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說到哲學想到什麼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說到哲學想到什麼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3-12 03:08:04

什麼是哲學

哲學並不會使問題簡單一點,相反問題到了哲學維度反而會變得更復雜一點。所以尼采說,哲學就是對尋常問題異乎尋常之問。 說到哲學就必然要說到哲學史,因為在黑格爾那裡,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是每本哲學史必然要闡述的問題,所以我准備簡單介紹哲學,哲學史的一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談談哲學。如果說有什麼真正的哲學問題,那麼什麼是哲學就是個最大問題,一切的哲學家,一切的哲學理論所討論的都可以歸結到這個問題上。從第一個西方哲學家泰利斯開始到以後的一切哲學家,他們都無可避免的要論及這個問題。簡單地說,哲學就是關於范疇或者叫概念的澄清和思考,所以我們看到的哲學史是一個范疇史。哲學史不是因為有這些范疇才成為哲學的,而是因為哲學概括了生活中的范疇。所以縱使再高深在讓人望而生畏的思辨理論他還是要以現實為依據的。 我們當然可以按照一般的看法把哲學定義為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我們說哲學不是一門嚴格意義的科學,科學的定義是要精確量化的,這對哲學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近代哲學家沉迷於形而上學的迷夢,標榜哲學要成為科學之科學的時候他們其實不懂得哲學在這點上其實無能為力。哲學牽扯到了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是人對世界,包括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總的看法和總的觀點。而方法論則是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總的方法。這就是說哲學向來思議的是全部的問題,泰利斯宣稱世界的本原是水,他想到的是世界最原始最開始的時候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來統一的。這就是哲學的思考,他從來不找容易的,反而找的是容易中的復雜者,我們的衣食住行沒有哲學也可以辦到,那麼為什麼我們需要哲學呢,這個問題我們留著以後再回答。 當然我們一般的也認為哲學是有階級性的,每個階級的哲學是不同的,因為他必然是本階級對世界的概括和總結,我們說,革命的階級和保守的階級所持有的對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落後的階級思想必然落後,先進的階級則力求革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哲學上有黨派之爭,那麼哲學史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相互爭斗的歷史。但是,我們也認為,哲學應該是有終極關懷的,我說過,哲學雖然很高遠,但是他始終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正是因為哲學的終極關懷那麼哲學當然就有超越階級的力量。所以我們在哲學史上還能找到我們所要的,古希臘哲學中所蘊涵的精神滋養了一代代的哲學家,但是這些哲學家卻不都是奴隸主。 哲學是離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最遠、最抽象的學問。所以我們覺得哲學家都是遠離政治和社會的,這樣的代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關於他的學說我們以後再講。近代哲學家康德,一生生活平淡無奇,但是他的思想卻讓整個的現代西方為之嘆佩,但是談起他的生平來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有一次海德格爾講解亞里士多德,一開始就說,他生下來,他工作,他死了。海德格爾的生平其實也差不多,但是就是這些簡單的生平里卻有很多不平凡的思想,所以哲學遠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但是哲學正式從生活中概括和提煉的,其實哲學從來不遠。 還有人說,哲學是講道理的學問,對於這個觀點我是不承認的。哲學在西文中一般是愛和智慧這兩個片語合而成的,我們說古希臘有智者,智者自詡為有智慧的人,但是哲學家一般是比較謙虛,所以哲學家稱自己為愛智慧的人。所以,哲學從來不認為自己佔有了智慧,而是在追求智慧。所以哲學的道理不需要述說,只能靠自己感悟了。所以康德說哲學是不能講授的。所以能稱為哲學家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觀點和學說。在某些意義上來講哲學就是自己對世界觀點和看法。霍布斯說,哲學就是一切人打倒一切人的戰場,但是我們也說,這戰場是有益的。黑格爾的解釋就更為地道,全部哲學史就這樣成為了一個戰場,堆滿著死人的骸骨。(參見《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 p21)但是黑格爾對哲學史當然也有很多其它的描述,我們說哲學史到了黑格爾才真正成為一門學科,所以他關於哲學史的著作當然也是經典了。 既然哲學在某些意義上可以稱為愛智之學,所以哲學應該是啟人智慧而不是強力灌輸的,所以我希望我寫的關於哲學的文章也能達到這個目的。但是正如柏拉圖在《會飲》中說的那樣,哲學是有毒的。哲學言論比毒蛇厲害的多,一旦它咬住一個年輕且資稟不壞的靈魂,就會任意支配這靈魂的所有言行。我覺得這毒葯正是智慧,年輕的心靈渴望智慧,但卻因不能駕馭而受蠱,可是縱使毒葯,我們還為之獻身,那就是飲鴆止渴,但卻死而不悔了。

