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代對王羲之書法的評論(宋元明清)
王羲之 (303?—361?)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 」,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B. 豹奴帖的豹奴帖全文
王羲之書,拓本。六行,七十字。章草。豹奴乃桓嗣小字,桓溫從子。《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劉孝標注引《中興書》曰:「嗣字恭祖,車騎將軍沖子也。少有清譽,仕至揚州刺史。」《晉書》卷七四桓彝傳附桓嗣傳所記與《中興書》稍異,未有「揚州刺史」的記載。歷「建威將軍、江州刺史」,「轉西陽、襄城二郡太守,鎮夏口。後領江夏相,卒官。」帖中雲「隨彼弟向州也」,桓嗣排行居長,有弟六人,未知是哪—位。
此帖曾為《宣和書譜》著錄。元朝 時,此帖前二行墨跡本尚存世,其中第二
行有「眠食」二字,元人題為《眠食帖》。《二王帖評釋》曰:「是絹本、趙子昂、鄧善之(文原)題為《眠食帖》。」《式古堂書畫匯考》載有元人關於《眠食貼》諸題跋:
右王右軍《眠食帖》真跡。世之博古之家,所收王帖,仆亦略見之,如此帖章草,奇古雄強,精神通人,指不可再屈也。至元丙戌十一月朔大梁趙孟頫為沖賓員外跋。
右軍雲:吾書比之張草,猶當雁行。觀此,乃知右軍之言,誠為過謙。其餘則子昂說法已竟,不須重說偈言也。鮮於樞。
《眠食帖》章草,誠與衛索爭衡也。西溪老人書至元戊子人日王右軍《眠食帖》,字數雖不多,而古意具在,觀於此者,自應作貞觀太平時干金之購。共看具眼,則山陰《自誓文》不孤矣。海粟馮子振。
由此得見,《豹奴帖》墨跡殘本在元代書法家心口中的地位。元人見墨跡絹本,以為真跡。然今日傳世的晉人真跡《平復帖》與可靠的唐摹本《孔侍中帖》、《快雪時晴》、《姨母帖》皆為紙本,恐元人所見墨跡絹本乃臨本或摹本,並非真跡。
盡管如此,今日所見摹本、刻本王書,唯有《豹奴帖》乃章草書,若僅以此而論,其價值也遠在他帖之上。據文獻記載,王義之擅長草書,(包括章草、今草)、行書、正書、飛白書等體勢。關於章草,《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載:
嘗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嘆服,因與羲之書雲:「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而間接的記載,見於王僧虔《論書》,曰:
郗愔章草,亞於右軍。
在《晉書》本傳中,有「羲之書初不勝庾翼、郗愔」的記載。想必郗愔當初擅長的書體,在章草了。王羲之擅長章草書,這是無可懷疑的事實,庾翼嘆服王羲之,也在章草書方面。但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建樹,是流便遒美的「新體」,東晉人喜尚的是王羲之的新體,並非章草書。唐太宗所褒揚的王羲之書法,在書體上也有傾向性,是「新體」的行、今草、正書,而非舊體的章草。章草書在唐朝的沒落,正是唐朝人取捨王書的結果之一 。由此又使得數量本來就少的王羲之的章草書湮沒難傳,往往在文獻上見到善章草書的記載,卻很難見到實際的作品。至元朝人得兒二三行殘本,便視若珍異,王羲之善章草書的觀念印象頓時還原為現實,不僅僅證實了古代的記載,也使後人開了眼界。時至今日,盡管《豹奴帖》僅此刻本,失真處自難免,仍不失為研究王書的重要作品。
此帖亦收刻於《汝帖》、《寶晉齋帖》 、《二王帖》 、《玉煙堂帖》。
釋文:羲之頓首。昨得書問,所疾尚綴綴,既不能眠食,深憂慮。懸吾情,至不能不委。(嫂故)不差,豹奴晚不歸家,隨彼弟向州也。前書雲:至三月間到之,何能盡情憂。足下所惠,極為慰也,不謂也。
C. 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回答者:雨吻魚笑 - 秀才 二級 12-24 15:11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大家回答的都很好 不過,你最快了!就選你
大家不要嫉妒哦~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好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共 6 條
王羲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並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里,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裡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
作完了詩,大家把詩搜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回答者:chenweisi - 舉人 四級 12-24 15:12
中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字逸少,琅邪王家傑出之代表。他於公元303年誕生於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但生命的大部分卻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度過。
