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宋代足球小將四大天王
13. 吳嘯海 Δ 男 46歲
Δ 象徵物:火
Δ 招式:麒麟降世 猛虎下山 昆侖三角(二重氣勁)
吳嘯海
Δ 個性:
風流倜儻,自信到自大的蹴鞠狂人,一代蹴鞠名家,卻因戰無不勝,而深感孤獨。
Δ 背景及經歷
與 索百川、 向昆侖、狄天放稱為「四大天王」,是當中球技最好的一個,人稱蹴鞠之神。當年四人所向披靡,齡為求敵手,任性的他不理會師兄弟們的誤解,毅然從齊雲社轉球社至騰龍社,對戰以前的索、向、狄,只求一敗,可是仍然是戰無不勝,海痛苦非常。
於是,海把多年的蹴鞠招式,以及鑽研天下各大蹴鞠招式的破解招式,寫成《蹴鞠心經》,並通過嬌嬌留傳給兒子風。
因絕技「麒麟降世」未得完善,海在球場上「猝死」,嬌嬌悲痛欲絕,獨自一人撫養兒子洪風成人。其實海不過是休克,竟被棄於荒野。多年來,海苦於無敵手,而自願被困大牢,寧願自己左腳與右腳蹴鞠,專心改良「麒麟降世」。在牢中先後遇見兒子風與兄弟之子流雲,傳授二人絕世蹴鞠之技。當風得知獄中高人竟是自己的生父,與嬌嬌火速前往會面,可惜趕到時,海已經辭逝。臨終前終於完成了蹴鞠的傳承,無憾終身。
Ⅱ 宋代有名的四才子分別是誰
蘇東坡、秦少游、謝端卿和陳季常為宋朝四大才子。其中蘇東坡最為著名,為宋朝四大才子之首。
陳季常,人名。名慥字季常,號方山子,別號龍丘居士,四川眉山人,乃北宋隱士。其父陳希亮名公弼。成語「河東獅吼」的典故即出自陳季常和其妻子柳月娥的事跡。
謝端卿就是佛印和尚
Ⅲ 宋代山水畫的四王是誰
宋後期的山水畫已有很多的風格和樣式,技巧也有了很多的變化,他們追求繪畫中優美的意境。一個新的變化正在醞釀中,到了南宋進入了一個新天地,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劉李馬夏被稱為「南宋四大家」,他們的作品繼承了北宋的特點,又各有獨特之處,將南宋繪畫推至新的高度。
劉松年
劉松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孝宗淳熙年間為畫院學生,光宗時期升為畫院待詔,一直到寧宗時期仍在畫院供職。劉松年工山水人物,山水的畫法以李唐為師,但變雄健為典雅,畫風嚴謹不苟,水墨青綠兼工,並善於界畫,作品中山水和人物的佔有同等的地位。他擅長畫西湖的風景並喜歡描繪貴族庭院和文人雅士的生活。
他所畫的羅漢風格成為南宋院體畫的典型模式,作為一個禪僧人物的羅漢,在中國受到了民眾和統治階級的歡迎,這與羅漢的本身性格和他的可塑性有很大關系。
李唐
李唐(1050—1130)字晞古,河陽三城人。徽宗朝時是宮廷畫院的畫家。靖康之變後他逃往江南,並在臨安買畫,後復召為畫院待詔,受成忠郎,並賜金帶。從此聲譽日高。其畫風對南宋畫院影響頗大。李唐山水畫題材廣泛,南渡之前,畫面表現雄偉深密的氣象是中原的特色,老年到了杭州,領略了江南景色,因而晚年作品善於表現江浙一帶的山水。他的山水畫、意境格調極為壯美,大多山勢雄偉,風格雄勁、尤善寫洶涌的波濤。
