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星人長什麼樣子
還沒有證明外星人的存在,人們想像的是外星人的腦袋顯得很大,下巴窄而尖,像一個倒置的梨,兩個鼻孔十分顯眼,耳朵卻不明顯,沒有耳廓或者說耳廓極小。
古今中外一直有關於外星人的遐想,但現今人類還無法實際探查是否有外星人存在,雖然一直以來,很多人聲稱自己見證外星人造訪地球,甚至與自己發生接觸,但是大多數學者專家相信,人類與外星人所謂不同程度的接觸。
誕生條件
對一顆行星來說,能具有生命存在所必須滿足的全部條件實在是十分罕見的。太陽系中地球是獨一無二的幸運兒。詳細計算表明,在上述400億顆單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萬顆的周圍有能使生命進化到高級階段的行星。
另一個限制條件是地外生命應該與地球上生命有類似的化學組成。天文觀測表明,除少數例外,整個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分布相當均勻,因而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遙遠行星上也能找到構成全部有機分子所需要的材料。事實上已經在不少地方發現了許多比較復雜的有機分子。
因而可以認為,生命在某個地方只要理論上說可以形成,實際上也確實會形成。於是銀河系中就會有100萬顆行星能有生命誕生,不過每顆行星上的生命應當處於不同的進化階段。
B. 你想像中的外星人長什麼樣子
印象當中,人們之所以對外星人充滿了興趣,其實也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比如有的人是出於對幻想中的外星人的科技的崇拜,認為只要是外星人,其的科技水準也就必定會遠超我們地球人。當然,也有許多的人們是源於對神秘現象的崇拜,當神話己經無法被現實的文明與科技所容納的時候,人們退而求其次,將對神秘現象的崇拜從鬼神的身上轉移到外星人的身上。
還有就是外星人的科技發展所側重的也許會和我們地球人不一樣,如果說人類的科學發展更多的是為了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外星人也必要會依據自身的需求而進行科學上的發展,至於他們所側重的一方面,我們無法知曉。
C. 外星人長什麼樣
外星人不確切,確切的說應該是外星生物!為了簡便我就拿外星人說了,外星人是肯定存在的,只不過我們沒有能力發現他們罷了,我們的認知水平沒有到那種程度,宇宙大無邊,我們人類只是生活在一個小小的地球罷了,地球以外的世界還很大,我們還認識不了那麼遙遠,打個比方,幾千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人類只知道他們那裡有人類,但那時他們知不知道中國的另一些地區也生活著人類呢?甚至在地球的另一邊有外國人生存著呢?那時的人類哪有那麼多思想啊!同樣的道理,把那時的黃河流域擴大一點,變成現在的地球,但是即使我們生活的范圍擴大了,對無限廣闊的宇宙來說也是小之又小啊!所以對於有無外星人的觀點來說,即使我們沒有證據說明卻有外星人,但我們還是要相信,外星人不是沒有,而是我們沒有發現他們!