王羲之父王曠,歷官淮南丹陽太守、會稽內史;伯父王導,歷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將入相,官至太傅,南渡後朝政之穩定,皆賴其力。當時有民諺:「王與馬,共天下」,史書上亦曾記載東晉建立甫初王導與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賀。可以想見其家族之煊赫。
羲之幼時不善於言辭,長大後卻辯才出眾,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譽。晉大尉郗鑒選擇女婿,「坦腹東床」的典故就出於王羲之。他在當時是朝野看好的人物。
據史書記載,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屢屢召舉為官,他卻屢屢辭謝。後為征西將軍瘐亮參軍,累遷至長史,晉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他後來與太原王述不和,稱病去職,歸隱會稽,自適而終。世稱「王右軍」、「王會稽」,即出自於他的這一番經歷。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王曠善行、隸二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夫人名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以後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見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經觀摩各家,博採眾長,終於「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後來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
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
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
王羲之的書法長於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在漢魏質朴淳厚書風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書聖」。
另外,據史書記載,王羲之還有灑脫漂亮的外在風貌,《世說新語》里曾說:「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雲,矯若驚龍。」這「飄如游雲,矯若驚龍」八字,即指其富贍的內心世界。
晉代玄學盛行,崇尚老莊哲學,因此,王羲之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思考當然受其影響。晉室南渡之初,他見會稽有佳山水便有終老之志;辭官歸隱後,山陰道上行,山川相映發,自然有應接不暇之感;他又泛舟大海,遠采葯石,在他的心胸中滌除塵慮,接納自然萬物之美,進一步發現宇宙的深奧精微……所有這些他都印證到書藝上,正如《書斷》所說:「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
王羲之晚年移居於剡之金庭(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鎮),與當時名士謝安等在此寄情山水,安度晚年,去世後即安葬於瀑布山下(史傳此地為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
D. 寫的什麼字
憂懸不能須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
這是王羲之《孔侍中帖》中文字:
E. 憂懸帖的法帖內容
①首行「憂懸不能須臾忘心」句:「憂懸」:憂思掛念。「忘心」:忘懷。王羲之尺牘中有「弟佳寧善,然復憂之不去懷」句(載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344頁)。
②次行「故旨遣取消息」句:「旨」:意圖。遣:遣書(發信)。王羲之書帖中有「音問轉復難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問,還願具告」句(《右軍書記》,371頁),以及「貴奴差不?想不成大病。傷寒可畏,令人憂。當盡消息也」(《右軍書記》,374頁),「聚散人理之常,亦復何雲?唯願足下保愛為上,以俟後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過江問」(《右軍書記》,377頁)等帖。 《憂懸帖》「不能須臾忘心」的「臾」的寫法,列舉:
1、戰國末年的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臾」字(日甲135,出土於湖北省雲夢縣);
2、西漢時期的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出土於湖南省長沙)的「腴」字的右偏旁;
3、馬王堆帛書《明君》(出土於湖南長沙)「庾」字的下偏旁。
由上述三項與王羲之「臾」相比較,寫法多與楚地文字相合。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卷十四「臾:從申從乙」,可備參考。 邱振中分析《憂懸帖》的行軸線趨向平穩,與王羲之《姨母帖》相似,但各段軸線吻合嚴密。「憂懸」兩處錯位較大的斷點成為流暢、縝密的節奏中有力的頓挫,使穩重中平添生動之致。王羲之早期作品中,單字軸線傾斜大都不超過6度,以接近垂線者為多。
