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什麼叫下巴鳥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什麼叫下巴鳥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3-09 14:10:37

1. 頭上和下巴上都有兩撮毛的鳥是什麼

鳳頭鸊鷉 ,善於潛水的鳥,從圖片上看,身體無礙,它在陸地上本來就是很笨拙的,你可以直接把它放生到開闊水域。

2. 這是什麼鳥(外表和燕子差不多,屁股是白色的,下巴也是白色的,嘴

可能是普通樓燕,也叫北京雨燕

3. 下巴像勺子的鳥是什麼

各種琵鷺

4. 那種下巴很大很大,會捉魚的鳥叫什麼

下巴很大很大,會捉魚的鳥叫鵜鶘。

鵜鶘身長約150厘米,全身長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為白色、桃紅色或淺灰褐色。有些種類的鵜鶘體形較大,其翼展寬3米,能以超過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長距離飛行。嘴長30多厘米,具有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的大皮囊;皮囊可以自由伸縮。

鵜鶘在野外常成群生活,每天除了游泳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岸上曬曬太陽或耐心的梳洗羽毛。鵜鶘的目光十分銳利,善於游水和飛翔。即使在高空飛翔時,漫遊在水中的魚兒也 逃不過它們的眼睛。

假如成群的鵜鶘發現魚群,它們便會排成直線或半圓形進行包抄,把魚群趕向河岸水淺的地方,這時張開大嘴,鳧水前進,連魚帶水都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再閉上嘴巴,收縮喉囊把水擠出來,鮮美的魚兒便吞入腹中。

(4)什麼叫下巴鳥圖片擴展閱讀

鵜鶘的生活習性:

鵜鶘是一種喜愛群居集的鳥類。喜歡成群結隊地活動。每當鵜鶘集體捕魚的時候,在海面上人們可以看到鵜鶘此起彼伏的從空中跳水的壯觀場面。

鵜鶘主要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澤地帶。剛出蛋殼的小鵜鶘灰黑,不久就生出以半消化的魚肉來喂,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肩羽、翅上的大覆羽、背羽和尾上覆羽的羽軸均黑色;初級飛羽黑色。常在海灘上捕食魚類,先把捕到的食物儲存於嘴下的喉囊中,然後徐徐吞下。

5. 下巴有一撮紅毛的是什麼鳥

  • 可能是 鶲科 Muscicapidae 歌鴝屬 Luscinia 鳥類

  • 下圖為 紅喉歌鴝 Luscinia calliope ,俗稱 紅脖、紅點頦、紅脖雀(雄)、白點頦(雌)、野鴝

  • 分布於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印度、孟加拉、緬甸、中南半島、中國大陸及台灣等地。在中國大陸從東北至華西、華南、西南皆可找到。棲息於地面,常在平原繁茂的藪叢或蘆葦間跳躍,或在附近地面賓士,多位於距水不遠的地面上。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葉尼塞河-勒拿河流域。

6. 下巴有「袋子」的鳥是什麼鳥呢

下巴有袋子的鳥叫鵜鶘。

鵜鶘

讀音:[tí hú]

  1. 鵜鶘(學名:Pelecanus):鵜鶘屬8種水禽的統稱。身長約150厘米,全身長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為白色、桃紅色或淺灰褐色。有些種類的鵜鶘體形較大,其翼展寬3米,能以超過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長距離飛行。嘴長30多厘米,具有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的大皮囊;皮囊可以自由伸縮。尾羽根部有個黃色的油脂腺,能夠分泌大量的油脂,油脂被用來塗抹羽毛,保持羽毛光滑柔軟,便於避水。

  2. 分布於全世界的溫暖水域。大型游禽。喙長,喉囊發達,適於捕魚,但不貯存。主要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澤地帶。常成群生活,善於飛行,善於游泳,在地面上也能很好地行走。飛行時頭部向後縮,頸部彎曲靠在背部,腳向後伸,兩翅鼓動緩慢而有力,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熱氣流來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沒有鷹飛得高。在水中游泳時,頸常曲成「S」形,並不時地發出粗啞的叫聲。主要以魚類為食,覓食時從高空直扎人水中。