② 說到哲學,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哲學不是學問,不等於博學。赫拉克利特嘗言:「博學不等於智慧。」所以,你不必盡知哲學史上每一家、每一派、每一個人的觀點,你只需從自己關心的問題出發,選擇你最心儀的幾位即可。對維特根斯坦而言,其真正用心讀過的前輩哲人可能只有叔本華。就我個人感受而言,沒有人比尼采把哲學抬得更高,也沒有人列奧·施特勞斯把保護哲學看得更重。這兩位哲學家的觀點我不盡贊同,但他們對哲學的態度,每每使我免於孤寂。

③ 哲學 是什麼怎樣才能思考到哲學

哲學語句總是在一句話上體現出某種復雜關系,讓人去思考。這本身就是一種完善自己精神修養和幫助他人完善思想的行為。比如:意義的意義是什麼這一類的問題。
哲學的特徵在於追問本質,不斷反思。內容上,哲學的反思對象無所不包;深度上,哲學的反思是無窮無盡的。現實中,我們可以借用哲學的思維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學的思維方式。也即是說我們能夠直接關注的現實是具體而有限的,思維的不可封閉性使得我們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不能進行無窮追問,比如,什麼是哲學?用來解釋哲學的核心詞彙是A;什麼是A呢?你用B來解釋A;什麼是B呢?你用C來解釋B;什麼是C呢?如此追問下去,是不能解決具體問題的。
哲學是智慧之水……
生活即哲學。所以,哲學沒法學,想學它,那它就不叫哲學了。如果你是在書本上理解的哲學,那麼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除非你的IQ比愛因斯坦還高,否則你根本理解不出文字所反映出的到底是什麼。
會消極、會積極、會快樂、會悲傷、會邏輯的思考事物、會逆向思考事物、能知道相對的東西中間所存在的縫隙……那你就是哲學家。
不過很難做到,因為這需要很多時間去思考。哲學家是思想上的偉人,是現實中的悲哀者,因為他總是對整體與細節同時進行考慮。
世界很快樂,哲學家會悲傷;世界很悲傷,哲學家也很悲傷。
哲學世界:悲之,非心爾,悲天憫人之心也。
(個人感覺:哲學家們在思考上是屬於完美主義者的,而這種高質量完美的結果往往會變成一副[蒙娜麗莎]一樣的存在)

④ 什麼是哲學

巴里·斯托德:什麼是哲學?

我現在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是哲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問題太荒謬。稍作反思,我發現這個問題是荒謬,但還比不上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那麼荒謬。然後就我個人而言,我意識到讓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就更加荒謬了。不過現在,既然已經到了這個更為個人化的角度,我倒能夠把問題稍作改變,不再是「什麼是哲學?」,而僅僅是「我如何理解哲學?」。但這仍然令人望而卻步——「我如何理解哲學?」——不過感覺上有下手的地方了。然而,我有可能給出的答案很可能不會引起廣泛的興趣。它會像一隻跳蚤用自己的區區之身不停地忙活而發出的訊息,報道的是「我如何看待大象」。試圖回答這個大而無當、非個人化的問題是荒謬或令人沮喪的,猶如試圖回答像「什麼是繪畫?」、「什麼是音樂」一樣。這當然不是說對此什麼也不能說,其實其中還是有些可靠的東西的。但是,對想得到答案的人來說,說什麼才能對他們有所裨益呢?