行軸線的呼應,是王羲之作品極重要的一個特點。《憂懸帖》一、二行之間,都表現出配合:後面一行軸線的波型與前一行軸線的波型相似,但細節又不相同,造成了章法構成上動人的效果。
王羲之作品章法構成的豐富變化和巧妙配合,而成為生動而又高度統一的傑作。他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特色鮮明的構成,這不是在形式層次著意使用各種技巧所能做到的。
情感是影響隨機顯現最重要的變數。《頻有哀禍帖》、《喪亂帖》與傷逝有關,因而作品中頓挫分明、擺動強烈的折線,與《孔侍中帖》(含《憂懸帖》)、《得示帖》軸線線型頗有距離。細心審讀文辭,感情節奏與軸線線型,與整個軸線圖,存在著一種默契。
王羲之這些作品標志著軸線承接所達到的新的高度。邱振中評價「單字軸線連綴系統經過漫長時期的發展,終於使工整化與反工整的自由書寫統一了起來。王羲之成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軸線承接的各種方式,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集中的表現。這不是一種簡單的會合,而是沉入深心,再同心理內容融合在一起的自如運用。王羲之暗示著對線結構把握能力的理想狀態。」 《憂懸帖》章法的動線特徵:漢字每個單字,都可畫出一條直線,它的位置是表示字傾側的方向,同時把字分成感覺上份量相等的兩個部分。畫出的直線稱為單字的動線,以確定作品的位置和方向。《憂懸帖》一開始的「憂懸」兩字錯位較大,但不影響行氣,反而是在連續中,帶了些許的波動,加強作品的靈動感。動線在書法作品中連續不斷出現直到終篇,形成了一幅作品的音樂屬性——旋律。書法的時間性和流動感,是一種無聲而有形的旋律。
學習行書選擇古代十大行書字帖。只有選最好的,取法乎上,起點高,將來在藝術上才能有所成就。
字帖推薦:
王羲之《蘭亭集序》、王珣《伯遠帖》、歐陽詢《張翰思鱸帖》、顏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權《蒙詔帖》、楊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黃庭堅《松風閣詩帖》、米芾《蜀素帖》等書法字帖。
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
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釋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天下第四行書——《伯遠帖》
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護。臨沂( 今山東臨沂縣 )人。官至尚書令。他是「書聖」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個精 於書法,幾代不衰的名門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 導均善書,所以史稱「三代以能書稱,家范世學,洵 之草聖,亦有傳焉」。其草書《伯遠帖》,一直被後代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是因為它是十 分難得的東晉名人書法真跡。 伯遠帖 東晉王洵真跡。歷來為後世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 視為瑰寶。《伯遠帖》是王給親友的一通書函。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 佼者。被列為「三希」之三。它的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 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 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天下第五行書——楊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楊凝式書,行書,墨跡麻紙本,高26厘米,寬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內容是敘述午睡醒來,腹中甚飢之時,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
《韭花帖》寬疏、散朗的布白該是其最先奪人眼目的特徵。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留有大片的空白,這在行書作品中,可謂奇特之極。然其字間含蓄的顧盼,又氣脈貫通。平中寓奇的結體則是《韭花帖》最為突出,也最令人叫絕之處。它把緊密與散落這一對矛盾統一於一體,卻沒有絲毫的牽強,反而給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覺,奇趣盎然。通篇形態宛若一個閑雅奇士,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雅逸風流,沉靜自若。散落的布白與平中寓奇的結體,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蕭散閑適的心境躍然紙上。無論是從書法本身,還是文字內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這種散淡的心境。