7. 這只鳥像麻雀一樣大,下巴下面有一塊紅黃色的毛,是什麼鳥

網路查一下「紅點頦」試試……

8. 「紅下頜」鳥的學名

學名:紅喉歌鴝

別名紅喉歌鴝、紅脖、食蟲鳥、紅頦、點頦、野鴝

形態特徵紅點頦體長約15厘米。上體褐色、下體白色,有白色眉紋和紅色的頦和喉,十分醒目。白色眉紋和頰紋,尾褐色,兩脅皮黃,腹部皮黃白。雌鳥胸帶近褐,頭部黑白色條紋獨特。成年雄鳥的特徵為喉紅色。虹膜-褐色;嘴-深褐;腳-粉褐。

飼料和喂法

日常以粉料(俗稱「客食麵」)為基本飼料,可把綠豆面、玉米面、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1的比例搓勻晾乾,加適量「禽用添加劑」。另外,還有以雞蛋、小米或加工精細的雞用混合粉料搓熟雞蛋黃為基本飼料的。

除食罐內經常保持有粉料外,每天還要喂一食抹軟食,即把粉料加牛羊肉沫、菜沫用水調成粥狀。在換羽期每天給幾條麵粉蟲或玉米螟幼蟲,以增加營養。

管理和調教

新捕來的野鳥,為防止羽毛損傷,保持安定和減少體力消耗,需要「捆膀」。就是把鳥兩翅最外側的4—5枚飛羽在腰部交叉,用棉線結扎,並把其餘飛羽翻於結扎處上方。有的鳥如果還是抓籠擦尾,還需把整個尾尖捆上。

把「捆膀」的鳥入籠中用籠套罩上,保持環境昏暗,把粉料、鮮肉沫放在食抹內加水至稀粥狀,稀的程度掌握在料面下沉時表面有一薄層水。若有麵粉蟲、玉米螟幼蟲甚至蒼蠅,可在水面上放幾個,並撤掉水罐,放置安靜地方。每隔1—2小時觀察一次,發現食抹內水干就再加點水。如若蟲子被鳥吃掉了,就把切成小段的蟲子撤在水面上。當發現鳥已啄食軟料(表面有坑或者吃去許多)就算「認食」了。吃完後再添新的軟料,經1—2天後可把籠套打開,並懸掛於高處。一周後放入食罐和水罐,分別添上粉料和水。一直堅持喂軟食,但濃度可逐漸加大,量減少,一天一食抹,以兩小時或半天之內吃凈為度。

食、水要每天換新的,2—3日清洗一次籠底的布墊或托糞板、棲杠。因糞便腐蝕性強,容易污染足趾,使足趾脫落。

點頦喜歡水浴,但不要太勤,冬季更要注意。一般可在每次清刷籠墊或托糞板前放淺水盤供其洗浴,然後再清刷。

要飼養好點頦,換羽期也很關鍵,此期常出現換羽不齊或羽毛脫不下來,這樣,就會影響美觀、鳴叫,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管理上除注意供給活的動物性飼料外,還應讓鳥經常清晨去草叢中「搭」露水。即把籠墊或托糞板去掉。亮開籠底後貼著草遛。有的人乾脆把換羽期的鳥放進罩有草叢的籠中飼養。這樣不但有助於點頰換羽,並且脫換出的新羽毛更漂亮。

點額鳴叫多是「本口」,委婉動聽,頗似流水,故人們常說點頦發水音,叫口中多有蟲鳴,而且晝夜都可鳴叫。因而在鳴囀盛期,應每天放在燈下使其鳴叫1—2小時,否則夜間會不安,俗稱「鬧籠」。

(亞)科的中、小型種和�(亞)科的一些鳥,均可參照點頦的籠和飼養管理方法。

當然能,很好區分的

雄鳥喉部具較明顯的色彩。而雌性沒有或者較暗淡。雄鳥一般要求「亮眉」(眉絞長、潔白、)「亮岔」(紅點頦的顴紋明顯),喉部色彩鮮艷,塊大。紅點頦的所謂「脯紅」(胸腹染紅斑)是罕見的。

下面的圖片即為公母之分

另外幼點頦與成鳥的區別是:幼點頦羽色較深,翅復羽端有棕色點或邊緣,俗稱「膀點」。

它的市場價大概200多元一隻,其實養好也很容易的

你可以參照http://www.chongwu123.com/niao/982.html

9. 頭上和下巴有點黃毛,後面像麻雀的羽毛是什麼鳥這是什麼鳥

黃眉鵐--俗名黃膽鳥
這是雌鳥

10. 請問這是什麼鳥

看毛色和尾巴應該是灰喜鵲的雛鳥,還能長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