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笑傲江湖OI 中 大岳太和碑 在哪裡 我24級了
就在交任務的npc旁邊那個石碑
2. 南北朝書法的魏碑
南北朝書法⒈概論南北朝時期的書法,是我國書法史上發展的重要階段。清代大書家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對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評述。他說:「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二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北朝以北魏立國最久,所以北碑又稱魏碑;歷代書家都未重視,直至清朝的中葉,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說法,才受到注意,而後又有包世臣、康有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學。
北朝承趙、燕之後,書體則出於崔悅及盧諶二家,這兩個人皆傳鍾繇、衛瓘、索靖的遺法。因為沒有禁碑之令,又民風純朴,而演變出北碑特有的書體,與南朝的風流蘊藉大異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題記與摩崖刻經,所以傳世書跡特多。這種書體是介於分隸和楷書之間的過渡書體,居漢分至唐楷的樞紐。大體來說,豐碑和造像記大部份方峻棱厲,墓誌銘蘊藉姘美,而摩崖書則雄偉奇絕,驚心動魄。
豐碑的書體除了北魏寇謙之嵩高靈廟碑所含的隸法較多,風格較古,以及東魏敬使君碑較圓柔,是特例獨行的壞孩子之外,其餘都是規矩的好學生,方峻而端整,鋒芒畢露,如暉福寺碑、高貞碑、張猛虎碑等。
《爨龍顏碑》,南朝宋大明二年建立。此碑在清道光六年,為金石家阮元出任雲貴總督時,訪求名碑所得。碑文書法古雅,帶有隸書意味,氣魄雄渾,結構多變,給人們一種壯美的感覺。《爨龍顏碑》與東晉《爨寶子碑》,為歷代書家所重,世稱「二爨碑」。
《石門銘》摩崖碑。北魏水平二年(公元509年)刻,在陝西褒城縣。書體柔和多味,飄逸致趣,康有為評為北魏圓筆之宗。《張猛龍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在山東曲阜孔廟,無撰書人姓名,為張猛龍之頌德碑。書法勁健雄峻。清金石家楊守敬評為:「整煉方折,碑陰流宕奇特。」又評:「書法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高貞碑》清嘉慶卜一年(公元1806年)在山東德州衛河出上,移置德州學宮,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刻。筆法遒勁雅健,結構端正,為北魏碑中模範之作。
②造像記
清代乾隆、嘉慶以後,一些金石考古家爭相訪求名山,尋碑索拓。如阮元、黃易等不辭勞苦,尋訪殘碑斷碣。黃易(小松)最早在龍門石窟拓碑四品,世稱《龍門品四品》。以後又有人拓10品、2O品、多至1500品。現在所流傳的《龍門二十品》為北魏時朋書法的代表作品,是魏碑書法的精華。
龍門石窟在河南省洛陽南40里,伊水兩岸形成闕門的形狀,人們稱它為「伊闕」。(見《水經注》:「兩山相對,望之若闕。」)它的兩岸為龍門山,山上建有石窟和造像,即「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創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公元494年),從魏至宋代,鑿取岩壁建造佛像極為盛行。據統計,龍門石窟群現存洞窟1352個,佛翁750個,造像10萬余尊,造像題記和碑蠍3600多塊,北魏時期造像題記約2000塊,其中最著名者四種,即所謂《龍門四品》。
《龍門四品》即《始平公》、《楊大眼》、《魏靈藏》、《孫秋生》等造像銘。《龍門二十品》,又稱《龍門山佛像銘》,最著名的,共20種:
孫秋生等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始平公造像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元祥遙像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國大妃高為孫造像無年月
長樂王夫人尉遲造像北魏太和十九年
一弗造像北魏太和二十年
解伯達造像北魏太和年間
楊大眼造像無年月
魏靈藏造像無年月
鄭長酞造像北魏景明二年
惠感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賀蘭汗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高樹等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法生造像北魏景明四年
太妃候造像北魏景明四年
安定王元燮造像北魏正始四年
慈香造像北魏神龜三年
道匠造像無年月
馬振拜造像北魏景明四年
齊郡王元襪遙像北魏熙平二年
③墓誌銘
在碑刻中,造像記是樹立於地表供人觀膽,順便表示有這樣一件事,或留下名字,而墓誌銘則是埋入壙內,大抵而言碑石較小,字體精緻,又一直隱性埋名的躲在地底下,不易毀損,出土時還像新的一樣,彌足珍貴。墓誌書體多半蘊藉妍華,與上面介紹的碑刻、造像記不大一樣,僅有少數趨於方峻,如等一下會介紹的元羽墓誌、司馬景和妻孟氏墓誌銘等;比較婉轉的呢,則有張玄黑女墓誌,刁惠公墓誌銘等。
張玄墓誌:
此碑立於北魏節閔元年,原石已佚。何紹基在道光五年時購得舊拓本,但在經過剪裱之後行款已失。當時為了避康熙的名諱﹝玄燁﹞,而稱為「張黑女墓誌」,在何紹基表揚之後,書家逐漸看重,康有為稱之為「質峻偏宕之宗」,列為「精品下」,稱譽甚高。其筆畫已由方趨園,鋒藏勢勁,峻逸之中,溫潤可喜,遒麗與雄強之長兼而有之,是北碑中難得的精品。
元羽墓誌:
立於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剛出土的,熱騰騰的哦~元羽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體優美,刻工極精細,如果不是當代大師是做不出來的。其筆畫方折峻厲,而亦參用圓筆,直畫收筆多做懸針形,蒼勁不足張猛龍碑﹝對,就是你所想到的那個﹞而凝鏈端整足以並駕,渾脫北朝粗獷之風。