天下第六行書——柳公權《蒙詔帖》
柳公權(公元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中書舍人,書法初學王羲之,後學顏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勁豐潤,自成一家,米芾曾評其書:「公權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相傳穆宗皇帝曾問他筆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筆諫也。」他所寫的碑版極多,以致當時公卿大臣家的碑誌,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會被人們罵為不孝子孫,但行書流傳極少,因此,就越發顯示《蒙詔帖》的彌足珍貴了。
此帖氣勢磅礴,痛快酣暢,渾莽淋漓,意象恢宏,極具虎嘯龍吟、吞吐大荒的氣派,其結體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縱勢,而是因形而變,依勢而化,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正勢,而是欹側多姿,險絕有致,不拘常規,放浪形骸,極少唐朝森嚴法度的束縛。其用筆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鐵骨錚錚,耿介特立,而是有剛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圓,或露或藏,粗不臃腫,細不纖軟,線條以中鋒為主,飽滿圓厚,筆墨控製得恰如其分。誠如周必大說:「沉著痛快,而氣象雍容,歐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參差錯落,虛實疏密,相映成趣,前後照應,一氣貫注,擒縱收放,隨勢幻化,「枯潤纖濃,掩映相發,非復世能彷彿。」
天下第七行書——歐陽詢《張翰思鱸帖》
亦稱《季鷹帖》,歐陽詢書。行楷書,無款。紙本,縱25.2厘米,橫33厘米。
後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後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別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於取勢,綽有餘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書——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此卷相傳為邵氏 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而米南 宮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 得水一般。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 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米芾用筆如畫竹,喜「八面出 鋒」。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 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並以欹側為主,表現了 動態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當為生平合作」。
天下第九行書——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松風閣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盪,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松風閣詩》的結體、用筆、章法都很奇特,其結體有兩個特點:
一是內緊外放,緊處亦見奇肆,放處倍添神采,其規律是主筆盡量向外輻射,橫畫向左,豎畫向下,撇捺則左右縱橫開張,一緊束的中宮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形式雖取法於《瘞鶴銘》,但此帖中宮較《瘞鶴銘》更緊,四圍也更放,顯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
二是欹側多姿。其字如風枝雨葉,偃蹇橫斜;又如謝家子弟,不冠不履。欹側本是王羲之行書的特點,黃庭堅則把這個特點進一步予以誇張,橫畫斜度更大,豎畫虯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沒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絕對不敢如此弄險的。《松風閣詩》的用筆亦十分精到。縱觀全篇點畫,渾厚勁挺,擒縱得體,濃纖剛柔,盡如人意,長筆遒逸,短畫緊潔,抑揚頓挫,提按分明,雖然如游龍舞鳳,處處飛動,卻也筆筆著實,沒有絲毫的懈怠和軟滑。《松風閣詩》的章法奇詭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間,穿插爭讓,出沒奔軼,超逸絕塵。故康有為說:「宋人書以山谷為最,變化無端,深得《蘭亭》三昧,至於神韻絕俗,出於《鶴銘》而加新理。」