飛碟和外星人的傳說
既然天體間的距離極其遙遠,既然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然宇宙航行困難重重,為什麼書報雜志,電視台廣播電台以及網際網路上會有那麼多飛碟和外星人的報道呢?不明物體在天上飛行的事情,古代就有記載。但是,真正引起注意的不明飛行物的報道,始於1878年1月,當時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個農民在田間勞動時,看見空中有一個圓盤狀的物體在飛行。當時飛機還沒有問世,這一奇特的現象在報紙上發表後,引起了社會的轟動。有150多家報紙刊物轉載了這條消息,成為現代不明飛行物報道的最早事例。不明飛行物在英語中是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取三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組成它的縮寫就是UFO。香港和台灣有的書上,把UFO三個字母的發音直接用漢字寫出,叫做「幽浮」,這就使它帶上了神秘的色彩。
第一個UFO的報道出現在1947年6月24日,這篇報道說,民航機飛行員肯尼斯·阿諾德在華盛頓州雷尼爾山谷附近搜尋一架莫名其妙失蹤飛機的時候,突然發現空中有9個碟狀的閃光飛行物,每個的直徑大約有30米左右,像在水面上打漂的碟子一樣,正在以每小時2000公里的超高速跳躍著向前飛行。記者在報道中使用了「飛碟」這個詞。從此「飛碟」和「UFO」一起成為不明飛行物的代名詞。
由於這個事件影響很大,為了查明真相,1950年4月,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記者愛德華·R·莫羅又采訪了阿諾德,采訪中阿諾德聲明,1947年關於他看見不明飛行物的報道「沒有正確地引用我的話。各家報紙對我的話誇大其詞……我當時說,這些物體在上下波動,就像,啊,我看就像是漂泊在波浪洶涌的水面上的小船。當我形容它們怎麼飛行的時候,我說它們的飛行就像在水面上拋出一個碟子。大多數報紙誤解了我,並且錯誤地引用了我的話。報紙說我說這些物體就像碟子一樣。而我是說,它們飛行的樣子像碟子。」阿諾德說他看見了一連串9個物體,其中一個發出了「可怕的藍色閃光」。阿諾德得出結論說,它們是一種新式的帶翼飛機。莫羅在采訪報道最後總結說:「1947年的報道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阿諾德先生最初的描述被人們遺忘,而『飛碟』卻成為家喻戶曉的詞彙。」
最早把飛碟和外星人聯系起來的,是美國亞利桑那的氣象學家麥克唐納和美國西北大學的海克兩人。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有些飛碟是外星人造訪地球所乘坐的宇宙飛船。這個觀點非常符合一般人愛幻想、愛獵奇的心理,立即成為新聞炒賣的熱點,至今長盛不衰。
半個多世紀以來,媒體對UFO的報道已經超過100萬次,現在光是美國,平均每天就有200多起關於飛碟或外星人的報道,其中有10起左右抓住外星人、或者與外星人直接接觸的報道。全世界就更多了。這些報道都有非常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很多還有目擊者的照片、錄音和訪談的錄像等等。如果我們都相信這些報道,那麼我們這個世界上外星人就太多了。隨著我們國家一步步融入世界大家庭,我國的飛碟和外星人報道也逐漸多了起來,市面上現在有的書籍,多半還是翻譯或編譯或改寫外國人的,其中相當多的故事是外國報紙上4月1日「愚人節」所編的愚弄人的「新聞」,我們有的作者不知道是真愚蠢,還是真想發財,竟把它當做真事推銷給我們。多數科學家都承認,我們現在的文明還是一個很幼稚的文明,宇宙、地球、人類……還有很多很多的奧秘是我們所不了解的,這就是我們還需要科學研究和科學家的原因。但是如果把我們不了解,不知道的事都歸結到外星人頭上,都用外星人來解釋,那就離科學太遠了。
在新聞自由的國家裡,出於商業目的,什麼「新聞」都是可以製造的。飛碟和外星人常常被作為新聞題材進行炒作,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為各種報紙、電台、電視台、電影製片商、出版商創造了豐厚的利潤,同時也把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引導到了完全背離科學的歧路上。
截至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嚴肅的科研機構或者嚴肅的科學家(注意,不是帶引號的「科學家」)聲稱發現了外星人或者外星人的宇宙飛船——飛碟。
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科普專家、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學會主席、美國地球物理學會聯合會行星研究會主席、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行星協會主席、宇宙生物學的創始人卡爾·薩根,在著名的科普著作《魔鬼出沒的世界》一書中專門講到各種有關外星人和飛碟的報道的起源,他說:「我們經常被那些支離破碎、吹噓得嚇人的UFO(英文「不明飛行物」的縮寫)的傳說所纏繞,卻很少聽到編造者所受到的懲罰。這並不難理解:什麼能夠推銷更多的報紙和書籍?什麼能夠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什麼能使人感到更有趣?什麼能使我們打發令人難熬的時間?是真的墜毀的外星飛船,還是那些經驗豐富的騙子在騙那些傻瓜兜里的金錢?是威力無邊的外星人在耍弄人類,還是有人根據人類的軟弱和缺陷而總結出的看法?」
2001年03月10日,美國中情局首次大規模解密了859份秘密情報文件。這些時間橫跨1947年至1991年的秘密文件,內容五花八門,但其中最讓人感興趣的卻是美國中情局從20世紀40年代末一直到現在對UFO現象的研究。美國中情局對UFO現象50餘年的研究結果證實:前期的UFO現象可能是前蘇聯政府為了製造美國社會混亂的陰謀;後期的UFO現象則是中情局絕密間諜飛機秘密實驗導致的。一句話,UFO迄今為止尚沒有證據表明其存在!