首先,繪畫、音樂和哲學都是具有歷史的人類活動。它們之所以是此時此地的樣子,是因為它們昔日和彼處的存在方式。理解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在於理解它們是如何從以前所是的狀態進入現在所是的方式。但是,我們一開始所問及的那些完全一般性的問題似乎只是問「它們是什麼?」而且,如果某人是出於完全的無知而問及這樣的問題,比如一位火星來客,要是告訴他繪畫、音樂或哲學的某種類型如何導致了另一種類型,最終告訴他我們此時此地所具有的是何種類型,他不太可能對這類故事感興趣。

這道出了試圖回答那個完全一般性問題的一部分荒謬之處:問及該問題的人到底想知道什麼,這並不確定。就人類生活來說,這樣的人應當已知多少,不知道哪些?我們可以從何處開始試圖告訴某人什麼是繪畫、音樂或哲學?例如,對一位從未拜訪我們這個星球的火星來客來說,告訴他在地球這塊地方,有些人畫畫,而繪畫就是往表面上塗顏色,或者告訴他,我們所喜愛音樂就是作曲家以特定方式有序組織起來的聲音與無聲,他或許會感到滿意。就這種情況言,這沒錯,但是,要是一位離我們更近的人問及什麼是繪畫或音樂,這樣的回答可能就不能令他/她滿意了。對於「什麼是哲學?」的問題而言亦復如是,甚至更個人化的問題「我如何理解哲學」也是如此。

試圖回答那個完全一般性的問題的另一個荒謬之處在於,哲學是許多不同的東西,也是以許多不同的方式而被研究的。沒有理由堅持認為哲學僅僅是一個東西,或者能夠以某種明確的方式被概括或界定,即便對於那些人生閱歷非常豐富的人來說也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我把自己限制在「我如何理解哲學」的問題上。

但是,另一種放棄讓事情變得公平了。我對(比如說)畫家對他們自己的繪畫作品所說的一切感到懷疑,也沒有太大興趣。繪畫的技術細節是精細的,材料和步驟也是令人著迷的,但是,要是輪到說那幅繪畫到底是「關於」什麼的,或者那畫家到底在干什麼,更不用說繪畫在一般意義上是什麼,對此,我並不認為畫家有任何特殊的地位。最好還是仔仔細細地觀賞繪畫本身。那才是該畫作之所是、之所為所表明的東西,才是畫家在畫它的時候的行為所顯示的(如果有什麼可顯示的話)。我對哲學的感受亦復如是。看看哲學家的個案工作要比傾聽他/她談論自己做了什麼更好,也更可靠。哲學家對哲學的構想,或他/她的研究方式,只有在實際的作品中才能真正找到。因此,對於哲學是什麼,或應該怎樣研究哲學的表述,即便是哲學家做出的,我都感到懷疑。我以為,某個具體的哲學研究是如何進行的,這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而進行該研究的哲學家對此並不必然擁有特殊有效的地位。

盡管心裡想著所有這些保留,我還是能夠試著說些什麼是哲學或我如何理解哲學。說繪畫就是往表面塗顏色,固然是真的,但沒什麼啟發意義,因此,說哲學即思想這樣的陳詞濫調也不過如此。哲學是對世界的非常一般性的方面的反思,特別是那些涉及人類生活或與之緊密聯系的方面。能進行哲學反思的是人,因此哲學反思可以說是自我反思的一種形式。但不是任何一種思想都是哲學,即便關於那些涉及人類生活或與之緊密聯系的方面的自我反思也並不就是哲學。正如並不是所有往表面塗顏色的活動都是繪畫,有聲與無聲的有序組合都是音樂一樣。

就哲學的特殊之處或獨特之處是什麼而言,上述看法對此問題的回答並沒有推進多少,但也確實告訴我們一些東西,它指出了一些重要的方面,而不論哲學思維的特殊或獨特性質最終會是什麼。哲學並非在每一個社會或文化中都必然存在,當然也就不是都會繁榮發展,這一事實很重要,但並不總是得到承認。不過,每個社會或文化都必定有一套觀念體系,關乎事物在一般意義上所是的方式,以及它們是如何與和不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某些諸如此類的關於世界的一般構想和從人類立場出發的對自身的某些構想,對於全部人類生活而言,似乎是至關重要的,至少也是普遍可行的。

世人皆有一定的興趣和關切,一定的恐懼和熱望,無論它們出現在何處,都以某種形式存在於人類生活當中。而且,人類還需要某種制度化或社會性的東西,以處理或追求這些自然的關切,為人類群體提供在某種統一性中共同生活的方式。這既是一個文化所具有,也是它所實踐的大部分內容。不過,我並不把所有諸如此類的文化信息的內容都算作哲學,也不將其每一個都看作是一種哲學。每個文化都擁有一些關於基本特徵的思想和態度,這些基本特徵屬於人與宇宙的其他領域之關系,屬於死亡與人的有限性,屬於與他人互動的適當方式。哲學是關於這些事物的,但並非每一種全面理解它們的方式,甚至每一種思考它們的方式,都算是哲學。