松風閣,是西山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天下第十行書——李建中《土母帖》
《土母帖》,行書,紙本,縱三一·二厘米,橫四四·四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點擊瀏覽大圖)
釋 文 :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籠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門所出者,復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歷頭,賢郎未檢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難商量耳。見別訪尋穩便者,若有成見宅子又如何?細希示及咨。孫號西行少車,今有舊車,如到彼不用,可貨卻也。
此帖原為建中《六帖卷》之一帖,首行下角「子」、「封」兩字之間有「畏」字編號,原為明代項元汴(字子京,號墨林)所藏。據《大觀錄》所載,六帖為《土母帖》、《同年帖》、《貴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齋古帖》。
建中一生經歷了五代、宋幾個時期,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唐詩文體凡屢變,晚季雖不逮,但書歷三百年,猶有貞觀、永徽以來的風骨氣韻。建中雖在宋初,其書法去唐未遠,猶有唐代余風,達到從五代至宋過渡時期的高峰。宋初書壇已顯殃復歸晉人的風氣,始肇於五代書家楊凝式和對宋初書法有影響的李建中。楊李二人書法均已有追蹤晉人、融合晉唐書風為一體的跡象。其後經蔡襄以已意融晉、唐人書為一爐,不拘一法而法自在,達到「以意馭法」境界。宋書至蘇軾、黃庭堅始一大變,承唐繼晉,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書風才真正成熟。
G. 「書聖」王羲之的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郡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鍾繇。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史上取得的成就影響巨大,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盡善盡美。但其真跡皆已失傳,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帖,皆為後人臨摹。
(7)孔侍中猶懸三帖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相傳王羲之住處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練完書法均在此洗筆,每日習字,久之,池水為之變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當年王羲之在溫州擔任永嘉郡守之際,曾在今溫州墨池坊揮灑文墨,故於溫州舊鹿城區市政府前有一墨池。
王羲之的書法實踐,變當時流行的章草、八分為今草、行書、楷書,是書體轉換時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書法尺牘散見於唐臨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喪亂、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獻之亦為書法家。王羲之曾指導陳郡謝氏的謝安,謝安書法亦成一格。
H. 王羲之除了蘭亭序還有哪些作品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
王羲之最有名的帖子<<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I. 線上哪裡有中國古畫高清圖的資源庫
中國高清古畫
這些都是中國古代高清古畫,非常的齊全,都是中國各大圖書館藏的超高清古畫,單張古畫達到了3G多的大小,都是適合超高清古畫保存的TIF格式
這個合集中收藏的所有超高清古事大小超過了7T,古代名畫基本都有收藏,
哪裡有這些7T容量的超高清古畫合集我就不多說了,注意圖中古畫的紅色印章、、、、、你應該懂得了吧
超高清古畫目錄:
天博009-賜蓮圖軸141x62.tif
天博010-雲峰樹色圖.tif
天博011-唐柳公權書蘭亭詩綠絹本26.5x365.3.tif
天博012-春山積翠圖軸.tif
天博014-周臣 香山九老圖.tif
天博015-雪山寒溪圖軸.tif
天博020-石濤 牡丹蘭花圖軸+紙本墨筆.tif
天博022-吳鎮 多福圖軸+紙本墨筆.tif
天博024-賜蓮圖軸+絹本設色.tif
天博025-王謙 冰魂冷蕊圖.tif
天博027-岩阿琪樹圖軸..tif
天博028-通天帖+絹本+26.2x260.4.TIF
天博029-鎖諫圖軸+絹本設色.tif
天博030-歲寒三友圖軸.tif
天博031-蘇漢臣 嬰戲圖頁rgb.tif
天博032-蘇漢臣 嬰戲圖頁.tif
天博033-李唐 濠濮圖卷32x107.tif
天博033-李唐 濠濮圖卷.tif
天博034-漸江 松溪石壁圖軸.tif
天博036-任伯年 雙鹿圖軸.tif
天博037-李流芳 疏樹孤亭軸.tif
