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文藝復興時期素描高清大圖
我不知道你是哪人?我在北京時就會去央美附近的書店買書,跟他們說要外文書籍,他們就會拿給印刷的質量比較好,非常適合高品質的臨摹,我們就是拿他們的油畫,當素描來臨價格也在1000元以內。如果是普通學生就沒必要買了,一來太貴,二來對學生不用臨的太細。
❷ 哪能下到文藝復興大師的高清素描油畫圖
淘寶。淘寶有一家10塊就能買全套文藝復興的圖,包括素描壁畫和繪畫
❸ 在線等 希羅尼穆師·博斯 人間樂園 高清圖 3000*2000 清晰越好 ,高分懸賞!!!
還有一張
❹ 如何拍好高質量靜物照片
即使在攝影藝術起步之初,由於拍攝對象的靜態特性,靜物攝影還是最受歡迎的攝影之一。如果我們談論專業的靜物攝影,使用靜物通常有很多優點,而這些優點通常被忽略了。今天,我們將告訴您有關靜物攝影的一些基本規則。
一、入門
與普遍的看法相反,不需要照相館或地點即可開始拍攝靜物。你可以通過在家中簡單地利用空間,窗戶燈和簡單的背景來幫助你。
請記住,靜物不僅是蔬菜,水果和花朵的組成,還可以是任何東西。找到可以激發你靈感的主題並拍攝照片。
十、拍攝靜物作為生活方式
對於產品攝影和靜物攝影有很大的需求,尤其是在當今,當有各種各樣的雜志,商業出版物和互聯網站點時。拍攝時,請不要猶豫將你的照片上傳到互聯網,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尋找潛在客戶和觀眾的最有效方法。
❺ 求蒙娜麗莎高清大圖,用來列印的
蒙娜麗莎高清大圖
鏈接:
《蒙娜麗莎》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❻ 雅典會議、索爾維會議、文藝復興這三張畫面哪能有超高清圖,可列印2.5米畫面
畫中景,蒼翠籠,嶂疊江春入簾底
❼ 哪裡有歐洲建築的清晰圖片有具體名稱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最偉大、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最集中體現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壯,高度約為底徑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沒有柱礎。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高度的1/4,柱距約為底徑的1.2~1.5倍。
愛奧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長,高度約為底徑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帶形。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高度的1/5,柱距約為底徑的2倍。
科斯林柱式 :除了柱頭如滿盛卷草的花籃外,其他同愛奧尼柱式。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同樣也是西歐建築的開拓者,但畢竟還處在萌芽和胚胎的時期,它們的類型還少,形制很簡單,結構比較幼稚,這是因為它的藝術的完美所致。古希臘的紀念性建築在公元前8世紀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紀已成熟,公元前4世紀進入一個形制和技術更廣闊的發展時期。
由於宗教在古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國家的神廟往往是這一國家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臘亦不例外。古希臘是個泛神論國家,人們把每個城邦,每個自然現象都認為受一位神靈支配著,因此希臘人祀奉各種神靈建造神廟。希臘神廟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會活動和商業活動的場所,還是儲存公共財富的地方。這樣神廟就成了希臘崇拜的聖地,圍繞聖地又建起競技場、會堂旅舍等公共建築。
希臘最早的神廟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在他們看來神廟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過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廟也不過是更高級的人的住宅。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 「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廟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廟建築的標准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廟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
2、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3、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4、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5、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 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 。不過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築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築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延續時間並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築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對以後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6、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7、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8、浪漫主義建築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十八世紀60年代至十九世紀30年代 ,是浪漫主義建築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築小品。十九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築創作潮流。由於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築。