④摩崖書
摩崖書就是那類超沒公德心的刻在峻嶺崖壁,破壞自然生態,造成水土流失的作品﹝請見國中歷史課本第一冊四十八頁,「赤壁」那兩個字﹞,以石門銘最早,再下來就分成了二支:一是山東掖縣、平度縣的寒同山、雲峰山......等一大垞;二為山東泰安縣北,由泰山至半山之經石峪、南徂徠山,郡縣近郊之崗山、尖山...等又一坨,其中以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徂徠山佛號、鄒縣四山摩崖刻經較為有名,皆是徑尺大字──觸目驚心,心驚膽顫的那一種。以下介紹石門銘、鄭文公碑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王遠書石門銘:
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是當時秦、梁二州刺史羊祉、左校令賈三德再度開通關中至四川的褒斜棧道,為紀念而立的。
共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字,十分壯觀的嵌在崖上,文末有「王遠書」款署。王遠正史上並沒有記載,康有為推之為南北朝碑十大書家,善用圓筆,所書此銘極受書家推崇,有「飛逸渾穆之宗」的稱譽。
觀其筆畫渾圓,結體橫扁而斜,橫畫和長撇皆有遠去之態,字雖大、結體不疏,兼具有雄厚和飄逸的美感。但也有人認為這像「童稚信筆」,雖然它是飄逸自然,但也是不至如此吧!
鄭道昭書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北魏正書摩崖刻石。 在山東省平度市北25公里,海拔280米天柱山上,刻在半山腰「鸞峰直上,鶴嶺橫懸」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面稍經加工,高3.3米,寬1.50米,碑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計883字。碑文歷1400餘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該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鐫,碑文記述了其父兗州刺史南陽公鄭羲的生平事跡和著述。因鄭羲的謚號為鄭文公,故此碑的全稱為:《鄭文公碑》。鄭昭道(公元?—515年)北魏著名書家。字僖伯,自稱中嶽先生。滎陽(今屬河南省)人。官國子祭酒、光州刺史、青州刺更、秘書監,謚曰文恭。工書善正書,體勢高逸,作大字尢佳。鄭道昭其書寫的魏碑體,突出體現了我國書法由隸書到楷書的轉變,故此碑受到古今書法家所推重。《鄭文公碑》有上下兩碑,碑文大體相同,鄭道昭先於天柱山刻出《鄭文公之碑》後,發現山東省掖縣雲峰山之東的寒洞山石質較佳,又再重刻。碑高1.95米,寬3.37米,碑文楷書51行,行29字,計1243字。正書額題「熒陽鄭文公下碑」七字。因此,為區別二碑,稱天柱山之碑為「上碑」,雲峰山為「下碑」。 天柱山「上碑」,書風、內容與雲峰山《鄭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數較少。這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鄭道昭為了紀念其父所刻。當時鄭道昭是光州刺史,剛開始刻在天柱山巔,後來發現掖縣南方雲峰山的石質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稱為上碑,字比較小,因為石質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稱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並沒有署名,直至阮元親臨摹拓,且考訂為鄭道昭的作品後才受至重視。鄭道昭是何許人?他字僖伯、開封人,自稱中嶽先生......呃,就是這樣了。也是康有為版的南北朝十大家之一,喜好詩賦,堪稱當代最大書家。
另外南方瘞鶴銘和此碑的風格相似,而且同是摩崖書,刻於江蘇丹徒之焦山上,但可惜後來因為石崩碎裂,已無法再見全貌。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刻於泰山山腰斜坡花岡之溪床,原來有兩千多個字,現在只剩下九百字了。後代的人根據北齊王子樁徂徠般若題經記判斷為王子樁的作品,但仍無法確認。此刻字大無腦......不,是字大尺許,筆畫粗而圓勁,間架寬闊,極為壯觀;康有為推為「榜書之宗」,筆意略同於鄭文公碑,草情篆韻兼備。
3. 安徽省太和縣哪裡有刻墓碑的
永興市場裡面有一個,我姥姥和姥爺的碑就是在那裡刻的,還不錯。回民公墓旁邊好像也有一個。不用怕遠,他們可以幫你送過去。
4. 山西大同北魏「太和元年」賈寶墓首次發現木質武士俑,還出土了哪些文物
據相關消息報道,山西大同北魏太和元年,賈寶木首次發現木質武士俑,當然除了這個之外還發現了木製的鎮墓獸,這一發現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因為這是我們首次發現木質的武士佣,對於我們的考古文明有的非常大的意義,這表明一種新的文化精神。所以說這種發現價值很大。是啊我們一直都知道遠古文明博大精神,但是我們僅僅都是停留在一些理論上,並沒有通過實物來進行證實。現如今發現這種東西自然就可以很好的證實了,這些年來在考古方面我們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以及財力,那麼大家是否知道,我們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
所以說,它的價值非常的大。對於我們大家來說我們也要重視他,這是對他最好的保護也是對他最好的尊重。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真正的引起關注,並且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來進行管控,這樣我們才能將這種文明更好的傳承下去。
5. 姚伯多造像碑全文