天博038-董其昌 疏林遠岫圖軸.tif
天博039--明 丁雲鵬 釋迦牟尼圖軸紙本(出單)140.7×58.tif
天博039-明 丁雲鵬 釋迦牟尼圖軸紙本140.7×58.tif
天博044-金農 佛像軸200.tif
天博045-青山紅杏圖頁+絹本.tif
天博046-千岩萬壑圖軸+絹本設色.tif
天博048-潑墨溪山圖.tif
天博050-蕉林酌酒圖軸.tif
宋 錢選 花鳥圖卷(全卷二版)紙本38x316.7天博.tif
弘仁.tif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圖 軸絹本設色175x66.7天博.tif
明 王謙 冰魂冷蕊圖(絹本)186x111.tif
明 王鐸 王屋圖並詩卷(全卷)紙本29.9X639.8天津博物館.tif
明 王鐸 王屋圖並詩卷(全卷)紙本貨單29.9X639.8天津博物館.tif
明 王鐸 自書石湖等五首卷行書紙本27X253天博.tif
明 祝允明 行草書歸田賦紙本26.5X288天博.tif
│明 仇英-文姬歸漢圖扇面-X.tif
│明 劉原起-虎丘圖軸-X.tif
│明 周之冕-桃花鴛鴦圖扇面-X.tif
│明 周之冕-群英吐秀圖卷-1-X.tif
│明 周之冕-群英吐秀圖卷-2-X.tif
│明 周天球-蘭花圖軸-X.tif
│明 周天球-草書五言律詩軸-X.tif
│明 周天球-行草書七言律詩扇面-X.tif
│明 周臣-攜琴看山圖扇面-X.tif
│明 唐寅-行書扇面-X.tif
│明 孫克弘-蘭竹圖卷-X.tif
│明 孫克弘-墨竹圖軸-X.tif
│明 孫枝-溪橋林屋圖扇面-X.tif
│明 孫枝-秋江閑釣圖軸-X.tif
│明 孫枝-虎丘山圖扇面-X.tif
│明 張元舉-松亭看瀑圖軸-X.tif
│明 張復-溪山過雨圖卷-X.tif
│明 張宏-山塘短棹圖軸-X.tif
│明 張宏-金山勝概圖軸-X.tif
│明 文從簡-臨唐子畏女兒嬌圖軸-X.tif
│明 文伯仁-登山遠眺圖扇面-X.tif
│明 文嘉-春岸歸騎圖扇面-X.tif
│明 文嘉-竹明風恬圖扇面-X.tif
│明 文嘉-行草書冬日漫七律詩扇面-X.tif
│明 文彭-草書秋雨五律詩扇面-X.tif
│明 文徵明-文石喬木圖扇面-X.tif
│明 文徵明-行書軸-X.tif
│明 文徵明-古木蒼煙圖軸-X.tif
│明 文徵明-行書扇面-X.tif
│明 文震亨-行書軸-X.tif
│明 文震亨-行楷書扇面-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1-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2-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3-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4-X.tif
│明 祝允明-草書扇面-X.tif
│明 祝枝山-草書北郭訪友七言律詩軸-X.tif
│明 袁尚統-古樹棲鳥圖軸-X.tif
│明 袁尚統-維揚古渡圖軸-X.tif
│明 謝時臣-山水圖軸-X.tif
│明 謝時臣-蛾眉雪軸圖-X.tif
│明 錢谷-山水圖扇面-X.tif
│明 陸士仁-秋夜景物圖扇面-X.tif
│明 陸治-天池晚眺圖-1-X.tif
│明 陸治-天池晚眺圖-2-X.tif
│明 陸治-天池晚眺圖-3-X.tif
│明 陸治-山水圖橫幅-X.tif
│明 陳括-平安蓮瑞圖軸-X.tif
│明 陳道復-書畫軸-X.tif
│明 陳道復-草書五言律詩扇面-X.tif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浙博.tif
│南宋 梁楷 蠶織圖卷絹本27.5x513黑龍江省博物館.tif
│唐 殘篇 紙本楷書27X308.tif
│唐(傳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絹本30x292徐悲鴻紀念館.tif
│宋 佚名 蛛網攫猿圖頁絹本60x101弗利爾美術館.tif
│宋 趙光輔 番王禮佛圖卷絹本(二)28.6x103.5 .tif
│宋 趙光輔 番王禮佛圖卷絹本(原)28.6x103.5.tif
│明 文徵明 萬壑爭流圖軸132.7X35.3 南博.tif
│明 謝時臣 仿王蒙山水圖58.5X31.2南京.tif
│明 黃道周 答諸友詩卷行草絹本25.6x270.5蘇州博物館.tif
│晉 王羲之 頻有哀禍 孔侍中 猶懸三帖24.8×41.8日本前田育德會.tif
│清 戴熙 石樑雨來亭圖卷紙本35X316.81克利夫蘭.tif
│清 錢維城 獅子林圖卷38.1×187.3 加拿大阿爾伯特博物館.tif
│金 佚名 太古遺民 江山行旅圖38.42x417.83納爾遜.tif
│提取文件夾名.bat
│目錄樹.bat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傳) 合樂圖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傳) 合樂圖(日單)芝加哥藝術學院.tif
│ 五代 南唐 周文矩(傳)合樂圖41.9x184.tif
│
├─五代 南唐 巨然 湖山春曉圖 絹本223×87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 98巨然-湖山春曉圖-.tif
│ 五代 南唐 巨然 湖山春曉圖 絹本223×87大都會.tif
│ 巨然-湖山春曉圖-hx-李斌.tif
│ 巨然-湖山春曉圖-hx.tif
│
├─元 趙孟頫 止齋記