山水史上有三幅名畫: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第一,郭熙的《早春圖》是第二,第三個高頭大卷就是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南渡不久畫的,也秉承了中軸式的構圖,高山大川,底下的松樹亭亭玉立,聽見了松濤在威風中作響,整個松蔭遍布畫面,周旋流盪,給人以極強的震撼和感動。尺幅也非常大,也是雙拼大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採薇圖》這幅作品,畫的非常有力,很有整體感。繪畫又要有整體感,又要保證細部描繪是非常難的。統一是難於變化的,細節一多,畫就流於瑣碎。形式美的構成很大程度在於它的整體感,整體感在於它的線條變化,在於他的筆力、韻律,每一個黑白關系,曲線直線的關系,靜動關系,微妙直覺的把握。這幅畫把人物畫和山水畫統一起來了,把兩個人物的呼應生動描繪出來了,把背景作為他們一種義薄雲天,在孤苦無助中高貴的氣節描繪出來了。故事是描繪了伯夷和叔齊不吃周粟的故事。對於南宋來說,宋欽宗和宋徽宗還被虜獲在北地,這樣的氣節是很有意義的。這幅畫在蘊變化為統一以後,依然沒有喪失任何力度,還有不枝不蔓的氣勢,伯夷、叔齊二人身穿白袍,有了現在舞台上聚光燈的效果。
馬遠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生卒年代不詳。原籍山西永濟,南渡後居錢塘,為光宗、寧宗兩朝的畫院待詔。他的曾祖馬賁、祖父馬興祖、父馬世容、兄馬逵、子馬麟,都是畫院畫家,故有一門「五代皆畫手」之稱,馬遠生活在這樣一個藝術世襲的家族庭中,從小就受到繪畫藝術的熏陶,馬遠的畫風師李唐,下筆嚴整,用焦墨作樹石枝葉夾筆,石皆方硬。
馬遠把北宋全景式的構圖,變成了邊邊角角,使人一眼能夠瞭然於胸,沒有太多的細節,充滿了詩意、清空的禪宗式的頓悟,達到了一種山水境界,這是南宋對北宋的發展。
《踏歌圖》,畫面也是山色空靈,雲氣逸韻,如霧如雲在畫面中流淌,同時是側重於一個對角線式的構圖,有虛有實,上面有一些題詩。
夏圭
夏圭,字禹玉,錢塘人。寧宗時為畫院待詔,早年專畫人物,後來以山水著名。夏圭的山水畫,在風格和表現技法上,和馬遠相類似,同屬於「水墨蒼勁」一派。夏圭的山水,初師李唐,後來又吸取了范寬及米元暉之長,自成一格。喜用「拖泥帶水皴」作山石,先用濕筆皴擦,然後落墨。因而水墨渾融。在觀察方法和鍛煉形象能力上,與馬遠基本相似。
《錢塘秋潮圖》,有大畫的氣質,但是表達非常空靈。所謂的馬夏,「馬一角,夏半邊」,講究對角式的構圖。我上面提到的作品,只有第一幅畫《溪山行旅圖》是沒有爭議的,其他的畫都有爭議。
兩宋時期的畫令古今中外人人擊節贊嘆,贏得一致喝彩。清代倒台以後,民國有一個短暫的亂世,文物流散,爭購最多的也是宋代的畫,因為它追求形似,詩意,非常容易懂,很甜美。這些畫在視覺表達形式上是再現式的,追求一種完美的視覺幻想的呈現,非常有詩意。
Ⅳ 宋代趙普圖片
三國志11玩過么,裡面很多頭像,選一個覺得合適的就好
http://hi..com/andybrandonsama/album/%C8%FD%B9%FA%D6%BE11%C8%AB%CE%E4%BD%AB%CD%B7%CF%F1/index/0
趙普可以找個文官的,其實差不多了,真想找個趙普的卡通頭像,難...
