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冠龍和副櫛龍的區別
冠龍和副櫛龍的主要區別是,科目分類不同、形態特徵不同、生活習性不同,具體如下:
一、科目分類不同
1、冠龍
冠龍,又名盔龍、雞冠龍、盔頭龍或盔首龍,屬鳥臀目、鴨嘴龍科、冠龍屬。
二、形態特徵不同
1、冠龍
曾經發現過盔龍表皮的化石,它的表皮長得非常凹凸不平。盔龍是種大型恐龍,長著像鴨子一樣的臉。頭頂上有個中空的冠子,雄性的頭冠比雌性的大些。喙里一顆牙也沒有,但嘴裡有上百顆的牙齒。行走時用兩條腿,前臂短一些。尾巴又長又胖。體重4噸,身長9到10米。2、副櫛龍
副櫛龍只發現過部分骨骸。沃克氏副櫛龍的模式標本身長9.5公尺,頭顱骨與冠飾長1.6公尺。小號手副櫛龍模式標本的頭顱骨與冠飾超過2公尺,顯示它們比沃克氏副櫛龍大。副櫛龍重達2.5噸。從唯一發現的前肢顯示,它們的前肢比其它鴨嘴龍科恐龍的前肢短,並擁有短而寬的肩胛骨。而股骨結實,沃克氏副櫛龍模式標本的股骨長達103公分。副櫛龍上臂與骨盆都很粗壯。
三、生活習性不同
1、冠龍
盔龍是一種鴨嘴類恐龍,它用沒牙的喙嘴咬斷細枝或樹葉和松針,然後放入它後面成排的牙齒間。大約有一輛公共汽車長的盔龍,走路靠後腿。但當它進食時用較短的前腿支撐身體。它的腳趾上沒有鋒利的爪,所以它無法抵禦肉食恐龍的襲擊。
2、副櫛龍
如同其它鴨嘴龍科恐龍,副櫛龍是種大型、草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復雜的頭顱骨容許類似咀嚼的磨碎運動。副櫛龍的牙齒是不斷地生長、取代,它們有數百顆牙齒,只有少量牙齒是一直在使用的。副櫛龍使用它的喙狀嘴來切割植物,並送入顎部兩旁的頰部。它們的進食范圍約為離地面4公尺以上的范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冠龍、網路-副櫛龍
Ⅱ 副櫛龍的種類
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是模式種,化石發現於亞伯達省,包含單一個標本。沃克氏副櫛龍與小號手副櫛龍的差別在於構造較簡單的冠飾內管;與短冠副櫛龍的差異則在於較長、較不圓的冠飾,以及肱骨比橈骨長。
小號手副櫛龍(P. tubicen)的化石發現於新墨西哥州,化石來自於至少三個個體。與沃克氏副櫛龍相比,小號手副櫛龍的冠飾較為復雜;與短冠副櫛龍相比時,小號手副櫛龍的冠飾較大,型狀也不一樣。
短冠副櫛龍(P. cyrtocristatus)的化石發現於新墨西哥州與猶他州,包含三個可能的標本。短冠副櫛龍是最小的副櫛龍,冠飾較短、較圓。最近,湯瑪斯·威廉森根據短冠副櫛龍的體型小、冠飾形狀,提出一個假設,認為它們是小號手副櫛龍的幼年體或雌性個體;而小號手副櫛龍也發現於新墨西哥同一地層,年代大略一致。威廉森注意到,短冠副櫛龍的體型大約是小號手副櫛龍的72%,這比例接近於賴氏龍亞科冠飾因為兩性異形而產生的不同大小(成年個體的70%)。[但是最近的賴氏龍亞科研究否定了這個論點。
整體而言,目前有六個部份與完整的副櫛龍頭顱骨被發現:其中一個發現於亞伯達省(沃克氏副櫛龍)、兩個發現於猶他州(短冠副櫛龍)、以及三個發現於新墨西哥州(兩個是小號手副櫛龍,另一個是短冠副櫛龍)。
Ⅲ 副櫛龍的特徵
副櫛龍只發現過部分骨骸。沃克氏副櫛龍的模式標本身長9.5公尺,頭顱骨與冠飾長1.6公尺。小號手副櫛龍模式標本的頭顱骨與冠飾超過2公尺,顯示它們比沃克氏副櫛龍大。副櫛龍重達2.5噸。從目前唯一發現的前肢顯示,它們的前肢比其它鴨嘴龍科恐龍的前肢短,並擁有短而寬的肩胛骨。而股骨結實,沃克氏副櫛龍模式標本的股骨長達103公分。副櫛龍上臂與骨盆都很粗壯。