僅從下面這個事實,就表明上述看法是顯而易見的:在過去和現在,有許許多多的社會,對它們來說,存在著比哲學更重要的東西。對人類生死、對人與世界和他人的關系的關切,必定在哲學能夠產生的可能性甚至構想之前,就已經得到了關注。哲學只有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之下才能存在或繁榮,而在不是全部社會。但是,如果社會正處於最危機的形勢當中,不會給哲學留下什麼位置,卻也需要某些共同的理解和觀念,它們關乎自身以及自身與世界其他領域的關系,從而使社會團結一心,發揮作用,那麼,哲學觀念的出現也並不必然等同於哲學。

顯然,與哲學發揮作用甚至繁榮發展所必需的最低條件相對照,要想讓社會支持哲學,或為之留出空間,這個社會必須相當發達才能辦到。哲學需要相當良性的生活條件,以及相對而言水平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至少對某些人群來說是如此。但是,僅有這樣的條件並不能夠保證哲學在該文化中取得正式的位置。當然,哲學活動可以在正統文化之外,甚至與之相反對,但這只會發生在昔日的哲學創造傳統尚未消失殆盡的情況下。但是,盡管在那時,除非在更有希望的時代到來之前,有可能以某種方式保持住該傳統,否則也很難而且最終不會導致哲學領域的繁榮。

這種討伐哲學或試圖壓制哲學的高壓國家,會把那些業已失業的疲憊不堪的哲學家變成掃大街的或洗窗戶的,但這些國家並不缺乏一套想讓其公民共同具有並指導生活的觀念。它們所宣傳的學說是一些一般性的觀念和原則,其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目標和價值,以及如何獲得它們。但是,這些觀念和原則並不因此而被我認為是哲學。要麼或可被稱為「哲學」,至少試圖推行它們的國家會這樣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國家甚至接受並遵照這些觀念而生活的臣民,是在支持或從事著哲學。

社會不僅必需相當發達,而且需要自身相當寬松,才能為哲學提供正式的位置,而讓哲學提供最好的結果。就現在而言,對我們來說,至少就系統性和公共性而言,除了大學可能做到這一點,很難設想還有別的什麼地方。當然並非一直如此。大學與我們相伴的時間當然要少於哲學陪伴我們的時間。但是,皇家和貴族(或任何形式的私人)充當庇護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許多哲學領域內的研究是由大學之外的各種社會贊助形式所支持的。那些明顯用於緊迫的國計民生的資源有時候也能光顧哲學家。這是發達國家的一個標志,甚至是我們西方文化的文明程度的標志。當然,這也可能是我們的社會對某些緊迫社會問題的態度的標志,但如今大學才是哲學繁榮發展的地方。

這對我來說是好壞參半。說這是壞事,因為大學正在日益專業化,大學擁有的是日益專業化的哲學。在我看來,這使大量哲學枯燥無味、空洞乏味、令人膩味。制度向個體要求的,它自己也會得到。君不見現在即便是最好的大學,對每個教授所要求的基本上都是出版發表的數量,在專業文獻上的被引用頻率,被廣泛鑒定的專業聲望,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簡歷上的其他量化手段。而這也就是哲學教授大體上所提供的,我認為這是對哲學的損害。

不過,哲學與大學的關聯也是好事。這為哲學提供了研究空間,如果也提供了明智的領導,那麼哲學就會在它能夠繁榮發展的條件下得到研究。哲學需要教學,需要公開地說出清楚的東西,既讓這些東西易於被別人理解,也使之得到批判性的評價。只要採取了讓參與到教學活動的人所接受形式,教學便是在傳播這個學科,這個傳統。大學還提供了長時間並以新的方式思考某個問題的自由,即便這些方式並未表明什麼有效益的社會效果。哲學工作(即使是那些看上去毫無用武之地的工作)得到了大學的正式支持,【30】從而得到了整個社會的正式支持,而且這些都不是因為大學或社會指望它獲得的特定結論。哲學活動應當繼續下去,這比它應當獲得這樣那樣的特定結果重要得多。以獲致的結論或確立的命題的形式出現的結果,並非實質性的東西。