Ⅳ 宋朝四大畫家
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宋代涌現許多著名畫家主要有范寬、郭熙、趙佶、李唐、馬遠、夏圭、張擇端等。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藝術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畫的博大與意境!宋代山水畫家人才輩出,各有專長和創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遠,范寬的崇山峻嶺和雪景,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繪四時朝暮、風雨明晦的細微變化,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李唐、馬遠、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詩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畫藝術的不斷變革和發展,與劉松年共稱南宋四家。
Ⅵ 宋代四司(即四個衙門)是哪四個分別對應的四個使是哪些還有什麼相關的資料都說說吧。。。。
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事、提舉常平公事、安撫使相當於州(相當於今的地級市)以上的省一級官僚機構,分管財政、司法、儲備糧食平抑物價、治安邊防,所以合成四監司,分稱則為漕、憲、倉、帥四司。
但是這四個部門是相互獨立的(提點刑獄和提舉平常原屬轉運使下屬,後獨立出來)同級(省一級)部門。因為宋代借鑒唐末五代割據故事,防止地方坐大,不希望設立省一級行政區,但是中央直接管理幾百個州又有困難。
所以將省一級權力一分為四,互不統屬,既可以完成行政職能,又不會形成地方勢力過大、權力集中形成對抗中央的割據能力。
(6)宋代四天王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宋代監察機關,沿襲唐制,中央設御史台,下設三院,御史台設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義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長官。但宋初不除正員,只作為加官,授予其他官員。檢校官帶憲銜的,有檢校御史大夫。元豐改官制後,一並除去。
因而御史中丞便成為御史台的真正長官,稱為台長;副長官是侍御史知雜事。御史官的職掌是「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大事則廷辨,小事則奏彈。」
Ⅶ 宋朝歷代皇帝畫像,要彩色的,還有畫像的簡介
北宋
五代後周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鑒於一些將領、節度使可能擁兵自重而影響皇權,宋太祖聽從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使兵、將分離,保證了統治權的集中,但是同時削弱了軍隊戰鬥力。976年10月,趙匡胤之弟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滅北漢,中國大部分被統一。
北宋開國後,通過收兵權、削相權及制錢谷等等措施,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統治。同時,科舉制度獲得極大發展。北宋中葉,朝政日益萎靡,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宋仁宗時,出現短暫的「慶歷新政」。熙寧時,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影響巨大的王安石變法,但是後來遭到保守派反對而廢棄。北宋末,統治極度腐朽。1127年,金國軍隊攻入開封,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南宋
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時期,當權者長期執行求和政策,向金朝稱臣納貢;壓制軍民抗金斗爭,甚至不惜慘殺愛國將領。1142年和秦檜合謀以莫須有罪名害死了力主抗金的岳飛。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佔領臨安,益王趙是、廣王趙昺等殘余勢力繼續抵抗元朝,直到1279年,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被元朝逼的走投無路,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殘余勢力才被元朝消滅。偏安王朝雖最終覆滅,卻產生了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宋朝歷代皇帝
宋太祖
宋太祖 (927—976)即趙匡胤。宋朝創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 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攻滅荊南等南方割據政權,且在北方要地駐兵防守。又以杯酒釋兵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縣長官。中央增設副相(參知政事),又使樞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財,以分相權。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藩鎮割據局面,但其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有較大影響。
宋太宗
宋太宗 (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趙炅。太祖弟,初名匡義,後改光義,即位後,改名炅。他曾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為帝。繼承太祖各個擊破割據政權的方針,迫吳越王獻土歸降,又親征滅北漢,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在兩次對遼征戰失敗後,採取消極防守的方針。對內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科舉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編《太平御覽》等。他注重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統治晚期剝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順起義。他背棄了「金匱之盟」,費其弟光美為庶人後殺掉,又費其長子楚王元左為百姓。997年,病逝於汴京萬授殿,終年五十九歲。
宋真宗
宋真宗 (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趙恆,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後立為太子。統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間因勤於政事, 經濟發展,號稱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進犯澶州,真宗親征,澶淵之役訂城下之盟,開創納歲幣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質換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後期任用王欽 若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於忭京宮中延慶殿,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葬於永定陵。
宋仁宗
宋仁宗 (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名趙禎,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時只有十三歲,由章獻太後垂簾聽政,十餘年後親政,他的統治開始較為節儉。但對西夏戰爭屢敗,被迫以「歲賜」 銀、絹、茶妥協,對遼也以增納歲幣求和。土地兼並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雖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結果失敗。但總的來說,仁宗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於宮中福寧殿,終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載,其母李氏生仁宗後,被劉德妃竊為己子,仁宗即位後,仍認劉後為生母,李氏臨死也沒敢母子相認。劉後死後,仁宗才知道內情,追封李氏為皇太後。後人根據這段歷史編寫了《狸貓換太子》。