9、古典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
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當時的考古學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採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法國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復興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已在巴黎興建萬神廟這樣的古典建築,拿破崙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
英國以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等,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申克爾設計的柏林宮廷劇院和阿爾塔斯博物館也都是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
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多採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後,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築上的「殖民時期風格」,藉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盛極一時。
美國國會大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希臘建築形式在美國的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也比較流行,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即為一例。
10、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豐富多樣的建築來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學的進展,出版事業的發達,加上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認識和掌握以往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出現了希臘、羅馬、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
折衷主義建築在十九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總的來說,折衷主義建築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沒有按照當時不斷出現的新建築材料和新建築技術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築形式。
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這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
11、功能主義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是認為建築的形式應該服從它的功能的建築流派。自古以來許多建築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歐美有些建築師為了反對學院派追求形式、不講功能的設計思想,探求新建築的道路,又把建築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強調起來。
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功能主義思潮在20世紀20~30年代風行一時。本來講求建築的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重要觀點之一,但是後來有人把它當作絕對信條,被稱為「功能主義者」。他們認為不僅建築形式必須反映功能,表現功能,建築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必須以功能為依據,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構件也應該分別表現出來。
二十世紀20~30年代出現了另一種功能主義者,主要是一些營造商和工程師。他們認為經濟「實惠」的建築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築,就會自動產生美的形式。這些極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築自身的藝術規律,只會給功能主義本身造成混亂。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後,功能主義逐漸銷聲匿跡,就連強調建築功能的勒�6�1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義者分道揚鎬了。