如同其它鴨嘴龍類,副櫛龍是二足恐龍,但可以轉換成四足行走。副櫛龍可能在尋找食物時採用四足方式,而在奔跑時採用二足方式。副櫛龍脊椎上的神經棘高大,這特徵常見於賴氏龍亞科恐龍,這特徵增加背部高度,超過臀部的高度。已發現沃克氏副櫛龍的皮膚痕跡,顯示皮膚上有瘤狀鱗片。
副櫛龍最著名的特徵是頭頂上的冠飾,由前上顎骨與鼻骨所構成,從頭部後方延伸出去。在沃克氏副櫛龍模式標本的脊椎上,一個可能是冠飾接觸到背部的地方,神經棘上有個凹口,但這可能是該個體的病理。替副櫛龍命名的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假設從冠飾到脊椎凹口有個韌帶用來支撐頭部,但這似乎不太可能。在許多重建模型里,冠飾到頸部則是有塊皮膜。
副櫛龍的冠飾是中空的,內部有從鼻孔到冠飾尾端,再繞回頭後方,直到頭顱內部的管。沃克氏副櫛龍的管最簡單,而小號手副櫛龍的管最復雜,有些管是不通的,而其它管是交叉、分開的。沃克氏副櫛龍、小號手副櫛龍的冠飾較長、微彎,而短冠副櫛龍的冠飾較短。
Ⅳ 副櫛龍的介紹
副櫛龍(屬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龍櫛龍,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到7,300萬年前。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飾的P. cyrtocristatus。副櫛龍的化石發現於亞伯達省、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Ⅳ 近年間有活的副櫛龍嗎
副櫛龍早就絕滅
副櫛龍(屬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龍櫛龍、似櫛龍、擬櫛龍、似棘龍、擬棘龍,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到7,300萬年前。
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飾的P. cyrtocristatus。副櫛龍的化石發現於亞伯達省、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5)復制龍的圖片是什麼形狀的擴展閱讀:
副櫛龍是一種鳥腳類恐龍。它們生活在白堊紀的晚期,是鴨嘴龍類恐龍的典型代表。副櫛龍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其頭上延伸出來的頭冠,這個頭冠呈棒狀,比其他有頭冠的恐龍的要長。
對於副櫛龍頭冠的作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但是大多數人認為這個頭冠應該是它的發聲器,可以用來報警或求救。不過這個發聲器會因為年齡、性別的不同而不同 。
副櫛龍的前肢十分健壯,既可以在行走的時候用來支撐身體,又可以用來游泳和涉水。它們以植物為食,在進食的過程中,副櫛龍會利用非常敏銳的感覺保持的警惕性,一旦發現敵害靠近,它們就會迅速地逃離。
副櫛龍灰暗的皮膚也是躲避肉食性恐龍襲擊的有效工具。當它們置身於暗夜或叢林中,就像變色龍一樣,身體顏色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很難被掠食者發現。
據古生物學家推斷,副櫛龍還是種群居性動物 。
Ⅵ 似鴕龍的外形是什麼樣子的
似鴕龍生活在白堊紀末期的今北美地區,它牙齒退化,身體纖細,是一種小型恐龍。他因外形而得名,也像鴕鳥一樣善於奔跑,推測他是全速短跑的高手每小時可達70千米。
似鴕龍的外形
似鴕龍的外形像現在的鴕鳥,頭較小,牙齒已退化,代之以角質的喙,頸部細並且運動靈活,它的身體結構輕巧,有一對長而苗條的後肢,小腿骨長於大腿骨,三個腳趾著地,而腳趾平直,狹窄的爪子能夠防止它在奔跑時打滑摔倒,這使似鴕龍行動敏捷,擅長奔跑,似鴕龍長有一條僵硬而長長的尾巴不是很靈活,這是他和鴕鳥的不同之處。