依我只見,這是好事,因為我並不人文哲學是一套結果或學說,就它們是獲致的結論獲確立的命題而言。每一個社會或文化都需要一些觀念、信念或學說,以便賦予其成員的生活以意義和方向,這沒錯。而且,接受某個信念或學說,或者支持某種意識形態,也都是某種思想的形式,思維的方式。但是,這不是哲學所是的那種思想方式;倒不如說,這種思想方式可與缺乏哲學相比,或者,可與哲學處於最佳狀態時的寶貴財富的缺失相比。

宗教也是一種思維形式,也的確與人類休戚相關。但是,我認為宗教信仰或宗教思想亦非哲學或哲學思想。我剛才說過,它可與哲學的缺失相比,即便那些包括信念、態度和規則的思想亦復如是,不管這些信念、態度和規則是否建立在關於人與世界的一般性思想的基礎之上。有些思想和信念表達了關於世界的構想,或信條,但在我看來哲學並非信條,也不是去發現或創制信條的努力。

我認為,促使人們探求哲學的態度或動機也不是典型的宗教態度或傾向。哲學家在根本上是不與世界和平相處的。作為哲學家,他並不認為自己最終能夠以某種方式得多很好的照顧,獲得安全,因此也不願默認那些不經理解就能夠或必須被接受的東西。當然,哲學家也像其他人一樣,在面對事實的時候,是必須默許服從的,至少面對那些不可能以別的方式產生的事實時必須如此。但是,哲學依賴於恆久的好奇心,依賴於無盡的探求【31】。哲學源於如其所是地、如其所展現於我們面前地把握自然的希冀和嘗試,但困難在於得到正確的或在理智上令人滿意的觀點。

對我個人來說,哲學之所以有趣且富有挑戰性,只是因為不存在關於事物的其他世俗的神學解釋。即便我真地認為存在著另外的世俗的神學解釋,我想我所發現的關於這些東西的嚴肅思想,也不會像哲學所能展現的如此有趣或令人滿意。這一努力本身似乎會建立在這樣一種認識的困難之上:對於上帝或其他任何被認為是主宰者的東西所具有的根本不可思議的方式而言,我們能有希望得到多大程度的洞察呢?

但是,即使我熱衷於諸如此類的思想和信念,而且它們對於我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言也確實重要,我也不會認為,在接受它們的時候,我是在從事那種我所認為的哲學。這並不是因為我認為關於這些思想和信念的哲學毫無價值,在我們對世界和生活的態度和關繫上毫無效果,我只是想說,我所理解的哲學與上述哲學是不同的,所具有的效果也是以另外的方式產生的。哲學並非達到一些結論,而這些結論可以應用或運用到對生活的指導或系統安排之上。這些是思想,是反思,從事哲學純粹是為了理解一些東西,只是為了發現那些困擾我們的世界的各個方面究竟是怎樣的。即使從事這一事業的每一個個人的生命終結了,這一活動在一定意義上仍是沒有窮盡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產生任何東西或任何效果。只是當這些效果出現的時候,所採取的形式並非發現一些用於引導或指導人們生活的結論或學說。

⑤ 為什麼說到哲學總會想到古希臘

「哲學」這個詞原來是中國古典的典籍中所沒有的,它來自19世紀日本學者西周對源於古希臘的西方哲學思想的翻譯。中國晚清的學者黃遵憲(1848-1905),首先把「哲學」這個詞從日本介紹到中國。所以要講「哲學」一詞的淵源,還得從古希臘哲學講起。我們今天講的中國哲學史上的哲學思想,乃是指中國典籍中一些同古希臘哲學與西方哲學相似、相通的內容而言的,如先秦的「諸子之學」、魏晉的「玄學」、宋明清的「道學」、「理學」、「義理之學」等。因此,提起哲學就想到古希臘,是很自然的事了。

⑥ 你覺得哲學離我們的生活遠么提起哲學你會想到什麼

哲學離我們很遠,哲學也離我們很近。

說哲學很遠,是因為單純的哲學是抽象之學、無用之學,它既不反映存在,也不表示價值,它僅僅是一套抽象的邏輯體系。

哲學要與具體專業相結合,這樣就能使專業得到哲學的支撐,使哲學找到指導專業的用武之地。但實際生活中的多數專業工作者不懂哲學,於是專業的水平也容易受限。大專業家往往同時具有良好的哲學素養。而很多哲學工作者要想真的理解哲學,最好也有一門具體專業,這對領會哲學含義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僅學哲學而沒有別的專業,那麼就應該在語言邏輯方面多下點功夫,爭取能以具體的語言邏輯哲學作為與一般哲學相結合的具體哲學。

⑦ 為什麼說生活處處有哲學

說不清為什麼活著,只要活著就好,我們說的結果太遠,人類說的過程最重要!

