化。陰歷主要用來指導他們的宗教節日等。
二、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又稱太陽歷。陽歷是根據太陽直射點的運行周期而制定的,其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其歷年有兩種,一種是平年,一種是閏年,閏年和平年僅差一天。
世界通行的公歷,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三、陰陽歷則是在天文學中是指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英文學名為 lunisolar calendar 。陰陽歷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1個月,但設置閏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因此這種歷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
(4)年歷上有什麼內容圖片擴展閱讀:
日歷的由來:
中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日歷的使用,大約在1000多年的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就在皇宮中使用,因此又稱皇歷。那時的日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相等,每一頁上寫上月份和日期,交給服侍皇帝的言行官,由言行官每日在日歷的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終,先交皇帝過目,然後再送史官存檔。
史官即按照日歷所記載的內容,結合朝廷和國內各地做發生的大事,編寫「國史」。後來朝廷許多大官覺得這樣的日歷不錯,於是紛紛仿效,編制供自家使用的日歷。然後又有人把歷書上的干支月會、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先印在日歷上,留下大片空白以備記事。
日歷發展成為掛歷、台歷、電子日歷,只是近百年的事。月歷常會配以圖像作為裝飾,月份牌就是月歷的其中一種裝飾畫。如今它們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日歷用於記載日期等相關信息。每頁顯示一日信息的叫日歷,每頁顯示一個月信息的叫月歷,每頁顯示全年信息的叫年歷。
㈤ 日歷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哪些方便
主要用來看每天的日期
日歷主要用來看每天的日期,同時也可以做日程安排。來日歷與日程任務緊密相連,密不可分。日程計劃一般以日歷形式展示最為方便,明確每日的日程和任務主題。通過軟體把兩者結合得很好。
以佳盟個人信息管理為例,任務日程功能融入整合了當前領先的GTD時間管理理念於軟體設計中,實現由簡變細從高到低的任務和日程安排,並可對每一項任務產生的信息進行提醒和記錄處理內容。
(5)年歷上有什麼內容圖片擴展閱讀:
日歷在現代的作用:
現代人把日歷與日程緊密相連,主要包含以下幾個作用:
制定行程安排,將自己未來要做的事提前在日歷上規劃好,屆時可以提醒自己。
法定假日、紀念日的提醒。忙碌的生活日復一日,今天可能在歷史中是很有意義的一天,而這一點日歷就會告訴你。
作為備忘錄,如:女生的生理期,老人的血壓值,水電煤氣費用的繳費日期提醒等等。
不論是任何形式的日歷,其作用都是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人生只有這么長,我們控制不了時間的長度,但合理利用時間就可以改變時間的寬度,日歷則是時間的記錄者,可以輔助我們更好的設計自己的人生。
㈥ 日歷上的節日知多少
1、元旦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2、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3、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4、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
5、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㈦ 什麼叫做年歷卡
年歷卡又稱年卡,年歷片,可查看一年時日的卡片,其正面為圖案,背面為年歷,是歷書和年畫結合的美術品。
年歷片面積小,內容全,公歷、農歷、月份、星期、節氣、節日一應俱全。
它保存、攜帶方便,壓在桌子玻璃板下,隨時可以查閱。
年歷卡集實用性、知識性、趣味性、欣賞性於一體,融書法、繪畫、篆刻、攝影等各種藝術於一爐,又印製精美、小巧玲瓏、使用方便。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成了人們必備的實用品,就像現在人們戴著手錶、用手機一樣。
(7)年歷上有什麼內容圖片擴展閱讀:
年歷卡一般成套發行,當然也有獨品。且不論質地是塑料抑或紙張,從形制上來講,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者,帶有鮮明的文化色彩,如民俗年畫、民間故事插畫等居多,但最佳者乃是具有特殊時代意義的,比如文革年歷卡、工業大躍進年歷卡、著名領導人年歷卡等等。
中品者,常見人物交流活動,當時也都是帶有時代色彩的,另外還包括一些模範人物年歷卡。
下品者,人物美照、明星照、動物照、微縮版的名畫、風景照等。
㈧ 農村日歷上普護顯星是什麼意思
普護,顯星,與麒麟,天貴,母倉,天恩等屬於吉神。
中國的日歷
黃歷相傳由黃帝創制,幾千年來廣受民間青睞。中國的日歷,必須包含黃歷這一傳統元素。
節氣,宜忌,沖煞,五行等內容,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一定參考。
中國人思想觀念里的「團聚」很重要。作為日歷,對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佳節的註解必不可少。
(8)年歷上有什麼內容圖片擴展閱讀:
日歷從古到今,有三種說法:
1.歷書之類。
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掛在牆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
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
掛歷和台歷就是由日歷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於日歷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歷了。
來源
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
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如今通行的日歷,不管是紙質出版物還是手機應用,電子台歷,通常都會載有公歷,農歷和干支歷這三種歷法。
㈨ 年歷是什麼
年歷
年歷主要有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 陽歷以地球公轉周期為依據:陰歷以月相變化為依據;陰陽歷結合兩者特點。世界上最通用的是陽歷,我國使用的一般是陰陽歷。
年歷解釋
[calendar] 一種單張印刷品,按月印有一年內各月份的日期、星期、節氣等。
這種年歷銷路不錯。 指記載年月日的歷本。
《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帝使造年歷,至己巳歲而加朱點,實太清三年也。」《通典·職官八》:「 後漢太史令掌天時星歷,凡歲將終,奏新年歷。」 唐元稹《長慶歷》:「年歷復年歷,卷盡悲且惜。歷日何足悲,但悲年運易。」如:年歷卡。
㈩ 年歷上標注哪些特別的日子、你還經歷了哪些特別的日子
我的年歷上標明的
都是我的家人
我的朋友們
他們的生日
除了過年過節
他們的生日對我來說
就是比較重要的日子
也很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