似鴕龍的奔跑
目前,古生物學家爭論似鴕龍,能否達到現今鴕鳥的飛行速度,每小時80千米,美國古生物學家羅舍爾在對似鴕龍的四肢骨骼進行研究之後,認為似鴕龍的受驚的情況下可以跑得非常快,可能夠達到鴕鳥的那個速度,就算似鴕龍速度減半的話,它還是能夠稱得上恐龍王國中的快跑能手,在遇到危險時可以輕松脫險。
似鴕龍的近親
似鵜鶘龍是分布在歐洲地區的早期似鳥龍類,其口中細小的牙齒超過了200顆,鵜鶘是一種水鳥,嘴下有一個皮質的囊用來存食,似鵜鶘龍就有類似鵜鶘這樣的皮質喉囊,因而得名,他的化石是在湖泊旁邊發現的,他可能在湖泊的淺水區捕魚。
似鴕龍的覓食方式
似鴕龍吃很多不同的食物,如樹葉、水果、蟲和其他小動物,他依靠角質的喙和具有三個指爪的前肢取植物的種子和果實,並不時捕食一些小動物,也許它在吃植物果實的時候,還能夠運用嘴喙去剝食嘴中的食物,就像鸚鵡剝堅果的硬殼一樣。
似鴕龍的生活方式
似鴕龍也像似鴕龍一樣長有一雙大眼睛,有相當高的警覺性,一旦發現目標它強健的後肢使勁向對手踹上一腳,趕跑敵人,如果攻擊它的是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的話,那麼似鴕龍只能甩開雙腿,以最快的速度甩掉敵人。
恐龍名片
名稱:似鴕龍,時期:白堊紀末期,外形:長4米、重150千克,屬目:獸腳類,分布:北美:加拿大。
Ⅶ 副櫛龍和角鼻龍的外形區別。
副櫛龍頭上的冠應該知道吧?它是用來發出聲音的。而副櫛龍的英文名來源於拉丁文的鼓吹手。把這些知識串一串你應該就能明白了吧?
Ⅷ 副櫛龍的分類
最初,副櫛龍被認為跟櫛龍有親緣關系,因為它們的冠飾外型相似。但是不久後,副櫛龍重新被歸類於賴氏龍亞科。副櫛龍常被認為是賴氏龍的支系,不同於有頭盔狀冠飾的冠龍、亞冠龍、賴氏龍。與副櫛龍最親近的屬是發現於中國東北黑龍江地區的卡戎龍,卡戎龍與副櫛龍的冠飾非常相似。短冠副櫛龍的較圓、短冠飾,顯示它可能是副櫛龍三個種最基礎、原始的一種,或者是小號手副櫛龍的亞成年個體或雌性個體。
Ⅸ 櫛龍和副櫛龍有什麼不一樣
通過對比恐龍和現有動物的頭骨化石等~~然後進行推測~~而像副櫛龍等有著發聲腔管的,則是通入氣體使其發聲,以此來推測騎聲音~~~
Ⅹ 副櫛龍的簡介
副櫛龍(屬名:Parasaurolophus,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又名副龍櫛龍,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到7,300萬年前。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副櫛龍最先被認為與櫛龍(有冠飾的蜥蜴)是近親。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小號手副櫛龍(P. tubicen)、以及短冠飾的短冠副櫛龍(P. cyrtocristatus)。
副櫛龍的首次敘述是在1922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藉由在埃布爾達省發現的一個頭顱骨與部分骨骸敘述。副櫛龍為罕見的鴨嘴龍類,目前已知少數良好標本,化石發現於加拿大埃布爾達省、美國的新墨西哥州與猶他州。副櫛龍因它們的頭蓋骨上大型、修長的冠飾著名,冠飾往頭後方彎曲。副櫛龍的最親近物種應是最近在中國新發現的卡戎龍,兩者的顱骨類似,可能具有相似的冠飾。這種結構引起許多科學文獻的討論;現在對於該冠飾主要功能的意見包括:辨別性別與物種、共鳴器、以及調節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