⑧ 我們從哲學中得到什麼

我想你是說我們能從哲學中得到什麼或者哲學能提供什麼給我們
對我來說
1 愉悅,我想每個對哲學有所愛好的人讀哲學時對於犀利的思辨,精緻的邏輯,雄辯的論證都有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感,這就像是喜好數學的人享受解題和證明的快樂,這大概是自願讀哲學的人基本動因了
2 認同,羅素說,哲學家都是一些有心靈廣度的人,使他們得以超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際遇而關注更為廣闊的世界,如果我對此做些延伸的話,那可以說,所有骨子裡有些哲學氣質的人總是試圖超然對世,與此相伴的,必然是某種程度對正常社會的格格不入和長久的孤獨,在這一邊灰色的孤獨之中,讀他們的哲學,看到還有那麼多人和你見識了相同的風景,問了相同問題,給出了各種有意思的答案,這種超越歷史的認同感是溫暖的,在思維氣質上,你能感到他們是你的族人
3 懷疑,獨立,自我,思考 恐怕一切哲學都是從懷疑開始的,哲學史上建築的恐怕和被推倒的一樣多,不斷的質疑,不斷的思索,將自己至於觀察者的位置上,獨立思索,這可以培養真正的個人主義精神
4 方法,取徑和信心 很多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生成,其最高成就的取得往往是伴隨著某種哲學思考的影響,哲學是對世界的觀察,思索形成的智識和經驗,其所提供的方法和訓練對任何偏重思維的學科都是有很大好處的
5 過度懷疑,過於信任 或者過於依賴理性 過於傾向演繹
哲學家和其學說,與其說關注如何掌握世界的真相,倒不如說是關注怎樣解釋我們的已知世界,我的意思是說,他們對探求世界真相當然有興趣,但是去並不投入很多精力去研究如何達到某種具體真相(科學),而是沉醉於,立足於有限已掌握事實基礎上解釋和演繹。過於依賴概念,過於傾向演繹,是哲學建築往往像是精美的玻璃房子
而長期將自己至於超然觀察者和解釋人的地位與現實我所處真實生活的矛盾是哲學家大都不很快樂,這些傢伙們大都鬱郁寡歡,要不一生貧困,要不是靠祖蔭度日

就說這些吧,困了

⑨ 虛實想到的哲學是什麼

根據虛實二字想到的是哲學的矛盾觀。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的全面的觀點去看問題。
虛實就是指矛盾的雙方,二者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

⑩ 哲學到底是什麼

哲學家用系統的知識解決人如何最好地達成個人和集體的實現。學習哲學的總任務是去吸收哲學家的教益,運用於今日世界。重點不在於知道這個或者那個哲學家說了什麼,而是致力於在個人和社會層面上運用這些智慧――從現在就開始

哲學是什麼?

人們對於哲學是什麼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哲學從遠處看有點怪異、無關緊要、乏味,而它也讓人還有那麼一點點興趣,但人們很難確切指出真正的興趣點在哪裡。哲學家是什麼人?他們是做什麼的?為什麼我們需要他們?