但無庸置疑,功能主義產生之初對推進現代建築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12、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6�1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6�1柯布西耶、密斯�6�1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6�1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6�1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6�1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6�1柯布西耶、密斯�6�1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6�1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13、後現代主義建築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鍾。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採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採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義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里、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義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准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將歷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葯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❽ 《與但丁討論神曲》大圖油畫下載地址,要格式是.jpg全圖(高清晰的)
無法發送圖片;與但丁討論神曲.jpg全圖在這非常清晰非常棒:http://zcw9966.blogspot.com/2009/03/jpg.html
油畫《與但丁討論神曲》是著名油畫家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新近創作的巨作。戴都都先生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青年美協主席、遼寧畫院副院長。李鐵子先生是當代著名油畫家,作品曾獲全國美展金獎。張安君先生是沈陽市青年美協主席、著名油畫家。三位大畫家合作此畫可謂強強聯手。他們是用一年時間創作的《與但丁討論神曲》,無疑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該作品的問世定會轟動中國美壇,令世人震驚。三位畫家克服重重困難,在6米*2.6米的畫布上反復推敲,當103人的巨作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作為畫家的我為之一振。他們這種嚴謹治學的精神令人欽佩。為了尋找該畫的創作表現形式,在繪畫技巧上,他們反復研究倫勃朗、荷爾拜因、巴巴和弗羅貝爾等人具有濃烈特點的繪畫風格。畫中人物個性都很強,人物造型特點、動作特點、表情特點都是活生生的,個性鮮明又強烈。強烈的情感需要強烈的繪畫形式。一種藝術風格的改進,不僅僅是簡單技法上的變化,它涉及審美趣味、觀察方法、藝術素養以及構圖、題材等多種因素。由於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感受與技巧的統一,使作品不僅保持了原有的繪畫風格,而且增加了特有的風采。對於三位成功的藝術家來說,正確的認識與艱苦的藝術勞動是分不開的。正確地發現自己,確立自己,與他們實事求是追求真、善、美的藝術觀有著密切的聯系。同嚴肅地對待生活一樣嚴格苛求自己,而不取巧求捷,不苟且偷安,創作態度就象治學態度一樣十分嚴謹,正是這種藝術家應有的可貴品質,為他們確立自己的藝術面貌創作風格,起了保證作用。關東的沃土滋養了生於斯、長於斯的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他們的《大船早安》、《中國故事》等許多作品在國內外展出獲得金獎、銀獎、銅獎並獲得好評。悠悠本土情懷,泱泱中國氣派。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早已成為東北乃至全國卓有成就的藝術家之一,從而備受關注,他們還在跋涉的路上繼續前行,我相信他們的作品定會在中國的美壇上,寫上重重的一筆,我衷心地祝福他們。 這幅油畫由內地著名油畫家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於去年合作,長6米、高2.6米,繪有100 位世界名人和中國古城牆、金字塔、巨石陣等文化標志物,大玩crossover。據《甲殼蟲》雜志報道,作者選擇畫中人時參考不少資料,除要在政治、文藝、科學、體育界影響深遠,還要「形象突出」,因此耶穌、釋迦牟尼等雖對人類有重大貢獻 ,但仍落選。
繪百位名人 網友甫見此圖即大呼精妙,畫中各人之間的關系顯出作者的作畫視野:毛澤東位於全畫中心,「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拿破崙並駕齊驅,喬治布希手持望遠鏡,拉登卻站在他身後,而東條英機則跪在秦始皇面前。此外,李白倒在椅子上作仰天長嘆狀,面前卻有一部現代的打字機。除了名人之外,克隆羊「多利」亦在其中,而司母戊大方鼎、留聲機、原子彈等人類智慧的結晶亦在畫中一一展現。 部分「形象突出」者可以讓人一眼認出,但亦有畫中人的身份引起熱烈討論,如圖中前方的持杖老者,有網友認為是摩西,但其身後跟覑各種動物,因此老者也可能是挪亞。左上角的一身古希臘裝束、手持書卷的「胡須佬」,有人認為是哲人蘇格拉底,亦有認為是荷馬。圖中還有不少西方著名畫家如羅特列克、柯爾尼留.巴巴等,多由對文藝頗有研究的學生認出。 然而,最少人認出的卻是圖右上角4人,有人認為穿白襯衫者為金日成,身旁是金正日。謎底揭開卻令大家哭笑不得:戴桂冠者為義大利詩人但丁,而身旁三人則是本畫的3位畫家,他們站在露台上俯看,確實符合畫名:《與但丁討論神曲》。
內地3著名畫家作品 本畫3名作者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均為內地著名油畫家,3 人因創作而結成好友,作品屢獲大獎。據悉創作這幅作品的靈感是在某次聊天時產生,他們想畫一幅能包容世界之大、歷史之長的作品,而靜物又不足以表達歷史,只有畫人物才能表達。而《神曲》亦是一部關懷人類、浪漫而庄嚴的巨著,故以此命名。 繪畫時,畫布占據了畫室的一面牆近一年。完成後,三個東北漢邀朋友到日本料理店慶功,一口氣喝掉30斤清酒。張安君其後亦放畫作到網頁上,給網友指認畫中名人,讓大家分享他們創作的快樂。