2001年4月22日,英國《泰晤士報》報道,成立於1953年,鼎盛時期在全球各地擁有1500名會員,最多時每星期可以接到30份UFO目擊報告的英國UFO(不明飛行物)部門,由於可供調查的線索日趨減少,日前已被宣布撤銷。這從另一方面說明,隨著公眾科技素質的提高,人們對UFO事件的關注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它和外星人聯系在一起,而是更多的用自然科學觀點看待它。
D. 外星人長什麼樣
外星人長得如何,答案充滿想像。
有外媒報道稱,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生物學家阿里克·克森鮑姆認為,答案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生活在遙遠世界上的外星人看起來「就像地球上的動物」,並且是其相同過程也別無二致。
在一本名為《動物學家的銀河系指南》的新書中,克森鮑姆說,地球上的生命為我們在其他行星上可能發現的東西提供了線索。
他斷言,支配地球上生命的「生物學普遍法則」也適用於外星人。最重要的就是物種通過自然選擇進化,這是查爾斯·達爾文提出的進化生物學的基本觀點。
他認為,無論外星生物化學如何發揮作用,也不管行星環境如何不同,自然選擇法則都會發揮作用,並將外星進化引導到有限的可能性中。
克森鮑姆還預言,外星生物也擁有對稱的身體,有翅膀、腿或鰭。他們也很聰明,有發達的語言,甚至可能有技術。
「如果我們遇到外星人,你可能還會『和外星人一起喝茶』。」克森鮑姆說。他甚至認為,外星人將分享我們最珍視的品質:智慧。「我們都想相信有智慧的外星人,」他寫道。
外媒稱,作者承認,他的論點可能無法說服所有讀者,也不太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得到檢驗。不過,在未來,人類與外星人第一次相遇之前,像克森鮑姆這樣的理論家依然可以自由地遨遊在充滿想像力的雲層之中。
(4)外星人是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人類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以及其中是否有任何生命以我們的方式具有可識別的智慧,這是人類探索歷史上最有趣的一個方面,而這正是我們的哲學情緒在幾個世紀中來回變化的程度。
在西歐,從大約四百年前到上個世紀,關於地球以外生命的問題似乎不再是以「如果」開頭,而是以「什麼」開頭。
例如,著名科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他的宇宙理論中曾寫道:「這么多的太陽,這么多的地球,每一個太陽都儲存著如此之多的草葯、樹木和動物……甚至木星和土星周圍的小紳士……」
人類對於宇宙多元化的這種設想並不少見。18世紀和19世紀,無論是專業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還是蘇格蘭牧師兼業余天文學家托馬斯·迪克,他們都認為,整個宇宙四處都存在著各種生命形態。
這種設想似乎並不完全是異想天開。盡管我們可能會質疑他們提出這種假設的科學標准,但像赫歇爾和迪克這樣的人確實遵循著無處不存在生命的哲學。而且他們也用到了當時先進的科學儀器。
一直到20世紀,火星上或存在生命一直是人們樂此不疲的探討話題。
縱觀探索外星生命的歷史長河,關鍵的一點是,人類實際上常常有一種心態,即認為生命就在那裡,從而將其用於解釋某些宇宙觀測。但問題是,隨著數據的改進和審查的加強,生命的存在並沒有得到科學證明。正因為如此,我們轉向了另一個極端,問題從「什麼」再次到了「如果」。
我們誰也不能確切地知道對外星生命的探索會走向何方。面對未知和不可知的事情,我們可能也更清楚這一切固有的不確定性。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讓搖擺不定的鍾阻止我們去嘗試探索宇宙中生命的可能。