宋英宗
宋英宗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
宋哲宗
宋哲宗趙煦,原名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哲宗即位後,年僅九歲,由高太後執政,1093年,親政後,任用主張變法的大臣,對守舊派、中間派進行打擊。追貶司馬光,並將蘇轍等人流放到嶺南。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終止與西夏的談判,加強邊境防禦,屢敗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於汴京,在位十五年,終年二十四歲,葬於永泰陵。
宋徽宗
宋徽宗 (1082—1135)北宋皇帝(l100—1125)。名趙佶。統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閹,貪污橫暴, 掠奪民財。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興木土、廣建宮觀庭院,設局搜刮奇花異石,稱「花石綱」。於京師築「艮岳」,勞民傷財,導致農民揭竿起義。宣和七年(1125年)傳位給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為金兵俘虜北去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至死不得歸。工於書畫,以花鳥畫和「瘦金書」書法名於世。書法初師薛稷,草書學黃庭堅。楷書瘦勁峻麗,有「屈鐵斷金」之譽,自成法度,世稱「瘦金體」。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
宋欽宗
宋欽宗 (1100—1156)北宋皇帝。名趙桓。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後,降金,北宋滅亡。靖康二年 (1127年)與徽宗為金兵俘擄北去,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1161年,欽宗趙桓在金國被馬踩死,終年五十七歲,葬處不明。
宋高宗
宋高宗 (1107—1187)南宋皇帝。名趙構。徽宗子。靖康二年(ll27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權。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以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後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 條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韓世忠等三大將兵權,殺害岳飛。1161年,金帝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國策遭到強烈反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傳位於孝宗,自稱太上皇。1187年,病逝與臨安宮中的德壽殿,終年八十一歲,葬於永思陵。著有《翰墨志》。
宋寧宗
宋寧宗趙擴,南宋第四代皇帝,年號慶元。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胄。趙、韓兩派斗爭激烈。宰相趙汝愚倡導理學,引薦朱熹,企圖組織韓侂胄參政。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這就是「慶元黨禁」。1202年,才宣布弛禁。寧宗還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封爵,大快人心,打擊了投降派。1206年,韓侂胄冒然北進而大敗,被楊皇後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與金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1224年,死於宮中。在位三十年,終年五十七歲,葬用茂陵。
宋理宗
宋理宗是南宋第五代皇帝。寧宗養子。寧宗病死後,宰相史彌遠擁立其為帝,年號寶慶。理宗即位後,有史彌遠專政,他只沉湎於酒色,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彌遠亡,理宗親政。1234年與蒙古軍聯合滅金。理宗崇尚理學,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軍攻打鄂州,,奸相賈似道稱臣納貢,劃長江為界國家敗亡之勢已成。1264年10月,理宗病死於臨安,在位40年,終年60歲,葬於永穆陵。
宋度宗
宋度宗姓趙名(礻基),理宗之侄,被收為養子1260年立為皇太子,理宗死後他繼位。年號咸淳。即位後昏庸荒淫,重用奸臣賈似道,封其為太師,倍加寵信,朝政統統交給他。襄陽被困兩年,賈似道密而不報,還騙度宗說元兵已經退去,此時的南宋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274年7月,度宗病逝於宮中,終年三十五歲,在位十年。葬於永紹陵。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北宋從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南宋的歷史從公元1127年至公元1279年。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公元1279年,元軍攻破崖山(今廣東新會南),陸秀夫背著帝昺投海,南宋滅亡,宋朝歷時320年。
Ⅷ ban羽毛球四大天王卡通高清大圖
沒有見過這么個問題
Ⅸ 誰又居庸關,浮雕四大天王的清晰大圖
網路圖片中搜索"佛教四大天王"
image..com
Ⅹ 宋朝奸相名相都有誰,再簡介一下
名相有王安石、寇準、趙普等,奸相有秦檜、蔡京等。
一、名相
1、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
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2、寇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
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瀛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斗爭,被丁謂等人排擠,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
3、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早年曾被劉詞辟為從事,後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趙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累封韓王,賜謚「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二、奸相
1、秦檜
秦檜(1090—1155年),字會之,生於黃州,籍貫江寧(今江蘇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秦檜在南宋朝廷內屬於主和派,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間,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同時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元代時,人們在秦檜墓前便溺以快意,謂「遺臭冢」,有詩曰「太師墳上土,遺臭遍天涯。」明代時,人於岳飛墓前種檜樹,一劈為二,名曰「分屍檜」。清朝秦澗泉到西湖岳飛墓前,自稱「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又有一地演戲,忽一人上台將演秦檜者刺死。可見秦檜名聲之臭。
2、史彌遠
史彌遠(1164年2月23日—1233年11月27日),字同叔,號小溪,別號靜齋。明州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南宋中期奸臣,被時人稱為「四木三凶,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開禧三年(1207年),韓侂胄北伐失敗,金朝來索主謀。
史彌遠時任禮部侍郎兼資善堂翊善,與楊皇後等密謀,遣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於玉津園槌殺韓侂胄,後函其首送金請和。史彌遠在韓佗胄死後的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升任右丞相,此後獨相宋寧宗朝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