畫中人 這幅畫總共是 103人,其實還有一個「名人」就是在甘地身邊的克隆羊多利,在陽台上的4人是但丁和三個畫這幅圖的人,戴都都,李鐵子,張安君。剩下的99人分別是: 阿基米德,蓋茨,崔健,列寧,貝利,關羽,圖坦卡蒙法老,希特勒,墨索里尼,薩達姆,肖邦,赫本,雷鋒,福特,卓別林,白求恩,高爾基,孫中山,鄧小平,普希金,戴高樂,保爾,柯林頓,彼得大帝,李小龍,馬蒂斯,撒切爾夫人,丘吉爾,羅斯福,海明威,貓王,斯大林,達芬奇,馬克思,恩格斯,羅伯特•卡帕,莎士比亞,莫扎特,成吉思汗,拿破崙,切格拉瓦,卡斯特羅,馬龍白蘭度,阿拉法特,夢露,周恩來,華盛頓,老子,毛澤東,林肯,居里夫人,羅丹,畢加索,凱撒,拉登,布希,帕瓦羅蒂,薩爾瓦多•達利,慈禧,喬丹,沙龍,陳納德,查爾斯,安南,劉翔,齊白石,秦始皇,戈爾巴喬夫,東條英機,德蘭修女,岳飛,米開朗基羅,梅蘭芳,俾斯麥,泰戈爾,盧梭,宋慶齡,孔子,梵高,艾森豪威爾,勞特累克,柯爾尼留,甘地,李白,諾亞,愛因斯坦,托爾斯泰,安徒生,秀蘭•鄧波兒,泰森,普京,蔣介石,薩馬蘭奇,弗洛伊德,伊麗莎白二世,魯迅 內容介紹: 這幅油畫長6米、高2.6米,繪有103位世界名人,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英國的巨石陣等地標作為背景出現在油畫中。 在103位名人中,中國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坐在全畫正中間的圓桌邊抽煙,他的身後站著的是中國人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馬克思和列寧正進行深入地交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拿破崙並駕齊驅;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希手持望遠鏡,「恐怖大享」悄然本· 拉登站在他身後。東條英機跪在秦始皇面前,彷彿是在懺悔。此外,中國古代唐代大詩人李白靠在椅子上作仰天長嘆狀,他的面前擺著一隻酒樽和一部現代的打字機。 前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達·芬奇正在聚精會神地談話;俄羅斯前總統、現任總理普京挨著拳王邁克·泰森席地而坐;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背著手提袋,神情高傲地注視著一切。 除了名人之外,克隆羊「多利」也風光地出現在這幅畫中。此外,司母戊大方鼎、留聲機、原子彈等人類智慧的結晶,也都在畫中一一展現。 各國網友猜測創作者是中國人 這幅畫的作者到底是誰,目前網友正爭相熱議。分析人士指出,這幅畫的創作者可能是從義大利畫家拉斐爾的名著《雅典學派》中獲得了靈感。不過拉斐爾的名畫中,人物都是古代哲學家。而這幅畫中的人物雖說全是世界名人,但卻沒有現代和古代之分。 不過眼光銳利的網友還是發現了一些線索。畫中的大多數人物都是側面描繪,只有毛主席等少數人畫出了全貌。因此,人們猜測這幅畫的作者可能來自中國。另外,這幅畫的右上角有三位中國人,他們身穿現代衣服,但世界上不少網民沒有認出他們是誰。直到最近,這個秘密才被解開,這三人分別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戴都都、當代著名油畫家李鐵子以及張安君。站在他們旁邊的是義大利詩人但丁。 英國藝術家阿拉斯泰爾·舒克認為,這幅油畫反映出了當代中國藝術家適應西方藝術風格和主題的趨勢。但但丁帶領我們看的是深層的「陰間地獄」,這幅畫卻引領著現代的人們欣賞「名人天堂」。 103位名人中的中國人 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新中國第一位總理周恩來、中國社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中國哲學家孔子、中國哲學家老子、唐代大詩人李白、革命家孫中山、國民黨時期主要領導人蔣介石、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元太祖成吉思汗、清朝太後慈禧、中國政治家宋慶齡、中國媒體大亨邵逸夫、作家魯迅、雷鋒、中國古代武將關羽、中國藝術家齊白石、中國籍武打演員李小龍、中國運動員劉翔、中國搖滾樂之父崔健、台灣藝術家張安君、戴都都、李鐵子
❾ 求一張可放大的高清的世界地形圖,謝謝
國際上通行的世界地圖有兩種。
一種是以大西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大西洋分割在圖幅兩邊;
(9)文藝復興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地圖的重大變化
1、中世紀的倒退
在托勒密時代以後,即公元300至1300年前後(中世紀),羅馬成為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宗教力量主導了政治和社會發展,神話代替了科學,是歷史上,也包括地圖科學史上一個漫長的黑暗時代。
歐洲的地圖制圖發展進入了大中斷時期,這時科學的地圖學幾乎完全被宗教寰宇觀制圖傳統所取代,地圖不再是反映地球的地理表象,而是成為神學著作中的插圖。這些圖把世界繪成一個大圓盤,耶路撒冷在大園盤的中心,圓的南部一橫分別是尼羅河與頓河,中間一豎為地中海,構成丁字形水體,並分隔為亞、歐、非三個大陸。
2、地理大發現及墨卡托時代
偉大的探險時代始於14世紀中葉,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達加馬、麥哲倫等先後完成了環球航行。隨著歐洲進入文藝復興,航海事業日愈發達,航海家們探索了海路與各洲的沿海海灣與海港,新大陸南、北美洲的歐洲地理大發現,使人們對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較完整的認識、成為完善世界地圖的基礎,也成為地圖發展的動力。
墨卡托的地圖創作和理論結束了托勒密的傳統,開辟了近代地圖的先河,也集中反映了西方古代地圖學以天文定位和地理探險為基礎的特點。對西方地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❿ 油畫一個老人一個母親和抱著的小孩~請問這個油畫家什麼~ps 誰有這個原圖的高清圖片地址
畫家為:安德·;安德烈·德爾·薩托;Andrea;del;Sarto;1486-1530年;佛羅倫薩畫派《神聖家族巴貝里尼》完成日期:;c.1528風格:;(文藝復興後期)類型:;宗教繪畫技術:;油材質:;面板外形尺寸:;140×10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