│ 元 趙孟頫 止齋記行楷紙本47.5X356.tif
│ 趙孟頫·止齋記.txt
│├─宋代
│││ 15馬麟層疊冰綃圖軸.tif
│││ 19宋 絲綸圖.tif
│││ 248宋 李嵩 花籃圖頁.tif
│││ 254宋 馬遠 踏歌圖軸.tif
│││ 261宋 佚名 蕉石嬰戲圖頁(最清晰版).tif
│││ 266宋 朱紹宗 菊叢飛蝶圖.tif
│││ 27宋 趙佶 聽琴圖軸【頂級版】.tif
│││ 309南宋 佚名 小庭戲嬰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最清晰版.tif
│││ 339宋 徽宗佶 戴勝圖頁.tif
│││ 340宋 徽宗佶 花鳥圖頁.tif
│││ 350宋 李唐 牧牛圖頁.tif
│││ 357宋 林椿 果熟來禽圖頁.tif
│││ 358宋 林椿 枇杷山鳥圖.tif
│││ 359宋 林椿 葡萄草蟲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tif
│││ 364宋 馬麟 橘綠圖.tif
│││ 386宋 許道寧 雲關雪棧圖頁.tif
│││ 392宋 楊士賢 寒山飛瀑圖.tif
│││ 395宋 佚名 白頭叢竹圖頁.tif
│││ 396宋 佚名 碧桃圖頁.tif
│││ 484宋 佚名 游騎圖.tif
│││ 5:張萱 搗練圖(1級)【頂級版】.tif
│││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圖.tif
│││ 劉貫道 消夏圖 絹本(29.53 x 71.44 cm).tif
│││ 北宋 趙令穰 湖庄清夏圖卷 題跋.tif
│││ 北宋 趙令穰 湖庄清夏圖卷.tif
│││ 南宋 梁楷-潑墨仙人.tif
│││ 宋 佚名 歸去來辭書畫卷30 x 438.6 cm.tif
│││ 宋 佚名松月圖絹本 74X130.tif
│││ 宋 劉松年 天女獻花圖.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 五色鸚鵡圖卷53.3 x 125.1 cm.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 五色鸚鵡圖(波士頓).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 瑞鶴圖1.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 瑞鶴圖2.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 瑞鶴圖3.tif
│││ 宋 宋徽宗 趙佶《芙蓉錦雞圖》.tif
│││ 宋 秋林放犢圖.tif
│││ 宋 趙佶 竹禽圖.tif
│││ 宋 陳容 九龍圖卷之一46.3X675.16.tif
│││ 赤壁圖.tif
│││ 赤壁圖卷.tif
明 藍瑛-溪山秋色圖(全卷)絹本 23.8X180.tif
梅清 千峰雪色圖軸+綾本設色+178.5×48cm+天津博....tif
清 查士標 青山卞居軸91.5x55.4天博.tif
清 胡湄 鸚鵡戲蝶圖 絹本 98.2X50.3.tif
清 蔣廷錫 蜀葵宣花圖絹本76x39天博.tif
清 鄭板橋155x84.tif
王午生,柏松圖.tif
王震,簪花尋味圖.tif
王震,花禽圖.tif
王鹿公.tif
鄭板橋 竹半幅.tif
陳汝言 山水53-ok.tif
J. 王羲之和尺牘的作品和合稱為什麼
王羲之書寫的尺牘稱為《王羲之尺牘》,尺牘是古人用來書寫的載體。
《王羲之尺牘》:2010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了圖書《王羲之尺牘》,《王羲之尺牘》為「歷代拓本精華」系列之一,「以畫冊質量印碑帖」,裝幀別致,並延請專家釋文,方便讀者研究學習。在王羲之傳世書中,除有相當數量的草書牘外,還有部分尺牘,其書體亦行亦草。
尺牘簡介:古人書寫的工具。是一種用一定規格的木板(少數用三棱形木柱)經刻寫文字後製成的書籍形式。
尺牘的規格與種類:木牘的規格據記載有幾種,但最常見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為1 市寸,即「一尺一寸」,有「尺牘」之稱。多用於書法、繪畫。
在紙張發明之前,用竹木或帛,製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敘情表意,傳遞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牘、尺鯉、尺箋、尺翰、尺書等多種稱謂,其中以尺牘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為信件的代稱。
(10)孔侍中猶懸三帖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影響: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獻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
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
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後戰亂中,其後世走亂,家譜遺失,後世分布在沈陽,海倫等地。現知其後世有王慶凱、王瀟丹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