幸運的是,答案已經包含在哲學(philosophy)這個詞裡面了。希臘語里philo意思是愛,或者投入,sophia意思是智慧。哲學家是投身於智慧的人。

智慧這個說法很抽象,但它的概念並不神秘。智慧意指努力做到生死得宜,在生存的混亂處境中過盡可能好的生活。智慧的目標是實現。你可能會說是「幸福」,但「幸福」可能會誤導,因為它讓人想到持續的快樂,而「實現」似乎和很多苦痛相連,這是每段像樣的人生必然經歷的。

所以哲學家或者「投身於智慧的人」是指努力用系統的知識來解決人如何最好地達成個人和集體的實現的那些人。

在追尋智慧的過程中,哲學家們發展出一套特定技能。千百年來,他們已成為很多普遍的大問題的專家,人們面對這些問題表現得不是很有智慧。這其中有六個主要方面:

1.我們不去問大問題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工作上我應該怎麼做?社會走向何方?什麼是愛?大多數人在某個時刻(通常在夢里)總會有這些疑問,但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又感到絕望了。它們在社交圈裡的地位和笑話差不多:我們不好意思說出口(除了青春期的某些短暫時刻),因為我們害怕被認為自命不凡,不著邊際。但這些問題至關重要,因為只有得出了合理的答案我們才能有意義地管理我們的精力。

哲學家們不懼怕這些大問題。千百年來他們提出過最大的那些問題。他們意識到這些問題總能被分解為更好解決的部分,而真正的自命不凡是認為人經常不屑於提出聽起來很幼稚的問題。

2.我們易受常識錯誤的影響

公眾的想法,或者稱為「常識」,在無數領域是明智的、合理的。它是你從朋友和鄰居那兒聽來的,不假思索就假定正確而接受的那些東西。每天媒體也滔滔不絕講述它們。但常識在某些情況下也充滿愚蠢、錯訛和非常糟糕的偏見。

哲學讓我們對常識的各個方面都遵從理智。它讓我們為自己思考,更加獨立。人們關於愛、金錢、孩子、旅行、工作的看法真是正確的嗎?哲學家們很願意去質疑一個想法是否合理,而非因為它受歡迎和由來已久就假定其一定正確。

3.我們在精神上很困惑

我們不善於了解自己的頭腦里在發生什麼。我們知道自己很喜歡一首曲子,但很難說清楚為什麼。我們覺得見的人很討厭,但也不能確切地說清楚問題在哪裡。我們怒發沖冠,但也不容易搞清楚我們為什麼那麼生氣。我們缺乏對自身喜怒哀樂的洞悉。

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省察自己的思想。哲學家們盡力追求自知,關於這點最重要的格言由最早的最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明確提出,只有兩個詞:了解你自己。

4.我們對什麼是幸福的看法很混亂

我們極力追求幸福,但在這過程中不斷地犯錯。我們對一些能提升生活的東西估計過高,對其他一些估計過低。在消費社會里,我們犯錯是因為被虛假的誘惑吸引,不斷地想像某個假期、汽車或是電腦會讓生活大不同。同時我們低估了其他東西的作用――比如散步、收拾櫥櫃、進行有條理的談話或者是早點上床睡覺。這些聽起來不那麼令人嚮往,但對我們存在的品質大有裨益。

哲學家們通過更准確地找出真正能讓我們生活更好的行動和態度來追求智慧。

5.我們的情緒把我們引往錯誤的方向

我們是免不了有情緒的生物,但我們經常忘記了這個讓人不安的事實。偶爾某些情緒――某種憤怒、嫉妒或者氣憤――給我們帶來大麻煩。哲學家們教我們思考情緒,而不只是有情緒。我們可以通過理解和分析我們的感受,來學習情緒是如何以意想不到的、與直覺相反的、有時候很危險的方式來影響我們的行為的。

6.我們會恐慌,不能權衡輕重

我們不斷地失去權衡輕重的判斷力。而權衡輕重是哲學家們擅長的。斯多葛派哲學家芝諾在得知他在海難中失去了所有的財產的時候淡淡地說:「命運讓我成為少點拖累的哲學家。」這樣的反應讓「哲學的(philosophical)」這個詞代表了鎮靜、深謀遠慮和堅韌剛毅,簡言之,能權衡輕重。

我們所稱的「哲學史」包括了由千百年來為解決人們愚蠢這個問題的種種努力和嘗試。比如古代雅典,蘇格拉底特別關注人們思想混亂的問題。他感覺到人們並不了解一些關鍵思想的確切含義――比如勇氣、正義或者成功――即便人們總是用它們談論人生。蘇格拉底建立了一套方法(現在還以他的名字命名),通過故意唱反調用來明確你的想法。目的不是要改變你的想法,而是測試你用來指導人生的想法是否站得住腳。

小編我已經將哲學的46集視頻課程推送完畢,接下來會推送心理學的視頻,請大家繼續關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