摘要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它作於北魏太和二十年 ( 公元 496 年 ) ,正書。高1.30米,厚0.30米,寬0.72米,頂座均失,榫跡尚存,四面雕刻。1936年遷置耀縣碑林,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和葯王山其他石刻一起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魏碑中元楨墓誌的特點是什麼
魏碑中元楨墓誌的特點是時間古老,其筆畫茂實剛勁,結體緊峻,字體勁拔,意態恣肆,氣勢雄奇。
北魏元楨墓誌,刻於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是屬於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十七行,行十八字,共三百零六字,高71厘米,寬71厘米。1926年夏出土於洛陽城北高溝村東南,後經於右任先生收藏並移存西安碑林至今。
元楨(446年~496年)拓跋晃第十一子,孝文帝元宏之從祖。皇興二年(468年)封南安王,加征南大將軍,中都大官,內都大官。孝文帝即位,任涼州鎮都大將,都督西戎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領護西域校尉,儀同三司,涼州刺史。征為內都大官,出為使持節,侍中,開府,長安鎮都大將,雍州刺史。
後因「不能潔己奉公,助宣皇度,方肆貪欲,殖貨私庭,放縱奸囚……」等罪,削除封爵,以庶人歸第,禁錮終身。後孝文帝南伐,楨從至洛,議定遷都,復封南安王,出為鎮北大將軍,相州刺史。
太和二十年八月二日逝於鄴。享年50歲。謚曰惠王。該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葬於邙山,《魏書》《北史》均有傳,此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時間最古的。
7. 墓碑上的太和是什麼意思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9
8. 倪邱的太和八景 倪邱一景
倪邱原為漢代名儒倪寬讀書與為官賑災之地。其墓位於倪邱茨河故道東岸,習慣稱倪邱谷堆,後人在谷堆上建有倪公祠。祠有正殿三楹,中塑倪寬像,殿前三楹為課最堂,東側有取「攜經而讀,荷鋤而耕」之意命名的經鋤樓,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修,亳州書法家梁獻題匾額。樓下河水迂迴,佳木蔥翠。前人美其名曰:經鋤映月。
清人吳漢騰有詩為證:「古墓嵯峨祠宇新,祠邊樓影占芳津。憑欄欲問經鋤地,唯有當時照月人
。
」又清人陳以厚詩:「茨流浩浩繞荒丘,磨滅殘碑幾度秋?千載猶知耕讀意,經鋤爭羨有傳樓。」
9.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誰組建的少林寺組建的時間我知道了,只求創立人!!急急急!!!
樓主調查的時間准確,不錯,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少林寺的創建人,也就是第一代方丈,也是一位印度高僧「跋陀」大師,不是達摩。達摩是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7年)才來到少林寺的!
10. 千佛碑,聽說過高平掉的那個很值錢的碑嗎
高平 羊頭山
在高平、長子、長治三縣交界處,山巔有兩座石雕方形塔,塔側石雕伏羊佛龕造像,頭尾清晰,由此山狀為羊頭,故名。
羊頭山梵剎,名曰清化寺,據記載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國寺,北齊時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並改額清化。
今清化寺建築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遺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時期窟龕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頭山石窟位於山西省高平、長子、長治三縣交界處,山巔有兩座石雕方形塔,塔側石雕伏羊佛龕造像,頭尾清晰,由此山狀為羊頭,故名 羊頭山梵剎,名曰清化寺,據記載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國寺,北齊時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並改額清化.
今清化寺建築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遺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時期窟龕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頭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脈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布於其間。
羊頭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頭山歷史遺物中的精華所在。
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巔,有的在山腰,有的為窟,有的為龕,原有規模及順序已不可考,現狀可分為九區。較大窟龕二十二個,小型佛龕八十多個,窟洞平面多為方形。
還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山巔山腰雕石塔六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圓兩種,高者七層,密檐式,低者兩層,樓閣式,形制古樸,手法簡潔,為他處所少見。
主峰極頂列為首區,有石塔兩座,佛龕一區,龕為三塊巨石疊成,下為卧羊,中為佛龕,上為瓦隴式屋頂,龕內內置一佛二菩薩,佛像結跏而坐,面型衣飾皆屬北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